彬彬有礼和谐交际_间接言语行为在礼貌原则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年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www1xuebao1net199

 彬彬有礼 和谐交际

———间接言语行为在礼貌原则中的应用

木艳娟

[摘要]礼貌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处世方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起着“调节和润滑”人际关系

的作用,使人与人的交流实现和谐的交流。间接言语行为在言语中十分常见,以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

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成为礼貌原则良好的实现手段。促进了人际沟通,达到了更好的人际交往效

果。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礼貌原则;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8)S1—0199—03

 作者简介:木艳娟,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法语语言文学硕士。四川成都 610041

礼貌原则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它既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反映这一个人的交际技巧和应变能力,充分展示了这个人的良好教养和优雅风度。礼貌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礼貌让人们互相打招呼,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得体,与亲人、朋友、同事、上级等建立和谐的关系。而礼貌同时涉及到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规范。非语言交际规范主要指态度、动作、手势、表情等;而在语言方面,出于礼貌,人们往往会在交际中含蓄的表达自己,而间接言语(indirect s peech)就是通常被用以含蓄表达自己的礼貌的语言。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以言行事,直接通过话语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是直接言语行为(direct s peech act);通过话语行为取得了话语本身之外的效果的是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 peech act)。在一定语境条件下,话语意义常常不是词汇意义的简单相加。说话人的话语意义(ut2 terance meaning)和语句意义(sentence meaning)会以多种方式分离。我们要讨论的间接言语行为就会使这两种意义分离,即通过一种别的行为而间接实施的以言行事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在话语交际中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种,其影响制约因素也很多,本文着重从礼貌的角度来分析间接言语行为。

一、间接言语行为及其解释

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最早由英国哲学家Austin(1962)提出,他先是区分了述事(constative)话语和行事(perf or mative)话语。述事话语指陈述、描写事情的过程或状态,它可以用真假值来分析;行事话语指说话本身已构成了行事的某些环节,行事话语所表达的活动无法用真假值来分析,但有意义,说话人可以以言行事。两种句子的基本形式可能一样,因此结构形式不是表述句和施为句的区别性特征。例如:“I p r om ise t o give her ten dollars.”,这是行事话语,但“He p r om ised t o give her ten dollars.”是述事话语,因为该句只是描述一件事。后来,Austin又把语言行为分为“以言指事”(l ocuti on)、“以言行事”(il2 l ocuti on)、“以言成事”(perl ocuti on)三类。他最感兴趣的是以言行事,以至后来以言行事几乎成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代名词。

继Austin之后,Searle(1975)提出了适切条件(felicity conditi ons)和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 peech)。适切条件指一个言语行为为实现其目的而必须达到的标准,它包括“准备条件”,“诚实条件”和“本质条件”。如“准备条件”(p reparative conditi ons)是指某人是否有资格完成某种言语行为。不符合这些条件的话语被认为是不恰当的(infelicit ous)。间接言语行为就是指其语言形式不直接反映交际目的,而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现象。他的间接言语行为基于以下假设:

(1)显性施为句或明显的以言行事可通过施为动词获知说话人的语用意义;

200

 外国语言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4月

(2)许多语句实际上都是隐性施为句,其中陈述句表达“陈述”,疑问句表达“询问”,祈使句表达“命令”等言语行为;

(3)语句本身表达的这些言语行为称作“字面用意”,它与间接的“言外之力”(语用用意)相对,后者是在“字面用意”的基础上做出的推断;

(4)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说话人的“字面用意”推断出其“言外之力”,即语用用意。下面我们从间接言语行为的种类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对“字面用意”做出一般性推断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也就是根据话语的句法形式,按照习惯就可以推断出其“言外之力”。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主要是出于对说话人的礼貌的考虑,例如:“Pouvez-vous parler p lus f ort?”(声音能再大一点吗?)“Tu peux ouvrir la porte?”(可以打开门吗?)我们可以按习惯根据这两个句子的话语的形式推断出它们不是要简单地询问是否有能力“大声说话”或是“开门”,而是表达“请求”。在这些类型的句子中,大都可以加上礼貌性的标记语“s’il vous p la t”(请)。

其次是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这种言语行为比较复杂,所以这种话语主要通过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环境来推断。例如:

A:———Il fait très chaud.(好热啊)

B:———Dés olée,mais maintenant je n’ai pas d’argent sur moi.(很可惜,身上没有带钱。)这个交谈中,A实际上想吃冷食,他没有直接说出来,而B回答到:“很可惜,身边没带钱”不能买冷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出于某种考虑,不直接反映交流目的,而是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间接施为性比直接的以言行事行为多出来的不是句子意义,而是说话人的意图。间接言语行为在言语交流中是非常普遍的,陈述句不表陈述,疑问句不表疑问的例子比比皆是,使得人们不仅要了解话语的字面意义,还须了解说话人的真正目的,如果说话人的间接用意和听话人的理解不一致,就很可能是由于双方的语言信息不足,语境不清楚,甚至会引起误会。

一般说来,间接言语行为是出于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说话人不能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才不得已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比如忘记了想要表达的事物,就换其他方式来描述。另一种原因是说话人出于某种意图而采取间接方式,这种情况一般是考虑礼貌的因素。

二、礼貌原则

礼貌是一种常见的语用现象,在交际中不可或缺,引起了语用学届的关注。利奇(Leech)、莱可夫(Lakoff)、布朗和列文森(B r o wn&Levins on)等人都提出了与合作原则互相补益的礼貌原则。利奇从“惠”,“损”的角度提出六条礼貌准则:

(1)策略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Tact maxi m (in i m positives and comm issives)

(a)使他人受损最小 (b)使他人受惠最大

(2)宽宏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Gener osity maxi m(in i m positives and comm issives)

(a)使自身受惠最少 (b)使自身受损最大

(3)赞扬准则(用于指表情和表述)App r oba2 ti on maxi m(in exp ressives and assertives)

(a)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 (b)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用于表情和表述)Modesty max2

i m(in exp ressives and assertives)

(a)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 (b)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5)赞同准则(用于表述)Agree ment maxi m(in assertives)

(a)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 (b)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

(6)同情准则(用于表述)Sy mpathy maxi m(in assertives)

(a)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 (b)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这些准则基本上解释了话语显得礼貌与否的原因,但忽视了可能决定礼貌程度的语境因素,忽视了礼貌的得体性。因为在现实中,使用过分礼貌或不够礼貌的语言都会显得不合适,甚至产生另一种会话含义。比如:

A:———Tu as achetét on manteau?(你那件外套买了没有?)

B:———Oui,j’ai achetémon manteau.(是的,我已经买了我的外套)

非常礼貌的句子也许会传达容易引起误会的意思。让A认为B在耍脾气(买衣服是我自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