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示范课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一、重视学生在直观感知中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直观的教学始终是数学课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
三年级学生探索规律,离不开感知,离不开操作,离不开对应,离不开归纳。
所以,本课引入学习的素材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现象,从教室桌椅的排列,从孩子们常吃的骨肉相连的食品,从花园里蓝花和红花的摆放来引入间隔排列的现象,为孩子进一步探寻规律打好了直观认识的基础。
学生了解间隔排列后自己试着摆一摆,老师不经意的选了两种典型情况,出示在黑板上,也是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知间隔排列的规律,在直观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重视学生在活动探索中积累丰富活动经验。
通过实际操作体现寻找规律的完整的过程,特别注重学生操作对规律的探索。
本课主要进行三次操作,首先是初步感知,然后每两个人一组开始摆,有摆首尾相同的,有摆首尾不同的。
这是初步了解规律后学生的第一次尝试;第二次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规律,有的孩子画竖线,有的孩子圈一圈,这次操作对形成规律很有必要。
活动探索之后,建立一一对应的思想。
一一对应是理解本课规律的重要思想,尽管一一对应还是很抽象的,但是有它作为抓手,学生就能够理解间隔规律中的数学内涵,数学课上的探索规律跟生活中的规律不一样,我们必须体现规律的数学内涵。
对于规律本质进行概括归纳,归纳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同样多,一种是相差1,遵循儿童的思维特征,从生活中的现象到数学中的间隔排列现象,从间隔排列的现象到一一对应的数列内涵,从数学内涵再到学生的自我表达,然后再到完整规律的呈现,这个过程设计非常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第三次操作,让学生把正方形和圆按照间隔排列,知道正方形有10个,猜圆有几个。
这次操作和前面的操作呼应起来,使学生再次感知和表达规律。
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是学生积累丰富活动经验的最好平台。
三、重视学生在表达解释中积累丰富活动经验。
寻找和感知规律之后,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表达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在第三次操作之后,学生说:前后不同,那就相等,前后相同,那就相差1。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一、课程背景本次授课课程为《间隔排列》,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掌握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够应用此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对象为初中数学学习者。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本次课程中,我主要围绕间隔排列的概念、规律和实际应用展开教学。
首先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基本概念。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自己探索和总结间隔排列的规律。
最后,我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钟表指针的间隔排列等。
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法。
同时,我也借助了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
三、学生表现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有较好的理解,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
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四、自我评价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认为自己在课堂管理、互动引导等方面发挥得较好。
我能够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把握教学进度,同时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但在例题和练习的选择上,我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
五、学生反馈分析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我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持肯定态度。
学生认为我能够清晰地解释概念,引导他们理解间隔排列的规律,并且能够联系实际应用进行讲解。
然而,也有学生提出希望我能增加一些更贴近生活的实例,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遇到问题与解决策略在授课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学生对间隔排列的概念理解有困难,需要我反复讲解和演示。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后续教学中加强了对概念的阐述和理解过程的引导,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七、改进与发展计划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我反思,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明确目标设定: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明确设定学生应掌握的具体目标,以便提高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调整时间规划: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时间分配,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知识点;3)丰富实例应用: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选取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实例来解释和演示间隔排列的应用。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示范课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维新镇第二小学王永间隔排列问题,书上内容很少,学生也好理解,但可拓展的知识太多,如敲钟声的,爬楼梯问题,锯木头问题,这一类都是有两端物体相同,在教学时通过比较得出两端物体总比中间物体多一,根据这个,知道中间物体是多少,就能求出两端物体。
如果两端不同,两种物体个数相等。
这些知识还要靠学生自己多悟,多练习,得出总结的规律。
还有就是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要多动手,多画图去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按“明晰概念——发现规律——完善规律——应用规律”的流程进行,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从网上下载了PPT课件,配合教学设计组织教学。
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上的规律,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规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说法表述规律,如“夹子比手帕多1”、“手帕比夹子少1”、“夹子和手帕数量相差1”。
在设计练习时,从比一比图形的数量,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教学中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用完整的、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有一定困难,是不是我的教学不到位,学生理解不深刻?其实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后,就让学生自由创作几组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统计第一个是什么图形,最后一个是什么图形,每种图形各是多少个,两种图形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在大量具体例子下,更容易发现规律,并且能将两种情况都呈现出来。
在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出示小兔乐园情境图,让学生寻找这里的间隔排列,并探索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
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种物体,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多一。
可是,首尾相同只是间隔排列中的一种情况,于是我又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验证这一规律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如果首尾不同的时候,两种物体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对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一间隔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数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找出“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这种物体的数量比另一种物体多1”。
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学生似乎是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因为对于一一间隔的排列规律,学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是很容易学的。
但是,在整节课中我过分注重了方法的指导,而忽视了“找”这个字。
学生被我牵着鼻子在“找”,而非自己主动地发现规律、感悟规律、掌握规律,学生对于这种规律的体会是浅层次的。
教学走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规律?要引导学生走到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一一对应,让学生借助这个工具,达到对规律的本质认识。
教学中,还有一个很大的感觉,学生对于规律的表达很不到位,很少有学生能说得清楚、明白,往往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于学生表达能力差的现象我们该怎么做呢?。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
小朋友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中班数学教案】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小朋友体验规律美,排排、比比,学习间隔排列的方法,初步培育观看、比较和反应力量,快来看看小朋友园中班《间隔排列》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排排、比比,学习间隔排列的方法。
2、体验规律美。
3、初步培育观看、比较和反应力量。
4、培育小朋友边操作边叙述的习惯。
【活动预备】雪花片积木,各色木珠,彩色玻璃珠,瓢虫和绿叶若干,彩色皱纹纸。
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实物图片若干。
胶水,细绳。
【活动过程】1、小朋友搭积木导入活动:师:小朋友会搭雪花片吗?假如老师请你选两种颜色的雪花片来搭,你会选哪两种颜色?小朋友回答。
师:用两种颜色的雪花片搭一根小棒,你会吗?搭给我看看。
小朋友搭积木。
(以搭积木的方式导入活动,来源于小朋友的实际生活,虽朴实无华,但孩子都能做到,孩子的乐观性很高,全部的孩子都动起了手,孩子已嗅到了胜利的气味。
且雪花片的拼搭便利又快速,为下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2、展现小朋友作品,感受有规律排列的美师:谁来将你的小棒给大家看看?(1)展现1名小朋友的作品,我们来看看他选了哪两种颜色,是怎么排的?师带小朋友念一念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黄的一个红的一个红的(无规律的)(2)再展现1名小朋友的作品,并带小朋友念一念。
(也是无规律的)(3)展现第三名小朋友的(有规律的)作品,黄的、绿的、黄的、绿的、黄的、绿的、黄的幼:哇(在展现有规律排列的作品时,还没带孩子念呢,孩子们已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叫声,那样的排列有一种莫名的震撼力,接下来的学排显得自然而必要。
)师:这位小朋友的小棒和上两位的小棒有什么不一样?(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将小朋友置于问题情境中,有了疑虑孩子才会去探讨、去制造)(4)小朋友回答后老师小结:原来这个小朋友是黄颜色隔着绿颜色再隔黄颜色再隔绿颜色这样有规律地排下去的,这样的小棒看上去很美,我们也来学一学这种好方法好不好?小朋友学习用间隔的方法再搭一次雪花片。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在最近的一次数学授课中,我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不足。
经过深入反思,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案,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分享我的教学反思和其对于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意义。
一、授课过程回顾
在这次授课中,我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即通过概念讲解、例题解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尽管我尽可能地通过实例和图表来解释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但学生们依然表现出对知识理解的困惑。
二、不足之处分析
经过反思,我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存在以下不足:
1. 单纯的理论讲解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实质。
由于没有足够的生活实例或具体操作来辅助理解,学生们难以把握这一概念的核心。
2. 我在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
教材中的例题虽然经典,但缺乏现实背景,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3. 尽管我试图通过实例和图表来解释概念,但这些例子并没有真正触及到一一间隔排列的本质,因此效果并不理想。
三、改进方案提出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增加生活实例和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一一间隔排列特征的物品或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规
律并理解概念。
2. 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问答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重新审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一一间隔排列这一概念的应用。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间隔排列的观念与能力。
2.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间隔排列任务。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活动让幼儿彼此配合,完成任务。
教学内容1.什么是间隔排列?2.如何进行间隔排列?3.小组合作任务:间隔排列图形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与实物说明幼儿已经学过的图形排列是紧密排列,紧贴在一起的,并告诉幼儿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间隔排列。
这个概念和怎么去做,与紧密排列是有一些不同的。
2. 正确操作技能教师拿出一张画有图形的卡片,告诉幼儿们: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这上面有若干个彩色图形,请你们把它们间隔排列一下,不要贴在一起哦。
接着,老师手把手教大家如何进行间隔排列。
首先,让幼儿们明白间隔排列的含义,如何在图形之间留出一些距离,让幼儿的思维从紧密排列转换到间隔排列的合理性方面。
教师可以拿一个手指和他们分隔开两个图形,或者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示范,让孩子们进行跟随模仿。
当幼儿熟练掌握间隔排列技术后,教师可以为他们设置挑战——更难的、交错排列的图形。
3. 小组合作任务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张随机的图形卡片。
试着让小组内的幼儿们一起操作,将自己的画卡片上的形状用间隔排列的方法依次排好,形成卡片上的新图形。
每个小组都可以得到奖励,成为“最棒的小组”,甚至是教室里的“排列大师”。
4. 反思在教案的末尾,老师要把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来测试他们学到了多少。
同时,老师也要带领幼儿们进行反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更好更有成效地进行下一次学习。
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们积极参与,有效地掌握了间隔排列的技巧和方法,也在小组合作任务中体验了合作的乐趣,并相互配合完成了任务。
同时,比较优秀又完成的孩子们可以教给所在小组其他同伴,使得每位小朋友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幼儿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操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间隔排列》带反思中班教学计划《间隔排列》包括对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的反思,让孩子们体验美的规律,安排,比较和学习间隔安排,并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过来看看幼儿园的中班。
《间隔排列》反思课程计划。
[活动]1,行,比例,学习间隔的安排方法。
2.体验法律之美。
3.初步的文化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培养孩子在手术时教导的习惯。
[活动准备]雪花块,各种木珠,彩色玻璃珠,瓢虫和绿叶,彩色皱纹纸。
定期安排各种物理图片。
胶水,线。
【活动步骤】1.儿童积木:老师:孩子们会雪花吗?如果老师要您选择两种颜色的雪花,您选择哪种颜色?孩子回答。
老师:拿一根带有两色雪花的小棍子,好吗?给我看看孩子们建造积木。
(通过积木式的活动介绍,从小孩子的实际生活来看,虽然简单朴实,但小孩子却能做到,小孩子的热情很高,所有小孩子都开始动手,孩子闻到了成功。
雪花片可以轻松快捷地为以下活动奠定基础。
)2,展现儿童作品,感受有规律的布置之美老师:谁会给你看你的小棍子?(1)展示幼儿的作品。
让我们看看他选择了哪两种颜色。
如何安排?老师带孩子去读“一红,一黄,一黄,一红,一红.”(不定期)(2)重新展示幼儿的工作,并带孩子阅读想法。
(也是不规则的)(3)展示第三个孩子的(常规)作品,黄色,绿色,黄色,绿色,黄色,绿色,黄色.年轻人:哇.(当您展示有规律的作品时,您还没有带孩子去,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这种安排令人莫名其妙地感到震惊,下一次学习该行显得自然而必要。
)老师:这个小朋友的棍子和最后两根棍子有什么区别?(怀疑,思维的开始,学校的开始,孩子们在有问题的情况下,有疑问时,孩子们会探索和创造)(4)老师对孩子的回答后的总结:原来,这个孩子是黄色的,然后是绿色的,然后是黄色的,然后是绿色的。
看起来漂亮。
我们也来学习这种好方法,好吗?孩子们学习使用间隔方法来雪花。
(将孩子的工作作为学习对象的分析要比老师的讲道效果更好。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学习间隔排列》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学习间隔排列》一、教学目标1.了解间隔排列的特点,学会用颜色、形状不同的物品进行间隔排列。
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间隔排列,学会用不同颜色、形状的物品进行间隔排列。
2.教学难点:掌握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颜色、形状不同的物品(如:红色、蓝色、绿色的小球,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小卡片等)。
2.学具:每组一套颜色、形状不同的物品。
四、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组织幼儿进行“找朋友”游戏,让幼儿自由结合,两人一组。
2.老师出示颜色、形状不同的物品,引导幼儿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基本环节1.引导幼儿观察教具,发现间隔排列的特点(1)老师出示红色、蓝色、绿色的小球,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小球的颜色特点。
(2)老师展示红色、蓝色小球间隔排列的例子,引导幼儿发现间隔排列的特点。
2.学生动手操作,尝试间隔排列(1)老师分发每组一套颜色、形状不同的物品,引导幼儿进行间隔排列。
(2)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老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间隔排列作品,并引导其他幼儿发现其中的规律。
4.游戏活动:接力赛(1)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排成一列,每组的第一名幼儿手持一个颜色、形状不同的物品。
(2)第一名幼儿将物品传给第二名幼儿,以此类推,直到一名幼儿接到物品。
(3)一名幼儿将物品交给老师,老师检查是否按照间隔排列的规律传递。
(4)进行多轮比赛,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培养团队精神。
(三)结束环节1.老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1.本次活动中,幼儿对间隔排列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在操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排列。
2.在接力赛环节,幼儿表现出较高的团队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态度,达到了活动的预期效果。
3.本次活动仍存在不足之处,如部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对间隔排列的规律掌握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精选数学小学间隔排列教后反思
间隔排列教后反思在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出示小兔乐园情境图,让学生寻找这里的间隔排列,并探索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
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种物体,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多一。
可是,首尾相同只是间隔排列中的一种情况,于是我又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验证这一规律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如果首尾不同的时候,两种物体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对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思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这节课感觉还是老师引的痕迹比较明显,学生的思考还是跟多的停留在表面,缺乏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这里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因此,总结本课不足,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把课堂的发言权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根电线,截去了,还剩下50米。
截去的与剩下的两段相比,( )。
A.截去的长 B.截去的短 C.一样长 D.无法比较2.芳芳和媛媛各走一段路。
芳芳走的路程比媛媛多,芳芳用的时间比媛媛多,芳芳和媛媛的速度比是( )。
A.5:8 B.8:5C.27:20 D.16:153.“127+8”,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A.>B.<C.= D.+4.下面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那么()。
A.圆柱的体积比正方体的体积小一些B.圆锥的体积是正方体的13C.它们的体积都不相等。
5.数甲是数丙的倍数,数乙也是数丙的倍数,那么()。
A.甲与乙的最大公因数是丙B.甲一定等于乙C.甲与乙必有公因数丙D.甲与乙必有公倍数丙6.五年级学生今天的出勤率是99%,六年级学生今天的出勤率是97%,五年级今天出勤人数比六年级( )。
A.多B.少C.无法判断7.下面几句话中,()中的数可以改写成百分数。
“找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找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反思从四年级开始,各册教材都设置了“找规律”的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探寻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今天学习的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仔细看一看、认真想一想、大胆说一说。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1、课始,我没有创设复杂的情境,而是开门见山,引导学生直接观察两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为研究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为后面探究规律留出了时间。
2、探究规律时,我让学生用小棒和圆片代替实物来摆出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这样做使学生加深了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又方便了“一个对着一个”的教学操作。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寻找规律,抓住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还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也能有序地进行观察、比较。
3、在大量图片的展示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表象,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交流和总结。
学生初步得出规律后,我重视让学生通过操作来验证规律,使学生更加确信规律的一般性,从而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4、对于“想想做做”中的习题,我能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重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有一个广告牌”这样的说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在理解时可能会有困难,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使学生明确:电线杆和广告牌是一一间隔排列的,而且两端都是电线杆,这样教学对学生理解下面的习题扫除了障碍。
另外,对于锯木头这样的题目,我并没有停留在用画图或想象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答案,而是与本课所学的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直观的图示,让学生明确:锯下的每一段小木料都可以看作是两端物体,每一个锯口都可看作中间物体。
这样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2)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并未对找规律进行系统的学习,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题目,这些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学生就能对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并逐步掌握通过分组找规律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找规律做铺垫,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1.在难点突破方面,学生可能不太明白对于“两端物体”以及“中间物体”这样的表述,因此教师在说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的时候,可以ppt上出示图片,用动画效果将“中间物体”和“两端物体”分别闪烁,以明示其含义。
重点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数、填、比、圈、连等活动体会一一间隔排列物体的特点,以及两端相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差一的规律。
2.语言表达不够精练和准确。
板书设计需要增加,如:观察的过程(数、填、比、圈、连)等,以及学生自己生成的作品可以贴在黑板上。
3.要多给予学生主动创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规律,还可以提及规律在生活中有何作用,让学生知道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3)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是一节探索规律课,需要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为了突破重难点,首先给出情境图,让学生充分观察,为了让学生能够多角度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用多种说法表述他们的发现,如“小兔的只数比蘑菇多1”、“蘑菇的个数比小兔少1”、“小兔和蘑菇数量相差1”。
为了准确的找到规律,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活动,如:数一数、填一填、比一比等,让学生清楚理解数量相差1的原因。
最后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延伸,如在情境图的基础上再来几只兔子和蘑菇又会怎样呢?这一点是我的课上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学生在了解了一一间隔排列之后,通过活动自己动手创作出一一间隔排列的作品,主要目的是在学生分享不同作品时,找到特点总结出相应的规律,这一部分应该要减少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在画、数、比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而不是被课件牵着走,做一个看客。
最后的课堂回顾环节,不是简单询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这样只是对知识点的梳理,而是可以回想整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为了研究问题我们进行了哪些活动?我们在活动时使用了哪些方法?解决完问题后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最后可以展示生活中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如沐春风如虎添翼---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探索规律课《间隔排列》,课中我主要使用了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电子课本和电子白板,并把一些事先做好的相关资源导入电子课本中,把电子课本、电子白板及资源三者结合起来,并运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学生的操作和创造,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电子课本和电子白板发挥了传统课本无可替代的作用,本节课教学的探索规律是基于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兔子庄园而展开的,电子课本中色彩鲜艳、颜色逼真、有趣生动的卡通图像,通过拖拽可大可小的图片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也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整节课活动的开展大有裨益。
而运用画笔在课本上圈一圈,学生兴趣盎然,直观地展示了分法和剩余的是什么,聚焦功能的使用不仅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能直接显示到电子白板的授课文件上,再利用幕布和隐藏幕布,不仅极大地节省了老师制作课件的时间,而且把聚焦后的图片和授课文件相结合,水到渠成,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学生言而有物,思而得得,学而有悟。
同时,因为是探索规律,所以有很多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造,比如说填一填、分一分、画一画、摆一摆等,每个学生个体的操作和许多学生不同的想法都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里展示出来,真正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和交流,通过电子课本、电子白板和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结合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操作,帮助学生完成初步感知---寻找规律---整合规律---沟通规律---内化模型----运用规律的过程,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方式,而且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学习质量,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为持续发展积聚能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数学课,如何在一开始就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让学生有一种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好的情境导入往往必不可少。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教案:间隔排列一、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要求:①把握“间隔排列”的基本概念;②理解“大、中、小”的概念;③能够运用所学学问,正确排列大小物品。
2.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学会关注他人需求,遵守规定,敬重他人,珍惜环境。
二、教学内容1. “间隔排列”的概念。
2. “大、中、小”概念的认得。
3. 大中小物品的排列。
三、教学过程STEP1 自我介绍我为班级带来了很多好玩的游戏,我们今日要学习“间隔排列”。
STEP2 引入1. 老师出示三个球,一大一中一小,带领孩子们认得“大、中、小”概念,并让孩子们进行分类。
2. 老师提问“大、中、小”物品怎么排列,让孩子们猜想,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
STEP3 操作1. 孩子们自由找到班内物品,老师要求孩子们依照大小次序排列。
2. 孩子们站成三行,每行两人,相互进行间隔排列。
STEP4 游戏1. 老师将若干大小不同的纸夹放在地上,要求孩子们以大小轮番排列,重点是要将纸夹之间留出相等的间隔。
2. 孩子们将本身的玩具站成一行,老师要求孩子们依照大小次序排列,并要注意将下一位小伙伴的座位留出适当的间隔,这样整排玩具就排列整齐了。
STEP5 反思1. 效果分析通过本堂课的实践操作,大部分孩子已经基本把握了“间隔排列”的概念,并且在排列物品时能够做到比较规范。
在游戏环节中,孩子们通过游戏进一步谙习了“间隔排列”的方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培育了合作精神和对环境的珍惜意识。
2. 不足反思在游戏环节中,会显现部分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集中,需要连续加强孩子们的协调本领。
另外,在传统的排列方式中,大部分孩子可能会排成等间隔,没有每个物品的间隔考虑,需要老师引导他们有意识地留出每个物品的间隔,以便达到更理想的全局分布效果。
四、教学策略本堂课实行干活动搭配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同时通过游戏加强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协调本领。
五、板书设计大中小间隔排列六、教学资源准备1. 三个大小不同的球。
教学设计:一一间隔排列【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一间隔排列【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一、教学内容:间隔排列的规律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出示一康师傅3+2的夹心饼干图片。
问:瞧,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说说饼干片和夹心是怎样排列的?介绍像这样的排列,我们把它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现象,找一找其中藏着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兔子乐园里去看看吧![设计意图:在这里,我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呈现例题情境图,初步发现规律。
师:你能从兔子乐园中找出像刚才饼干和夹心这样排列的事物吗?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夹子手帕兔子蘑菇木桩篱笆师:我们一共找到了三组这样的事物。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出示:讨论:1、每一组两种物体怎样排列的?各有多少?2、每一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种物体间隔着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一样,排在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的多1,排在中间的物体个数比两端的少1。
(板书出规律)[设计意图:周玉仁教授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直接灌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师:像上面兔子乐园中这样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用操作、排列的方法来验证。
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这一课原本是四年级的内容,现在调整到三年级来了,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有所改变。
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找排列规律首先通过带领同学们进行“猜一猜”的游戏环节,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
课件出示两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和图形,让学生猜猜接下来括号里应填什么,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以此引导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方式称为一一间隔排列。
接着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间隔排列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加深对间隔排列的认识。
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从中发现间隔排列的现象。
之后通过询问每一排的最左端和最右端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后让学生明确主题图中的每组的两端物体相同。
第二个环节是探索数量关系在这一环节中我是先通过让学生填写表格将数据整理起来,再根据填的表格说说自己的发现。
为了降低难度,我在表格上添上了“排在两端的物体”“排在中间的物体”,这样学生们很容易发现每组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的个数多1个。
接着提问为什么呢?有学生会说把两个圈一圈,这时就向学生说明把两个看成一组就是把两种物体一一对应。
将每组物体一一对应圈完之后会发现每组剩下的都是排在两端的物体,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的个数多1个。
第三个环节是应用规律这一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这一规律在已知其中一种物体的个数时,求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第二部分是拓展应用。
要求学生把10个正方形和一些圆片一一间隔排列,看看圆片可能有几个,因为没有明确两端物体必须摆什么,所以共有三种摆法。
以此总结出间隔排列中,两端物体相同,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1个;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一、创造良好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这节课之前,学生在学习认图形时对于一一间隔排列有所接触,因此,我没有创设复杂的教学情境,而是通过猜男女队员的游戏,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上场是男队员还是女队员?学生在教师出示的图片中发现排列是有规律的,初步感知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为之后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数量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学生探索规律时,教师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离不开感知,离不开操作,离不开对应,离不开归纳,离不开验证,更离不开教师的一步步地有序的引导。
教师通过PPT出示数学书上兔子乐园图片,让学生找出图中符合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学生则在数学书上找出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这三种是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教师让学生统计并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学生则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1;教师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每排两个物体一组一组地圈起来,学生则展示画法;教师让学生观察每排首尾两端的物体,结合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则观察,总结规律: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个数比中间物体个数多1;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画几根小棒排成一排,再在两根小棒的中间画一个圆,数一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学生则展示画法,并验证刚才发现的规律。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规律的探索,以及对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要重视学生对于规律的表达和理解学生在发现和感知规律之后,对于规律的表达和理解,也是需要关注的,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可能学生说的看法不是很准确,教师也要积极地进行鼓励,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规律不太理解地地方,让其他同学一起来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规律的本质,从而对于规律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示范课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维新镇第二小学王永
间隔排列问题,书上内容很少,学生也好理解,但可拓展的知识太多,如敲钟声的,爬楼梯问题,锯木头问题,这一类都是有两端物体相同,在教学时通过比较得出两端物体总比中间物体多一,根据这个,知道中间物体是多少,就能求出两端物体。
如果两端不同,两种物体个数相等。
这些知识还要靠学生自己多悟,多练习,得出总结的规律。
还有就是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要多动手,多画图去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按“明晰概念——发现规律——完善规律——应用规律”的流程进行,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从网上下载了PPT课件,配合教学设计组织教学。
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上的规律,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规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说法表述规律,如“夹子比手帕多1”、“手帕比夹子少1”、“夹子和手帕数量相差1”。
在设计练习时,从比一比图形的数量,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教学中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用完整的、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有一定困难,是不是我的教学不到位,学生理解不深刻?其实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后,就让学生自由创作几组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统计第一个是什么图形,最后一个是什么图形,每种图形各是多少个,两种图形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在大量具体例子下,更容易发现规律,并且能将两种情况都呈现出来。
在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出示小兔乐园情境图,让学生寻找这里的间隔排列,并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
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种物体,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多一。
可是,首尾相同只是间隔排列中的一种情况,于是我又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验证这一规律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如果首尾不同的时候,两种物体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对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思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一一排列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这节课感觉还是老师引的痕迹比较明显,学生的思考还是跟多的停留在表面,缺乏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这里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总结本课不足,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把课堂的发言权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