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音乐奖赏
音乐鉴赏----《十面埋伏》在众多琵琶名曲中,我则犹其偏爱《十面埋伏》,乐曲描述了公元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时,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的历史故事.乐曲宛如一篇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宏伟、壮美的史诗,成功再现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和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悲凉。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全称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萍琵琶谱》)。
公元202,楚汉相争接近尾声,双方会战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三十万汉军围住了十万楚军。
汉方为瓦解对方军心,就叫兵士们唱起了楚歌,楚兵大多离家已久,早已厌倦了连年征战。
楚军中有人开始唱和,军心彻底动摇。
项羽一看大势已去,已无计可施,对虞姬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则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唱完便拔剑自刎而死。
项羽后来逃到乌江边,面对滔滔的江水,仰天长叹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拔剑自杀,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
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
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乐曲一开头便如惊电之绝光,右手在四弦上扫出一个浑厚而豪放的惊雷,紧接着高亢嘹亮的号角伴随低战鼓将你引入一个战火不断,硝烟不绝的年代。
且听辕门画角声初动,万马蹄踏下大荒。
鼍鼓森严四边静,铁骑传呼闻将令。
一时间战场上军营如林,旌旗蔽空。
忽然,琵音骤集,在茫茫夜色下,隐藏着百万雄师。
《十面埋伏》音乐鉴赏论文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乐曲的创作年代资料追溯可至唐代。
它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传统琵琶曲较流行之一,。
其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陶渊明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诗句。
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总令人想起历史上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这个人也一样的“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气盖世”超凡气概,虽然最后失败,却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身影。
这个人就是项羽。
如果华夏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
弹拨乐器是民族乐器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我国的民族乐器文化中大放光彩。
弹拨乐器有古筝、琴、琵琶、柳琴、阮、三弦、扬琴等。
包括用手指或者拨子拨弦和用琴扦击弦发声的弦乐器。
中国弹拨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按不同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可分为平置、抱握、击弦弹拨乐器三大类。
其特色主要在于音色清脆明亮,擅长演奏活泼跳荡的弦律和鲜明的节奏,表现力丰富。
琵琶属于弹拨乐器中抱握弹拨乐器,在东汉被称为“批”、“把”。
这是两种琵琶的弹奏方法,相当于现在的“弹”、“挑”,是象声字,后改写为“琵琶”。
琵琶的演奏手法有:右手——弹、挑、遮、分、扫、轮、拂、扣、滚、勾、抹、双弹、双挑、夹弹和半轮等。
左手——揉、推、挽、绰、住、吟、打、带起、虚按、泛音和按弦等。
琵琶的表现力非常丰富,不但可以弹奏旋律,还可以弹和弦,是民族管线乐队里重要的声部。
在众多著名的琵琶曲目中,《十面埋伏》是较为广大人民熟悉的曲目。
据史书记载,古曲《十面埋伏》早在16世纪就在民间流传,原为琵琶曲《楚汉》。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作者: ————————————————————————————————日期:ﻩ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隐然传来。
ﻫ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
ﻫ它是弹奏乐器。
初时,以右手向前弹为琵,向后弹为琶。
秦、汉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
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别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
更何况,这不是—个童话、一个故事,是一段撼天动地的史实。
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它,只有琵琶,依然在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ﻫ《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
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ﻫ时间老人拉开历史的帷幕,月的魔指轻轻触动琴弦,音箱里便有和弦嗡嗡嘤嘤的攒动,天籁之音缓缓而来。
走进音乐世界的主人翁是刘邦、项羽。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王朝宣告灭亡。
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
当以修筑万里长城而著称的秦始皇的泱泱车队路过时,虽无大名却有大志的两个人物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
“大丈夫当该如是也!”刘邦说。
“彼可取而代之!”项羽说。
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说后一句的则多些率直。
十面埋伏古曲赏析
十面埋伏古曲赏析十面埋伏古曲赏析《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乐曲描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的情景。
以下是十面埋伏古曲赏析,欢迎阅读。
《十面埋伏》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
是琵琶曲的典型代表。
所以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有利于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悠久传统,培养热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弘扬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及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正文《十面埋伏》作为古曲的典型代表。
身为当代中师学生对于这一类音乐的鉴赏力十分缺乏。
对于古曲的欣赏也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首先,不了解琵琶这类乐器。
其次,不了解它的音乐背景。
再次,不懂得欣赏。
一曲完结,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不理解其中的美妙和精髓。
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对《十面埋伏》进行赏析呢?琵琶古曲主要从它的曲式结构、演奏乐器、节奏、音色以及音乐背景等方面进行赏析。
本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的情景。
《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重点段落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乐曲激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乐曲沉闷悲壮。
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全曲分13段:1、列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吹持;3、点将;4、排阵、走队;5、埋伏;6、小战;7、呐喊;8、大战;9、败阵(垓下楚军被重重包围,项羽败阵);10、乌江自刎;11、争功;12、凯旋;13、回营。
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
乐曲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节奏由慢渐快,以琵琶模拟战鼓声、浑厚雄壮;接着是一段吹打乐,全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
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这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
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
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战部分: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后是到九里山大战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的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蹄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
琵琶曲《十面埋伏》分析
琵琶曲《十面埋伏》分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是我国重要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灿烂文化艺术宝库中琵琶曲作品的杰出代表。
作为曲调激昂澎湃的琵琶武曲,它所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秦末楚汉相争中垓下决战的战争场景,在这场战争中刘邦运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将项羽的楚军逼上绝境。
《十面埋伏》是以刘邦带领的汉军作为歌颂对象,充分展现了汉军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奋勇杀敌的宏大场面,主要从战前准备、争斗过程和战争结束三个层面表现垓下之战宏伟激昂的场面。
一、琵琶曲《十面埋伏》所表现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02年,刘邦的汉军与项羽的楚军共同逐鹿中原,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刘邦汉军占到了绝对的优势,而项羽楚军则困在垓下一隅。
刘邦部下的将领韩信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穷途末路的楚军与汉军展开了最后的激烈厮杀。
琵琶曲《十面埋伏》就是根据这一段历史情景谱写的,主要反映垓下之战的全部过程,充分展现了垓下之战的宏大场面与激烈悲怆的厮杀场景。
在秦朝末年,即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群众揭竿而起,纷纷想要推翻秦朝统治,发展到后来,形成了以刘邦、项羽为领导的两个最强大实力的军队力量,为了争夺天下,两军多年征战。
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以绝对的战略优势将项羽的楚军困在垓下,军师张良运用“四面楚歌”的方式,使楚军听到家乡的歌曲,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军心,使楚军军事力量涣散殆尽。
项羽听到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上演了霸王别姬的一幕,项羽知道大势已去,便突出垓下,结果在汉军的追杀过程中自刎于乌江。
琵琶曲《十面埋伏》主要通过慷慨悲壮的曲调再现那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历史,将项羽与刘邦的决战故事进行记录并保存流传下来。
二、琵琶曲《十面埋伏》曲式结构分析(一)引子以及战前准备阶段《十面埋伏》琵琶曲的引子主要是指曲子的前面四段,主要内容有“列营”“擂鼓”“掌号”和“放炮”。
这四部分曲调内容在弹奏过程中主要采用“轮拂”的弹奏技法,通过反复地渐进地轮拂弹奏将旌旗密布、士兵排列、鼓角争鸣的壮阔古战场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十面埋伏观后感音乐鉴赏
十面埋伏观后感音乐鉴赏《十面埋伏》观后感音乐鉴赏(一)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十面埋伏》这首曲子,听完真的太震撼我啦!一开始,那音乐就像一阵疾风骤雨,猛地砸进了我的耳朵里。
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冲锋的战士,气势汹汹,让我心里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
中间那段,节奏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就好像战场上的局势,风云变幻。
快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心跳都跟着加速,仿佛能看到刀光剑影在眼前闪烁。
慢的时候呢,又有一种短暂的宁静,可这宁静背后,却藏着更深的危机。
还有那些乐器的声音,哇塞,简直绝了!琵琶的声音清脆又有力,就像战士们的呐喊;鼓点就像战鼓轰鸣,敲得人心惊胆战。
我闭上眼睛听,脑海里浮现出了千军万马奔腾的画面。
那场面,太壮观啦!每一个音符都好像有生命,在给我讲述着那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这首曲子真的太牛了,让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战场,亲身感受了那份紧张和激烈。
朋友们,你们要是没听过,一定要去听听,保证让你热血沸腾!《十面埋伏》观后感音乐鉴赏(二)亲人们,我来跟你们讲讲我听《十面埋伏》的感受哈。
这音乐一响起,我整个人都被勾住了。
那种强烈的节奏感,就像有人在使劲地推着你往前走,根本停不下来。
每一个音符都像是藏着秘密,吸引着我去探索。
一会儿高音,一会儿低音,就像战场上的起起落落,让人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的。
特别是那段激烈的部分,哇哦,我感觉自己都要跟着冲锋陷阵了。
仿佛能看到战士们挥舞着刀剑,喊杀声震耳欲聋。
而且哦,这音乐里的情感特别丰富。
有紧张,有激昂,还有一丝丝的悲壮。
就好像在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士们的勇气和决心是无法阻挡的。
我听着听着,眼泪都差点出来了。
真的太感人了,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战士们的热血和忠诚。
反正啊,《十面埋伏》真的是一首超级棒的曲子。
它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把古代的战争场景完完整整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小伙伴们,一定要去感受一下哟!。
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
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是由明代著名琵琶音乐家诸水仙所创作的一首琵琶曲,也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之一。
曲调婉转悠扬,富有感染力。
配以叮当铛铛的铜鼓声和尖锐刺耳
的笛子声,令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战场上,既沉浸在悲壮的氛围中,又
感受到了英雄们的壮烈。
曲中描绘的是杨家将领导的抗金武将在潼关十面埋伏中与金兵激
战的故事。
武将杨业决定埋伏敌军十面,从而使得包围他们的金兵惨
遭失败。
歌曲中较为经典的段落为“雁塔新碑,烈士千家。
玉门关外,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这一段落幅员声势恢宏,令
人回味无穷。
《十面埋伏》作为一首传统琵琶曲,其美丽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
曲调在世界音乐领域中享有极高声誉。
同时作为一首反映英雄楷模、
爱国情怀的音乐,它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经典的代表作之一。
十面埋伏观后感音乐鉴赏
十面埋伏观后感音乐鉴赏
哇塞!今天我们上了一堂特别的音乐课,老师带我们看了电影《十面埋伏》,然后还教我们听里面的音乐。
电影里的小鼓点“咚咚咚”敲得我心都扑通扑通跳起来,好像我也跑进了电影里,跟着侠客们一起“刷刷刷”挥刀追赶。
老师说这叫“节奏感”,哇,我觉得自己学会了新词儿!
里面有一种叫“琵琶”的乐器,弹出来的声音“叮叮叮”可好听了,老师说这种乐器声音可以模拟出马蹄声,让人一听就好像有好多士兵在策马奔腾。
后来,老师还放了另一段曲子,慢悠悠的,有点悲伤,原来这是为了表现电影里人物的心情,让我们感到有点“伤心”,真奇妙!
我最喜欢那个“大鼓”的声音,“咚咚咚——”像打雷一样,听得我特别带劲儿!我觉得音乐真的是太厉害了,可以让人有这么多不一样的感觉。
真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听更多这种有意思的音乐!
—— 1 —1 —。
第五单元欣赏《十面埋伏》-贵州省施秉县第三中学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案1000字
六、音乐鉴赏
1.音乐表现:《十面埋伏》的音乐表现力强,能够通过音乐传达战争的紧张氛围和战争场景。
2.音乐情感:《十面埋伏》的音乐情感丰富,能够表达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英勇。
七、音乐实践
1.演奏实践:《十面埋伏》的演奏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十面埋伏》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十面埋伏》的基本概念、音乐特点、案例分析等。
核心素养目标
1.音乐素养: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十面埋伏》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2.文化素养:学生能够了解《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增进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3.思维素养: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
3.和声:《十面埋伏》的和声丰富多变,能够增强音乐的紧张感和战争氛围。
二、音乐形象
1.紧张氛围:《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紧张激烈,能够表现战争的紧张氛围。
2.战争场面:《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能够描绘战争的残酷场面,如战斗、厮杀等。
三、创作背景
1.历史背景:《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是公元前202年楚汉争霸时期,刘邦与项羽的战争。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研究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一首古典音乐作品,它最初是由古琴演奏而成,后来也被改编为琵琶曲。
这首曲子源自中国古代的战争故事,曲名“十面埋伏”取自春秋时期吴国大将葛婴利用地形,以小部队伏击大军的策略。
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刻的艺术内涵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品之一。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旋律、节奏、音色和结构等方面。
它的旋律优美动人,通过琵琶的演奏,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曲子的节奏变化多样,既有平缓舒展的部分,也有急促激昂的部分,给人以听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色独特,琵琶的悠扬琵琶的悠扬慨壮柔美,旋律变化多端,富有表现力和幻想性。
在结构上,这首曲子以叙事性强,通过音乐表达出战争故事的情节和情感,使人们在音乐中产生对历史的回忆和对勇士的崇敬。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上。
作品的创作源自中国古代的战争故事,这使得琵琶曲不仅仅是音乐作品,更是对历史、战争和勇士精神的一种表达和诠释。
曲子所包含的风景意境也使人们联想到古代的山水田园,唤起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向往和思考。
在演奏和赏析过程中,人们常常会从琵琶曲中感受到一种崇高、慷慨和豪放的民族气质,这正是中国古典音乐作品所独具的魅力。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文化内涵既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又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价值所在。
除了上述艺术特色外,琵琶曲《十面埋伏》还有许多独特之处。
它的演奏需要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要求演奏者具备扎实的琵琶基本功和对曲子内涵的深刻理解,能够演奏《十面埋伏》的琵琶演奏者往往是琵琶演奏界的精英。
这首曲子在演奏时需要准确把握节奏和音准,以呈现出曲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氛围,这对演奏者的音乐素养和感染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琵琶曲《十面埋伏》在演奏和赏析上也要求人们对古代战争文化和中国古典音乐具有一定的了解和鉴赏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其艺术魅力。
琵琶曲《十面埋伏》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音色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并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音乐鉴赏《十面埋伏》
音乐鉴赏《十面埋伏》
音乐鉴赏《十面埋伏》
【简介】
《十面埋伏》是中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郭文景创作的一首古典音乐作品。
该作品于2010年首次亮相,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旋律而广受好评。
《十面埋伏》的音乐曲调适宜于各种演奏形式,包括管弦乐队、合唱团和独奏等。
【内容细化】
1. 第一章:前奏
- 前奏以慢速的进行开始,以柔和的钢琴音韵引出主旋律。
- 通过独奏器乐的音色和和弦的运用,衬托出山林的宁静景色。
2. 第二章:主题部分
- 主题部分以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的对话方式展开。
- 旋律优美动人,灵感来源于中国古典音乐。
- 运用大胆的音程跳跃和不同乐器的配合,增强了整个章节的活力。
3. 第三章:快板
- 第三章节以快速的节奏和强烈的鼓点开始,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 主要运用管弦乐团演奏,通过紧凑的编曲和和弦的重复,加强了音乐的冲击力。
4. 第四章:高潮部分
- 在第四章节中,音乐逐渐达到高潮。
- 通过增加乐器的数量和音量,音乐的张力进一步增强,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 弦乐器和铜管乐器交替演奏,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氛围。
5. 第五章:尾声
- 尾声中,音乐渐渐恢复平静。
- 以柔和的音调和较慢的速度将整首音乐作品落到终点,给人一种回归和解脱的感觉。
【附件】
- 本文档附带音乐视频或音频文件供参考鉴赏。
【法律名词及注释】
- 版权:指对作品享有的法律保护,包括音乐作品、文字、图像等。
- 侵权:指未经作者授权而擅自使用或传播他人作品的行为。
(完整版)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隐然传来。
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
它是弹奏乐器。
初时,以右手向前弹为琵,向后弹为琶。
秦、汉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
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别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更何况,这不是—个童话、一个故事,是一段撼天动地的史实.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它,只有琵琶,依然在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
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时间老人拉开历史的帷幕,月的魔指轻轻触动琴弦,音箱里便有和弦嗡嗡嘤嘤的攒动,天籁之音缓缓而来。
走进音乐世界的主人翁是刘邦、项羽。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王朝宣告灭亡。
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
当以修筑万里长城而著称的秦始皇的泱泱车队路过时,虽无大名却有大志的两个人物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
“大丈夫当该如是也!”刘邦说.“彼可取而代之!”项羽说。
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说后一句的则多些率直。
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
当时,项羽若依范增之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有后面的楚汉之争,而心高气傲的项羽却犹豫不决,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了与自己抗衡的军事阵营。
十面埋伏观后感音乐鉴赏
十面埋伏观后感音乐鉴赏《十面埋伏》观后感音乐鉴赏(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十面埋伏》这音乐,可真是绝了!一听到这旋律,我整个人就像被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古战场。
那节奏感,就像士兵们急匆匆的脚步声,紧张得我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你听那琵琶声,时急时缓,急的时候,感觉就像千军万马在冲锋,那气势,简直要把人淹没。
缓的时候呢,又好像是将军在沉思,在谋划着下一步的战略。
还有那配乐中的鼓点,每一下都敲在我的心上,让我跟着一起紧张、一起激动。
仿佛我自己就是战场上的一员,在拼命厮杀。
这音乐里的情感也特别丰富。
有激昂的斗志,有悲壮的牺牲,还有胜利的喜悦。
每一种情感都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历史的巨变。
我跟你说,每次听完这音乐,我都觉得自己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
真的,那种震撼,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反正啊,《十面埋伏》这音乐,我是爱惨了!你呢,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受?《十面埋伏》观后感音乐鉴赏(二)亲,我刚听完《十面埋伏》,忍不住要跟你唠唠!哇塞,这音乐一开场就把我震住了!那声音,就像一道道闪电划破夜空,瞬间让我精神抖擞。
琵琶的弹奏简直太牛了,一会儿高音,一会儿低音,感觉就像战场上的局势,一会儿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一会儿又稍微缓和一点,给人一点喘息的机会。
而且啊,这音乐的细节处理得特别妙。
比如说,一些细微的滑音,就好像是战士们在悄悄移动,准备给敌人致命一击。
还有那强弱的变化,强的时候像山崩地裂,弱的时候又像微风拂过,真是太绝了!每次听到高潮部分,我都能想象出无数的士兵在奋勇杀敌,喊杀声震天动地。
那种场面,光靠想象都觉得热血沸腾。
这音乐不仅仅是好听,更像是一幅会发声的历史画卷,把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觉得吧,能创作出这样的音乐,那作者一定是个天才!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心思和精力。
反正我已经被它深深地迷住了,反复听了好多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感受。
怎么样,你要不要也去听听,说不定也会被它征服呢!。
十面埋伏音乐鉴赏
十面埋伏音乐鉴赏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琵琶,依然在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十面埋伏》表现的是公元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大战的情景,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
据《史记》载,在垓下大战中,刘邦的汉军以30万的大军包围了只剩下10万人马的楚军,并设“十面埋伏”的阵法,将地处四面绝壁的垓下大营团团包围,使项羽陷入重围。
深夜,箫声起处,汉军利用四面的楚歌来瓦解对方的斗志。
楚营的官兵听到熟悉的乡音,思念父母妻儿之情油然而生,又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于是纷纷逃走。
夜半时分,自知败局已定的项羽与虞姬诀别,仓皇突围。
刘邦命数千铁骑穷追不舍,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了生死决斗,项羽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
琵琶曲《十面埋伏》用深刻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技巧,再现了这一战役的全过程。
琵琶用它清丽圆润的声响,含着泪,淌着血,悲壮地、如泣如诉地弹出一节节短歌,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有十三个章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琵琶开始在高音区使用“轮拂”的手法,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
军营垒垒,战旗猎猎。
此后,又用多种手法,表现了擂鼓三通、人声鼎沸、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有声有色的壮观场面。
“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较强、气息宽广雄壮的曲调,琵琶用细腻的“轮指”奏出的长音,模仿古代军中筚篥的吹奏,形象地再现了汉军由远而近、浩浩荡荡、气壮山河的威武军容。
“点将”、“排阵”和“走队”,以整齐紧凑的节奏,富于弹性跳跃的音调见长,琵琶用“扣、抹、弹、抹”的组合指法,演奏十六分音符节奏,又用“摭分”、“摭划”的指法,描绘出调兵遣将的情景和穿着胄甲、手持剑戟的士兵们在操练中迅速变换队形和矫健有力的步伐。
音乐《中国古代音乐2——文人情志》 人音版高一精品课十面埋伏赏析课教学设计教案
师:第三段是以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高潮形成鲜明对比,旋律低沉凄切整个情绪是悲壮的。此部分共有2乐段,主要描写了项王败阵,乌江自刎。用马蹄声的节奏音型变现项羽突出重围而逃的情形,之后以一个级进的旋律和长音滚弹构成的复调,在琵琶的低音区奏出凄凉悲切的音调,描写在重重包围之中的项羽中银寡不敌众,自刎身亡的场景。
【设计意图】以猜乐器的形式,吸引学生兴趣,并开门见山地导出学习内容。
二、新课教学
琵琶简介
师:在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之前,老师还有问题需要大家解决,那就是同学们知道琵琶的发展历史以及音色特点吗?知道琵琶的形制变化和演奏特点吗?
师:在这里老师将为你一一解答。
琵琶发展史及音色特点
师:丝绸之路中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内地,到了唐代,琵琶成为非常盛行的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色进行了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是不是有悠久的历史,我想同学们根据白居易的诗句也初步感受到了琵琶的音色特点。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聆听的同时学会思考,提升音乐想象力和鉴赏能力。
师:其实这首乐曲分为四个部分。
教师播放乐曲第一部分。
师:第一部分由5个小乐段组成,描绘刘邦汉军战前准备。它通过“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的细节描写表现汉军由远到近,浩浩荡荡行进的军威。其中,“列营”乐曲一开始高音区密集音符来表现擂鼓三通,而后又模拟号角声形象鲜明的揭示了事情发生的典型环境;“吹打”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表现军纪严明的汉军威风凛凛,龙腾虎跃,阔步向前的形象;“点将、排阵、走队”这三段节奏整齐、紧凑音调富于动力,表现了汉军战前闻风而起的高昂士气,操练中步伐矫健的英姿。
《第五单元欣赏十面埋伏》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欣赏十面埋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理解《十面埋伏》的艺术特点与历史背景。
2. 通过乐曲欣赏,使学生能描述音乐所传达的情绪与故事感。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与表演能力,鼓励其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或表演尝试。
二、作业内容1. 音乐欣赏预习学生需在家长的陪伴下提前在家通过音频资源进行《十面埋伏》的音乐试听,感受其曲调变化及旋律美。
同时搜集与该曲目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如作曲家简介、创作背景等。
2. 课堂互动讨论在正式上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试听音乐的感受以及所搜集的背景资料,通过交流讨论,增进对《十面埋伏》的理解。
3. 课堂讲解与赏析课堂上,教师将详细讲解《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及音乐特点。
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乐曲的演奏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乐曲的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
4. 创作与表演准备学生根据对《十面埋伏》的理解,尝试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或表演准备。
可以是改编歌曲的某一部分,或是对原有旋律进行简单的变化演绎。
三、作业要求1. 音乐欣赏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做好笔记记录感受和发现。
2. 课堂互动讨论:学生需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尊重他人观点。
3. 课堂讲解与赏析:学生需认真听讲,积极提问,确保理解乐曲的背景与特点。
4. 创作与表演准备:学生需根据自身能力进行创作或表演准备,鼓励创新与个性表达。
作品需在下一课时进行展示与交流。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 对于积极预习、课堂表现优秀及创作表演有创新的学生给予表扬与鼓励。
3. 对于未能按时完成作业或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将给予指导与帮助,促使其进步。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
2. 针对学生作业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将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帮助学生改进。
3. 教师将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需求,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湘艺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阳春白雪、十面埋伏》
中国古代音乐(二)之《琵琶》教案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莫高窟吗?它是我国古代艺术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在莫高窟有着经典的经书、乐谱、石像和壁画,在壁画上有着非常多的乐器,而出现最多的是什么呢?我们今天走进中国古代音乐3之琵琶。
二、了解琵琶1.微课了解琵琶的源流。
琵琶为我国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在唐代发展到顶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作品。
2.琵琶的流变3.听:听音频选择一组词来描绘琵琶的音色。
古朴悠远悠扬婉转清脆圆润4.琵琶的型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板上设确定音位的“相”“品”,现代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
琵琶的名字由来就是由它的演奏技法而来。
5.琵琶作品分为文曲和武曲,请同学们对比聆听这两段音乐,并小组讨论你认为哪首是文曲哪首是武曲,为什么?听音频:《十面埋伏》片段、《阳春白雪》片段(此处不做解答,只公布答案,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自己提炼总结。
)三、《阳春白雪》1.听片段1,思考这首作品的情绪风格是怎样的?活泼明快2.介绍作品:《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活泼流畅、赋予生命力的传统琵琶曲,它以清新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描绘了一幅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3.“同头换尾”:听三段音频,对比分析有什么相同段?哪里不同?“同头换尾”,我国传统乐曲中常见的作曲技法。
每段开头相同,后段进行不同的发展。
四、《十面埋伏》1.聆听三段音频,并将这三段音乐与所描绘的场景相连接。
2.介绍乐曲《十面埋伏》这首乐曲生动描绘了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亥下决战的情景。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曾说:“我演奏《十面埋伏》时,用四根琴弦,和十万大军打仗”。
五、小结学生总结文曲与武曲的区别,老师总结。
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
演奏者想要更好的演奏琵琶音乐作品,那么就必须充分的掌 握琵琶曲演奏技巧。对于琵琶曲技巧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 演奏者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地练习才能够充分掌握的。在这个过程 中,需要演奏者能够充分的练习和掌握琵琶曲的各种演奏指法,同 时,也需要演奏者能够具备对琵琶乐曲的鉴赏能力,这有助于演奏 者正确的理解琵琶曲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进而运用琵琶演奏技巧 更好的表达乐曲的情感与意境。扎实演奏技巧有助于提升演奏者的 乐曲表现力,但演奏者还一定要重视演奏时的情感表达,完美的诠 释一首琵琶乐曲本身。因此,演奏者应将自己对于琵琶曲的情感理 解融入到琵琶曲的演奏中当中,实现琵琶曲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的 统一,演奏出震撼人心的琵琶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关键字: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十面埋伏
正文:
弹拨乐器是民族乐器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我国的民族乐器文化中大放光彩。
弹拨乐器有古筝、琴、琵琶、柳琴、阮、三弦、扬琴等。
包括用手指或者拨子拨弦和用琴扦击弦发声的弦乐器。
中国弹拨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按不同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可分为平置、抱握、击弦弹拨乐器三大类。
其特色主要在于音色清脆明亮,擅长演奏活泼跳荡的弦律和鲜明的节奏,表现力丰富。
琵琶属于弹拨乐器中抱握弹拨乐器,在东汉被称为“批”、“把”。
这是两种琵琶的弹奏方法,相当于现在的“弹”、“挑”,是象声字,后改写为“琵琶”。
琵琶的演奏手法有:右手——弹、挑、遮、分、扫、轮、拂、扣、滚、勾、抹、双弹、双挑、夹弹和半轮等。
左手——揉、推、挽、绰、住、吟、打、带起、虚按、泛音和按弦等。
琵琶的表现力非常丰富,不但可以弹奏旋律,还可以弹和弦,是民族管线乐队里重要的声部。
在众多著名的琵琶曲目中,《十面埋伏》是较为广大人民熟悉的曲目。
据史书记载,古曲《十面埋伏》早在16世纪就在民间流传,原为琵琶曲《楚汉》。
到了18世纪的清朝,琵琶名家华秋苹在编辑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三卷《琵琶谱》中收有《十面埋伏》。
由于一些演奏家的不同艺术处理,所以《十面埋伏》的乐段编排略有差异,但表现的内容基本一致。
据我国现代国乐大师、著名琵琶演奏家卫仲乐传下来的演奏乐谱来看,《十面埋伏》共10段,三大部分。
此曲的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202年,神州原野上爆发一场声势浩大、残酷悲壮的决战,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过五年逐鹿中原,双方一决雌雄的战斗最后在垓下展开。
拥军10万的项羽渴望绝处求生,统率10万大军的刘邦欲置人于死地,在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两军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
尽管项羽勇猛异常,但终究寡不敌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最后项羽慷慨悲歌,身负重伤,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毅然把剑自刎。
第一部分是战前准备。
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个小段。
“列营”是全曲的引子。
节奏自由、变化万千。
一开始琵琶就先声夺人,在高音区奏出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揭开楚汉两军即将激战的序幕。
这段散板的引子,似高亢的号角,似轰鸣的战鼓,金鼓齐鸣,声震山谷,刀光剑影,铁马金戈,紧张森严,一片临战气氛。
“吹打”是金曲中仅有的旋律性较强的抒情段落。
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军队中吹奏筚篥的音调。
这段音乐似浩荡的汉军,又远至近,阔步行进。
“点将”是“吹打”后半段的变化重复,连续16分音符走出,急促的旋律,描绘出调兵遣将的忙碌景象。
“排阵”和“走对”,曲调简单,节奏整齐紧凑,表现出汉军战前的士气高昂。
情绪逐步发展和加强,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铺垫。
一般在演奏时,对“点将”、“排阵”、“走队”这三段音乐是有变化和取舍的。
第二部分是战斗过程,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小段。
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紧张炽热的战斗情景,是全曲的中心部分。
“埋伏”利用一张一弛的对比性节奏音型和加以摸进发展的旋律,造成蓄势待发的紧张、恐怖的战斗气氛,是一段颇具特色的音乐。
而在“鸡鸣山小战”中则表现出了楚、汉两军短兵相接的对垒,琵琶运用了“刹弦”的技巧,使发出嚓嚓之声,形成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
开始的繁密节奏渲染了大战声势,接着在紧张的音乐气氛中,琵琶以快速的“夹扫”,表现了汉军百万将士势不可挡的勇猛气势。
炮声、马蹄声、厮杀声交织在一起,在这生死关头,突然出现了阵阵凄凉的“箫声”。
四面楚歌,顿时使楚军军心
涣散,丧失斗志。
紧接着,琵琶用“并双弦”和“推、拉”等技法,奏出士兵的呐喊声。
让人感受到热血沸腾、振奋不已的场面,形成了全区最紧张的音乐高潮。
第三部分是战斗结束,包括“溃围南山”和“乌江自刎”。
音乐凄切悲壮,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比。
原谱中还有三小段“全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描述汉军凯旋而归的种种情景。
但是现在大多数的演奏者认为这段带有结尾性质的第三部分略显冗长拖沓,所以大多删减了后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