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分工反映着社会生产水平的状况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现的,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尺度。社会分工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也反映了在社会生产中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分工是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它们相互关系的纽带。

1、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促进着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水平主要影响因素有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生产工具的性能,他们决定着社会分工发展的水平。一方面,生产工具的性能决定着社会分工水平。生产工具的属性、效能不同,导致社会分工发展程度不同。具体而言,简单的生产工具产生简单的社会分工,而复杂而精密的生产工具就会产生复杂而精密的社会分工,马克思认为:“劳动的组织和划分视其所拥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使用不同生产工具将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分工形式。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也影响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劳动部门进行生产活动时会受到知识技能的制约,劳动者在社会当中从事的劳动活动,不是由劳动者本身的意愿所决定的,而是由劳动者不同的知识技能决定的。在社会劳动中要合理地利用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否则会严重浪费社会生产力。2,社会分工影响着生产关系,体现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马克思在谈到社会分工与生产关系时认为,社会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纽带。我们知道,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同时,社会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在劳动过程当中,社会分工制约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的分配,制约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支配与被支配着的关系,从而制约着生产关系。这些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分工影响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马克思指出:“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制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的不平等,社会分工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表现。不同程度的社会分工影响着人们对生产资料不平等的占有,从而导致了人们在劳动产品分配上的不平等。第三,社会分工制约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和地位。社会分工影响着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占有,拥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社会分工不仅影响着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关系的诸多方面,还影响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更替。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其中就体现为对生产资料所有的影响,“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以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及劳动对象所构成的生产资料,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其不同的占有关系。马克思依据社会分工对人类社会历史上所有制形式作了说明:第一种是部落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形式下的社会分工很不发达。在这种所有制形式下,生产资料归全部落所共

同所有,从而使生产资料在部落范围内起到最大限度地承载起部落生存的作用;第二种是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在这种所有制中的社会分工已经比较发达,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占有;第三种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形式是在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中建立起来的,是从乡村开始的。在这种所有制中的社会分工很少且不发达。第四种是资本主义所有制这种所有制下产生了最广泛分工的机器大工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商业与生产分离,促成了商人的产生。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加上资本积累加速,促进了工场手工业分工向机器大工业分工转变。同时,社会分工突破了国家的界限迈向国际,形成了国际分工。马克思正是借助社会分工,第一次正确地对人类社会的形态作了划分,这也成为后来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曾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二)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阶级产生和阶级对立

1、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产生的,并最终促进了阶级的形成。可见,阶级的出现是基于私有制出现而出现的产物。私有制出现的条件首先是人们劳动所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需要通过共同劳动获得生活资料才能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不可能拥有剩余产品,这也就意味着不能产生私有制。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

发展,农业与畜牧业相分离,此时,个体劳动逐渐取代共同劳动,个人不断占有简陋的生产工具,这就导致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萌芽。剩余产品出现并被个人占有后,占有者利用其占有所形成的优势而使更多的生产资料为个人占有和使用,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在生产劳动中占主导地位,进而产生了生产资料社会分工不仅导致私有制的出现,而且不断促进私有制的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表现为对资本的占有,通过资本来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就表现为社会分工与资本的关联,表现为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一开始就包含着劳动条件的分配和各个私有者之间的资本劈分,这就使资本和劳动之间相分裂,这种分裂随着社会分工深入发展而更加尖锐,并产生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各种不同的形式。由此可见,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故马克思说:“分

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2、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了阶级产生和国家形成

马克思指出,私有制的出现把人的原始共同体(一种人与人平等并且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人的共同体)区分为不同的利益者,也由此出现利益对立,于是阶级就出现了。阶级出现意味着原有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氏族制度必然过渡为以地域为标志的国家制度。就是说,阶级出现后,必然出现国家。因此,国家也是由社会分工所导致的产物。首先,社会分工导致阶级的出现。马克思指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

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有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由此可见,马克思已经意识到社会分工已经造成了阶级的对立。在人类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接连发生了几次社会大分工。而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是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时,社会分裂为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两个阶级,阶级由此产生了。阶级的出现,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而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它为阶级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当真正意义上的分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时,意味着社会分工所带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高水平,从而能使部分人离开物质生产而进行精神生产活动。这时,社会生产活动所生产的剩余产品就不是部落共有产品并共同享有,而是少数人所据有。而其实质表现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分工造成了对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不平等分配,阶级从而国家的产生才有可能变为现实。从此,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差别逐渐转变为阶级对立。马克思指出:“在分工的范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阶级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阶级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足的状况下产生和存在的,而社会分工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尺度,它伴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分工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同时,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从而出现了私有制,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分工促生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程度不高,脑体分工是人类社会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分工。在这一时期,社会分工还处于自发的状态,由此形成了存在阶级的对立。因此,只有当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