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情与景学习资料
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
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诗鉴赏指导【考点阐述】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一个热点。
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识别与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与品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
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考生的诗歌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知识梳理】一般来说,写景诗涉及以下知识点:传统意象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意境所展示的画面及其凸显的情感氛围和主题思想,情和景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些表达技巧、写景的方式方法,与主旨相关的炼字、炼句及修辞的辨认分析,诗话材料中对情景关系的评点等等。
鉴赏中常用语主要有: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3.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方法点播】写景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理解诗词的主题。
一般而言,诗人构建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撷取相似之“象”表意;二是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象;三是借助不变之“象”反照“意”。
诗人的主观情感往往通过一组或一两个精心选择的意象来体现。
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作题时能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所描绘的意象进行分析,同时对两首诗中的异同意象进行比较分析。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意境鉴赏可分三步去答:一看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景象、物象;二看用了哪些技巧,展开联想、想象再现画面;三要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指明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中的情与景
《荷塘月色》中的情与景从朱自清早期散文的独特风格来看,他是一位擅长于运用情景交融这一写作技巧的作家。
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写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苦闷心情。
在月光下,在荷塘畔,虽然自我陶醉了,感受到一种“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这种矛盾心理和思想情感通过“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曲折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宗明义、直抒胸臆。
看来似乎是在写此时此地的心境,然而却是有所感而发。
因为在那没有自由,没有是非,黑暗而血腥的岁月,只要是有正义感的人,都会觉得“不宁静”,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不过作者采取了委婉的表达方式,不露锋芒。
作者就是负着这样的思想重压,为要摆脱愁思而“突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并企图借月光下的“另有一番样子”来抚慰他那“颇不宁静”的心情,于是便沿着曲折的煤屑小径向荷塘步去。
在淡淡的月光里,独步在如此幽僻的小径上,浏览着荷塘四周依稀的景物。
作者非但不感到寂寞乏味,反倒变得心情开朗,备尝独处之妙,这又是何故呢?还是让我们读读作者的一段内心独白吧:“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象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今天我们读这段话,觉得过于婉转,甚至感到有些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就不难发现,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要月下独游荷塘的用心了。
由于现实世界里没有“我”的“天地”,“我”是一个不自由的人,因而只能说那些不想说的话,做那些不想做的事;而在这“僻静”的一隅,无边的“荷塘月色”却成了“我”的一片自由的小“天地”,我便象得到了暂时的安静和安慰,便超然物外,与世相隔了。
【诗歌 鉴赏】古典诗句的结句技巧之一——以景结情
【诗歌鉴赏】古典诗句的结句技巧之一——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概念举隅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再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末两句,上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链接高考在上海高考卷中,近年两次考题涉及到这一表达技巧。
2004年要求阅读明朝诗人杜庠《赤壁》诗:“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完成下题: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与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此题是鉴赏题,要注意寻找切入点,不过题干已作了提示:景与情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一、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
3、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二、鉴赏示例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2、2008年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古诗词的情与景
古诗词的情与景古诗词的情与景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
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1.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2.缘情写景“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诗人悲痛万分,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观感情色彩:天宇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正稿
——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如何“置身诗境” 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 与触觉,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唐 白居易《长恨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唐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第一步,总览全诗
缘 景 明 情
全诗共四句,前三句均就乐曲乐声抒情, 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 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个字呈现 “不 尽”之情呢?
第二步,以景语做结句有 奇境否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切 入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 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 象壮阔而悲凉。
意境:壮阔悲凉
第三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止于言情,景语做结。正因为情不可尽, 以不言之景做结,才将征戍者的内心世界 表达得丰富深刻,入木三分。
,
置 身 诗 境 缘 景 明 情
1、借助自己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 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与触觉,尽量构想出 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意境 明情
课后作业
读诗歌《春江花月夜》,体会意境和情感。
提示: 1.找意象,关注修饰词; 2.意象组合,描绘画面; 3.体味意境,明白情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 王维 《使至塞上》
缘 景 明 情
第一步,理解诗句表现的 场景 第二步,赏析表现力强的 字,看它用了什么样的方 法,写出了物象的什么情 味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1] 诗歌鉴赏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1] 诗歌鉴赏诗歌,这个充满着浪漫与神秘的词汇,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们抒发情感、描绘景色的利器。
在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尤为紧密,它们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诗歌的世界,领略那些唯美的景与情吧!我们要说说诗歌中的景。
在古典诗歌中,景的描绘可谓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有的诗人以山水为背景,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山水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了那种宁静与壮美。
有的诗人则以花草树木为题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楼台亭阁,与远处的江山相映成趣,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诗意的美感。
我们要说说诗歌中的情感。
在古典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同样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诗人以爱情为主题,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里的爱情,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息,又有深沉内敛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激情与柔情的碰撞。
有的诗人则以友情为主题,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里的友情,既有忠诚不渝的信仰,又有生死与共的决心,让人感受到了那种真挚与深情。
在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杜牧所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里的江水、青山、花儿都是景,而诗人内心的情感则是情。
诗人通过对景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景与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古典诗歌中的景与情并不仅仅是美景和美人。
它们还包括了那些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时光以及美好的愿望等等。
这些美好的元素,都通过诗人的笔触,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得古典诗歌成为了一部部充满着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佳作。
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_以_沁园春_长沙_为例
12/2011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姚志爽(唐山市开滦一中)诗歌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在高考中的薄弱环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而中国的优秀的古典诗歌都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产物。
情、景是构成诗歌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讲,要想让他们走近古典诗歌,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必须理清古典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虽是一首新诗,但是集中体现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选择上的关系。
古典诗歌景和情《沁园春·长沙》“情者文之经。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
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任何千古流传的好的诗歌,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
而且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从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对诗歌中景与情关系的考查。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就考查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诗歌中的景与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对于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来讲,在极有限的诗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纯抛开文本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对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巧妙地化解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
《沁园春·长沙》这是一篇高中语文第一课,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虽然属于新诗,但是这首词的景与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和关切, 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
朋
王 昌
友
李
龄
白
任务三: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请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诗歌大意,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 四川江油)。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构思奇特、 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 快,风格飘逸豪放。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 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任务二: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任务四:品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观沧海》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两 层的几句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一 层的几句是想象的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合乐而加的,与诗的内 容无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诗言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 了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任务一:朗读诗歌,认知绝句体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朗读指导 读出节奏:
按照“二二三”拍的节奏,注意停顿。 读出韵律:
全诗押“i”韵。
任务一:朗读诗歌,认知绝句体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古典诗歌意境鉴赏的技巧
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古典诗歌意境鉴赏的技巧-中学语文论文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古典诗歌意境鉴赏的技巧章志喜古典诗歌,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懂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欣赏。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
鉴赏诗歌作为语文的重要一部分,要学会欣赏诗歌,了解意境是必不可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对文字营造的意境进行鉴赏,能感受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进而组合意象分析情境达到情感的共鸣:一、分析意象法读一首诗,要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这些形象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色调,是否有一般的联想和某些特殊的含义,再进行分析,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
一般而言,画面鲜活、明丽的,内在的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画面阴暗、色调低沉的,其内在形象情感色彩则是伤感的。
例如:琅?摇琊?摇溪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摇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写了“空山”“雪(消)”“溪(涨)”“游客”“古槎”“山花”等意象。
描绘出冬去春来,雪融水涨,游客渡溪过桥的情景,表达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和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画面是由意象组成的,只有找到了诗中的意象,进行初步感知,才能够进一步鉴赏诗歌。
二、概括特点法鉴赏诗歌要概括出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
例如,孤寂冷清、明净绚丽、恬静幽美、雄浑壮阔、空旷辽远等。
注意要能恰当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术语的使用要和相关的分析密切结合起来。
晚?摇秋?摇夜白居易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解析】首先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人、事、景、物等,然后确定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情感,由此确定诗歌使用的意象。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1诗歌鉴赏
2、答: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晚日沉沉,含山欲坠,绮霞在晚日金光的 照耀下更显五彩斑斓,极为绮丽。青山一 抹,宛如美人画眉的翠黛,河畔青草,生 机盎然,但诗人望到这样的美景,联想到 家乡、故人,不免引发怀旧之情,更能表 达出怀乡、思友的惆怅之情。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此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1.首句在写景上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 2.分析“忆”的妙处。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虚实结合手法, 【步骤一】
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 来采掇菊花的幽芳,这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 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 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步骤二】
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 【步骤三】
边关的苍凉寒苦的景象,也体现了战士们恶 劣的生活和战斗环境。
营造了一种战事频繁紧张的氛围,守边备战, 人人奋勇,争为功先。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 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 志。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以哀景写哀情
(2)—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足写诗人 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 烦乱的心绪。
夜下征虏亭 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以乐景写乐情。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 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 真烂漫的少女;江上的渔火和水中倒映的 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像无数 的萤火虫飞来飞去,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 的春江花月夜景图,衬托出了诗人出游的 喜悦之情。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作者:成少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09期我国古典诗歌讲究“诗言志”,“志”系指诗人要抒发的各种思想感情的总合。
抒情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借助客观的、外在的景物来表达主观的、内在的情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人间词话》),景物除了有勾勒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调、象征品格等作用外,在古典诗歌审美范畴中,还往往是抒发感情的一种基本方式。
诗人通过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外在景物的贯通交融,借助特定景物来暗示、传递、转载情感。
在景、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又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两种类型的分别。
所谓借景抒情,即客观景物是描写的实实在在的主体,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不动声色,甚至是客观、冷峻地描写客观外在的景物来寄寓隐秘、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抒情者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背后的内在蕴味时,才会咀嚼、感悟、凸显出诗人寄托在景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纯粹的写景诗不是没有,但更多的景物诗毫不例外地涂抹着作者的情调,大多数就是作者心声的形象表达。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乍看,确实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作,表现了自然之美——长江流域的无限旖旎柔美的春光;而实际上,恰是一首抒发细腻友情的抒情之作。
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
诗人久久伫立,一直望到友人的帆影消失时的情景。
这里,借景抒情,表现了人情之美——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又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表面上,确实是描绘了“半亩方塘”的景物特点,一派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塘水如镜,阳光照彻,白云倒影,清澈透底;实际上在铺垫之余,作者借助最后一句景物描写“为有源头活水来”阐释了呈现上述动人景象的原因,形象地抒发读书明理之后心灵澄明的境界,源自不断地汲取新知的读书之乐。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艺术ppt课件
❖ 如果情景分离或有景无情,或景多情 少,都不算好诗。 如李梦阳的《出塞》: 黄沙白草莽萧萧,青海银州杀气遥。 关塞岂无秦日月,将军独数霍嫖姚。 往来饮马时寻窟,弓箭行人各在腰。 晨发灵州更西望,贺兰千嶂果云霄。
其次是二者有主次之分。情是主,
景是宾。
❖ 情制约着景,景容载着情,景是为情服务。谢灵 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 楼》)。正由于情制约着景,情异而景亦异。譬 如同是写花,汪藻则曰:“桃花嫣然出篱笑”; 杜甫则曰:“感时花溅泪”。同是写猿,李白则 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 甫则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二)、显宾隐主
❖ 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 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 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 王昌龄的《出塞》正面也是隐藏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1.寻找通幽的路口。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2、定准探幽的方向。例如李商隐 的《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 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3、划出曲意的层次 如王维的《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
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 人有。
(二)、直中见真
❖ “说尽而愈无尽”才算“以直取胜”的 好诗,例如 韦庄的《思帝乡》:“春 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 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 被无情弃,不能羞。”
牛峤的《菩萨蛮》写一个女子与情人 幽会,最后说:须作一生拚,尽君今 日欢。
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
1、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说。 ①触景生情: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 的某种情感的抒发。特点: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 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如《春日秦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③以乐景衬哀情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 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 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④以哀景衬乐情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反衬 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
④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 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 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 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 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 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 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 想感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 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 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 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 “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 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 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 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 绕着妻儿。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 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 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
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景。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着重介绍其它的几个作用.(一)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请看下面两首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王建的诗从题目“十五夜望月”看,我们即可知道它是一首以表现人为主的诗,因为题目中“望月”一词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物的行为。
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首以表达思乡之情为内容的诗歌。
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是写景,通过被月光照得雪白的庭院地面、书上栖息的乌鸦、冷露和被露水打湿的桂花,描写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其目的则在于渲染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烘托作者思乡的孤寂.一般来说,借景抒情的诗是以写景为主的,也就说景是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对象,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如果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不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自己还是其塑造的对象,那么诗中的景则往往是诗人为烘托人物所进行的环境描写。
古典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
《古典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1.融合和渗透
(情景交融)
例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借用王昌龄常说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流传千年的话语来描绘边塞环境。
2.映衬(烘托)
以乐写哀。
例如李白《蜀道难》的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其中“风”、“落星”皆为暗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的情与景古典诗歌的情与景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
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1. 触景生情如果出题我们应该这样表达: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借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感情,※※※景物与※※※感情交融。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2.缘情写景“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诗人悲痛万分,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观感情色彩:天宇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欧阳炯《江城子》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也不少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二)移情于景与寓情于景1.移情于景移情于景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
如李白的《劳劳亭》一诗:“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意有情,使之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中的“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之句,假托江春不肯留客,委婉地说出了行客无法滞留,而从行人马蹄在草地上远去的形象,拟想春草也同自己一样送别友人,把别意表达得十分悠长曲折。
再如杜牧《赠别二首》中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之句,通过写蜡烛,把离人相对垂泪,终夜不寐的凄哀婉转的别情表达得含蓄、缠绵、别致……移情于景在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杜甫《发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2.寓情于景“寓情于景”又称“融情入景”、“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
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
”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
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
”(《旧时月色斋词谭》)寓情于景,能使诗歌收到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之功效。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刘熙载评它的好处“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句句写景,然而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也很多见: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句子“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都是融情入景的佳句。
(三)以景衬情“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婉流美之致。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我国古代诗人深谙此道,在古典诗词中,渲染景物以衬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
以景衬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以哀景写哀情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诗句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
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选择一个百花凋零的末春景色作为分离的背景,必然倍增离恨,所以“别亦难”。
这些诗句从不同的方面,摄取了凄迷的风景,作为分别的衬托,更加重了别离的愁苦。
以乐景写乐情李白《夜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江上的渔火和水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像无数的萤火虫飞来飞去,这些景物衬托出了诗人出游的喜悦之情。
2.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融融怡人的春光越发衬出诗人归心的殷切。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之句,写扬子江边,春光正好,杨柳依依,杨花点点,但因为“君向潇湘我向秦”的离别,故景色虽好,却使人愁杀。
作者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
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以哀景写乐情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反衬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可见,反衬手法用得好,效果更为强烈。
(四)以景结情与以情结景1.以景结情所谓“以景结情”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抒情,最后以写景物来收束全诗。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的紧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聊举三例加以说明:戴叔伦《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诗的前两句悬空落笔,以慨叹之笔抒情,直将屈子一生的悲愤写得无以复加。
再接下去似乎非常不易,高明的诗人别具匠心地以写景来收束:“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两句全不用意,却让人觉得幽怨不尽,情伤无限,可谓空际传神。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二句写事写情,已露出“愁”字,似乎接下来就要正面写愁,然而诗人却将笔触转到景物上,巧妙地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景中,沈德潜评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轻轻宕开一笔,以壮阔而悲凉的景象收束全诗,将不尽之情以不尽尽之,这种以景结情,真可谓“绝处生姿”。
2.以情结景所谓“以情结景”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
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无穷。
请看李白的《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诗的前六句写诗人登临谢眺北楼所见的景象,末两句的抒发的苦闷、孤独之情让读者品出了前六句景中的“秋味”。
再如寇准的《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这首词前四句写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以情结景,使抒发的感情由隐而显,实属点睛之笔。
再如王禹偁的《点绛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前半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雨景,最后一句抒情点醒全词,让读者回味出前面所写之景中所蕴含的浓情:建功立业的抱负,不被理解的孤独愁闷。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诗歌追求的境界,以上所列种种情景方式只是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特征而分列,实际上一首诗往往兼用几种方式,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创造出诗歌美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