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
论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最新年文档
论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最新年文档论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与发展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残疾人。
然而,作为人类教育活动一个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却没有随着残疾儿童的存在而存在。
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
尽管如此,它的产生与发展恰恰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告别愚昧、战胜落后这一发展规律。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教育中国是个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特殊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发展一样源远流长,起源于距今三千年的奴隶社会的末期。
据《尚书》记载,早在尧舜禹时期,残疾人就开始参与了部落文化教育的管理活动。
周代的宫廷、官府设有培养乐师的特殊学校,身为盲人的瞽朦,既是乐官,又是学员,这种带有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特殊教育形式是世界特殊教育史上的创举。
(一)中国古代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古代中国对残疾人的态度比较仁慈和宽容。
中国的《礼记?礼运》中提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
儒家这种尊重各种人,各种人都有生存权,社会应关心残疾人的思想是十分进步的。
不过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限制,这些进步的思想并不能充分体现,当时社会中还没有出现正规的特殊教育。
(二)中国古代社会对残疾人的政策早在夏、商、周时期,据《周礼》记载,当时就有“慈幼”、“养老”、“贿穷”、“恤贫”、“宽疾”、“安富”的施政措施,并且当时的朝廷还指派小司徒、乡师执行鉴别残疾人、减免残疾人税收和安排残疾人生活的有关事宜。
宋朝残疾人被疑有罪时,不允许拷讯,只能采取众证听罪原则。
“养疾”政策就是将残疾人“收而养之,官之衣食”。
我国历代王朝通设福利院收养残疾人,给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以及赏赐和发放生活必需品等多种途径实施“养疾”政策。
这些政策始终停留在抚恤与救济的阶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没有出现系统的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和特殊学校。
二、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一)特殊学校是教会学校发展的一个产物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受到民众排斥,宣传福音,发展教徒的过程中受阻,转而把目光投向教育领域,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进行文化渗透,于是兴办教会学校,随之教会学校在中国大规模产生,教会特殊学校也相继出现。
第二章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的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开始于1839年, 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帕金斯盲校的那些伴 有智力障碍的盲童进行教育训练。1948年, 韦伯(Herrey Backus Wilbur,1820-1883) 在马萨诸塞州的Barre开办了第一所为智障 儿童单设的特殊教育学校。随后美国各州 陆续开办了智力障碍儿童与成人的教育训 练机构。
不可磨灭的作用。
1760年,法国人莱佩(Charles Michel de I’Epée 1712一1789)在巴黎创办了第一所 聋校,公开招收聋哑学生,为世界特殊教 育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1784 年 , 法 国 人 霍 维 ( Va Lentin Haüy 1745-1822)在巴黎建立了第一所盲校, 该校采用了凸字触摸盲文教学法来进行教 学。
2.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加劳德特(Thomas Hopkins Gallaudet,1787-1869)在法国学习 了聋教育的方法。当他返回美国时, 同行的还有一位来自法国的聋人教师 克拉克(Laurent Clerc,17851869)。
1817年,加劳德特和克拉克共同建立 了美国第一所聋校(现美国聋校: American School for the Deaf),这 也是美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该 校的教学中,加劳德特和克拉克采用 法国的手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第二节 我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古代中国特殊教育的起源 (一)中国古代的残疾人教育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超常儿童教育 (三)古代特殊教育的思想基础
• “大同社会”的理想主义,“仁者爱人”的伦理 观“强不执弱,富不辱贫”的道德观以及“积善 成德”与“轮回报应”的宗教观等不同的伦理道 德观奠定了古代中国特殊教育的思想基础。
一、西欧特殊教育的兴起
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 因毕生对盲人教育的奉献,在法国享有“盲人之父” 的尊称。
3、1837年 法国 巴黎 谢根智力落后儿童学校
• 谢根:1812-1880,又译为塞甘。男,法国精神科 医生。智力落后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 1837年在法国巴黎创办智力落后儿童学校,是世界 上最早的此类学校之一。后移居美国,继续从事智 力落后儿童教育工作。
3、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获医学 学位的妇女,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 1896年她从罗马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后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师, 接触到各种残疾儿童,开始研究残疾和低常及其他残疾儿童的心 理和教育。经过实验使低常及其他残疾儿童通过了小学各科考试, 引起意大利教育当局的重视。
• 1879年柏林国际盲人教师代表大会决定,各国盲校统一使用 点字系统。至此,点字成为各国创造本国盲文体系的共同形 式。为纪念他,国际上决定以他的名字——布莱尔作为点字 盲文的通用名称。
2、海尼克Samuel Heinicke,1727-1790,男,德国聋教育和纯口 语教学法体系的创始人。1755年做私人教师时接收第一个聋生, 并受到荷兰医生阿曼写的《说话的聋人》一书的影响。1769年 再次以教聋童为职业。1778年应家乡选民要求,在莱比锡创办 了德国第一所聋校(现名“塞缪尔·海尼克聋校”)。
• 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残疾人的生命权虽然 未像奴隶社会那样被褫夺,但他们的社会权、发展权、 教育权是被剥夺的。他们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许 多人沦为贵族戏弄的对象。
• 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描写的是中世纪封建社会善良无辜者受摧残和迫害的 悲剧,其中,长相丑陋的卡西莫多就典型形象地反映 出当时残疾人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被封建贵族、教堂僧
第三章 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二)重视生态学模式 家庭、教育和社会构建完整、科学 的生态模式。 (三)重视早期干预 (四)特殊教育的发展将更依赖于科学技术 (五)重视个别化教育与转衔服务 (六)特殊教育以融化教育为主 (七)政府管理职能加强
2、日本特殊教育情况——科技应用 日本特殊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电子科技设备在特殊教育中广泛应用 (2)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 (3)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 ( 4 )重视教育与医学、康复相结合,以提 升教育效果。 (5)重视多重残疾儿童的教育 (6)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
3、澳大利亚特殊教育现状
到了奴隶社会末期的希腊人开始注意到残疾 人也是人、残疾儿童也是儿童的问题,人们 开始对其有怜悯、同情的倾向,但仍认为是 上帝的惩罚。如罗马官员曾不准人们再丢弃 残障儿童,而是收养起来,供作王侯、富人 们玩弄的玩物。 由此可见奴隶社会末期,残障儿童有一定的 生存权,但社会地位低下,谈不上有什么专 门的机构来教育他们。
1784年,世界上第一所盲校在巴黎成立,创 办人是阿羽伊。 在他的观点中肯定了劳动对改善盲人 境遇的作用,不仅要求教给盲人一般知识, 还要解决盲人的职业教育问题,以补偿盲 人的个性缺陷。此外,阿羽伊还提出过由 国家负责教育盲人,对盲人进行义务教育 的思想。
在巴黎盲校学生中出现了一名举世闻名的学生路 易.布莱尔 。发明出以6个凸点构成,手指尖一 次可触及的,表示法文字母的点字盲文。 1895 年国际上将他的姓作为盲文的国际通用名称,所 以,盲文也叫做“布莱尔” 。 1837年,世界上第一所智力落后儿童学校在巴黎 成立,创办人是(塞甘)谢根 。 谢根认为,智力缺陷是由于意志方面的损害, 意志障碍是白痴最主要的缺陷。他把白痴理解为 一种神经系统的紊乱,其表现是儿童全部或部分 器官与能力的少动和缺乏意志,因此这使重度落 后儿童的活动完全依赖于本能。
特殊教育发展简史
2.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 另一位开创中国盲﹑聋教育的重要人物是张謇 (1853-1926),他是清末状元,著名教育家﹑实业 家。他在参观了日本的盲哑学校后,称赞:“彼无用 之民犹养且教之使有用乎。” 并决心创办聋校以 及专门培养聋教育教师的机构。1916年终于在南 通狼山创立了南通盲哑学校,成为近代最早由中 国人自己创办的特殊学校之一。在举办特殊学校 的同时,他也重视开展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在 盲哑学校附设了师范班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然而要使这些思想家们的主张成为人们普 遍接受的原理还有艰苦的工作要做,他们 仅仅解决了这些特殊人是可教的问题,却 并没有很好地回答如何教并教好他们的问 题。因此早期特殊教育领域中还涌现了一 些实践家 。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最早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是以个别教育形式开 展的,例如1799年人们在法国阿维隆的森林里发 现了一个叫维克多的野男孩,由于长期脱离人类 社会,他成了典型的痴呆患者,当时的一名法国 医生伊塔(Jean Mare Itard,1775-1838)尝试对其 进行教育,他从教维克多分辨冷热、物体和物质 的感官训练着手,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能力水 平,并将自己的教育方法汇编成《阿维隆野孩维 克多》一书,虽然他的努力未能使维克多成长为 正常人,但作为人们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较早的 尝试,他的教育方法被证实是有效的。
• 他进一步指出智力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 动态发展的。如他说:“智性也是一样,有些人 发展得早,但是不久就凋枯了,变鲁钝了。有些 人原来很愚钝,可是以后变得敏锐、聪明。” 这 就为开展智力落后者的特殊教育提供了依据,他 根据对这些儿童特点的认识,还提出了对智力发 展落后者进行教育的一些方法,如将才智不同的 学生混合起来,使优秀学生可以帮助落后的学生; 精简教学内容,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开发学生 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加强感官 训练等主张,都是有利于特殊儿童学习的。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
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一
些有识之士,如陶行知、陈鹤琴等人,就开始倡导特殊教育的发展。
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无论他们是否有残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开始投资建立特殊学校,并提供资金和师资力量支持。
这些学校为残疾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特殊教育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
进入21世纪后,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出台
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师资力量支持。
同时,社会各界也对特殊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虽然目前中国的特殊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和支持,相信中国的特殊教育会越来越好。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走向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向⼆、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向谈这个话题之前⾸先要界定特殊教育对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界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指的是医疗部门界定的在视觉、听觉、智⼒发展⽅⾯存在缺陷的⼉童,近年来,⼜将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童(孤独症⼉童)扩展为特殊教育对象。
其实,根据国际上对特殊⼉童的范围界定,特殊教育对象还包括有情绪⾏为障碍⼉童、学习障碍⼉童和智⼒超常⼉童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童等。
这⾥所讲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指视觉、听觉、智⼒发展⽅⾯存在缺陷的⼉童。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个演进的历史过程。
⼀、特殊教育的准备阶段:标志为古代特殊教育思想及机构的萌芽我国古代就有开明的残疾⼈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税收的规定,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臵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的⽣存状况,如对残疾⼈赐⾕等等。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化渊源。
据陆得样和福森信昭(⽇本) 19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乐师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并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之⼈。
我国⾃古代就不泛有对残疾⼈⼀视同仁的例⼦,周代就有盲⼈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受刑后成了肢体残疾者,后来仍被重⽤,都是明证。
⼆、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标志是近代特殊教育学校的产⽣漫长的封建社会,使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停滞。
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清末明初,这种特殊教育最早由国外的教会带⼊,然后国内⼀些开明⼈⼠介⼊,并开办了⼀些专门从事特殊⼉童教育的会馆。
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与西⽅传教⼠的传教有⼀定的关系。
据《教育年鉴》记载,187 4年,英国英格兰长⽼会传教⼠威廉?穆(William Moore)在北京东城⽢⾬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间盲校-「瞽叟通⽂馆」。
(“瞽”是瞎⼦的意思,“叟”是⽼头的意思,“瞽叟通⽂馆”就是流落街头的瞎⼦、⽼头⼦学⽂化的地⽅,这是教会办的慈善机构。
第八章 中国特殊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奏定初等小学章程》:“学龄儿童, 如有疯癫痼疾,或五官不具不能就学者,本 乡村绅董可奏明地方官,经其察实,准免其 就学。”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以顽强的意志刻苦学习并有所成就的残 疾人层出不穷
(四)封建社会的超常儿童的教育
产生超常儿童的解释 成才之路的认识 个性特征的理解
政通人和,天地共济 百年旺族,其后有神 沧桑之变,济世有才
• 沧州盲校(1907年);广州信立瞽目女校(1911年)
• 湖南信义瞽目院(1912年);
• 长沙盲哑学校(1916年,刘先骥) • 杭州聋校(1914年);福建心光学校(1915年)
• 南通盲哑师资讲习所(1915年)
• 南通私立盲哑学校(1916年11月,张謇) • 北京私立聋哑学校(1919年10月,杜文昌) • 沈阳私立聋哑职业学校(1920年,吴燕生) • 国立南京盲聋哑学校(1927年,国民政府) • 解放前特殊教育情况
神童论
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高人点拨,一通百通 苦其心志,百炼成钢 赴神童科,应试成才
风流论 体弱论 怪才论
第二节 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
一、太平天国的特殊教育
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资政新篇》
二、西方特殊教育的传入
清政府官员的记载 • 1892年,郑观应《学校》上奏光绪,德 国“即下至聋瞽喑哑残疾之人,亦莫不 有学,使习一艺以自养其天之躯,立学 之法,可谓无微不至矣。”国外特殊教 育机构有“训瞽院、训盲喑院、训孤子 院、训罪童院、养废疾院”。《西学》 提出办学强国的思想,光绪命大臣传阅。
• • •
职业技术教育
3.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
1 特殊教育的 概念及意义
2
3
4 关于特殊儿童 心理和教育
特殊教育学课程第二章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他们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从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
作用中进行考察。
二、重视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或有 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 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
及家长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
特殊学校799所。在校生达到 425613人。其中视力残疾 学生49124人,听力残疾112553人,智力残疾209015人, 其他残疾54921人。
四、港台特殊教育发展的概况
第三节
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一、重视生态学模式
生态学模式认为,个体是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环境中
成长、发展的。个体的发展要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
六、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逐渐加强了
对特殊教育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主要表
现在: 立法和政策保障 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作
辅导评估,工作习惯与工作技能训练,职业辅导,独立
生活技能训练,以及工作安置服务。
四、特殊儿童教育安置以融合教育为主
特殊儿童进入普通教育机构采用融合的方式进
行教育已经成为普遍认同的趋势,越来越多的 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学校为他们提 供多样化的支持。 在推行融合教育的同时,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
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
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简称IFSP)是针对学龄前接受 早期干预服务的儿童制定的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 内容: 儿童目前的能力水准:描述儿童在主要发展领域(如认知、 社会适应、运动、沟通等领域)的能力水平和未来的需求 家庭对特殊儿童的优势及需求
早期干预后要达到的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中国特殊教育史
编制了赖因手势,成为我国第一套手指语。
3、1888年,英国循道会在湖北汉口创办了“大卫希 耳盲人学校”。
4、1894年,法国天主堂圣母院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了 聋哑学校,收留、教养社会遗弃的聋哑儿童。
• 汉口训盲学校(1878) • 奉天盲人女子习艺所(1902) • 广州明心瞽目学校(1889)• 韶州喜迪勘盲人学校(1907) • 台南盲哑学校(1891) • 长沙女子盲童学校(1908) • 古田盲人学校(1896) • 广州慕光瞽目学校(1909) • 福州灵光盲人学校(1898)• 肇庆女子盲童学校(1909) • 福州女子盲童学校(1900)
《钦定小学章程》 :凡(1)资兴太低,难期进益者; (2)困于疾病者都应退出学堂。
《奏定初等小学章程》 :学龄儿童,如有疯癫痼疾, 或五官不具不能就学者,本乡村绅董可奏明地方官,经其 察实,准免其就学。
举人三科会试不中进士,可于榜后应答挑,授以官职。 不考文字,专取状貌
二、近代特殊教育
(一)太平天国的特殊教育 洪仁玕 《资政新篇》 :兴跛盲聋哑院。有财
(三)西方特殊教育的传入
1、1874年,英国苏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 廉·穆恩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 所盲校——“瞽叟通文馆”。
在教学中,引进了布莱尔盲文体系,创立了 中国盲文,即“瞽手通文”,也称“康熙盲文”。
2、1887年初 ,美国传教士梅理士·查理夫妇在山东 登州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聋校——“登州启喑学馆”。
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 曰宽疾,六曰 安福”。(《周礼·地官·大司徒》)
春秋战国时期 : 开创了问疾、养疾之举
秦汉、三国、南北时期 :对“六疾不能自存者,人赐谷五斗”并“设立别坊,
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国外特殊教育的产生于发展(一)史前阶段史前阶段是指特殊学校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
在欧洲,对残疾人态度是遗弃、灭绝的态度和做法。
(二)萌芽阶段萌芽阶段是指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到特殊教育学校产生之前这一阶段。
聋教育理论奠基人: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三)产生阶段1770年第一所聋校巴黎德·莱佩(手语教学体系的鼻祖)1784年第一所盲校巴黎阿羽伊(他肯定了劳动对改善盲人境遇的作用,不仅要求交给盲人一般知识,还要解决盲人的职业教育问题,以补偿盲人的个性缺陷。
此外,他还提出过由国家负责教育盲人,对盲人进行义务教育的思想)1837年第一所智力落后儿童学校巴黎谢跟1817年法国行为不良者的学校1832年德国慕尼黑智残人学校库尔茨1861年德国盲童幼稚园1888年美国聋童幼儿园1864年美国专门的聋人大学重要人物1.海尼克1778年在莱比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聋校。
2.蒙台梭利意大利创造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和蒙台梭利教具世界著名幼儿教育家。
3.托马斯·加劳德特美国第一所聋校的创办人之一他所建立的教学模式称为美国聋童学习手语的基础。
第二节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我国古人对各类残疾现象的正确认识及解释: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2)萌芽和产生阶段:萌芽: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最先明确提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洪仁玕《资政新篇》产生:外国人士:1.1874年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苏格兰传教士穆·威廉即现在的北京盲人学校2.1887年第一所聋校美国查理·米尔斯,安妮塔·米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启瘖学馆”。
3.1892年英国人广州广州明光学校4.1899年英国人福建闽侯中华圣公会私利灵光盲童学校5.1911年美国人上海上海盲童学校我国民间人士:1.1909年河北沧县训盲学校2.1911年广州信立瞽目女校3.1915 年福建心光学校4.1916 年南通盲哑学校5.1916 年湖南导盲学校6.1919年北平私立聋哑学校7.张謇:1912年南通盲哑师范传习所1916年南通盲哑学校8.吴燕生:沈阳辽宁聋哑职业学校1934 北京市立聋哑学校第三节当代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点(一)包括受教育权在内的残疾人的人权受到普遍重视(二)对缺陷、残疾、障碍现象的认识愈加深入如:1938年自闭症儿童被临床发现;1943年美国医生肯纳《情感接触的自闭障碍》一问中首次描述了自闭症儿童的特殊症状(三)特殊教育形式多样化如:特殊教育服务体制框架-----雷诺美国限制最小(四)早期教育和生活、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五)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特殊教育。
第七章--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确立
1. 了解西方特殊教育观点在中国近代的传播情况 2. 了解中国近代盲人教育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情况 3. 了解中国近代聋人教育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情况 4. 理解张謇、傅兰雅父子的特殊教育实践和思想
第一节 中国近代的特殊教育实践
西方特殊教育的传入
一、国人对西方特殊教育的引介
第一节 中国近代的特殊教育实践
盲人教育机构的建立
一、早期盲人教育的探索
近代最早对中国盲人进行教育的是澳门女 塾。1834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夫妇来到澳 门,设澳门女塾,曾经在该塾就读的容闳 在《西学东渐记》中记载,女塾几年后因 故停办,古夫人携盲女三人赴美,用凸字 读书法,此时已自能颂习《圣经》及《天 路历程》二书,这是西方传教士在华进行 盲人教育的最早记录。
第一节 中国近代的特殊教育实践
聋人教育机构的建立
一、烟台启喑学馆的创建
1887年成立的烟台启喑学馆是中国近代第 一所聋哑学校。由来华外国传教士创办和 主持的特殊学校。他将西方手语传入中国 为中国聋哑教育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做出重 大贡献。
烟台启喑学馆的曲折建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887梅理士夫妇,有一子是聋哑人建立启喑成
二、北京瞽叟通文馆的创办
中国第一所盲校是1874年由威廉·穆瑞在北 京创办的瞽叟通文馆,这成为中国近代第 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苏格兰的戈登库明被 穆瑞的精神感动,资助了学校,使其规模 得以扩大,从最初只有两名学生,到1914 年共有38名学生。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瞽叟通文馆遭 到重创,只好关闭。
他为盲哑儿童设置丰富的课程。狼山盲哑 学校设有哑部和盲部,学制4年,共同课程 为国语、常识、算术等普通文化知识。另 外,盲部学习盲文、音乐、凸字打字;哑 部学习说话、发音、手势、珠算。
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国外特殊教育的产生于发展(一)史前阶段史前阶段是指特殊学校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
在欧洲,对残疾人态度是遗弃、灭绝的态度和做法。
(二)萌芽阶段萌芽阶段是指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到特殊教育学校产生之前这一阶段。
聋教育理论奠基人: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三)产生阶段1770年第一所聋校巴黎德·莱佩(手语教学体系的鼻祖)1784年第一所盲校巴黎阿羽伊(他肯定了劳动对改善盲人境遇的作用,不仅要求交给盲人一般知识,还要解决盲人的职业教育问题,以补偿盲人的个性缺陷。
此外,他还提出过由国家负责教育盲人,对盲人进行义务教育的思想)1837年第一所智力落后儿童学校巴黎谢跟1817年法国行为不良者的学校1832年德国慕尼黑智残人学校库尔茨1861年德国盲童幼稚园1888年美国聋童幼儿园1864年美国专门的聋人大学重要人物1.海尼克1778年在莱比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聋校。
2.蒙台梭利意大利创造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和蒙台梭利教具世界著名幼儿教育家。
3.托马斯·加劳德特美国第一所聋校的创办人之一他所建立的教学模式称为美国聋童学习手语的基础。
第二节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我国古人对各类残疾现象的正确认识及解释: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2)萌芽和产生阶段:萌芽: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最先明确提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洪仁玕《资政新篇》产生:外国人士:1.1874年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苏格兰传教士穆·威廉即现在的北京盲人学校2.1887年第一所聋校美国查理·米尔斯,安妮塔·米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启瘖学馆”。
3.1892年英国人广州广州明光学校4.1899年英国人福建闽侯中华圣公会私利灵光盲童学校5.1911年美国人上海上海盲童学校我国民间人士:1.1909年河北沧县训盲学校2.1911年广州信立瞽目女校3.1915 年福建心光学校4.1916 年南通盲哑学校5.1916 年湖南导盲学校6.1919年北平私立聋哑学校7.张謇:1912年南通盲哑师范传习所1916年南通盲哑学校8.吴燕生:沈阳辽宁聋哑职业学校1934 北京市立聋哑学校第三节当代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点(一)包括受教育权在内的残疾人的人权受到普遍重视(二)对缺陷、残疾、障碍现象的认识愈加深入如:1938年自闭症儿童被临床发现;1943年美国医生肯纳《情感接触的自闭障碍》一问中首次描述了自闭症儿童的特殊症状(三)特殊教育形式多样化如:特殊教育服务体制框架-----雷诺美国限制最小(四)早期教育和生活、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五)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特殊教育。
特教史第1章第3讲中国特殊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主要有两种类 型 ,一是师范大学中从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二 级学院及系科 (如本院本系 ) ; 二是由中等特殊 师范学校独立升格的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 (如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
目前,共有13所相关教师培养机构。
31
本讲稿仅供本科课堂教学使用
教育模式有弹性升级、建立少年班、课外充实 教育和个别指导模式。
6、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的职业技术教育
上海市和一些教育发达地区都有针对残疾儿童、 青少年的职业培训的学校。
7、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
我国已形成了从中专、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层 次的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体系。
30
本讲稿仅供本科课堂教学使用
(三)中国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
国民中小学及高中附设资赋优异班1272个,就读 学生34156人。
16
本讲稿仅供本科课堂教学使用
师资培养:
职前培养:各师范大学都开设有特殊教育系, 另有一些非师范大学也开设有相关专业。另 外,部分师范大学也对非专业学生开设如 “特殊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课程,以增加学 生就业筹码。
职后培训:多采用在职教师假期研修20个特 教学分的方式实现;也有部分机构采用机构 选送国外进修的方式培养紧缺人才。
23
本讲稿仅供本科课堂教学使用
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
2006年4月1日由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卫生部 和中国残联等16个部委、团体实施了第二次全国 残疾人抽样调查。
结果表明: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 人口比例6.34%。其中: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 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言语 残疾127万人,占1.53%;肢体残疾2412万人, 占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占6.68%;精 神残疾614万人,占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 占16.30%。
第二章_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3.一体化integration
一体化教育integrative education
又译“混合教育”、“集中教育”、“融合”。 英国等西、北欧国家特殊教育界常用的一种术语。 含义与“回归主流”相似,为很多国家的学者使 用。主张把残疾学生放在普通学生中进行教育, 形式有多种,始于20世纪60-70年代。中国随班就 读和普小特教班如同于此。
最少受限制环境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LRE是美国《残疾儿童教育法》中提出的安置残疾儿 童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将限制残疾儿童接 触健全学生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 因此,残疾儿童的教育要尽可能的安排在与普通学 生在一起的环境中进行。确定教育安置形式和制定 个别化教育计划时,均需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 理条件,选择最适合其受教育并且与外界隔离程度 相对最低的教育环境。
“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
英国称“融合”、“一体化”。实施特殊教育 的一种思想体系。与“隔离式教育”相对。萌芽于 北欧特殊教育界提出的“正常化”运动。20世纪70 年代后,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界的广泛倡 导,而成为一种新的特殊教育体制的同义语,并在 美国等一些国家受到法律的承认,对其他国家和地 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个别教育计划
4.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 1994年6月,特殊教育世界大会在西班牙的萨拉曼卡举行, 90多个国家、25个国际组织以及一些国家的非政府组织近 400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广泛交流了各国特殊教育的经验 并进一步强调发展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早 期 特 殊
具有探究性质;主体为私立教育;教育者 多位医生和神职人员;教育手段、教育方 法不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古代的残疾观
回顾整个中国古代史,残疾人同样遭遇着被歧视的历程。
不过与西方文明产生之初对残疾人实施遗弃甚至野蛮杀戮的态度行为相比,中国古代的残疾观显得更为理性些,对残疾现象的认识也有自身的特点。
1.闪耀着人文光辉的“仁爱”思想
“仁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闪耀着深刻的人文光辉。
“仁爱”思想以尊老、慈幼、扶弱作为社会道德伦理的核心价值观。
从仁爱思想出发,一些思想家们把保障残疾人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境遇作为社会理想的一项追求。
如《礼记·礼运》中就鲜明地提出了“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主张。
《国语·晋语七》就有悼公“荐积德,待鳏寡,振废淹,养老幼,恤孤疾”的记载。
可见,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眼里,已把残疾人看作社会弱势群体中需要积极救助的一部分,并试图把这种行善助弱的义举上升为一种理想的社会行为和制度。
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朴素的“仁爱”思想已渗透了社会正义的理想。
2.形成了朴素的残疾现象认识观
在遥远的中国古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实践中已对残疾形成的障碍现象有所了解。
这些认识零星地散见于一些典籍文献,虽然并不系统,也无一专论,但归纳起来已在障碍的产生、障碍类别以及障碍影响的层次方面有了较为朴素的经验性认识。
在残疾产生的原因方面,如《吕氏春秋·尽数》记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意思是讲缺碘的水喝得多会秃顶和成为不会说话的人。
在关于残疾的类别方面,许多典籍借助汉字的表意性有着详细的区别,如盲、聋、哑、瘸、痴等,其中对某类残疾形象还有着更为详细的划分,如“聋”与“聩”、“瞽”与“瞢”等含义的不同。
在关于残疾造成的障碍方面,《宋书·南君王义宣传》提及“生而舌短,涩于言论”,意思是指一些聋哑人由于舌头结构存在问题,造成说话迟钝。
3.实施过怀柔的“宽”“养”政策
在我国古代浩瀚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残疾人的宽待政策的记载。
这种宽待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宽疾”政策,即根据残疾人的具体情况,从赋税徭役上实施减免,所谓“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役”,即对有伤残、疾病而不能自养的家庭,可以免除一人的劳役。
这种政策在夏、商、周时就已实施。
二是“养疾”政策,即对盲、聋、喑、哑、跛足等残疾人实行收养、治疗并供给衣食。
如《管子·人国》主张行“九惠之教”,其中第四项便是“养疾”,即对“聋、盲、喑、哑、跛、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
此后各朝各代也都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对残疾人的特殊保障措施,如唐代对于“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亲收养,若无近亲,付乡里安恤”。
(二)中国特殊教育思想萌芽
中国古代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特殊教育的思想萌芽,但是,一方面,不够系统,离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理论体系尚有遥远的距离;另一方面,与西方早期特殊教育思想相类似,一
些特殊教育思想多散布于一些思想家的言论或著作中,而这些思想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特殊教育研究者,他们是在关注整个社会或教育的同时对特殊教育有所涉及。
代表性的人物有孔子、洪仁王于和郑观应等。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孔子的思想中包含着一些对现代特殊教育依然有着重要启发意义的观点,如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等。
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无论什么人都应该平等接受教育。
有教无类的提出蕴涵着朴素的全民教育思想,它为中国古代对于残疾人宽容、帮扶的态度作了很好的注解。
因材施教是指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之各尽其才。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包含着对个体差异的辩证理解。
2.洪仁轩
洪仁轩(1822—1864)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领袖之一。
1860年被洪秀全封为“精忠军师”“干王”。
总理太平天国朝政。
执政之年,作《资政新篇》,提出一套统筹全局的革新方案。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王于提出要借鉴西方的特殊教育经验对我国的残疾人实施教养或教育:.“兴跛盲聋哑院。
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
”这是有史以来,中国政治家第一次在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出兴办特殊教育的主张’对于中国的特殊教育而言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遗憾的是,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失败,这一政策并未及展开和实施。
然而,《资政新篇》中所提及的特殊教育思想及举措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它是中国的政治家系统思考残疾人教育的思想总结,蕴藏着公平、公正的朴素人文精神和相对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是近代国人系统思考和开展特殊教育的肇始之作。
3.郑观应
郑观应(1842-1921)是晚清时期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实业家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也是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
郑观应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出发,逐渐形成了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他阐述了关于教育改良的思想,其中也提到了他的特殊教育观。
郑观应强调一种新式教育,在新式教育中不论贫富,男女儿童从小就应该接受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否则其父母就会获罪。
他十分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包括盲人、聋哑人、孤儿及罪童等。
他非常赞赏德国在教育上的处理方法,不仅不论男女贫富,从小就得一律入学,甚至“更有农政院,训警院、训聋喑院、训孤子院、训罪童院。
务使国中人无一弃材,均有裨于公私,以广其用”。
也就是说,即使是盲人、聋哑人、孤儿及罪童,也要和正常的人一样一起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国人无一弃材,实现“国无不学之人,则贤才不胜用”的良好局面。
应该说,郑观应的新式教育思想已经蕴藏着全民教育的雏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