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2013—2014学年第二学《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题目: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姓名:学号:院部:专业:班级: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启示论文提纲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治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正文: 1.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造就了商鞅变法简述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提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和成果。
2.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通过商鞅对法家思想的完善和具体措施,举例说明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
3.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对我们的启示简述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商鞅变法及商鞅个人对我们与我国当今社会法律体制完善的启示。
参考书目结束语:肯定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表达出法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法家文化思想,使之更加具有现实与实践意义。
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治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 1.时势造英雄,商鞅变法应运而生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法家学说的奠基人,思想家,政治家,真正做到了将自己的政治思想有力地贯彻到国家的治理中,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摘要2008年6月,全球同步首映的梦工厂动画大作,一部以熊猫、功夫等中国文化元素为主要卖点的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在国内院线上映,首日票房便直逼千万,在中国大获成功。
该电影之所以获得空前的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元素与美国价值观的完美结合。
一、中国元素简介中国元素是指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所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了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以及风俗习惯等,其中中国的企业及品牌也属于中国元素的组成部分。
中国元素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简单来说,中国元素可以分为中国固有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现代文化元素,包括如国家形象、著名建筑标志、伟大成就、历史人文景观、重大发明创造、民风民俗、服饰、特色食品、手工艺品、二、《功夫熊猫》功夫熊猫是美国动画公司梦工厂的创作,但故事的主题蕴含了大量的中国元素。
“功夫”所指的是中国传统武术,当然主角是名为阿宝的熊猫;众所周知,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就这影片的名字知道制作者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去了解中国文化?相对于我们对中国文化有了解多少?《功夫熊猫》除功夫以外,《功夫熊猫》的故事以中国为背景,由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道具均充满中国元素。
美术总监Raymond Zibach为此花了8年时间,钻研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山水风光,务求做好动画中每个细节,忠实反映中国特色。
《卧虎藏龙》和《英雄》亦是美术人员的重要参考材料,难怪片中的宏伟建筑如“英雄宝殿”和“翡翠宫”均带有这些大制作的影子。
而故事背景所在的“太平谷”,就以桂林和漓江为蓝本,山光水色大有“甲天下”的水平,相信中国观众看得格外有亲切感。
而在角色方面,两位编剧深得传统中国武术的“真传”。
除了影片的主角——胖胖的熊猫阿宝,绝对是以中国国宝乃至世界稀有动物的身份而近水楼台之外,猴子、毒蛇、丹顶鹤、老虎、螳螂则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几路最知名且最具特色的拳法武术的代表。
无数国人以及众多热爱中国武术的老外们想必都对“猴拳”、“蛇拳”、“虎鹤双形”、“螳螂拳”等名词谙熟于心。
传统文化概论期末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考核学院:经济学院2014级姓名:周辛祉学号:2014102146目录◎前言...............................2 ◎天人关系...........................3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6 ◎后记...............................10前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纪各国都在不断的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智慧开始风靡世界。
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孙子兵法》--世界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更是威震世界。
当世界都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哲学思想上的著作,和西方截然相反。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是几千年前的著作,但是人的思想哲学及做人的根本是不会变的,老祖宗几千的文化与思考的积累是最好的人生指南针。
我们的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后,衍生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武术、饮食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
中国大学扩招已经有些年头了,大批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奔向了社会。
他们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些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学子将会把中国带到世界舞台最闪耀的位置。
天人关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研究认为,中华文化精髓就世界是天道与人道的辩证关系。
“天道”,“天理”,“天命”等皆指“天”,本文中的“天”用此广义;“人道”,“人欲”,“人”等皆指“人”,本文中的“人”已用此广义。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天”,“人”及其关系的论述:“天有五号:尊而君之,则曰皇天……”“有夏服天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这里的“天”多指自然的,而后来又出现了另一种“天”:“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成为世俗的。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现象分析姓名:周芸学号:201302060043 学院:传媒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学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而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被淡化了。
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
而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了一种吃的节日,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的东西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对此,国务院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
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的,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
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表现形式: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
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
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
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①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
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
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中华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中国作为一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历经纷乱离合而岿然不倒,保持了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古老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不能不归功于传统文化坚固的维系。
罗素在20年代燕京大学讲演中,曾敏锐地指出,“中国实则不是一个政治体,而是一个文化体。
”传统文化的坚固一方面维系了中国的统一,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
无论如何,一种文化能够在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自然在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儒法释固然是支柱,道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杂家等也同样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和不同的社会领域各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这样一种庞杂的文化体系中,必须找出其精髓部分,才能有效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今日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以便在激变的世界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并延续下去。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词。
“文化”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已达几百种。
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简言之,即是以人教化,以伦理教化。
在两汉时,“文化”成为一正式概念。
“文化不改,然而加诸”“文化内辑,武功外忧”。
在西方,“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品德进行陶冶、教养之意。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通常我们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民族等方面。
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则主要是如上文提到的以儒学为主体,同时包含法家、道家、佛教、兵家、名家、墨家、杂家、阴阳家等等的主体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
一般而言,在讨论传统文化时,是从一种历史学的角度,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抽象性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是从这个民族的主题思想着手的。
因为一个民族的主题思想是它的整个民族文化的高度结晶,是其它方方面面的共通点。
文化概论论文
今年8月的暑假,我从学校图书馆借了厚厚的两本《红楼梦》带回家,打算利用假期好好的把红楼梦读完。
想到自己已经大三了,都没有好好的把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通读完,实在是觉得有点惭愧。
于是我打消了暑假去工作的计划,选择留在家里看书。
假期在家每天下午给爸爸熬中药,用木柴烧着火,闻着药香,回到这种最原始的生活来品读《红楼梦》,别是一般滋味。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
我觉得这句话概括得很是恰当。
书中描写了贾家这样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兴衰史,以及宝玉和黛玉凄美动人的爱情,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假期看完原著之后,我把电视剧87版的红楼梦也看了。
到现在,大观园里姐姐妹妹的笑声,依稀在我耳边,还有剧中优雅古典的曲子,真是唱到我心坎里面了。
也许,这就是新版《红楼梦》所无法比拟的,纵使其有漂亮多才的演员和唯美的外景,但是却丢了《红楼梦》最主要的东西——人物的灵魂。
当然这只是我看了几集之后就没再看下去的一点点个人见解。
回校后,我去图书馆找了几本品析《红楼梦》的书籍和它的诗集,尝试进一步去了解书中我所不知道的领域。
我想《红楼梦》之所以能称得上是中国古典文学小说的巅峰之作,原因之一也许就在于它的艺术价值,它渗透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比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雕刻、建筑、服饰、膳食、酒令灯谜等等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一文化巨著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红学”,其造诣之高,也是今人难以企及的。
《红楼梦》书里,是是非非,“剪不断,理还乱”。
看书的时候,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又是感慨万千。
往往贾府里每有一个人离去,我都要哭上好几回。
特别是黛玉的含怨离世。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2013—2014学年第二学《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题目: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姓名:学号:院部:专业:班级: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启示论文提纲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制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正文: 1.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造就了商鞅变法简述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提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和成果。
2.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通过商鞅对法家思想的完善和具体措施,举例说明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
3.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对我们的启示简述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商鞅变法及商鞅个人对我们与我国当今社会法律体制完善的启示。
参考书目结束语:肯定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表达出法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法家文化思想,使之更加具有现实与实践意义。
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制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1.时势造英雄,商鞅变法应运而生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法家学说的奠基人,思想家,政治家,真正做到了将自己的政治思想有力地贯彻到国家的治理中,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漫谈中国文人折射出的中国文化遥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岁月,儒家之“仁”,道家之“无为”,墨家之“兼爱非攻”,法家之严谨,兵家之战略战术……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期,引发了十余种学说;一场学术流派的碰撞影响了人的思想和行为,奠定了几千年文化的基础……“文以载道”,“道”传于四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承至今,谓之文化。
中国文人,将思想述诸笔端之时,觥筹交错、唇枪舌战之际;以文字承载的思想,折射出了怎样的中国文化呢?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渐渐沦为统治的工具;自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更加禁锢了人的思想,最近读古文时也时常感到一股浓重的儒家思想气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己慎独”等,也出自儒家的经典。
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不可谓不深厚。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不至于毫无用处,无论人们是否记得,它总会在后人身上刻下它的影子……道家的无为而治,以至于后来的黄老学说;兼爱非攻的思想,都能在文人的文字里嗅出它的气味;日常生活中所谓“知天命”“明哲保身”,出世和入世,无不把这种思想渗透于其中,融进文化里……中国文人积极的入世观念和爱国情怀,渗透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建功立业,这种积极的济世情怀,出于儒家的积极入世的观念。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老先生也曾如此盼望国家的统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也曾如此说。
三国故事中,诸葛亮的舌战群儒里那段话,阐明了古代读书之人的态度:“儒有小人君子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毕业论文一、毕业设计(论文)目的和任务1、培养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自己初步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
培养自己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2、在毕业论文中完成自己基本能力的培养,如调查研究及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用网络和计算机以及论文撰写、答辩的能力。
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
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程序方法1、选题。
2、搜集、整理资料。
3、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
4、编写论文提纲、完成一稿。
5、送指导教师修改,完稿。
五、毕业设计(论文)_的时间安排1、2011年4月25日前完成选题、任务书签定、完成开题报告。
2、2011年4 月26日—6月1日完成论文写作。
3、2011年6月2日—3日上交论文。
4、2011年6月4日—10日进行论文答辩。
六、主要参考资料:二、毕业设计(论文)_的基本要求苟立档高清无水印毕业设计(论文)格式应规范,并制成电子文档。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中的综述部分原则要求不少于300字:毕业设计(论文)全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其中引用他人的内容不得超过总字数的三分之一。
三、课题的意义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C]//梁漱溟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人E出版社,1989[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5-50[ 4]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5]《论语学而》【M】.湖北:崇文书局,2007年[ 6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7]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8 ]恩格斯.反杜林论[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片社,1972[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馆,2004。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感悟中国是一个拥有八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曾引领着世界潮流,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曾结出影响深远的思想硕果。
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特色绽放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之花,典型地代表了东方文明。
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从夏商周秦到唐宋元明清,以先秦诸子百家和程朱理学融汇成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展期,对它的认识应该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把握。
结合中国文化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成就,把中国文化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前文明期(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定型期(秦汉时期)、发展期(魏晋南北朝)、鼎盛期(隋唐两宋)、衰变期(元明清)。
一、前文明期: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中国在进入文明前经历了漫长了进化历程,这段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基础。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在传说时代,中国也产生影响比较深远的文化:三皇五帝的传说、羲和敬顺昊天和敬授民时等。
二、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初创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1)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林业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谈家乡文化—豫剧摘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而豫剧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关键字:中原文化、豫剧、艺术、梆子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原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上的故乡,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中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
根据中原文化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史前文化、圣贤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8种文化。
总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
中原文化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其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中原文化特点鲜明、作用独特中原文化具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根源性,二是原创性,三是包容性,四是开放性,五是基础性。
中原文化的显著特性,决定了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人,从小就被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包围,使我深深的迷上了这魅力无穷的中原文化,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我姥姥是一个戏迷,所以豫剧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中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豫剧豫剧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豫剧为榜眼),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鼎盛时期,除外,全国包括京、津、鄂、皖、、鲁、冀、晋、陕、甘、蜀、辽、吉、黑以及、、、、等20多个省区都有专业豫剧(院)团分布,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近400年的历史。
是在民歌,小调及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后吸收北曲、弦索、罗卷戏、昆曲、腔等其它戏曲剧种结合演变而成。
豫剧诞生在七朝古都,东京汴梁城。
据20世纪的一些老艺人回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的“十处”,即祥符(今)、杞县、留(今)、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兰封(今并入)、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丘、太康、扶沟、鹿邑。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绵延千年(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绵延千年——《中国文化概论》论文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种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繁衍,它们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那么,中国文化为什么能绵延千年?通过中国文化概论课的学习,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中国传统的民风民俗、衣冠服饰、节日、文学、建筑、中医等几个方面做出解答。
一.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我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几千年来,这些风俗已成为各地人们心中无需言说的默契。
正因为有了这些民风民俗,我们的生活中才会有人们都认可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二.衣冠服饰中国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上衣下裳制,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
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
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三.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在广袤的疆土上,孕育着多样的文化形态,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性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的文字系统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起来的文字系统之一,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宝藏之一、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它不仅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思想进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涵。
通过学习和理解汉字,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沉淀和智慧。
中国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众多思想流派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道,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崇尚无为而治;墨家思想注重公正和平等,强调利益共享。
这些思想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价值观念。
中国文学艺术是中国文化展示的重要方面。
从古代的诗词文学到现代的小说和电影等,中国文学以其丰富的叙事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古代文人雅士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现代文学作品也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革。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也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业、医学、冶金等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成为世界科学史上的辉煌篇章。
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礼仪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体现。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传统的婚礼、葬礼和春节等节日都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题目:论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专业:工商管理姓名:付伟学号:10051038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
如果把各民族、各国度有声有色的文化表现比喻为一幕接一幕的悲喜剧,那么,这些民族、国度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些戏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
中国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它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多样性、封闭型和独立性,以及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地理环境,通常是指环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资源等等,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较早地产生了文明。
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中华民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
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中国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又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不远,季风气候显著。
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较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的。
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延续性、多样性、开放性与封闭性等特点。
地理环境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续性,这种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
从中华文化产生开始,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明显的延续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辽阔的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范文传统文化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创造的文化,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篇1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国,其中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美育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并希望能从中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遗产。
传统文化中蕴含和积淀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具有制作、掘垦、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引申出对人的性格的陶冶及品德的教养之意。
而今天的“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
而“传统教育”作为一般的日常概念来说,是指历史上延传下来的教育现象而言的,相对近代教育而言有封建的传统教育;相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有近代的传统教育。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创造的文化,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清末侵华战争前,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的作用下,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积淀,逐渐形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德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的核心。
从孔子开始就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言论。
再到后来的孟子又把德育加以发展。
《大学》开篇也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逐渐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德主教的教育观。
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仁爱仁爱的德育思想主要是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中出现的很多争斗,不公都是因为缺乏仁爱造成的,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彼此之间缺乏同情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
而史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史学、发展、地位与意义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人创造的文明史册中最为瑰丽璀璨的乐章,是对五千年华夏文明前进步履的生动记录,是对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精神的凝聚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古代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史学等领域的辉煌成就。
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史学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史学,从广义上讲是完全独立于人们的之外的、过往社会的客观及其发展;另一方面,它是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在我看来,史学是通过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
历史记述,受主客观条件局限,不可能完整、全面,还可能出现歪曲事实的情况。
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比如:一,搜集史料的制度有局限,记述范围不可能面面俱到。
二,进行记述的人,居庙堂之高则不知江湖之事,而局江湖之远则不知庙堂之事。
三,随着历史发展,修史中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劲,政治思想决定修史的主导思想,主流思潮决定修史者的基本意思等。
由于这些原因,后人所见的历史记述,已经不可能是“纯粹”的人类社会演进客观过程,而是作为社会主体所代表的演进主流的基本历程。
因此,对历史记述进行研究,就要弄清真相,并进行诠释。
史学就是在弄清真相和进行诠释的不断交织中成为一门学科的。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史学形成了自己诸多的特征:(一)功用趋于政治化。
史学功用问题,实际是治史宗旨问题,也即研究历史的目的与任务。
(二)思想日益伦理化。
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先是以氏族血缘为纽带,后是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法观念。
它不仅对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明显和直接的影响,而且深深地渗透到史学领域内。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一块瑰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和功绩,无论我们处于怎样发达的社会,始终都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早在远古时代,智慧的人们就开始注重珍爱生命了。
然而,在现实中,在现代这样一个发达的社会里,还是存在着那么多的人蔑视生命,不尊重生命,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校园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除了对这些年轻生命的惋惜,更多的是多他们的鄙视。
他们不懂得珍爱生命,就算他们有太多的烦恼和压力,也不应该选择自杀来解决。
自杀之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懦夫的表现。
“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古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生命的力量是很伟大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生命诚可贵”当我们看到日益上升的自杀人数,我们又是怎样一种心境呢?再回到庄子的思想,生命是美的,是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生命是宝贵的,是一定要珍爱的。
只要是有损于生命的东西,都要抛弃。
我建议那些想要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去好好读一下庄子的书。
首先,谈一下庄子:1 谈“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继承了老子的根本思想,成为老子当之不愧的继承人,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
庄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经久不衰的魅力,其风格和魅力是来自于他所表达的智慧和智慧的表达。
庄子不仅是一个智慧超群的思想家、哲学家,有着卓绝的思辨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美学家,充满着浪漫的气质。
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尤其是《逍遥游》一书,瑰伟奇特、文采绚烂,不愧称之为“天下第一奇书”“百家之冠”。
庄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至人”“神人”“圣人”1.1 至人庄子“庄周梦蝶”——庄子梦见翩翩飞舞的蝴蝶,但醒来之后,庄子搞不清是他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及走入现代
摘要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模式,其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而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也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
面对这当代新新文化的冲击,中国戏曲保留传统文化精粹、保护多元悠久的传承机制以呈现文化命脉的延续则会面临更多的难题,需要摆脱更多的矛盾。
但是毫无疑问,传统必要走入现代,与现代市场相融合,所以我们需要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其发展的基础、现况以及远景,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
正文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中国戏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源远流长的历史、鲜明的民族风格、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强烈吸引着历代各界人士,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
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
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
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
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华戏曲应运而生。
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为戏曲
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蓬勃发展的文化艺术又为戏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物质基础,从而大大地推进了它的形成历程。
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西方的的意识形态和人生价值观也逐渐影响到现代人们;同时戏曲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
网络文化一方面以其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性与趣味性强、观念开放等特点开辟了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它的过于开放性以及过多的现代娱乐项目,也给戏曲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竞争。
在众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势必要保护传统文化,将中国戏曲的精华好好传承下去,那么必须要做的是让传统走入现代,适应市场化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戏曲要重新获得大众喜爱,一个是要从自身做起,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随着时代变迁,我们应剔除一些守旧思想,并充分发挥其密切贴近人民群众欣赏的特点,积极借助现代舞台艺术经验,完善戏曲艺术;同时,应该要创新。
可以结合古典性与现代性创造出一些更贴近时代的新剧目及鲜明而具有个性的舞台心形象,呈现戏曲在当代的旺盛生命。
另外还应该走国际化的道路。
但国际化决不能盲目,而需要精心周密安排,就像齐如山先生在为梅兰芳先生出国演出时所做的准备包括了从如何接受邀请、演出场地、剧目、布景甚至宣传方式。
目前国家地方剧团应邀出国现象并不罕见,我们应当是有计划、有方略、有包装、有宣传,从全方位战略角度向国内以及海外展现我们戏曲的博大精深。
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我不敢妄加评述,但是对于戏曲发展的土壤,我们年青一代所知却也相当贫乏,对于年轻一代的受众群体该如何培育,我觉得有两样必要做的事。
第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长远发展的根本,是变革时代中必须把紧的舵。
第二,应该提升美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前者——文化,是国之大体,是“皮”,纵使时代纷乱浮华,但表面以下三尺应归于稳定,文化的传承是国家,宗族发展的前提,和繁衍的的动力,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后者—
—是对文化的认知能力。
审美——审视,辨别美好与和谐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也是衡量人民素质的一杆更高端的称。
结语中国戏曲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而发展起来的,它承载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展现了古老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和民族审美情趣,构成了诸多艺术的结合母体。
我们决不能允许这么一个传统文化消失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要让传统走入现代,让戏曲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和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充分探索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寻求出戏曲良性发展的市场机制,努力营造多层次的民间生态,在文化保护和创新中走出租更多样化的道路。
更要让人们在变化的时代审美中,发现戏曲之美,并努力帮助传承、发展戏曲,挖掘戏曲文化遗产,让我们的中国戏曲继续在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
道课巴巴——中国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