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
幼儿的自我中心与教育
![幼儿的自我中心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f371ea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a.png)
幼儿的自我中心与教育5岁的亮亮连续三个月行为夸张,不但在家打妹妹,还在学校咬同学,并破坏玩具桌椅,不论老师采用说的、骂的、打的,甚至罚坐在角落,都不能控制他的行为。
园长要求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否则不同意亮亮进入学校,以免再伤害到其他的同学。
幼儿心理专家分析:幼儿的情绪早在出生后即可从表情来判断,例如哭、笑,随着幼儿逐渐成熟,情绪的分化和种类也愈来愈多。
比如:头痛、肚子痛、吃不下东西、睡眠过多或不足。
行为上也可能会出现无理哭闹、破坏东西、闷不吭声、无精打采、退缩、紧黏家长、疑神疑鬼、忧心忡忡、不活泼、不爱玩耍、不合群、不听话、不快乐,甚至还会有想自杀的念头——这是幼儿“自我中心”特征现象的消极反映。
从上述案例可看出,学龄前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自我中心特征,所谓“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
存在于幼儿的智力活动中,也存在于幼儿的道德认识中。
表现在幼儿的言语、表象、逻辑以及外部行为中。
自我中心期是一种幼稚心理,多数孩子在3——6岁间是处在“自我中心期”,小班的孩子是最为明显的。
这个时期孩子的特征是分不清你、我、他的真正内涵,常常表现出喜欢幻想,不自主地依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现出来。
幼儿难以分辨自己与外界的独立性,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他自己有关,是他的一部分。
不了解幼儿发展的成人,有时会将这些行为误解为“不乖”、“小气”或“霸道”。
“自我中心状态”会影响幼儿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影响幼儿与别人的友好关系。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自我中心”是两岁多幼儿的思考特徵。
他们只想到自己的感觉与需求,而不考虑别人或周围的状态。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影响着幼儿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不容易产生与别人合作、轮流,或分享的行为。
其实,这与成人的自私行为是不一样的,幼儿不是不愿为别人设想,只是受限于本身不成熟的思考方式,才无法顾虑到他人。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的特点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00fa78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9.png)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的特点
1.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呀,那可真是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比如说,大家一起玩游戏,他就非得要当主角,别人都得围着他转,好像这游戏没他就玩不下去似的!
2. 他们总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从不会去体会别人的心情。
就像弟弟哭了,他才不管呢,还在那继续玩自己的玩具,这多让人无奈啊!
3.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很霸道呢,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绝对不能碰!比如看到别人拿着他喜欢的画笔,他会马上冲过去抢过来,压根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呀!
4. 他们还很难接受批评,你要是说他一点不好,他能跟你急!简直就像那骄傲的大公鸡,听不得别人说半句不是。
5. 这种孩子一旦认定了什么事,那真的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就好比他说今天要吃冰淇淋,不管天气冷不冷,就得吃到嘴才行!
6. 他们也不太会分享,自己的零食那是捂得紧紧的,别人休想从他那分到一点,这不是小气鬼是什么呢?
7.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和别人发生争执时,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这不是和那蛮不讲理的人一样嘛!
8. 他们也不太会关心别人,小伙伴生病了,他可能都不会过问一句,心里只有自己的事,多自私呀!
9. 这样的孩子就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其他人都得靠边站。
可不能让孩子一直这样啊,得好好引导,教他们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分享,别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啦!。
小班幼儿自我为中心建议措施
![小班幼儿自我为中心建议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4d2dea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3.png)
小班幼儿自我为中心建议措施咱家里要是有小班的小朋友,那可真是有意思啦!你会发现他们呀,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呢。
这时候咱得有招儿来应对呀!你看,小家伙们玩玩具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觉得这个玩具就是我的,别人不能碰呀。
就好像那玩具是他的宝贝疙瘩,谁也别想抢走。
这时候咱可别硬来,别急着说“要分享呀”,得慢慢来。
比如说,咱可以和他一起玩,哎呀,宝宝,这个玩具这么好玩呀,那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呀,让他感受到一起玩更有意思呢。
还有啊,他们说话的时候也特别逗。
“我要这个”“我不要那个”,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呢。
咱就得耐心点听他们说,别打断,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都倒出来。
然后呢,再用他们能懂的方式引导一下,“宝宝呀,那如果别人也这么想呢,那该怎么办呀”。
出门的时候也是呢,他们可能就想走自己喜欢的路,可不管这条路对不对。
这时候咱就像个好玩的导游一样,“哎呀呀,宝宝,这边有更好玩的呀,我们去看看呗”,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就像那小花朵,得慢慢浇灌才能茁壮成长呀。
对小班的孩子,咱不能着急,不能要求他们一下子就变得很懂事很会考虑别人。
咱得像那温暖的阳光一样,一点点地照进他们的小世界。
咱可以多和他们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呀,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不同的角色和感受。
比如说,当医生给病人看病,当爸爸妈妈照顾宝宝,这样他们就能慢慢理解别人的感受啦。
也别忘了鼓励他们哟!当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很小很小的一点,咱都要大大地表扬,“哇,宝宝你真棒呀,都会考虑别人啦”。
这就像给他们加了满满的动力呢。
咱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引导他们呀。
找那些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然后和他们一起讨论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
总之呢,面对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咱要有耐心,有方法,有爱心。
要像那温暖的春风,轻轻地吹拂着他们,让他们在爱的氛围里慢慢成长,慢慢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和别人相处。
可别小瞧了这些小家伙们哟,他们的潜力可是大大的呢!只要咱用心去引导,他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可爱,越来越懂事的啦!。
对大班幼儿自我为中心行为的建议
![对大班幼儿自我为中心行为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2cdbe2a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6.png)
对于大班幼儿自我为中心行为的建议一、概述大班幼儿即将步入小学生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也会在这个阶段显现出来。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克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团队意识。
二、了解自我为中心的行为特点1. 大班幼儿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表现出自己优先、不愿意共享、不听从规则等特点。
2. 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可能导致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难以融入,影响班级和谐氛围。
三、建立积极的师生互动1.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支持。
2. 鼓励幼儿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
3. 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同理心,让他们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四、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1. 组织集体活动和小组游戏,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共同完成任务。
2. 鼓励幼儿参与集体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并尊重他人观点。
3. 在集体活动中表扬团队合作和共享的行为,树立正面榜样。
五、建立明确的规则和奖惩机制1. 与幼儿一起制定班级规则,让他们参与其中,增强规则的约束力。
2. 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并适当给予惩罚。
3. 对于团队合作和共享的行为,给予奖励和表扬,激励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六、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行为发展1. 家长和老师之间保持密切的通联,及时交流幼儿在学校和家中的行为表现。
2. 家长要在家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促使他们逐渐克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
3. 学校和家长共同配合,给幼儿提供一致的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结语大班幼儿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是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但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通过师生互动、家校合作等方式,共同关注幼儿的行为发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八、培养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能力1. 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2. 教导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包括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遇到问题时冷静思考。
0-6岁自我为中心案例
![0-6岁自我为中心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27104e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e2.png)
0-6岁自我为中心案例典型行为:4岁的小斌小朋友是个比较活泼开朗的孩子,宝宝比较散漫、随便。
在活动中喜欢随便走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睡觉、吃饭他都是最有问题的一个,吃饭的时候喜欢讲话;睡觉的时候经常去惹别的小朋友,就算自己睡也不好好地睡,不是脚翘起来就是自己跟自己讲话或者乱叫,一定要老师盯着才会安静。
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叫的却更加的起劲。
可以说该幼儿的行为习惯很差、自由散漫而且十分任性,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活动力太强了。
成因分析:小斌小朋友是跟爷爷奶奶一起住的,都是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来管的。
奶奶更是对他疼爱有加,家里吃饭也都是由奶奶喂他的,又因为现在是独生子女,父母更是疼爱有加,孩子要吃的就吃,不要吃的就可以不吃,所以到幼儿园来孩子也把这样的脾气带来了。
妈妈反映在家里的时候宝宝也是一刻都停不下来,喜欢到处乱走,乱碰东西,他也谁都不怕,但却只怕也是老师的舅妈,我们也希望能通过家园的良好互动和沟通,使宝宝变得越来变得越来越好。
培养目标:通过日常的各种活动,引导教育幼儿积极参加的同时,一定要遵守规则。
对于孩子好的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进行正强化。
而当宝宝行为出错的时候,也应该及时地进行制止,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是不可以的,下次不可以这样子。
就这样,表扬的就要表扬,批评的就要批评。
希望宝宝能在经过一段学习和生活后,各方面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具体措施:1、做好家园沟通,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情况,让家长正视自己孩子的优缺点,共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中,经常关注幼儿,若出现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就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3、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如:吃饭姿势、坐姿、睡觉习惯等。
4、若孩子取得进步,应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有动力去改正,帮助他一点一点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自我为中心的3岁孩子
![以自我为中心的3岁孩子](https://img.taocdn.com/s3/m/553eb604de80d4d8d15a4f71.png)
导语:以自我为中心是3岁左右孩子的发展特征之一,此时孩子会变得固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愿意分享,且希望大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满足他的要求。
宝宝为什么突然变成这样呢?爸爸妈妈又该如何给予正确教导,以避免孩子日后变成人见人怕的小霸王呢?爱美妈妈网告诉你。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以自我为中心的3岁孩子任性、娇纵、自私、个人主义,这些和自我中心相似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经常让我们摸不著头绪,究竟,3岁时期孩子的自我中心指的是什么现象?觉得别人想的和自己一样专家表示,3岁时期的以自我为中心,指的是这个时期的小朋友,会用自己的角度去诠释这个世界,诠释别人的想法,他们会觉得全世界的想法都跟他们一样,感受也是一样的。
“自我中心”其实是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概念,他以著名的“三山实验”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似乎认为其他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和自己所看见的完全一样。
三山实验皮亚杰让小朋友轮流接受测试,在他们面前有3座颜色、高度、风景都不甚相同的山,小朋友被安排在特定的座位,从座位上只能看到特定角度的风景;在小朋友的对面,皮亚杰也摆了一张椅子,上面坐著一个洋娃娃,从洋娃娃的角度所能看到的风景和小朋友位置所能看到的完全不同,皮亚杰先带这些小朋友整个绕一圈,勘查与欣赏各个角度的风景后,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定位。
然而,测试后发现,每个小朋友都认为,坐在自己对面的娃娃看到的风景和自己所看到的完全一样。
反覆求证后,皮亚杰发现,这个时期的小朋友好像真的不太能够感觉到,别人所看到的世界和他自己看到的不同。
根据皮亚杰的实验架构,后续有学者提出挑战,Selmem认为皮亚杰3座山的实验对小朋友来说可能太难,因此将实验改良后再行测试。
Selmem进一步发现,3岁时期的小朋友,他们观点取替的能力,只达到“知觉”的部分,还未达到“认知”和“情感”的部分;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是可以发觉别人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不同,但即便是如此,他们仍然无法推测别人的想法和内心感觉,因此还是会以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觉为重,认为其他人理应也是如此。
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例子
![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2a7f453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4.png)
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例子
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儿童在心理发展初期,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为中心,不能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立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求。
以下是一些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例子:
1、玩具抢夺:当一个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有一个他想要的玩具时,他可能会直接去抢夺,而不是通过协商或者等待轮换。
2、不顾他人:孩子们可能会在游戏中只玩自己喜欢的部分,而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或者游戏规则。
3、自我认知过高:孩子可能会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关注他,他的所有要求都应该得到满足。
4、缺乏同理心:孩子们可能难以理解其他人的感受,例如哭泣的同伴可能不会引起他的同情。
5、自我中心的语言:孩子可能会在描述事情时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如只讲述自己的部分,忽略其他人的角色和贡献。
这些都是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常见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发展,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会逐渐减少,他们将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尊重规则,以及考虑到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因此,对于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家长和教育者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和人际关系,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首先,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经验,教他们学会等待和轮流。
同时,他们也应该教育孩子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此外,家长和教育者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集体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和人际关系。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减少自我中心主义的行为。
浅谈如何对待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
![浅谈如何对待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https://img.taocdn.com/s3/m/edbff63b0912a216147929e5.png)
浅谈如何对待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苏州工业园区贝尔亭苑实验幼儿园张帆邮编215121摘要:当今社会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孩子的周围围绕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外婆,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喝什么,就买什么,总之,孩子要什么,家长买什么,一个孩子,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一旦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无理取闹,使家长陷入了苦恼之中,怎样对待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几乎成了当今社会的问题。
关键词:自我对待方法“张老师,张苏抢我的玩具,我不要和他玩。
”“张老师,张苏又抢我的书了。
”每天关于张苏的告状声此起彼伏。
很快,我就走向她们,了解争吵的情况,我先问了告状的孩子李欣:“你们怎么了?”她皱着眉头说:“他抢我的玩具。
”而张苏也不甘示弱的说:“她先抢我的。
”每天在幼儿园,我的耳边总是充斥着关于张苏小朋友的告状声。
张苏是我们园里比较有名的宝宝,他的出名是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而出名。
凡是他喜欢的玩具,必须他先玩,如果哪个小朋友不让着他,他就会动手去抢。
如果老师批评他这种做法不对时,他就会躺在地上大哭大闹。
他的这种做法,我们也及时和家长进行了沟通。
从家长那里我们得知,张苏是个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特别强的孩子。
爸爸妈妈忙于工作,一直是奶奶照顾的,奶奶非常宠爱他,总是顺着他的意思满足各种需求。
有的时候,稍有不满意,他还对奶奶发脾气。
在幼儿园里,凡是他喜欢的玩具,他总是第一个玩,他喜欢的书,总是第一个看,他喜欢的玩具如果没有玩过瘾,到了收玩具的时候,如果收玩具,他会大哭大闹,把玩具都撒在地上,以无理取闹的形式进行示威。
张苏今年4岁,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多数是从自我出发,以自己为中心去认识所接触的外界事物,所以经常出现“争抢玩具”的情况。
和张苏一样的小班孩子正处于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自己想要什么,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
他们很少与人交流,他们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为,并会作出简单的回应。
幼儿我行我素的分析和措施
![幼儿我行我素的分析和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4af84f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a.png)
分析:xx小朋友各方面非常优秀:聪明、活泼、懂礼貌,好奇心强,无论对什么活动总有创新精神,喜欢表现自己。
为此,经常受到老师的称赞和表扬,是每个老师心目中的最爱。
在家呢,独生女,家庭条件优越,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任其摆布,从而造成了孩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和唯我独尊的不良品质,我行我素。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学会谦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孩子谦让是我们幼儿园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项内容,对孩子今后取的成功相当重要。
实施措施与效果:面对她的行为,我先是采用了说服教育,讲道理:让她了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把自己从“我”的概念中摆脱出来,让她懂得,大家生活在一起,你需要的别人同样也需要,同样有享有的权利,不能一人独占,要想着别人。
就像操作中的工具、黑色橡皮泥本来就不多,如果轮流用是完全可以的,你要装饰眼睛、头发等,但别的小朋友也要装饰啊,假如别人也这样都自己拿起来的话,你怎么用啊?接着又给孩子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我的一番话,她好像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便拿过操作工具(塑料小刀),从手里的大橡皮泥上切下了一小块,然后把大的一块放到了操作盒里,并且说:“我们每人切一小块一起用吧!”看着孩子们愉快的操作着,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所有最好的都给予孩子。
无论孩子的什么要求,家长都尽可能的满足孩子。
因为是一个,也不会有人去和孩子争抢,但就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很容易造成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分享,从而也就不懂得如何去谦让。
所以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是家园共育的结果,其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首相要以身作则,当孩子有谦让行为时,应及时给予鼓励,通过家长的言语强化,让孩子懂得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受欢迎的;作为老师,我们应将培养孩子的谦让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及时引导。
我相信,只要我们多注意这方面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9b9981b52d380eb62946dd8.png)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文章摘自歪歪兔官方网站/zjxt_list.asp?id=268“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任性等诸多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此类现象多发生在小龄的幼儿身上。
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分析儿童的思维发展有个过程,其中2-3岁时,呈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不同和联系,同时也处在“自我中心”的关键期。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如果不注意对他们去自我中心的思维训练,会更强化这种自我中心性。
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中心地带,家中又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加上现在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唯恐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
而现在的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家长有能力并乐意满足幼儿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幼儿便有一种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的想法。
并且知道自己在家庭成员中处于“特殊”位置,在家里就体现出任性,脾气古怪,不高兴时就随意的发脾气,而且在幼儿园也把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带到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
二、幼儿“自我中心”所存在的弊端由于幼儿的年龄小,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性思维特征。
问题是家长对这种情况要把握“尺度”,而家长事事顺从,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就越来越加强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同伴渐渐的远离他。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其心中只有自己而体现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不会与同伴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
如果长期缺少同伴的交流,孩子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会遇到障碍。
三、解决幼儿“自我中心”的方法。
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识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e4c740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b.png)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1. 引言自我中心思想是幼儿园阶段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孩子只关注自己的感受、需求和利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思想。
2. 理解自我中心思想在开始介绍方法和策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自我中心思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自我中心思想是孩子发展的正常阶段,其主要特点包括: - 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缺乏合作意识;- 难以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想法;3. 提供合作机会和活动为了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思想,我们可以积极提供一些合作机会和活动,例如:- 分组合作游戏:让孩子们一起参与团队游戏,通过合作完成任务,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和重要性。
- 小组合作项目: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计划和完成一个项目,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角色扮演和情感教育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具体方法包括: - 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培养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 情感教育:组织一些情感教育活动,通过故事、绘本等形式,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5. 培养积极的沟通习惯良好的沟通是克服自我中心思想的关键,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孩子的积极沟通习惯: - 倾听和尊重:教师需要充分倾听孩子们的意见和需求,尊重他们的想法,促进积极的互动和交流。
- 表达和分享: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的能力。
6. 示例行为和正面激励教师的示范行为和正面激励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塑造非常重要,具体方法包括: - 示范行为:教师可以表现出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态度,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从教师身上学习关心他人的方式。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29f2c4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a.png)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幼儿园是孩子接触外界的第一步,也是他们社交能力、情感发展和认知成长的重要阶段。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年幼无知,缺乏经验、认知和控制技能等原因,孩子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培养自我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一、什么是自我中心思想自我中心思想指的是孩子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需要和兴趣,无法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缺乏共情和社交技能,不能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往,经常表现为自以为是、自我中心、自私、孤立和无理取闹等行为。
二、自我中心思想的成因1.自我存在感缺失孩子还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需要通过攀比和自我表现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2.心理启蒙不足孩子的思维处于自发、片面、片段和表象性阶段,容易被片面的感性印象所左右,缺乏对问题的全面、深入和准确的理解,容易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和思想。
3.缺乏交往技能孩子缺乏交往技能和生活经验,不会主动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理性表达,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和冲突。
三、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的措施1.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孩子们在情感上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故事、游戏和活动等形式,引导孩子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增强孩子的共情和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2.优化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针对自我中心思想的特点,适度地加入协作与竞争因素,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竞争,在协作和竞争的过程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和成就感。
3.加强行为指导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及时提醒孩子们不当的行为和言语,纠正和指导他们,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和师生家长互动,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以减缓自我中心思想的影响。
幼儿自我中心表现
![幼儿自我中心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901b370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3b.png)
幼儿自我中心表现幼儿自我中心表现,是儿童认识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表现主要表现在幼儿思维活动的各个阶段。
正如素有“幼儿中心论”之称的让·皮亚杰所提出的,幼儿认识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思维”,这种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在一定程度上只注重自身的感觉、体验和需要,往往把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的能力和从主体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别人的能力所限。
自我中心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言语表达儿童在言语表达时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常常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理解自己的话,往往不考虑对方是否能理解,也不考虑对方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当人们在沟通时,常常会出现“我在说什么,你在听什么”的情况,这就是幼儿自我中心的表现。
二、情感表现幼儿在情感表现中也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
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放在第一位,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想玩某个玩具,他会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玩乐中,而不考虑其他孩子是否想一起玩。
三、认知表现在认知方面,幼儿也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能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别人的思维。
比如,如果幼儿发现了一只虫子,他会认为其他人也一定知道这只虫子是什么样的,并静静地观察它,而不考虑其他人是否对虫子不感兴趣。
四、行为表现在行为方面,幼儿在自我中心表现得最明显。
他们的行为往往只是从自身的感觉和需要出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想要一只玩具,他会直接从别人手中抢走而不考虑别人是否在玩它。
以上就是幼儿自我中心表现的四个方面,这种表现并不是一种局限性的认识方式,而是幼儿认识发展的一种必经阶段,是幼儿学习和认识发展中的一部分。
幼儿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与社会交往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局限性,逐渐学会从多种角度去看待问题,以及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当以宽容和耐心的态度引导幼儿尽快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逐步发展善于观察、思考、拓展思维等能力,实现认识发展的综合素质提升。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子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73a4c09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f.png)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子
1. 幼儿玩玩具的时候,会紧紧抱住自己喜欢的那个,好像那就是他的宝贝,别人碰一下都不行呢!就像小老虎护食一样,谁来抢就跟谁急。
2. 去幼儿园,小朋友带了好吃的,幼儿就会觉得那应该先给自己吃呀,其他人凭什么先拿,这多理所当然呀,难道不是吗?
3. 看电视的时候,幼儿一定要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谁也不许换台,那霸道的样子,好像电视就是专门为他一个人准备的!
4. 幼儿画画,画了个大太阳,就觉得自己画的是最棒的,别人的都没他的好,这不就是自我为中心嘛!
5. 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幼儿会指挥其他人怎么做,觉得自己的想法就是最对的,别人都得听他的呢,多牛啊!
6. 在公园里,幼儿看到秋千就立马跑过去占着,才不管其他小朋友想不想玩呢,他自己玩得开心最重要啦!
7. 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幼儿会要求走自己想走的路线,一旦不依他,就开始闹腾,这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是什么?
8. 家里来客人了,幼儿会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全拿出来,也不管客人喜不喜欢,反正他觉得好玩,客人就得陪着他玩,可有意思啦!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是很正常的成长阶段呀,他们还小,慢慢引导就会好啦!。
小班幼儿大部分以自我为中心
![小班幼儿大部分以自我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39514a365727a5e9856a6123.png)
小班幼儿大部分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望强的年龄特点,对于在平时活动中老师的轮流提问时,有些孩子没轮到回答会不高兴,这时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耐心等待一下,先听别人怎么说,接下来就轮到你了。
”其实,在这里就有个倾听的问题,会倾听和会表白同样重要。
倾听能力是要求幼儿能够认真倾听对方讲话,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不打断别人的谈话,不急于表白自己的想法,耐心的听完,听懂对方的话。
不人云亦云,别人说过了的话,不重复,应该同时思考新的观点。
通过我们日常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中发现,许多幼儿在活动前不注意听清要求就匆匆进行活动,因此活动中会出现违反游戏规则、活动中遇到不必要的麻烦,严重的可能还会出现危险。
进而影响活动的参与质量,达不到预期教育目的。
在谈话活动中更是如此,现在幼儿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经常会有听到老师提到一半问题就迫不及待的抢着回答问题,不管其他人在说什么,别人是否在说,都要在第一时间内,表白自己的想法。
培养倾听能力的切入点:孩子们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持之以恒的训练和教育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学习奠定基础.(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和礼貌习惯。
懂得尊重他人,眼睛看着说话的人,并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别人把话说完。
(二)利用游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家长也可以在家和幼儿做类似的游戏)有目的开展一些游戏活动将倾听习惯渗透到游戏中.可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形成稳定的自觉性行为.1、利用“指令性游戏”发展孩子倾听能力,培养孩子倾听习惯。
如准备许多动物的头饰教师和孩子们玩小动物吃东西的游戏.“旺旺旺小花狗来吃肉骨头.”带着小狗头饰的幼儿就去拿肉骨头其他动物就不能拿了.“小白兔跳过来”等等.对听清的幼儿给予奖励对没有听清指令的幼儿不给予奖励.这样经常性的开展幼儿的倾听习惯就能逐步产生.2、利用“传话游戏”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传话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记忆能力.如让爸爸告诉孩子一句话请孩子告诉妈妈﹙或爷爷奶奶﹚.在幼儿园可以分组进行.利用比赛的游戏方式教师告诉每组排头让排头的幼儿依次向后传话看哪一组传得又对又快.这样经常性的开展能逐渐培养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儿童自我中心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儿童自我中心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6488e4c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a.png)
儿童自我中心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儿童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在思维和行为上主要关注自己的需要、感受和立场,忽视了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特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常见的,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可能会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矫正方法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建立良好的社交意识和合作能力。
一、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共情是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是培养儿童的社交意识和关注他人的重要基础。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1. 鼓励儿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同时倾听他人的倾诉,以此培养儿童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2. 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儿童关注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关怀和善意,从而培养儿童对他人情感的关注。
3. 鼓励儿童参与志愿者活动或公益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二、促进儿童的协作能力协作能力是指儿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培养儿童的协作能力有助于他们从自我中心转变为注重团队合作。
以下是几种促进儿童协作能力的方法:1. 在游戏和活动中强调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儿童与他人一起制定规则、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 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如集体运动、合唱团等,让儿童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并从中学会互相信任和依赖。
3. 培养儿童的沟通能力,教导他们在与他人交流时要倾听对方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三、引导儿童审视他人的需求儿童自我中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意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引导儿童审视他人的需求:1.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儿童关注他人的需要,并帮助他们思考如何满足他人需求的方法。
比如,分享食物、帮助他人整理玩具等。
2. 给予儿童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当他们在行为中体现出关注他人的需求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认可。
3. 借助故事、绘本等方式,教导儿童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可能会与自己不同,并鼓励他们学会换位思考。
四、注重儿童的社交技巧培养儿童的社交技巧是促进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重要因素。
小班幼儿“自我中心”的表现与分析
![小班幼儿“自我中心”的表现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ffb72bf111f18583d05a67.png)
相 互 间 的交 流 基 本 没 有 , 各 自顾 着 玩好 自己 的 角 色 , 做 自己想 做 的事 情 , 进行着 “ 一个人 ” 的游戏。 5 . 我想我的 , 没有“ 他 想” 、 “ 他感觉” 的意识。 例5 : 有 一 次 吃 饭 的菜 中 有 胡 萝 卜, 有 的 小 朋 友 不 爱 吃 就 挑 出来 扔 到 盘 子 里 , 我们 告诉 幼 儿 胡 萝 b营 养好 , 要 不 挑 食 都 吃完 。有 个 小 朋 友 不 爱 吃 胡 萝 b, 他很 想 丢 出来 , 可 是 老 师 刚 刚 才说 不 能 扔 掉 , 他 犹 豫 着 抬 头 看 看 别 人 怎 么做 。 谁 知 他 抬 头 后 正好 看 到 另 一 桌 的小 朋 友 把 胡 萝 卜 放 到 了盘 子 里 .他 马 上 就说 : “ 老师 , 轩 轩把 胡 萝 卜 挑 出来 扔 到 盘子 里 了 。 ” 结果 , 在 我 们 询 问后 发 现 ,原 来 那 块 扔 进 盘 子 里 的胡 萝 卜 是 轩 轩 不 小 心 掉地 上 , 捡 起来 扔 掉 的 , 并 不是 他 不 吃 挑 出来 的 。 二、 小班幼儿的“ 自我 中 心 ” 分析。 1 . 在 家获 独 宠 。 每 一 个 小 朋 友 都 是 家 中 的宝 贝 , 在家中受到爸爸妈妈、 爷 爷 奶 奶 的宠 爱 , 家 中 的食 物 、 玩 具 他 们 都 可 以 自己 尽 情 享 受 。
一
1 . 想拿就拿, 没有“ 是 别人 的 ” 、 “ 不是 我 的 ” 的意 识 。 例1 : 开学 时 , 为了安 抚幼儿 的情 绪 , 请 他 们 带 自 己喜 欢 的玩 具 来 园 。 一 天 , 欣 欣玩着 自己的玩具 , 看 见旁 边的好像 很有 趣 . 就 随手 把 自己 。 这 时 正 巧 一 一 路 过 她 的 椅 子 看 见 了玩 具 , 就 随手拿 起来玩 了, 并 且 一 声 不 响 地 带 着 玩 具 去 了别 的 地 方 。 过 了一会 , 欣 欣 觉 得看 的没劲 了 , 便 回到座位 . 却 发 现 自己 的 玩 具 不 见 了 。 等 到发 现 在 一 一 手 里 时 , 赶紧跑 过去说 : “ 这 是 我 的 玩 具 !” 拿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64327235a8102d276a22f30.png)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心理健康是幼儿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
从3-5岁幼儿入园现状来看: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
使孩子形成了大都源自后天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认为行为偏异,是影响幼儿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根据幼儿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根本所在。
3~4岁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自己想要什么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
他们很少与人交流,他们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为,并会作出简单的回应。
而3~4岁孩子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发生的,但是这种交往往往是以负面形式出现。
比如说孩子的玩具被人抢走了。
在班级里,一个孩子非常想玩别的小朋友的一个玩具,但是那个小朋友不愿意借给他。
结果这个孩子还是坚持一定要借,说看一会就还给她。
但是另外那个孩子的态度也非常的坚决,就是不借。
这样子相持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居然去拿小孩的书包,想要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批评了这个孩子,让他拿自己的玩具去玩,孩子也不同意,然后老师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别的小朋友互换,这个孩子也不同意。
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的帮助孩子,让幼儿意识到要尊重别的孩子,玩具是可以分享的。
老师通常鼓励孩子之间交换玩具,可以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让交换玩具的两个孩子来表演一下,并对所有交换玩具的孩子给予一定的鼓励。
那么家长在家中同样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了解别人的玩具是别人的,一般都只能玩自己的玩具,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可以跟别的小朋友商量,如果别的小朋友同意的话,就可以交换玩具。
如果别的小朋友不同意,那么就可以去找其他的小朋友。
在家里,也可以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跟别的小朋友有机会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也可以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从而尊重别的小朋友的选择。
幼儿自我中心表现
![幼儿自我中心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d705e62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63.png)
幼儿自我中心表现
幼儿自我中心表现
自我中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表现在幼儿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表现。
一、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幼儿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自己的特征和能力,并对自己的外表,性格等方面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表现为:
1、对自己和他人的区分能力增强,对自己有一定的认知。
2、表达出一些口头或文字上的自我认知,能够正确名义自己的性别、年龄、家庭成员等。
3、对自己有一定的自尊心,能够把握自我,表现出自信的态度。
4、能够看清自己的能力,适应自己的环境,有一定的安全感,有一定的自主能力;
二、自我表达
自我表达能力是指幼儿能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采用语言和各种其它方式有效地传达出来,表现为:
1、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情绪上的喜怒哀乐,如说出“喜欢”、“不喜欢”等;
2、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意愿,有一定的沟通能力;
3、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想法,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有效传达出来;
4、能够正确配合家人,伙伴,老师之间的交流,处理日常生活
中的问题。
三、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指幼儿有意识地使用自我控制能力,把握自身的行为,表现为:
1、能够坚持自己做某件事,且不容易被打乱;
2、具有自制力,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易发脾气;
3、具有良好的抗拒能力,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自己
的判断、行为等;
4、具有较强的耐心,能够面对困难,坚持到最后。
自我中心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家长及早应该注意观察和引导,让孩子从小具有良好的自我中心,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基础。
幼儿自我中心的例子
![幼儿自我中心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5223bcb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6.png)
幼儿自我中心的例子
1. 你看小孩子玩玩具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觉得这个玩具就是他的,别人都不能玩呀!就像我小侄子,他在玩他最喜欢的小汽车,别人要是碰一下,他马上就大哭大闹,“这是我的!”,这多明显的自我中心呀!
2. 带孩子去公园的时候也能发现呢,小朋友会自己就在草地上跑啊跳啊,完全不顾周围的人,哎呀,他可不管别人是不是在休息呢,这不就是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嘛!
3. 还有呀,家里如果有两个小朋友,一个孩子有个好吃的,另一个孩子想要,你猜会怎么样,那个有好吃的孩子准会紧紧护住,“我的,不给你!”,哇,这自我中心表现得太直白啦!
4. 小朋友看电视的时候也是这样呢,他要看什么就必须看什么,别人都得顺着他,这岂不是像个小霸王一样,哈哈,这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呀!
5. 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听老师说,他们做游戏他就只按自己的想法来,别人都得听他的才行,嘿,这小家伙,真把自己当大王啦!
6. 你想想孩子画画的时候,是不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根本不管别人觉得怎么样,“我画的最好看!”,哇,这种自我中心可真有趣!
7. 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过家家,其中一个孩子非要当妈妈,别的孩子想当都不行,这不是自我中心是什么呀!
所以呀,幼儿自我中心真的是很常见呢,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
心理健康是幼儿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
从3-5岁幼儿入园现状来看: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
使孩子形成了大都源自后天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认为行为偏异,是影响幼儿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根据幼儿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根本所在。
3~4岁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自己想要什么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
他们很少与人交流,他们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为,并会作出简单的回应。
而3~4岁孩子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发生的,但是这种交往往往是以负面形式出现。
比如说孩子的玩具被人抢走了。
在班级里,一个孩子非常想玩别的小朋友的一个玩具,但是那个小朋友不愿意借给他。
结果这个孩子还是坚持一定要借,说看一会就还给她。
但是另外那个孩子的态度也非常的坚决,就是不借。
这样子相持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居然去拿小孩的书包,想要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批
评了这个孩子,让他拿自己的玩具去玩,孩子也不同意,然后老师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别的小朋友互换,这个孩子也不同意。
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的帮助孩子,让幼儿意识到要尊重别的孩子,玩具是可以分享的。
老师通常鼓励孩子之间交换玩具,可以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让交换玩具的两个孩子来表演一下,并对所有交换玩具的孩子给予一定的鼓励。
那么家长在家中同样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了解别人的玩具是别人的,一般都只能玩自己的玩具,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可以跟别的小朋友商量,如果别的小朋友同意的话,就可以交换玩具。
如果别的小朋友不同意,那么就可以去找其他的小朋友。
在家里,也可以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跟别的小朋友有机会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也可以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从而尊重别的小朋友的选择。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让幼儿学习保持安静是一项基本的训练。
我们熟悉这样的话语:“谁安静,我安静”,“眼睛向前看,嘴巴闭起来”,“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竖起来,小嘴巴闭起来,小小手放背后”……在教学、游戏和生活活动中,教师通常要求幼儿安安静静、不发出声音。
然而,幼儿的自我中心是必然存在的,我们需要反思这样的常规教育。
要求幼儿保持高度的安静,禁止幼儿发出“自我中心”言语会带来不利影响。
如果教师一再要求幼儿绝对保持安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进而影响幼儿的思维和认知。
应给幼儿提供恰当的帮助。
自我中心言语的最初目的并不是用来与他人沟通的,而是为了自我规范和自我沟通,或是引导自己的思考过程及行动。
为此,
观察和记录活动中幼儿“自我中心“的情况是教师评估幼儿发展和调
整教学节奏或策略的途径之一。
因此,幼儿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是成人对其心理过程进行细致了解和提供更加深入的心理帮助
的重要时机。
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幼儿的行为、语言去观察、了解、帮助他们。
以此为基础,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及时、灵活地为幼儿提供多样的、适度的、适宜的帮助。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大约到了三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
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
1.首先要正确认识到,幼儿的“自我中心”是其成长的必然阶段,从起初的分不清自己与外界事物的区别,到“自我中心”都是必经的阶段,不可逾越,要正确对待和引导。
2.承认幼儿的“自我中心”状态,应该提及的是,幼儿的“自我中心”有时可能促进幼儿喜爱神秘、冒险,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假想出另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想象世界,在想象的世界中,幼儿可以控制一切,新的事物不断涌现,也许有许多奇思妙想都在幼儿的掌握之中,让幼儿感受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的“自我中心”是有益的。
3. 适度满足幼儿的需求,在不危害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幼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给幼儿自由的童年。
当幼儿坚持想要一件玩具时,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买给他,这种方式不是溺爱而是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4. 引导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带领幼儿多参加与同伴的活动,同伴间的交往,将挑战幼儿的“自我中心”,处于同一水平的幼儿之间可以形成相互制约。
在与同伴的共处中,幼儿会逐渐意识到别人还有与自己不同的想法,从而降低幼儿的“自我中心”性。
5.不以外在的压力来强求幼儿改变其“自我中心”状态,以防产生不良后果,造成对幼儿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例如,会使儿童产生压抑、退缩等行为。
如果在幼儿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时,成人用外在约束的方式来对待幼儿,不仅效果不显著,还会影响幼儿自律的发展。
“以自我为中心”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人生阶段,帮助孩子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适应集体生活,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对于他们今后适应社会,养成良好社会性行为有很大帮助。
因此,我们应看清利与弊,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