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师说2 学案
师说(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句式的多样(意动用法等),做到句句落实,学生得以正确运用。
2.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疏理基础,整体感知教学步骤:1、作者简介及文章背景、文体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2、教师诵读,同学浏览。
要求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概。
3、逐一分段讲解。
字字落实,碰到词类活用等举例做详细说明。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倒装--状语后置)我在家做作业。
主语:我,谓语:做,宾语:作业。
在家--表处所,做状语。
这个是现代的语序。
至于古代,则应该为:我做作业,在家。
所以,解释“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时,应该是“吾乎先”--比我早。
4、作业:背诵全文;落实常识、注音、字词(对照注解,自我听写)第二课时:全文理解。
教学步骤:1、检查同学背诵,请其它同学指出他的错误,提问上节课的字词难点,巩固所学。
2、提问:韩愈此文为谁而写?(最后一段),为何写给17岁的李蟠?参考:文本中有言--余嘉其能行古道。
3、表扬了李蟠“行古道”即是侧面批判了众人的“耻学于师”--请同学关注第二段,找一找韩愈写了具体哪些人的哪些错误做法。
参考: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为人父母者--4、和这些错误相比,哪些人的做法是正确的,他们又做了哪些事?参考:古之圣人--5、由此可见,韩愈表达论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怎么样的方法?--正反对比。
例如:古圣人--今众人等→痛心疾首的批评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6、韩愈生活的唐代,科举盛行,怎么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师”≠韩愈所言之师7、韩愈所言之师要具备什么条件?参考: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word导学案
《师说》学案班级姓名学号【课前准备】韩愈和《师说》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课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dòu)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经传(zhuàn)【课后巩固】一、解释下面加点词:1.孰能无惑孰:谁;惑:疑惑。
2.惑而不从师惑:有了疑惑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传布、流传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是故:所以。
益:更加。
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7.士大夫之族族:类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9.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道:道理。
(一说“风尚”)10.君子不齿齿:次序、排列。
11.圣人无常师。
常:固定。
12.郯子之徒徒:类。
13.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
1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15.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赏。
16.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
3.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不从师学习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异义词:学者解释:求学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今异义词:从而解释:跟从他并且(一说跟从他然后)3.小学而大古今异义词:小学解释:小的学习四、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以……为师2.吾师道也师:名作动,学习(一说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耻:意动,以……为羞耻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作名,小的、大的五、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问题导学1.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为传道、受(授)业、解惑,这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2.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
在这些人中,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3.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自主探究本文在许多方面阐发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请就本文思想的进步性进行一下探讨。
文法导析1.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
(1)下定义、作结论。
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议论见长。
能言善辩如孟子、荀子,也总是在他们的议论文章中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
相比之下,韩愈这篇论说文却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人。
这表现在概念明晰、论证严密上。
如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
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
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
通过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的现象,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3)引用论证。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
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
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论据的说服力。
2.错综多姿的语言形式。
(1)排偶句式。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
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精品教案
师说● 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 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 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难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设计思想《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高中语文 2.1.2师说2 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师说》导学案一、预习目标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
查字典,积累语言知识。
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二、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郯子( )苌弘( ) 老聃( ) 子蟠( )经传( ) 师襄( ) ?贻()谀(???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得知。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而耻学于师(4) 孔子师郯子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小学而大遗(5)师不必贤于弟子6.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 学于余。
(5)耻学于师?(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不拘于时。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师者,______________。
(2)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3)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
”(4)是故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对于文中的词句,你还有哪些疑惑?对不理解的词句做出标记。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明白“从师”的重要性,发扬“师严道尊”的民族传统。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 师说 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乎”三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自学兼讲授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乎”三个文言虚词。
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同上。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通读全文,学习第一段。
教学重点:学习第一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叫“好为人师”,大家能说说它的意思吗?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自高自大,不谦虚。
这是个用于贬义的成语,但却偏偏有一个好为人师的人写了一篇专门叫人从师求师拜师的文章,并且一直留传到今天,这就是唐代韩愈所写的《师说》。
二、学生自读全文,最终能准确读出全文。
1、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句读(dou)不(fou) 聃(dan) 经传(zhuan)李蟠(p án)2、注意文中含“也”的句子,不读破句。
三、介绍本文背景: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做官,中间曾几度被贬。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他和柳宗元等人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教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教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德育教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二、背景材料1、韩愈抗颜而为师《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就是说,韩愈在《师说》里讲的所谓“师”,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而是指给“士大夫之族”,即社会上学业有成就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
唐太宗就很佞佛,从他以下都在极力地扶持佛教。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皇帝佞佛的结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间,增加了对于佛的迷信。
其次,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
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
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1.2师说教案2
师说教学目的: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
掌握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设想:1.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
2.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解题、简单介绍作者、读讲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1.板书课题。
2.解题:“说”是议论文的一种。
“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
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
愈以是得狂名。
”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第2专题《师说》Word版含答案
师说●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 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难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设计思想《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2.1.2师说
《师说》学案学习要点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语句解析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判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依靠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字,以表示提顿(待解释),在句末用助词“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语气,组成“A者,B也”的常用格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谓语是“所以”和“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动宾词组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即“所”字结构。
“所以”在这里表示跟行为有关的人。
“以”当用讲,“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可以译作“(是)用来传授道理、讲解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所以”的这种用法又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以”当“用”讲,“所以”即“用来……的地方”。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以”当“因”讲,“所以”即“……的原因”。
)“所”字结构之所以是名词性的,是因为它以定语的身分代替了中心词。
在这里,中心词省略了;若要补出来,可用“者”来代替(参看本篇第六句的说明)。
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课本的注释是:“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生年。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这个注释虽然把意思说清楚了,由于是近于意译,结构关系未能体现出来。
这是一个单句,动词“知”的主语“吾”承前省略了,“知”的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即作“知”宾语。
“于吾”作“生”的补语;“于”作“比”讲,介绍比较的对象。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二专题《师说》教案
《师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教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师说教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师说》李秀英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句式的多样(意动用法等),做到句句落实,学生得以正确运用。
2.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三、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词语。
字音: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无长()无少官盛则近谀()郯()子之徒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经传()贻之()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重点实词:(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句读(用单竖线划出朗读停顿)○1、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四、翻译句段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说课稿五、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二是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六、教法与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将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朗读法、点拨法、提问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1、导入:在《劝学》中,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说学习是要借助于外部力量的,我们知道在学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老师”。
那么,韩愈是如何来说“师”的呢?让我们走进韩愈——《师说》。
然后我再介绍韩愈的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知识。
2、接下来我将运用“一读课文,落实词句;二读课文,疏通大意;三读课文,咀嚼鉴赏”的三读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三读教学法的第一步是)(1)一读课文,落实词句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我解决。
(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我再进行适当点拨,集体解疑。
最后请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逐段进行探讨,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这一课时我将引导学生对第一段进行解读。
首先,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1 我们知道“说”是一种文体,而且是议论文的一种,既然是议论文总有论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一段的论点?(这一问题不难,学生能够很容易就找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高中语文 2.1.2《师说》教案 苏教版必修1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结合《劝学》总结文言文的基本学法: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
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
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
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教学过程】一、预习安排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
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进程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
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
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⑴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⑵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
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①老师是干什么的?②人为什么需要老师?③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⑶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一、锁定目标找准方向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积累“师、传、从、道、闻”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乎、所以”等文言虚词二、自我构建快乐无限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篇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体介绍“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合作探究携手共进朗读课文,读清字音四、研读课文第一段1、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2专题 《师说》学案1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①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
②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拨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五、
1.点拨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唯道是学”。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瓴,提出全篇纲领性的论题,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反复进行论证。第二段和第三段中派生出的“圣人犹且从师”“不耻相师”“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等分论点,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的。末段看似是无关紧要的交代,实则是以李蟠为例,说明今之贤士也从师求学,是全文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紧扣文章的中心。总之,本文结构严谨,不生枝蔓;论点明确,中心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锁定目标找准方向
1.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
2. 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自我构建快乐无限
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通假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3、古今异义
众人古:一般的人众人今:许多人
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以...为耻)
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
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提及)
5、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贤】
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6.重点句子解释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2)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三、合作探究携手共进
梳理文章内容
读本段。
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四、拓展提升学以致用
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五、反馈检测体验成功
1.“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A )
A.感慨B.叹息C.悲哀D.愤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4.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D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B)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
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6.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
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
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六、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