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效教学的理论认识(贾志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有效教学的理论认识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这四种因素中,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它支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力靠教师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靠教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靠教师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教师“教”的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主要的途径。通过教师有效地“教”实现学生有效地“学”。教师的什么因素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呢?研究结果表明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增加有效教学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我校目前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不少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行为。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许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

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率。“时间是教育王国的金钱,教育需要时间----教师用时间提供教学服务,学生用时间购买学习。”高效利用教学时间指教学时间利用的高效率,在单位时间内教学造成了最佳的教学效果。一般认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课时越少,课堂教学效率越高;在一定的课时内,学习的内容越多,学生的收益越大,课堂教学效率越高。从这里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效率是关于学习收益与教学时间的综合概念。很多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中高效利用时间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特征,并且能不能高效利用时间成为区分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实施课堂管理并因此造成教学中断、偏离教学内容的闲扯却会占用、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是有效教学的表现。

教学效率应是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比值。教学投入是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人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的总和;教学产出是指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身心素质的进步、成熟,个性的成长,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实践中的有效教学也可表述成是教学所得与教学所耗的比值。

(3)有效益。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

需求相吻合及吻合的程度,并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有效教学并不是不要教学质量,并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使教学质量更高,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教学时间更加经济,教学结果更加显著。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

校本教研的几点认识

(一)

课改对学校、教师和教研机构都提出了新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内容和方式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和调整。

一、建立适应本校的“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是对校本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这里的制度建设,一方面是指将校本教研本身作为一种制度来理解,常抓不懈。另一方面是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依靠相关制度的支持。通过加强学校内外各种制度建设,以形成对其发展运行的制度支持体系。根据学校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有学科教研组特色,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教研、教改工作的主导者和决策者。如果校长对此热情不高,重视不够或措施不力,督导不到位,教师积极性再大,研究能力再强,也不能形成“效应”。因此,开展校本教研,校长的参与、组织、督导是非常重要的。搞好校本教研,校长要“沉下去”,要制订各种符合校情、符合学情的校本教研制度。

建立校本教研激励机制。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它需要强有力的支持系统与激励机制作保证。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如每学期评选优秀校本教研组,对在校本教研

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进行重点奖励。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与奖励办法,采用逐级自评考核的动态评价方法,以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向新的进程迈进。严格、公正而又人性化的评价,会使教师们产生自我发展动机。

建立小课题研究制度。以课题研究为“校本教研”的切入口,以小课题研究为龙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每位教师都要根据各自的特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碰到的困难在组内申报个人的研究课题,并完成该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体现“校本教研”中“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精神。

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在学科教师中,利用每周学校规定的教研组活动时间,开展集中式培训。如组织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及其他相关的配套文件,组织学习有关课改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文章。着重领悟课改意义,理解课改内涵,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参与意识。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学会运用课改理论解决课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

建立听课、开课制度。如规定新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其他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节。组内每位教师举行的公开课如无特殊情况,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听课并评课。每位教师至少每学年上1节公开课,新教师要求每学期上1次公开课等。

建立同伴互助制度。依照校本教研制度的同伴互助制度,在课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