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婴幼儿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
婴幼儿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了解计划免设相关知识和种类。
熟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与预防疾病,掌握免疫接种后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
一、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的概念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疫苗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不同年龄人群接种,使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
从而达到控制、消灭传染源、预防传染病流行的目的。
预防接种是指把人工培养出的疫苗注射到需要人群(尤其是婴幼儿)的身体中,以刺激机体产生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减少他们受感染的机会。
经预防注射后,这些人群即使染上疾患,病情也会比较轻,不至于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二、计划免疫的对象、内容儿童是计划免疫的主要对象,其目的是通过预防接种使儿童自身产生对一些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预防接种是通过注射或者口服药物使婴幼儿获得对一些疾病的特殊抵抗力。
国家计划免疫的要求和程序是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制定的。
列入我国计划免疫并免费提供的疫苗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
五种疫苗分别预防7种疾病:卡介苗:结核病乙肝疫苗:乙肝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麻疹疲苗:麻疹百白破三联制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有的城市还把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的预防接种纳入计划免疫并免费提供疫苗。
三、计划外预防疫苗及适应对象计划外的预防疫苗和适应对象麻风腮疫苗:12~18个月甲肝疫苗:1岁以上肺炎疫苗:2岁以上水痘疫苗:1~6岁流感疫苗:6个月以上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2个月~6岁风疹疫苗:普遍免疫(12个月~14岁的风疹易感人群)轮状病毒疫苗(秋季腹泻):2个月~3岁四、预防免疫的程序免疫程序是指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及接种的先后次序与要求。
我国卫生部在1986年颁发的儿童免疫程序,要求1岁以内的婴儿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麻疹活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三联制剂等4种生物制品的基础免疫以预防相应6种病,以后按时加强免疫,以确保7岁以下儿童获得可靠的免疫。
免疫规划与疫苗接种制度
免疫规划与疫苗接种制度所谓免疫规划,就是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安全有效的疫苗,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疫苗接种制度则是国家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疫苗免疫效果,制定的疫苗接种时间表和相关规定。
在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由来已久。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并逐步建立起免疫规划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免疫规划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我国已将14种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涵盖了新生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各个年龄段。
通过国家免疫规划,我国成功控制了许多传染病的流行,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疫苗接种制度在我国也得到了全面推广和实施。
从出生仅1天的婴儿,到年迈的老人,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需要接种不同种类的疫苗。
这些疫苗涵盖了乙肝、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多种传染病。
按照国家疫苗接种时间表,按时接种这些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然而,免疫规划与疫苗接种制度在我国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是疫苗的研发和生产。
疫苗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疫苗的生产则需要严格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
是我国疫苗供应和接种情况的地区差异。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一些地区的疫苗供应和接种情况仍存在不均衡现象。
公众对疫苗的认识和信任度也是影响免疫规划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尽管如此,我国政府在免疫规划与疫苗接种制度方面仍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疫苗研发和生产的投入,不断提高疫苗的质量。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了对免疫规划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了公众对疫苗的认识和信任度。
政府还不断完善疫苗接种服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能够方便、及时地接种疫苗。
免疫规划,是一项旨在通过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安全有效的疫苗,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的全球性公共卫生措施。
疫苗接种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疫苗免疫效果,制定的疫苗接种时间表和相关规定。
预防医学 计划免疫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计划免疫名词解释
1.预防接种:指在没有感染病原体的情况下,通过注射疫苗来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感染、减轻病情或防止疾病传播的目的。
2. 免疫力:人体对外来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形式。
3. 疫苗:含有病原体的成分或其代表物,能够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生物制品。
4. 灭活疫苗:制作过程中将病原体或其代表物灭活后制成的疫苗,不能复制和繁殖,对免疫系统的刺激较弱,需要增强剂来增强免疫效果。
5. 活疫苗:制作过程中保持病原体或其代表物的活性,可以复制和繁殖,对免疫系统的刺激较强,通常只需要一次接种即可获得较强的免疫效果。
6. 免疫规划: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疫苗可行性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以达到最佳的预防效果。
7. 免疫剂量:接种疫苗时所用的疫苗剂量,通常取决于年龄、体重、免疫状态等因素。
8. 免疫接种:指将疫苗注射到人体的特定部位或通过口服等方式给予,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9. 免疫记忆:机体在接种疫苗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和抗体可以长期存留于体内,一旦再次感染同种病原体,就能迅速产生免
疫应答,以防止二次感染的发生。
10. 免疫异常:机体免疫系统存在缺陷或异常,表现为易感染、疾病发生率高等情况,常见的免疫异常包括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和变态反应等。
预防医学 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
第一节 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程序 • 主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主要普及“四苗 防七病”,即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 脊灰糖丸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疫 苗基础免疫以及加强免疫接种,使儿童得 到对结核、脊灰、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和麻疹的免疫。 1992年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畴
第一节 计划免疫
第二节
预防接种
• 接种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严重过敏体质、格林巴利综合 征、怀孕3月以内的孕妇、医生认为不适合 接种的人员; 相对禁忌症:急性疾病、慢性病发作期、免 疫功能改变患者、严重营养性疾病、皮炎 皮癣湿疹等皮肤病、严重腹泻或痢疾。
第二节
预防接种
• 一般反应 指在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 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 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 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 力等; 特点:由疫苗本身所固有性质引起;发生率 相对较高,但症状轻微恢复较快,一般不 需处置;不属于异常反应。
第一节 计划免疫
• 通过接种上述疫苗,预防乙肝、结核病、 脊灰、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 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 疽、钩端螺旋体等15种传染病。
第一节 计划免疫
• 计划免疫注意的问题 一、做好疫苗管理工作 二、做好预防接种的组织和实施 三、做好计划免疫的各项监测工作 四、根据计划免疫要求,做好资料的统计与 报告工作。
第二节
预防接种Βιβλιοθήκη • 预防接种的种类和免疫制剂 人工自动免疫:将免疫原性物质接种于人体, 使人体自行产生特异性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直接 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 保护; 被动自动免疫:兼有被动和自动免疫特点, 只用于少数传染病。
计划免疫名词解释儿科
计划免疫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根据儿童年龄和疫苗接种日历,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和计划,给儿童接种特定的疫苗,以预防一系列传染病的发生。
以下是相关名词的解释:
疫苗:一种包含病原体抗原的制剂,用于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特定疾病的免疫力。
接种:将疫苗注射到人体的皮下、肌肉或静脉中,以诱导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疾病的免疫反应。
免疫程序: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疫苗接种日历,规定的接种顺序和时间表,以确保儿童获得适时的疫苗接种。
接种日历:一个详细记录了儿童接种疫苗的时间表和顺序的表格或指南。
传染病: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可以通过接触、飞沫或其他途径传播给其他人的疾病。
预防接种: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使人体产生免疫保护,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播。
计划免疫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通过及时接种疫苗可以保护儿童免受许多严重疾病的侵害,并有助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儿科医生和家长应严格按照计划免疫的要求,确保儿童按时接种疫苗,以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育婴员基础知识培训全套教学课件第3章第2节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
五、预防免疫的护理
便万一发生速发性反应,医生可及时救治。 •④ 2~3天内避免剧烈活动,回家后继续观察, 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 •⑤接种局部保持清洁,暂时不要洗澡,防感染 。 •2.异常反应及其照料:发生在极少被接种者身 上,发生与疫苗的种类及接种者个体的身体健康
五、预防免疫的护理
•状况有密切联系,反应多种多样,常见局部化 浓、晕针、过敏等,经过适当对症处理一般无严 重后果,程度较严重者需到医院进行适当治疗, 多数可以痊愈。 •①婴幼儿生病时不能打预防针。 •②接种后多休息,多饮开水,局部保持清洁。
五、预防免疫的护理
有严重窒息、吸入性肺炎时,均暂时不能接种卡 介苗,待身体恢复后才可接种。 •②接种症状:在左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进行 皮内注射,接种2~3天仅在局部见小红点样的针 眼,几天后很快消退似正常皮肤,快满月时在注 射局部出现反应,出现红肿及肿块,以后肿块在
五、预防免疫的护理
•有的城市把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等疾病的预防接种,纳入计划免疫并免费提供疫苗 。
三、计划外预防疫苗及适应对象
预防疾病 麻风腮疫苗
甲肝疫苗 肺炎疫苗 水痘疫苗 流感疫苗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 风疹疫苗 轮状病毒疫苗(秋季腹泻)
年(月)龄 12~18个月
1岁以上 2岁以上 1~6岁 6个月以上 2个月~6岁 普通免疫12个月~14岁(易感人群) 2个月~3岁
一、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的概念
群(尤其是婴幼儿)的身体中,以刺激机体产生对 某种疾病的抵抗力,减少他们受感染的机会。经 预防注射后,这些人群即使染上疾患,病情也会 比较轻,不至于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二、计划免疫的对象、内容
•儿童是计划免疫的主要对象,目的是通过预防 接种使儿童自身产生对一些传染病的免疫力,从 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国家计划免疫的要求和程序是根据传染病的疫 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制定的。 •列入我国计划免疫并免费提供的疫苗有卡介苗 、
社区卫生工作者的计划免疫与疫苗接种
社区卫生工作者的计划免疫与疫苗接种社区卫生工作者是社区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中,计划免疫与疫苗接种是社区卫生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
本文将探讨社区卫生工作者在计划免疫和疫苗接种工作中的重要性和责任,并介绍相关的实施策略。
一、计划免疫的重要性计划免疫是指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措施,被广泛认可为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社区卫生工作者在实施计划免疫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计划免疫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传播,降低传染病在社区中的发病率。
通过疫苗接种,社区卫生工作者可以帮助居民建立免疫屏障,减少疾病的传播链条,保障社区的整体健康。
其次,计划免疫可以降低疾病给社区居民的健康造成的负担。
许多传染病,如麻疹、流感等,可以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或导致死亡。
通过及时、全面地接种疫苗,社区卫生工作者可以大大减少这些严重情况的发生,保护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
最后,计划免疫还有助于节约社会医疗资源。
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减少社区居民就医的需求,减轻医院的负担,使医疗资源得以更好地分配。
社区卫生工作者在推进计划免疫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疫苗接种的实施策略为了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和安全,社区卫生工作者需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疫苗接种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实施策略:1. 制定免疫接种计划:社区卫生工作者需要了解当地的疫苗接种政策和指南,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免疫接种计划。
该计划应涵盖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接种需求,并合理安排接种时间和地点。
2. 提供免费疫苗接种服务:社区卫生工作者可以建立疫苗接种点,提供免费的疫苗接种服务。
他们需要定期检查疫苗的存储和保质期,并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3. 宣传教育和预防知识:社区卫生工作者需积极参与疫苗接种宣传和教育活动。
他们可以通过社区广播、传单、宣讲等方式向居民传递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效果,解答居民的疑虑和问题。
传染病联防联控的疫苗接种与免疫规划
传染病联防联控的疫苗接种与免疫规划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化的发展,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疫苗接种和免疫规划成为了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关键举措。
本文将从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免疫规划的重要性以及优化免疫规划方案等角度展开论述。
一、疫苗接种的必要性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接种疫苗,我们可以培养人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疫苗接种可以迅速阻断传染链的传播,保护个体的健康。
例如,近年来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疫苗的研发和接种工作成为了控制疫情的关键一环,有效地减少了感染人数和死亡率。
二、免疫规划的重要性免疫规划是指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制定的相应疫苗接种计划,并将其纳入公共卫生体系中进行实施的策略。
免疫规划有助于提高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和效果,有效地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通过免疫规划,我们可以在关键时期,给予人体最佳的免疫保护。
免疫规划还可以帮助政府和卫生机构更好地管理疫苗资源,合理安排接种计划。
三、优化免疫规划方案随着疫苗研发的不断进步和传染病形势的变化,免疫规划方案也需要不断优化。
首先,我们需要密切跟踪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变异情况,及时调整免疫规划的目标和策略。
其次,要加强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的质量和效力,确保人们接种到高效安全的疫苗。
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和接受度,减少疫苗接种的误解和拒绝现象。
最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疫苗接种的全程追踪和监管。
综上所述,传染病联防联控的疫苗接种与免疫规划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关键措施。
通过疫苗接种,我们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同时,免疫规划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和效果。
然而,为了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的挑战,我们还需不断优化免疫规划方案,跟踪传染病的形势变化,提高疫苗的质量和监管水平,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计划免疫知识培训
计划免疫知识培训预防接种定义是指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进入机体,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计划免疫定义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必须具备的三要素目的性:以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疾病为目的计划性:有科学的免疫规划和免疫策略系统性:建立有效的监测、评价和传染病控制系统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的关系共同点:都是通过人工免疫手段来预防和控制针对的传染病。
二者关系:预防接种是计划免疫工作的初级阶段和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而计划免疫则是预防接种的发展和完善。
计划免疫特点:接种对象明确,科学性和计划性强,节省疫苗,管理要求高等因此,计划免疫是比预防接种投资更少、效益更高的一项工作。
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性控制疾病针对性强,措施和手段明确,目标具体–针对易感人群建立免疫屏障,保护易感人群,控制和消除疾病在控制和消灭疫苗可预防疾中的作用;投入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投入与产出比1:28~40促进了预防保健网络的建设和人员的培养传染病总发病率下降,其中一个主要和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开展预防接种,全面实施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工作的内容与任务免疫规划与免疫策略的制定行政措施与技术措施的确立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和规范技术培训、社会动员与部门协调免疫接种的组织与实施接种率、疫苗效果及人群免疫状况监测疾病监测与暴发、流行控制信息反馈、质量控制与监督评价计划免疫工作基本情况机构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免疫规划(或计划免疫)科,乡(镇)卫生院设防保组,负责计划免疫工作,村卫生所的乡村医生负责具体接种工作。
人员设备经费疫苗费;冷链设备维修、补充、更新;人员培训;宣传;基建(冷库用房);村医补助;工资福利;运转维持;其他(差旅费等)计划免疫工作成就20世纪50年代普种牛痘,开始预防接种工作60年代消灭天花80-90年代实现三个85儿童免疫目标计划免疫工作成就20世纪90年代,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全面展开– 1994年,××市最后1例本土野病毒脊灰–巩固免疫屏障全市范围内开展了11次22轮NIDs,累计服苗453.70万人次常住儿童和200.27万人次流动儿童– 2000年如期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计划免疫工作成就1996-2000年,世界银行第七个卫生贷款项目实施–促进了计划免疫工作的巩固、扩大和发展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3年3月,卫生部/GA VI项目的实施,为我市计划免疫注入了新的活力计划免疫监测定义指在制订和实施计划免疫规划过程中,通过系统地、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整理和分析计划免疫活动的各种资料,提出合理的解释,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反馈给有关单位和个人,以不断评价并改进免疫规划和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
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课件
处理方法
对于一般反应,可采取热敷、 口服解热镇痛药等方法缓解症 状;对于异常反应,需立即就 医,采取抗过敏、抗休克等紧
急治疗措施。
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的法律法规
计划免疫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 律法规,保障计划免疫的顺利实施。
定义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 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特异性抗原,从而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 灭传染病的目的。
重要性
计划免疫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对于保护儿童健康、减少疾病负 担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接种的概念与原理
概念
预防接种是指将疫苗接种到人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相 应传染病的发生。
美国疫苗接种政策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疫苗接种政策在某些方面代表了国际先进 水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印度疫苗接种政策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疫苗接种政策在满足基本接种需求方面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建议
完善预防接种制度
针对现有预防接种政策和法规 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完
善和改进的建议。
提高公众对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的认知
要点一
增强公众意识
要点二
建立合作机制
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的认知 ,提高接种率和接种意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与相关部门、机构和社区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计划 免疫与预防接种工作。
媒体在宣传教育中的作用
媒体传播
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计划免 疫与预防接种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第三章 预防接种与免疫规划 PPT
一、预防接种的种类
(一)人工自动免疫
❖指将疫苗接种到机体内,使机体产生特异性 免疫,从而预防相应传染病发生的措施。
常用疫苗的种类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成分疫苗
❖3. 接种后的工作: (1)接种记录、观察与预约 (2)剩余疫苗的处理
本章小结
❖预防接种由计划免疫步入免疫规划时期,疫 苗增多,受益人群扩大,应用14种疫苗预防 15种传染病;免疫规划实行冷链管理;预防 接种有时会出现不良反应,必须严格按免疫 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务必牢记免疫规划疫苗 的免疫程序。
第二节 免疫规划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 免疫水平分析,按国家规定免疫程序,有 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以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
❖免疫规划是计划免疫工作的完善与发展, 体现在一方面不断将安全有效的疫苗纳入 其中,另一方面扩大了预防接种的受益人 群。
预防接种形式
常规免疫 基础免疫 加强免疫
通畅,必要时给氧; ②止痉,紧急情况下也可针刺人中; ③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热。
❖5.多发性神经炎: ①支持疗法,应用葡萄糖、维生素C等静脉滴
注; ②应用激素治疗; ③保持呼吸道畅通; ④继发感染加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6.脑炎和脑膜炎: ①抗病毒治疗; ②控制高热和惊厥,保持呼吸道畅通; ③维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 ④控制脑水肿。
❖局部反应:轻者不必处理 较重者可局部热敷(卡介苗除外)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原则
❖1.过敏反应: ①给予肾上腺素治疗; ②抗过敏治疗; ③支持疗法,如卧床休息、饮食富于营养,保
月嫂培训之计划免疫、预防接种
一、预防接种
• 卫生部在1986年颁发的儿童免疫程序,要 求1岁以内的儿童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 活疫苗、麻疹活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三 联制剂等4种生物制品的基础免疫以预防相 应6种病,以后按时加强免疫,以确保7岁 以下儿童获得可靠的免疫。从1992年起。1 岁内儿童增加接种3次乙肝疫苗(初生、足 月、6足月),以提高儿童对乙肝的免疫水 平。所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是“五苗防七 病”@
• 【不良反应】可出现发热、头痛、腹泻等,偶 有皮疹,2~3天后自行痊愈。极少数发生的严 重不良反应为疫苗相关性麻痹病。
• 【用法用量】口服糖丸剂:婴儿一般于第2、4、 6月龄时各服一丸。1.5岁~2岁,4岁和7岁时 再各服1丸(直接含服或以凉开水溶化后服 用)。
7、麻疹疫苗
• 8月龄以上的易感者:初免年龄为8月龄, 再免疫年龄为7周岁。也可8月龄初免,1.52岁再免疫1针以减少初免失败的易感者。
• 接种反应:常见的接种反应是在注射部位 出现短时间的烧灼感及刺痛,个别受种者可 在接种疫苗5~12日出现发热(38.3℃或以上) 或皮疹。
8、百白破疫苗
• 接种对象:3月龄至6周岁的儿童。一般3个 月到12个月完成3针,两针间隔4到6周,18到2 4个月可加强注射第4针.
• 接种方法: 吸附百白破疫苗采用肌内注射, 接种部位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或臀部 外上1/4处。
• (1)接种时间:第一针:出生24小时内
•
第二针:出生后1个月
•
第三针: 出生后6个月
• (2)接种部位:上臂三角肌
• (3)接种症状:一般无不良反应,偶有低
烧或在接种部位出现小的红晕和硬结,大 多在1-2天内自行消失。
6、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
什么是计划免疫
农村信息员培训资料什么是计划免疫计划免疫简单地说,就是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用疫苗及类毒素对易感人群(主要指婴幼儿和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预防、控制、甚至最终消除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的含义与一般说的预防接种(即打防疫针)不是一回事。
预防接种是泛指利用人工制备的疫苗、类毒素等免疫制剂,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于人体,使个体和群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
但是,为要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加强疾病监测,控制暴发疫情等目的,必须实施计划免疫。
可以认为预防接种是计划免疫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计划免疫更具有接种对象明确、人数清楚、科学性高、计划性强、节省疫苗、管理要求严格等特点,是比预防接种投资少、收效更大的一项工作。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有哪些规定?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包括皮内注射用卡介苗(BCG)预防结核病,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以下称乙肝疫苗,HepB)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预防小儿麻痹症,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DPT),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及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预防白喉、破伤风,麻疹减毒活疫苗(MV),预防麻疹。
使用规定2.1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为:卡介苗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脊灰疫苗口服4剂次,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百白破疫苗接种5剂次,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第5剂次使用白破疫苗加强免疫1剂次;麻疹疫苗接种2剂次,第2剂次为复种。
2.2 基础免疫要求在12月龄内完成。
2.3 免疫程序所列各种疫苗第1剂的接种时间为最小免疫起始月龄。
2.4 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各剂次的间隔时间应≥28天。
2.5 乙肝疫苗第1剂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2剂在第1剂接种后1个月接种,第3剂在第1剂接种后6个月(5~8月龄)接种。
计划免疫儿童预防接种知识总结
计划免疫儿童预防接种知识总结目录1. 内容概览 (3)1.1 计划免疫概念简介 (3)1.2 儿童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4)1.3 本文档目的与结构概述 (6)2. 儿童预防接种的基础知识 (6)2.1 什么是疫苗和免疫接种 (7)2.2 疫苗的作用机制 (7)2.3 疫苗分类及其功能 (8)3. 计划免疫程序概述 (9)4. 儿童常见疫苗及其预防疾病 (11)4.1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 (13)4.2 脊髓灰质炎疫苗 (13)4.3 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 (15)4.4 乙型肝炎疫苗及其免疫策略 (15)4.5 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及其适用对象 (16)5. 接种方法与疫苗管理 (17)5.1 疫苗接种的常用方法,如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18)5.2 疫苗存放与运输的条件 (19)5.3 疫苗有效期及过期废弃处理 (21)6. 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 (22)6.1 接种前的准备工作 (23)6.2 接种过程中的应急处理措施 (24)6.3 接种后的观察与护理 (25)7. 常见接种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26)7.1 接种的局部反应与系统反应 (27)7.2 如何判断接种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28)7.3 不良反应的处理和医疗寻求 (29)8. 特殊状况与疫苗接种 (30)8.1 接种疫苗的禁忌症 (31)8.2 免疫缺陷儿童的接种建议 (32)8.3 过敏体质儿童与过敏反应的预防 (33)9. 公共卫生与家庭的角色 (35)9.1 家长和监护人的责任 (36)9.2 社区疫苗接种站的运作与支持 (37)9.3 提升儿童接种疫苗率的策略 (38)10. 未来展望 (40)10.1 疫苗研究和开发的持续进步 (41)10.2 免疫规划与全球卫生安全 (42)10.3 配合科技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 (43)1. 内容概览疫苗概述:介绍疫苗的定义、种类(包括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在全球公共卫生中的重要性。
婴幼儿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基础知识
THANKS
感谢观看
观察孩子的反应
在接种疫苗后,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如出现发热、皮疹、 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留意孩子的健康状况
家长应留意孩子的整体健康状况,如出现持续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应及时就医。
保持与医生的沟通
家长应保持与医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和疫苗接种情 况,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
按时带孩子接种疫苗
接种时间表
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家长应按照医生建议的接种时间表, 按时带孩子接种疫苗。
接种后,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 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接种前的准备
在带孩子接种疫苗前,家长应确保孩 子身体健康,无发热、咳嗽等症状, 并提前与医生沟通孩子的健康状况。
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和健康状况
非国家免疫规划政策要求的疫苗,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身体状况和需要选择接 种,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程序
基础免疫程序
根据宝宝的年龄和疫苗种类,制定相应的接种程序,包括接种时间、接种剂次和 间隔等。
加强免疫程序
在基础免疫的基础上,根据宝宝的身体状况和疫苗需求,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接种时间和接种方法
02
预防传染病对于保护儿童健康、 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能够降低医疗负担和社会 成本。
保障儿童健康
计划免疫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手段 之一,通过接种疫苗,降低儿童患病 的可能性,减轻疾病对儿童身体和心 理的伤害。
保障儿童健康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和 未来的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
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轻微症状可自行缓解,多休 息、多饮水。
04
05
若出现高热、严重腹泻等症 状,应及时就医。
婴幼儿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基础知识
婴幼儿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基础知识一、学习目标了解计划免疫相关知识和种类。
熟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与预防疾病,掌握免疫接种后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
二、相关知识1.概念儿童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有针对性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中,提高易感者的特异免疫力。
包括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措施。
2.计划免疫相关知识和种类计划免疫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是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抗原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产生主动免疫。
其免疫效果维持时间长被动免疫是直接给易感者相应的抗体,使之获得免疫力。
其抗病力维持时间短只能作为暂时预防和治疗。
计划免疫程序是通过大量科学试验而制定的,有严格的操作程序,不能随意更改。
为提高婴幼儿免疫水平,必须按照接种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如果过多地注射疫苗,反而会使免疫力降低,甚至无法产生免疫力,出现“免疫麻痹”。
疫苗多是用病菌、病毒或其产生的毒素制成的,经过杀灭或减毒处理,有一定的毒性,接种后可引起一些反应。
轻则出现皮疹,重则发生休克。
大多数婴幼儿在接种疫苗后不会引起严重的反应,但有一部分婴幼儿在进行预防接种后会出现轻重不同的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反应,如局部红、肿、痒、痛;全身反应,如发热、头晕及过敏性皮疹、晕针等。
为了保证安全,减少反应,给婴幼儿进行预防接种前必须全面观察婴幼儿身体的健康状况。
如果婴幼儿身体不适,暂时不要进行接种。
待婴幼儿身体恢复后,再主动与保健部门联系补种疫苗。
3.免疫接种后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1)婴幼儿发热时不要打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疫苗(2)腹泻时不要口服婴幼儿麻痹症糖丸(3)空腹饥饿时不宜打预防针,以免发生低血糖等严重反应(4)打针前要做好婴幼儿的思想工作,消除婴幼儿的紧心理(5)打针后2~3天应避免剧烈活动。
(6)注意婴幼儿注射部位的清洁卫生,暂时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4.家免疫规划疫苗与预防疾病(见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期解读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微信课堂备课刘红霞2020年最让人始料未及的就是——想不到一个小小的病毒撬动了整个地球!小翅膀一煽动,引发了全球风暴……不亚于2008世界金融风暴、二战……其实回顾人类发展史,病毒的威力从来就不容小觑!包括细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如果不加控制,它们足以将现在的人口减掉一多半!是什么遏制了它们?——疫苗!预防接种。
我国最早有历史记载的疫苗接种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明代有记载,清代痘苗接种已开始广泛应用,并传至国外)……。
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用牛痘预防天花活动成功,此后全球推行牛痘疫苗接种。
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于1976年在索马里治愈。
WHO于1980年正式宣布全世界已消灭天花。
是否还记得小时候隔三差五被家长带去打预防针的情形?是否对白大衣的恐惧来源于此?现在当你做父母了是不是也隔三差五带孩子去打针,你按时打了吗?你知道打预防针的意义吗?关于预防接种谈谈几个关键词:疫苗:将细菌、病毒或其产生的毒素,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预防接种:将疫苗通过注射或口服的方式接种到人体,使其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预防接种证——儿童健康的身份证。
是一个人身体合格、不会带来传染病流行的证明书!入托、入学、参军、出国留学必须出示的健康证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谈谈几个关键词:➢疫苗、预防接种➢预防接种证➢免疫:被动免疫、主动免疫➢计划免疫:➢计划免疫程序:一类疫苗二类疫苗(知情自愿自费接种)免疫:机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稳定,识别和排除异己的功能。
包括免疫防疫、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
被动免疫:免疫血清(破抗、白喉抗毒素);免疫球蛋白(丙球、乙肝高效)主动免疫:病毒、细菌等经过减毒、灭活等处理后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主动产生特异性抗体,其免疫力产生慢,免疫效果维持时间长。
包括:减毒活疫苗(卡介苗、麻疹、风疹、脊灰等);灭活(死)疫苗(狂犬病、乙脑、乙肝);多糖疫苗(流感Hib);重组疫苗(乙肝)类毒素(破伤风、白喉类毒素等);多联多价疫苗(百白破、麻腮风等)。
计划免疫: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有针对性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中,提高易感者的特异免疫力,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包括: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
计划免疫程序:即有计划地按照接种程序,对不同的月龄接种不同的疫苗。
此程序是通过大量科学试验而制定的,不能随意更改,必须按照程序接种。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一类疫苗接种疫苗接种解读:1、乙肝疫苗预防疾病:乙型肝炎。
免疫程序:接种3剂次,0、1、6月龄,第1剂次在出生24小时内尽早接种。
注意事项:很少不良反应,极个别有中发热或注射局部微胀痛,24小时内即消失。
2、卡介苗预防疾病:肺结核接种程序: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注意事项:接种后2周局部出现红肿浸润,8-12周后形成小溃疡,随后结痂3.脊灰疫苗预防疾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接种程序:接种4剂次:2、3、4月龄各口服脊灰疫苗1剂次,4周岁加强一次。
注意事项:服苗后2小时内不要喂母乳,服后体温稍高、头痛、腹泻无需处理。
各剂次之间间隔不少于28天。
解读“脊髓灰质炎”: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小儿急性消化道传染病,5岁以下的发生率特别高,尤其是婴幼儿,所以又称为小儿麻痹症。
这种病毒潜藏在玩具、文具、饮用水中,当宝宝吃进病毒后,大部分不会有问题,但有1‰~1%的人出现症状,病毒可侵犯脊髓,主要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4.百白破疫苗预防疾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免疫程序:接种4剂次,3、4、5月龄各一次(基础)。
18-24月龄接种1剂次(加强)注意事项:注射局部可有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偶见过敏性皮疹,无需特殊处理。
注意各剂次之间间隔不少于28天。
5、白破疫苗:6周岁时接种1剂次解读“百白破”: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
病程可长达2~3个月,所以称为百日咳。
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6个月以下婴幼儿发病较多。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表现为咽、喉、鼻部黏膜充血、肿胀并有不易脱落的灰白色假膜形成。
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
破伤风:破伤风杆菌感染所致,外伤特别是细小的伤口如锈钉刺伤,均有可能发生破伤风。
表现为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表情肌痉挛,病人出现“苦笑”面容;背部肌肉痉挛,头后仰出现所谓的“角弓反张”;可造成呼吸停止窒息死亡。
6、麻风疫苗(麻疹疫苗)预防疾病:麻疹、风疹。
免疫程序:8月龄接种一次(初免)7、麻腮风疫苗(麻风、麻腮、麻疹疫苗)预防疾病:麻疹、风疹、腮腺炎。
免疫程序:1岁半至2岁加强一次。
注意事项:一般无反应,少数可有发热,2天左右恢复如体温超过39度则需退热和对症处理。
解读“麻疹”: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其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8、乙脑减毒活疫苗免疫程序:接种2剂次,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9、乙脑灭活疫苗免疫程序:接种4次,8月龄接种2剂次(间隔7-10天),2周岁和6周岁接种1剂次注意事项:少数人局部红肿、个别有发烧、头晕、皮疹应注意观察。
解读“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经蚊媒传播,流行于夏秋季。
人被毒蚊叮咬后,大多数呈隐性感染,只有少数发病为脑炎,发病率在2/10万~10/10万,但病死率较高,达10%,本病主要侵犯儿童,特别是学龄儿童。
乙脑不仅病死率高,而且后遗症严重,约30%的患者病后残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0.A群流脑疫苗预防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免疫程序:6-18月龄接种2剂次。
注意:1、2剂次间隔3个月。
11、A+C群流脑疫苗:免疫程序: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次注意事项:2剂次间隔不少于3年,第1剂次与A群流脑疫苗第2剂次间隔不少于12个月。
解读“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4月是发病高峰。
流脑病菌存在于人体鼻咽腔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打喷嚏等方式经空气飞沫传播,与带菌者密切接触,如怀抱、喂奶等,是2岁以下幼儿感染的重要途径。
人感染流脑后往往没有症状,成为无症状的携带状态,只有不到1%的人会出现临床症状。
患者主要是15岁以下。
12、甲肝减毒活疫苗预防疾病:甲型肝炎免疫程序:18月龄接种1剂次。
13、甲肝灭活疫苗免疫程序:接种2剂次,18月龄和24-30周月龄各接种1剂次;注意事项:2剂次间隔不少于6个月。
免疫接种后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发热时不要打百白破。
➢小儿麻痹糖丸应用凉水送服。
前后一个小时不要喂奶,腹泻时不要口服糖丸。
➢空腹不宜打预防针,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打针前要做好婴幼儿的思想工作,消除紧张心理➢打针后2-3天应避免剧烈活动。
➢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洁卫生,暂不洗澡。
常见接种反应及处理:主要表现为:局部反应:红、肿、痒、痛;全身反应:发热、头晕、晕针等;过敏反应:皮过敏性皮疹处理:一般反应不需要治疗,多休息,多饮水。
局部红肿者第一天局部冷敷,第二天改热敷,有硬结者需1-2月才能吸收。
发热者体温低于38·5℃可多饮水,高于38·5℃可适当用退热药,一般持续1~2天会好。
如果超过39℃可能合并其他感染需医院处理。
其他一类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16-60岁人群可接种。
炭疽疫苗:高危人群每年接种一次。
钩端螺旋体疫苗:适用于流行地区7-60岁人群。
二类疫苗:——自费疫苗1.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2.水痘疫苗;3.轮状病毒疫苗;4.流感疫苗;5.肺炎球菌疫苗;6.EV71疫苗(中国研发于2016年上市)7.狂犬疫苗等为“计划免疫外疫苗”,建议接种,但不强制全部儿童接种。
是打国产的好还是进口的好?据了解,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疫苗都已实现国产化。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检副所长徐苗强调:“我国计划免疫工作主要依靠的是我国自己生产的疫苗。
”王华庆列举的一组数据十分清楚地展示出我国40年免疫规划工作的功绩:1978年实施免疫规划以来,我国麻疹发病人数从最高的年900万例下降到2017年不到6000例;流脑发病人数从最高的年300万例下降到2017年的不到200例;乙脑发病人数则从最高的年20万例下降到2017年的1000例。
1992年至今,我国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超过8000万名儿童免于乙肝感染。
2014年调查显示,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降至0.5%以下。
成果背后的最大“功臣”当属“国产疫苗”。
“当前,国产疫苗占据全国实际疫苗接种量的95%以上。
近年来,我国已上市疫苗的质量均达到WHO对疫苗产品的要求,部分品种的关键指标甚至高于欧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