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亚太冠脉分叉病变专家共识推荐
分叉病变PCI后的抗栓治疗策略(2020完整版)
分叉病变PCI后的抗栓治疗策略(2020完整版)欧洲介入杂志近日刊登了多国专家编写的分叉病变PCI后的抗栓治疗策略,其中有来自中国的陈绍良教授,晨读将主要内容整理后分享给大家。
分叉病变约占PCI病例的15-20%,是围术期和长期不良事件的高危因素,这主要和支架内血栓(ST)形成有关。
据统计分叉病变的ST发生率在1.5-2%,而非分叉病变PCI的ST<1%。
病例研究发现ST主要的病理机制是支架贴壁不良(33%),支架膨胀不全(19%)和孤立的支架未覆盖(19%)。
分叉病变也因冠脉解剖部位不同风险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左主干分叉风险就很大。
DEFINITION II 研究还定义了“复杂分叉病变”。
所以分叉病变的抗栓治疗要权衡患者缺血和出血风险,欧洲分叉俱乐部也对减少相应不良事件对术式做了推荐,推荐大部分分叉病变行“provisional”的单支架术式,而左主干分叉可以采用DK-Crush的双支架术式(IIb)。
在双支架术式中最后的球囊对吻和POT非常重要,可以最小化支架贴壁不良,减少支架内血栓的风险。
也提倡腔内影像学进行指导。
一、抗栓药物的选择在ACS患者,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优先于氯吡格雷推荐,尽管自发的出血风险有增加,但临床净获益更多。
如果是血栓高危的稳定型冠心病PCI患者,比如复杂左主干,专家建议使用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
译者按:作者认为分叉病变双支架最好选择起效快和强有力的P2Y12抑制剂,因为支架内血栓都出现在PCI急性和早期阶段。
二、双抗血小板(DAPT)持续时间和风险分层国际的指南认为分叉病变是支架内血栓的一个危险因素,不管患者是ACS还是稳定型冠心病,都建议更长时间(>12个月)的DAPT(IIb)。
复杂病变(包括分叉病变双支架)PCI,与3-6个月DAPT比,≥12个月DAPT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有明显的下降。
延长DAPT事件,出血事件也相应增加,需要进行缺血和出血风险评估。
比如下图的DAPT和PRECISE-DAPT评分,来决定DAPT的维持时间。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基础研究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学组1.背景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和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的临床意义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虽然在医学文献中出现CMVD 的报道已有43 年的历史,但有关此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一直未写入国际心血管病指南。
2013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治疗指南中正式将此病列入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并提出了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1]。
但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无专门针对CMVD 的指南或共识,我国临床医师对于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诸方面的认识仍有很多误区。
鉴于此,2015 年3 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基础研究学组、介入心脏病学组、女性心脏健康学组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学组的专家,着手编写本共识。
专家组在广泛搜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分工撰写、集体讨论、反复修改并认真征求10 余位在CMVD 领域具有较深造诣的资深专家的意见,最终完成了本文的定稿。
尽管如此,专家组认为,CMVD 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相关临床证据明显不足,本共识的内容仍然是粗略和初步的,希望本共识和建议对于该领域更加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能够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2.CMVD 的定义和流行病学CMVD 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
1973 年,Kemp HG 首次将此病命名为X 综合征(syndrome X),1985 年,Cannon RO 将此病命名为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2007 年,Camici PG 将此病命名为微血管功能异常(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2013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治疗指南中正式将此病命名为微血管功能异常[1]。
《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为避免金属异物永久留存体内,一种全降解或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理念应运而生。
自1998年日本研发出Igaki-TamaiBRS以来,因其能够避免金属支架长期存在造成的冠状动脉金属化,有利于恢复血管正常舒缩功能、便于二次介入干预及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具有磁共振/CT 相容性好等优势,被誉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领域的第4次变革。
一、BRS的循证研究二、BRS适用范围(一)适用范围目前BRS主要用于治疗原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的血管内狭窄,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预防发生球囊扩张后再狭窄。
BRS已经在简单及中等复杂程度病变中显示出良好的长期疗效,因此目前应将中等或以下复杂程度的病变作为BRS的主要适应证。
但某些特殊病变在置入BRS时需要具体分析和评估。
1. 稳定性冠心病或中低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2. 参考血管直径2.75~3.75mm之间的病变:3. 预扩张效果满意的无钙化或轻度钙化病变:4. 分支血管直径不超过2.0mm的分叉病变:5. 长度≤20mm的病变:(二)不建议使用的范围1. 左主干病变:2. 小血管病变:3. 严重钙化病变:4. DES内再狭窄病变:5. 高度迂曲病变:6.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7. 口部病变:8. 桥血管病变:9. 移植心脏冠状动脉病变:10. 其他临床情况:三、BRS临床使用流程1. 靶病变的预处理:在置入BRS前,必须对冠状动脉靶病变进行充分预处理。
2. 准确测量靶血管的尺寸:根据测量结果,选择与靶血管直径最相匹配的BRS直径尺寸。
3. 支架的输送和扩张释放:4. 后扩张处理:5. 术中补救措施:四、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DAPT)置入BRS的患者术后应当接受DAPT,以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本共识推荐在血栓高危的患者中采取个体化的DAPT时间,在权衡出血/缺血风险的基础上,DAPT 可延长至2年甚至更长时间,这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后决定。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定义、分型、评估方法和治疗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定义、分型、评估方法和治疗策略牛雪凝;李广平【摘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难题之一,虽然药物支架的出现降低了术后再狭窄率,但是在进行介入治疗之前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型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进行预判仍极为重要,但目前尚未对其治疗策略达成共识。
为了能更好地评估分叉病变的严重程度、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需要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形成原因及其定义、病理生理学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4页(P826-829)【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危险性评估;放射学;介入性【作者】牛雪凝;李广平【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天津30021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天津 300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领域中,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目前具有挑战性的病变类型之一。
与简单冠状动脉病变的PCI治疗相比,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再狭窄率及手术费用较高,而临床预后较差、手术成功率较低[1]。
目前关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型、评估方法和治疗策略仍有不同意见。
我们在回顾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定义、分型及定量测量的基础上,对其治疗的新观点综述如下。
冠状动脉分叉处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紊乱、血液涡流形成及血管壁受到剪切力增加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2]。
欧洲分叉病变俱乐部将分叉病变定义为:病变邻近或累及较大分支口部,该分支血管对于患者有明显功能价值(与症状有关、存在大量存活心肌、提供侧支循环以及对左心功能意义重大等),在介入治疗过程中不可丢失[3]。
治疗分叉病变最具有挑战性的是,在处理主支血管病变时,由于“铲雪”效应引起斑块移行、支架嵴移位等原因易导致邻近分支血管受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毛方方;陈铁龙【摘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直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难点,随着介入手段的不断更新,如何降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血管再狭窄率及血栓风险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于不同解剖结构的分叉病变,所采用的介入手段也有所不同,主要有单支架技术、双支架技术以及药物球囊对吻扩张技术.本文主要围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特点,对这几种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9(041)004【总页数】4页(P389-392)【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双支架;药物球囊【作者】毛方方;陈铁龙【作者单位】310007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心内科;310007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病变中比较常见的类型,约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5%~20%[1],并且具有手术成功率低,术中闭塞风险高,术后分支再狭窄率高等特点。
其手术治疗效果与血管分叉位置、斑块的具体解剖位置及血管狭窄程度密切相关[2]。
因此,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直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的一大难题。
现笔者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定义及分型、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1 分叉病变的定义及分型从发病原因上来讲,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由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液涡流及血管壁受到的剪切力增加,因此,冠状动脉分叉处极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而从发生部位来讲,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位于冠状动脉血管分叉部位,狭窄程度>50%的病变,包括累及分支开口的真分叉病变和不累及分支开口的假分叉病变两种类型。
欧洲分叉病变俱乐部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定义为:病变临近或累及较大分支,并且该分支对患者有明显的功能价值(存在大量存活心肌,提供侧支循环以及对左心功能意义重大等),在介入治疗过程中不可丢失[3]。
2020亚太冠脉分叉病变专家共识推荐
2020亚太冠脉分叉病变专家共识推荐尽管EBC关于冠脉分叉病变的专家共识也适用于APAC,但两者之间的不同意见会影响医疗实践。
该亚太共识基于EBC第12、13和14个专家共识,并结合了亚太的实践和循证医学数据。
晨读翻译过欧洲分叉俱乐部的第14个专家共识((国内首译)欧洲分叉俱乐部第14个专家共识:阻塞性分叉病变PCI)。
这次把发布在欧洲介入杂志上的亚太分叉病变专家共识文中6个推荐来概括简述。
推荐1:亚太地区冠脉分叉病变,患者冠脉的大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患者相似,但病变可能更弥漫和复杂。
心脏团队在患者治疗方案选择时,除了临床研究证据,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在很多亚太国家,患者的医疗条件有限,器械有所限制,治疗选择有别于欧洲国家。
亚太地区很多患者倾向于PCI,而不是CABG。
还有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比欧洲国家更多(比如糖尿病患病率8.6-37.4%,欧洲为6.8%),大众的健康素养整体不高,危险因素筛查也不足。
因此患者的冠脉病变会更严重和复杂,PCI技术上有更多的挑战,预后也更差些。
亚裔患者冠脉的管腔直径并不比高加索人小,因此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策略和定义不受影响,冠脉大小更多的是受到体表面积、年龄、哪个冠脉占优势、性别和左室大小的影响。
但因为商业和当地政策原因,亚太地区通常使用更大尺寸(>2mm)的支架。
推荐2:分叉病变PCI需考虑患者因素,系统性地选择策略,边支的重要性通过解剖、生理、临床和预后等方面来评估。
分叉病变PCI策略不能仅基于解剖特征,还需要考虑患者其他因素(合并症、心功能、能够完成双抗血小板疗程、肾功能等等),以及评估边支的重要性和丢失的风险(可通过边支大小和长度、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评估)。
复杂分叉病变PCI应该权衡利弊,腔内影像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解剖和边支丢失的可能性。
如果边支容易丢失,可使用“keep-it-open”的原则。
一旦边支丢失,补救措施应该简单而不影响主支支架的完整性。
必要时使用双支架技术。
冠脉分叉病变的处理策略PDF版另有word版
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目录➢分叉病变的基本概念➢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分叉病变的评估及治疗策略➢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问题及技术细节➢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新型辅助技术一、分叉病变的基本概念➢分叉病变占所有PCI的15%-20%, 30%-45%是真分叉病变;PMV:主干血管近段;MB:主干血管远段;SB:分支血管;POC:汇合多边区;Carina:分叉嵴➢冠脉分叉部血流方向发生改变,导致局部形成涡流或湍流;➢分叉嵴对侧低剪切应力区易形成斑块;➢分叉嵴对侧低剪切应力区湍流场可抑制药物支架再内膜化和损伤新生内膜,高剪切应力区则容易激活血小板。
1, 1, 1 1 , 1, 01, 0 , 10, 1, 11, 0, 00, 1, 00, 0, 1MBDistalMBProximal SB分叉病变的分型Medina 分型分叉病变的分型陈氏分型二、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单支架技术✓Crossover✓开口精确定位➢双支架技术✓C rush✓C ulotte✓T支架✓V支架➢必要时支架技术单支架技术➢单支架Crossover✓简单Crossover✓支架过渡Crossover➢分支开口精确定位:✓常见用于前降支开口精确定位,也可用于其他分叉病变。
找到真正的开口是关键!✓Szabo技术单支架技术的主要难点在于分支保护!双支架技术➢Crush技术:包括经典Crush、Mini-Crush、DK-Crush 、Step-Crush、Rreversed-Crush等;➢Culotte技术:包括经典Culotte、Mini- Culotte、DK-Culotte等;➢T支架技术:包括经典T支架及改良T支架;➢V支架技术:包括V支架以及Kissing-Stent(SKS )。
Crush技术经典Crush技术Crush技术➢适应症:✓需双支架策略及分支与主支夹角<70°。
2020版:药物球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20版:药物球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解读(全文)目前药物洗脱支架(DES)仍然是冠心病的主流介入治疗方法,但药物球囊(DCB)已成为某些冠脉病变新的治疗措施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其在一些特殊病人群体及特殊部位的病变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除了指南推荐的DCB可用于支架内再狭窄(ISR)外,最近的随机临床研究显示,DCB治疗原位小血管病变和伴高出血风险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对于冠脉其它原位病变可能亦具有良好的治疗前景(例如,分叉病变、大血管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
根据最近发布的大量临床试验数据,DCB国际共识小组对DCB使用建议进行了阐述,总结了DCB 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技术建议、可能的适应症和未来前景。
由于在输送球囊的设计、所用药物的剂量、制剂和药物释放动力学之间有非常重要的相关性,因此不同的DCB之间具有“类效应”现象似乎并不存在。
文章于近期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子刊上,以下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及讨论。
该国际共识较既往DCB共识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不存在DCB 之间的“类效应”:由于球囊的设计、药物种类、药物剂量剂型、药物释放动力学及塑形剂不同,不同DCB之间疗效存在差别;2.DCB使用适应症的拓展:首次提出每例PCI从开始都应该以使用单纯DCB策略为目标,提出了从病变到临床两种适应症范畴,但目前DCB除应用于ISR和小血管原位病变外的其它病变尚需更多的临床证据;3.强调更加充分的病变预处理的重要性:预处理球囊与血管直径比有原来的0.8:1提高到1:1,以达到即刻的最大管腔获得;4.双联抗血小板(DAPT)时程大大缩短: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或仅基于病变因素考虑,术后仅需要1个月DAPT。
对于出血极高危病人或需要近期外科手术患者,可考虑术后即采用单联抗血小板治疗(SAPT);5.雷帕霉素类DCB产品已获欧盟审批上市,但其临床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
鉴于DES远期仍有较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需要较长的DAPT时程,如能在不使用永久植入物的情况下防止再狭窄,应该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式。
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技巧
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技巧首先,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需要通过冠状动脉导管放置来进行。
在介入治疗前,需要进行冠脉造影来了解病变的程度和位置,确定介入治疗的方案。
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常用的技术是双支架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同时治疗两个分支的狭窄或阻塞,恢复心肌的血供。
在操作时,首先需要放置一个主支架,然后在分支出口放置一个分支架。
放置支架时,需要注意支架的选择和大小适配,保证支架能够覆盖病变部位,并且保持血流通畅。
支架可以选择药物洗脱支架,可以减少血管内再狭窄的风险。
另外,对于一些复杂的冠脉分叉病变,可能会采用多支架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同时治疗多个分支的狭窄或阻塞。
在操作时,需要放置多个支架来覆盖各个分支的病变部位。
放置多支架时,需要注意支架的交叠和排列,保证各个支架之间的血流通畅,并且避免支架嵌塞。
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还可以采用球囊扩张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球囊扩张病变部位,打破狭窄或阻塞的血管壁,恢复血流通畅。
在操作时,需要选择合适大小和长度的球囊,并且确保球囊扩张的压力和时间适当,避免血管的损伤和血流受阻。
此外,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还可以采用药物洗脱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在支架表面涂覆药物,通过药物的释放来防止再狭窄的发生。
在操作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来确定药物的用量和时间。
最后,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后,还需要进行术后抗血小板治疗。
这种治疗可以通过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来防止血栓的形成和再狭窄的发生。
在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总之,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放置、支架植入等技术来恢复冠脉血流通畅,保护心肌功能。
在介入治疗中,可以采用双支架技术、多支架技术、球囊扩张技术和药物洗脱技术等方法。
术后还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这些技术和治疗措施的选择和操作,需要根据病变的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分叉病变分支的保护策略与技巧(全文)
分叉病变分支的保护策略与技巧(全文)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量的15%~20%。
在主支冠脉植入支架术时,分支血管因为斑块移位、夹层或痉挛等致严重狭窄或闭塞,是PCI术围手术期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占57.3%),且心肌梗死组3年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心肌梗死组(5.7%vs4.2%, P<0.001)。
因此,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中,分支保护防止其闭塞的策略和技巧极为重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分支的开通可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
一、分支闭塞风险的评估根据Medina分类(见图1)评估:分支角度>70度;分支直径:<2.0mm;2.0--2.25mm;≥2.25mm。
开口狭窄:<50%,闭塞风险小(12%);>50%,闭塞风险大(41%)。
分支狭窄病变长度>5-10mm。
根据评估情况决定分支保护策略,以防止分支闭塞。
但要特别注意,不管评估分支闭塞风险的大和小,保护措施都是需要的。
二、保护分支的策略和技巧1、分支血管预置PTCA导丝技术(Jailed Wire,JW)冠脉主支、分支分别放置PTCA导丝,是PCI术的常规操作方法,分支导丝在主支植入支架后对分支的保护作用有限,更大的意义是在于再次进入分支导丝时路径标识(Mark)作用,有利于找到分支开口。
但缺点是高压释放支架后,分支导丝难于拉出冠脉,尤其是严重钙化病变,有时可发生导丝断裂在冠脉内,因此,分支预置导丝在支架释放时,要防止分支导丝不能拔出或断裂。
2、分支血管预置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JB)(1)被动球囊技术操作要点,主支、分支分别送入PTCA导丝,并用球囊对主支病变进行扩张预处理,分支病变是否球囊扩张预处理以具体情况而定;然后将主支支架送至冠脉病变处,再送入分支球囊至分叉处,标准大气压释放支架,撤出分支球囊,再高压扩张主支支架,使其充分贴壁。
该技术适合较小的分支血管,如果分支球囊加压扩张,易致分支开口夹层,不利于分支的保护。
重磅!2020亚太P2Y??受体抑制剂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布,指导亚洲患者DAPT临床实践
重磅!2020亚太P2Y₁₂受体抑制剂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布,指导亚洲患者DAPT临床实践近日,2020亚太P2Y12受体抑制剂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重磅发布!本次共识结合亚太地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实际情况,以及当前使用P2Y12受体抑制剂在亚洲ACS患者中开展的临床研究数据,对当前P2Y12受体抑制剂在亚洲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在当前亚太地区对ACS患者管理方法不同,特别是再灌注技术和药物管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1的今天,该共识的提出为心内科医师选择DAPT治疗方案,提供了个性化的指导。
ST段抬高型ACS(STE-ACS)针对STE-ACS患者而言,已公布的PLATO研究亚组分析结果及TRITON-TIMI 38研究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相较于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及普拉格雷可显著降低STE-ACS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及卒中的风险2,3。
然而,由于地区差异可能导致存在偏倚,因此对于亚洲患者来说氯吡格雷的使用也不应被忽视。
在患者不存在禁忌症如严重出血的情况下,抗血小板治疗可在STE-ACS诊断后立即开始,即在患者转运途中,急诊PCI之前或期间进行抗血小板治疗4,5。
院前给予替格瑞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在于可以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院前vs院内 30天支架内血栓 0.2% vs.1.2%, OR0.19, P=0.02)6。
对于溶栓患者而言,该共识与美国和欧洲相关指南的推荐类似7。
基于以上,此次共识针对STE-ACS患者建议:(1)STEMI患者使用替格瑞洛(180 mg负荷剂量和90 mg每日两次的维持剂量)和普拉格雷(60 mg负荷剂量和每日10 mg的维持剂量)治疗12个月,有效且安全性良好地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并建议在接受直接PCI的患者中使用。
(2)如果STEMI患者在溶栓治疗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则应考虑在第二天或8小时后改用替格瑞洛。
图1: STEMI患者的治疗规范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该共识与西方的指南类似,建议使用P2Y12受体抑制剂作为DAPT 的一部分来作为NSTE-ACS患者的基础干预措施8。
分叉病变的冠脉介入治疗(全文)
分叉病变的冠脉介入治疗(全文)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病变类型,具有难度大、耗时长和并发症多的特点。
必要时双支架术式为基础的介入处理策略是目前的主流观点。
当边支血流受损或出现其他需要处理的边支改变时,需转换术式,这是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难点所在。
1. 分叉病变关键解剖结构和分型血管分叉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分叉嵴远端因近端分流而形成低剪切应力区域,通常是斑块首先出现的区域。
分叉嵴近端迎血流面因为高血流剪切应力存在,通常不是动脉粥样硬化首先出现的部位,但当斑块发展至此区域时,高剪切应力则是促进后期斑块破裂的主要因素。
角度是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首先应当关注的解剖结构。
角度是指血管分叉部多边汇合区域中近端主干(PM)和主支(MB)或分支(SB)开口之间的角度。
分叉血管角度是实施双支架术式难度和术式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角度过大者,可能给器械通过带来一定困难。
嵴是导致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变得具有挑战性的核心解剖结构。
嵴一个明显特点是容易被推移,这也是分叉病变处理过程中出现主支远端或分支开口狭窄的主要原因。
当边支开口需要处理时,嵴的重建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有许多学者对分叉病变提出不同分型方法,Medina分型虽然存在不能体现分叉血管角度、直径和指导术式等不足,但简单易记,而且容易区分真假分叉病变,仍然是目前实用性最强的分型方法。
Medina以3个的数字代表PM、MB和SB,其中“1”代表存在病变(狭窄≥50%),“0”代表不存在病变(狭窄<50%)。
当MB和SB开口均存在病变时定义为真性分叉病变(即1,1,1或0,1,1分型)。
在MB和SB的区分中,除了考虑血管直径外,还要考虑远端血管床数量和支配区域的对心功能影响。
2. 必要时分支支架(PS)策略虽然争论不断,但PS策略仍是目前多数学者接受的处理分叉病变的主要方法。
PS策略必须配合分支保护技术,球囊拘禁(JBT)技术是理想方法。
球囊浅埋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止嵴推移,而球囊深埋则可更容易地评估MB处理后SB血流,再决定是否扩张SB开口,同时不会增加撤出保护球囊前rewire的困难,是笔者最常使用的SB保护技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保护策略及操作技巧(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保护策略及操作技巧(全文)一、分叉病变概述及Provisional术式简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整个PCI的15-20%,其即刻手术成功率及远期心脏事件方面,仍然是最有挑战的冠状动脉病变之一,支架策略选择包括Provisional术式和Clinical术式。
分叉病变Medina分型,依据主支近、远侧、分支顺序,按有(1)无(0)病变显示:欧洲分叉病变俱乐部(EBC)对于分叉病变处理策略的推荐—对于绝大多数分叉病变推荐的策略是:主支支架置入+近端优化技术,必要时分支支架置入(MV Stenting with POT and Provisional SB Stenting )。
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存在一定几率发生闭塞的风险。
其危险因素包括:斑块分布、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TIMI血流、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分叉角度、主支/分支直径比、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狭窄程度。
分支闭塞的机理包括:主支支架置入后,斑块的铲雪效应、分支开口痉挛、分支开口斑块出现夹层、主支斑块出现夹层。
分支闭塞是PCI围术期MI最常见的原因,而围术期MI将增加患者死亡率。
所以,Provisional术式分支血管需要保护。
二、分支保护技术—导丝保护EBC专家共识推荐:分支导丝保护应作为分叉病变的常规操作,除非术者认为分支即使闭塞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操作时应注意(1)导丝头端塑形,做好交换导丝的准备,(2)第二根导丝进入时,尽量减少旋转以避免导丝缠绕影响后续操作。
但分支导丝有时进入困难,影响因素包括:(1)主支近端严重狭窄,(2)分支开口部位狭窄,(3)分叉钝角且TIMI<3。
如果分支导丝进入困难,可使用特殊导丝技术:(1)可考虑使用亲水涂层导丝,但会增加夹层的风险,(2)特殊的导丝头端塑性,包括“导丝反转技术”,(3)可考虑使用单腔或双腔微导管,(4)如果导丝仍无法进入分支,可考虑使用球囊重塑斑块或者使用旋磨技术(最后使用,慎重使用)。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类及介入治疗技术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类及介入治疗技术策略关键字:冠状动脉分叉对吻支架对吻球囊扩张冠状动脉分叉处因为血液湍流和高剪切力而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量的15%~20%。
一个真正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主支血管(MV,main vessel)和分支血管(SB,side branch)形成倒“Y”型并且狭窄直径大于50%。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报道具有较低的手术成功率、较高的手术费用、较长的住院时间和较高的临床及造影再狭窄率。
因此,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是介入心脏病学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
然而,最近在支架设计,选择性使用两个支架技术,可以接受的分支结果,以及各种技术的使用(如高压后扩张,对吻球囊扩张和血管内超声)等,使成功治疗并具有极佳长期预后的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病人数量迅速增加。
1分类分叉病变不仅在解剖形态上(如:斑块的位置、大小,分叉夹角大小,分叉的部位,分支的大小等) 是各种各样的,而且在治疗中解剖形态是有动态变化的(如出现夹层和斑块隆突移位)。
所以,绝对没有两个相同的分叉病变,也没有单一策略可被用于每个分叉病变上。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先前已经被依据 MV 和 SB夹角和斑块位置被分类。
根据SB夹角的程度,分叉病变被分为(1) "Y"型:当夹角<70°,SB通过性常常不是很难,但是斑块移位会很显着,而且口部的支架精确定位释放是更困难和(2)"T"型:SB夹角>70°;SB通过性通常是更困难,但是斑块移位常较少,而且口部的支架精确定位释放更直接简单。
有以下几种分类法常常被使用。
1.1 Duke 分类:A型:病变只涉及主支近侧。
B型:只累及分叉后的主支。
C型:病变涉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分支未涉及。
D型:最常见,占40%,病变累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及分支开口,形成倒“Y”形。
E型:只累及分支。
F型:累及主支近侧和分支开口处。
陈良龙: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与术式优化
陈良龙: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与术式优化尽管现行的专家共识及PCI指南都倾向于采用单支架术治疗冠脉分叉病变,但对于严重真分叉病变、主要血管分叉病变等,为了避免术中重要血管的闭塞丢失、提高PCI术的安全性,双支架术治疗策略依然是临床医生的常用选项。
目前,主要双支架术式可概括为“CCTV”:C挤压系列支架术(经典crush、DK-crush、mini-crush、stepcrush)及C裤裙系列支架术(经典及改良裤裙支架术)、T系列支架术(经典及改良T支架术)、V系列支架术(经典及SKS支架术))—•双支架术式及技术要领一旦临床上需要并采用了双支架术,就务必要将其做细做好。
为此,掌握下列各种双支架术式及其技术要领就尤为重要。
要点1.根据病变解剖特点,区别选择最优术式毫无疑问,目前尚无—种双支架术式可适应所有分叉病变的PCI治疗。
无论采用何种双支架术,都要考虑到不同分叉病变的解剖特点,个性化地选择最优术式。
其中,影响术式选择最主要的因素是血管分叉成角及分支血管口径差异。
术式选择原则是:两分支血管成角较大、大于70°、血管大小差别较大者T系列支架术;两分支血管成角较小、小于70°及接近平行、血管大小差别较小者——C 裤裙系列支架术;两分支血管成角较小、血管内径差别较大者C挤压系列支架术如DK-crush术、改良裤裙式支架术ModifiedDK-culottes术(图1)。
要点2.精确操纵指引钢丝,准确穿越支架网孔娴熟的钢丝操作技术特别重要。
术者应做到能按术式需要,操纵钢丝准确穿越所需的支架网孔:T系列支架术——钢丝应穿越主支支架中心网孔进入边支支架,再行最终球囊对吻;C裤裙系列支架术——首个支架释放后,操纵钢丝穿越首个(边支。
支架下缘网孔进入另一分支(主支。
,然后植入第个二支架,第二个支架释放后操纵钢丝穿越第二(主支。
支架中-下缘网孔进入分支,再完成最终球囊对吻;C挤压系列支架术——植入第个二支架(主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特点及介入诊疗技术新进展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特点及介入诊疗技术新进展楚广玉;时素花【摘要】综述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主要分型,病理生理特点、血流动力学改变、介入治疗现状及介入新技术的开展,认为介入新技术的发展可最大程度保护不可丢弃的边支血管,降低术中风险,最大程度挽救心肌,降低心功能受损,为病人争取最大获益.【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8(016)002【总页数】3页(P170-172)【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病变特点;冠心病;介入新技术【作者】楚广玉;时素花【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山东德州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3;R256.2冠状动脉病变中分叉病变较常见,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占15%~20%[1]。
主要指主干血管与分支血管开口存在>50%的狭窄[2]。
病理学提示分叉部位是血栓、炎症、粥样斑块的好发部位。
欧洲心脏协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推荐:优先选择简单支架术处理这类病变,即跨越式单支架术或边支支架术[3]。
由于有些边支血管对于病人有明显的功能价值,介入治疗过程中不可丢失[4],因此需要采取双支架治疗技术,此技术操作复杂,有较高的分支开口再狭窄发生率[5-7],且操作中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及血管分叉局部支架金属负荷较重常导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8-10],这些是介入医生的难点和挑战。
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斑块的具体解剖位置及延续范围,分叉病变有多种不同分型,如Duke分型、Lefevre分型、Safian分型、Medina分型、Movahed分型、陈氏分型等[11],其中常用的一种分型为Medina分型。
分叉病变有三个组成部分,即主支近端、主支远端和侧支血管,根据每支血管是否大于50%的狭窄病变,分别定义为有严重狭窄(1)和无严重狭窄(0),中间用逗号相隔,之后用数字直接表达分型,这种分型方式对如何选择介入术式具有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亚太冠脉分叉病变专家共识推荐
尽管EBC关于冠脉分叉病变的专家共识也适用于APAC,但两者之间的不同意见会影响医疗实践。
该亚太共识基于EBC第12、13和14个专家共识,并结合了亚太的实践和循证医学数据。
晨读翻译过欧洲分叉俱乐部的第14个专家共识((国内首译)欧洲分叉俱乐部第14个专家共识:阻塞性分叉病变PCI)。
这次把发布在欧洲介入杂志上的亚太分叉病变专家共识文中6个推荐来概括简述。
推荐1:亚太地区冠脉分叉病变,患者冠脉的大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患者相似,但病变可能更弥漫和复杂。
心脏团队在患者治疗方案选择时,除了临床研究证据,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在很多亚太国家,患者的医疗条件有限,器械有所限制,治疗选择有别于欧洲国家。
亚太地区很多患者倾向于PCI,而不是CABG。
还有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比欧洲国家更多(比如糖尿病患病率8.6-37.4%,欧洲为6.8%),大众的健康素养整体不高,危险因素筛查也不足。
因此患者的冠脉病变会更严重和复杂,PCI技术上有更多的挑战,预后也更差些。
亚裔患者冠脉的管腔直径并不比高加索人小,因此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策略和定义不受影响,冠脉大小更多的是受到体表面积、年龄、哪个冠脉占优势、性别和左室大小的影响。
但因为商业和当地政策原因,亚太地区通常使用更大尺寸(>2mm)的支架。
推荐2:分叉病变PCI需考虑患者因素,系统性地选择策略,边支的重要性通过解剖、生理、临床和预后等方面来评估。
分叉病变PCI策略不能仅基于解剖特征,还需要考虑患者其他因素(合并症、心功能、能够完成双抗血小板疗程、肾功能等等),以及评估
边支的重要性和丢失的风险(可通过边支大小和长度、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评估)。
复杂分叉病变PCI应该权衡利弊,腔内影像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解剖和边支丢失的可能性。
如果边支容易丢失,可使用“keep-it-open”的原则。
一旦边支丢失,补救措施应该简单而不影响主支支架的完整性。
必要时使用双支架技术。
推荐3:在provisional stenting策略中可以使用多种边支保护技术,只有在边支非常重要时才考虑对边支的处理和KBT(球囊对吻扩张)。
EBC的专家共识介绍了大多数分叉病变的技术和操作方法,包括了左主干分叉、使用腔内影像学检查。
但亚太也有自己的一些数据和技术。
大多数分叉病变可以经桡动脉6Fr指引导管完成,但更推荐7Fr指引导管,因为能容纳更多的器械。
亚太地区还使用远端桡动脉路径。
资料表明边支拘禁导丝技术并没有减少边支闭塞的几率,Saito医生发明了拘禁球囊等技术。
当使用这些技术时需要对边支附近的主支支架进行很好的扩张和贴壁。
Provisional stenting会导致嵴和斑块移位,造成边支开口狭窄(占10-40%)。
造影的判断和功能学评估会有不一致,是否要处理研究还数据仍不充分。
如果对边支开口进行球囊扩张会引起主支支架变形、嵴向主支偏移和主支支架贴壁不良。
KBT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边支开口正常的分叉病变,Provisional stenting不主张常规进行KBT。
KBT后可使用POT技术,可以不要求用高压球囊,要求是近段支架膨胀完全和贴壁。
所以推荐半顺应球囊优于非顺应性球囊。
另外还可以使用rePOT技术,技术要求不高,短期随访结果较好。
推荐4:在有选择的真性分叉病变可以考虑双支架技术,根据术者的熟练程度,优选DK Crush术式。
双支架技术在早期第一代DES研究中因为MACE较多(主要是围术期心梗),预后差于Provisional stenting。
使用新一代DES的DKCRUSH系列研究发现,优化的DK-Crush 技术Culotte技术,不劣于Provisional stenting。
优化的DK Crush技术包括KBT和POT。
推荐5:无论是不是左主干病变,推荐使用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检查进行评估。
边支开口如果有水肿、血肿、血栓和嵴移位会影响边支的FFR结果,而这些病理情况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改善。
研究发现,造影结果边支开口狭窄>75%的患者中只有27%的FFR <0.75,而狭窄<75%的FFR基本是好的。
左主干分叉病变Provisional stenting,如果LCX的FFR≤0.80,5年的TLF会比较高。
因此边支的功能学评估需要结合由于缺血症状、缺血负荷和解剖负荷综合评估。
缺乏明确的边支干预FFR定义,保守的观点认为FFR≤0.75可考虑边支处理。
IVUS指导无保护左主干或分叉病变能降低MACE,OCT的研究目前在进行当中。
但亚太地区腔内影像学指导常常收到经济的制约。
推荐6:左主干病变的治疗应由心脏团队(临床标准指导的)来进行决策,真性分叉病变行DK Crush技术应有腔内影像学指导。
左主干分叉病变腔内影像学指导改善预后。
要注意导管引起支架变形,另外左主干PCI后再狭窄常常出现在LCX口部。
KBT并没有明显改善临床预后,也要根据术者熟悉哪个术式来选择相应的策略。
NERS II 比SYNTAX积分在预测MACE上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