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 第四章(1)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四章 情绪管理1

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四章 情绪管理1
眼发愣,脸色苍白,脸出汗,发抖, 毛发竖立


姿 态

近几十年来,研究发现通过身体反 馈可以增强情绪情感体验: 面部感觉反馈:莱尔德(1974)研 究发现,看完卡通片后,假装微笑组比 皱眉组报告更愉快。 扎耶恩(1993)研究发现,微笑使 较冷的血液流入大脑,从而降低大脑温 度,产生愉快感;而皱眉减少大脑血流 量,提高大脑温度,产生不愉快感。 身体姿势反馈:斯蒂帕尔(1993) 发现坐直写字的被试更多报告有骄傲情 感。 言语行为反馈:西格曼等人(1993) 发现大声谈论与焦虑有关事情,被试会 更焦虑;低声谈论悲伤事情,被试感到 更悲伤。
治疗愤怒的最好办法是等待。 ——塞内加
“愤怒”一旦与“愚蠢”携手并进,“后悔”
就会接踵而来。 ——富兰克林【美】 动辄发怒是放纵和缺乏教养的表现。 ——普 鲁塔克【古希腊】 发脾气的人比被发脾气的对象所受的损失更 大。 ——霍姆斯 愤怒是为了别人的过错而惩罚自己。 ——蒲 柏【英】
动力及组织功能
情绪的动力功能是指情绪情感 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和 减力的作用。
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 一,是动机的基本成分。适度的 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最佳 的活动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 完成工作。 如:适度紧张和焦虑可以成为行为 动力,使人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的六张图片,并注识他们20秒。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 的最高中枢,其不同 部位具有不同功能: 有管理躯体运动的区 域,如中央前回的运 动区、颞(nie)叶的 听区、枕叶的视区等。 此外,大脑皮质边缘 叶为调节内脏活动的 主要部位。在高等动 物中,条件反射主要 是大脑皮质的功能。

小脑与低位脑干以调 节躯体运动,使动作 的力量、快慢与方向 得到精准的控制。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第一节必考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第一节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一、概述(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过程感觉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①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②传入神经的过程;③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三)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来源于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受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等。

根据刺激来源于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分为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和热能的四大类。

在临床上把感觉分为四类: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内脏感觉。

二、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一)感受性和器官阈限。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作差别感受性。

差别阈限的值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感受阈限的值越大,则差别感受性越小。

K=△I/I(二)感觉性的变化规律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就是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主要包括:(1)、后象。

后象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

由兴奋过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存在于各种感受之中,在视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视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正后象保持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属性。

负后象则与原刺激物所具有的性质相反。

(2)、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当人们从光亮处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分辨出事物的轮廓。

第1章:基础心理学4

第1章:基础心理学4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一、垂体腺 二、肾上腺 三、甲状腺 四、性腺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三单元各种感觉 第四单元感觉现象 第五单元 知觉概述 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的反映。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2、选择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有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当作一
个整体来反映的倾向性。 2. 知觉的选择性:
对外来信息有选择反映的倾向性。 3. 知觉的理解性: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一、定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按刺激的来源分: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种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 皮肤觉
运动觉 平衡觉 内脏感觉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定义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心理量) 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物理量)
二、种类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第三单元 各种感觉
一、视觉 (一) 适宜刺激:380-780纳米电磁波
(二)视觉器官 由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受光信号刺激产生视觉。
杆体细胞:感受光线明暗(暗视觉)。 锥体细胞:感受颜色(明视觉)。
(三)颜色视觉
1、颜色三个特性 (1)色调:光波的波长。 (2)明度:光波的物理强度。 (3)饱和度: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 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亦然。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人格-能力 (1)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人格-能力 (1)

智力三维度的内容
吉 尔 福 特 的 三 维 结 构 理 论
4.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Cattell) 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不同 的发展趋势提出:流态智力和晶态智力。 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 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大部分是先天的,依赖于大 脑神经解剖结构。它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较少受文化 和知识的影响,一般人20岁以后,液态能力发展达到顶峰, 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 晶态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指获得语言、 数学知识的能力。它通过文化经验而获得,主要取决于后 天学习,如语言的词汇量和数学能力。晶体能力一生中不 断发展,只有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 两种智力包含在任何一种智力活动中,很难分开。具 有相同经历的人,流体智力高者,晶体智力发展较好。
而强烈的认识兴趣 ,有较敏锐的观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 ,有较强的记忆力 ,有探索精神和顽强意志,有坚持性,勤奋且进取心强,不易受到具体情 境的局限。
②比例,大约占人口的1%
(二)低常儿童
低常儿童是指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 平,并有适应性行为障碍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的儿童。 特点:①智商明显低下
(二)联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1.知识、技能和能力都是人自我调节机制的重 要组成部分,他们共同作用保证人的活动顺利完 成。 2.一定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能 力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快慢、难易和巩固程度,影 响人们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3.掌握知识、技能又会促进能力的发展。知识、 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知识就 是力量,无知就是无能。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 积累,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完整版)基础心理学讲义

(完整版)基础心理学讲义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讲义)目录解读一、绪论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基础心理学内容1、认知: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 意识和注意2、需要和动机3、情绪、情感和意志4、能力和人格第一节 绪论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心理,猩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感觉和知觉、②记忆、③思维、言语和想象、④意识和注意等。

2、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3、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一体的。

4、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 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本质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现象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

生物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觉阶段:环节动物开始有心理现象,开始形成条件反射(只具有某种感觉)——蚯蚓、蚂蚁、蜘蛛需要和动机能力、人格(气质、性格)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意识、注意 心理特性心理过程心理现象情绪、情感、意志2、知觉阶段: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对物体产生了整体认识(有各种感觉器官)——青蛙、老鼠3、思维的萌芽阶段:有知觉的心理现象,能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有简单的思维能力)——类人猿、黑猩猩4、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类.人类有了语言,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的心理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所以只有人的心理才能叫思维、意识、和精神。

心理学教程——第四章

心理学教程——第四章

4、
思维的形式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反应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每一个概念都包含内涵(质)和外延(量)两个方面 概念就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概念和词是不可分的
概念的掌握:
概念的同化与顺应 概念的形成:从大量的实例当中出发,抽取共同的属性 (自然概念、人工概念) 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学习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深化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郑丹莹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
• 思维的概述 • 小学儿童的思维
1、
认识
思维的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部联系的间接和概括的
在感知觉、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属于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
思维的特性 间接性——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
的认识,使认识更加广阔 “透过现象看本质” 概括性——在感性资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抽 取出来加以概括,摆脱了具体事物以及直接依赖。 对经验的改组——常常指向新特征和新事物,需要对已有 认知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并不是简单的再现经验 (物质)外壳是言语——思维过程与言语过程是同步的,对外 表达为社会符号,对内属于一种心理现象
E
F
4
7
5、
问题解决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 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试误说 顿悟说 现代认知说(问题空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知识的表征方式 定势 功能固着 动机 情绪 人际关系 个人特征……
6、
创造性思维
指人们运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总是体现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是一种特殊思维模式
1、 儿童思维的发展
思维概括水平的发展(续)

04第四章第1节 人体对热湿环境反应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04第四章第1节 人体对热湿环境反应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Icl与人的状态的关系
人体与空气之间若存在相对流速,会降低服装 的热阻。其降低值:
Δ Icl=0.504 Icl+0.0028 vwalk-0.24

(4-13)
其中人的行走步速vwalk的单位是步/min。
静立时 步速 3.7km/h 1clo 0.48 clo
服装热阻和温度、活动强度与风速的关系
如果同时测出了空气的温度Ta,则当平均辐射温度 与室温差别不是很大时,可求出平均辐射温度为:
T r Tg 2.44 (Tg Ta )
操作温度 t0

操作温度to 反映了环境空气温度ta 和平均辐射温度t r 的综合作用,其表达式为:
hr t r hc t a to hr hc
2、服装吸收了汗液后也会使人感到凉。
显热换热增大:导热系数增加 多了潜热换热:也可看作服装原有的热阻下降

下表给出了1clo干燥服装在被汗润湿后的热阻值与 一些活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静坐 0.6 坐姿售货 站立售货 0.4 0.5 站立但 偶尔走动 0.4 行走 3.2 km/h 0.4 行走 4.8 km/h 0.35 行走 6.4 km/h 0.3

周围物体的表面温度:决定了人体辐射散热的强度。 空气流速:影响对流热交换系数(显热交换)、对流质 交换系数(潜热交换),还影响人体皮肤的触觉感受— —―吹风感”。
影响人体与外界显热交换的因素

平均辐射温度 t
r
操作温度 t0(Operation Temperature)
对流换热系数 hc
活动强度 服装热阻 (clo)
服装的表面积
用服装的面积系数fcl来表示人 体着装后的实际表面积Acl和人 体裸身表面积AD之比: fcl=Acl/AD (4-16) 面积系数fcl可通过文献获得; 最可靠的获取方法fcl是照相法; 若没有合适的参考数据,就只能采用粗估算公式: fcl=1.0+0.3Icl (4-17) ——反映了服装的面积系数与服装的热阻间的关系

大吼牌《心理学基础》独家整理(1~7章)

大吼牌《心理学基础》独家整理(1~7章)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1.什么是心理学P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任务P3-4①描述与测量:心理学研究的最起码的一项工作是在质和量上确定心理生活的具体事实,也就是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信度、效度)②解释和说明:心理学研究不能只限于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和测量,而应当从描述和测量中进而探求其规律,也就是要解决“为什么”问题,因此,心理学研究的另一方面是解释和说明心理现象和行为,找出产生所观察到的心理现象的原因。

③预测和控制:心理学研究的第三方面就是能够预测因而也能控制行为,也就是要解决“怎么做”问题。

实际上,改变行为常常是应用心理学家的基本目的。

3.个体心理图P6个体心理结构示意图心理过程个性差异4.心理学的流派P9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冯特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取向明显受到当时以试验为研究基础的化学与物理学的影响,冯特试图通过类似化学研究中的元素分析与合成的方法来探究人的心理实质,分析人的心理结构。

冯特的这一思想体系被人们称为构造主义。

(一) 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著名代表人物:冯特的学生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方法:内省法,即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准确地观察并描述经验到的心理状态。

(二) 机能主义 个体心理 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创办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20世纪初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他认为人的意识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教育基础知识要点(心理学部分) (1)

教育基础知识要点(心理学部分) (1)

请勿转发或上传到网上!仅供参考!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1.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1)认识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2)情感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2.个性心理(个体身上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的萌芽1. 灵魂论2. 人性论(二)心理学的产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之父”(三)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心理学应该通过实验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要素。

研究方法为内省法,依靠被试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2. 机能主义心理学: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3.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并非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体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华生心理是一个黑箱,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有机体的行为是主动选择和适应的结果.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5. 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奈瑟《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内部的认知活动。

基础心理学 第四章

基础心理学 第四章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赫布和贝克斯顿等人于1954年进行的。
(二)感觉的特点
第一,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面对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第二,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第三,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知觉的涵义
(一)什么是知觉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三、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
知觉的理解性与个体的知识经验、实践经历、言语指导、兴趣爱好有关。对同一事物表现出不同的知觉结果。
四、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的变化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
第五节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
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过程。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它们可以互相转换,把刺激物从背景中区分出来成为知觉对象,既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个体的主观因素有关。
(一)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第一,客观刺激物的强度大、对比明显,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
(一)大小恒常性
(二)亮度恒常性
(三)形状恒常性
(四)颜色恒常性
第六节 观察
一、观察的含义
(一)什么是观察
(二)观察的特征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客观性
3.观察的精细性
4.观察的敏捷性
二 观察力的培养
(一)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二)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心理学基础(1-6章)

心理学基础(1-6章)

第二章认知心理第一节注意1、注意的定义注意(attention)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具有两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指心理活动不能同时反映所有对象,而是有选择性地反映某个对象同时忽略其他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聚焦于一定对象上,同时保持一定的强度和紧张度,以使对象得到清晰的反映,并抑制无关活动。

2、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的意识水平,可将注意划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个体本身的状态:个体的需要和兴趣、个体的身心状态。

(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加深对活动目的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同干扰做斗争。

(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既有预定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通常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成,浓厚的直接兴趣则是转化的条件。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对提高活动效率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指向与集中于某一对象所能维持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

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但一般而言,人的注意很难长时间地对某一特定对象保持不变,而是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现象,这叫作注意的起伏现象。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并随着活动的进行变化注意的具体对象。

(2)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实验研究表明,注意的广度受到刺激物的特点、个体的知识经验以及任务难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对于简单任务,注意的广度大约为7±2,即5〜9个;而对没有意义联系的符号的注意广度大约在4〜6个。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答案)-整理版(1)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答案)-整理版(1)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1.自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学才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个体心理现象包括三个方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3.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三、选择最佳答案1.心理现象又称为C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A、心理规律B、精神C、心理活动D、意识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 D 的科学。

A、(心理学)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D、心理现象3.个性心理是通过A 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心理过程B、认识过程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4.通过分析学生的图画、日记、作文、考卷以及课外小组活动中制作的模型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方法称为 C 。

A、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C、产品分析法D、调查法5.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地控制条件,并结合自己的任务,来探求人世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称为 D 。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自然实验法四、辨别正误1.个性心理和心理过程是人心理活动的两个不同的心理现象。

√2.认识过程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五、简答1、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有何联系?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其意义表现在哪方面?第二章需要和动机一、名词解释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尖人脑中的反映。

2.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二、填空1.需要可根据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马斯洛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3.动机的功能体现在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维持和调整的功能三方面。

三、辨别是非1.一个人想什么、说什么、需要什么,完全是由其主观所决定的,与社会现实无关。

2024版基础心理学课件

2024版基础心理学课件

注意的概念与特征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 集中,具有选择性、持续性和转移性 等特征。
感知与注意的应用
在教育、广告、交通等领域,合理利 用感知和注意规律有助于提高信息传 递效率和安全性。
记忆与遗忘
记忆的概念与类型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 保持和再现,包括感觉记 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等类型。
教育建议
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家长和教师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引导 他们积极面对挑战和压力,培养健康的心态和习惯。
成年期心理适应策略
角色转变与适应
成年人需要面对多种社会角色的转变,如从学生到职场人士、从单 身到已婚等,需要适应不同的角色要求和期望。
压力管理与自我调适
成年人在面对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压力时,需要掌握有效的压力管 理技巧和自我调适方法,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
05
社会心理学基础
社会认知偏差及纠正方法
认知偏差类型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 轮效应、刻板印象等。
纠正方法
多角度思考、客观分析、 增加信息量、反思自我等。
认知偏差产生原因
信息加工错误、情感影响、 动机驱动等。
群体行为规律及影响因素
群体行为特征
从众性、情绪性、匿名性等。
影响因素
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群体领导、群体规范等。
基础心理学课件
目录
• 认知过程 • 情感与动机 • 人格特质与行为 • 心理健康与异常 • 社会心理学基础 • 发展心理学概述
01
认知过程
感知与注意
感知的定义与类型
感知是个体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 进行信息接收、转换、整合和解释的 过程,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和触觉等。
感知与注意的关系

基础心理学第1-4章练习题及部分答案

基础心理学第1-4章练习题及部分答案

第一章习题:一、填空题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概括为()和()两大部分。

2.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和()等动态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和()两个方面。

3.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创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的科学。

4.迄今为止,仍影响着世界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四大学派,分别是()()()和()。

5.心理实验法包括()和()两种基本形式。

6.认识过程包括()、()、()、()和()。

7.个性倾向性包括()、()、()、()()、和()。

8.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和()。

9. “知”是()的简称,“情”是()的简称,“意”是()的简称。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下面不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感觉B.想像C.性格D.思维2.下面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

A.需要B.兴趣C.信念D.知觉3.下面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A.理想B.能力C.气质D.性格4.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于1879年创立于()。

A.俄国B.中国C.美国D.德国5.心理现象又被称为()。

A.心理过程B.心理活动C.心理规律D.个性心理6.心理现象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此话是()说的。

A.巴甫洛夫B.马克思C.恩格斯D.冯特7.个性心理是通过()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认识过程B.心理过程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8.对某个或某些研究对象,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观察了解,以研究其心理的发展变化,这种研究方法叫()。

A.谈话法B.作品分析法C.个案法D.经验总结法9.()主要研究正常人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心理科学的基本原理。

A.社会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教育心理学D.发展心理学10.()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标志着心理学真正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观察法B.实验法C.经验总结法D.调查法第二章习题:一、填空题1. 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

2. 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的反映。

心理学教程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心理学教程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心理学教程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学教程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Txt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169·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定心理健康的水平,什么是心理障碍,常见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形成原因等等,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一单元心理健康的概念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看法: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显然,这一定义,过分突出了个人体验。

该次大会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这种标志的认定,要比上述定义更全面而具体。

马斯洛(Maslow,1951)和米特尔曼(Mittelman,1951)曾提出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English(1958)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心理健康表现。

甚至有学者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定得十分复杂,多达十类七十五条标准。

亦有许多作者,发表过关于心理健康的见解,均为大同小异,在此,不再赘述。

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小恒常性
(二)亮度恒常性
(三)形状恒常性
(四)颜色恒常性
第六节观察
一、观察的含义
(一)什么是观察
(二)观察的特征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客观性
3.观察的精细性
4.观察的敏捷性
二观察力的培养
(一)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二)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四)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第二,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客观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第三,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客观事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第四,客观事物维度变化多的刺激,容易被人知觉为对象。
(二)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知觉者的需要与动机、愿望与要求、目的、任务、兴趣、爱好、已有知识经验等,都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重要主观条件。
•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相对应关系
•对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量的说明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什么是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阈限是刺激强度的界限或临界值,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者是刺激变化的强度,或者是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刺激信息作为整体反映的过程。在知觉时,把过去的知识经验参与其中,大脑在对来自各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就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刺激物中缺失的部分加以主观上的整合与补充,把客观事物知觉为整体,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以及各种属性,对个体整体知觉的作用并不一样,特别是客观事物中的关键性成分,对知觉的整体性起决定性作用。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赫布和贝克斯顿等人于1954年进行的。
(二)感觉的特点
第一,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面对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第二,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第三,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知觉的涵义
(一)什么是知觉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教学难点: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涵义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通过感觉才可以进行复杂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
•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果把感觉剥夺,就会使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够引起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小,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高。不同的感觉,具有不同的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作业设计: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教学
第三节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暗适应是视觉分析器在弱光刺激下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视觉感受器在强光刺激其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二、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二)什么是感觉阈限
1.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类。
(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强度)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二)依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三维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等
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顺序性(先后)和周期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
第二节感觉的测量
•感觉测量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感觉阈限测量
传统心理物理学对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信号检测论。
(一)极限法
是直接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
(二)平均差误法
用来测定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三)恒定刺激法
可以用于测定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四)信号检测论
用于测试人对刺激信息的辨别能力,它能够将被试反应的主观因素与感受性两者区分开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既相同又相异的心理活动过程
相同点: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
存在的区别:
(1)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2)感觉是最简单的认知活动,知觉则是高于感觉的认知活动。感觉是单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总是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三、感觉的分类
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一)外部感觉
1.视觉
2.听觉
3.嗅觉
4.味觉
5.肤觉
(二)内部感觉
1.运动觉
2.平衡觉
3.机体觉
五、知觉的分类
(一)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等。
授课教案设计(4)
课程名称
基础心理学
计划学时
4学时
教学单元
第四讲感觉和知觉
教学章节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
第二节感觉的测量
第三节感觉现象
第四节知觉的组织
第五节知觉的基本特性
教学要求
了解并掌握感知觉的概念,感知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一般应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感知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一般应用。
三、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
知觉的理解性与个体的知识经验、实践经历、言语指导、兴趣爱好有关。对同一事物表现出不同的知觉结果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的变化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
第五节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
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过程。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它们可以互相转换,把刺激物从背景中区分出来成为知觉对象,既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个体的主观因素有关。
(一)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第一,客观刺激物的强度大、对比明显,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
(一)同时对比
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二)继时对比
当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第四节知觉的组织
由感觉到知觉的选择处理过程,称为知觉的组织。最主要的四种知觉组织原则是相似、接近、闭合和连续原则。
(一)相似原则
(二)接近原则
(三)闭合原则
(四)连续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