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文化与人文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和”文化与人文情怀
鸡泽一中赵建兵
本次沙龙的主题“弘扬东方文化,培育人文情怀”。东方文化的渊源和核心我认为是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周易》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周易》是儒家、道家学派的源头。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个智慧就是“和”。《周易》的智慧,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其核心价值,可以用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名字来表示。什么意思?就是和谐,“太和”是最高的和谐;“中和”是阴阳相互协调产生的和谐;“保和”就是当它不和谐的时候,进行一种管理调节使它和谐。
大家也许还记得,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活字印刷术中,三个不同字体“和”字向全世界观众解读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进程。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如儒家的“和为贵”,孔子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这些思想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价值选择。时至今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传统“和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
两千多年来,传统“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风的淳
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
韩国、日本、新加坡等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改造和利用,二战后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和谐。1991年,新加坡以儒家“和文化”为基础,对“亚洲价值观”进行了典型表述:“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1994年,李光耀在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上说:“要不是新加坡的大部分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的。”
和文化充分关注人的精神文化追求与完美,关注个体文化的价值和境遇,关注人的主体地位与文化权益,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营造充满价值关怀和终极关怀的精神文化绿洲。
人文情怀的神圣使命,就是回应和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帮助和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在当前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期,人们个人境遇和命运的差异性、多样性、偶然性明显增强,需要更加关切人的精神追求和寄托,为人们提供稳定的价值导向。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形成能够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的人文情怀价值取向,形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所认同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不同是“和”的前提,有不同才有和谐。多样性文化是社会和谐繁荣的基础和活力源泉。因此,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包容多样,“和而不同”,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只有尊重个性并包容个性的差异,各类文化主体才能得到维护和发展。
文化需求及权益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和权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物质财富的富裕,能够满足人的物质方面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有精神文化的富裕,能够提高人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有相当部分群众仍处于文化贫困中。由于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和社会地位的差距,使文化生活也存在明显的不
公平现象。一部分人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受教育程度高,能够享受高水准的文化消费,另一部分人则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受教育程度低,甚至几乎与文化生活无缘。目前由文化贫困和文化不公导致的社会矛盾及冲突也日渐突出。因此,消除文化贫困、维护文化公平,关切基层群众、困难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文化成果,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人文情怀的基本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