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教学目标:1.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及其特征。
4.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根据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对本课进行一下四方面的评课:一、教学中,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体会“面在体上”1、先让学生摸带来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感觉。
通过平平的,引出课题。
认识立体图形的面,也就是认识平面图形,再让学生模立体图形的买你,说说面的形状是什么?如何把这些图形请到你的纸上,有什么好方法?(描、印、押),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立体图形上找到了平面图形。
再想一想,我们画的平面图形和桌子上摆放的立体图形有什么关系?(面在体上)学生能够说出立体图形上各个面的形状,在说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时,少部分学生能够明白“面在体上。
大部分同学还没有体会到。
说明没有让学生彻底明白,摸的还是不够,“面在体上”体会的不深刻。
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举身边的事物,来认识各平面图形形状,说清楚是物体的面,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找的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的说。
(身边的,道路的,家里的等等)学生会局限在身边的例子,引导一下会学生就会举出很多各种各样的例子来。
三、分一分平面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及其特征让学生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大部分是按形状分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除了按形状分,还能怎么分?学生的思维慢慢打开,按边分,按有无角分等等。
学生能够按一定标准来分,但在对正方形四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认识的不够好。
会把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图形说成正方形,观察的不够认真仔细。
四、让学生欣赏平面图形拼成的各种图案,让学生来欣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动手拼一拼。
学生们拼的很认真。
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根底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拟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外表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稳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表达在以下方面:一、关注认知根底、轻松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根底和认知基〔需〕求。
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
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效劳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根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拟〞、“归纳〞。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稳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
如在学生认识了根本的平面图形以后。
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平安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
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表达。
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根底知识的根底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2篇)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2篇)《认识图形》及评析篇1教学目标:1.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几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难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方法:实物演示法、讨论交流法等。
课前准备: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学具及实物。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师:今天教室有许多神奇的口袋,你想知道袋子里有什么吗?(找学生上台摸口袋里的物体,形容后,大家猜。
)——揭示课题:认识图形(板书课题)二、活动探究1、学生活动:练习分类——4人一组,每组一个口袋,装着各种物体。
——学生分类后反馈分类方法:方法一:按颜色分方法二:按材质分方法三:按大小分……——教师予以肯定,并着重肯定第四种方法:按图形分。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1)通过学生的.图形分法,整体感知。
(2)识记几何形体名称。
3、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点。
活动:摸一摸、滚一滚、说一说(1)摸:长方体有六个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同;正方体六个平面都相同(就像“六胞胎”);圆柱两边是平平的圆面,中间像柱子,上下一般粗;球没有平面,只有一个曲面。
(2)滚:学生通过滚的实验得出结论: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圆柱、球会滚。
4、猜——巩固四个几何图形的特点。
如: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
(谜底:球)三、巩固训练多媒体出示实物图片——小组合作,给物体分类,集体反馈。
四、回顾总结,综合评价1、本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好“朋友”?他们有什么特点呢?2、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五、布置作业师:请大家下去以后,用我们认识的基本图形搭建一组自己喜欢的,有特色的图形。
板书设计: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认识图形》教学实录及评析篇2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起始课。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合集]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合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1《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崔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需求。
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
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素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评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由于这学期正好教授《认识图形》这一课,因此在观看了视频案例3《认识图形》后,我觉得对于老师的精彩说课,我的收获良多,下面谈谈对这次说课的一些想法:一:精彩之处以及亮点1.教材分析方面:老师系统地阐明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或本册教材或本章中的地位。
学生在刚刚学到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讲解这段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等。
老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充分遵重大纲及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确定准确。
可见老师对于教材非常熟悉。
2.教材处理方面:老师针对本节内容,阐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能力层次。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阐述在处理本节内容时,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教学材料的挖掘,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的调整,材料的补充等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用性。
立足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脱离教学实际,体现用性特点。
4.教学手段:图表、模型、投影、录相等。
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阐明本节课说课时所用教学手段。
5.教学程序:教学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紧。
学习难度安排的适当、重点突出。
讲课和练习时间安排合理。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明显。
尊重学生的学习想象力和课堂的自由发挥。
6.教态。
教师在说课时教态要自然、亲切、大方,衣着朴素、整洁,动作协调。
其中。
亮点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新颖。
由于是一节认识图形的课,知识很抽象,光靠看书,教师讲解图形的特征,学生很难认识图形。
老师运用了图表、模型、投影、录相等一系列的现代教学手段。
阐明本节课上课时所用教学手段,说课时所用教学手段。
达到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甚至没办法达到的效果。
二:不足之处1.老师的语言清晰、简练、确切,讲话的速度适中。
最新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2、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图形时,如果能从教室里拓展到室外,那么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练习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对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组的三位老师仔细地进行了一下反思,我们发现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但是如何真正地体现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组下一个教研的重点.。
最新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资料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
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
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7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7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1《认识平面图形》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而杨老师上的是《认识图形》的一节练习课。
杨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上一节课学到的新知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首先,“搭小棒”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与长方形。
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
例如用小棒搭三角形时,教师提出了这一几个问题:“为什么你搭三角形搭得这么快?”“能搭出比刚才大一点的三角形吗?”“最少用几根小棒就能搭出一个三角形?”等,针对这几个问题的实践与思考,学生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这一本质特征,也知道了三角形是可以有大小的等拓展性知识。
其次,“画一画”的活动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由形象转入抽象,进一步体会每个图形的本质特征。
点子图比格子图更抽象,教师引导学生把点子图想象成钉子板,“交叉点就像钉子板上的钉子”,使学生有了空间想象的依托,降低了练习的难度。
所以说教师的适时点拨还是非常到位的。
最后的“折一折”活动,很好地把不同的平面图形沟通了起来。
“把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三角形”、“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一个正方形”等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到,长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等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宽,更丰富了学生对于平面图形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2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8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8篇)稿件是指出版社、报刊编辑部等称作者交来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11.课堂常规这是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入校刚刚三个月,上课时间不足13周。
我们看到的孩子精神饱满,发言积极,说话完整,表达流畅,倾听认真。
这些都是老师长期训练的硕果,这节课是训练过程的一个侧影。
我从听、说、坐三个方面来说:(1)倾听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它的重要性无需论证,我们早都形成了共识。
但学生会倾听并不是老师一句“认真听!好好听!”就可以培养得了的。
设计听的环节:老师这节课开始的口算有两点培养学生倾听能力非常好:一是老师说算式,学生听算。
这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很好的机会,是老师很好的设计。
二是学生说得数,其他学生听他说的和自己想的是否一致。
这给学生非常明确的指导,听什么:他的和自己的是否一致。
前期提醒:在机器人要给学生发起挑战前,范老师先组织教学:“认真听,看他给我们提了什么问题?”这是在关键点提醒学生需要认真倾听,否则,弄不清楚问题,将影响接下来这一个环节的学习。
课中点评:范老师经常点评:xxx听得多认真!xx真会听!谁听清了?这是评价的导向功能,潜台词是同学们都要想xxx一样认真听,给全体学生以榜样。
(2)表达(说)能力的培养范老师要求学生说要声音洪亮,表达完整,口齿清晰。
这对一年级学生是非常关键的,这是站起来大大方方的前提,是数学素养重要的基础。
提醒:范老师让学生说话声音洪亮,主要是提醒“声音再大一点,给学生直接的要求,回答问题声音的要求。
要求:课堂上我们听到范老师对后面回答问题的学生说:“让前面的同学也听到!”这样给学生以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明白说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听见,哪怕是离得最远的学生。
评价:“xx的声音真洪亮!我听到xx的声音了,还有xx的声音”。
认识图形评课稿五篇
认识图形评课稿五篇第一篇: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评课稿一、教学目标制定1.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识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4.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中的美,渗透审美情趣教育。
本节课的目标制定,符合《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的内容,并且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实施“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接下来学生探索新知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这一教学环节由六个小的教学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立体图形的面,并且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立体小朋友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动手画脚印等教学活动的设计,是“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和“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让学生动手把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纸片分类,学生说出好的方法来记忆这些图形,这两个教学环节是“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或者教室里存在的这些图形,是“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以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巩固加深,迁移拓展”这一环节由四个部分构成。
教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字,学生闭上眼睛用手指比划出图形的样子,是对这些图形认识的巩固。
用树叶盖住图形的一部分,让学生来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平面图形的认识,练习的设计围绕这教学目标而展开。
《认识图形》的评课稿
《认识图形》的评课稿《认识图形》的评课稿下面由我和惠老师进行流程性评价,流程性评价包括:前测、中测、后测、自查式、互查式观察式及三性合一我重点关注的是胡老师讲课的中测和后测,我将以中测和后测两方面进行评价。
中测环节我们首先搭建以空间立体图形为关键项,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及球体四个向度展开的气泡图示平台。
由老师给出四种空间立体图形的数学名称,然后有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探讨这四种几何体的特点,在四人小组合作中,让学生自己选项度交流讨论,充分体现了三性中的个性。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得特征特点,充分锻炼的学生的创造性。
在小组合作中,我仔细关注了一下,有的小组学生还是不能够全部很好的参与其中,这就使得合作的效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体现出来还需要跟孩子们讲解小组合作的目的以及重要性,尽量使得我们每一次合作中所有孩子都参与进来。
在小组汇报研究成果时,下边学生没有做到安静的倾听,这些还需要再加强训练。
建议对于刚开始习惯的养成,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以便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
在后测环节,采用的是两人合作交流寻找生活中,重点是教室里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并能够知道它们的特点进行强化巩固。
通过二人交互是的我们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使得我们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了数学于生活,造福于生活。
也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不空洞,体现了数学这一门课程研究学习的必。
建议:1、上课多一些数学专业术语2、建议课堂内容有删有减,不应该发散的太多;3、建议上课跟之前的知识结合起来,数面的时候建议用上下、前后、左右联系起来。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评课稿优秀(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
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图形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图形评课稿1一、说教材:《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认识图形》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是在前一课时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
认识这四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及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要求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感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各种图形的美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从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学会准确辨认。
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难点: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大胆创新!学生作为主体,在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我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第一篇: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听了江**老师讲授《认识图形》课堂教学后,我的感觉是:江老师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她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法比较灵活,学法指导到位,效果也明显,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亮点。
(一)、教法上。
1、结合了生活实际。
教者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实物和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提取出所要教学的图形。
这种用“体”描“形”的方法引入,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提供基础。
2、运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方式。
教者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比一比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的长度,从中认识图形。
(二)、学法上。
1、教者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并辨认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2、在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时,(1)教师采用学生最身边实物让学生辨认,如:问教室里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样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人类。
(2)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这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而且培养学生的操作努力。
(三)采用多种类型练习,加强知识的巩固。
二、建议。
1、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部分学生的不集中听老师讲课。
低年的学生主要是凭兴趣学习知识的,他们的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分散注意力。
所以,要采取多种激趣方式加强组织教学。
2、教者教学图形认识时,应当重点说明、强调图形的特点并在实物图片上比画一下,让学生更清晰掌握其特点。
3、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效果反馈时质疑不够到位。
如:教师出示图形让学生说“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哪个是三角形?哪个是圆?”后没有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图形》评课稿人教版 认识平面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 - 评课稿1. 引言《认识图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章节,该章节主要涉及小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对《认识图形》这一章节进行评课,评估其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以及示例和练习的有效性,以期为进一步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2. 教学目标的评估《认识图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认识并区分平面图形,进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几何图形的表示和探究。
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2.1 目标是否明确教材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认识几何图形的名称、判断图形的性质和特征等。
因此,目标在理论上是明确的。
2.2 目标是否可行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本章节的目标是可行的。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例展示,学生可以逐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2.3 目标是否有层次性《认识图形》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教材分别从简单的线段、角、三角形开始,逐步引入多边形、等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概念。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逐渐提升。
3. 教学内容的评估教材设计了课程内容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以下是各个内容的评估。
3.1 线段、角的认识《认识图形》以线段、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个基本概念。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图像和操纵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线段和角的直观认识。
3.2 几何图形的认识教材介绍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并分别给出了它们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通过图示和实例的对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几何图形。
3.3 判断图形的方法教材提供了一些判断图形性质的方法和规则,例如判断直线、曲线、封闭图形等。
这些方法和规则方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
3.4 几何图形的探究在《认识图形》中,学生不仅需要认识和理解各种几何图形,还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进行探究。
教材设计了一些实例和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几何图形应用能力。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1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根底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表达了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开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
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气氛,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表达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
比方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根底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开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缺乏之处,比方:1、在组织学生想方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应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
3、在练习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对学优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
认识图形评课稿(13篇)
认识图形评课稿(13篇)认识图形评课稿(13篇)认识图形评课稿1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根底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拟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外表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崔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稳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浸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表达在以下方面:一、关注认知根底、轻松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根底和认知需求。
要以形象、直观、详细、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
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场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效劳的。
二、突出数学考虑,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素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非常重视数学思想的浸透和培养,表如今〔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根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展了“比拟”、“归纳”。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稳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
如在学生认识了根本的平面图形以后。
崔老师出示的各类平安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
《认识图形》评课稿1
《认识图形》的评课
本节教学设计,教师能够联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直接给出的图形,改为先出示衣服有图形组成的一幅画,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画中包含了哪几种图形。
这样设计,不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符合《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活动,比如:说生活中的图形、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练习等等,在这一个个具体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很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形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应用数学。
同时,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发表不同见解等,教师都能用准确的语言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不仅如此,教师还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形式多样的评价,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应用数学。
由于一年级小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不强,教师有意在较复杂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合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而杨老师上的是《认识图形》的一节练习课。
杨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上一节课学到的新知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首先,“搭小棒”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与长方形。
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
例如用小棒搭三角形时,教师提出了这一几个问题:“为什么你搭三角形搭得这么快?”“能搭出比刚才大一点的三角形吗?”“最少用几根小棒就能搭出一个三角形?”等,针对这几个问题的实践与思考,学生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这一本质特征,也知道了三角形是可以有大小的等拓展性知识。
其次,“画一画”的'活动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由形象转入抽象,进一步体会每个图形的本质特征。
点子图比格子图更抽象,教师引导学生把点子图想象成钉子板,“交叉点就像钉子板上的钉子”,使学生有了空间想象的依托,降低了练习的难度。
所以说教师的适时点拨还是非常到位的。
最后的“折一折”活动,很好地把不同的平面图形沟通了起来。
“把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三角形”、“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一个正方形”等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到,长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等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宽,更丰富了学生对于平面图形的认识。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一、教学目标制定1.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识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 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
3.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4.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中的美,渗透审美情趣教育。
本节课的目标制定,符合《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的内容,并且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实施“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接下来学生探索新知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这一教学环节由六个小的教学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立体图形的面,并且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立体小朋友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动手画脚印等教学活动的设计,是“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和“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让学生动手把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纸片分类,学生说出好的方法来记忆这些图形,这两个教学环节是“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或者教室里存在的这些图形,是“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以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巩固加深,迁移拓展”这一环节由四个部分构成。
教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字,学生闭上眼睛用手指比划出图形的样子,是对这些图形认识的巩固。
用树叶盖住图形的一部分,让学生来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平面图形的认识,练习的设计围绕这教学目标而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图形》评课稿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及其特征。
4.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
根据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对本课进行一下四方面的评课:
一、教学中,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体会“面在体上”
1、先让学生摸带来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感觉。
通过平平的,引出课题。
认识立体图形的面,也就是认识平面图形,再让学生模立体图形的买你,说说面的形状是什么如何把这些图形请到你的纸上,有什么好方法(描、印、押),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立体图形上找到了平面图形。
再想一想,我们画的平面图形和桌子上摆放的立体图形有什么关系(面在体上)学生能够说出立体图形上各个面的形状,在说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时,少部分学生能够明白“面在体上。
大部分同学还没有体会到。
说明没有让学生彻底明白,摸的还是不够,“面在体上”体会的不深刻。
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让学生举身边的事物,来认识各平面图形形状,说清楚是物体的面,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找的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的说。
(身边的,道路的,家里的等等)学生会局限在身边的例子,引导一下会学生就会举出很多各种各样的例子来。
三、分一分平面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及其特征
让学生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大部分是按形状分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除了按形状分,还能怎么分学生的思维慢慢打开,按边分,按有无角分等等。
学生能够按一定标准来分,但在对正方形四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认识的不够好。
会把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图形说成正方形,观察的不够认真仔细。
四、让学生欣赏平面图形拼成的各种图案,让学生来欣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动手拼一拼。
学生们拼的很认真。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