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总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课件2
详细描述
手厥阴心包经共有9个腧穴,其中较为重要 的腧穴包括曲泽、郄门、间使等。这些腧穴 对于治疗心悸、心痛、失眠等心血管及神经 系统疾病有良好效果。
04
经外奇穴与特定穴
经外奇穴的分类与特点
总结词
经外奇穴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上的重要穴 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和特点。
详细描述
经外奇穴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形成的穴位 ,另一类是人身各部位及孔窍中除十四经脉 及任督二脉所属穴位外的穴位。它们具有明 显的治疗作用,如治疗某些疾病特效,或对
05
经络腧穴的临床应用
经络腧穴在诊断中的应用
诊断依据
经络腧穴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经络腧穴的生理变化 、病理反应以及穴位刺激的反应 ,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
程度。
触诊法
通过触摸穴位及周围的皮肤、肌 肉、骨骼等,感知其温度、湿度 、敏感度等变化,从而判断经络
腧穴的功能状态。
望诊法
观察穴位及周围的色泽、形态、 动态等,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经络是人体内各脏腑与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的通道,通过 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各部分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 的正常生理功能。
感应传导
经络具有感应和传导刺激的功能,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时 ,刺激可以通过经络传到相应的脏腑,从而产生相应的生 理反应。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的传输,将营养物 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调节机能平衡
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生 理平衡。
经络的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十五络脉的循行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 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 足走腹。
腧穴总论汇总课件
定位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解剖标志定位法等。准确找到腧穴的位置是进行针灸、推拿等治疗的前提。
经络与腧穴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每条经脉都有其特定的走向和分布区域,并连接着相应的脏腑器官。
腧穴是十二经脉上的重要穴位,每个腧穴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相应经脉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络脉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具有联络和沟通的作用,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联系在一起。
特定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位,包括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穴位之一,对应五行理论,具有调节脏腑功能、调和气血的作用。在临床上,五输穴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感冒
咳嗽
失眠
胃痛
01
02
03
04
大椎、风池、合谷、外关等。
肺俞、天突、太渊、三阴交等。
神门、心俞、三阴交、百会等。
中脘、足三里、梁丘、内关等。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互交错,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同时与某些脏腑器官也有密切联系。
奇经八脉上的腧穴也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穴位,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有较好的疗效。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络,包括任脉、督脉、冲脉等。
01
02
络脉上的腧穴也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穴位,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有较好的疗效。
详细描述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它是根据患者手指的长度和宽度,来比较和测量腧穴的位置。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复杂的工具,只需要患者自己或医生的手指即可。手指同身寸定位法适用于一些简单的穴位定位,但在精确度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解剖标志定位法等。准确找到腧穴的位置是进行针灸、推拿等治疗的前提。
经络与腧穴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每条经脉都有其特定的走向和分布区域,并连接着相应的脏腑器官。
腧穴是十二经脉上的重要穴位,每个腧穴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相应经脉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络脉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具有联络和沟通的作用,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联系在一起。
特定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位,包括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穴位之一,对应五行理论,具有调节脏腑功能、调和气血的作用。在临床上,五输穴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感冒
咳嗽
失眠
胃痛
01
02
03
04
大椎、风池、合谷、外关等。
肺俞、天突、太渊、三阴交等。
神门、心俞、三阴交、百会等。
中脘、足三里、梁丘、内关等。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互交错,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同时与某些脏腑器官也有密切联系。
奇经八脉上的腧穴也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穴位,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有较好的疗效。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络,包括任脉、督脉、冲脉等。
01
02
络脉上的腧穴也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穴位,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有较好的疗效。
详细描述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它是根据患者手指的长度和宽度,来比较和测量腧穴的位置。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复杂的工具,只需要患者自己或医生的手指即可。手指同身寸定位法适用于一些简单的穴位定位,但在精确度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个性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1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6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3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2024/8/5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5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1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6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3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2024/8/5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5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二-二-腧穴总论PPT课件
.
23
自然类(天文学)命名
上 星
.
24
自然类(地理)命名
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 的形象而命名:
.
25
物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命名
伏 兔
.
26
人体类(解剖)命名
乳中
.
27
人体类(生理)命名
.
28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
29
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
57
临床应用
按时应用
按季节应用:“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 秋刺经,冬刺合。
-----《难经·七十四难》
子午流注针法
.
58
(二)原穴 (首见于《灵枢》)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原。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
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应用:
①诊断: 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
②治疗:脏腑病变。
.
51
分布规律: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井穴—手足之末端 荥穴—掌指、跖趾关节前 输穴—掌指、跖趾关节后 经穴—前臂或小腿部,腕踝关节附近 合穴—肘膝关节附近
.
52
五输穴与五行关系
井荥输经合 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 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阴井木,阳井金
.
53
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71
(六)八脉交会穴(始见于《针经指南》)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 腧穴。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 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㈡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 发展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 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 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 、胆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 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30
(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 即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 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 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31
32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 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 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 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只需掌握7穴)
54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 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不可向内侧深刺,以 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可灸。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 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 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 床应用。
2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
21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动植物:伏兔、鱼际、犊鼻、鹤顶
建筑居处:天井、屋翳、膺窗、库房、梁门。
中医学理论: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气海。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50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 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 、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 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 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 即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 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 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31
32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 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 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 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只需掌握7穴)
54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 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不可向内侧深刺,以 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可灸。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 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 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 床应用。
2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
21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动植物:伏兔、鱼际、犊鼻、鹤顶
建筑居处:天井、屋翳、膺窗、库房、梁门。
中医学理论: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气海。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50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 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 、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 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 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经络腧穴PPT课件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 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 内侧和胸腹。
上下肢内侧
❖ 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 外侧和头面、躯干
上下肢外侧
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 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
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作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 特定的孔隙。 ❖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腧穴的分类
❖ 经穴
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为“十四 经穴”,简称经穴,共361个
有名称和固定位置,有经属和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类
❖ 经外穴
有固定名称和明确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 的腧穴,有独特疗效,称为“经外奇穴”
主治:肩胛局部病证、气喘
足太阳膀胱经
(左右各67穴)
❖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 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 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背腰臀部,入 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 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 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外侧,经过外踝 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
❖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病证
❖ 隐白 ❖ 公孙 ❖ 三阴交 ❖ 阴陵泉 ❖ 血海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左右各9穴)
❖ 起于心中,联系心、肺、咽及目系, 属心络小肠;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 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 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 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 小肠经相接。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 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即眼球内连 于脑的脉络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
背腰部: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证、下肢病证
肘膝以上穴: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总结:“越远越远、越近越近”
第三节 特定穴
5. 结合中医学理论——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 阴阳、穴位作用:腕骨、完骨、百会、气海、三 阴交
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
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1.古人论述 ——
《灵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两 腋;脾,两髀;肾,两腘。 《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 有所结聚”。 2.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 、温 (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凹陷、 丘疹 、脱屑) 、色”(发白、红,瘀点、瘀斑)。
举例:少泽、少商、合谷、太冲、内庭、人中、 委中、昆仑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时
功能抑制
如:内关、天枢、大横、合谷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一、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
概念:
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太阳、百会、中脘、肩髃、肩髎、臂臑等
(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
概念: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肘膝以上穴: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总结:“越远越远、越近越近”
第三节 特定穴
5. 结合中医学理论——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 阴阳、穴位作用:腕骨、完骨、百会、气海、三 阴交
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
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1.古人论述 ——
《灵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两 腋;脾,两髀;肾,两腘。 《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 有所结聚”。 2.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 、温 (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凹陷、 丘疹 、脱屑) 、色”(发白、红,瘀点、瘀斑)。
举例:少泽、少商、合谷、太冲、内庭、人中、 委中、昆仑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时
功能抑制
如:内关、天枢、大横、合谷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一、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
概念:
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太阳、百会、中脘、肩髃、肩髎、臂臑等
(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
概念: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中指同身寸 法:中指屈曲时, 中节掌侧两端纹 头之间为1寸。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
(1)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 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 的主干。
(2)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 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
一、经络的概念
经脉
含义
经:路径
地位
粗大,主干
络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横、斜,纵横交错
一、 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三)阿是穴
“阿是穴”:又叫“天应穴”、 “压痛点”,这 类穴位既无定名,又无定位,而是以压痛点或反 应点作为腧穴的。 《内经》:“以痛为输”。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⑴体表标志法 ⑵骨度分寸法 ⑶手指比量法 ⑷简便取穴法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标志法
1、固定标志
指由骨骼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 指(趾)甲、乳头、脐窝等。
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寸
印堂至大椎
18寸
常用骨度
用穴 于的 确纵 定向 头距 部离 经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寸
确定头 部经穴的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寸
横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确定胸腹
8寸
部经穴的
横向距离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
9寸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8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3、奇经八脉的作用
①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间,沟通十二经脉 的联系 ②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 作用
三、 经络的作用
1、沟通内外,联系脏腑和肢体。“夫十二经脉
者,内属于腑藏,外络于肢节”
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经络者,所以行气血
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3、抗御外邪,反映证候。(卫气)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刺之要,气至而有
2、活动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 凹陷、皱纹、尖端等。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二)骨度分寸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 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见“常用骨度表”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寸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寸
(一)经穴
“经穴”:指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 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共361个,具有治疗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 (其中 一名双穴309个(十二经),一名一穴52个(任、 督脉),合计670个经穴。)
一、 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二)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有穴名、 定位、主治的一类腧穴。 虽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 作用,故又称为“奇穴”。
思考题
1. 简述十四经脉的名称。 2. 简述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3. 简述经络的作用。
经络腧穴总论
第二节 腧穴总论
一、 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含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
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亦是针灸和其他 疗法施术的部位。俗称“穴位” 。
分类: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一、 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二) 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概念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 因为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偶, “别道而行”,故称“奇经”。
(二) 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特点
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二) 奇经八脉
效”
四、 经络的应用
(一)诊断
1、分经辨证
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可反映 症候征候。
2、经穴诊法
压痛、结节、条索等
四、 经络的应用
(二)治疗
腧穴的选取—列缺,面口合谷收。”
现代版:“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酸 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脏
(一)十二经脉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一)十二经脉
5、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 交,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思考题
1. 简述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大致循行路线。 2. 简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 简述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 面而确定的。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 阳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太阴-阳明
盛
少阴-太阳
厥阴-少阳
衰
(一)十二经脉
2、分布规律: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一)十二经脉
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阴、脏、里 阳、腑、表
阴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阳
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经
属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属
脏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腑
络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络
腑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分布形式
线状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十二经脉
经脉 经 络
络脉
肢节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孙络、浮络
附 十二经别
属 结
十二经筋
构 十二皮部
(一)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为手足三阴 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具有表里经脉相 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也称为“正经”。
5寸
用穴 于的 确纵 定向 胸距 腹离 部 经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 12寸
大椎一下至尾骶
21椎
用穴 于的 确纵 定向 背距 腰离 部 经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用穴
于的
3寸
确横
定向
背距
腰离
8寸
部
经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掌侧横纹
9寸 12寸
用穴 于的 确纵 定向 上距 肢离 经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寸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寸
用穴 于的 确纵 定向 下距 肢离 经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三)手指比量法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
(1)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 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 的主干。
(2)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 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
一、经络的概念
经脉
含义
经:路径
地位
粗大,主干
络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横、斜,纵横交错
一、 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三)阿是穴
“阿是穴”:又叫“天应穴”、 “压痛点”,这 类穴位既无定名,又无定位,而是以压痛点或反 应点作为腧穴的。 《内经》:“以痛为输”。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⑴体表标志法 ⑵骨度分寸法 ⑶手指比量法 ⑷简便取穴法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标志法
1、固定标志
指由骨骼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 指(趾)甲、乳头、脐窝等。
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寸
印堂至大椎
18寸
常用骨度
用穴 于的 确纵 定向 头距 部离 经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寸
确定头 部经穴的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寸
横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确定胸腹
8寸
部经穴的
横向距离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
9寸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8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3、奇经八脉的作用
①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间,沟通十二经脉 的联系 ②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 作用
三、 经络的作用
1、沟通内外,联系脏腑和肢体。“夫十二经脉
者,内属于腑藏,外络于肢节”
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经络者,所以行气血
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3、抗御外邪,反映证候。(卫气)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刺之要,气至而有
2、活动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 凹陷、皱纹、尖端等。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二)骨度分寸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 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见“常用骨度表”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寸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寸
(一)经穴
“经穴”:指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 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共361个,具有治疗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 (其中 一名双穴309个(十二经),一名一穴52个(任、 督脉),合计670个经穴。)
一、 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二)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有穴名、 定位、主治的一类腧穴。 虽不归属于十四经,但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 作用,故又称为“奇穴”。
思考题
1. 简述十四经脉的名称。 2. 简述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3. 简述经络的作用。
经络腧穴总论
第二节 腧穴总论
一、 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含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
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亦是针灸和其他 疗法施术的部位。俗称“穴位” 。
分类: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一、 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二) 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概念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 因为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偶, “别道而行”,故称“奇经”。
(二) 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特点
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二) 奇经八脉
效”
四、 经络的应用
(一)诊断
1、分经辨证
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可反映 症候征候。
2、经穴诊法
压痛、结节、条索等
四、 经络的应用
(二)治疗
腧穴的选取—列缺,面口合谷收。”
现代版:“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酸 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脏
(一)十二经脉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一)十二经脉
5、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 交,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思考题
1. 简述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大致循行路线。 2. 简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 简述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 面而确定的。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 阳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太阴-阳明
盛
少阴-太阳
厥阴-少阳
衰
(一)十二经脉
2、分布规律: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一)十二经脉
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阴、脏、里 阳、腑、表
阴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阳
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经
属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属
脏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腑
络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络
腑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分布形式
线状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十二经脉
经脉 经 络
络脉
肢节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孙络、浮络
附 十二经别
属 结
十二经筋
构 十二皮部
(一)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为手足三阴 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具有表里经脉相 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也称为“正经”。
5寸
用穴 于的 确纵 定向 胸距 腹离 部 经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 12寸
大椎一下至尾骶
21椎
用穴 于的 确纵 定向 背距 腰离 部 经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用穴
于的
3寸
确横
定向
背距
腰离
8寸
部
经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掌侧横纹
9寸 12寸
用穴 于的 确纵 定向 上距 肢离 经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寸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寸
用穴 于的 确纵 定向 下距 肢离 经
常用骨度
二、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三)手指比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