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合集下载

《蒹葭》评课稿

《蒹葭》评课稿

《蒹葭》评课稿一、透出生活的鲜味语文课要善于注重“打通”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千变万化的。

学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均表现于现实生活,生活给了人们认识,使人们懂得了许多道理,并且充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

范老师的这堂课更是深深地透露出了生活的鲜味。

从诗歌主题的确定——爱情,到“你读到了怎样的追寻者”,再到“说说你心目中的伊人形象”等,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学生的实际体验来进行的。

作为初中学生,对于爱情甚或其他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感受,可以说他们的某些想法更带着时代的气息。

因此教师的预设问题也主要围绕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展开,所以学生有话想说,也有话可说。

在这些环节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学生独到的视角,透出生活的鲜味与美味。

如,在朗读诗歌时,有合作朗读,有演唱,有读唱结合,这些多样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渗入生活的元素,更诠释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刻理解。

二、品出词句的真味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

“品”就是品味、体悟、学习、鉴赏.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

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

而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范老师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

在课堂的第二环节中,范老师通过特殊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感悟文本,这是一品。

“你读到了怎样的追寻者”,品人物;“你觉得追寻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品情感;“为什么要选择蒹葭来写”品方法,品思想,这是二品。

在课后拓展中,发挥想象,你觉得追寻者会对伊人说什么呢?选取一个意象来作一首诗。

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

这是三品,对文本的一种提升。

“语文味”并非标新立异,它是很普通很明白的概念。

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都能像范老师的课堂一样,真正充满语文的鲜味与真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更多魅力。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三单元 阅读 12 《诗经》二首 蒹葭》公开课教案_0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三单元  阅读  12 《诗经》二首  蒹葭》公开课教案_0
(4)(亲情说)指亲人,可贵的亲情。
(5)(理想说)指理想,指追求。指事业。指人生哲理。
小结:《蒹葭》出自诗经中的秦风,在秦国这个好战乐武的尚武之邦,竟有这样玲珑剔透、缠绵悱恻的诗作,这就告诉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寻存在于世界的任何角落,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总结:以上这些的理解,都是我们大家的感悟、分析,作品本身并没有给我们交代清楚,所以整首诗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之美。




(三)感受诗词的朦胧美:
过渡:这首诗扑朔迷离,云雾茫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中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幻灯出示:朦胧美
教师:这首诗的朦胧美体现在很多方面,今天我们只研究它的人物和主题的朦胧美。
1、人物朦胧:
(1)主人公:
提问:在你心目中,主人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是男?是女?他(她)的容貌?衣着?气质?它的文化背景、个性情境你知道吗?)
板书共
同总结




1、探究《蒹葭》的意境美。
2、歌曲有很多来源于古典诗词,如《在水一方》源于《蒹葭》,《青青河边草》源于《古诗十九首》其二,《涛声依旧》源于《枫桥夜泊》,你还知道有哪些歌曲是由古诗改编的,找出来,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3、任选《诗经》的一首诗歌,多角度赏析并背诵下来。




教师:
请全体起立,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全新解读,带着对华夏先民的敬意,再次齐诵这首经典的诗篇,向华夏祖先致敬,向传统文化致敬!蒹葭苍苍,起……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朦胧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感悟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蒹葭》教学实录

《蒹葭》教学实录

前沿•专题专题透视•走进共生课堂栏目编辑常白如zhuanti52279@ 22走进共生课堂(九)【走进现场】《兼葭》教学实录刘杨(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广东深圳518000)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这是一首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朦胧的爱情诗,首先,大家先自由朗读这首诗。

(生不由自主地齐声朗读)师:好,显然大家对“自由”这两个字已经感到有点陌生了。

(众生笑)不过你们读的刘老师都听到了,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兼葭》,谁愿意?好,你来读。

(一生读《兼葭》)师:这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声音也相当响亮,但是有一个字,第二章当中的“宛在水中堆(chQ”,请大家标注到课文当中。

(师板书字音)师:“堆”的意思是,水中的高地。

现在让我们一起用正确的读音把《兼葭》朗读一遍,预备,读。

(生齐声朗读)师:同学们,既然是爱情诗,就一定和双方有关。

那么在这首诗里,爱情中的双方是谁?生:我认为是诗人和诗歌中的伊人。

师:好的,同意这种说法的同学谁能说说原因?生:“伊人”,就是“所爱的人”,所以应该是女主人公。

那么一直在呼喊她的,就是男主人公。

师:是的,“伊人”就是女主角。

但是我们要注意,《兼葭》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在民间口耳相传的经典,它的作者是难以判断的。

师:现在,请大家再读全诗,并找出每一章当中出现的景物或事物。

生:我找到了兼葭、白露。

生:还有水。

生:还有一条长长的道路。

文章编号:1002-2155(2019)10-0022-04生:还有一位伊人。

(师板书上述景物)师:非常好,请坐下。

这一次我们通过三位同学找到了很多的景物。

第二章当中又出现了哪些景物呢?生:第二章中出现了兼葭、白露、伊人、水。

生:还有长路。

生:湄,是水与草相接的地方,说明还有草。

(师板书上述景物)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细致。

第三章中又出现哪些景物呢?生:第三章有兼葭,还有白露,还有一位伊人。

生:还有一小块陆地,宛在水中ilk。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兼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师:同学们好!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为了这美丽的缘分,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美丽的歌曲。

(播放《兼葭》)这曲《兼葭》是2500多年前秦地的民歌,《兼葭》讲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一个深秋的清晨,芦苇青青,河水悠悠, 一位痴情的人儿,百转千回的追寻心中的“伊人”,而“伊人”却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深秋的清晨,走进那片长满芦苇的河畔,走进《诗经》中的《兼葭》,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题,读题)老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体会情感。

生自由读,齐读:师:读来有音乐美,这就是双声叠韵的魅力。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哪几句?生:兼葭/苍-苍-师:一唱三叹,有音乐之美,这种反复的吟诵就是重章叠句。

在朗诵时,你体会出了诗歌怎样的感情基调?生:我从“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中读出了凄凉、惆怅之感。

师:那我们带着惆怅之情,来读诗的第一小节.生:……师: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我们来“和诗”,请一位同学来配合老师。

(师生合作朗读,出示PPT)兼葭/苍-苍-(师和)苍-苍-师:请选你喜爱的一小节,找搭档合作朗读。

(生自由合作朗读)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两组同学分别展示一下你们的风采,读得好,大家可要掌声鼓励哦!(请一组男同学配合朗读)生:……师:(掌声)真是声情并茂啊!再请一组女同学展示风采!生:……师:(掌声)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现在我们全班一起配合,男同学读,女同学“和”,老师也来当一会”女同学”。

师生配合朗诵:……师:真是一唱三叹,余音绕梁啊!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大家结合课文注解, 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大家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讨论(如何说的更有诗意之美,学生之间展开了讨论)师:有不能理解的词语吗?生:白露未已。

师:谁来解答?生:意思是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可以和“白露未晞”对照,一起理解。

师:还有吗?(沉默)那我考考大家。

“溯涸”怎么理解?生:逆流而上师:“从之”呢?生:追寻那个人,“之”是代词。

诗经 蒹葭课堂实录 精品

诗经  蒹葭课堂实录 精品

《诗经蒹葭》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有关常识,掌握吟诵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2)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健康之美。

教学重点:1、领会诗歌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1、品读法2、点拨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境导入(播放幻灯片1,欣赏flash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师: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痴如醉的文学神魔,它就是古典诗歌,我国的古典诗歌佳篇如林,你们知道它的源头是哪里吗?(生:《诗经》)《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古典诗歌的源头清水,她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刚才大家欣赏的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里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改编而成的《在水一方》,听起来是那样婉转悠扬。

和着这美妙的音乐,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去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师板书课题)并解题:“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二、走近《诗经》(播放幻灯片2)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后被儒家奉为经典,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时期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民歌,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歌辞舞曲。

《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2、介绍“赋、比、兴”的基本知识。

(播放幻灯片3)“赋”:(铺陈直叙)举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案例导读]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请把导语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

“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

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

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

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

语言优美,营造氛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

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

“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

“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

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

宏观把握,提纲挈领。

(屏幕显示)诗歌吟读师:大家读一遍《蒹葭》,我听一下,“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语速稍快。

)师:好,语速要略加调整。

这是一首恋情诗,写向往、追寻,所以情感的氛围要通过语速表达出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就是轻柔的、充满向往的、充满爱意的朗读。

再试一次。

“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3.品味与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朗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开启本节课所学内容。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关于《诗经》的知识。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PPT出示)《诗经》的地位《诗经》的作品内容《诗经》的艺术手法学生一起回忆关于《诗经》的知识点,齐背。

一、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1.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诗,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诗歌。

一生展示。

师总结,指正字音。

提示学生把没掌握好的字重点标记出来,把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生再读诗歌,齐读。

2、读准节奏。

师:读音读准确了,朗读诗歌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句式,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这首诗的节奏?它的停顿点应该在哪里?一生说。

师总结,评价。

这首诗一共三章,每章八句,前面七句都是每句四字,最后一句转换成五个字,这种句式上的变化,有什么效果?读一读,体会一下。

一生回答。

师:这样更有利于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感?一生答。

师总结,明确:悠远的、绵长的、怅惘之情。

通过长短句的变化来抒发悠远的情思。

生体会,再齐读。

3、读出情感。

师:我们朗读诗歌还要注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PPT出示,比如,三个“所谓”开头的句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三句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

美人啊,就在那个地方!还有三个“宛如”,好像在那里,本来已经看见人了,但是又好像不在,有点遗憾,“宛在水中央”,这个“宛”字要读得重一点。

好,自己试一试,体会体会。

指生读,3个。

评价4、疏通诗句,再悟情感。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诗句的意思,疏通诗句以后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锁表达的情感。

((蒹葭)教学实录.doc

((蒹葭)教学实录.doc

((蒹葭)教学实录点击浏览该文件教学目:1、学会概括课文要点,品味优美语言。

2、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特征习惯。

3、激发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概括课文要点。

(2)难点:A、体会语言优美。

B、学会细致观察。

教学设想:(1)教学中贯彻湛江市教委提出“八字”要求。

(2)重难点突破中结合学法指(3)导进行教学。

(4)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夜莺歌声。

刚才大家听到是一段夜莺鸣叫声,好听吗?莺是一种什么样动物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它。

(板书课题)2、解题,作者介绍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

26岁入法国科学院。

1939年起担任皇家公园(植物园)主任。

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册《自然史》。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大百科全书中》是怎样介绍莺。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2页,看看“练习三”中有关说明。

(叫一个同学读一读,读完后引入课文学习目标。

)《大百科全书》中说明是纯粹知识介绍,语句精炼。

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来说明呢?学习这篇课文大家要注意体会课文语言特色,此外,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3、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要点。

4、指导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掌握词语,要字不离句,着重于运用。

)阴霾(MI):空气中因悬浮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混浊现象。

休眠:某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生命活动几乎到了停止状态,如蛇到冬季就不吃不动,植物牙到冬季停止生长等。

欢畅(CHNG)高兴;痛快。

栖(Qī)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涵(HN)养:蓄积并保持。

恬(TIN)静:安静。

无忧无虑:形容没有什么顾虑,也没有什么悬挂。

千呵(Hē)万护:形容非常疼爱。

(2)速读,标出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注意圈画出生字词。

教师可让学生自问自答,理清阅读中文字障碍。

5、新课研习(1)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各段中关键语句,并据此概括各段大意,把握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蒹葭》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感受《诗经》在重章叠句中的情感表达。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1.准确的理解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及其作用。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课前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精读细解(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2.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1.在我们刚才诵读诗歌的过程中,内容最形象的一句是哪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2.你能用现代汉语把这幅图画描绘一下吗?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3.运用上一节课所学的《诗经》里常用艺术手法的知识,分析一下这句用到的是哪一种?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三)三读,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之蒹葭》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之蒹葭》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之蒹葭》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诗经》无疑是一部瑰宝。它以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诗经二首之蒹葭》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歌,以其优美的意境、深刻的寓意,为学生提供了品味古诗词之美的机会。本案例旨在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蒹葭》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运用教育专业用词,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蒹葭》的内涵,体验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3.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们将对以下内容进行总结:
1.《蒹葭》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意象分析。
2.《蒹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3.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精彩观点和感悟。
4.学生在本次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感知体验。
4.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诗词朗诵、角色扮演、创作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蒹葭》中所传递的诚挚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2.通过学习《蒹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美好事物的重要性,追求真善美。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于《蒹葭》的学习,我们将创设具有古风古韵的教学情景。通过教室环境的布置,如悬挂古诗词书法作品、摆放古典乐器等,营造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古风音乐、展示与《蒹葭》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在学习《蒹葭》的韵律特点和生僻字词时,普遍表现出一定的困难。这说明我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能没有讲得足够透彻,或者举例不够生动形象。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运用更多实际案例和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练习的效果总体良好。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课本,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关注现实生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蒹葭》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享成果时,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口语表达训练,如辩论、演讲等,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和思考,以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词汇学习: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如“蒹葭”、“白露为霜”等,并理解其在诗中的意义。
-诗歌主题与艺术手法:解读《蒹葭》的主题思想、意象运用和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举例解释:
-以《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例,讲解其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深秋时节的凄美,同时体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蒹葭》的意象、主题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造力。

样文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精编版

样文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精编版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执教:余映潮评点:杨雪桥时间:2013年5月3日地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请把导语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

“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

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

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

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

语言优美,营造氛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

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

“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

“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

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

《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

《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

《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教学目的: 1、掌握《蒹葭》中起兴手法运用以及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本诗艺术〕手法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讨论诗歌中“伊人”的多义性,从而开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伊人”多义性探究 2、赏析多主题诗歌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诗歌,争取熟读成诵;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二、课堂安排 1.导入:播放《在水一方》的音乐,PPT显示歌词,要求学生比拟歌词的第一段与原作第一节,看看哪个词语在语意上有明显改变。

2.发现:“伊人”改为了“佳人” 引出问题:“伊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形象呢? 3.诵读感知诗歌内容,要求学生考虑“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

〔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朗读〕 4.问题:试简要概括诗中“伊人”的特点?〔要求读出作为理由的诗句,穿插读法指导〕 5.学生发言,老师明确:〔1〕内容把握:蒹葭、白露——景物给人以凄清之感——“清” 补充:写景起兴在水一方/之湄/之泗——伊人的位置始终在变化——“飘忽不定”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伊人始终难于接近——可望而不可即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右/跻——追寻者不畏艰险,执著追寻——有吸引力补充:重章叠句,一唱三叹〔2〕方法指导:根据诗歌内容出发,可从 A直接的正面描写 B景物描写 C旁人的反响三个方面来把握“伊人”特点。

【板书】坚决执著河水“清”而独立追寻——————伊人飘忽不定不畏艰辛道阻可望难即有吸引力手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写景起兴 6.分三组诵读〔每组各读一节〕,进一步感知并体味伊人形象。

- 7.分组讨论:在你的心目中,“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要求:每组推举代表发言、需说明理由、注重条理、〕 8.PPT展示关于“伊人”的已有观点。

9.小结一:不同解读的原因;作为爱情诗产生的可能性。

10.小结二:〔1〕《诗经》文体根本特点、“伊人”母题〔2〕多角度解读的根底——进入文本;多角度解读的意义——共鸣、创造 11.作业:分析^p 《诗经·小雅·白驹》中的“伊人”形象。

第12课《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提高导入环节的趣味性和生活化,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学习。
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4.优化问题的设置,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
5.注重鼓励和表扬,关注学生的疑问,确保他们学有所获。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对意中人的渴望和追求。这种表现手法是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它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蒹葭》的具体内容。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子,不仅描绘了景色,也隐喻了诗人对“伊人”的深情。通过分析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解释《蒹葭》的文学特点,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讲解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创作非常感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难。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5.强化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感受《蒹葭》中的人物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的韵律美:通过诵读《蒹葭》,让学生感受古风的韵味,掌握其韵律特点,如重章叠句、节奏感等。
-文学手法:分析《蒹葭》中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学习并掌握《蒹葭》中的生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领悟《蒹《诗经》中的其他诗歌,体会《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学实录

春木有情,《诗经》有爱——《关雎》《蒹葭》教学实录执教:纪丽娜【课前准备】1.整合《关雎》《蒹葭》《子衿》,补充《木瓜》《野有蔓草》《采葛》《有女同车》《桃夭》《樛木》,布置学生背诵诗歌。

2.走进春天,收集花草,制作“诗之书签”,送给“爱”人。

【课堂实录】一、生活激趣,引用破题式积累师:今天老师跟大家分享家中小儿的采春记。

(屏显)家有小园彼采艾兮,春之金华,如盛会兮彼采艾兮,春之绿园,如乐土兮彼采艾兮,春之青浆,如仙露兮(配图:和13个月大的儿子一起采摘艾草、制作青团的照片)生:老师仿用的是《采葛》。

师:请你背一下这首诗歌。

(生背)师:生活本身就是诗歌。

诗歌中的艾草,寄托了我们的情。

(屏显)诗者,吟咏性情也。

生:阳光、自然、艾草、春天、孩童,老师的小诗里充满了对万物的爱。

师: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什么是“爱”?(屏显)破题:爱的定义:“从心旡声。

又亲也,恩也,惠也,怜也,宠也,好乐也,吝惜也,慕也,隐也”——《康熙字典》师:今天,我们就在《诗经》的春木里,积累爱的诗篇,且行且吟,且悟且爱。

二、吟咏入文,波浪渐进式积累师:首先,我们从朱熹对《诗经》的评价,把握诗的读法:(屏显)朱熹:“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师:上古诗歌多出于街头巷尾,吟之,诵之,歌之。

我们用波浪符号划平仄,长短分明,强弱分明,高低分明。

从第一首诗歌《关雎》开始歌唱吧。

(屏显)原则:一二声平,三四声仄。

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 ^ ^^ ^ ~ ~~ ^ ~ ^^ ^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 ^ ~^ ^ ~ ~~ ~ ~ ~^ ^ ^ ^(师示范吟读。

生鼓掌试读)师:你的吟读处理有起伏,是怎么理解?生:求之不得,心里苦,慢而沉!(生描绘相思中女子水中采荇)师:《蒹葭》《子衿》也描绘了相思之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给这份相思加一个定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二首》之《蒹葭》课堂实录(含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二首》之《蒹葭》课堂实录(含习题及答案)

《蒹葭》课堂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形象思维、想象增加诗词积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2.以读带讲,以讲促读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重难点:明确“赋、比、兴”在诗中的用法。

教学过程师生问好。

师导入: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秋水,伊人。

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

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你的悲伤,你的喜悦。

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

老师刚才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的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节课,我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师: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

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好,请大家做好准备,听我朗读。

老师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师:老师读得不好,等一下同学们一定读得更好。

同学们刚才找到这首诗的韵脚了吗?哪位同学先说一说?(老师巡查)大家要在韵脚上注上拼音,就可以发现韵脚了。

生:(有些犹豫的)站起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案例导读]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请把导语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

“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

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

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

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

语言优美,营造氛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

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

“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

“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

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

宏观把握,提纲挈领。

诗歌吟读(屏幕显示).师:大家读一遍《蒹葭》,我听一下,“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语速稍快。

)师:好,语速要略加调整。

这是一首恋情诗,写向往、追寻,所以情感的氛围要通过语速表达出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就是轻柔的、充满向往的、充满爱意的朗读。

再试一次。

“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学生深情地读,语速降下来了。

)师:读得好!你看,这一遍感觉就不同啦。

还有几个地方要读好:三句“所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三句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

美人啊,就在那个地方!还有三个“宛如”,好像在那里,本来已经看见人了,但是又好像不在,有点遗憾,“宛在水中央”,这个“宛”字要读得重一点。

好,再试。

“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评点:三遍朗读,两次指导;根据学情,给出方案:调整语速,读出期盼,读好重音。

技巧点拨,四两千斤。

师:读得好!下面我们就细细地读,把字词弄懂。

“蒹葭苍苍”,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师:把注释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深青色。

所谓:所念。

伊人:那人,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边,指所在之远。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从:追寻,追求。

道阻且长: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溯游:顺流而下。

宛:宛如,好像。

师:这一首诗极具表现力,三章都是写追求而不得,而且这种追求是很艰苦的。

“溯洄从之”,首先是逆流而上,然后再是顺流而下。

这样的细节就有很好的表就更加的艰苦。

所以把逆流而上写在前面,现力,继续,“蒹葭萋萋”——(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萋萋:茂盛的样子;苍青色。

晞(xī):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跻(jī):高,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坻(chí):水中高地。

师:这首诗的表现力,表现在追求的时间在不断地延伸。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实际上都是在写时间。

还表现在地点的变化:“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继续读,“蒹葭采采”——(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采采:茂盛、众多的意思。

已:止,完。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

沚(zhǐ):小块陆地。

师:用三章来表现诗歌的内容,是诗经里面最有意味的一种艺术手法。

重章叠句,它的魅力就在于反复、强调,同时增加抒情的效果。

只用一章,是绝对没有这样的表现力的。

三章其实就是一章。

但是,变角度,用反复的方式,用变化的手法来抒情,这就是意味。

大家看,多美的结构,多美的文面。

这种诗歌的章法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审美的。

(屏幕显示)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师:好,继续来,大家读译文。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深秋的芦苇啊莽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啊凝结成霜。

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隔着水在那遥远的地方。

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宛如在那水的中央。

深秋的芦苇茂盛无边,清晨的白露还没晒干。

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在岸边有水草的地方。

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难以登攀。

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又在水中高的地方。

师:那是多么美丽的身影啊,让“我”非常的向往,不管她在什么地方,“我”都要继续地追寻她。

“深秋的芦苇”,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深秋的芦苇多么茂密,清晨的白露还没全干。

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远在水边那个地方。

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而又曲折。

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到了那水中小洲之上。

师:终于没有见到心中的伊人。

咫尺千里的遗憾、怅惘,留在了追寻者的心中。

好,我们各自背诵《蒹葭》,开始。

学生背诵。

师:好吧,古人说:“三章只一意。

”就是说,三章就是一个意思:寻觅、追求。

我们用朗诵的口吻来背《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背。

学生齐背。

评点:理解词语,知晓大意,小步轻迈,平稳扎实。

穿插讲析,层层深入,变换节奏,轻盈灵动。

师:谢谢大家。

我们继续学习,品析这首诗:美感品味。

(屏幕显示)美感品味师:我们把品析的内容放在最基础、最基本的内容之上,感受一下它的美感。

看,三章,重章叠句是一种美感,一唱三叹是一种美感,虚无缥缈是一种美感,追求不懈是一种美感。

大家再看,这样一些美感是需要我们进行基本的了解的。

“表现出结构与抒情手法美感的一种章法”,什么叫章法呢?就是文章的结构;“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什么叫起兴呢?就是先不直接地写故事,写事件,而是从远诗句”远的地方写起。

“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写美女的诗句;“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这“五美”都在课文里面。

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是这首诗表现意境之美的一个四字短语。

好,观察一下,然后读一读课文,我们就可以发言啦。

(屏幕显示)美感品味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学生默读,思考问题。

评点:设计活动,激发兴趣。

六个问题,启迪思维,涵盖全面,突出重点。

师:好吧,我们来交流一下,可以举手说话。

先选容易的说也可以嘛。

生1: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应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和“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师:先言他物,然后再写事情。

起兴(xìng)之美,我们有时候错把它读成起兴(xīng)之美,应该读成起兴(xìng)之美,就是先写一种事物,这种事物能够营造出一种意境,然后再写故事,就更有味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茫的,一望无际的芦苇啊,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朦胧的、阔大的环境,苍茫的环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所适从、沉郁,在这样的起兴之下,然后写故事,这种意境就更加的深远。

好,继续说话。

生2: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应该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师:反复咏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就是一唱三叹,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哪怕面对的是很难追寻的事物。

生3: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应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在水一方”“所谓伊人,还有直接地写美人的,朦胧的美感。

师:这是流传最为广远的八个字。

“在水一方”这四个字在现代生活里面比比皆是,它表现的就是一种意境。

那么章法呢?四个字,我说第一个字,“重”。

众生:重章叠句。

师:重章叠句。

一章、两章、三章,重章;叠句,“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反复出现;“宛在”“宛在”“宛在”;“在水”“在水”“在水”,都是叠句。

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肯定无疑的是第一章,太有韵味了,读起来让人陶醉。

师:最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这首诗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哪位来试一下?它是怎样的一种美感呢?生4:应该是“所谓伊人”四个字。

师:“所谓伊人”,现在不在课文里面,需要我们概括。

其实老师在课文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暗示了。

好,请你来。

生5:朦胧悠远。

师:朦胧的,悠远的,可望不可即啊。

看见了,一过去又没有了。

好,你来说。

生6:朦胧柔美。

师:朦胧的,柔美的,多好啊!——你来说。

生7:我也觉得是这样。

师:哦,一样的,总之就是一种朦胧的美感。

生8:我觉得应该是缠绵悱恻。

师:哦,缠绵的,悱恻的。

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到缠绵的时候,美人还没有找到,还在追求之中。

当然这种情感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很缠绵啦,不断地寻觅,多么执着的追求。

生8:我觉得是婉约柔美。

师:婉约柔美的,多好啊!声调一点都不铿锵,而是表现出来的是那种怅惘之情啊!还有吗?你来说。

生:婉约朦胧。

师:哦,婉约的,朦胧的。

——你呢?生9:我认为是清新怅惘。

师:清新的,多么纯美的感情啊!怅惘的,求之而不得呀!评点:课堂交流,思维碰撞,如泉激石,轻波微澜;如花绽放,朵朵明艳。

师:好,我们来看吧。

老师给大家作一下小结:(屏幕显示)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师: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是“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这种章法在现代诗歌里面也比比皆是。

余光中的《乡愁》,典型的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所以,重章叠句不仅仅是章法之美,更重要的是抒情。

一唱三叹,反复咏唱。

(屏幕显示)表现出诗歌的起兴之美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师:表现出诗歌的起兴之美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连续三个句子。

它们营造的是意境,这种意境是很苍茫的,和整首诗的意境极其吻合。

它没有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没有那样一种快乐的、热烈的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