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公开课分解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学案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
三、鉴赏方法
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揣摩诗情
意象: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四、下面请同学们置身诗境把这首诗读一读,请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思考: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
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
钟声渡头——黄昏江景图
月亮烟树岩扉松径——月夜山景图
五、画面一:黄昏江景图
思考:
1、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
——黄昏;渔梁渡头;人们争渡回家,我归鹿门。
2、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诗人所见所闻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心情感受如何?
——钟声、喧闹声;争渡情景;钟声显示了山寺的安宁僻静,渡头的喧哗声显示。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ppt课件
写成文
6
例:月亮已经出来了,如同 白玉盘,悬挂在蔚蓝的天幕 上。山上的树木原来是朦朦 胧胧的,好像被雾气所笼罩, 而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 却显出明丽青翠的颜色。我 欣赏着这无边的月光树色, 不知不觉中,已经来到当年 庞德公所居住过的地方。
屏弃世俗生活而安于孤独隐逸 的情感。
营造出 幽美恬淡 的意境。
9
请同学们按照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 基本思路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
谁来为大家先介绍一下作者?
10
王维 (701 — 761) ,字摩诘,人称“诗 佛”。
•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 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 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 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 水画之祖。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 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 有《王右丞集》。 11
缘景明情
现景 呈现诗中所绘之景 析景 分析特点 味境 品味意境 溯情 推求感情
12
归嵩山作
• 清澈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13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 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 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 也在一步步变化: 出发时安详从容, 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 泊。
14
比较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与王维《归嵩山作》异同。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悠然的钟声---山寺的超然和僻静 尘杂的人声---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 思的神情隐然可见。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世人返家 自去鹿门
殊途异志,两种选择两样心情,抒发了作者对 隐逸生活的向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但是作者也透露了一丝失 意、无可奈何的情绪,荒城、 古渡、落日、秋山全带凄凉之 意。
比较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与王维《归嵩山作》异同。
同: 都写归隐途中的景色和心境。
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 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 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异: 1.
孟诗着墨轻淡,多用白描,比 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 画”,色彩光泽更为丰富。
孟浩然故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雕像
背景
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 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眷隐居鹿门山,从 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40岁赴长安 求仕不遂,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寻先 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这首 诗是孟浩然决心隐居绝意仕宦时写的。偶尔也 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 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
夜登鹿门山,到庞公栖隐处,感受隐逸
之妙。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诗人彻底领悟了 “遁世无闷”的妙趣 和真谛,躬身实践了 庞德公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
与尘世隔绝,惟山林
是伴,只有他孤独一
人寂寞地生活着。
?
世俗的喧嚣 钟声的悠然 世人回家 我归鹿门 归心似箭 潇洒超脱 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情感? 两种归途 两种选择 对比 表现出诗人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夜归鹿门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词意象的分析。
2. 诗词意境的感悟。
3. 诗词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2. 诗词意境的创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夜归鹿门歌》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夜归鹿门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夜归鹿门歌》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诗词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夜归鹿门歌》,解释关键词句。
2.2 分析诗词意象,如“鹿门”、“夜归”等,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
3. 情感体验3.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如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等。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4. 实践环节4.1 学生分组讨论,创作以“家乡”或“自然”为主题的诗词。
4.2 各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5. 总结反馈5.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
5.2 学生评价本次公开课的收获及建议。
注意事项: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课堂活动丰富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5. 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环保意识。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家乡或自然的古代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特色。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描写家乡或自然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夜归鹿门歌(2017公开课)
迢荒流清 递城水川 嵩临如带 高古有长 下渡意薄 ,,,, 归落暮车 来日禽马 且满相去 闭秋与闲 关山还闲 。。。。
归 崇 山 作
王 维
请同学们按照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的基本思路赏析王维的《归嵩山 作》。 谁来为大家先介绍一下作者?
王维 (701 — 761) ,字摩诘,人称“诗 佛”,太原祁 ( 今山西祁县 ) 人。 •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 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六)》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满钓槎头缩颈鳊。
我又想起襄阳人孟浩然,他的诗清新可赏,句句足以永世流传。如今的诗坛老 将再也写不出新奇的诗句,只好用木筏捕取鳊鱼在汉水之边。 槎(chá):泛指船。耆(qí )旧:年高而有声望的人,故老。
称赞孟浩然,突出孟诗特点:清爽淡远。第一句,襄阳是孟浩然的籍贯,在 句前着一“又”字,凸显这位山川田野派墨客在老杜心中的重要位置。第二 句“复忆”孟因:孟诗歌清爽淡远。孟诗,句句都值得传诵。表达他对孟浩 然的赞美和敬慕之情。第三、四句而今的年高而有声望的人很欣赏孟浩然, 在孟的眼前自惭形秽,写出的诗句无法逾越孟浩然,就只好作罢,于是便学 孟去钓鱼“槎头鳊”,这一行动,表明对孟的推崇了吧。前一句用“耆旧无 新语”反衬孟浩然的“清诗”,后一句用“耆旧”“漫钓槎头缩颈鳊”来陪 衬孟浩然的隐逸形象。
无奈的隐者
• 孟浩然性格孤高狷介,不愿在权贵面 前摧眉折腰,但他始终怀抱济世之志,在 隐与不隐之间徘徊。所以“长寂寥”“惟 有”中还掺杂着一愤郁不平之气。 • 孟浩然醉心山林,不过是面对世间种 种不如意而做出的排遣忧愁,逃避现实的 无奈选择。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 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夜归鹿门歌》汇报课公开课教案--用
汇报课公开课《夜归鹿门歌》教案一、导入: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
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
(略)他是——孟浩然。
看来同学们对孟浩然都比较熟悉,那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他。
二、知人论世1.学生介绍2.老师ppt小结: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姓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诗人简历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老,晚年隐居汉江东岸鹿门山中成就作品集《孟浩然集》评价隐逸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诗风语言清淡,意境清远3.好友李白有诗《赠孟浩然》中评价他(ppt显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他的“风流”(古今异义,文采)和“隐逸”的形象。
小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人笃定孟浩然确确实实是个隐逸诗人,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隐士形象,抒发了怎样的隐者情怀。
三、吟咏诗韵1、录音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并结合注释理清文意。
3.抽学生读,其他学生思考,本诗的诗眼在哪里。
4.点评学生朗读,明确诗眼“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
5.学生齐读。
四、诗歌小结五、对比鉴赏、深入探究1.解题: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生:时间、地点、事件、诗体裁)2.思考:本诗选取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选取你喜欢的一联进行分析。
参考角度: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
①渡头喧闹为了反衬山寺宁静,作者超脱心境的得以展示;②世人江村,诗人鹿门,不同的归宿,对比中点名诗人的隐逸情怀;③鹿门烟树美景让作者沉醉其中,“忽”字点名了到家门口时候的不经意,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④岩扉松径寂寥之景,知人论世,作者怀才不遇,向往、自得的隐逸生活中也有些许的无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从“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那隐逸自得之志趣。
二、复习旧知: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三、诗歌鉴赏(一)简介作者: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夜归鹿门歌》正式上课用课件剖析
知人论世
• 虽然决意归隐,但终究是失望而归,失落而归。 回顾王维前三十多年的经历,并不得意。虽少年 得志,却屡经曲折;人近中年,却青春赋闲。曾 经的豪情壮志,如今的黯然收场,怎么不叫人心 生悲凉?王维之前也曾在诗里劝慰友人孟浩然归 居田园:“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 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送孟六归襄阳》)但对于王维这样一个想象 着“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 遇咏》)的人而言,再怎么平抑心情,也无法全 然超脱地面对这次的归隐。
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
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
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
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
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摒弃世俗生活,而安于隐逸生活 的情感 。营造出 清幽恬淡 的意境。
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它们是如何 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
的隐逸道路。诗人是洒脱的 但同时也带有隐隐的失落、 无奈和惆怅。
隐逸有他的传统,一般地说是消极出世。 但孟浩然的隐逸,除了为应试做准备外,本身 也有积极入世的意义。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方 式。这种隐逸可以造成声誉,于进、于退都有 利,跟求仕进的打算是不矛盾的。这种隐逸, 心情幽雅,充满了幻想和期望……
河水长流、草木繁生——平和清静之景。 车马“闲闲”——从容的心情
这次的归隐,似乎是他生活中再 平常不过的景象。诗人并不是被 逼出走,落荒而逃,也不是愤然 离去。正是这种从容的心境,才 使诗人在出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 是平和清静之景。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帮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绘表达的情感。
2. 诗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内容解析: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文意义。
4. 意境感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5. 诗词鉴赏: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夜归鹿门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2. 诗词鉴赏练习: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2.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意境。
3. 对比教学: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不同之处,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解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夜归鹿门歌》 最新优秀公开课课件
歌
鉴
赏 建 议
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 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 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 受。
缘景明情
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 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 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 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
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 象——进入意境——明析情感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凉的城池紧挨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经秋的重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远远地来到嵩山脚下安家落户,紧闭房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课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读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同
意境优美恬淡, 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 自得的心情。
景
夜山 基
月寺 、、
本
烟鸣 意
树钟 、、
象
岩渡
扉头
、、
松江
径村
、
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 不同的侧重点。
我 归 鹿
山 中
门超
然
僻
静
世 人 回
江 边
家杂
乱
喧
嚣
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表 现 作
山 中
对 比
两 种 选
两 种 归
运 用
者 恬 然 洒
超 然 僻
手择 途 法
写 法
脱 的
李白为其赠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家途中所见的景象以及内心的感慨。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夜归鹿门歌》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简介2.1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他的诗以写景见长,风格清新淡雅,意境深远。
2.2 作品简介《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诗中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家途中,经过鹿门山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背景唐玄宗开元年间,孟浩然游历江南,返回途中经过鹿门山,被山间的美景所吸引,夜晚归家时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夜归鹿门歌》。
3.2 诗歌内容解析诗中通过描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等景象,展现了夜晚的山中美景。
诗人以“鹿门月照”寓意自己归隐的心态,表达了对淡泊名利、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四章:教学活动设计4.1 朗读欣赏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各自的感悟。
4.3 诗句接龙以诗句接龙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5.3 选择一首孟浩然的其它诗作,进行阅读和解析。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1. 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诗境和诗风。
2. 分析孟浩然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6.2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寓意和象征的手法。
2. 感悟诗人在归隐与入仕之间的矛盾心理。
第七章:教学方法与手段7.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
《夜归鹿门歌》一等奖说课稿
《夜归鹿门歌》一等奖说课稿1、《夜归鹿门歌》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夜归鹿门歌》。
我的说课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说教材《夜归鹿门歌》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部分的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一首诗歌,是我们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所写的。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这首诗便是如此。
此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说学生经过必修教材1-5 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学习训练,高二学生在分析诗歌时应该已经基本上能熟练运用了解、写作背景、抓诗歌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为此,我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根据课后的诵读提示去诵读诗歌;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发挥想象,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2、把握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知识的理解,根据学生实际,运用较为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注重诗歌的诵读;2、引导法: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融入课堂,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3、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生成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教学1、根据课后的诵读提示去诵读诗歌;2、学生能够根据“缘景明情”的基本思路,发挥想象,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并体会目标和品味《夜归鹿门歌》的意境美。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能够背诵并默写《夜归鹿门歌》。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孟浩生的生平和对这首诗的背景。
解释诗中的“鹿门”指的是哪里,其象征意义。
2.2 诗文内容分析:逐句解析诗文,解释关键词语和意象。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诗文主题的思考。
3.2 朗读与讨论:分组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3.3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朗读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4.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解答,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4.3 默写与表达能力:安排课后默写练习,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默写练习,加深对诗文的记忆。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以这首诗为灵感写一篇小文章。
5.2 课堂小结: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与参考书:指定学生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包括古诗文的原文和注释。
提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6.2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PPT或使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诗文的意境和背景。
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内涵。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讲解《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1.2 作者介绍讲述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出生地、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分析孟浩然的其他著名诗作,如《春晓》、《宿建德江》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每句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到孟浩然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诗歌主题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如自然景色、归隐生活、人生哲理等。
讨论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3.2 诗歌主题延伸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探讨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思考诗歌主题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诗歌艺术特色介绍讲解孟浩然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
分析《夜归鹿门歌》中的艺术特色,如诗句的韵律美、意象的生动描绘等。
4.2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象来感受孟浩然的写作风格。
鼓励学生欣赏和评价孟浩然的诗歌艺术特色,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欣赏5.1 诗歌创作指导引导学生以《夜归鹿门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指导学生运用孟浩然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或归隐生活的感悟。
5.2 诗歌欣赏与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并介绍创作思路和感受。
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对方的诗歌作品,共同学习和提高。
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价值6.1 诗歌与唐代文化探讨《夜归鹿门歌》所反映的唐代社会文化特点,如文人墨客的隐逸思想、对自然美景的赞美等。
分析孟浩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夜归鹿门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演唱《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艺术能力。
3. 通过讲解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夜归鹿门歌》是一首唐代文人李白的诗歌作品,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和抒情的音乐表达了作者夜归的心情。
本课将以《夜归鹿门歌》为主要素材,通过学习歌词内容、音乐节奏和表演技巧,向学生展示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三、教学步骤:1. 情境导入:引入课题《夜归鹿门歌》,介绍李白和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歌词学习:将《夜归鹿门歌》的歌词分段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通过讲解古代文人的典故和修辞手法,深入挖掘诗歌内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音乐欣赏:播放《夜归鹿门歌》的音乐录音,让学生聆听,感受其中的音乐美感和情感表达。
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4. 歌曲学唱: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训练程度,选择合适的版本进行歌曲学唱。
教师示范和学生跟唱,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和发音。
5. 课文背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句背诵《夜归鹿门歌》,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和语感。
6. 表演展示:分组进行小组合唱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安排舞台动作和表演形式。
通过表演,展示学生对歌词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传递。
7. 欣赏与评价:学生观看其他小组表演,开展互动评价和讨论。
通过欣赏和评价,加深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8. 总结回顾: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回顾,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展望今后的学习和表演机会。
四、教学评价:本课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参与度和评价意见为主要参考指标。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小组表演和互动评价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夜归鹿门歌》课件剖析
夜归鹿门歌
相同点: 王孟的诗歌都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恬淡。
夜归鹿门歌
相同点: 王孟的诗歌都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恬淡。
不同点: 孟诗中夹杂了尘世的喧嚣突出自己的
超脱与潇洒,幻想和期望, 王诗主要借助自然的景观,寄托归隐
的悠然自得,决心归隐的冲淡平和。
夜归鹿门歌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闭关”,不仅指关门 的动作,且含有闭门谢客之 意。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 过问社会人事——感情趋向 冲淡平和 。
夜归鹿门歌
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 景色,抒写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
退隐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回 来隐居的心情一样。
回来了,闭门谢客,余生清闲,何等自在。 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决心归隐的悠然的心情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 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 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 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 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 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 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 疾发逝世。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故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雕像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悠然的钟声---山寺的超然和僻静 尘杂的人声---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 思的神情隐然可见。
夜归鹿门歌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世人返家,自去鹿门, 殊途异志,两样心情对隐逸 生活的向往。
《夜归鹿门歌》 说课稿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夜归鹿门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夜归鹿门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夜归鹿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单元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诗人在傍晚时分从世俗回归鹿门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把握,体会诗人的情感。
《夜归鹿门歌》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为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古代诗歌的常见意象、表现手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如何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赏析,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中蕴含的隐逸情怀。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孟浩然的另一首名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导入,引发学生对孟浩然诗歌的兴趣,然后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夜归鹿门歌》。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
学习目标 :
❖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 品的艺术魅力。
❖ 2、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 ❖ 3、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
格志向。
浩然知多少
孟浩然名片
姓名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
阳
简历 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
成就
著有 《孟浩然集》 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 《春晓》、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1、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 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争”字写得好。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层义和句中义。
“争”为“争夺”之意。 (3)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 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 (4)点出该字的手法、效果、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还感受到这种情趣的下面, 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5)点出换成字的不好。
用“还”字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 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 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 B、三、四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 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 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 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 C、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 墨,疏豁的点染,表现出自己对尘世生活的留恋 和归隐生活的向往及由此造成的内心矛盾。
❖ D、本诗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 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 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 自然的隐逸道路。
其诗风 质朴明快,清新自然
评价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并称 “王孟”
❖ 不惑之年去赶考,满腹才华失意回。 ❖ 探望好友王摩诘,触怒玄宗被放归。 ❖ 朝宗有意来举荐,酩酊大醉把命违, ❖ 昌龄襄阳来相聚,兴高病发令人摧。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 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2、提问:这首诗第八句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 请简述理由。 答:(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惟“字不能换成”还“字。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层义和句中义。
“惟”为“单单;只”之意。
(3)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用“惟”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 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
鹿 余亦乘舟归鹿门。
❖
门
鹿门月照花开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
歌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Nhomakorabea思考: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概括作者写
了几个场景。
意象
黄昏江景图 山寺钟声 渡头 江村
月夜山景图 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画面一:黄昏江景图
景物的特点
山寺 宁静 对 渡头 比
世人 纷攘 反 我 衬
喧哗 洒脱
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 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有《王右丞集》。
同:都展现了隐逸生活的恬淡优美,人与自然在
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 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异:
孟诗多用白描,着墨清淡,比王诗更显淳朴; 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比较《夜归》和这首诗在诗境上有何异同。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归 流水如有意,
嵩 山
王 维
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作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王维 (701 — 761) ,字摩诘,人称“诗佛”, 太原祁 ( 今山西祁县 ) 人。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
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
共同风格:●冲淡 孟浩然 朴素平淡,却不显单薄 王 维 自然淡远、诗画一体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 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 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 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 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 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
❖ ❖ ❖
夜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归 人随沙岸向江村,
❖
突出了诗人潇洒超脱的胸怀以及怡然
自得的心情
烟树 夜月 岩扉 松径
树影朦胧 皎洁清冷 幽深僻静 清幽寂寥
清幽 寂静
诗人形象
神情 欣喜 沉醉 迷恋 情感 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思考:
❖诗中所写 “夜归” 的“归”途实际上是 在写什么?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纷嚷喧哗到寂静清幽
❖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 寂寥隐逸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