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已整理】【第四章】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与降水 教案(表格式)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与降水教案(表格式)第四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气温与降水测定及变化, 绘制并判读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课本71-77页,内容包括“气温”和“降水”两部分,是气候的基本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为学习本章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以及后面章节中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教学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贴近生活,通过描述气温、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地理的用处,激发学生地理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认知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不足,在学习上具有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等特点,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是该阶段的学习障碍。
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能力。
学生对气温与降水的空间变化规律等抽象知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减轻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模式,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学习气温与降水的测定及变化,增强对地理区域的认知。
2、综合思维:通过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读其分布规律。
3、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气温与降水的测定,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4、人地协调观:运用气温与降水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人与环境协调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的测定与变化。
(2)降水的定义与测定。
2、教学难点: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读其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图示分析法。
课前准备温度计、量杯、2023年陵水县气温与降水数据、陵水县暴雨图片、PPT。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央视天气预报。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探究与实践 板块运动与地震》教案(表格式)
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通过对比读图,尝试解释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PPT、
脚本动画
6分钟
探究活动三
地震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确实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减轻这种威胁,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应急措施。
教师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
1分钟
板书设计
板块运动与地震
板块——六大板块——地震: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应急措施及逃生方法
课题名称:探究与实践板块运动与地震
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
教学目标:
1.结合探究活动任务一,根据经纬度位置在地图上找到2013—2022年,印度尼西亚及其附近地区发生里氏 7.0 级及以上大地震的位置并标注出来。
2.结合探究活动任务二,通过观察、查阅图文等资料,描述这些地震发生地的分布特点,尝试分析该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进一步认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尝试解释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提高探究板块运动与地震之间关系的能力。
教师提供应急科普《漫画教你正确应对地震》仅供学生参考。
小结:学习地震逃生方法有助于提高逃生能力,可以降低伤亡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地震来临时,我们需要迅速采取正确的逃生措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学生查阅资料、走访同学老师等,收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小组合作创作情景剧。
各小组表演情景剧
17分钟
总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根据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回答)
复习旧知
PPT
2分钟
探究活动一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多地出现了火山爆发和地震活动增多的情况。2013—2022年,印度尼西亚及其附近地区发生里氏7.0级及以上的大地震就多达15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七年级地理学科上册第四单元
单元名称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章属于自然地理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天气、气候、气温、降水、影响气候的注意因素主要等降水类型,让学生了解世界气候的基本状况,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气温的分布规律及景观、生活的影响。降水的类型及对农业的影响及工业的布局的影响。
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对今后大洲、地区、国家所处纬度、海陆位置对该洲、该国家气候的影响。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1、了解天气、气候的含义与区别。
2、掌握世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对气候的影响。
3、了解气候的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学习世界气候,学会分析世界气候的分布,对工农业分布的影响,通过学习提高读图分析问题的能方面加以指导,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
时间
划分
4.1天气与气候1课时
4.2气温和降水2课时
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3课时
4.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2课时
单元
质量
检测
见测试卷。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认识气候类型、影响气候类型的主要因素态度,正确分析、理解各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单元教学重点
世界气候类型、影响因素及分布;气候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单元教学难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类型的分布、的工农业的影响。
处
理
措
施
1、注重直观教学,多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热会热点,引导学生多讨论、多操作、多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已整理】【第四章】
学生活动总结:热带气候类型各月的平均气温大约都在20℃左右,全年气温很高。
教师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学生反思这节课的收获,疑惑。
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对应景观分布地区分布最广洲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相同点不同点
课后反思
学生活动:学生复习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说出这两种气候的分布纬度并说出主要的位置。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澳大利亚等沿海地区.
地中海气候分布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最为典型.
学生练习:
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对应景观分布地区分布最广洲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气候类型。
2、亚热带气候类型。
教师活动:利用图片展是亚热带的主要气候类型。然后让学生看气温和降水变化图。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亚热带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教师活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最低气温0℃以上。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气候类型进行总结归纳和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的能力。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教案:天气和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7-P70。
主要包含“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等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并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3.能够解读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天气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识别并解释天气符号。
3.运用多媒体资源,模拟天气预报播报,提升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挑战。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与应用。
•天气预报的基本解读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的复杂性及其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
•运用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信息,分析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视频、气候类型图片等)。
•常用天气符号卡片。
•学生预习材料(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等)。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一段不同天气下的生活场景视频,如晴天下的户外活动、雨天中的行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有什么不同?它们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天气的话题。
•明确目标:简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天气与气候、掌握天气符号、解读天气预报。
二、新知讲授(20分钟)1. 天气与气候(10分钟)•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强调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案例,如“北京的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或“南极洲的寒冷气候”,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当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常用天气符号(5分钟)•展示符号: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如晴天、多云、雨天、雪天、雷阵雨等。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镇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城镇的发展过程、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模式一视频导入播放不同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景观的差异,判断自己的居住地与哪一类景观类似,分析造成景观差异的原因,导入新课。
模式二图片导入特色民居图片导入,直入主题。
你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民居的名称吗?你知道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吗?你知道不同地区民居不同的主要原因吗?通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导入新课。
观察与发现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聚落的分类:(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将这些聚落分类,引出聚落的类型。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乡村和城镇)通过分析聚落的图片及文字部分,了解聚落的含义及分类。
续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探究与讨论2.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城镇景观图,说出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密集稀疏分散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城镇聚落与乡村的主要差异。
【分组讨论】探究城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简单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城镇和乡村景观图,从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方式和交通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比,比较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最后让学生填表比较聚落形式。
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活动交通状况【说一说】阅读材料并结合生活经验,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代表城镇和乡村,介绍自己的“家乡美”,分别说明城镇、乡村的优点,及时总结。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四五章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四五章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四、五章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
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诉了天气和气候两个相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腰起至书包踏进家门最先体会的就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培育学生联系实际的自学习惯,彰显课改中自学身边的地理知识,鼓励学生概括出来天气的概念。
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有关图片,可以协助学生随心所欲掌控天气预报的科学知识,更能够培育学生读图Arracourt的能力。
“大活动”题目的设计也就是结合实际,使学生介绍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充分反映了当前课改的倡导的“自学有价值的地理”。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教法指导:1、使学生辨认出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介绍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情景设计:开放式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1、晓得“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够在生活中恰当采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够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融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推论近期可能将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够收听相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相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表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全章教学案
2014学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全章教学案第一节天气学习目标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4、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一、课前探究1、结合课本P57"天气"部分及生活经历,回答下列问题(1)你有没有看(听)过天气预报?为什么要看(听)天气预报?(2)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多长时间发布一次?奥运会开幕当天,气象台大约需多长时间表向开幕式导演预报一次天气情况?(30分钟)为什么?(3)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气是__________________其特点是。
(5)气候是指一个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它具有性。
2、结合课本P57-58"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完成下列要求读P58“卫星云图”(1)怎样根据卫星云图判别简单的天气情况呢?(根据颜色)(2)白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蓝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判断:青藏高原的天气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家乡的天气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认识天气符号3、读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回答:(1)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预报符号。
)(2)我来做天气预报员P58图4-3(3)P59活动2判断天气符号与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4、天气和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结合课本P57“气候”完成下表天气气候概念区别相同点两者都是指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二、预习交流三、互助提升1、最近几天,我们家乡的天气有何变化?2、我们家乡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四、体验成功1、“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 6-8o C,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
01 第四章本章备课说明【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3.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人口要素是认识全球的人文环境的开始。
从区域范围上着眼于全球,课标要求的重点是从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两个角度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人口状况;聚落是人类的聚居地,城镇和乡村为聚落的两大类型。
课标要求主要包括聚落景观特征和聚落变化两方面;景观特征首先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在不同时间尺度中观察并描述;“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内容要求,要初步认识文化的含义,从群族历史、语言文字、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多角度,尤其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理解。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涉及课标“世界地理”中的“居民与文化”,这部分课程内容由人口与人种、聚落、丰富多彩的文化(语言、宗教)3个方面构成,共安排了“世界的人口”“世界的聚落”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三节内容。
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7—9年级地理学习所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之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人口问题及其影响是形成正确人口观的重要知识基础。
教材在“世界的人口”一节中,以“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和“世界的人口问题”为目标题,通过文字叙述和活动设计,力求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自然增长如果不能与社会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相协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而适度的人口自然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
人口分布的差异包括人口密度的差异和人种分布的差异。
“世界的聚落”一节在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不同文化所特有的价值。
学生只有了解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差异,才能明白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电子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中海附近少雨,冬季温和多雨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选择题:1、下列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地中海气候的是 ( )A.意大利的罗马 B.中国的上海 C.东南亚的新加坡D.俄罗斯的莫斯科2、下图是A、B两地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和各月降水分配图,读图回答:(1)两地都位于¬¬(南、北)半球。
(2)两地气温年较差较大的是地。
(3)A地的气候特点是。
(4)B地的气候类型是。
其余题目见综合能力训练基础巩固六、板书设计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1、热带气候类型(1)、热带雨林气候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记住主要温带、寒带和高山高原气候类型的名称。
2、在地图上说出以上各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过程方法3、会读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气温和降水折线图等图表资料,学会分析气候的特点。
4、记住主要温带、寒带和高山高原气候气候类型的特点。
情感态度5、树立关注世界气候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1、各种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名称、特点和分布。
2、读各类气候资料,判断分析气候类型和特点。
教学难点1、各种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名称、特点和分布。
2、读各类气候资料,判断分析气候类型和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归纳法、图表法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一、诗句导入: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以上几句诗句名篇分别描述了温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温带、寒带和高山高原气候的独特魅力。
方案二、图片导入:以上一组图片所描述的景观是温带、寒带和高山高原气候。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它们的神奇和秀美。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温带的气候类型1、自主学习(1)温带有哪些气候类型?(2)结合P80-83文字和图片,分别探讨: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地区、气候特征(3)展示表格,个人总结四种温带气候的分布地区及特征分布地特征对应景观气候类型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2、小组交流提出质疑明确自主学习问题答案,记录质疑: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温带主要气候存在的共同点和差异有哪些?(2)完成P81“活动”(3)完成P83“活动”【教师精讲点拨】在表述温带、亚热带等气候特征时,一般分为夏季和冬季,侧重气。
【新教材】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教学设计
阿拉伯语 汉语
英语 法语
俄语
西班牙语
返
联合国网站上的工作语言
回
目
录
世界的语言 联合国的官方语言共有6种,分别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
拉伯语。
返 回 目 录
世界的语言
结合“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和教材P75阅读,找一找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区,并填写表格。
语言 汉语 英语 俄语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主要分布地区
法语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返 回
目
录
世界的语言 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是哪种语言?2.使用范围最广泛的是哪种语言?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返 回 目 录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课标要求
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 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 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 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1977年,“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 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时,各携带一张“地 球之音”镀金铜质声像片。它录制了有关 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各种信息,承载着人类 与宇宙星系沟通的使命。
春节
返 回 目 录
世界的习俗 阅读材料,找出春节有哪些习俗?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 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 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 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 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 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返 回 目 录
世界的习俗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 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 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不 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 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 风民情、宗教习俗、经 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新教材】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教学设计
1.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2.根据图像填写表格,并展示交流。
学生通过宗教建筑、服饰、活动等图文材料,多角度认识世界宗教的多样性。
PPT
10分钟
环节三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承转】除了信教徒有他们专属的节日外,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也有其独特的民族节日。
【展示】中国和西方传统节日图片
PPT
10分钟
环节二
世界的宗教
【承转】除了殖民扩张外,宗教也是帮助语言进行传播的主要力量。
【展示】圣经(已经被翻译成3350多种语言进行传播)
【展示】三大宗教卡通图片
【提问】
1.世界上有哪些宗教?
2.图中人物分别信奉什么宗教?为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宗教活动、宗教建筑、宗教服饰等图文资料,填写表格
1.我国八达岭的雄姿
2.60种语言问候语
3.27种世界名曲
4.35种自然界音响
【提问】“地球之音”是从哪些方面传递文化术等图片
【提问】文化还可以在哪些方面体现?
【总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总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提问】英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1.根据知识积累,回答问题。
2.观察不同语言的书写,聆听不同语言的发音。
3.根据图像填写表格,并展示交流。
4.读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对语言的多样性有更全面的感知。
观看影片图片和文字介绍
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案5篇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案5篇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含的国家;3.通过使用地图,提升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学习方法指导: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位置和主要组成1.说出东南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东南亚的主要组成部分3.总结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读图2-3回答:4.东南亚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战略地位?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明确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为什么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教师精讲点拨】日本国内需要的石油绝大部分来自于西亚,油轮必经马六甲海峡【探究结论】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资源小国,矿产资源尤其贫乏,要进行工业生产,就必须进口石油,沿途经过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最后到达中东。
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日本进口石油的必经之地,因此马六甲海峡就成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学习任务(二)、东南亚的自然环境1.自主学习:读图2-1,观察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分析地形与河流的关系,回忆东南亚的气候,分析对农业的形象1.中南半岛的地势特征如何?2.分析总结中南半岛的河流特点(流向与流速)3.分析判断马来群岛的地形地势特点和河流特点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明确提出疑问。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4)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课程概述本教案是针对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研究内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技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等;–熟悉地球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喜爱,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将分为以下几个模块进行教学:1. 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地理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科的交叉学科关系2. 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的形状和尺寸•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3. 地球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地球的大气环境•地球的水文环境•地球的地理生态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4. 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地图的分类和制作方法•地图的符号和图例•地图的地理坐标和比例尺•地图的阅读和解析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通过探究和发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知识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地理研究方法,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象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名师教案1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象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名师教案1 湘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67-73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与气候、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海陆分布与气候、地形地势与气候、人类活动与气候。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3.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采用地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再通过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结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从现实生活入手,贴近生活进行教学,指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学好这节课的关键。
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动画演示地球运动等)来突破难点、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手电筒,用来演示太阳的直射与斜射。
2.地球仪,用来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或地球运动的动画演示。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方面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引出疑问,引起探究兴趣2.用小实验和情境创设,解决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结合生活体验,理解知识3.通过指导看图和演示,讲授地球自转观察演示,得出地球自转的特点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赤道地区气温___,降水___;两极地区气温___,降水___;同纬度的沿海与内陆气温和降水相同么?同纬度的大陆上呢?看气温和降水图,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回答: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同纬度沿海与内陆降水和气温不相同。
七年级地理上册 教案 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集)教学目的: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及运用其它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4、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分析:本册地理教学内容,是新版教材,与老版教材相比,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旨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共五大章内容,其中第二章、第四章是重难点,第三、五章是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本期所教学生,均系一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对一系列地理概念都非常陌生,故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兴趣,并在教学中将知识地理与生活地理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以促进地理教学。
教学时间安排:本册教材共17节内容,具体课时安排如下:第一章:3课时第二章:8课时第三章:5课时第四章:9课时第五章:3课时计划上半期完成1至3章的学习,后半期完成4至5章学习教学要求:1、严格按照大纲要求,精备细备每一堂课。
2、教学过程悉心讲授,引导学生弄清重点,突破难点。
3、精心设计作业,严格学生认真完成。
4、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力图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2010.9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纬度海洋与陆地的差别,简单介绍其中原因。
1 月气温 7 月气温
海洋
高
低
冬暖夏凉
陆地
低
高
冬冷夏热
这两幅气温分布图,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现,规律不好总结,教
师要给予指导。
活动针对较好的学生能完全明白,一般的学生有难度,要分层次教学。
内容小结:利用板书,强调重点
课后作业:总结整节课重点,加深印象。
课后小结: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备课讲课,可以
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
讲授新课:
二.降水
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
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1.形成条件: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
总结答案:
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 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 温度越低事实。 2.主要类型: 根据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 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 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 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 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 寮等地。)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 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海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根据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那种降水 类型,为什么? 3.降水量的测量 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 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 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 值)。 内容小结:通过板书总结重点。 课后作业: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 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降水量的测量
①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③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
世界之最:
①最炎热的大陆——非洲
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
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
指导学生观察“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利用书 63 页活动 1 分析: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事实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年级 主备
教学 目标
七年级
学 地理 课
科
题第二节、气温和降水Fra bibliotek授课人
杨慎
教学 内容
气温和降水
课时
4
授课 时间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
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
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
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活跃课堂。
板书设计:
气温: 概念、表示方法、观测方法。
气温分布规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学过一些生活常识、自然科学道理,一知半解对
于理解降水还有一定距离,有待补充,避开物理上的呆板、严谨,以生
活常识,简化比喻来引导。
复习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之最?
引入新课: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
的注明温度,某一地点的平均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
等温线之间。
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指图分析。世界各地气温的差异,总结世界
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61 页活动 1)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
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
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
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过程
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 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 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 表描述气候特征。 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 布规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 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 —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 一.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 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二.测定气温 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学生自己阅读书 62 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 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 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 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 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 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一般都是使用一种 “气温等值线分布图” 1、等温线 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