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不平则鸣—王朔的反“崇高”
解构崇高
![解构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3df049efd5bbfd0a79567366.png)
解构崇高作者:臧梓洁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在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以文革时期为题材和背景的作品众多。
《动物凶猛》是王朔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既具有影响力的以文革时期为创作背景的作品。
王朔的《动物凶猛》在一定的程度上打破了文学创作的常规,开辟了“反英雄叙事”。
本文从王朔笔下的《动物凶猛》故事出发,介绍《动物凶猛》的故事内容,而后对其中的“反英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探讨“反英雄”叙事对文学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动物凶猛》;王朔;反英雄叙事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04-01一、引言王朔的叙事风格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其中的“反英雄”叙事,《动物凶猛》中主人公都具有着一定的“反英雄”思想,认为学习是没必要的,是注定要被遗忘的,主人公们打架、逃课,渴望和高喊自由,释放自我。
这种叙事风格极其具有王朔的独特的“反英雄”思想。
《动物凶猛》在现代文学中具有很高的地位,研究其中的“反英雄”叙事风格具有很高的意义和价值。
二、什么是“反英雄”“反英雄”即是与传统小说中所具有的英雄叙事风格相反的,小说的主人公不再具有英雄的特质,反而更加将于英雄相反的特性凸显出来。
反英雄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明显的“叛逆”意识,更加追求本性,对社会中的崇高和准则熟视无睹。
“反英雄”并不是与英雄完全相反,同时可能也具有着与英雄一样的强大力量,以及崇高的理想,只不过主人公实现理想的方式不合乎人们想象中英雄应该做的事情。
在《动物凶猛》中,主人公马小军就是这样一个“反英雄”人物,他想象着有一天如果战争爆发了自己可以做一个英雄拯救世界,然而并没有战争出现,在现代这个和平的社会,马小军只能采取“反英雄”的方式,即打群架来实现自己的崇高英雄梦,马小军打架赢了的时候内心会涌现出一种英雄的感觉,从而内心得到满足。
通过采取“反英雄”的叙事方式,与当时社会中的“崇高’,进行对比。
关于王朔现象的评价及“文学神经质”
![关于王朔现象的评价及“文学神经质”](https://img.taocdn.com/s3/m/d3fb352c763231126edb115c.png)
关于王朔现象的评价及“文学神经质”摘要王朔现象曾是中国文坛有影响力的现象之一,对其评价有褒有贬,以贬居多。
本文认为对王朔现象的评价似乎有些是“文学神经质”的表现,应对其再评价,建立一种开放自由的文学理念.关键词王朔现象文学神经质社会转型开放的文学理念青年作家王朔走红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空中小姐》一炮打响;1988年又推出《浮出海面》等四部力作,并先后被搬上荧屏;再以后,《我是你爸爸》等三部长篇小说和《过把瘾就死》等几十部中篇小说相继问世。
对于王朔一度的大红大紫,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特别是王朔后来涉及影视圈,更是家喻户晓。
从“王朔热”的升温,到后来就热热闹闹地形成了一个“王朔现象”.一对于王朔及其作品的评价有褒有贬,众说纷纭。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对于“王朔现象”的各种评说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有的过激,特别是一些持反面的意见有时实在令人费解.不仅王朔本人被视为“痞子”“流氓”,有的评论者竟说“:王朔在现代社会的流行是一个凶兆,王朔在精神荒原上栽了一丛丛罂粟;……说他是世纪末的恶作剧者,一只色彩斑斓的毒蜘蛛一点也没辱没他。
”①王朔特别不受学院派文人教授的喜欢,许多人似乎摆出了拯救人文主义的民族大旗,发出了呼救“:我们多了个王朔汉语多了些不幸。
”②“中国流行王朔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也是中国文化的反动。
王朔作品的出现并流行是编辑的悲哀,读者的悲哀,政治的悲哀,民族自信心的悲哀。
”③这种呼声之高,就好像一个小小的王朔的到来,就能让中国文化断流一样。
有一种不把王朔踢出文坛不罢休的姿态。
现在看王朔真是有些可悲,好像从一开始出场就一直要承担着这些指责,什么行为不端,不正派统统与他有缘,有关于文学使命的倒台或是人文精神危机的讨论就总把王朔拉出来做例子,因此让人费解。
其实无论是从普通接受来讲还是从鉴赏批评来说,总是持有上述姿态者,已经或多或少的有了一种“文学神经质”④的表现.“文学神经质”在文学活动中指创作者、接受者及批评者等的一些对于文学、文学作品及文学活动的非正常的认识.在文学活动中,世界、文本、作者和读者这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的。
“王朔现象”研究
![“王朔现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129be1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6e.png)
摘要“王朔现象”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而是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思想观念变革时期,包含“王朔热”在内的,因王朔作品特性所勾连起评论者对于文学文化等问题广泛讨论的一种文化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象征着权威话语的消解,文学不可避免地由庙堂走向民间,个性化书写的文学时代逐渐到来。
同时,它为我们把握八九十年代的诸多文学问题如“人文精神”大讨论、知识分子心态转变、大众文化兴起、市民小说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借助“王朔现象”,我们意在从文化的角度更为全面准确地对作家王朔进行重读,对王朔作品的文学价值予以重新评判。
本文对“王朔现象”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部分是在对“王朔现象”这一概念予以清晰界定的基础上理清现象的形成原因,具体从多样文化形态的形成和文学话语由集体向个人的演变两条线索来分析。
第二部分是在明晰现象形成的复杂原因之后将研究的落脚点置于对王朔作品文学特质的发掘上,并将其归纳为具有反叛性个体性应为市民阶层代表的“顽主”群像,以调侃式民间话语传达反讽意味的个性化语言和批判怀疑的思想品格三点。
第三部分是在前述基础上分析概括“王朔现象”的文学史意义,对90年代文学革命和同时期其他文学现象予以观照,进一步阐明重读“王朔现象”的意义所在。
王朔作为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家,其对当代文学风格的突破所作出的贡献往往被“商业写作”“大众文化”代言人等评价遮蔽,如今喧嚣已过,尘埃落定,对其应以理性思考做出公正的评判。
通过对“王朔现象”的再研究,期望把握文学发展中知识分子的心态转变、个体性书写的兴起、文学走向市场的趋势等问题,进一步明确这一现象对当代文学由集体向个人的转变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王朔现象”,王朔,转型,反叛,文学史意义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 is not a purely literary phenomenon, but a period of soci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 of ideas and ideas, including “Wangshuo Hot”, which is widely discussed by the commentators on issues such as literature and culture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Shuo's works cultural phenomenon.The emergence of this phenomenon symbolizes the dissolution of authoritative discourse. Literature inevitably moves from the temple to the folk, and the literary era of individualized writing gradually comes. At the same time,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us to grasp many literary issues in th e 1980s and 1990s, such as the “humanistic spirit”discuss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llectuals' mentality, the rise of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 novels. With the help of “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 we intend to re-read the writer Wang Shuo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from a cultural point of view, and re-evaluate the literary value of Wang Shuo's works.The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 mainly starts from three levels: the first part is to clarify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 specifically from the formation of diverse cultural forms and the evolution of literary discourse from collective to individual are analyzed. The second part is to put the foothold of the study into the excavation of Wangshuo's literary traits after clarifying the complex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pheno menon, and to classify it as a “stubborn”group image with rebellious individuality and representative of the citizen class. The unique language style of the irony and the critical suspicion of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 are conveyed in a ridiculous folk discourse. The third part i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d to observe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in the 1990s and other literary phenomena in the same period, and further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of rereading the “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As a controversial writer, Wangshuo’s contribution to the breakthrough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style is often obscured by the “business writing” and “mass culture” spokespersons. Now it’s over, the dust settles, and it should be rational. Make a fair judgment.Through the re-study of the “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 it is expected to grasp the mentality transformation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the rise of individual writing, the trend of literature to market, and further clarify the phenomenon that this phenomenon changes from collective to individual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Key words:“the phenomenon of Wangshuo”,Wangshuo,transformation,rebellious,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history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1)绪论 (2)第一章文化转型:“王朔现象”的由来与反思 (9)第一节多样文化形态的形成 (9)第二节文学话语由集体向个人的演变 (12)第三节避免误读:理性客观的立场 (15)第二章王朔创作:现象之中的文学 (17)第一节城市与个体生命的结合:“顽主”群像 (17)第二节权威话语的消解:个性化语言生成 (21)第三节怀疑批判品格的重新确立:“反崇高”的思想价值 (23)第三章喧嚣之后:“王朔现象”作为文学史存在的意义 (26)第一节“王朔现象”对90年代文学革命的影响 (26)第二节“王朔现象”与同时期文学现象的关联 (29)第三节“王朔现象”在文学史教材的缺失 (31)结语 (34)参考文献 (36)后记 (40)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1)绪论王朔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位重要而独特的作家。
争议作家 品评文化——王朔的文学批评综述
![争议作家 品评文化——王朔的文学批评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e6191186edb6f1aff001f58.png)
在 矛头直指 王朔时 , 评论界 相对较 为平静 , 没有 就事 论事 , 而是各抒 己见 , 从学理上予 以褒贬 , 极具客观性 和理 论性。葛红兵在《 同文 学观 念的碰撞——论王朔与金庸 不
传统与反有
之争》 一文 中客观分 析 了王朔 、 【 u 金庸 论争 的原 因 : 为他 认
收 稿 日期 :0 9 0 - 3 20 - 9 0
作者简 介: 朱立冬, , 女 河南南阳人 , 南阳师范学院讲师 , 硕士, 研究方向 : 中国现 当代文 学。 5 6
2 0 年 1 和 20 年 8 , 00 月 00 月 分别 出版批评专著 《 无知者无
人认 为王朔 的作 品不深刻 ,没 有资格 去批评德 高望重 的 “ 金大侠 ”他 这样做纯粹 是为 了炒 作 自己 ; , 有人 认为王朔 感情 真实 , 活得真实 ; 也有 人通过这 一现象看 到 了更 多的 动因。对 于王朔 的批金行为 , 读者 、 报纸 、 网站是众说纷纭 。
于小说文 本 , 更不 在于作家 的为人 , 或者 作家个 人之 间的 争执 , 实质是批评本身 。就批评而言 , 其 王朔代 表现代 , 金
在王朔言说鲁迅 时确 实存 在着很大误读 , 的甚至 自 有
觉步入 了言说的歧途 。比如在涉及对于鲁迅杂文 以及思想 的评价上 。他认 为鲁迅 光靠一堆杂文 、 几个短篇是 立不住
人物点评的行为引起了很 大的争议 , 来了很 多的思考 。 带
解, 多是为王朔 的勇气而喝彩 ; 还有从 文化 品位 的角度 , 认 为王朔是 为了扭转 读者的文化倾 向 , 改变流行 的不正常存
无知岂能无畏_质疑王朔批评文字
![无知岂能无畏_质疑王朔批评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d8a551027cd184254b3535bb.png)
其三: 我臭你也别香, 搞臭一个算一个。 先是自贱, 把自己拉到粪坑中, 然后贱人, 把 别人拉下来, 弄出个天下老鸦一般黑, 从此谁 也别说白了。用王朔自己的话说是, “王朔的 优势也仅在于抢先一步宣布自己是流氓, 先
卸去道德包袱, 还落个坦诚的口碑, 接着就对 人家大举揭发, 发现一个人小节有亏就指其大字报那一套, 搞臭一个算一 个”¾ 。王朔的逻辑是: 我臭, 你也不香, 而且 也不许你香。比如他在大谈“知识上的诚实与 道义上的负责, 是一个作家的界限, 界限就在 这儿, 要是守不住 哪怕退一步也就完了”¿ , 满口仁义道德。可是这些仁义道德仿佛还有 专利权似的, 如果出自他 人之口, 就是 假崇 高, 伪善, 假正经。而出自王朔自己之口, 就是 攻击别人的武器、衡量别人的标准。且不问谁 给了王朔这个权力, 仅仅这套手段, 就是封建 时代“只许州官放火, 不准百姓点灯”的酷吏 所惯用的, 不知王朔什么时候竟也学会了?
其四: 要什么是什么, 随心所欲变戏法。 至于规则、常识及事物的本相, 王朔都不管, 当然这些也管不了他。比如关于媚俗, 王朔 说: “媚俗? 对了, 搞大众文化就是要媚俗, 在 商言商, 俗是什么? 是多数人的习惯和约定, 我们不把话说得这么难听, 我们叫‘为人民服 务’。学院派知识分子可以从各种角度批判大 众文化, 就是不要从‘人民性’这个立场出发, 因为那是大众文化本身的立场。”À “媚俗”的 本义是什么, 早让他掉包了, 同时, 他还搬来 “人民性”和“为人民服务”两顶大帽子 来压 人, 大众文化在这里成了一个至高无上不能 批评的价值判断, 在王朔游刃有余的概念偷 换中无往而不胜。我想真是埋没人才, 要不然
或许是在沉闷和单调的空气中呆得太久 了, 王朔的这种夸张式的语言和非理性却又 很极端的态度一出现, 即招来一批惊羡的目 光, 并立即俘获了他们, 甚至一些知识分子也 兴高采烈不遗余力地将这些本来很粗鄙的东 西神圣化和合法化。他们把王朔当作平民代 言人, 因对于平民价值的迷信和无条件的认 同而对王朔不加分析地迅速认同。其实早就 有人指出王朔身份的可疑, 朱学勤说: “王朔 有意无意地以平民意识为油彩, 作为他推销 文字作品的有效策略, 确实获得了成功。但是 如果有一定的历史感, 不难看出其社会内容 是大院父辈消灭了市民社会, 大院子弟再来 冒充平民。拿这样的东西偶尔解闷取乐, 可 以, 说这样的东西为平民意识, 那真是认错人
王朔小说论争与商业时代的文学伦理
![王朔小说论争与商业时代的文学伦理](https://img.taocdn.com/s3/m/024b3b2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f.png)
王朔小说展开学术性评论,随后越来越多的评论家
业化取向,而是“反道德”问题。王朔小说“反道
参与进来。陈思和 《黑色的颓废》 对王朔小说的颓
德”“反崇高”的表达非常多,他对传统道德的批判
废特征给予了中肯评价,肯定了王朔小说很多方面
与嘲讽,包括他各种自述、发言中毫无顾虑的“痞
的创新,但也认为王朔这种小说格调并不高。陈思
虚无主义问题也是情理之中:“在王朔的小说中邪恶
篇批评文章很有代表性,文章对王朔的顽主形象进
压倒了正统。” ⑩ 还有论者指认王朔这种否定传统的
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其表现出来的“反崇高”性质
写作是一种思维误区,导致的是作者和读者都无法
的价值选择表达了担忧和反思:
摆脱道德逆向反应:作品没有超越性,现实中的读
的纯洁、真诚的背叛。在王朔的小说中,已无所谓
⑥
崇高正义使命可言。” ⑨ 王朔小说怀疑传统的伦理道
批判者方面,也有很多评论家可以理解但不能
德,这对于很多人而言,的确会觉得这种作品容易
接受王朔这种毫无底线的“反崇高”和“痞子”化
带来颓废和虚无。为此有论者从王朔小说看到道德
叙事。在王蒙发表 《躲避崇高》 之前,阎晶明的一
子”形象背后的文化问题,文章最后指认这些“痞
心态来对待人生”,认为王朔虽不在作品中提倡何种
子”是以社会道德为对立面,而王朔把“痞子”内
价值理念,但他的写作痛快地解构和嘲弄了现实生
心那些被压抑的社会潜意识揭示出来,就是对正
活中那些束缚人自由、压抑人性的传统规则,这就
义、道德的蔑视。“王朔小说的这一极端的文化视角
文学的一种反动”,认为王朔“亵渎神圣”的叙事是
王朔小说论争中的重要一面。
“王朔现象”的再思索——兼论文学的命运
![“王朔现象”的再思索——兼论文学的命运](https://img.taocdn.com/s3/m/47db987b02768e9951e738da.png)
有 了重量 , 人生没有 了精 神 , 生活更加 空虚、 无聊 。
顽 主 们不 能承受 生 命 、 活 之重 , 就是 说 , 仅 有 生 也 仅 顽 主是不 够 的 , 人们 仍 然需要 精 神 的安慰 , 找终 极 寻
答案。我们 的生活仍然离不开鲁迅、 巴金 , 我们仍然
需要“ 上帝 ”, 要终 极关 怀 。 需 王朔 的 由热变 冷 , 明社 会 发展 了 , 们关 注 的 说 人
追逐 金钱 、 名 的 比 比 皆是 ; 足 于 一 己私利 、 斥 功 满 充
现象》 一文中认为 :王朔小说有独 特的认识价值 和 “ 批判力量, 使我们得到了近乎全新的生命体验 、 情感 体验和审美体验 , 他让我们领略了转型期社会激荡 、 碰撞 和现 代都 市 的 斑 驳 陆离 、 花 缭乱 的生 活 色 彩 眼
以及 善 更 调
着酒 色财 气— — 以至 于我们 今 天看 到革命 历 史时 期 的英 雄事 迹 , 觉得 恍 如 隔世 , 是 真 的吗? 我们 满 竟 那 足于蝇 营 苟利 的生 活 , 乐此 不 疲 , 了向往 金 钱 、 除 耽 于享 受 、 躁 幻 想 , 浮 我们 还有 什 么 ?这 是 正 常 的 吗?
曾几何时 , 我们大谈理想 , 忽略了人们物质享受的欲
望, 造成 了人性 的压 抑 和人格 的贬 损 。但是 , 枉过 矫 正, 物极 必 反 , 味 地满 足于感 觉 享受 , 一 物质 消 费 , 不 也 是和低 级 动物 相差 不远 了吗? 不 论 是 东方 还 是 西 方 , 困惑人 们 的 问题 皆 为非 此 即彼 ,理 想与 现 实 ” “ 神 与 物 质 ” “ 岸 与 彼 “ 、精 、此 岸” “ 、 肉体与 灵魂 ” 的永 恒 矛 盾一 直 存在 , 随着 人 伴 类社 会历 史 的始 终 , 我们不 能摆 脱 现世 , 便也 不 能摆 脱此 类烦 恼 。我们 的时代 , 我们 的人 类 , 仍然 离不 了 雨果 、 尔 斯 泰 、 迅 、 士 比亚 … …这 些大 师 们 的 托 鲁 莎
王朔小说的文化与心理解析
![王朔小说的文化与心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a63c3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1.png)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朔小说的文化与心理解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70509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朔小说的文化与心理解析中文摘要王朔以独立不倚、单枪匹马的冲刺,开拓7"90年代文学的一个新方向。
王朔小说及其在当时轰动一时的“王朔现象”,对于理性地揭开罩在文学实体上的那一层层光怪陆离和浮躁虚幻的“文化外纱”,尤其是对于我们正确探讨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前进方向中的文学观念的演进仍具有较大的范式意义。
作家的价值主要在于作品,我们看一个作家应当主要看他的作品。
王朔小说有它特别的景观和都市情恋:别致的文字,聪明的言辞、精巧的结构、啼笑皆非的窘境、迷惑混沌的艺术形象。
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反差极大的阅读体验,荒唐绝顶而又发人深思。
它们不仅有着内容的独树一帜,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打破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人物塑造、情节构造、语词配置诸种因素有机地融合。
虽然这些作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实,但在虚设、假象的玩世游戏中却把当代人的心态和姿势通过夸张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象地概括了90年代中后期我们社会中的一种心态、情绪和行为。
本文将王朔和他的小说置放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环境中加以理解,分析王朔创作的深层动机。
从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解读王朔的作品,对曾经在文坛制造了巨大“轰动效应”、如今“偃旗息鼓”的王朔及其小说重新认识,增添些许客观、公允的因素,使之能在文学史上有一个合适的位置。
关键词:王朔小说文化心理内容形式AbstractWangshuoexpandedanewdirectionin90'sliteraturewithuniqueandsingle-handedspirit.Wangshuo≮n0Vdand”wangshuophenomena5hadparadigmsignificanceinunveilingthebizarreandmotley”culturalveil”Oftheliteraturesubstantialitywithrationality,especiallyinprobingintotheevolutionofliteratureprinciple.Thevalueofawritermainlyliesinworks,andevaluationofawritermainlyliesinworks.Wangshuo’snovelhasspecialviewsandfeelings:unconventionalcharacter、smartlanguage、delicatestructure,ridiculousdilemma、confusemuddleheadedartimage.Thereadercanhaveadiversified、absurdandthoughtfulexperience.Theworksnotonlyhaveuniquecontents,butalsohavespecialcharlnincontentandform,andintegratingtheform.Breakingthroughtheconflictsbetweencharacterization、#orandexpressionorganically.Althoughtheseworksdidn'twriteworksgeneralizethemood、emotionandbehavioroftherealistically,yetthecontemperysociety.ThispaperwillcomprehendWangshunandhisnovelintheChinesecontemporaryculturalcontext,andanalyzehisdeepestmotivationtocreateworks,andunderstandtheworksthroughcontentandformoftheworks.Thepurposeofthepaperistore·knowWangshuoandhisnovelandprovidesomeobjectivefactors,SOthatitcouldenableWangshuoandhisworkshaveasuitablepositionintheliteraryhistory.formkeywords:Wangshuonovelculturementalitycontent绪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过程中,作家群体受市场经济机制的威逼利诱。
王朔的经典语录大全
![王朔的经典语录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0222ac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b.png)
王朔的经典语录大全王朔,中国著名作家、评论家、导演,曾被誉为“中国最具有争议性的作家”。
他的作品出色而有深度,被广为传播。
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经典的语录以及引人深思的言论。
下面举七例作为论证。
1. “中国人不缺勇气,缺的是无畏的胆量。
”这句是王朔对中国人面对深层次问题时的认识。
他认为,中国人勇于面对挑战,但缺乏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的胆量。
2. “中国有很多晚节不保的人,甚至他们一直就没有节可保。
”这句话调侃了许多官员没有担当和理念,只为了自身利益的行为,指出这种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
3. “中国的文化传统总是与一群神仙,一堆人造神话联系在一起。
”这句话讽刺了中国文化中长期以来的迷信色彩、过于信仰神仙、拜神等瑣碎而不是尊重真正的科学。
4. “我们不能再无视历史,连着六十年的现实中国,必须再次面对现在所处的局面,甚至冒着绝望冲向未来。
”这句话是王朔对于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紧迫感,他认为必须勇敢面对过去的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把握未来的发展机遇。
5. “人的心灵之所以宽广,正是因为思想里藏了无限的梦想和美好的愿望。
”这句话是关于人性的思考,王朔认为人的内心宽广而充满向往,但是故事中却充斥着各种瑣碎,我们要用美好的梦想来支撑内心的宽广。
6. “秉承一种绝望的态度是不明智的,因为它会让你失去希望、斗志与创造力。
”这是王朔对于消极绝望情绪的一个反驳,他认为我们即使面临失落甚至绝望,也要保持希望、斗志,才能有所创造,具有真正的力量。
7. “写作是一种生活,而不是一种工作。
如果你只将它看作是一种工作,那你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是劣质的。
”这句话表达了王朔对写作的理念,认为写作是一种生活的方式,需要用心经营,不能将之变成一种机械的工作。
如果只是把写作当做一种职业,那么写出来的作品就只有表面的光鲜,缺乏内涵和灵魂。
只有将写作融入生活中,用心感受生活的点滴,才能让作品充满生机和张力。
综合以上七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王朔的思想深度和见地之高,他从中国现实出发,面对现实问题逐一道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并且认为在面对种种困境时,我们不应该放弃希望和创造力,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的创作,才能创造出充满生命的作品。
汪兆骞|严肃作家王朔往事
![汪兆骞|严肃作家王朔往事](https://img.taocdn.com/s3/m/da47754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c.png)
汪兆骞|严肃作家王朔往事严肃作家王朔往事文|汪兆骞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巨大的活力与普遍的堕落同时出现,一个被物欲驱使的几近疯狂的时代,首先在都市拉开了大幕。
城市的文化情绪、文化表达也透露出新的气息。
中国的社会生活本身发生了重组。
对这重组的态势用文学做了最直接的表达者,便是王朔。
他对时代特质的把握,他用最地道的社会意识写作,为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视角和一种新的社会心态,其价值远远超越了同时期醉心于借鉴世界文学精神和技法的作家,而使他成为当时不可多得的一位严肃作家。
其作品造成的轰动影响,文坛群雄难以望其项背。
严肃作家王朔1严肃作家王朔,曾受到最不严肃的对待。
有人看不惯王朔以对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激烈亵渎者的姿态,堂而皇之登上文坛。
有人不赞同王朔对一切传统精神内涵予以肆无忌惮的嘲讽:既不相信“文以载道”,也不相信“为艺术而艺术”。
有人愤怒于王朔把“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当成码字为生的普通职业,变为“游戏人生”的把戏。
有人指责王朔拒绝崇高、解构英雄主义,淡化道德责任,消解宏大话语等对主流意识的反叛。
客气一点儿的说,他是“从纯情到邪恶”(《当代》编辑章仲锷语),不客气的,见王朔在小说中自称“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就称其小说为“流氓文学”,称他为“痞子作家”。
有趣的是,就在这些人喋喋不休、咬牙切齿,不时讨伐王朔之时,他的小说却愈加风靡全国,1988年被称为“王朔年”。
接下来几年,他的小说几乎全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红火得让人目瞪口呆,遂有了王朔独步文坛影坛的别样风景。
王蒙在20世纪90年代初,站出来,公开为王朔撑腰,但还是只限于就“崇高”与“鄙俗”这一层面来谈。
睿智的文坛领袖给王朔正名,一时传为佳话。
可惜,王蒙并未意识到,读者对王朔的拥戴是属于社会学范畴的,只从文学趣味上找原因,怕很难中的。
应该把王朔现象视为中国社会大变革,在文学当中引发的一个反应。
王朔是在社会拥戴中登上文坛,成为“市民社会”的代言人。
王朔现象给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王朔现象给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529c0d19ec3d5bbfd0a7446.png)
王朔现象给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中国文坛,最应该理性对待的便是王朔现象。
近年来,从文化层面解读王朔现象成为一种研究趋势,其中也不乏独到的见解,当然还有批评者认为王朔现象与中国流氓文化的深刻渊源,称其为贵族痞子。
还有一些评论家因为王朔文本所具有的颠覆性,具有较强的后现代性。
王朔现象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文学潮流,为现代文学的创作带来较大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叙事方式方面在叙事方式上,王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见的模板,这个模版上写着四个字大众话语。
正是因为这种叙事方式的流行,让现代文学创作有了较大的上升空间。
在王朔的文学作品中,他把市井俚语与小说文本和影视编剧相结合,运用调侃、反讽的表现手法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手法。
把一些热点趣闻加入到叙事中,并且紧紧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力图给读者最新最喜的大众文化。
例如比较流行的话语过把瘾我是你爸爸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流氓我怕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当然,提到王朔的大众话语叙事就不能不提到反讽与调侃的运用,他把一些政治术语、文革用语、市民俚语相互融合,巧妙地表达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两种表现方式也特别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
它不仅增加了文学作品的生动性、亲切感,唤醒人们对生活感受的认识,还无形中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创作趋势,一批作家都采用了王朔的这种文学表现形式,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张炜的《丑行与浪漫》等文学作品。
毛崇杰在评价王朔小说的语言特点时,曾这样说道:王朔的小说以‘京味’十足的痞气调侃见长。
他的语言特色甚至比他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更吸引着读者。
这些调侃以带痞气的反叛,把政治的、哲理的、道德的严肃课题与俚语、土语混合在一起达到反讽的效果,最易在青年与市民阶层中引起共鸣。
所以说,这种大众话语式的叙事方式值得现代文学创作进行借鉴,使文学作品更加地贴近群众。
二、主题立意方面在主题立意上,王朔一反传统,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具有颓废色彩的主题。
论王朔小说的大众文化立场
![论王朔小说的大众文化立场](https://img.taocdn.com/s3/m/68b5920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1.png)
论王朔小说的大众文化立场王朔小说的大众文化立场文/ 雨夜箫香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与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形成强烈的时代反差,王朔小说和王朔电影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王朔小说及其语言风格极为流行,形成了难以拒绝的“王朔现象”。
王朔是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围绕着他一直存在争论,甚至是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将其奉为文坛精英,也有人将王朔小说斥为“痞子文学”。
但无可否认的是,文坛的很多“第一次”使他成了无法拒绝、难以回避的存在。
王朔现象和一个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我们进入八九十年代文坛无法绕开的文化现象。
王朔的处女作是1978年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等待》,此后又写过几篇部队题材的作品,但反响不大。
王朔的成名作是发表于1983年末的中篇小说《空中小姐》。
王朔的创作到目前为止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言情、调侃和写实。
从《空中小姐》开始到八十年代中期,是王朔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代表作包括《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这个时期的小说无不流露其温情的一面,但还未形成鲜明的风格。
由中篇小说《橡皮人》作为过渡,王朔创作进入第二个阶段,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顽主》、《一点正经没有》、《你不是一个俗人》、《千万别把我当人》等。
小说中“调侃”式的对话明显增多,很快就吸引了大众读者,1988年被文学理论界称为“王朔年”,王朔小说及其语言风格的流行,则被称为“王朔现象”,这个阶段是王朔文学生涯的黄金时代。
后来,王朔的小说由于“调侃”失去限度开始遭到读者的厌弃。
1991年,王朔写了100多万字的小说、电影和电视剧本,第二年陷入写作危机和精神危机。
之后减少调侃,开始进行一些深沉的思索,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代表作为《我是你爸爸》。
沉默多年以后,王朔又不甘寂寞,推出了长篇小说《看上去很美》和一系列大话式的杂文随笔访谈集,再次在文坛上引起重大反响。
2007年,他又出新书《我的千岁寒》和《致女儿书》,又一次轰动文坛。
对于王朔现象的评价及文学神经质
![对于王朔现象的评价及文学神经质](https://img.taocdn.com/s3/m/4468c97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d.png)
对于王朔现象的评价及文学神经质近年来,王朔在文艺圈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他的作品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尖锐的观点,是在中国文学中无法替代的存在。
然而,他的言行也常常引起争议,甚至被认为是作秀或是自我包装。
本文将从王朔现象和文学神经质两个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
王朔现象王朔现象是指王朔作为一名文学作家所在的文化现象。
这个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常常带着讽刺、挑衅、反叛等特点;二是他个人形象鲜明,表现不拘一格,往往会通过一些言行举止获得关注。
如果把王朔比喻为一个文学明星,那么他已经是影响力很大的文学巨星了。
他的小说和散文被广泛传阅,被评为经典之作;他的话题和言论受到了大众和媒体的关注;他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社交媒体和时尚杂志上。
总之,王朔已经拥有了一种独特的“粉丝经济”现象:不管是因为他的作品,还是因为他的形象和言行,都能够得到社会关注和支持。
然而,王朔对于这种现象并不是太在意。
他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我不是什么文化偶像,不喜欢过多关注,更不喜欢过多曝光。
”这表明他对于成为“王朔现象”的人物并不是太在意,或者说并不是他所追求的。
文学神经质文学神经质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下,创作者经常会表现出过度的敏感、自我负责、创伤和自我批判等特点。
而王朔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也表现出一定的文学神经质倾向。
王朔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的哀叹和对人性的批判,这张批判的面目有时候显得非常残酷,但却又不失真实和深刻。
他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探索人性的真相和内涵,这种探索的过程往往充满了痛苦和煎熬,体现了他文学神经质的一面。
与此同时,王朔还经常在各种场合表现出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等特点。
在他的言论中经常会出现“我是个糟糕的人”、“我没有什么好的作品”等话语,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创作和成就并不满意的一面。
这些心态尽管有时候会给王朔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但也同样体现了一种深度的文学情感和思考。
论多元化语境下王朔的“反崇高”
![论多元化语境下王朔的“反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4dd2028c83d049649b6658c8.png)
物形象 :嬉皮士 ” “ 于观 、 言等 , 方 他们 以“ 痞性 ” 对抗 传统道
德, 缺乏报 国壮志和历史责任感 , 有的 只是 随波逐流、 游戏人 生的态度和反理性、 反崇高的行为。他们一般是“ 文革 ” 中的 军官子弟 , 拥有无聊 的童年 , 荒废 了学业 , 以至于在历史重归 前进之后 , 对恢复正 常秩序 的生活元 所适从 , 保持着一 种 仍
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 开放政策 , 中国社会的各 给 个方面都带来 了巨大 影响 , 随着 政治和经 济 的转 变 , 学作 文 为社会存在 的一 种反 映 , 在不断地调 整 、 也 转变。在思 想解 放的大旗下 , 文坛 呈现 出多角 度 、 全方 位 、 多元 化 的开 放趋
势。“ 多元化” 作为八九十年代文学在转型期的重要表现 , 不 仅是文学 自身发展 的要求 , 也是商品大潮对 文学从外部进行
、
王朔“ 反崇高” 的表现
人物
王朔 的作 品提供给人 们的是 一个相对宽 松又充满幽 默
的小社会 , 中的人物没有正当的职业 , 有正常的生活 , 其 没 更
论及 王朔 的“ 反崇高 ” 首先绕不开的便是 王朔 自身身份 ,
的转变。王朔是 中国作家协 会 50 0 0余 名会 员 中, 巴金之 继 后靠稿酬 生存 的第 一位“ 化个体户 ” 文 。随着市场 经济 的发 展, 文化 的商 品属性 日益凸显 , 如何 在消 费文化市 场上站稳 脚跟 , 成为作家们不可避免 的问题 。以往 的作家多身居 国家 体制之内 , 作为 国家的工作人员 , 吃的是“ 大锅饭” 他们 的作 , 品内容大多体现的 是主流意 识形态 引导下 的官方话 语。面 对经济冲击 , 为了谋 生养家 , 王朔 勇敢地 置身 于主流体 制之 外, 投身于商业化 写作浪潮 之 中, 自己变成世 俗化 的 自由 让 撰稿人 。王朔 身份 的转 变 , 他 的创作 也 与 以往 的作 品不 使 同, 他身份的转变成 为他一切“ 反崇高 ” 的基础 。 ( 价值取 向的转变 : 一) 重精神启蒙——重市场消费 王朔 自己曾说 : 虽然我经商没有成功 , 经商的经历 给 “ 但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王朔的作品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王朔的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cf0716b42e3f5727a4e9622c.png)
王朔的作品与王朔有关的影视作品我看了一些,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
有些作品里带点乌迪·艾伦的风格,这是我喜欢的。
有些作品里也冒出些套话,这就没法喜欢。
总的来说,他是有艺术成就的,而且还不小;当然,和乌迪·艾伦的成就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
现在他受到一些压力,说他的作品没有表达真善美,不够崇高,等等。
对此我倒有点看法。
有件事大家可能都知道:艺术的标准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以美国的标准为例,到了欧洲就会被视为浅薄。
我知道美国有部风格高尚的片子,说上帝本人来到了美国,变成了一个和蔼可亲的美国老人,到处去助人为乐;听见别人顺嘴溜出一句:感谢上帝……就接上一句:不客气!相信这个故事会使读者联想到一些国产片。
这种片子叫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看了,一定会觉得浅薄。
法国人对美国电影的看法是:除了乌迪·艾伦的电影,其他通通是狗屎一堆。
相反,一些优秀的欧洲电影,美国人却没有看过。
比方说,我小时候看过一些极出色的意大利电影,如?罗马十一时?之类,美国人连听都没听过。
为此我请教过意大利人,他们皱着鼻子说道:美国人看我们的电影?他们看不懂!把知识分子扣除在外,仅就一般老百姓而论,欧洲人和美国人在文化上有些差异:欧洲,尤其是南欧的老百姓喜欢深刻的东西,美国人喜欢浅薄的东西,这一点连后者自己也是成认的。
这种区别是因为欧洲有历史,美国没有历史所致。
因为有这种区别,所以对艺术的认识就有深浅的不同。
假定你有深刻的认识,对浅薄的艺术就会视为庸俗———这正是欧洲人对美国电影的看法。
现在来谈谈我们中国人民是哪一种人。
我毫不疑心,因为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是全世界最深刻的人民。
这一点连自以为深奥的欧洲人也是成认和佩服的。
我在国外时,从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件事:美籍华人建筑师贝先生主持了卢浮宫改造工程,法国人不服,有人说:美国人有什么文化?凭什么来动我们的卢浮宫?对此,贝先生沉着答道:我有文化,我是中国人呢。
对方也就哑口无言了。
争议作家品评文化——王朔的文学批评综述
![争议作家品评文化——王朔的文学批评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0bce1c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2.png)
争议作家品评文化——王朔的文学批评综述
朱立冬
【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25)6
【摘要】王朔的批评文字大致可分为两个主题:一是谈论自己的创作与文学理念,二是评论文坛上的各种文学、文化现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对金庸和鲁迅的批评.王朔对当代文化和文化人物的点评的行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朱立冬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争议解决研究综述 [J], 穆永强;张水菊
2.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争议的作家作品评价问题 [J], 陆耀东
3.中西学者的平等对话:“文学批评与文化批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李恒田
4.论大众文化对于作家主体意识的解构——关于“王朔现象”的再思考 [J], 朱庆好
5.反叛传统争议作家——王朔研究综述 [J], 尹文灵;朱立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朔现象:路标与天平——《1993:众语喧哗》选二
![王朔现象:路标与天平——《1993:众语喧哗》选二](https://img.taocdn.com/s3/m/1b01470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b.png)
王朔现象:路标与天平——《1993:众语喧哗》选二
张志忠
【期刊名称】《文艺评论》
【年(卷),期】1997(000)005
【摘要】王朔现象:路标与天平——《1993:众语喧哗》选二●张志忠横看成岭侧成峰1993年文坛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关于王朔现象的热烈论争——1月,在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王蒙发表《躲避崇高》①,以欣喜之情对王朔的创作进行评价,赞赏之意溢于言表,并且由此在刊登该文的...
【总页数】10页(P47-56)
【作者】张志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3
【相关文献】
1.众语喧哗时代的平民化“交响乐”——解读电影《辛亥革命》 [J], 王淑娅
2.新历史小说--众语喧哗下解构主义精神的独语 [J], 王启凡
3.众语喧哗杂而有致--郭沫若《女神》的杂语性 [J], 程继龙
4.陕军东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1993:众语喧哗》选四(下) [J], 无
5.陕军东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1993:众语喧哗》选四(上) [J], 张志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平则鸣—王朔的反“崇高”
王朔是八九十年代最具争议的作家,关于他的作品各方文人学者或褒或贬,有人称其为“痞子作家”、“商业作家”,认为他的作品没有什么价值完全是为了商业利益,也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反映的是一种反抗虚伪现象的精神。
其实,不论王朔文学创作的动机是什么,在这个虚伪的时代,他那种从骨子里透露出的反叛精神都是值得称道的。
王朔作品中反对“伪崇高”“伪精英”的精神可以理解为他的不平则鸣。
一、王朔为什么会反崇高
成长经历。
王朔的反“崇高”与其童年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王朔曾在访谈节目中谈到他小时候的老师都喜欢冒充全知全能。
有一次在课堂上他因举手指出老师写了错别字而被认为是扰乱课堂纪律,老师还因此把他家长叫到了学校希望他家长可以打压他,并且老师还让他写三千字的检查。
王朔回忆他的老师还经常离间学生的关系,不许成绩好的同学和他一起玩。
除此在王朔眼里他的父母也是非常专制的,他们在孩子面前总喜欢假装上帝假装神圣并用此来教育孩子。
王朔的父母和老师总喜欢扮演伟大崇高的角色,实际上他们并不总是对的,对此王朔非常的反感,这也为他日后的反崇高埋下了种子。
成名后的经历。
王朔在成名后被一些精英学者称为“痞子作家”,作品被认为是颓废文学,大众文学。
同时,几个用他作品改变的电影也被禁。
王朔显然对于那些精英们的批判非常不满,他自认为他的作品就是在反映现实。
他曾说过当时没有几个学者是在认真的批评他的作品,很多所谓的精英就是打着崇高的幌子跟着掺和,那些人在他看来并不崇高,都是在冒充崇高。
他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众生平等这是一切价值观的前提”,“我没说我是精英人家是傻子,其实大家都是傻子,谁也不比谁明白什么”,“他们说的那种精英我一个没见着,大家都是普通人,你可能比别人多一点知识,这不够变成神或者人杰……”王朔的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为他做为一个在追求文学的道路上受到“圈内高层”伤害之后的表现:他热爱文学,自负有过人的文学才华,却被文学圈看成“没知识”分子,成名后照样被精英们划到大众文化的范围加以小视。
时代的原因。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鱼目混珠的时代,当某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一点成就时就会被媒体或众人一味的追捧,被封上大师、精英、学者或伟人的称号,其实这些人都是有缺点的,也并没有大家所说的那么有成就,很多大众都被蒙蔽了双眼。
而那些可以称为精英的人却又被神话了譬如鲁迅,他并不像教科书中写得那么伟大。
二、王朔“反崇高”的表现
1、语言描写:调侃式的黑色幽默。
王朔采用调侃的方式,吸收众多的方言口语,并将严肃的“主流政治话语”、“知识分子语言”与这些痞式方言杂糅在一起,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语言体系。
他的语言对众人来讲并不陌生,但王朔将其以独特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放在诙谐的语境中,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陌生化”的效果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
如于观对他父亲说:“你怎么变得这么好吃懒做,我记的你也是苦出身,小时候讨饭让地主的狗咬过,好久没掀裤腿给人看了吧?”此句中的“苦出身”曾是一定时期内,国家给人们划分成分的依据,在此却用于调侃,从而达到对传统严肃性的反叛。
此外,“他妈的”、“混蛋”等词是顽主们的日常用语,这又是对精英话语的颠覆。
王朔笔下人物流行的标识语是“我是流氓我怕谁”,他们将自己处于流氓的行列,于是什么样“反崇高”的话语让他们说出后就能让人接受。
王朔正是用这种调侃式的语言来颠覆“崇高”。
2、人物形象:边缘化、反英雄的人物。
王朔的作品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相对宽松又充满幽默的小社会,其中的人物没有职业,没有正常生活,更没有崇高的精神和救世情怀,终日无所事事,游离于社会边缘。
但这样一群缺乏理想的人物形象却深受消费者喜爱。
“快餐式”消费方式的形成
使人际关系在金钱的冲击下日益淡漠,以往“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已无法在人们心中立足,“英雄主义”成为遥不可及的东西。
王朔塑造的一系列原生态的人物形象:“嬉皮士”于观方言等,他们以“痞性”对抗传统道德,缺乏报国壮志和历史责任感,有的只是随波逐流的态度和反理性、反崇高的行为。
作为时代的“多余人”,他们不满意现在的状况,对未来也没有规划和设想,他们只是一群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反英雄”人物,不能给读者带来任何崇高感。
王朔笔下的知识分子“精英”如说教者赵尧舜(《顽主》)、表面一本正经背地尽做坏事的“强奸犯”李江云的父亲(《玩的就是心跳》)等,他们既不心忧天下也不关心国事,终日沉于欲望中不能自拔,却又在人前假装正经,作者笔下的他们是受鄙视的对象,毫无崇高可言。
王朔的小说就是要剥掉“精英”“超人”“巨人”的为使,还原“人本身”,揭露虚伪的崇高。
三、王朔“反崇高”的意义和缺失
王朔“反崇高”的意义。
多元背景下的文坛,众生喧嚣。
一向备受青睐的“崇高”、一些“假大空”的崇高、“高大全”的冒牌货都杂陈其中,让人难以辨认。
但王朔的出现却在一定程度张给了我们警醒,唤起人们对“假崇高”的警惕与反思,这是一种难得的质疑精神。
“王朔现象”引起了关于崇高的精神论争,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文坛假恶丑的现象。
王朔“反崇高”的缺失。
“王朔现象”,掀起了混杂于文坛的一些虚伪面纱,确实引起了人们对于“伪神圣”的警醒。
但是,他将一些真正的崇高都拒之门外,拒绝了真正的高尚与神圣,拒绝了真正精神上的纯洁,这不能不说是王朔“反崇高”的缺失所在。
另外,王朔消解了崇高,却没有在消解后进行精神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