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

合集下载

给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我们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
一、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

二、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三、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

四、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

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

五、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

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

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

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七、根据反复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

九、借助误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
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一、依据语法结构在断句时,首先要分析句子的结构,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成分,并根据这些成分进行断句。

例如,“其一人/去倦怠/来而/犹侍立不去”中,“其一人”为主语,“去倦怠”为谓语,“来而/犹侍立不去”为宾语,应在“去倦怠”后断开,以明确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依据字词意义在断句时,要关注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根据词语的含义和功能进行断句。

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食不饱力不足”是一个意群,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应该在此处断开。

三、依据修辞手法断句时,可以借助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顶真等,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

例如,“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物有本末”与“事有始终”是两个对偶句,应该在“终”后断开。

四、依据句间逻辑在断句时,可以借助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断句。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应该在此处断开。

五、依据古文韵律古文讲究韵律,可以通过古文的韵律特点来进行断句。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是两个对仗的句子,应该在“流”后断开。

六、对比现代文翻译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可以对比现代文的翻译来进行断句。

例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吾生也有涯”翻译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也无涯”翻译为“而知识是无限的”,因此应在“涯”后断开。

七、结合上下文语境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进行断句。

例如,“见山不见水/庸才也/见水不见山/庸奴也”中,“见山不见水”与“见水不见山”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水”后断开。

八、综合运用多种技巧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来进行断句。

例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何夜无月”与“何处无竹柏”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月”后断开;同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前两句是转折关系,因此应在“者耳”后断开。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例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如:夫/环而攻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有所览辄省记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例如:佳木/秀而繁阴;问/今是何世;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7、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例如:山肴/野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不能停顿的情况:偏正短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介宾短语: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生/于忧患;其/如土石何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0、诗句节拍间要停顿。

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文停顿的规律口诀

文言文停顿的规律口诀

文言文停顿的规律口诀
文言断句的七个口诀如下:
1.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2.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3.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4.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5.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6.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7.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断包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
1.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2.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3.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4.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5.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6.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7.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8.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文言文,古代中国的文学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断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恰当的断句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结构和意思,也能够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

下面是一些经典优秀的断句示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1.断句示例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这是《易经》中的开篇,通过断句的方式将天地日月四时自然界的规律展示给读者。

每个句子都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也节奏感强,给人以美感。

2.断句示例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也。

这是《论语》中的一段话,通过断句的方式凸显了其中的反问和辞章之美。

每一个问句或者陈述都独立成句,使得篇章更具有古典文言的特色。

3.断句示例三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此句出自《庄子》,只有五个字,却展示了庄子思想的深邃和独特。

通过断句,使得每个字都得到彰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思考的空间。

4.断句示例四夫以官人之言是可以入耳也,非宜以道术相误也。

这是《荀子》中的一句话,通过断句将文句的重点和逻辑关系展示给读者。

每个句子的意思都比较明确,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论述和观点。

5.断句示例五吾道一以贯之,有悔无他。

这是《论语》中孔子的一句名言,通过断句将思想的精义展示给读者。

每个句子都独立成章,表达了孔子道德思想中的一贯性和坚定性。

以上是一些经典优秀的文言文断句示例。

通过合理的断句,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意思。

在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时,断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希望以上示例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在写作文言文时,正确的断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下面给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并附带一些练习,帮助您提高断句的能力。

1. 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关系来断句。

通常将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吾闻友人善鼓琴。

练习:参军者多爱国。

2. 宾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动宾关系来断句。

将动词和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君子爱民。

练习:明月皎皎。

3. 状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状语关系来断句。

将状语和谓语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于是乐师陈词而宫商。

练习:以后人闻之大无伤。

4. 承载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承载成分来断句。

将承载成分和相应的宾语或状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人生贵有所为甘有所不为。

练习:士为之。

5. 对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对仗关系来断句。

对仗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对应。

例:射者克而使我射者息。

练习:春风吹又生。

6. 偏正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偏正关系来断句。

偏正是指表示修饰、说明、限定等关系的短语或从句。

例:故颇有知古之称。

练习:严冬坚冰。

7. 并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关系来断句。

并列是指句子中两个或多个相同性质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练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 插入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插入成分来断句。

插入是指在句子中插入修饰、补充或解释的语句,通常用逗号隔开。

例:吾愿斯摩以陪吾游。

练习:和风生,将进酒。

通过不断练习和多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可以提高断句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语序和词性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做到恰当地断句。

文言文断句的具体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具体方法

文言文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3、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4、(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文言文有哪些断句技巧

文言文有哪些断句技巧

文言文有哪些断句技巧文言文断句是阐述文意和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法之一,它能够使文章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

下面给出一些常见的文言文断句技巧。

一、句末标点断句法1. 逗号断句:在表示并列关系、举例、列举、解释、转折等情况下,可以使用逗号进行断句。

例如:「盛德之人,其地载之」。

2. 顿号断句:适用于较长的复杂句子,可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

例如:「非一日之寒(顿),无以相知也(顿)」。

3. 分号断句:适用于并列句或复杂句中,用于分开两个意义相对独立但有关联的句子。

例如:「嘉靖辛未(分),陛见」。

4. 句号断句:表示一个句子的结束。

例如:「生也无情,乎?」。

二、语法结构断句法1. 主谓结构断句:根据文句提供者的意图和需要,将文句按照主语和谓语分为不同的部分。

例如:「人生乃江湖,江湖亦如人生」。

2. 主谓宾结构断句:以谓语动词和宾语为依据,将句子分为不同的部分。

例如:「吾闲居洛阳數载,于市朝正眩」。

3. 定状定补结构断句:以定语和补语为依据,将句子断开。

例如:「终日不见其所燕者,则心之所存,亦不復知所將之」。

三、内涵断句法内涵断句法是根据句子的意含和表达的情感特征进行断句的一种手法,重点放在理解文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上。

1. 概括性断句:根据句子的总体表达意境,通过词语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断句。

例如:「志和者天下,心正者道也」。

2. 强调性断句:根据句子中需要强调的内容,突出某一部分的意义。

例如:「亦可以本造则生恶,亦可以矫世则善行」。

3. 对照性断句:通过对比、对照的手法,将句子分割成两个对立的部分,以表达强烈的对比感。

例如:「得见于天者庆,受感于物者忧」。

四、情感断句法情感断句是一种根据表达的情感变化和力度的不同,将句子分段的断句法。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以上仅是文言文常用的断句技巧,断句的准确与否,还需要根据具体句子的语义和句子结构来决定。

在文言文的断句中,我们要注意合理地运用这些技巧,使句子更加通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文言断句的七个口诀

文言断句的七个口诀

文言断句的七个口诀
文言断句的七个口诀如下:
1.“曰”后冒(:),“哉”问叹(?!)。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文言文中,
如果遇到“曰”字,其后通常会有冒号;如果遇到“哉”字,通常表示
疑问或感叹,其后可能会有问号或感叹号。

2.“于”、“而”一般在中间。

这句话说明,“于”和“而”这两个词在
文言文中通常位于句子的中间。

3.“耶”、“乎”经常表疑问(?)。

这句话表示,“耶”和“乎”这两个
字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示疑问,其后可能会跟问号。

4.“则”前断句常加逗(,)。

“则”字在文言文中的出现,常常表示一种
条件或转折,其前可能会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时需要在“则”字前断
句,并在断句处加上逗号。

5.“矣”、“耳”、“焉”后常加句(。

)。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文言文中
出现“矣”、“耳”、“焉”这些词时,它们后面通常会是一个完整的
句子,需要在这些词后断句,并加上句号。

6.“者”、“也”作用表停顿,或句(。

)或逗(,)酌情看。

这句话表示,
“者”和“也”在文言文中可以用来表示停顿,其后可能是句号,也可
能是逗号,需要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酌情判断。

7.仔细琢磨只等闲。

这是断句的总口诀,意思是在做文言文的断句时,需
要仔细琢磨句子的意思和结构,不能马虎从事。

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
能准确地进行断句。

请注意,以上口诀只能作为断句的辅助工具,实际断句时还需要结合语境和文意进行理解。

文言断句方法

文言断句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古代书籍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意所作的停顿,或在古书上按停顿加的圈点,就叫“断句”。

读一篇文言文,应该先通读这篇文章,大体上弄清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结构,它属于什么文体等,然后再来给文章断句。

那么应该怎样断句呢?1、根据标志性的词断句文言文中的对话常用“曰”“云”等字,根据这些标志性的词去断句,往往能收到好的效果。

2、根据文言虚词断句文言文大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常用夫、盖、故、然、而、则、岂、然则、嗟夫、若夫等语气词;句末常用者、也、矣、乎、哉、耶、耳、焉等语气词。

3、根据语法结构、句式结构断句文言文中有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孰与……乎”、“为……所……”、“受……于……”、“……见……于”、“其……乎”、“何……为”、“不……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4、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互文句、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些句子的特点断句,一般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的效果。

5、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根据这个特点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断句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姓名、称呼等,多了解这些知识,对断句大有帮助。

7、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大部分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大多使用前后相承的句子,据此也能恰当地断句。

8、根据总分关系或分总关系断句文言文常常采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

掌握了这种写法的特点,对断句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根据词性、语序断句1、发语词领句断句。

常用发语词:盖、夫、且夫、今夫等。

2、时间词语领句断句常见的表时间的词语:是时、昔者、日者、既一、既而、向者、俄而(俄顷)、方今、有顷(顷之、顷间)、乃今(乃今而后、而今而后)等。

3、复音虚词领句断句常用于句首的复音虚词:岂唯(岂独、岂特)、然则、故夫、大抵、得无(得毋)、何为(何谓、胡为、曷为、奚为)、何以、何其、何必、何不(胡不)、何乃、未必、无乃.4、谦辞领句断句常见的谦辞:下官、窃、寡人、孤、仆、愚、妾、贱妾、婢子等。

文言文断句方法

文言文断句方法

二、断句原则:“三要”
1、要先易后难 2、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 3、要读懂全文
三、文言文断句的三个步骤是:先读后断再检查
四、文言文断句方法:“四借助”
(一)、借助名词断句 (二)、借助动词断句 (三)、借助虚词断句
(四)、借助句式,准确断句
(一)、借助名词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 语。断句时要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 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 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如:
答案: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 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本题2分,断对3处给1分)
2、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 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 世焉能相亡
断句: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 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翻译: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到了商汤王、周武 王那样的贤君,现在天下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 桀纣同时存在,怎能互相灭亡呢?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 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 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 贵者乎
/
/
/ / /
/
/
/
/ //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 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 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 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 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
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ì ng显现)于
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
非子· 外储说左上》)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的断句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以句号(。

)为界断句:这是最基础的断句方法,一般情况下,在
句号处断句。

2.以问号(?)和叹号(!)为界断句:问号和叹号通常标志一个完
整的疑问句或感叹句的结束,可以根据其位置进行断句。

3.以连词为界断句:连词是连接两个句子或词组的词语,例如:“而且”、“乃至于”、“然则”等,可以根据连词的位置进行断句。

4.以感叹词或插入语为界断句:感叹词或插入语一般是独立的词语或
词组,常常用逗号与句子分隔开,例如:“哎呀!”、“不过”、“无非”等。

5.以顿号(、)为界断句:顿号用于列举词、名词、句子等,可以根
据顿号的位置断句。

6.以逗号(,)为界断句:逗号是最常见的断句标点符号,用于分隔
句子中的短语、修饰语、并列词等,在逗号处可以进行断句。

7.以书名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为界断句:书名号和
引号用于引用别人的话或作品,可以根据标点符号的位置进行断句。

8.根据意群断句:意群是文言文中表达完整意思的最小单位,一般由
一个或多个字组成,可以根据意群的意思和成分进行断句。

以上是文言文常见的断句方法,根据具体文本的结构和意义,断句时
应考虑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

文言文断句方法大全一、故事引入以前,有一位阔少爷,常希望找个漂亮妻子。

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的美人,非常高兴。

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

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什么是断句呢?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二、考点解读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译文】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

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重庆卷已经把断句作为必考专题,所选语段不长,有故事性或分析评论,可能涉及文史哲知识;断句三分,一般六处,对选文的整体或者部分进行断句,只用斜线(/)断开,不加标点。

三、方法指津(一)基本方法: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能帮助读者把握
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断句示例,希望能够对
大家的文言文阅读有所帮助。

1.《红楼梦》:石、夏、芸、李、箫、金、芷、等诸姑娘,自
东府游后,无别说,只说何其苦夫!之是水月庄矣。

2.《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史记》:高祖乃平天下,创业未半,而五帝分裂,天倦人杰,使高祖兴起,此特为高祖崛起之际人杰地利所为也。

4.《左传》:楚子使相孟尝君使于吴。

吴子曰:“寡人有三宝,谓之不堪与?”对曰:“何宝?请闻之。

”曰:“一宝去女,二宝
去臣,三宝去亲。


5.《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文言文断句的原则是尽量按照意义和
语法结构进行划分。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意标点符号的运
用以及句子的词序和结构。

只有掌握了断句的技巧,才能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提高阅读效率。

希望以上示例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断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透过古文的断句之道,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古人的智慧和文化。

加油!。

文言断句和翻译

文言断句和翻译
B.“耳”“乎”“哉”“焉”“也”“耶”
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
C.“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
介词常放在句中,
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
断句。
如: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 后尊贵者乎 断句: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 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 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 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例2(2007· 高考江西卷)吾但使国家无逋赋,
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①逃亡、逃跑;②欠交、拖欠;③拖延、迟延。
“逋”“职”均为采分点。“逋”的义项有: 应选第②个义项。“职”的义项有:①职责;②
职业;③职位;④主要;⑤贡献。应选第①个义
项。
全句译作: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 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例9(2006· 高考江苏卷)民,吾民也。发吾粟振
之,胡不可?
振:通“赈”,即“赈济”。全句译作:百姓, 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 不可以?
死/人固皆死(排比)
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断句: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 胜/走如鲁(顶真)
二、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直接将原文
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
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 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以意译为辅助手段。因此, 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 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 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 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

文言文断句的5个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5个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5个方法1明词性(一)明名词、代词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

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

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二)明动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三)明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一、断句的重要性
在文言文写作中,断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

通过合理的断句,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增强其逻辑性和可读性。

合理的断句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意思,并且使句子的表达更加精准。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常常涉及到长句和并列句的使用。

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断句,整个句子会显得累赘且晦涩难懂。

因此,掌握断句的方法对于写作文言文来说十分重要。

二、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
在文言文断句的过程中,有许多基本原则需要遵循。

1. 主谓分开:将主语与谓语分开,使句子更加清晰。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子曰”和“不亦说乎”就是通过主谓分开达到清晰明了的效果。

2. 动宾分开:将动词与宾语分开,使句子更加易读。

例如,“吾闻”、“是故”等常用词在文言文中往往与后面的宾语分开。

3. 连词分开:将并列连词与并列成分分开,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

例如,“夫三国者,以存亡为大纲也”,其中的“夫”与“以存亡为大纲也”之间可以进行拆分。

4. 关联分句:将具有关联关系的分句分开,使句子结构更加简洁明了。

例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中的“不登高山”和“不知天之高也”就是通过关联分句的方式使得句子更加通顺。

三、文言文断句的实例
下面以一篇名句为例,介绍如何进行文言文断句:
> \。

文言文断句技巧口诀

文言文断句技巧口诀

文言文断句技巧口诀
以下是 6 条文言文断句技巧口诀及例子:
口诀一:“主谓动宾要分清,句子结构看得明。

”例如:“吾爱读书”,“吾”是主语,“爱读”是谓语,“书”是宾语,一下子就能断清楚啦!
口诀二:“名词代词常为首,找准它们不会愁。

”像“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就是这里的名词呀,从这开始断句,没错的!
口诀三:“曰云言后常断开,对话自然现出来。

”比如“孔子曰”“公曰”这里肯定得断开呀,这句话不就清晰了!
口诀四:“关联词前多留意,前后意思有关联。

”像“虽然”“然则”之类的前面,就是一个断句点嘛,就像“虽然吾今日疲惫,然则仍坚持读书”。

口诀五:“排比句式看整齐,节奏韵律藏玄机。

”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种有规律的,断句不是轻松加愉快嘛!
口诀六:“修辞之处细思量,特殊句式有方向。

”比如“何陋之有”这样的倒装句,就得特别注意断句啦!
总之,掌握了这些口诀,文言文断句就不再那么头疼啦,多练习肯定能熟练起来的!。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断句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规则之一,它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在文言文中,断句的准则主要包括停句、顿挫、停息、停滞和分句等。

第一章停句停句是在文言文句子中,在意义完整的地方停下来,使句子更易读懂。

停句的标点符号一般包括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例1:________其治李林甫者,可别也。

例2:________人不可镕于器,器不可附于人。

第二章顿挫顿挫是文言文中重要的断句规则之一,它是指在一个长句中适当地断开,以增加语气的变化和表达的准确性。

顿挫的标点符号一般包括逗号、分号和破折号。

例1:________人之初,性本善。

例2:________天生万物,以养人为本。

第三章停息停息是文言文中断句的一种方式,它用于表示句子的停顿、呼应或起承转合关系。

停息的标点符号一般包括顿号、句号和问号,也可以省略标点符号而靠意义的变化进行断句。

例1:________春秋之时,战国之际。

例2:________身世这等,真是可怜。

第四章停滞停滞是文言文中的断句方式之一,它用于表示句子中的一种停顿,延缓语气的表达。

停滞的标点符号一般是顿号。

例1:________言者,无罪也。

例2:________平常心,看世间百态。

第五章分句分句是文言文中断句的一种方式,它是在句子中适当地划分出多个分句,以使句子的结构更加清晰。

分句的标点符号一般是逗号、顿号和句号。

例1:________君子贤者,其言也信。

其行也动。

其忠也君。

其义也勇。

例2:________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不思而问之,不亦愚乎。

第六章总结断句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规则之一,包括停句、顿挫、停息、停滞和分句等几种方式。

合理的断句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结构。

1.本文档涉及附件:________(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附件的详细描述和附加)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法律名词进行详细解释)。

文言语句断句常见方法

文言语句断句常见方法

文言语句断句常见方法1、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3、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的双方,可以此来断句。

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4、依总分: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友,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 “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 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 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 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 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 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 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 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 方法综合运用。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 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 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 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 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根据对话、引文,再次断句。
综合各法,反复斟酌,确定难断的句读。
总结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2、找虚词,定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5、依总分,定句读。
6、对话、引文定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
小试牛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 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 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 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 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步骤: 1.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文章 2.然后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 范围 3.接着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 联系,斟酌后断句。 4.再通读检查断句是否合理 5.最后加上规范的标点符号
断句的方法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 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 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 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 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 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 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 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 就不再提姓了。
掌握规律,灵活运用, 才能无往而不胜
祝同学们学业猛进!
赛一赛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 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 于郊衢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 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 归
选自《汤问》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 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 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 言归。 选自《汤问》
给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符号。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 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 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 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 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 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 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文言文断句
广铁一中 郭佩钿
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
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 首先就要自己断句。给文言文断句,传 统上称之为“句读”。在一个句子的末 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 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 “逗”。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 的能力。因此,古人把“明句读”作为 “小学”。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 正读懂古文。断句能力高低,是阅读文 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 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 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 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 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 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 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附答案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 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 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 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 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 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 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例如: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 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 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 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 矣。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 就断开了。
练一练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 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 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 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 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 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 学
课堂 练习
高祖击(黥)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 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 “病可治。”于是高祖谩骂之曰:“吾以布 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 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 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 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 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赣,陈平可以 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 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 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 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 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 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根据顶真、对偶,再次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 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 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 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 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 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 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 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 语词和表谦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 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 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 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课堂 练习
高祖击(黥)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 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 祖谩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 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 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 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 少赣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 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 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 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 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 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 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 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 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 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 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 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 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 来考虑句读。
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 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 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 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 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 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 “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 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 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 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 就容易多了。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 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 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 斗诸侯范的标点符号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 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 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 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 断句。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 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 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 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 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 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 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6、对话、引文定句读
下雨天留客 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 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 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 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 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 事不谐矣(《资治通鉴》)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 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 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 谓弘曰:“谚言: ‘贵易交,富易 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 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资治通鉴》)
找反复出现的名词、代词,分清主、宾,确 定句首与句末,初步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 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 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 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 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