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呼吸衰竭的机制
昏 迷。- 而慢性呼衰因CO2潴留发展缓慢,肾减少 HCO3-排出,不致使pH明显降低。因血中主要
阴- 离 子HCO3和CL-之和相对恒定(电中性原理),
当
三、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 表现在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COPD初呼吸
发热、寒战、呼吸困难和抽搐均增加氧耗量。 寒战氧耗量可达500ml/min。
严重哮喘时呼吸费力,氧耗量可为 正常的十几倍。氧耗量增加,肺泡氧分 压下降,正常人借助增加通气量以防止 缺O2,但对于有呼吸系统病的患者,氧 耗量增加的同时,如同时伴有通气和/或 换气功能障碍,将出现严重的低O2血 症。
二、病理生理
而促CO2潴留的原因主要为通气功能障 碍,通气不足。因而一旦出现PaCO2增 高,即表明通气严重不足,往往伴有严
重的缺O2(未O2疗的情况下)。
急性衰竭
急呼衰指原呼吸功能正常,因多种 变发因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 而发生的呼衰。因病变发展迅速,机体 尚未建立有效的代偿,如不及时抢救, 则危及患者生命。急性呼衰是临床急危 症,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六、急救处理
慢性呼衰多有一定的基础疾病,但急性 发作导致失代偿性呼衰,可直接危及生命, 必须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抢救。呼衰 的治疗 原则为:治疗原发病、保持气道通畅和减低 呼吸阻力,改善通气和氧合功能,纠正缺 O2、CO2潴留及代谢功能紊乱,防治多器官
功 能损害。
1、保持呼吸道通畅 是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要预防呕吐胃内容
物返流至气管。加强口咽部护理,清除口咽部贮留 物,对于痰多、粘稠难咳出者,要经常鼓励患者咳 痰,多翻身拍背,协助痰液排出或用导管经鼻或经 口腔吸引,帮助排痰。如经上述处理无效,病情危 重排痰障碍者,可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 工气道吸引痰液或经纤支镜吸痰。有气道痉挛者, 雾化吸入β激动剂(如0.1%-0.2%沙丁胺醇)或选 择性M受体阻滞剂(如0.01%-0.015%溴化异丙
呼吸衰竭病因及发病机制
呼吸衰竭病因及发病机制呼吸衰竭的定义: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等。
呼吸全过程示意图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呼吸的全过程:完整的呼吸由相互衔接并且同时进行的三个环节构成: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外呼吸又分为肺通气和肺换气。
当患者进行呼吸时,外呼吸也就是肺通气和肺换气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病变,都可以导致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的分类一、按照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来看,呼吸衰竭分为Ⅰ型呼衰和Ⅱ型呼衰:(1)Ⅰ型呼衰又称为缺氧性呼吸衰竭,即患者存在缺氧,血气分析表现为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
多见于肺换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疾病,如肺气肿、肺水肿、肺动脉栓塞等。
(2)Ⅱ型呼衰也称为高碳酸血性呼吸衰竭,即患者既存在缺氧又有二氧化碳潴留,故血气分析表现为PaO2 <60mmHg,同时伴有PaCO2>50mmHg。
多见于肺通气功能障碍(肺通气不足)疾病,如COPD、气管异物、重症哮喘、重症肌无力等。
二、按照起病急缓来分,呼吸衰竭分为急性呼衰和慢性呼衰:(1)急性呼衰指的是呼吸功能正常,但由于某些突发的致病因素导致通气或者换气功能迅速发生严重障碍,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呼吸衰竭;常见的病因有急性气道阻塞、外伤、休克、电击等等;(2)慢性呼衰多由慢性疾病发展而来,常见的病因有COPD、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等,其中以COPD最为常见。
呼吸衰竭的病因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病因是支气管-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哮喘),因此,我们来插播一个临床案例:从该案例中的血气分析结果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Ⅱ型呼衰的患者;那么引起该患者呼吸衰竭的病因就是支气管-肺疾病----COPD;患者存在气道阻塞性的病变,它会引起肺通气不足,即通气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发生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
呼吸衰竭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
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理生理学特征是呼吸肌功能衰竭和肺部过度充气。
在呼吸衰竭的过程中,呼吸肌功能受到破坏。
当呼吸肌收缩无力或无法有效地收缩时,呼吸变得缓慢而不规则。
这导致氧气通过肺部输送到血液中变得困难,因为肺部无法有效地扩张和收缩。
肺部过度充气是呼吸衰竭的另一个特征。
当肺部过度充气时,肺部内的气体压力过高,导致肺部扩张过度,无法有效地吸收氧气。
这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并威胁到人的生命。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生。
其中一种机制是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可以导致肺部炎症和肌肉损伤,从而导致呼吸肌功能衰竭。
另一种机制是肺泡破裂和气体泄漏。
肺泡破裂是指肺泡破裂成小液滴,导致肺泡中的液体泄漏到血液中。
气体泄漏是指肺部内的气体泄漏到血液中,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
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理生理学特征是复杂的,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了解这些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呼吸衰竭,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
呼吸衰竭
8
阻塞部位对呼吸的影响
外周气道阻塞 等 压 点
30 25
等 压 点
20
正常
20
肺气肿
*呼气性呼吸困难
9
三、肺血管疾病 肺栓塞、肺血管炎、肺动静脉瘘等,使部 分静脉血流入肺静脉,发生缺氧。 四、胸廓病变 如胸廓外伤、畸形、手术创伤、气胸和胸 腔积液等,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导致通 气减少吸入气体不匀影响换气功能。 五、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呼吸肌疾患 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 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 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 响传导功能;重症肌无力和等损害呼吸动力引 起通气不足。
36
有创性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 期的应用指征
严重呼吸困难,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并出现胸腹矛
盾呼吸。 呼吸频率>35次/分。 危及生命的低氧血症( PO2< 45~60mmHg或PO2/FIO2 <200mmHg)。 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PH < 7.25)及高碳酸血症。 呼吸抑制或停止。 嗜睡,神志障碍。 严重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严重低血压、严重心律失 常)。 其它并发症(代谢紊乱,感染中毒症,肺炎,肺血栓 栓塞症,大量胸腔积液)。 NIPPV失败或存在NIPPV的排除指征。
a. 酸中毒和缺氧使脑血管扩张
b. 缺氧和酸中毒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增高导 致脑间质水肿。 c. 缺氧使红细胞ATP减少,可引起脑细胞水肿。 d. 脑充血、水肿使颅内压升高,加重脑缺氧。 e. 脑血内皮损伤可引起血管内凝血。
(2)酸中毒和缺氧对脑细胞的作用
a. 脑脊液PH<7.25,脑电波变慢。 b. 脑脊液PH<6.8,脑电波运动停止。
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及呼吸空气的 条件下, 动脉血氧分压(PaO2) <60mmHg ,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 ( PaCO2 ) > 50 mmHg。并排除心内解 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致低氧 因素。
呼吸衰竭的治疗与护理
呼吸衰竭一、定义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急性脑炎、颅脑创伤、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
②周围神经传导系统及呼吸肌疾患: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颈椎创伤、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③胸廓狭窄、胸创伤、自发性气胸、手术损伤、急剧增加的胸腔积液等。
④呼吸道疾患:上呼吸道异物堵塞、喉头水肿、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气肿等。
⑤肺血管性疾患:急性肺栓塞等。
⑥溺水或电击。
⑦安眠药中毒或吸入有害气体。
2.发病机制现已发现急性呼吸衰竭共有6种病理生理机制,其中最主要的3种机制为肺泡通气不足、通气/血流比值失调或肺内分流。
肺泡通气不足是造成低氧血症最主要的原因。
(1)正常情况下肺泡通气量大约为4L/min,肺泡通气不足的机制主要有:①呼吸及驱动不足:如安眠药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②呼吸负荷过重:死腔通气量增加,见于机械通气时,致使肺泡通气量下降及气管阻力增加、胸肺顺应性下降。
③呼吸泵功能障碍:如呼吸肌疾患、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2)通气/血流比值失调(V/Q)正常肺泡通气量(V)为4L/min,肺血流量(Q)为5L//min,V/Q为0.8。
V/Q为0.8时可以发挥最佳气体交换效率;如果V/Q<0.8,由于肺泡通气量相对低于肺血流灌注量,致使部分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流未经氧合返回左心,产生静脉分流效应,引起低氧血症;如果肺泡毛细血管灌注不足,由于肺泡通气量相对超过肺泡血流量,进入肺泡内的部分气体不能与相应的肺血流进行变换,形成无效通气,也可引起低氧血症。
(3)肺内分流正常时心肺总分流量仅占心排血量的5%,当肺炎、肺不张时,由于肺内分流量增加而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
(4)弥散障碍肺水肿、肺不张、肺气肿时气体弥散面积减少,肺水肿时弥散距离增大,可影响弥散功能。
医本呼吸衰竭
中枢化学感受器
PaO2<60 mmHg 智力、视力轻度减退
PaO240-50mmHg 头痛、不安、精神错乱、昏迷
PaO2<20mmHg 数分钟神经细胞不可逆损伤
PaCO2>50mmHg 头痛、头晕、烦燥不安
PaCO2>80mmHg 二氧化碳麻醉 精神错乱、扑翼样震颤、 嗜睡 、昏迷、抽搐、呼吸抑制
并非 PaO2↓和PaCO2↑均是呼吸衰竭
PaO2↓
吸入气氧分压↓
外呼吸功能↓
V→A
呕吐
HCO3-↑
H2CO3
HCO3-↑
H2CO3
代偿
血气变化需达一定程度
海平面 静息状态 PaO2<60mmHg
诊断依据:1、外呼吸功能障碍证据 2、实验室检查
心率↑ 心缩力↑
严重
心血管运动中枢抑制
血管扩张
心缩力↓
←外周血管收缩
循环系统的代偿反应
全身血液重新分配
血压↓
心输出量↑
* 慢性呼衰引起右心衰的机制
缺氧→
肺血管收缩
肺血管增厚、硬化
后负荷↑
代偿性红细胞增多→血粘度增高
过度吸气
20
40
60
ml/%L
★
VA/Q
PaCO2
CaCO2
PaO2
CaO2
通气障碍
功能性分流 血气特点
V
B
健肺
>0.8 ↓↓ ↓↓ ↑ N
病肺 <0.8 ↑↑ ↑↑ ↓↓ ↓↓
全肺
= 0.8 N N ↓ ↓
M
(2)部分肺泡血流障碍
死腔样通气 (dead space like ventilation )
早期
PaO2↓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总言:慢性呼吸衰竭同急性呼吸衰竭不同的是,多在原有肺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常见原因是COPD。
早期可表现为I型呼衰,随着病情加重、肺功能减退,表现为II型呼衰;慢性呼吸衰竭稳定期,虽然PaO2降低、PaCO2升高,但机体通过代偿,(代偿阶段,PH正常)患者仍可以从事一般的日常工作和活动;一旦呼吸道感染加重或其他诱因,可表现为PO2明显降低、PCO2明显升高,此时称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这是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衰竭的类型。
呼吸衰竭的病因1、支气管气道病变:如异物、炎症、肿瘤使中央气道狭窄或阻塞,更为多见的是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COPD等引起外周气道的阻塞;2、肺部病变:各种类及肺泡和间质的病变,如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矽肺等,导致肺泡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通气/血流比值失调,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3、肺血管病变:肺栓塞、肺血管炎等可引起通气/血流比值失调,或动静脉分流,导致呼吸衰竭;4、胸廓及胸膜病变:胸部外伤造成连枷胸、气胸、脊柱畸形、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强直性脊柱炎,影响胸廓和肺的扩张,造成通气减少,导致呼吸衰竭;5、神经及呼吸肌病变: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有机磷农药中毒、严重钾代谢紊乱,均可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肌无力、疲劳、麻痹,导致呼吸动力不足而引起肺通气不足。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气体交换:分三个步骤完成:1、机体通过肺组织从外界摄取氧气、排出机体代谢产生的CO2;---外呼吸:包括肺通气、肺换气(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2、气体在体内的运输主要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3、组织细胞则从血液及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CO2。
---内呼吸:血液、组织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衰竭主要涉及的机制主要是外呼吸(即肺通气和肺换气)(一)肺通气功能障碍肺通气是指通过呼吸运动使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其功能正常与呼吸动力、阻力有关,所以凡能影响肺通气动力和阻力的因素都会影响肺的通气功能;在静息状态下,总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才能维持正常的氧分压和CO2分压,否则(通气不足)就会出现PO2降低,同时PCO2升高,即II型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一)发病原因慢性呼吸衰竭常为支气管-肺疾患所引起,如COPD、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其中COPD最常见。
胸廓病变如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亦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二)发病机制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此交换主要涉及机体通过肺组织从体外摄取氧和机体代谢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肺组织排出体外。
气体在机体内的运输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组织细胞则从血液或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3个相互联系着的环节:①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③内呼吸,指血液或组织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衰竭所涉及机制主要是外呼吸,它包括肺换气和肺通气,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
肺换气功能障碍肺的气体交换系指肺泡内气体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中气体的交换,主要是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
肺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与弥散功能.Ⅰ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换气功能障碍,主要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弥散功能障碍两种。
(1)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有效的气体交换不仅要求有足够的通气量与血流量,而且要求二者的比例适当.在静息状态下,健康人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肺血流量约为5L/min,全肺平均V/Q大约为0。
8。
当通气量大于肺血流量,V/Q〉0.8,此时进入肺泡的气体不能完全充分与肺泡毛细血管内血液接触,从而得不到充分气体交换,即为肺泡内过多的气体交换没有足够的血流交换,造成无效腔通气。
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肺气肿、肺大疱和肺栓塞。
当肺血流量较肺通气量增加时,V/Q〈0。
8,此时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毛细血管未经充分氧合返回左心,形成了动脉血内静脉血掺杂,称之为功能性动-静脉血分流,例如严重COPD 病人存在功能性分流。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慢性呼吸衰竭得原因及机制(一)发病原因慢性呼吸衰竭常为支气管—肺疾患所引起,如COPD、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其中COPD最常见、胸廓病变如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亦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
(二)发病机制肺得主要生理功能就是进行气体交换,此交换主要涉及机体通过肺组织从体外摄取氧与机体代谢后所产生得二氧化碳通过肺组织排出体外。
气体在机体内得运输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组织细胞则从血液或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呼吸得全过程包括3个相互联系着得环节:①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得气体交换。
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得气体交换)与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得气体交换)两个过程。
②气体在血液中得运输。
③内呼吸,指血液或组织液与组织之间得气体交换。
呼吸衰竭所涉及机制主要就是外呼吸,它包括肺换气与肺通气,下面分别加以叙述、1、肺换气功能障碍肺得气体交换系指肺泡内气体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中气体得交换,主要就是氧与二氧化碳得交换。
肺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与弥散功能。
Ⅰ型呼吸衰竭得主要发病机制为换气功能障碍,主要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与弥散功能障碍两种。
(1)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有效得气体交换不仅要求有足够得通气量与血流量,而且要求二者得比例适当、在静息状态下,健康人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肺血流量约为5L/min,全肺平均V/Q大约为0、8。
当通气量大于肺血流量,V/Q>0、8,此时进入肺泡得气体不能完全充分与肺泡毛细血管内血液接触,从而得不到充分气体交换,即为肺泡内过多得气体交换没有足够得血流交换,造成无效腔通气。
例如临床上常见得肺气肿、肺大疱与肺栓塞。
当肺血流量较肺通气量增加时,V/Q〈0。
8,此时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良得肺泡毛细血管未经充分氧合返回左心,形成了动脉血内静脉血掺杂,称之为功能性动—静脉血分流,例如严重COPD 病人存在功能性分流、肺不张时,肺内气体减少或无气体,而血流继续,V/Q=0。
呼吸衰竭的优秀ppt课件
神经系统
呼吸衰竭时,神经系统最 易受到影响,可能出现意 识障碍、昏迷等症状。
循环系统
呼吸衰竭时,循环系统负 担加重,可能出现心悸、 心律失常等症状。
呼吸系统
呼吸衰竭时,呼吸系统本 身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出 现呼吸急促、喘息等症状。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
气道阻塞
气道阻塞是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 之一,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呼吸衰竭的优秀PPT课件
目录
• 呼吸衰竭概述 •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 呼吸衰竭的治疗 • 呼吸衰竭的预防与护理 • 呼吸衰竭的最新研究进展
01 呼吸衰竭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机体在静息 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进而发生低氧血症,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高碳 酸血症,进而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康复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呼吸操、 太极拳等,以增强呼吸功能。
05 呼吸衰竭的最新研究进展
新药研究
新药研发
针对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开发新的药 物,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临床试验
对新药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评估其疗效和安全 性,为药物上市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机制
研究新药的分子机制,深入了解其作用原理,为 后续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肺实质病变
肺实质病变如肺炎、肺气肿等, 导致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受损。
呼吸肌疲劳
呼吸肌疲劳也是呼吸衰竭的原因 之一,主要见于重症肌无力、多
发性肌炎等患者。
03 呼吸衰竭的治疗
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予雾化吸 入,使用祛痰药等。
呼吸衰竭PPTppt课件
碳
酸 血
溶酶释放增加 组织受损
麻 醉
症
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脑水肿
肺 性 脑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低
肺性脑病的发生机制 氧
血
毛细血管内皮受损
DIC
症
无氧代谢增强
酸中毒
病 脑 功 能 障 碍
ATP生成不足
呼衰时机体主要代谢和功能变化
五、肾功能的变化
轻者: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造成局限性气道狭窄和阻塞,引起呼吸
呼吸衰竭衰竭的病因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 胸廓膨胀受限:胸廓脊柱畸形,外伤,类风关,广泛胸膜肥厚 粘连
◦ 横隔活动受限:腹部手术后,大量腹水,腹膜炎和重度肥胖, 腹腔巨大肿物等
◦ 肺膨胀不全: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肺实变等 ◦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炎等 ◦ 神经肌肉病变: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
呼吸衰竭患者的每日能量需求可参考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基础能量消耗(BEE):
BEE(男性)=66.47+13.75W+5H-6.8A(kcal) BEE(女性)=655+9.68W+1.7H-4.68A(kcal) W:体重(kg),H:身高(cm),A:年龄(year) 对于COPD 患者,由于其公斤体重能量耗氧量大,所
低氧性呼衰 (Ⅰ型)
高碳酸-低氧性呼衰 (Ⅱ型)
呼吸急性衰呼衰竭分慢性型呼衰
急性呼衰 慢性呼衰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通气 外呼吸
换气
限制性通气障碍
阻塞性通气障碍
弥散障碍 V/Q失调 动—静脉分流
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3. 机械通气
4. 液体管理
5. 营养支持与监护
6. 其他治疗
糖皮质激素、表面活性物质替 代治疗、吸入一氧化氮
(七)预后
病死率:30%~70%
多数(49%)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存活者大多在1年内肺功能恢复到接近正常
三、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RF & ARDS)
3. 肺血管疾病
4. 胸廓胸膜病变 5. 神经系统及呼吸肌肉疾病
『病因』
1. 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2. 肺组织病变
肺动脉栓塞,引 起通气/血流比例
3. 肺血管疾病
4. 胸廓胸膜病变 5. 神经系统及呼吸肌肉疾病
失调或部分静脉血
未经氧合直接流入 肺静脉,发生低氧
血症。
『病因』
1. 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2. 肺组织病变
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
炎性介质
抗炎介质 抗炎性激素
抗炎反应
炎症反应 SIRS CARS
3. 对机体的影响
肺间质和肺泡水肿: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 泡上皮细胞损伤,肺泡膜通透性增加 肺泡表面物质减少:小气管陷闭和肺泡萎陷 弥散和通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肺 顺应性下降 病变不均
重力依赖区:严重肺水肿和肺不张
(2)痰的观察与记录 (3)应用抗生素的护理
(二)其他护理诊断/问题
1. 低效性呼吸型态 与不能进行有效呼吸有关
2. 焦虑 与呼吸窘迫、疾病危重以及对环境和事态失 去自主控制有关
4. 循环系统症状
5. 消化和泌尿系统
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
呼吸衰竭的类型、发生机制及处理
目录
• 呼吸衰竭的类型 • 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 • 呼吸衰竭的处理 • 预防与康复 • 呼吸衰竭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01 呼吸衰竭的类型
急性呼吸衰竭
总结词
急性呼吸衰竭通常由突发原因导致,如异物阻塞、创伤或疾 病,表现为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详细描述
急性呼吸衰竭通常由突发原因导致,如异物阻塞、创伤或疾 病等,使得肺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无法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 。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意识障碍等症状,短时间内 出现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02 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
气道阻塞
总结词
气道阻塞是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导致通气不足和缺氧。
详细描述
气道阻塞通常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异物吸入或喉头水肿等 原因引起。这些情况导致气道狭窄或闭塞,使得肺泡通气量减少,氧气无法顺 利进入肺部,引起呼吸衰竭。
肺实质性疾病
总结词
肺实质性疾病影响肺泡气体交换,导 致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
总结词
慢性呼吸衰竭通常由慢性肺部疾病或长期缺氧引起,病程较长,患者逐渐出现呼 吸困难、乏力等症状。
详细述
慢性呼吸衰竭通常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尘肺病等慢性肺部疾病引起, 或由于长期缺氧、肺血管疾病等原因导致。患者因长期缺氧而逐渐出现呼吸困难 、乏力、运动耐量下降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肺性脑病。
有创机械通气
有创机械通气适用于严重呼吸衰竭患 者,通过建立人工气道,使用呼吸机 辅助通气。
有创机械通气可能导致肺部感染、气 压伤等并发症,应加强护理和监测。
有创机械通气时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适当的通气模式和参数。
04 预防与康复
呼吸衰竭
中央性气道阻塞-位于胸外- 中央性气道阻塞-位于胸外-吸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
呼气
吸气性呼吸困难
中央性气道阻塞-位于胸内- 中央性气道阻塞-位于胸内-呼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
呼气
外周性气道阻塞 —
0 10 20 20 25 30 20 +35 35 20 20
呼气性呼吸困难
用力呼气时等压点移向小气道
0 10 20 15 20 20 +35 25 20
功能性分流 (functional shunt) 或静脉血掺杂 (venous admixture)
部分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时 血中的气体未得到充分更新, 血中的气体未得到充分更新,未能成为 动脉血就掺入到动脉血内流回心脏。 动脉血就掺入到动脉血内流回心脏。
通气不足
VA/Q PaO2 CaO2 PaCO2 CaCO2
肺泡
血液
肺泡膜面积减少 肺泡膜厚度增加 弥散时间缩短
O2 CO2
表面活性物质 上皮细胞 间质 内皮细胞
1 原因和机制
(1)肺泡膜面积减少
肺实变、肺不张、 肺实变、肺不张、肺叶切除等
(2) 肺泡膜厚度增加
肺水肿、肺纤维化、ARDS、 肺水肿、肺纤维化、ARDS、肺泡毛细血管扩张等
(3) 弥散时间缩短
病肺 ﹤0.8 ↓↓ ↓↓ ↑↑ ↑↑
健肺 ﹥0.8 ↑↑ ↑ ↓↓ ↓↓
全肺 ﹤ ﹥ ﹦0.8 ↓ ↓ N ↓↑ N ↓↑
/Q比值 2. VA/Q比值↑ ----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Local hypoperfusion
病因
肺A动脉炎、肺血管收缩、栓塞 、破坏等 动脉炎、肺血管收缩、
机制
部分肺泡血流↓ 部分肺泡血流↓ 肺泡通气正常 VA/Q↑
呼吸衰竭的机制
心力衰竭
心脏功能不全时,泵血能力下降,影响氧的输送。
03
呼吸衰竭的诱因
呼吸道病变
呼吸道狭窄或阻塞
如喉部炎症、水肿、异物阻塞等 ,导致气道狭窄或阻塞,影响气 体交换。
呼吸道炎症
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导致呼吸 道黏膜充血、水肿,降低气道通 畅性。
肺组织病变
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是呼吸衰竭治疗的常用手段之一,通过人工呼吸 机来辅助或替代患者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肌疲劳,改善 通气和换气功能。
机械通气的方法包括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应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机械通气方式。
治疗原发病
治疗原发病是预防和治疗呼吸衰竭的 关键,应积极治疗引起呼吸衰竭的原 发病,如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等。
对于长期卧床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应 积极预防肺部感染,加强护理和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衰竭的征兆和症 状。
05
呼吸衰竭的并发症
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是由于慢性肺部疾病导致机体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一系列 神经、精神症状的综合征。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言语不清、嗜睡、昏迷等症状,严重时可能 导致死亡。
胸廓畸形
如脊柱侧弯、佝偻病等,导致胸廓形态异常,影响呼吸运动。
呼吸肌无力
如重症肌无力等,导致呼吸肌力量减弱,影响呼吸运动。
神经肌肉疾病
脊髓损伤
由于脊髓损伤导致呼吸肌麻痹,影响 呼吸运动。
重症肌无力
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障碍,导致肌 肉收缩无力,影响呼吸运动。
04
呼吸衰竭的预防与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预防和治疗呼吸衰 竭的基础,可以通过保持室内空气湿 度、定期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使用加 湿器等方法实现。
第二节呼吸衰竭原因和发病机制
第二节呼吸衰竭原因和发病机制
第一节 RF原因和发病机制
第二节呼吸衰竭原因和发病机制
原因和发病机制
呼衰的发病机制
1、通气障碍 2、弥散障碍 3、肺泡V/Q比失调 4、解剖分流增加
换气障碍
第二节呼吸衰竭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 肺通气功能障碍
**RF概述 No Image
概念: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 致在静息状态下PaO2低于60mmHg, 或伴有PaCO2高于50mmHg的病理 过程
RFI=PaO2/FiO2 FiO2=20%,RFI<300,RF
第二节呼吸衰竭原因和发病机制
1 mmHg = 13.33 Pa 1 Pa = 0.075 mmHg
第二节呼吸衰竭原因和发病机制
气道阻力特点:
1.非弹性 2.呼气时略高于吸气 3.大气道阻力为主( 2mm为界、80%、 20%)
第二节呼吸衰竭原因和发病机制
气道阻塞的类型:
No Image
(1)中央气道阻塞: 胸外段—— 吸气难 、发
病急、三凹征 胸内段—— 呼气难
第二节呼吸衰竭原因和发病机制
第二节呼吸衰竭原因和发病机制
肺泡气CO2分压
0.863Vco2
PaCO2= PACO2 = —————— VA
PACO2 :肺泡气CO2分压
Vco2:每分钟CO2 产量
VA :肺泡通气量
第二节呼吸衰竭原因和发病机制
呼 吸 膜 结 构
第二节呼吸衰竭原因和发病机制
弥散面积减少
正常成人肺泡面积:80 m2 静息时换气面积: 35~40 m2 弥散面积减少:肺不张,肺实变,
↓ ↑
第二节呼吸衰竭原因和发病机制
*换气障碍血气变化的机制
简述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简述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一、引言呼吸衰竭是指人体无法维持正常的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导致机体功能紊乱的病理状态。
呼吸衰竭可能发生在肺部、胸廓、神经肌肉系统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主要讨论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二、肺部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OPD是导致呼吸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患者通常会出现气流受限和过度膨胀等症状,导致通气和换气功能受损。
2. 肺纤维化: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肺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肺泡壁增厚和纤维化,从而导致通气和换气功能减弱。
3. 肺栓塞:当肺动脉或其分支被血栓阻塞时,会导致部分或全部肺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呼吸衰竭。
三、胸廓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1. 胸廓畸形:如漏斗胸、鸟嘴胸等,这些畸形会导致胸廓变形,进而影响肺部的正常通气和换气功能。
2. 胸膜疾病:如胸膜炎、气胸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胸膜粘连或积液,从而影响肺部的正常通气和换气功能。
四、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1. 脊髓损伤:脊髓损伤会导致呼吸肌无法正常收缩,从而影响通气和换气功能。
2. 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如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神经肌肉传导障碍,从而影响呼吸肌的收缩能力。
五、其他因素引起的呼吸衰竭1. 中毒性因素:如一氧化碳中毒、药物中毒等,这些因素会影响血液中氧气的运输和利用,从而导致呼吸衰竭。
2. 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心肌功能减退,从而影响肺部的正常通气和换气功能。
六、总结呼吸衰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理状态,其发生机制多种多样。
了解不同类型的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呼吸衰竭PPT课件
.
14
• 通气/血流比例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
15
4.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
• 肺内有一部分未经气体交换的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 肺内动脉-静脉温和支直接回流肺静脉
.
16
• 5.氧耗量增加 是呼吸功能不全时加重缺氧的原因之一
发热、寒战、抽搐、呼吸困难导致机体耗氧量增加,最 终缺氧加重
氧耗:正常约250ml/min,寒战:500ml/min 呼衰、哮喘时呼吸肌氧耗增加十多倍
• 3.肺血管疾病 肺血管栓塞 肺梗死 代谢性疾病
• 4.胸廓、胸膜病变 胸廓外伤 畸形 手术 气胸 胸腔积液
• 5.神经肌肉病变 脑炎 脑出血 脊髓灰质炎 重症肌无力 中毒 破伤风
电解质紊乱
.
7
分类
• 1.血气分析分类 I型呼吸衰竭 II型呼吸衰竭
• 2.病程缓急分类 急性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
•
3.气道阻力Raw
呼吸过程中在起到内气流产生的摩擦力,成人吸气阻力1.7cmH2O/(L*s),呼气阻力
1.9cmH2O/(L*s)。
4.胸肺顺应性 常监测静态顺应性 0.072~0.110L/cmH2O,可见于限制性肺部疾病、肺水肿、肺炎、小气道病变、ARD S。
5.无效腔量/潮气量比值Vd/Vt 又称无效腔比,20-30岁 0.25~0.3;6070岁为0.4。增高常见于引起解剖无效腔增大的疾病。
.
20
• 呼吸衰竭的不同原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阻塞性通气障碍→呼吸以深慢为主 中心气道阻塞→吸气、呼气困难为主 终末气道阻塞→呼气困难为主 肺顺应性下降→浅快呼吸为主 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变浅、变慢、潮式呼吸、间歇呼 吸、 抽泣样呼吸、叹气样呼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一)发病原因慢性呼吸衰竭常为支气管-肺疾患所引起,如COPD、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其中COPD最常见。
胸廓病变如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亦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
(二)发病机制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此交换主要涉及机体通过肺组织从体外摄取氧和机体代谢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肺组织排出体外。
气体在机体内的运输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组织细胞则从血液或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3个相互联系着的环节:①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
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③内呼吸,指血液或组织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衰竭所涉及机制主要是外呼吸,它包括肺换气和肺通气,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肺换气功能障碍肺的气体交换系指肺泡内气体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中气体的交换,主要是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
肺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与弥散功能。
Ⅰ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换气功能障碍,主要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弥散功能障碍两种。
(1)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有效的气体交换不仅要求有足够的通气量与血流量,而且要求二者的比例适当。
在静息状态下,健康人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肺血流量约为5L/min,全肺平均V/Q大约为0.8。
当通气量大于肺血流量,V/Q>0.8,此时进入肺泡的气体不能完全充分与肺泡毛细血管内血液接触,从而得不到充分气体交换,即为肺泡内过多的气体交换没有足够的血流交换,造成无效腔通气。
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肺气肿、肺大疱和肺栓塞。
当肺血流量较肺通气量增加时,V/Q<0.8,此时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毛细血管未经充分氧合返回左心,形成了动脉血内静脉血掺杂,称之为功能性动-静脉血分流,例如严重COPD 病人存在功能性分流。
肺不张时,肺内气体减少或无气体,而血流继续,V/Q=0。
此时流经肺脏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而掺入动脉血,类似解剖分流,也称为真性分流,或称为病理性动-静脉血分流。
V/Q比例失调主要引起低氧血症,也是引起低氧血症最常见的机制,对PaCO2影响甚微。
其原因为:①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值仅为6mmHg,而动、静脉血氧分压差值约为60mmHg,当V/Q<0.8时混合静脉血加入动脉血后,对PaO2的影响明显大于PaCO2。
②V/Q>0.8或V/Q<0.8时,均可表现为V/Q正常的肺泡通气量代偿性增加,而二氧化碳的弥散速率约为氧的21倍,而且二氧化碳的解离曲线呈线性,只要正常肺泡通气量增加,即可排出更多二氧化碳。
其结果表现为:PaO2下降而无PaCO2升高。
(2)弥散功能障碍:气体弥散系指气体分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的过程。
弥散是一被动移动的过程,因而不需要消耗能量。
弥散的机制是气体分子的随意运动,弥散的结果使不同浓度的分子最终达到平衡。
肺泡内气体与肺泡壁毛细血管血液中气体(主要是指氧与二氧化碳)交换是通过弥散进行的。
肺弥散能力不仅受肺泡毛细血管膜影响,也受肺毛细血管血流的影响。
健康成人肺弥散量(DL)约为35ml O2/(mmHg·min)。
凡能影响肺泡毛细血管膜面积、肺泡毛细血管床容积、弥散膜厚度以及气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因素,均能影响弥散功能。
在临床实践中,弥散功能障碍极少是惟一病理因素,疾病过程中弥散功能障碍往往总是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同时存在。
因为肺泡膜增厚或面积减少常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由于二氧化碳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弥散速率约为氧的21倍,所以弥散功能障碍主要是影响氧的交换。
弥散功能障碍所致低氧血症可用吸入高浓度氧加以纠正,因为肺泡氧分压提高可以克服增加的弥散阻力。
临床上常可用吸氧纠正低氧血症,也可用吸氧是否能纠正低氧血症来识别是弥散功能障碍所致低氧血症抑或动-静脉分流所致的低氧血症。
2.肺通气功能障碍肺通气是指通过呼吸运动使肺泡气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凡能影响肺通气与阻力的因素均可影响肺通气功能,肺通气功能的正常与通气量大小,不只是决定于推动肺通气的动力大小,还要决定于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是在呼吸中枢的调控下,通过呼吸肌的收缩与松弛,使胸廓和肺作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得以实现。
在静息呼吸空气时,总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才能维持正常氧和二氧化碳分压。
当肺通气功能障碍时,肺泡通气量不足,肺泡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上升,可发生Ⅱ型呼吸衰竭,即PaO2下降和PaCO2升高同时存在。
肺通气功能障碍可分限制性通气不足与阻塞性通气不足两种类型。
由肺泡张缩受限引起者称限制性通气不足;因气道阻力增高引起者称阻塞性通气不足。
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1)限制性通气不足:吸气时肺泡的张缩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
通常吸气运动是吸气肌的收缩引起主动过程,呼气则是肺泡弹性回缩和肋骨与胸骨借重力作用复位的被动过程。
主动过程容易发生障碍易导致肺泡扩张受限。
其主要涉及呼吸肌、胸廓、呼吸中枢和肺的顺应性,前三者的障碍可统称为呼吸泵衰竭。
①呼吸泵衰竭主要因呼吸驱动不足,如安眠药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均可影响呼吸驱动力不足;呼吸运动受限制,如多种疾病引起的呼吸肌功能受累例如吉兰-巴雷综合征、低钾血症等和胸廓疾患例如胸廓畸形、脊柱后侧凸、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等。
晚近,已认识到在COPD病人中呼吸肌疲劳是引起呼吸泵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肺的顺应性降低也是COPD病人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的原因之一。
(2)阻塞性通气不足:由于气道狭窄或阻塞引起的气道阻力增高而导致通气障碍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支气管壁充血、肿胀、增生,管壁平滑肌痉挛,管腔内分泌物增多潴积、异物等阻塞,肺泡壁破坏和肺泡间隔缺失所致的肺组织弹性降低,以致对气道壁的牵引力减弱等,均可使气道内径变窄或不规则而增加气道阻力,从而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
氧耗量增加是加重低氧血症的原因之一。
发热、寒战、呼吸困难和抽搐均可增加氧耗量。
因为氧耗量增加可导致混合静脉血氧分压下降,从而加重动-静脉分流所引起的低氧血症。
氧耗量增加肺泡氧分压下降,正常人可借助增加通气量以防止缺氧,而氧耗量增加的通气功能障碍患者,肺泡氧分压不断提高,缺氧亦难缓解。
3.病理生理呼吸衰竭时发生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影响全身各系统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其对机体的损害程度取决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发生的速度、程度和持续时间。
若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同时存在时,对机体的损害更为明显,其中缺氧对机体损害显得更为重要。
在所有缺氧引起的脏器损害中,心、脑、肺血管、肝、肾对缺氧最敏感。
下面分别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以阐述。
(1)缺氧的病理生理:①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因原有肺部疾病存在着呼吸系统症状,但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又可进一步影响呼吸功能,有时两者难以分辨出来。
缺氧时,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可产生兴奋,并刺激呼吸中枢,反射性增强呼吸运动,具有代偿意义,此反应在PaO2低于60mmHg时才明显。
临床上可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加和肺通气量增加。
但此种保护性反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当PaO2低于30mmHg时,缺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的抑制作用,此作用可大于反射性兴奋作用,而使呼吸抑制。
表现为呼吸频率和肺通气量均明显降低或减少,以至呼吸节律变慢、幅度变浅、最终呼吸完全停止。
另外,长时间增强的呼吸运动可使呼吸肌耗氧量剧增,加上血氧供应不足,可导致呼吸肌疲劳,使呼吸肌收缩减弱,呼吸变浅而快,肺泡通气量减少,可加重呼吸衰竭。
②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缺氧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包括心脏与血管。
缺氧的早期,一定程度PaO2降低可兴奋心血管运动中枢,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
外周血管收缩可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但是此时心、脑血管是扩张的,保证了心、脑的血液供应。
严重缺氧或缺氧的晚期因A.对心血管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直接抑制心脏活动和扩张血管;B.组织和细胞得不到充分的氧供或当发生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组织和细胞摄取氧和利用氧的能力也随之下降;C.缺氧引起的心肌不可逆性损伤。
上述3种因素均可引起心率变慢、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心律失常,甚至很快出现心脏停止等严重后果。
缺氧可引起广泛的肺小动脉收缩,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特别是COPD引起的呼吸衰竭病人,由于本身已存在肺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的肥大和增生,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合成增多,导致肺血管壁增厚和硬化、管腔变窄,这是形成持久的稳定的慢性肺动脉高压的解剖学基础。
此时,缺氧引起的肺小动脉收缩是加重肺动脉高压的重要因素。
长期的肺动脉高压必导致右心室肥大、扩张,右心室负荷加重,最后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③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对缺氧非常敏感,大脑皮质尤为敏感,缺氧最容易引起脑功能障碍。
缺氧可使脑血管扩张和损伤血管内皮使其通透性增高,导致脑间质水肿。
缺氧也可使细胞氧化过程障碍,细胞内ATP生成减少,Na+-K+泵所需的能量不足,再加上乳酸生成增多,细胞内pH降低,均可引起细胞内Na+及水增多,引起脑细胞水肿。
脑充血、水肿使颅内压增高,压迫脑血管,更加重脑缺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供氧停止4~5min可发生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
早期轻、中度缺氧可表现为兴奋性增高、判断力降低、不安及精神错乱等;重度缺氧或缺氧晚期可由兴奋转为抑制,表情淡漠、嗜睡、甚至昏迷、惊厥,最后可因呼吸、循环中枢抑制而死亡。
④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慢性缺氧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强,可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增多的红细胞可以增加血液携氧能力,也增加了组织的氧供,这是对机体有利的一面。
但长期的红细胞过多必然增加血液黏滞度,从而加重心脏负担,这是不利的一面。
另外,长期缺氧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导致血小板黏附、凝集、溶解,并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凝血活酶形成,使血液进入高凝状态,易形成凝血和血栓,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⑤对肾脏、肝脏、消化系统的影响:缺氧可反射性通过交感神经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严重减少,可引起肾功能不全。
如同时有心力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存在时,则肾的血液循环和肾功能障碍更严重。
通常,轻者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严重时可出现少尿、氮质血症,但此时肾结构并无明显改变,为功能性肾功能不全,只要缺氧纠正,肾功能就可较快地恢复正常。
缺氧也可引起肝血管收缩,可致肝小叶中心区细胞变性坏死,肝功能受损,但多见为功能性改变,随着缺氧的改善可恢复正常。
只有缺氧严重时可发生肝细胞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