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城市中心性及皖北中心城市定位分析田秀华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是指中国安徽省北部地区,包括淮北市、宿州市、滁州市、六安市等地。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加大,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对皖北地区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发展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皖北地区的资源禀赋皖北地区位于中国南北经济带交汇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该地区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有淮河、沿河港等重要水系,水资源十分丰富。
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铁矿、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巨大。
该地区还有着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适宜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发展。
二、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该地区的工业体系较为完善,建立了以煤炭、电力、石化、冶金等行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该地区还发展了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等多个产业领域,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农业方面,皖北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产品种类繁多,产量较高。
该地区还发展了畜牧业、水产业等多个农业领域,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
皖北地区在区域环境、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未来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邻,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
该地区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水资源、农业资源等各类资源储量巨大,为地方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皖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虽然皖北地区发展优势明显,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该地区工业结构相对单一,存在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
该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面临着农民收入低、农村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民收入增加。
该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规模小,人口聚集度不高,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是指安徽省北部的地区,包括六安、池州、宣城等地。
作为中国的内陆地区,皖北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相对落后,且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发展问题。
本文旨在对皖北地区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推动其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皖北地区的现状分析1.经济发展滞后:皖北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
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缺乏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2.交通设施不完善:与其他地区相比,皖北地区的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道路网络不发达,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建设也相对滞后。
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交流合作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3.资源条件较好:皖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等。
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
4.农村发展不均衡:皖北地区的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有效的扶贫措施。
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持续滞后,存在较大的贫困问题。
二、推动皖北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1.加大投资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皖北地区的投资力度,支持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工作。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当地经济发展,引入更多的资源和技术。
2.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皖北地区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转变。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服务企业落地,引导当地企业转型升级。
3.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皖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地区的互联互通能力。
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发展内陆河、水运等水路交通,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地区之间的联系,还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加强农村扶贫工作:针对皖北地区农村存在的发展不均衡和贫困问题,政府应加强农村扶贫工作。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区发展研究成为了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皖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也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
本文将对皖北地区发展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该地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其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皖北地区位于中国安徽省北部,东临淮河,西接皖西,北临淮北,南靠皖南,地处两淮流域的交汇处。
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著称。
在古代,皖北地区曾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黄山、宏村等著名景点。
而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皖北地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皖北地区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灰石、粘土等矿产资源,同时还拥有着大片的良田和丰富的水资源。
这些优势为该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黄山等自然景观也为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皖北地区在区位优势上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
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腹心地带,与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相隔不远,为其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该地区还处在淮河流域的交汇处,享有丰富的淮扬文化资源,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相对于其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皖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上仍然存在着诸多难题和困难。
该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以传统的煤炭、建材等行业为主,高度依赖资源型产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支撑。
受限于市场体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该地区与外部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市场需求不足,投资环境不够完善。
该地区在生态环境和保护上也存在一定的隐患,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了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针对皖北地区的发展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观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优势产业的发展,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特别是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经济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修改版
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修改版皖北地区位于中国安徽省北部,是安徽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生态屏障。
对于该地区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可以评估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为地方政府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一、优势:1.地理位置优势:皖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交通便利,周边地区有两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合肥和徐州。
这为皖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广阔的市场。
2.资源丰富:皖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铁、铜、金、银、铝等矿产资源。
此外,地区内还有较为充足的水资源和农田资源,适宜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3.产业基础较为雄厚:皖北地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钢铁、化工、纺织和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
在新兴产业方面,皖北地区的电子信息、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也有较为可观的发展。
4.生态环境优美:皖北地区地理环境优美,有若干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
这为皖北地区的生态旅游和休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劣势:1.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与安徽省其他地区相比,皖北地区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这导致其在经济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相对较弱。
2.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尽管皖北地区拥有较为充足的农田资源,但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生产方式陈旧,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些都限制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
3.缺乏创新能力:尽管皖北地区在一些传统产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能力方面相对薄弱。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限制了该地区在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方面的发展。
4.环境污染严重:由于长期以来对环保意识的忽视,皖北地区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机会: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皖北地区可以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和扶持力度。
2.新兴产业发展机遇:随着信息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的兴起,皖北地区可以抓住机遇,发展电子信息、光伏、风能等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包括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的部分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但是近年来,皖北地区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皖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工具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地区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皖北地区还积极引进外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皖北地区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农业和传统制造业,缺乏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
这导致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难以提高地区的发展水平。
皖北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优秀人才的流失影响更为明显。
这造成了地区创新能力的不足,影响了地区的发展潜力。
环境污染问题也是该地区发展的一个障碍,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解决皖北地区的发展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注重发展现代农业。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效率,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加强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
政府可以加大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加强与外地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促进人才的流动和交流。
加大环保力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地区的交通和通信水平,促进地区的发展和合作。
皖北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努力,相信皖北地区的发展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皖北发展分析报告
皖北发展分析报告1. 引言皖北地区地处中国安徽省北部,是该省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本报告旨在分析皖北地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 经济概况皖北地区的经济以工业为主,主要涉及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策的支持,皖北地区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例如,2019年,皖北地区的GDP达到了5000亿元,增长率超过了10%。
然而,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皖北地区的发展还存在着差距。
主要表现在人均收入偏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等方面。
因此,加快皖北地区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3. 产业结构分析3.1 主要产业皖北地区的主要产业包括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电力等。
其中,冶金产业占据重要地位,产值和利润都较高。
此外,化工和机械制造也是皖北地区的优势产业,拥有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3.2 产业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推动,皖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人才培养等举措,皖北地区有望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4. 地理优势4.1 交通优势皖北地区毗邻中国的中心地带,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通过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皖北地区与周边地区和全国各地保持着紧密联系。
这为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4.2 资源优势皖北地区地质资源丰富,拥有煤、铁、铜、石灰石等多种矿藏资源,为发展工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皖北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为农业和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 市场前景5.1 国内市场作为安徽省北部的重要经济区域,皖北地区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内需市场的扩大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皖北地区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壮大。
这为本地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2 国际市场皖北地区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接壤,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为皖北地区的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创造了便利。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是指安徽省的北部地区,包括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阜阳市、六安市等地,这里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在国家逐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下,皖北地区开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地区,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皖北地区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业是主导产业,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较弱,而且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配套和改造升级标准落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也相对较小。
与此同时,人口素质不高,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有限,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也相对薄弱,环保意识不够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亟需加强。
二、皖北地区的发展机遇1. 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政府一直在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大对地方政府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和建设。
这为皖北地区提供了政策环境和经济支持。
2. 地缘优势:皖北地区处于华东和华北的交界处,交通便利,地缘位置也有利于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
同时,这里在农产品生产和旅游资源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
3. 人口红利:皖北地区有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而且人口基数较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口红利。
1.能源环保:皖北地区的经济以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为主,能源消耗较为严重,环保方面亟需加强。
2. 经济结构优化:皖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产业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较弱,科技创新能力有限,需要通过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
3. 人口流失:由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少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城市发展,导致人口流失严重,这也对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1. 结构优化: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的力度,加强文化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2. 增强人才优势:提高地区的教育、科技和文化水平,加大对高端人才和人才培训的投入,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增强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借助城市的优势,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的建设。
蚌埠市建设皖北中心城市战略研究
蚌埠市建设皖北中心城市战略研究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蚌埠市定位为皖北中心城市,以蚌埠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带动皖北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为此,通过蚌埠市近年发展的现状,分析蚌埠市建设皖北中心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打造皖北城市中心的发展战略。
标签:蚌埠市;皖北;中心城市;发展战略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111 引言中心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集聚与扩散效应。
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有较强的辐射能力。
其中,经济辐射能力,是衡量中心城市最主要的因素。
通过中心城市对区域内城市的经济辐射,带动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因此,中心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皖北地区明确界定为安徽省北部的淮北、亳州、蚌埠、阜阳、淮南、宿州六市。
皖北地区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民营经济、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不足。
皖北农村人口基数大,消费能力有限,区域经济要素集聚能力相对低,区域经济接受外部经济辐射及对外开展合作都相对较弱。
将蚌埠市打造为皖北中心城市。
通过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动整个皖北地区经济的提升。
2 蚌埠市经济发展状况近年来,蚌埠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呈现出工业经济增速平稳、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财政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等显著特征。
2016年前三季度,蚌埠市地区生产总值(GDP)922.62亿元,增长9.6%,居全省第8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8.83亿元,增长10%;完成财政总收入200.03亿元,增长10%;全市完成财政支出219.24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支出分别增长14.8%、33.3%和13.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2.11亿元,增长16.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44元,居全省第6位,同比增长9.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8元,居全省第6位,同比增长9.9%。
蚌埠城市文化资本再构建——“皖北中心城市”定位下的文化战略发展分析
城 市 文 化 资 源 ≠ “ 市 文 化 资本 ”。 文 化 资源 不 城 能直 接 转化 为 文化 资本 ,只 有通 过某 种 运作 ,并 把 文化 资源 注入 资 本价 值 ,形成 一 个建 构过 程 ,并 通过 生产 、 流 通 、分 配 和 消 费 的全 过 程 ,才 能 产 生 “ 市 文 化 资 城
1 问题研 判 :蚌 埠城 市文化 建设 的现 状诊 断
11 文 化 资 源碎 片化 ,整合 不利 ,行销 滞 后 ,尚 未形 . 成 “ 市 文化 资 本 ” ,城 市 文化 的知名 度与 美誉 度较 低 城
Be g u a e c l r lp t r fBe g u, wh c o sss n b nd a n w u t a a tn o n b u e ih c n it o o eo i na i n , i . h e l a l a i l i f o t Ci f5 c r r tt s . ,t v b e c p t t o s— t e o e i a cy p y
安徽城镇化的评价与思考
安徽城镇化的评价与思考杨新华【摘要】概括了安徽省城镇化的特征:已基本形成了“金字塔”式城镇层级结构,但其城镇化水平整体不高,地域差异明显.分析了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口异地城镇化突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同步,“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要提高城镇综合承载水平,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注重工业化与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提高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安徽城镇化水平.【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13【总页数】4页(P289-291,297)【关键词】安徽;城镇化;中心城市;城镇综合承载水平【作者】杨新华【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江苏无锡2141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F291安徽东邻长三角经济区,南承闽三角和珠三角,西接武汉经济圈,北靠中原城市群,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广大内陆地区的结合部,也是华北与华南的过渡带。
2013年安徽省城镇人口已达到2 885.9万,占常住人口的47.9%。
加快安徽城镇化进程,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安徽省城镇化的特征1.1 基本形成了“金字塔”式城镇层级结构安徽城镇化自1978年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9年)的中等城市与小城镇发展、20世纪90年代(1990~2000年)皖江外向开放、2000~2009年的中心城市带动、2010年以来城市群发展的4次演变[1],城镇空间结构逐步优化。
这种空间结构演变与国家区域与城镇化发展战略走向相吻合,与安徽省工业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特别是2005年以来,安徽开展农村区划调整,通过撤乡改镇、乡镇合并、镇镇合并、镇改街道,整合资源,培育壮大了包括合肥、芜湖、安庆、黄山、阜阳、蚌埠等中心城市。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张明明随着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地区经济已呈现明显落后的态势。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与安徽省较为缓慢,GDP总量仅占安徽省的30%。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皖北地区的区域优势比较明显,这将有利于其经济的发展。
大力发展皖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现代物流业,打破行政区的限制,建立区域中心城市,促进皖江地区协调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安徽省经济的跨越发展,实现中部崛起。
一、皖北地区概况(一)皖北地区地理概况皖北地区为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地区,共有淮北、淮南、阜阳、亳州、宿州、蚌埠等共23个县市,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9%;总人口284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1%。
(二)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呈现相对发展滞后1、从发展速度看,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慢于全省。
近年来,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皖江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而与之对应的皖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08年人口30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
2009年,皖江城市带实现生产总值超过6600亿元,占全省比重65.7%,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2010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70%。
皖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
2、从经济效益看,皖北地区综合经济效益和居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一,财政收入相对水平下降。
近年来,皖北地区财政收入年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29.6%下降到2010年的24.1%。
其二,企业效益水平不高。
皖北地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除蚌埠市(133.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7.88)外,其他城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都在100以下。
其三,城乡居民收入较少。
皖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是中国安徽省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由宿州、六安、亳州、池州四个地级市组成。
这个地区位于华东地区腹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长安森林带的过渡带,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沪宁杭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合宿高速公路等多条交通干线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巨大。
与华东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皖北地区的发展滞后且经济基础薄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资源、资金的不足,加之政策的落后和外部环境的制约,皖北地区的农业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由于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皖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较低。
城市发展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并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缺乏竞争力。
皖北地区的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对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皖北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发展研究活动。
政府加大了对该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了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
政府鼓励农民转型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政府也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政府也积极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养人才。
通过以上的努力,皖北地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
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地区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提升,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发达地区相比,皖北地区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城乡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一些基础设施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农村贫困人口仍然相对较多,需要继续加大扶贫力度。
地区的产业结构还不完善,经济发展依赖农业过度,生产力水平较低。
还需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皖北地区的发展研究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仍然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推进。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课件资料
第三章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SWOT(态势)分析,指把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因素(Strengths)、弱势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一定的顺序按矩阵形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或对策。
在对皖北地区进行SWOT分析时,既要根据皖北地区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又要结合与周边其他相邻区域的经济比较,表1是皖北地区与苏北、豫东和鲁西南的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根据表1对皖北地区进行SWOT分析。
2012年皖北与周边区域相关经济指标对比皖北苏北豫东鲁西南4885.65 12182.94 4904.31 6679.65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人均GDP(元)19769 40916 20806 32959“三产”比19:58:23 13:47:40 23:48:29 10:51:39 矿产资源种类41 36 28 21单位GDP能耗(吨标0.8285 0.6937 0.7693 1.057准煤/万元)人口总数(万人)4013.4 3431 2885.3 2199.13648.57 8181.21 3011.79 3049.43固定资产投资(亿元)6206.81 10297.13 4181.49 5946.24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亿元)存贷比 1.79:1 1.46:1 1.53:1 1.65:1公路里程数(公里)41980 69993 61648 46345普通高等院校数21 25 14 6219.73 392.76 249.86 194.91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亿元)R&D经费支出(亿元)22.6 135.82 47.01 18.64A级旅游景点数8 7 4 2旅游收入(亿元)387.2 912.7 371.7 118.8外商直接投资(亿美21.56 86.38元)第一节皖北经济发展的优势一、区位优势皖北地处我国中部,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在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枢纽地位。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皖北地区是安徽省北部的地理区域,包括六安市、宣城市、池州市和亳州市。
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一、经济发展分析1.产业结构单一:目前,皖北地区主要依赖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如钢铁、建材等行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对环境污染较大,且面临市场需求不稳定的问题。
2.农村经济面临困境: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完善,产业结构落后,农村人口流失较为严重。
3.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相较于发达地区,皖北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缺乏高科技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二、对策建议1.转变发展思路: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开拓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加强农村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产业发展能力。
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3.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育和引进高科技人才。
4.加强区域合作:与周边地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区域交通建设,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区域内外的互联互通水平。
加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三、保障措施1.加强政府引导和规划: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引导和支持,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2.强化教育培训: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安徽皖北的发展趋势
安徽皖北的发展趋势
安徽皖北地区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区位优势逐渐显现:作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北地区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
该地区紧邻华北、东北等经济重心区域,连接中欧经济走廊的徐州港、淮安港等重要物流节点也位于皖北地区,为该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皖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
政府加大力度扶持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并加大对现有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3. 人口流入加速:随着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该地区。
这些新的人口不仅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推动了交通、旅游、教育等行业的发展。
4. 乡村振兴成为重点: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政策的重要方向,皖北地区的乡村振兴也正在加速推进。
政府加大投入,鼓励农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总的来说,安徽皖北地区的发展趋势是向着产业结构优化、人口流入加速、区位优势显现和乡村振兴等方向发展。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是指安徽省北部的地区,包括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和池州市。
作为安徽省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北地区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本文将对皖北地区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皖北地区的发展现状需要进行分析。
皖北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腹地,交通发达,便利市场开展。
该地区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以及良好的农业基础。
在经济发展方面,皖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导,如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同时也有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皖北地区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重工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
而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皖北地区需要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
该地区还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重工业的发展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
皖北地区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修复工作。
为了促进皖北地区的发展,我们需要明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皖北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通过引导发展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
应注重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促进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
要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保护好皖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第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交通运输、电力供应和水资源利用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要加强文化教育建设。
加大对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素质和创造力,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需要关注其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皖北六市的城市定位与思考概要
皖北六市的城市定位与思考!皖北(含凤阳,共计六市 18县(市。
拥有煤炭能源基地的两淮,交通枢纽的蚌埠、阜阳,还有传统的农业城市宿州和亳州。
人口共计近 3000万,接近安徽人口总数的一半! 2003年 GDP1129亿元,人均 4053元(不含凤阳。
整个经济发展处于安徽甚至是全国的谷底!皖北不富,安徽不会强,皖北不稳,安徽难安静!故迷你鼠最近对皖北六市的城市定位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理论探索, 定有不少不妥之处, 现说出来让大家讨论!蚌埠 (含凤阳1、现状:淮河之滨的珍珠城,是省里规划的皖北中心城市。
加上近在咫尺的凤阳总人口 450万,市区人口 90万。
城市整体规模皖北第一,城市建成区面积,仅次于组团型城市淮南。
有“蚌埠不富,皖北难富;蚌埠不强,皖北不强”的说法。
周边的凤阳和怀远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2、优势:交通优势,这个无须多说了。
科教优势:是安徽仅次于合肥的高校集中地, 共计 9所。
还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院所十余个。
工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兼备。
商业地位在皖北一家独大!目前,在建的光彩大市场、华夏街、皖北农产品交易市场等。
开发区方面:拥有 3个省级的开发区。
3、劣势:工业整体规模不大。
规模工业增加值位于两淮之后,污染的淮河是皖北地区的共同劣势。
4、定位:淮河流域中心城市!打造超级蚌埠是安徽发展皖北的重要任务之一。
工业强市,商业兴市。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打造皖北第一城!敞开城门迎接各地各类人才到蚌埠创业,努力将蚌埠打造为皖北经济、金融、商业、交通、科教、文化、卫生、通信中心。
整合怀远合凤阳县城,打造大蚌埠,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50~300万。
淮南 (含寿春北部1、现状:安徽煤炭和电力基地,地下蕴藏巨大储量的黑金。
附近的寿春是省内不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市区非农人口和建成区在皖北六市位居首位。
2、优势:资源优势:无须多说。
技术优势:安徽理工是皖北地区六市唯一的一个博士点, 其理工类对淮南的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与推进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在合淮阜高速合淮蚌高速建成后交通有一定优势。
【精品】皖北六市的城市定位与思考概要
皖北六市的城市定位与思考概要皖北六市的城市定位与思考!皖北(含凤阳,共计六市 18县(市。
拥有煤炭能源基地的两淮,交通枢纽的蚌埠、阜阳,还有传统的农业城市宿州和亳州。
人口共计近 3000万,接近安徽人口总数的一半! 2003年 GDP1129亿元,人均 4053元(不含凤阳。
整个经济发展处于安徽甚至是全国的谷底!皖北不富,安徽不会强,皖北不稳,安徽难安静!故迷你鼠最近对皖北六市的城市定位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理论探索, 定有不少不妥之处, 现说出来让大家讨论!蚌埠 (含凤阳1、现状:淮河之滨的珍珠城,是省里规划的皖北中心城市。
加上近在咫尺的凤阳总人口 450万,市区人口 90万。
城市整体规模皖北第一,城市建成区面积,仅次于组团型城市淮南。
有“蚌埠不富,皖北难富;蚌埠不强,皖北不强”的说法。
周边的凤阳和怀远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2、优势:交通优势,这个无须多说了。
科教优势:是安徽仅次于合肥的高校集中地, 共计 9所。
还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院所十余个。
工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兼备。
商业地位在皖北一家独大!目前,在建的光彩大市场、华夏街、皖北农产品交易市场等。
开发区方面:拥有 3个省级的开发区。
3、劣势:工业整体规模不大。
规模工业增加值位于两淮之后,污染的淮河是皖北地区的共同劣势。
4、定位:淮河流域中心城市!打造超级蚌埠是安徽发展皖北的重要任务之一。
工业强市,商业兴市。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打造皖北第一城!敞开城门迎接各地各类人才到蚌埠创业,努力将蚌埠打造为皖北经济、金融、商业、交通、科教、文化、卫生、通信中心。
整合怀远合凤阳县城,打造大蚌埠,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50~300万。
淮南 (含寿春北部1、现状:安徽煤炭和电力基地,地下蕴藏巨大储量的黑金。
附近的寿春是省内不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市区非农人口和建成区在皖北六市位居首位。
2、优势:资源优势:无须多说。
技术优势:安徽理工是皖北地区六市唯一的一个博士点, 其理工类对淮南的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与推进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在合淮阜高速合淮蚌高速建成后交通有一定优势。
蚌埠建设皖北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研究
蚌埠建设皖北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研究
任志安;胡百红
【期刊名称】《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2)3
【摘要】以蚌埠市建设皖北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蚌埠市的城市中心性、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定量分析,发现蚌埠市在建设皖北地区中心城市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应大力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准确定位城市功能,优化城市总体布局,全力提升壮大工业经济,加快发展服务业,完善城际交通网络布局,以提高蚌埠市的城市中心性、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
【总页数】8页(P1-8)
【作者】任志安;胡百红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5.4
【相关文献】
1.蚌埠市提升皖北区域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 [J], 钱付良
2.蚌埠市建设皖北中心城市战略研究 [J], 杜国庆
3.蚌埠城市文化资本再构建——“皖北中心城市”定位下的文化战略发展分析 [J], 何淼;张鸿雁
4.打造皖北中心城市,重返全省第一方阵\r——蚌埠城市公交线网的创新与优化 [J],
周全;陈敏
5.蚌埠市皖北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与优化研究 [J], 张娜;费瑞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人口的密度 、 第 三 产 业 的 比 重、 辐射性行业的从
5] ; 在建立 业人数等指标来测量武汉市城市的中心性 [
8 0
表 1 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层 指标层 批发零售贸易产值 金融业产值 房地产业产值 住宿 、 餐饮业产值 卫生院床位数 医院 、 高等学校教师 文化 、 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 科研 、 技术 服 务 和 地 址 勘 查 业 从业人员 水利 、 环境 和 公 共 设 施 管 理 业 从业人员 仓储及邮政业从业 交通运输 、 人员 国际互联网用户数 制造业从业人员 地区生产总值 进出口总额 外商直接投资 符号代码 N 1 N 2 N 3 N 4 N 5 N 6 N 7 N 8 N 9 N 1 0 N 1 1 N 1 2 N 1 3 N 1 4 N 1 5
1] 。 区主要城市的中心性 [
二、 安徽城市中心性的度量 ( 一) 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 考虑到指标体系建立的科学性 、 代表性 、 可行性 、 动态性和完备性等 原 则 , 参 阅 已 有 研 究 成 果, 将城市 中心性系统分为商 贸 、 服 务、 空 间、 制 造、 对外开放等 选取 1 构建城市中心性评 5 个子系统 , 5 个评价指标 , , 对安徽省不同年份1 价指标体系 ( 见 表 1) 7个市的 城市中心性进行综合评价 。 其中 , 商贸中心性反映商 业流通 、 现代服务业 等 方 面 优 势 ; 服务中心性反映科 技、 教育 、 文 化、 卫生及公共管理方面服务等方面优 势; 空间中心性反映 改 变 空 间 距 离 、 信息沟通方面优 势; 生产中心性反映 产 品 制 造 优 势 ; 对外开放中心性 反映和国外商品 、 服务生产和交换方面优势 。 文中用 来计算安徽城市中心性的原始数 据 全 部 来 源 于 2 0 0 6 。 年、 安徽统计年鉴 》 2 0 0 9年、 2 0 1 0 年和 2 0 1 1 年《
安徽城市中心性及皖北中心城市定位分析
田秀华 , 杨莲娜
) ( 安徽财经大学 商学院 , 安徽 蚌埠 2 3 3 0 4 1 摘 要: 通过建立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 , 定量化分析安徽省主要城市中心性 , 研究表明蚌埠是皖北的中心 城 市 。 在 此 基 础上 , 分析了蚌埠打造皖北中心城市现实和历史的有利条件 , 一是商贸基础较好 ; 二是科技资源富饶 ; 三是交通枢纽 凸 显 ; 四是工 业基础良好 。 关键词 : 区域中心城市 ; 城市中心性 ; 熵值法 ; 蚌埠市 ( ) 中图分类号 : 0 6-0 0 8 0-0 4 F 2 9 9.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9 7 3 5 2 0 1 2
] 1 6 - 。 为了给 人 以 量 的 直 观 认 识 , 很多学者以 泛应用 [
基于区位商和主成分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 , 对辽宁 省 地 级 及 以 上 城 市 中 心 性 进 行 了 测 度 和 研
7] ; 究[ 根据城市中心性的内涵 , 从生产 、 商贸 、 信息、 交
通和科教等 5 方面 的 中 心 性 来 构 建 城 市 中 心 性 的 综 合评价指标体系 , 并运用熵值法实证分析了淮海经济
定量的方法描述一个城市的中心性 : 如利用最小需要 对1 量和主 成 分 分 析 法 , 9 9 7年全国2 2 3个地级以上 城市的中心性等级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 并根据城市
3] ; 中心 性 指 数 的 高 低 , 把 我 国 城 市 划 分 为 5 级 体 系[
2 0 1 2-1 1-0 5 * 收稿日期 : 基金项目 : 安徽财经 大 学 经 济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2 0 1 1年度安徽省 ) 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 ( 资助 。 2 0 1 1 s k 7 3 9 , 作者简介 : 田秀华 ( 女, 安徽蒙城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 1 9 7 3- ) , 方向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 杨莲娜( 女, 河 北 深 州 人, 教 授, 1 9 7 2- ) 硕士生导师 , 博士 , 研究方向 : 国际贸易 、 区域经济学 。
, 皖西学院学报 2 0 1 2年1 2月 D e c . 2 0 1 2 第2 8 卷第 6 期 J o u r n a l o f W e s t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V o l . 2 8 NO. 6 y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在阐释如何加快推进城镇化 , 构建现 代 城 镇 体 系 时 , 要 求 做 大 做 强 中 心 城 市, 分3 个层次定位 : 第一 , 合肥定位是区域性特大城市 , 在全 国省会城 市 中 去 提 升 地 位; 第 二, 芜湖定位是安徽 省次中心城市, 与马鞍山、 铜陵和池州组团式发 展; 第三, 安庆、 蚌埠、 阜阳分别定位为皖西南、 皖北、 皖 西北区域中心城市。本文拟运用中心地 理 论, 定量 分析安徽省城市中心地, 并对蚌埠市城市定位进行 分析。 一、 城市中心性相关研究 )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 最先 W ·C h r i s t a l l e r 提出城市地理学 中 两 个 重 要 的 概 念 : 中心地( C e n t r a l ) ) 。中心地是指为区域内 和中 心 性 ( P l a c e C e n t r a l i t y 及区域外居民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居民点 , 而度量 中心地等级高低的重要指标就是中心性 , 它反映中心 地为其周围地区提供货物和服务能力的相对重要性 。 可见 , 城市中心性的度量有助于评价不同城市在城市 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和等级层次 , 描述城市体系中网络 空间的交互作用 , 以及确定城市的直接服务范围 。 中 心地理论自 2 0 世纪 6 0年代引入我国以后得到了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