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因子检验规程
审评中心关于校正因子的说明
审评中心关于校正因子的说明20111207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标题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作者张哲峰部门化药药学二部正文内容HPLC法具有将不同物质分离后逐一定量的分离分析能力,在药品有关物质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药品杂质控制中常用而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杂质对照品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峰面积归一化法等几种常用的杂质定量方式中,校正因子的研究对于选择合适定量方式,准确定量杂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杂质分析方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从目前注册申报资料实际情况来看,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1.校正因子的定义及特点一般来讲,HPLC定量测定中,物质的检测量W与色谱响应值(峰面积等)A之间的比值称为绝对校正因子,即单位响应值(峰面积等)所对应的被测物质的量(浓度或质量);而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s 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即通常所讲的校正因子。
目前校正因子主要用于“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相关特定杂质,这种定量方式因考虑了杂质与主成分的绝对校正因子的不同所引起的测定误差,将标准物质的赋值信息转化为常数,固化在质量标准中,且不需长期提供标准物质,因而成为现阶段杂质控制较为理想可行的手段。
但这种方法有时会因不同仪器及色谱条件的波动,可产生一定范围的误差,需进行充分的方法耐用性验证,并结合色谱峰定位控制等措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校正因子的测定在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标准物质、色谱条件、溶剂、检测波长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需要予以关注。
2.1 校正因子的测定需要用到特定杂质及主成分的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应具备量值准确的特点,符合标准物质(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其次,确定校正因子的分析方法应与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方法一致,色谱条件等需经筛选优化后确定,如有变更,需考虑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必要时重新确定;第三,要关注影响待测物UV吸收的各种因素,如溶液制备所用溶剂最好与最终确定的流动相相同,检测波长最好在特定杂质及主成分UV曲线的峰或谷处,避开吸收值急剧变化波段,以保证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并保持测定结果的恒定。
进口羟丙甲纤维素检验操作规程
进口羟丙甲纤维素检验操作规程1 目的:建立羟丙甲纤维素(进口)检验操作规程。
2 适用范围:适用于羟丙甲纤维素(进口)的检验操作。
3 职责:检验人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 规程:4.1 编制依据: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20020062。
4.2 质量指标:见《羟丙甲纤维素(进口)质量标准》。
4.3 仪器与用具:恒温干燥箱、电阻炉、电子天平、酸度计、黏度计、恒温水浴锅、气相色谱仪。
4.4 试药与试液: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砷标准溶液、己二酸、氢碘酸、邻二甲苯、甲苯、浓过氧化氢。
4.5 操作方法4.5.1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纤维状或颗粒状粉末;无臭。
本品在无水乙醇、乙醚、丙酮中几乎不溶;在冷水中溶胀成澄清或微浑浊的胶体溶液。
4.5.2 鉴别4.5.2.1 化学反应:取本品1g,轻轻倒入盛有100ml水的烧杯中,轻击烧杯上方使分散均匀。
静置使成透明黏稠液体(约需5小时)。
搅拌使剩余固体润湿,磁力搅拌使溶液均匀,加等体积的1mol/L氢氧化钠溶液或1mol/L盐酸溶液,溶液稳定不分层。
4.5.2.2 物理反应:取本品1g,加入沸水100ml中,搅拌并放冷至20℃,继续搅拌,形成澄清或微浑浊的黏稠胶体溶液。
4.5.2.3 物理反应:取鉴别4.5.2.2项下的黏稠胶体溶液适量,倾注在玻璃板上,待水分蒸发后,形成一层有韧性的薄膜。
4.5.3 检查4.5.3.1 黏度:4.5.3.1 对标示粘度<600mPa.s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样品:取相当于4g干燥品的样品,精密称定,倒入一去皮重的广口离心杯中,加入热水使溶液总重200g,盖住杯口,用机械搅拌在400±50rmp的转速下搅拌10-20分钟,至样品已完全分散在水中,必要时用小勺将杯壁上的粉末刮下,以确保杯壁上无未溶解的粉末。
继续在冰水浴里(<10℃)搅拌20-40分钟。
必要时加冷水使溶液重200.0g,离心赶出空气,如果有气泡,用小勺将其移出。
选用合适的乌氏粘度计,按USP(911)中“Procedure for cellulose Derivatives”的规定进行测定:其粘度应为标示粘度的80.0-120.0%。
国标中校正因子的测定
国标中校正因子的测定国标中的校正因子是评价计量仪器测量误差的重要指标,它对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校正因子的测定方法和应用。
首先,校正因子是衡量计量仪器测量误差的一个关键参数。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由于仪器的制造工艺、使用环境和用户的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仪器的测量结果可能会与真实值存在偏差。
为了补偿这种误差,需要通过校正因子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校正因子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具体的选择取决于测量对象的特点和测量仪器的类型。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标准样品或已知真实值进行对比测量,得出仪器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进而计算出校正因子。
此外,还可以利用校正器进行校准,根据校准结果得出校正因子。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准确可靠的校正体系和流程,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校正因子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在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还是工程技术领域,校正因子都被广泛应用于仪器测量结果的修正和分析。
其次,校正因子在工业生产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生产线上,仪器的测量结果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通过校正因子修正测量结果可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此外,校正因子还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环境监测、矿产勘探等领域,为相关工作提供了精准可靠的测量结果。
为了保证校正因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关部门和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校正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旨在确保测量仪器的质量和性能,同时保证校正因子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因此,对于进行校正因子测定的实验室或机构来说,严格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国标中的校正因子是评价计量仪器测量误差的重要指标,其测定方法和应用涵盖了各个领域。
校正因子的准确测定对于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关键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校正因子的测定和使用,以确保测量结果符合要求,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规程
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规程文件编号:版本: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受控状态:8批准实施1 目的为了规范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编制本规程。
2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
3 职责3.1 检验室负责对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操作的取样和化验,并填写检验报告;3.2 品管部经理负责签发检查报告。
4 工作程序(《中国药典》2020年版)4.1 供试品数量成品:灭菌前产品至少取3个单位以上。
4.2 供试液制备和接种4.2.1 取样品至少10个,以无菌操作方法移入灭菌的50ml 0.9%NaCl震摇洗脱备用。
4.2.2 用无菌吸管取上述样品洗脱液混合物2ml,分别注入两个灭菌平皿内,每平皿1ml。
另取1ml 注入到9ml灭菌洗脱液中,用手振荡80次充分混匀,使成1:100稀释液,另取一支吸管吸取2ml,分别注入两个灭菌平皿内,每平皿1ml。
4.2.3 将熔化并冷却至45℃左右的大豆酪蛋白琼脂培养基(TSA)倾注于平皿内,每平皿约15ml,另倾注一个不加样品的灭菌空平皿,作空白对照。
随即转动平皿,使样品与培养基充分混合均匀,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在37±1℃恒温培养48小时,观察结果。
4.3结果观察4.3.1 先用肉眼观察计数菌落,然后再用5-10倍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
记下各平皿的菌落数后,求出同一稀释度各平皿生长的平均菌落数。
若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苔生长时,则不应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苔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
若片状菌苔的大小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的一半菌落分布又很均匀时,则可将此一半的菌落数乘2以代表全平板的菌落数,然后再计算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
4.3.2 首先选取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的范围。
当只有一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符合此范围时,即以该平皿菌落数乘其稀释倍数。
4.3.3 若有两个稀释度,其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则应求出两者菌落总数之比值来决定。
杂质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实战篇
杂质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实战篇在进行药物的有关物质检查时,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其计算方法有外标法、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自身对照法及峰面积归一化法。
其中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定量准确,又无需在每次检测时均提供杂质对照品,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小编在此对校正因子的测定以及校正因子准确度的验证进行简述。
一、校正因子的测定校正因子的测定有单点法、多点法、标准曲线法及吸收系数比值法。
已有多篇文献报道过各方法的基本操作及优缺点,在此不再赘述。
在进行校正因子测定时,小编建议采用标准曲线法,因为线性试验是方法验证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此采用标准曲线法,既验证了杂质对照品及主成分的线性,又可得到准确的校正因子,可谓一举两得。
在进行校正因子的测定时,首先将各杂质对照品及主成分对照品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储备液,逐步稀释,直至找到各杂质的定量限,线性范围应包括定量限浓度~限度浓度的150%,主成分的浓度范围应包括定量限浓度~自身对照浓度的150%。
例如,有关物质测定时,供试品的浓度为1mg/ml,采用0.1%的自身对照(即自身对照的浓度为1μg/ml),杂质A的限度为0.1%(即杂质A的限度浓度为1μg/ml),假设主成分及杂质A的定量限均为20ng/ml,则杂质A和主成分应在20ng/ml~1.5μg/ml的范围将浓度与峰面积进行线性回归,相关系数应大于0.990,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5%以内。
绘制出各杂质及主成分的线性曲线后,各杂质与主成分线性方程斜率的比值即为该杂质的校正因子。
若杂质的校正因子在0.9~1.1的范围内,无需验证,直接采用自身对照法,若杂质的校正因子0.2~5.0之间,则需要采用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若杂质的校正因子小于0.2或大于5.0,可考虑变换杂质的检测波长,重新进行测定,若所有的测定均在0.2~5.0之外,则表示加校正因子的自身的对照法不适用,需要用外标法进行定量。
在配制各浓度的线性溶液时,一定注意需逐级稀释,要避免出现下图1所示的情况,应如图2所示,保证个点分布的均匀性。
药典标准 校正因子
药典标准校正因子药典标准是指药典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关于药品、药物成分、药理学、药理学和治疗用途的标准规定。
药典标准旨在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药品的生产、质量控制和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校正因子是指在分析化学中用于校正测定结果的一个因子或系数。
在药典标准中,校正因子通常用于修正分析中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正因子的确定通常需要进行严格的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以确保其准确性和适用性。
药典标准中关于校正因子的规定旨在帮助实验人员正确使用校正因子,从而确保药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从药典标准的角度来看,校正因子是确保药品分析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典标准中对校正因子的规定和要求旨在帮助实验人员正确理解和使用校正因子,从而提高药品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药典标准还可能包含对校正因子确定的方法和步骤的详细规定,以确保实验人员能够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校正因子的确定和使用。
从分析化学的角度来看,校正因子是用于校正分析结果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药品分析中,由于样品的复杂性和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可能会存在一些系统误差,而校正因子的引入可以帮助修正这些误差,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确定和验证校正因子需要进行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以确保其准确性和适用性。
因此,从分析化学的角度来看,药典标准中对校正因子的规定和要求对于确保药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药典标准中关于校正因子的规定和要求旨在确保药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严格的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校正因子可以帮助修正分析中的系统误差,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药典标准中对校正因子的规定和要求对于药品质量控制和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0版药典丹参检验操作规程
丹参检验操作规程执行标准:《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程:1【性状】1.1本品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
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长10~20cm,直径0.3~1cm。
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
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
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微苦涩。
1.2栽培品较粗壮,直径0.5~1.5cm。
表面红棕色,具纵皱纹,外皮紧贴不易剥落。
质坚实,断面较平整,略呈角质样。
2【鉴别】2.1鉴别(1)2.1.1仪器与用具:显微镜、玻片。
2.1.2操作步:按药材(饮片)及成方制剂显微鉴别法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本品粉末红棕色。
显微镜下观察,显石细胞类圆形、类三角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也有延长呈纤维状,边缘不平整,直径14~70μm,长可达257μm,孔沟明显,有的胞腔内含黄棕色物。
木纤维多为纤维管胞,长梭形,末端斜尖或钝圆,直径12~27μm,具缘纹孔点状,纹孔斜裂缝状或十字形,孔沟稀疏。
网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1~60μm.2.2鉴别(2)2.2.1试剂:乙醇、丹参对照药材、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三氯甲烷、甲苯、甲醇、甲酸、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2.2.2仪器与用具:超声处理机、硅胶G薄层板、紫外光灯2.2.3操作步骤取本品粉未1g,加乙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丹参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丹参酮Ⅱ对照品、丹酚酸BA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分别含0.5mg和1.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QC-SOP-3021-05)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三氯甲烷-甲苯-乙酸乙酯-甲醇-甲酸(6:4:8:1:4)为展开剂,展开,展至约4cm,取出,晾干,再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开,展至约8cm,取出,晾干,分别在日光及紫外光(365nm)下检视。
初始污染菌校正因子的测定报告(模板)
初始污染菌校正因子确认报告1.概述公司制定的《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是用于描述产品中的活微生物群体。
但准确地确定初始污染菌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实践中,采用校正因子将活菌计数转换成产品中初始污染菌评估,此因子用于补偿洗脱效率。
2.检验依据ISO 11737.1-2006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方法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中国药典2015版第四部 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3.实验过程3.1 洗脱液的制备:分别选取三支新制备的样品,在净化工作台上,用无菌医用钳将每支样品剪碎,称重10g,放入事先灭菌的具塞三角瓶中,加入约(样品重量×10)ml的pH7.0 氯化钠-蛋白胨灭菌洗脱液,加塞,充分震荡,使样品得到充分的洗脱,然后将洗脱液转移到另一个无菌的具塞三角瓶中,立即盖好备用。
3.2 营养琼脂培养基的制备:将营养琼脂培养基按说明书要求进行配制,在121℃高压蒸气灭菌锅内灭菌15min,放入50℃左右的水浴中备用。
3.3 接种:在净化工作台上,用移液管吸取1ml上述制备的洗脱液注入经过灭菌的平皿内,将约15-20ml已融化的45℃左右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倾注到平皿中,并立即旋摇平皿,使水样与培养基充分混匀。
同样方法每组洗脱液做10个平行试验,同时另用一个平皿只倾注1ml灭菌洗脱液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内作为空白对照。
3.4 培养:待上述培养基冷却凝固后,翻转平皿,使低面朝上,置于36±1℃恒温箱中培养48±2h。
3.5 菌落计数:记录各平皿中的菌落数,取平均值,然后再乘以洗脱液总体积数(ml),即得到洗脱液中的全部菌落数。
重复3.1-3.5步,分别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洗脱,其中第五次洗脱为直接将四次洗脱后的产品接种于培养基内,将五次洗脱后所得的菌落数分别填入数据表1、表2。
4.校正因子的计算用第一次洗脱液得到的菌落数除以五次洗脱得到的总菌落数,得到第一次冲洗去除率,取三个样品的第一次冲洗去除率的平均值,平均值的倒数即为校正因子。
气相色谱测定校正因子
气相色谱测定校正因子1 实验目的在气相色谱测定物质的纯度时,由于检测器的响应不仅与检测组分的性质和量有关,而且还与检测器本身的灵敏度和特性相关,相同量的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检测器上响应值并不相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检测器上响应值也不相同,为了使检测器产生的信号能真实地反映物质的浓度,就要对峰面积进行校正,在定量分析时引入校正因子 f 来定量确定物质的浓度。
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进样量 m 与峰面积 A 成正比,其比例常数称为校正因子,由于进样量、峰面积和实验操作条件不容易控制完全一致,因此校正因子的测定有一定的误差,在定量分析时常采用相对校正因子,即某物质与标准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
根据被测组分的计量单位不同,校正因子可分为质量校正因子、摩尔校正因子和体积校正因子。
(1)质量校正因子im s i m sm i sf A m f f Am == (2)摩尔校正因子 iM s i s s M m sM i s ii f A m M M f f f Am M M ===⨯ (3)体积校正因子 iV s i s V M sV i s if A m M f f f A m M === i 与 s 分别表示组分与标准物,m 为其质量,A 为峰面积,M 为分子量。
2 实验原理2.1归一定量法当试样中各组分能够完全分离,且均能在色谱图上出峰时,可采用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其定量计算公式为:i i iw x w =∑ 根据各组分Wi=fiAi,可得 %%i i i i if A x f A =∑ 对于同一类型的鉴定器,校正因子是一个与鉴定器结构、特性和操作条件(柱温、载气流速、固定液性质等)无关,与载气性质有关的常数,可以通用。
2.2 斜率法111222A f x A f x = 以12x x 为纵坐标、以12A A 为横坐标做图,斜率即为相对校正因子12f f 。
1111122221A f A f x A f A f ⎛⎫=+ ⎪⎝⎭。
内标校正因子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
3. 试样溶液的配制
准确称取对-乙酰氨基酚样品114 mg,加入咖 啡因450 mg,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1000.0 mL,摇 匀;吸取5.00 mL,用流动相稀释至25.00 mL,摇 匀,4.5 μm的微孔过滤头过滤,取滤液即得。
4. 仪器操作
开机,更换流动相,排气,打开工作站;设置流 量1.0 mL/min和检测波长257 nm ; 观察噪音和基线; 进样20 μL、采集色谱数据(3次) 。
2. 校正因子的测定
由
mi f i Ai Ai = = f is ms f s As As
则
mi As fis = ms Ai
故
可根据被测物质和内标物质的标准物质质量
测定 fi 。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结 构
HPLC泵和UV检测器的操作面板
六 通 阀 工 作 示 意 图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 10ATvp泵-10Avp紫外检测器(日本岛津); C18(ODS)柱( 5μm,150×4.6 mm,日本 岛津); 50或100μL微量注射器。 试剂: 对-乙酰氨基酚对照品,咖啡因对照品,甲醇 (色谱纯),双蒸水等 。
四、实验步骤
1. 色谱条件
流动相:甲醇-水(60:40);流速1.0 mL/min; UV检测波长: 257 nm;柱温:室温; 内标物:咖啡因。
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准确称取对-乙酰氨基酚对照品224 mg,内标物 咖啡因940 mg,用甲醇溶解,稀释1000 .00 mL,摇 匀;精密吸取1 .00 mL,用流动相稀释至100.00 mL,摇匀,4.5 μm的微孔过滤头过滤,滤液备用。
表1 对-乙酰氨基酚样品分析结果
对照品溶液 A对 1 2 3 平均值 A咖 fis A对 试样溶液 A咖 含量(%)
欧洲药典校正因子
欧洲药典校正因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欧洲药典校正因子(European Pharmacopoeia (EP) Reference Standard)是欧洲药典委员会(European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认可的一种可追溯性校准品,用于验证药典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欧洲药典校正因子的作用是确保药品质量标准的一致性和可信度,是药品生产和监管领域的重要参考标准。
欧洲药典校正因子通常是由欧洲药典委员会认可的专门机构或实验室生产,并按照国际药典标准进行验证和认证。
这些校正因子针对特定药品或化合物,通过精确的测量和分析来确定其质量、纯度和稳定性。
欧洲药典校正因子的使用可以帮助药品制造商确定其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药品质量标准,从而保证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欧洲药典校正因子的使用范围涵盖了各种药品、化妆品和保健品领域,包括原料药、成品药、药用辅料等。
药品生产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校正因子进行验证和校准,确保其产品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要求。
监管机构也可以通过对药品中校正因子含量的检测,评估和监督药品的质量和合规性。
欧洲药典校正因子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实验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药品的特性和规格要求选择适当的校正因子,并进行定量测定和校准实验,确保产品符合预期的质量标准。
还需要对校正因子进行储存和管理,避免其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欧洲药典校正因子是保证药品质量标准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药品制造商和监管机构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监督,可以提高药品市场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促进药品的科学发展和创新,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未来欧洲药典校正因子的使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为药品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欧洲药典校正因子是指用来纠正分析结果的因素,确保药品的质量及安全性。
注射用水(纯化水)检验规程
上海普济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注射用水(纯化水)检验指导书文件编号: PJ/JG-001版本:B修改状态:0受控状态:发布日期:实施日期:编写: 校对: 核准:1、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GB14233.2-2005、GB14233.1-20082、检测仪器a)恒温水浴锅:b)干烤箱:c)恒温培养箱:d)电子天平:e)PH计:f)霉菌培养箱:3、检查要求及检测规程3.1 性状取适量本品,置试管中,目视观察应为无色澄明液体,无臭、无味。
3.2酸碱度测定3.2.1 纯化水: 取本品10ml,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不得显红色,另取10ml,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5滴,不得显蓝色。
3.2.2 注射用水:取本品100mL,加饱和氯化钾溶液0.3mL, 按PJ/SG026-011 1/0《pHS-3C型酸碱度计操作规程》测定供试溶液的PH值,记录检测结果。
正常范围应为5.0~7.0。
3.3 硝酸盐1) 取30mL试管两只。
其中1支加本品5ml,作为测定管;另1支中加标准硝酸盐溶液0.3mL,加无硝酸盐的水4.7mL,作为标准管。
2) 置两管于冰水浴中冷却,向两试管中各加入10%氯化钾溶液0.4mL与0.1%二苯胺硫酸溶液0.1mL,摇匀。
缓缓滴加硫酸5ml,摇匀,将两支试管于50℃水浴中放置15分钟。
3) 比较两管的颜色,样品管不得比标准管更深。
(0.000 006%)。
3.4亚硝酸盐1) 取30mL试管两只,其中一管加入本品10mL,作为测定管;另一管加入标准亚硝酸盐溶液0.2mL,加无亚硝酸盐的水9.8mL,作为标准管。
2) 向两管中都加入对氨基苯磺酰胺的稀盐酸溶液(1→100)1mL与盐酸萘乙二胺溶液(0.1→100)1mL。
3) 比较两管的颜色,样品管不得比标准管更深。
(0.000 002%)3.5氨纯化水取两支50ml纳氏管,其中一管加入50ml本品,作为测定管;另一管加氯化氨溶液(浓度31.5μg/ml)1.5ml,加无氨水48ml,作为标准管。
偏差要求--2010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P58~59):含量测定时供试品应称取2份,如为对照品比较法,对照品一般也应称取2份。
吸收系数检查也应称取供试品2份,平行操作,每份结果对平均值的偏差应在±0.5%以内。
作鉴别或检查可取样品1份。
吸收系数测定法样品应同时测定2份,同一台仪器测定的2份结果,对平均值的偏差应不超过±0.3%,否则应重新测定。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70):供试品要求制备2份样品溶液,各测定3次。
取平均值从标准曲线上求得相应的浓度。
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3%,石墨炉法可适当放宽。
样品测定离散性大时应多测几次,以增加读数的可靠性。
《明胶药用空心胶囊铬检测方法指导原则》铬测定:由于微量测定,结果的偏差会较大,一般两份样品的相对偏差≤10%,取平均值即可。
3、荧光分析法(P73):2份供试品测定结果,每份结果对平均值的偏差应在±1.5%以内,否则应重做。
4、火焰光度法(P75):定量分析采用第一法或第二法时,要求制备2份供试品溶液,各测定3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5%。
样品测定离散性大时应多测几次,以增加读数的可靠性。
5、高效液相色谱法(P81):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每份至少进样2次,由全部注样平均值(n ≥4)求得平均值,相对标准偏差(RSD)一般应不大于1.5%。
(此规定为05版药品操作规程上描述,10版无此规定)6、气相色谱法(P102):精密称取供试品和对照品各2份,按-----。
每份校正因子测定溶液(或对照品溶液)各进样2次,2份共4个校正因子相应值的平均标准偏差不得大于2.0%。
多份供试品测定时,每隔5批应再进对照品2次,供试品测定完毕,最后再进行对照品2次,核对下仪器有无改变。
7、毛细管电泳法(P111):标准品(对照品)溶液每份至少进样2次,由全部进样结果(n>4),求得平均值,相对标准偏差(RSD)一般应不大于3.0%。
色谱校正因子
色谱的检测器对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响应,换句话说,1mg化合物A在检测器上能产生1000mAu 的响应,但同样是1mg的化合物B在该检测器上也许就只能产生847mAu的响应,所以我们不能在检测器输出1000mAu的响应时就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1mg化合物,这时就必须引入定量校正因子。
校正因子的作用就是反映某物质的量与检测器响应之间的关系。
定量校正因子分为两种:1.绝对定量校正因子f;f=M/A,(其中M代表被测物质的量,A代表检测器信号响应,可以是峰面积或峰高),其意义为单位响应所反映的物质量。
2.相对定量校正因子f';f'=fi/fs=(Mi/Ai)/(Ms/As)=(Mi*As)/(Ms*Ai),(其中i代表被测定物质,s代表选定的基准物质)。
绝对定量校正因子一般用于外标法,相对定量校正因子一般用于内标法。
色谱法的含量测定中之所以要先用待测成分的对照品来建立校准曲线,然后才用这个曲线来计算待测样品中该化合物的含量,实际上就是在测定样品前先确定校正因子。
日常操作中我们都是以:M标/A标=M样/A样直接计算样品含量了,所以没太注意有什么校正因子,事实上只要将公式作一个简单的变形:M样=A样*(M标/A标),不难看出式中的(M标/A标)其实正是定量校正因子f,那么M样=A样*f了。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标准曲线的斜率)最后提醒一点,用面积百分比法做含量测定时,不可简单地认为各成分的峰面积百分比就是它们的含量百分比哦,理由如上所述,各成分含量与响应的比例关系可不一定都相同啊!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被测组分量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峰面积或峰高)成正比。
但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类型检测器上往往有不同的响应灵敏度;同样,不同物质在同一检测器上的响应灵敏度也往往不同,即相同量的不同物质产生不同值的峰面积或峰高。
这样,各组分峰面积或峰高的相对百分数并不等于样品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因此引入定量校正因子,校正后的峰面积或峰高可以定量地代表物质的量。
校正因子检验规程
校正因子检验规程
1 目的
建立校正因子的检验规程,为初始污染菌的检测做前期准备,周期性评估对应初始污染菌测试的校正因子。
2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我司所有需要检测初始污染菌的产品,同时包括需要检验初始污染菌的原材料的校正因子测试。
3 职责
质量部微生物实验员负责按此规程进行校正因子测试。
4 定义
4.1初始污染菌:一件产品和/包装上存活的微生物总数。
通常以初始污染菌估计值计。
4.2 初始污染菌估计值:通过对活菌计数或灭菌前活菌计数加上一个回收效率校正因子,得出的总值。
4.3 校正因子:用于对活菌计数或灭菌前活菌计数进行修正的数值,以补偿产品上无法完全洗脱的微生物,
以便算出初始污染菌的估计值。
4.4回收率:对某一特定的技术从产品上获取微生物的能力的测定值。
5 实验器材
电子天平、生化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恒温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旋涡混合仪、洗脱液(0.9%无菌生理盐水)、普通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平皿、电动吸引器、冰箱、移液器/移液管
6 抽样要求及频次
6.1抽样要求
6.1.1产品:随机抽取5件同一批号中的产品样品进行检测。
6.1.2原材料的供试液制备
采用无菌手法取10 1g,放入200mL灭菌生理盐水中,放到混合仪上,开始振荡,直至充分混匀。
注意:如果被检样品含有大量吸水树脂材料而导致不能吸出足够样液时,稀释液量可按照每次50mL递增,直到能吸出足够的测试用样液,在计算细菌总数和霉菌及酵母菌总数时应调整稀释度。
6.2频次
6.2.1在产品、生产环境及各道生产工序未发生变化的状态下,每年对对应的的初始污染菌的校正因子重新。
初始染菌校正因子测定操作规程
一次性使用医用高分子产品初始染菌校正因子的测定操作规程××××××××公司1、输液(血)器初始染菌数校正因子的测定1.1内壁校正因子1.1.1洗脱液的制备:取三套任意规格新制备的样品,在净化操作台上,分别注入15毫升生理盐水,将两端封闭后反复震荡,使盐水在管路内往复运行数十次以上。
将冲洗液在无菌的状态下置入事先已经灭菌的具塞三角瓶中,立即盖好备用。
1.1.2营养琼脂培养基的制备:将市售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产品按说明书要求进行配制(称取4.2克,加水100毫升,混匀后在电加热炉上煮开),然后在121℃高压灭菌20分钟,放入55℃左右的水浴中备用。
1.1.3接种:在净化操作台上,用吸管吸取1毫升上述制备的洗脱液注入经过干热灭菌的平皿中,将约10-15毫升已融化的50℃左右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倾注到平皿中,并立即旋摇平皿,使水样与培养基充分混匀。
同样方法每组洗脱液做12个平行试验,同时另用一个平皿只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
1.1.4培养:待上述培养基冷却凝固后,翻转平皿,使低面朝上,置于30-35℃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
1.1.5菌落计数:记录各皿碟中的菌落数,取平均值,然后再乘以洗脱液总体积(毫升)数,即得到洗脱液中的全部菌落数。
重复1.1.1-1.1.5步,分别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洗脱,收集各次洗脱菌落数,填入数据表中。
1.1.6内壁校正因子的计算:用第一次洗脱液得到的菌落数除以四次洗脱得到的总菌落数,得到第一次冲洗去除率,去除率的倒数即为内壁校正因子。
1.2、外壁校正因子1.2.1洗脱液的制备:在净化操作台上,用灭菌的脱脂棉蘸30毫升生理盐水反复擦拭样品的外表面,然后将擦拭液和脱脂棉一并收集到无菌的具塞三角瓶中,立即盖好备用。
重复上述1.1.2-1.1.6操作。
即得到外壁校正因子。
1.3、琼脂覆盖:在净化操作台上,将上述经过4次内壁外壁冲洗后的样品选取管路中间部分剪成6cm剖面段,任取两段置入皿碟中,将25-30毫升50℃左右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注入皿碟,覆盖在样品上,立即盖好。
色谱校正因子
色谱的检测器对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响应,换句话说,1mg化合物A在检测器上能产生1000mAu的响应,但同样是1mg的化合物B在该检测器上也许就只能产生847mAu的响应,所以我们不能在检测器输出1000mAu的响应时就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1mg化合物,这时就必须引入定量校正因子。
校正因子的作用就是反映某物质的量与检测器响应之间的关系。
定量校正因子分为两种:1.绝对定量校正因子f;f=M/A,(其中M代表被测物质的量,A代表检测器信号响应,可以是峰面积或峰高),其意义为单位响应所反映的物质量。
2.相对定量校正因子f';f'=fi/fs=(Mi/Ai)/(Ms/As)=(Mi*As)/(Ms*Ai),(其中i代表被测定物质,s代表选定的基准物质)。
绝对定量校正因子一般用于外标法,相对定量校正因子一般用于内标法。
色谱法的含量测定中之所以要先用待测成分的对照品来建立校准曲线,然后才用这个曲线来计算待测样品中该化合物的含量,实际上就是在测定样品前先确定校正因子。
日常操作中我们都是以:M标/A标=M样/A样直接计算样品含量了,所以没太注意有什么校正因子,事实上只要将公式作一个简单的变形:M样=A样*(M标/A标),不难看出式中的(M标/A标)其实正是定量校正因子f,那么M样=A样*f了。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标准曲线的斜率)最后提醒一点,用面积百分比法做含量测定时,不可简单地认为各成分的峰面积百分比就是它们的含量百分比哦,理由如上所述,各成分含量与响应的比例关系可不一定都相同啊!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被测组分量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峰面积或峰高)成正比。
但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类型检测器上往往有不同的响应灵敏度;同样,不同物质在同一检测器上的响应灵敏度也往往不同,即相同量的不同物质产生不同值的峰面积或峰高。
这样,各组分峰面积或峰高的相对百分数并不等于样品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因此引入定量校正因子,校正后的峰面积或峰高可以定量地代表物质的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目的
建立校正因子的检验规程,为初始污染菌的检测做前期准备,周期性评估对应初始污染菌测试的校正因子。
2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我司所有需要检测初始污染菌的产品,同时包括需要检验初始污染菌的原材料的校正因子测试。
3 职责
质量部微生物实验员负责按此规程进行校正因子测试。
4 定义
4.1初始污染菌:一件产品和/包装上存活的微生物总数。
通常以初始污染菌估计值计。
4.2 初始污染菌估计值:通过对活菌计数或灭菌前活菌计数加上一个回收效率校正因子,得出的总值。
4.3 校正因子:用于对活菌计数或灭菌前活菌计数进行修正的数值,以补偿产品上无法完全洗脱的微生物,
以便算出初始污染菌的估计值。
4.4回收率:对某一特定的技术从产品上获取微生物的能力的测定值。
5 实验器材
电子天平、生化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恒温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旋涡混合仪、洗脱液(0.9%无菌生理盐水)、普通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平皿、电动吸引器、冰箱、移液器/移液管
6 抽样要求及频次
6.1抽样要求
6.1.1产品:随机抽取5件同一批号中的产品样品进行检测。
6.1.2原材料的供试液制备
采用无菌手法取10 1g,放入200mL灭菌生理盐水中,放到混合仪上,开始振荡,直至充分混匀。
注意:如果被检样品含有大量吸水树脂材料而导致不能吸出足够样液时,稀释液量可按照每次50mL递增,直到能吸出足够的测试用样液,在计算细菌总数和霉菌及酵母菌总数时应调整稀释度。
6.2频次
6.2.1在产品、生产环境及各道生产工序未发生变化的状态下,每年对对应的的初始污染菌的校正因子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