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
哲学考研复习建议现象学与存在主义解读
哲学考研复习建议现象学与存在主义解读哲学考研复习建议:现象学与存在主义解读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是哲学中两个重要的派别,它们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对于考研的同学而言,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学派的思想对于哲学考试的顺利通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入手,为考生提供复习建议。
一、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现象学是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创立的哲学学派,主要研究人类意识和经验的本体性质。
现象学认为,人类的意识不是被动接受客观事物的,而是通过主动的觉察和直观来获得和构建经验。
在复习现象学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学习:1. 现象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回顾胡塞尔创立现象学的背景和动因,对现象学的发展和影响进行梳理,理解现象学对于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2. 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意向性"、"识别"和"再现"等概念的解释和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和解释人类的意识和体验。
3. 现象学的主要方法:重点介绍现象学的主要方法——"回退"和"彻底问询",这些方法被用来剥离常规的假定和预设,去除意识中的幻觉,从而对事实和真实进行直观和深入的分析。
二、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思潮中的重要学派,代表人物有萨特、海德格尔等。
存在主义关注人类的存在和自由,并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
以下是存在主义的复习建议:1. 存在主义的起源和流派:介绍存在主义的起源并对不同的存在主义流派进行梳理和对比,如萨特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等。
2. 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存在优先于本质"、"绝对自由"、"责任和选择"等核心概念,复习这些思想有助于理解存在主义对于人类意义和行为的解释。
3. 存在主义与伦理学:探讨存在主义对于伦理学的贡献,比如如何理解"自由选择"的道德意义以及存在主义中的道德观。
现象学
‚先验现象学时期‛(1905-1917):以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为主。
‚生活世界现象学时期‛(1918-1936): 以《欧洲科学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为核心。
现象学概述
‚现象‛一词的传统解释 古典的‚现象‛指与深藏于感性认识所不能触及的本质相对 立的感性的经验表象,是感官认识的对象。 康德:人们只能认知现象而不能认知本质 黑格尔:现象和本质只是同一个理念发展的不同形态 布伦塔诺从心理意识的角度来说明现象 现象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它一方面要自身显示,不然它就 不叫做现象;另一方面又是要显示他物,指涉他物。自身显 示和显示他物是现象很重要的方面。 胡塞尔及其追随者把现象学直观和诠释的对象叫做‚现象‛ A、现象是绝对所与的东西 B、现象就是现象本身 C、现象即于其自身显示自身者,它就是它自身之所是,并且 真正表明它自身是清楚地处于我们面前的东西。
意向性结构
(一)自我是意向性的中心 意向性是一种‚思的活动‛,每一个思的活动都是自我的 所思。自我以某种方式对现实地被体验到的内容加以统摄。 (二)意向对象 指被自我设定的、被意识活动所指向的意向性目标。 (三)意向活动 包括客体化行为和非客体化行为。客体化行为是关于特定 意向对象的表象和判断,非客体化行为是没有一定意向对 象的意识活动。如瞬间的喜悦
本质直观
我们能够直观的不只是个别事物的外观,还有事物所拥有的本 质,认为本质可以通过直观来把握,这是现象学的独创性观 点。 传统哲学认为,我们感觉只能达到现象而达不到本质,本质只 能通过我们反思才能达到。但对胡塞尔来说,从现象到本质, 实际上就是在现象中获得本质,这个本质并不脱离现象,甚 而就是现象。 ——传统哲学与当代现象学的哲学思维的不同
现象学的根本方法——还原法
1、现象还原。即把一切事物在‚括号法‛的帮助 下彻底还原为现象意识,无论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 性的事物,因为根本没有纯物质或纯精神。 2、本质还原。即把一切现象意识还原为本质意识。 他认为人的现象意识本身也处在人的主体的类判断 的本质意识之中,人的认识本来就是一个主体判断 过程。
从纯粹自我到习性自我——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引导动机
的静 态 现 象 学 ( t i h h nm n l i) 后 s tc eP i o e o g 和 as i oe 期 的发 生 现 象 学 ( ee sh h n m nl i) gnt c eP io e o ge 。 i i o
觉 系统在 先 验 自我 中的统 一 化 , 主要 致力 于 则
信中, 胡塞 尔 说 他 “ 已经 超 出 了静 态 的柏 拉 图
主义 阶段 , 并将 先 验发 生 ( eei) G n s 的观 念确 立 s
① ②
Hus l n I e ag Mat u i o ,9 6 P3 0 s ra aX ,D nH a : rn s j f 16 ,.4 . ei i N h G .D.Ame a Sn n natndr eeshnP anm nlgeE Hus l, e ag .A l i , inudlh li e Gntce heo eo i . s r D nH a :Mat u i o ,92, . d i o es rn s j f 17 P 7 i N h
《 观念 I 以后 的演进 , 》 则凸显 出习性 自我观念 形成 的 必然 性。 习性 自我 观念 的开显构成 胡塞 尔从 前期
的静 态现 象 学 向后 期 的 发 生 现 象 学 转 变 的 动机 。
关键词 : 塞尔; 态现 象学; 胡 静 发生现象学; 纯粹 自我 ; 习性 自我 ; 习性
或起 源 。 在 11 9 8年 6月 给 那 托 普 ( a l a r )普 遍 的意 识 结 构 的 普 全 ()
现 象学 ;2 构造 现象 学 ;3 发 生现 象学 。 按 () () ①
现象学胡塞尔
布伦坦诺的价值哲学——“一件事情不是因为上帝命令它才是善的,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善的,上帝才命令它”现象学胡塞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吸收现象学方法创立存在主义哲学——二战后期,流行存在主义——六十年代,解释学他的思想分四阶段:对数学和逻辑的研究创立现象学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唯心主义向生活世界的转化哲学负有崇高使命,以人类的永久性目标为己任。
现象学名词背后的要求:哲学应该搁置一切过于仓促的世界,毫无偏见地分析在意识中出现的现象。
胡塞尔的目标:借由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一个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
经验科学是事实科学,无法达到此程度。
而数学作为一种推理逻辑,绝对严格,绝对无时间性的。
经验自然科学是一种“事实科学”。
原因在于:经验中获得的事实是在时间上被规定的东西。
经验科学不具有绝对的无可置疑性。
只能带来暂时的功利,不能提供造福于子孙万代的、超越其特殊的经验世界的知识。
什么是严格科学?科学是代表一种绝对的、无时间性的价值的称号。
严格科学的条件——必须是绝对正确的知识。
必须是无时间性、超时间的真理。
必须为子孙后代造福。
《逻辑研究》中,胡塞尔与当时流行的心理主义决裂。
心理主义宣称逻辑法则不外是心理性法则的表现,逻辑必须还原到心理基础上。
胡塞尔确证纯粹逻辑的理想性:它的法则独立于实际的思考行动里的具体内容之外。
胡塞尔反对科学主义和心理主义哲学要成为严格科学,必须与经验自然科学的事实科学划清界限,克服将哲学混同或归于事实科学旗下的科学主义。
心理主义将绝对的、无可置疑的逻辑规律,降低为以个人心理活动为转移的经验事实,这就陷入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建立科学哲学的关键:回到事物本身不要像“科学主义”和“人生观哲学那样”,不关心真正的“客观真理”。
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摆脱一切未经考察的偏见和假设,直接面对“事物”本身。
“事物”并非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而是泛指所有可能存在的对象,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
现象学的特点:一旦哲学通过直觉描述到了意识到的现象,那就能描述意识活动的结构以及同这种意识活动相应的意识对象的本质结构。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和内在时间意识)意向性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有一个发展过程,前期和后期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别。
前期的观点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代表,后期的观点以《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为代表。
我们先谈他前期的观点,接着谈他后期的观点,最后简述围绕着意向性问题的一些争论。
第一节《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学说(一)表达的物质外壳和表达的意义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胡塞尔认为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
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
表达的意义是我们通过赋予意义的行为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的东西。
当我们说一句话或写下一个句子的时候,我们就把意义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
当我们看一行字或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又把意义在意识中再现出来。
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那么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语言。
胡塞尔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向行为与记号的关系。
假如我们走到一个清真寺去,我们不懂阿拉伯文字,我们看到墙上用阿拉伯文字雕刻的可兰经的经文,我们把它们当成装饰性的图案。
胡塞尔问道:“例如让我们设想,某些圆圈和半圆的曲线条最初给我们一种纯粹的美的感觉,后来我们突然想到它们可能是字符或文字的记号。
其差别存在于什么地方呢?”1 他答道差别在于我们的意向行为不同。
开始时我们没有把这些线条与意义联结在一起,所以我们把它们当作引起美感的图案,后来我们想到这些线条表示意义,于是我们就把它们当作文字了。
(二)对象化的活动的三个环节胡塞尔认为,当我们表达一个意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活动包括三个环节:a)意向行为,b)意义(意向内容),c)对象。
“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
”2“表达通过意义表示(指称)对象。
”3在此对象可以是实在的对象,也可以是观念的对象、想象的对象。
把表达的意义(意向内容)与对象区分开来十分重要,这不仅因为;有时对象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依恩纳的战胜者”和“滑铁卢的战败者”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同指一个对象,即那破仑。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个统一的 学派,而是一个由不同理论、 学派组成的思想运动。
2020/3/19
一、胡塞尔与现象学的兴起
胡塞尔
(
Edmund
Husserl, 德 国 ,
1859-1938),20
世纪最有影响的
哲学家之一。
2020/3/19
他的思想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数学和逻辑基础 的研究。 第二阶段:创立现象学。 第三阶段: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 唯心论。 第四阶段:向生活世界的转”意味着“经过自身、 自我显露出来的东西”。
一生在这个虚构的纯粹意识 的“本质”王国中转圈子,直到 晚年有所转变。
2020/3/19
五.胡塞尔的晚期思想—— 论欧洲人的危机和科学危机
(一)危机的特征和根源 1.危机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表现在对 包含在历史中的“理性”、对人自身存在的 意义失去信仰。 2.欧洲危机的根源在于混乱的理性主义。
3.意向活动本身是有结构 的,正是意向活动诸要素的结 构的连贯性和可理解性,赋予 意识对象以一定的意义。
2020/3/19
4.意向活动的连贯性和可 理解性提供了一个判明命题是 否有意义的标准。
2020/3/19
四.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
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若要 获得与事实科学不同的绝对 的、超时间的真理,必须采 用与事实科学不同的方法。
2020/3/19
谢 谢!
2020/3/19
2020/3/19
他的特点是:
1.把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 加以区分,认为意识活动就是 意向性或指向性。
2.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是纯 粹意识的有机因素,二者不可 分割。
2020/3/19
3.由于意识活动有指向 性,它总是有所构造,所以它 处于主要的决定的方面。
胡塞尔现象学理论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理论【摘要】胡塞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对建立一种作为科学的哲学怀着纯真而真诚的向往。
胡塞尔认为,必须把对于世界的“自然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以及历史上出现并遗留下来的对于世界的看法即传统哲学的观点,统统都加以悬置起来。
胡塞尔又借用数学上的术语,把这种“悬置”称为加括号,意思是将对于世界的种种观点放在括号里,存而不论。
他认为科学的哲学虽然不同于经验科学,但它也拥有一个属于它的合理的研究对象,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理论。
胡塞尔认为,为解决人生和价值不足必须首先寻求坚实的理性基础。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的还原”就是“一切原则的原则”。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主体给与的,都是我们的拥有物。
胡塞尔现象学认为,认识需要把客体对象化,而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是自由的,考察范围可大可小。
胡塞尔是对当代大师级哲学家。
有着广泛影响的“书斋里的思想家”。
与苏格拉底、笛卡儿、康德一样,是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关键词】生平与著述;现象学思想;后世影响胡塞尔(1859~1938)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的普罗斯尼兹的一个犹太家庭,今属捷克。
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
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一、胡塞尔生平与著述现象学由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创立,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
胡塞尔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
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布伦塔诺的课后,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西方哲学史 第七讲 胡塞尔
(1)什么是意向性
❖ 德语中意向性一词来自拉丁文,意思是“指 向”或“对准”。
❖ 所谓意向性,简言之就是“意识行为有所指 向的特性”。与人相应,意向性行为就是具 有有所指向的特性的意识行为。这有所指向 的特性乃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指出人的 意识及其对象同时呈现,也是胡塞尔进行哲 学思考的起点。
❖ 胡塞尔自己所言:“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 本性质……全部现象学问题都与之密切相 关”。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对哲学的主要贡 献。
?1901年10月胡塞尔到哥廷根大学任副教授在那里虽然渐渐有了一批志同道合者但胡塞尔的学术生涯并不一帆风顺他申请教授曾被拒绝同事的贬低和自我怀疑一度使他对自己几乎失去信心但此时在他的影响下的已经有了哥廷根和慕尼黑两个现象学研究的圈子了
第七讲 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
一、现象学概论
❖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很大,持续时间很长 的一个流派,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祁克果的生存 哲学、弗洛依德的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 西方哲学的发展。它于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然后 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哲学运 动。这个运动包括胡塞尔、海德格尔、舍勒、萨特、 利维纳斯、梅洛—庞蒂等许多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 家。这些人的名字几乎就构成了半部现代西方哲学。
❖ 这时候,胡塞尔终于意识到了面临的危机:要 么通过毕业考试继续升学,要么回家跟父亲做 小生意去。胡塞尔醒悟了,开始奋发学习。他 竟然顺利通过了毕业会考,成绩还不错。据说 当校长向学监报告时,说这次成绩还不错的胡 塞尔“是我们学校最差的学生”。
❖ 1876年6月底,胡塞尔进入莱比锡大学。一开 始时,他主修天文学,喜欢数学、物理和哲学。
❖ 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 的形态和联系。(现象的本意是显现出 来的东西)
现象学概论
现象学概论一、胡塞尔与现象学的三个重要发现(一)胡塞尔的生平和著作(P539-544):1.形成年代:1859年4月出生于当时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家庭;1876——1878 在莱比锡大学学习;1878——1881 柏林大学;1881——1884 维也纳大学、服兵役;1884——1886 聆听布伦塔诺。
2.逻辑主义时期(描述心理学阶段),以《算术哲学》(1891)为标志1887——1901 哈勒大学讲师;1891《算术哲学》发表后,其试图从心理学法则中得出数学法则的心理主义倾向遭到了弗雷格的批判。
3.现象学的成熟①哥廷根大学时期(1901——1916)1900——1901年发表《逻辑研究》,随后应邀到哥廷根大学当副教授;1906年被提升为正教授;哥廷根学派和慕尼黑学派的形成;1913年在《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上发表了《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简称《观念》Ⅰ)。
随着《观念》Ⅰ的发表,胡塞尔转向明显的先验唯心论。
哥廷根学派和慕尼黑学派中的大多数人不愿接受胡塞尔的唯心论。
②弗赖堡大学时期(1916——1928)1928《内在的时间意识现象学》③退休后(1929——1938)1929《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1929巴黎讲演:1931年以法文的形式发表,1950年以《笛卡尔的沉思》为名在《胡塞尔全集》第一卷中出版;在1933年的维也纳和布拉格讲演的基础上胡塞尔写了《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一书。
(二)胡塞尔现象学的形成和发展1、描述心理学(前现象学)阶段,以1891年出版的《算术哲学》为标志。
2、本质现象学阶段,以1900—1901年出版的《逻辑研究》为标志。
(1)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参考教材第544—546页):a.心理主义认为逻辑规律和数学公理是人的心理规律,是从对心理现象的观察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其代表人物是l. b.心理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心理学的对象(判断行为)和逻辑学的对象(判断内容),使判断内容的客观性“消融”在判断行为的主观性之中,“真理消融在意识体验之中”。
现象学
现象学运动胡塞尔的现象学一、胡塞尔与现象学的创立和发展 现象学运动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4-1916)哥廷根现象学派慕尼黑现象学派第一阶段现象学的代表人物:马克斯·舍勒、莫里茨·盖格、阿道夫·莱纳赫、约翰·道伯特、特奥多尔·康拉特、威廉·沙普等等。
第二阶段(1916-1928)主要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贝克尔、罗曼·英加尔登、埃迪·施泰因、格尔达·瓦尔特、卡尔·勒维特、阿隆·古尔维奇、汉斯·莱纳赫等等。
第三阶段(1928-1938)“胡塞尔不是…我的‟哲学家。
对于我来说,他的哲思太令人捉摸不透,他用过多和过于复杂的语言来表述他对直接性的要求,有时我甚至不知道,这是一种深刻性呢,还是一种…模糊性‟。
我恨不得能将他干脆置而不论,因为在构想这本书时已经考虑到:它可以是不完整、不连贯的。
但这种置而不论的作法是不可能的:胡塞尔对当代哲学以及对各种精神科学的影响实在太明显、太深刻了。
于是我只能尽力而为之。
”--《哲学的惊异》“当我对哲学的兴趣越来越大的时候,我犹豫不定的是:我应该继续选择数学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呢,还是应该把一生贡献给哲学。
正当此时,布伦塔诺的课使我作出了最后决定。
我开始去听他的课,纯粹是出于对这位当时在维也纳街谈巷议的人物的好奇。
尽管我有许多先入之见,当我还是无法长久地抵御他的个性魅力。
从布伦塔诺的讲座中,我首先汲取到了一种信念,这信念给了我选择哲学作为终身职业的勇气,这种信念就是:哲学也是一个严肃的工作领域,哲学也可以、并且也必须以严格科学的精神来加以探讨。
他解决任何问题时所采取的纯粹实事性,他处理疑难问题的方式,对各种可能的论据的细致而辩证的考虑,对各种歧义的划分,将所有哲学概念都回溯到它们在直观中的原初源泉上去的做法--所有这一切都使我对他满怀钦佩和信任。
“--《回忆布伦塔诺》二、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回到事情本身”事情本身:现象现象:在意识中呈现的东西。
现象学
O(∩_∩)O 谢谢欣赏 !!!
返回
现象学-代表人物
• 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生于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普罗斯涅兹城, 系犹太族后裔。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 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 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 (1838~1917) 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 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 1938年病逝于 弗赖堡。
综合研究时期的现象学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比利时﹑联邦德国﹑美国﹑法国分别建 立了胡塞尔研究中心﹐对胡塞尔的思想重新深入研究﹐出现了 不少精通胡塞尔哲学的现象学者﹐如比利时的梵布雷达﹐联邦 德国的兰德格里伯﹑芬克和比麦尔。50~70年代在美国更出 现了很多介绍研究现象学的学者﹐除早先的法伯﹑肯恩斯外﹐ 还有考夫曼﹑古尔维奇﹑舒茨﹑艾迪﹑伊迪﹑斯皮格伯格﹑泰 美涅茨卡和纳汤森等。在欧洲战后较具独创性的现象学者还有 瑞士的精神病理学家宾斯方格﹑心理学家闵考夫斯基等。这一 时期的现象学者尽管在研究的原则对象和方法论上具有更大的 综合性﹐但其学术地位一般而言尚不及前两个时期的主要现象 学者。然而﹐它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学思潮﹐在当代西方人文 科学领域的影响却比以前大得多。它的突出特点是﹕ 研究活 动扩展到东西欧﹑南北美以及亚非各洲﹐研究人数与学术活动 均较前增加。 与其它哲学流派如分析哲学﹑实用主义﹑结构 主义﹑精神分析学﹑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的比较研究进 一步增强。 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历史学 ﹑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精神病理学﹑文学理论等人文学 科的研究中。
返回
广义 •狭义的现象学指 20世纪西方哲学 中德国哲学家E. 胡塞尔创立的哲 学流派或重要学 派。其学说主要 由胡塞尔本人及 其早期追随者的 哲学理论所构成。
胡塞尔现象学扎哈维
胡塞尔现象学扎哈维什么是胡塞尔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Husserlian phenomenology)是德国哲学家爱德华·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创立的一种哲学学派,强调通过意识的直观体验来研究对象的本质。
胡塞尔提出,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通过直接体验来获得的。
而这种直接体验并非仅仅是感官上的经验,还包括思维、想象以及其他形式的意识活动。
胡塞尔将这种直接体验称为“意识直观”(conscious intentionality)。
胡塞尔强调,我们在意识中获得的直观体验是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它使得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通过对这些直观体验的分析,胡塞尔试图揭示事物的本质结构、意义和目的。
现象学扎哈维现象学扎哈维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的后继者和发展者,他对胡塞尔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扩展。
扎哈维在他的著作中探讨了现象学与时间的关系。
他认为时间是我们对事物变化的感知,而现象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时间现象中的本质结构。
与胡塞尔相似,扎哈维也认为意识具有直观性,我们可以直接体验到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但他同时指出,时间感知是相对于我们自身的主体经验的,它是被我们构建出来的。
扎哈维进一步解释了现象学是如何揭示时间现象的。
他认为,我们通过将时间现象作为意识对象来分析,从而获得对时间本质的直观洞察。
通过对时间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我们可以逐渐揭示时间的结构、特征和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扎哈维的影响胡塞尔现象学扎哈维对哲学和其他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哲学领域,胡塞尔现象学扎哈维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意识和时间的本质,引起了一系列关于主观体验、现象及其背后的真实性和本质性的讨论和辩论。
他的思想为许多哲学家提供了启示和思考的方向。
在科学和心理学领域,胡塞尔现象学扎哈维的观点也产生了影响。
人们开始关注主观体验和意识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并在实验中使用现象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
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思维和心理活动的本质。
胡塞尔现象学运动
胡塞尔现象学运动
胡塞尔现象学运动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潮之一,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并主导。
该运动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意识经验的结构和本质,来揭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和规律。
胡塞尔认为,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
他主张将哲学关注的重点从当时新康德主义的"批判唯心主义"的主体概念,转向意识经验中的实在对象。
在他的倡导下,形成了早期现象学运动,主要成员包括舍勒、A.赖那赫、A.普凡德尔、M.盖格、H.康拉德-马修斯以及因加尔登等。
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现代哲学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他的理论不仅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式,也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胡塞尔的现象学运动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启了现代哲学的新篇章,为后来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胡塞尔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尽管胡塞尔的现象学运动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质疑。
一些哲学家认为,胡塞尔的理论过于复杂和抽象,难以被普通人理解;同时,他的理论也存在一些逻辑上的问题和矛盾,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谈胡塞尔弗莱堡时期的“现象学哲学体系”巨著计划
谈胡塞尔弗莱堡时期的“现象学哲学体系”巨著计划1916年,当胡塞尔应聘到弗莱堡大学担任这里的讲座教授时,他已经57岁。
大约在两年后,他开始有了撰写一部现象学哲学体系著作的初步想法。
为此计划而产生的最初文字是他于1918年3-4月间在贝尔瑙度假时写下的14页手稿, 它已经带有体系的标题,主要讨论各种逻辑学(各种存在论),尤其是价值学和实践论。
事实上,关于所有存在论的体系的核心观念已经在此文稿中得以形成。
随后,在1920年10月为《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撰写的前言中,胡塞尔对此计划做了公开的暗示:我在弗莱堡的新教学工作也要求我将我的兴趣朝向主导的普遍性和体系。
可能是在1920年7月3日写给美国的观念论哲学家、他的哥廷根时期学生霍金的信中,胡塞尔最早透露了这个体系著作的想法:我以最大的强度在继续钻研一门现象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体系,而且大概不会在两年内完成它。
随后在同年9月22日给他的另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哥廷根时期学生贝尔(W. P. Bell)的信中,他更明确地说:我想在一种全新的精神中将逻辑学③构想为整个哲学的最普全的形式原理学。
在主要纲领上我达到了一个体系。
(书信III,20)至此之后,体系著作(Systemwerk)或基本著作(Grundwerk)的想法和计划一再出现在胡塞尔的书信、文稿以及他人对胡塞尔的谈话的记录中,最多出现胡塞尔致其哥廷根与弗莱堡时期的学生英加尔登的信函中。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胡塞尔在相关方面长达十多年工作的具体进展、变化与结果。
1921年11月25日,胡塞尔在给英加尔登的信中写道:现在我自几个月以来一直在仔细处理我的那些分量过大的手稿,并且正计划一部重要的体系著作,这部著作是自下而上地构建起来的,可以用作现象学的基本著作。
(书信III,213)但胡塞尔似乎很快便发现了这里的困难。
一在1922年2月1日写给P.纳托尔普的信中,他提到正在准备四次伦敦讲演的文稿,并且已经开始抱怨说:我的情况远比您的要糟糕得多,因为我的毕生工作的绝大部分都还滞留在我的手稿中。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德国哲学家爱德华·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对意识现象的分析和反思,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想。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极为深奥,他强调现象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并认为现象才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根基。
下面本文将深入探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
1、现象学哲学思想的出发点胡塞尔认为,人类的认识始于感性经验,在感性经验中,我们首先感知到的是非常具体的现象,比如颜色、声音、形状等等。
这些现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建构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胡塞尔认为,研究现象的性质和本质,是哲学的首要任务。
因此,他强调现象是哲学的真正出发点和根基,只有从现象开始,才能逐步揭示出真正的本质和本体。
2、现象学哲学思想的核心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有很多方面,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是本体学和现象学。
本体学是研究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学问,而现象学则是研究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在胡塞尔看来,存在的两种形态是现象和本体。
现象是存在的表面现象,本体则是存在的本质。
胡塞尔强调,本体不是被揭示出来的,而是透过现象展示出来的,因此现象对于本体的揭示极为重要。
他认为,现象是比本体更加根本和重要的,因为没有现象,我们根本无法对本体进行认知和理解。
3、胡塞尔的「回到事物本身」原则胡塞尔提出了「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哲学研究中,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事物本身上,而不是被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所束缚。
这种原则可以理解为哲学思考的重要标准或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摆脱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偏见,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本体。
4、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包括描述、分析和反思三个方面。
描述是对于事物的直接感性体验,分析是对于这种体验的概括和整理,反思则是对于分析的思考和归纳。
胡塞尔认为,哲学研究应该从经验和直觉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直接的描述和体验,然后进行分析和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本体。
胡塞尔的简介
胡塞尔的简介胡塞尔是一位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也被后人称为是近代世界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胡塞尔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胡塞尔的简介埃德蒙·詹宁斯·伦道夫(EdmundJenningsRandolph,1753年8月10日-1813年9月12日),美国律师、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的政治活动家。
早年追随乔治·华盛顿参加独立战争。
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奠基人。
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的普罗斯涅兹城(Prossnitz)的一个犹太家庭,因肺炎逝于德国弗赖堡。
1859年4月8日,胡塞尔出生于普罗斯尼兹的莫拉维亚省的一个犹太家庭,在家中排行老二。
他在本省读完了大学以前的所有课程,并进入德国著名的莱比锡大学。
在大学期间,他主要攻读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哲学等学科,在这个期间,他接触到了当时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威廉·冯特。
在结束了莱比锡大学的课程之后,他又来到了维也纳大学,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很快就取得了数学博士的学位,之后他又经常去听弗兰兹·布伦塔诺的课程,并对他影响很深,也对他日后在哲学界声名鹊起提供了一定的学识基础。
在布伦塔诺先生的建议下,他又来到哈勒大学任教,在就职讲座中,他发表了著名的“形而上学的目的与任务”讲座。
在任教期间,他发表了例如《算术哲学。
心理学和逻辑学研究》、《纯粹逻辑学导引》、《现象学与认识论研究》等,后两者日后被归纳为《逻辑研究》一书。
1990年,胡塞尔应邀来到哥廷根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工作和研究长达16年时间,他又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和论文,奠定了他在哲学界的地位。
1933年,由于他的犹太人血统,被德国政府禁止了任何学术研究活动。
在此期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向他发送了聘书,但被他拒绝了。
1938年4月27日,胡塞尔因胸膜炎发作,在布莱斯高的弗莱堡去世,终年79岁。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第一阶段前现象学时期主要是胡塞尔在1900年之前的主要思想观点,和第二阶段现象学前期一样,主要是受到布伦塔诺的影响,批评和反对主要流行与19世纪的各种经验论的心理主义。
胡塞尔 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
现象学是美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贡献,它是哲学思考的一种开关。
黑格尔认为,我们首先应从现象层面反思,即必然的事实层次,而不是直接确定本质的深层解释。
这种思考方式也被证明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因为它强调了“如何”而不是“为什么”,而且它使研究者能够比较不同研究对象之间被发现的新关联和可能性。
弗朗茨·胡塞尔(F.Husserl)是现象学的开创者,他以“现象研究”和“思
维和信念”为题,探索现象学之精神和理念。
他将现象学科学发展作为他的目标,将现象学扩展到其他自然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也被认为是现行研究的一种假定,即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一个现实世界的秩序来理解它的本质。
现象学也指开拓了一条新的哲学道路,立体化了哲学和科学之间的众多问题,
从而使哲学和科学能够共同加以开发。
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学者应该努力在客观的、科学的范畴上发现某种形式的真理,而不是通过对象和抽象的讨论,因此,让学者有可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宇宙的内在性质和本质。
现象学的研究既可以表现在自然科学,也可以是文化研究。
现象学的概念也可
以应用于社会学分析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现象学可以帮助我们将涉及到某种文化现象的复杂因素分成有形的形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结构、目的和功能。
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应用是许多后现代哲学的起源,也启发了关于可能性的探
索和研究。
胡塞尔留给我们的现象学理论,不仅改变了哲学思想,而且为社会科学例如社会学和经济学打开了新途径,以便更好地解释本质。
这使得现代哲学学者们能够更容易地从各种不同角度理解世界,并实现更复杂的洞察。
第五章 现象学理论
其次,审美对象是“自在”的存在。 最后,审美对象是“自为”的存在。
作品只有在与审美知觉发生关系时 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让作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两个 条件:一方面,作品要充分呈现, 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欣赏者。
最后,它们对审美对象的本体论 分析颇为关注。
波兰现象学文论家茵加登也意识 到审美经验具有一种“质和谐的 存在”,并指出它揭示了审美经 验与认识经验之间的本质上的亲 缘关系。
胡塞尔(E.Edmund Husserl, 1859—1938),著名德国哲 学家,现象学哲学学派的 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1891)、 《逻辑研究》、《作为严格科 学的哲学》(1910)、《纯粹现 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1913)、《笛卡尔沉思》 (1950)、《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 验现象学》(1954)等。
(三)审美经验现象学 在海德格尔之后,现象学美学研究中最先取得实
质性成果的是德国美学家盖格尔。
他提出,美学早已不是“哲学学科”,也不是“运用 其他各种科学的领域”,而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特 殊科学”。 在盖格尔看来,美学研究新的课题就 是依据现象学的理论探索美的对象,在艺术作品 的直观中把握美与艺术的本质。
审美知觉的知觉过程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呈现,它是一种综合的先于思考的具
有整体性的知觉。 第二阶段是再现和想象。 第三阶段是反思和感觉。
杜夫海纳揭示了审美经验的一个独特性质,即在 审美经验中,感性与理性是融为一体的,用他的 话来说就是:“审美对象就是辉煌地呈现的感 性”。
三、主体间性 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杜夫海
现象学现代主义
现象学现代主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现象学现代主义指的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关注事物本身的性质。
现象学现代主义强调现实世界的本质和特点,试图探索事物的内在含义和真理。
在这种哲学思潮中,人们被鼓励去探索事物的内在本质,并关注事物本身的存在。
现象学现代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他在20世纪初提出现象学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现代主义哲学。
胡塞尔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应该是从现象开始,通过现象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含义。
他强调人们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本身的特性上,而不是外部因素或者概念上。
现象学现代主义在20世纪中叶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比如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
这些哲学家继承了胡塞尔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发展。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存在前原理”和“存在现atan”等概念,深化了现象学现代主义的思想。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现象学现代主义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往往被各种信息和声音所淹没,容易迷失在表象之中,忽视了事物的本质。
现象学现代主义强调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思维和直观感知的平衡,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和事物。
第二篇示例:现象学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核心理念是关注个体主体的经验和现实感知。
现象学现代主义试图从主观感知和经验中解构现代社会中的错综复杂问题,重新审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本文将从现象学现代主义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现象学现代主义的希腊词根“现象”意味着“显现”或“出现”。
这一思潮最早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试图探讨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并提出了“存在”的概念。
他认为现象学是哲学的基本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和个体主体的存在状态。
现象学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个体主体的独特经验和感知能力。
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体往往被社会制度和规范所束缚,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感知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文章作者:陈高华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胡塞尔的四部主要著作为路标,绍述了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路程:从现象学的建立,到先验现象学的转变,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提出,生活世界理论的探讨,勾勒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描述心理学、先验现象学、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象20世纪初众多的西方哲学家一样,胡塞尔(E·Husserl)也是从数学入手开始其学术生涯的。
起初,胡塞尔在大学里学的是天文学和数学,热衷于对数学基础的探求,并在维也纳大学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来还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K·Weierstrass)的助手,在这里,魏尔斯特拉斯的人格和学问对胡塞尔有深刻的影响,同时,数学所要求的明晰性和精确性也始终影响着他。
对数学基础的探求使他转向逻辑的基础的探求,这种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的探求使他一步步地进入到哲学的领域。
在他的同乡,后来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任总统的马萨里克(T·Masaryk)的引导下,胡塞尔重返维也纳大学,听了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布伦塔诺(F·Brentano)的课,最终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胡塞尔完全地转向了哲学,开始了其一生的“哲学漫游”。
他后来回忆说:“我是听了布伦塔诺的讲演之后才决心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的,这是因为他的讲演使我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哲学也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它也能以最严格的科学精神来对待,而且必须以这种精神来对待。
”[1]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胡塞尔把建立一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从而为其它一切科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作为其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胡塞尔的一生是典型的德国学院哲学家的一生,就象海德格尔曾经对亚里士多德所做的描述一样,“他生出来,他工作,他死了。
”[2]不仅如此,胡塞尔还视哲学如同他的生命,对哲学有一种献身精神,是一个有着宗教般虔诚的哲学家,为此,胡塞尔为了建立他心目中的严格科学的哲学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而他自称是一个哲学的“永远的”探索者和漫游者。
我们且不管事实上胡塞尔是否达到了他心目中所谓的“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也不管别人怎样对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所作出的评价,至少在胡塞尔看来,他的现象学就是这样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他甚至不无自豪地宣称:“现象学可以说是一切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
”[3]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胡塞尔的现象学仍属于近代西方哲学的传统,而胡塞尔则可能是现代西方哲学家中最后一位传统意义上的“纯粹哲学家”,盖因在他之后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几乎没有人象他那样把哲学当成一门严格科学去追求,也没有哪个哲学家再去探寻一种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基础;相反,他们试图把哲学排除在科学之外,同时去消解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
也许,正因为这一点,胡塞尔及其现象学更显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
胡塞尔的思想以《逻辑研究》为标志,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前现象学时期和现象学时期,笔者基于考察的需要,在这里主要对胡塞尔现象学时期的思想发展作一描述性的绍述。
这一简单的绍述则是以胡塞尔的四部主要著作为其“路标”。
(一)《逻辑研究》与现象学的建立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发表于1900年,正是这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现象学的建立,“现象学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4]由于这部著作是对心理主义的批判,胡塞尔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又被称为批判心理主义(反心理主义),胡塞尔自己则称这个时期的思想为“描述心理学”的现象学。
众所周知,胡塞尔发表的第一部著作是《算术哲学》,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试图通过对数学基本概念的澄清来寻找数学的基础,但是,胡塞尔是在对心理行为的描述分析中来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的,这就与当时流行的心理主义哲学思潮相一致。
这是一种把数学逻辑规律奠基在心理规律之上的心理主义,它把逻辑把握成为一种思维的艺术,把逻辑规律最终归结经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否定逻辑规律的普遍性、绝对性,进而不承认绝对真理的存在。
总之,在《算术哲学》这部著作中所流露的是这样一种观点:逻辑规律奠基于心理规律之中。
因此,这部著作一经发表即招来了众多的指责,其中最为重要的批评来自当时著名的数理逻辑学家弗雷格(G·Frege),弗雷格在对《算术哲学》所写的书评中指责胡塞尔把数学逻辑规律心理学化。
弗雷格的这种指责是完全符合事实的,而胡塞尔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胡塞尔后来回忆这个转折时说:“然而,思维的心理联系如何过渡到思维内容的逻辑统一(理论的统一)上去,在这个问题上我无法获得足够的连贯性和清晰性。
此外,数学的客观性以及所有科学的客观性如何去俯就心理学对逻辑的论证,这种原则性的怀疑就更使我感到不安了。
”[5] 因此,一方面由于弗雷格的批评,一方面由于自己研究的深入而对心理主义产生的怀疑,胡塞尔逐渐放弃了他在《算术哲学》中所持的心理主义观点,并因此取消了《算术哲学》第二卷的写作计划。
此后,胡塞尔主要研究兴趣就集中在“纯粹逻辑学”上。
这一研究的最终成果,就是标志着现象学“受洗”(即正式出现)的《逻辑研究》,并由此引发了欧陆哲学中蔚为壮观的“现象学运动”。
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的矛头针对的是当时依然在哲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心理主义哲学,这也正是胡塞尔早期自己的观点,因而对这种心理主义哲学的批判其实也就是对自己早期观点的反驳。
为此,胡塞尔曾引用歌德的话来形容自己对心理主义哲学的批判:“没有什么能比对已犯过的错误的批评更严厉了。
”[6]胡塞尔指出心理主义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自然规律和逻辑规律,因为自然规律是关于事实之间的联系的规律;而逻辑规律是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规律;自然规律是经验的概括,只有偶然性;而逻辑规律则是先天的原理,具有必然性;因此把逻辑规律归结为心理规律显然是错误的。
胡塞尔进一步认为心理主义哲学的这种错误是因为没有区别心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而产生的。
并因此而断定心理主义哲学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可以说,胡塞尔对心理主义哲学的这种批判是极其有力的,“随着这一卷的发表,心理主义这种形式的怀疑论连同有关心理主义的讨论在哲学史上最终被归入了档案。
”[7]通过第一卷对心理主义哲学的批判,胡塞尔指出了逻辑规律的客观性,自在性以及普遍有效性,因此被认为是“拯救了共相的客观实在性”,但也被认为是一种柏拉图式的实在论,这也是弗雷格的立场。
但是胡塞尔不愿意采取这样的一种实在论,在随后发表的《逻辑研究》第二卷中,通过他的六项研究中对意识的现象学本质分析,揭示了逻辑对象的观念性,并认为“数”等概念是由意识构成,可以通过“本质直观”来把握。
(二)《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8]和先验现象学的正式形成随着《逻辑研究》这部著作的发表,胡塞尔确立了在德国哲学界的地位。
在《逻辑研究》第二卷发表的那一年,胡塞尔来到了哥廷根大学,同时被教育部建议任命为该校的哲学教授,只是因为“同行相轻”的缘故遭到了哥廷根大学哲学教授们的抵制而被拒绝,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胡塞尔的学术声誉,很快,在他周围就聚集了一批热爱现象学的青年学者,且逐渐形成了一种“现象学运动”。
这个时期,胡塞尔经常与“慕尼黑现象学派”和“哥廷根现象学派”进行交流,年轻的现象学开始了它的第一个繁荣期。
在这期间,产生了一批有名的现象学者,同时也有大批的现象学著作问世。
这些著作大部分最后都汇集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一卷上(1913年),胡塞尔本人也在上面发表了一步著作:《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
这部著作的发表公开表明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先验现象学时期。
但是,胡塞尔思想的这种变化并没有得到这一阶段的“现象学运动”成员的赞同和理解。
相反,在一开始就被他的同伴们指责为是向先验唯心主义的倒退,是在某种程度上的“回到康德去”。
这种看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了解哲学史的人都知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新康德主义依然占据着德国哲学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氛围中的胡塞尔多少是受到了影响的,不过这还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康德的影子,事实上,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尤其是其中的“先验想象力”部分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后面有详细的考察。
不过,对于胡塞尔本人的思想发展而言,从“本质现象学”(描述心理学)到“先验现象学”的过渡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
胡塞尔在为《逻辑研究》第二版的发表所写的“前言”中有意识地强调了这种过渡的必然性:“《逻辑研究》是一部突破性的著作,因而不是一个结尾,而是一个开端。
”[9]并且,胡塞尔在1935年回忆由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的发表而造成的“现象学运动”的分裂时也说:“《逻辑研究》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它只是一条必经之路而已。
”[10]我们知道,《逻辑研究》主要是批判当时哲学界流行的心理主义思潮,但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有大量的篇幅是分析意识活动的因素和结构,而且胡塞尔自己本人也称这一时期的现象学为“描述心理学”,同时在《逻辑研究》一书中还大量重复他在《算术哲学》中的研究,这样,给人的影响好象胡塞尔本人自己也没有脱离心理学,或者说现象学仍然是一门心理学,如果这种看法成立的话,那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心理主义哲学所作的批判就会陷于无效的境地,这显然不是胡塞尔要看到的结果,更不是胡塞尔“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的目标;另外,胡塞尔在这个时候认为他的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人类的心理现象,而是纯粹的意识;人类的心理现象只不过是纯粹意识的一个实在的例子而已,为此,胡塞尔认为他的现象学应该是一门纯粹的意识论。
基于这样的原因,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的书名中就运用了“纯粹现象学”来区别他现在的现象学(先验现象学)与之前的“本质现象学”(描述心理学)。
当然,这种区分并不只是术语使用上的差别,而在于两者的本质区别。
在这部著作的“导论”中,胡塞尔指出:“纯粹现象学是一门本质上全新的科学”,它“不是心理学,而且既不是对其领域的偶然划定,也不是其术语系统,而是本质的基础才是其不能被纳入心理学。
不论现象学必定认为对心理学方法具有多大意义,不论它为后者提供的‘基础’多么必不可缺,它本身(已经是一门观念科学)绝不是心理学,正如几何学不是自然科学一样。
甚至前一区别比所类比的后一区别更为根本。
”[11]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谈到了“意向性”,但只是把意向性当成本质直观观察到的结果:所有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朝向对象是意识的最普遍的本质。
也就是说在这里胡塞尔只是说明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结构。
然而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中,胡塞尔扩展了“纯粹意识”的功能(意向性的功能),它不仅意味着关于某物的意识,而且还构造出意向对象,这就表明意向性不仅具有“朝向性”,而且还具有“构造性”;意向性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