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修改)
高三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诗歌材料一:读懂诗歌诗歌阅读做到三步:读懂文本精准审题规范答题。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写,怎么写的。
弄懂这三个问题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读懂诗歌的方法与步骤:(一)看诗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意象(五)看情语(六)看手法(七)看尾句(八)看题干(九)看题材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1.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回看高考2004《征人怨》2005《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2006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2007 鹧鸪天·送人2008 登金陵凤凰台2009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2010 送魏二2011 春日忆李白2012 梦江南2013 醉眠但是,另一类诗歌的标题表面看起来,似乎与诗歌的内容联系并不是很紧密。
例如:《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歌标题是“观书”,内容却是“观塘”,两者之间有何联系?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
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就是说有些诗歌的标题和内容貌似无关,其实是借助了某种手法曲折表达作者心中所想。
2.要带着对标题的提问去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
(完整word版)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一:如何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安排】1课时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解读】此为干谒诗。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
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
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
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题目的作用:高考新课标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相对稳定,不会有大的改变。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如何快速理解和分析诗歌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如何快速理解和分析诗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语文阅读理解一直是高考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
尤其是对于诗歌这一特殊文体,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力应对。
因此,熟悉和掌握一些快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技巧对于高考备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技巧,帮助学生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一、整体感知在阅读一首诗歌之前,要先对整体进行感知。
这包括诗歌的题目、作者、段落结构和行数等。
在快速理解时,可通过瞥读首尾句,获取大致的主题和情感倾向。
二、关注诗歌的文体和韵律在阅读诗歌时,要关注诗歌的文体和韵律。
诗歌的韵律通常由韵脚和节奏决定,诗歌的文体则决定了其表达方式和结构特点。
对于不同文体的诗歌,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把握其独特之处。
三、理解诗歌的修辞手法诗歌常常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等等。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抓住其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解读诗歌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许多诗歌都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学生在阅读时要善于发现和解读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上下求索,理解隐喻和象征所代表的具体意义。
五、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子当读到一首诗歌时,一定要注意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和重点句子。
这些词语和句子往往能够给我们提供线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在整篇诗歌中的作用。
六、理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意图了解诗歌背后的背景故事以及诗人的意图对于理解诗歌非常重要。
背景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诗人的意图则能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七、多角度解读与思考诗歌往往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在分析诗歌时,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去理解诗歌。
这样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诗歌,也能够在高考中展现出独特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八、多维度练习与实践最后,要通过多维度的练习与实践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7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7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1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
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
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高考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

三:读注解
【注释】:① 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 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 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荆州记》载, 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明疑点难点
四:读意象
意象:象,即形象;意,即意念、 情感,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人公情感的物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
《咏素蝶诗》
1、交代写作对象(素蝶)2、点明诗歌的类 别(咏物诗)3、暗示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鹊桥仙 七夕》
1、交代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 (因七夕而写)2、暗示写作内容与情感(写 夫妻相思相聚)
《征人怨》
1、交代写作对象(征人)2、点明诗歌的类 别(边塞诗)3、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怨)
• 何为虚?何为实?虚实结合的作用效果如何?
• 【参考答案】(1)颈联实写诗人贬谪途中所 见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落,水面静寂 ,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2)尾联虚 写,转入诗人的想象:明晨踏上岭头的时 候再望故乡,虽然见不到故乡的踪影,但 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3)虚 实结合,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 苦和被 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
表达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表现 作者虽被贬,但并未屈服的乐 观豁朗的心境。
温馨提示
关于作者的相关信息,有 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 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 不再注释,需要从平时积累 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 陶渊明
(弃官归田,诗风恬淡)
• 杜甫
(忧国忧民,诗风沉郁)
• 李白
(傲岸不羁,诗风潇洒)
• 辛弃疾、陆游、(国难当头,忧心如焚,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教学目的:1.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2.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步骤3.通过高考试题进行夯实、反馈教学重点、难点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在做题中读懂一首诗的方法、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包括,一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解说历年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说明对任何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读懂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万变不离其宗,本节课要解决如何读懂一首诗的问题。
)解答一道古诗鉴赏的题目,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概括为:二.教学过程:(一)二抓:1.抓意象意象:诗歌描写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等。
意境:意: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诗中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用意象复习:有些意象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积淀了文化内涵,具有稳固的文化意义。
(学生展示意象总结成果)例1:(02全国)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
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
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
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
读懂高考诗歌的有效方法

(
即 对 诗 歌 内 容 题 材 的 说 明 或 前 人 对 诗 作 的 解 侍 郎 曹 仲 谷 少 卿 同 赋
、
”
,
交代 了 诗 歌 的 写 作 缘 由
一
读
)
。
考 生 可 以 抓 住 题干 中 这 些 暗 示 性 的 信 息 尤
, , ,
“
有怀 京师 上 元
”
,
据此 可 知 这 是
,
首 怀 旧 之作 词
一
般 独 立 使 用 不 与 先后 关 系
,
、
前 四 句 描 写 了 怎 样 的 送别 场 景
“
,
”
,
需要从写 作手 法
”
主 次关 系 的 概 念 搭 配 使 用 的 角 度 来 回 答 就 使 用 了
。
以 景衬 情
,
。
(
答案
:
作
至此 我们 就 完全 明 白 了
,
20 1
1
年 课 标 卷第
能 抒 写 作 者 的 羁旅 之 愁
(
,
。
20 1 2
年 安徽 卷 的 《 最爱 东
“
山 晴后 雪 》 杨 万 里 ) 题 目 中 的
,
东 山 晴 后雪 交代
”
准 确 理解 诗 歌 思 想 内 容 及 作 者 情 感 态 度 是 解了 诗作 描 写 的 对 象 是 雪 后 天 晴 白 雪 覆 盖 的 东 山 绮
答 好古 代 诗 歌 阅 读 鉴 赏 类 考 题 的 关 键
(
)
。
那么
,
丽景象
“ 。
爱 字 表 明 这 首 诗 要 抒 写作 者 对 雪 后 东
专题一 如何读懂诗歌(二):揣摩细节信息-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技巧(全国通用)

名词活用 作动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 密 州出猎》)
“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 ”,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 “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
名词活用 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的”。
作形容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
见赠》)
古今异义词
如元代白珽《余杭四月》首联“四月余杭道,一晴 生意繁”中的“生意”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这里是 “生机”意。
宋晏殊《破阵子·春景》:“采桑径里逢迎”中的 “逢迎”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今天指奉承迎合,古代则 是相逢的意思。
2
关注细节信息
三 推难字
分类
教材典例
阐释
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 些词的词性发生改 变,有时具有化腐 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 词活用为动词,形 容词、动词活用为 名词,名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意动用 法等,在古诗词中 很常见。
陆游《书愤》中的“空” 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 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 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
2
如何读懂诗歌改

诗 歌——人类的精神家园
• 文学王冠上的明珠,它是美得足以 让人感动的文学形式。 •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人类最高 远追求。
• 读出诗意,心灵便得自由本真; • 品出诗意,心灵便可宁静致远; • 悟出诗意,生命走向多元充实。
学科班长点评总结
课堂小结
规律方法总结--读懂诗情的突破口 读诗题 各个突破 读作者 综合利用 读注释 读意象 读内容
读关键词
整体感知
全面理解
•但是要读懂诗歌,我们的思维必须要展开联想和想 •象,这就应了那句话,“诗歌无处不想象,无有诗 •歌不联想”。
高考链接(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我们的思维)
• 灞上①秋居 马戴 •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于长安东,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 这首诗中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 析。 • 答:1.独: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 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 • 2.久: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道出了怀才不 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评价区
1组 探究一
疑问区
前 黑 板
2组 探究一
学习目标
要求: 1、展示小组在3分钟内展示题目, 立刻返回座区认真修改。 2、书写规范认真,语言简洁,展示 关键词或提纲,快速高效。
6组 探究二--1 7组 探究二--1 后 黑 板
9组 探究三
3组 探究三
10组 探究二--2
11组 探究二--2
1组 探究一
实战训练: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精品】高考复习读懂一首诗歌(从方法上看)分析完整版

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 归隐田园的情怀。
23
抓一抓 寻突破:抓语言的暗示。 抓写景(人、事、物)特点的词语; 抓直接表明情语言的暗示性 是一种“怀孕的静 默” ——钱钟书
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 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 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 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 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 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 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 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解:林景熙(1242~1310),南宋末期爱国诗人。 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 隐居于平阳白石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0
历史上曾有“南渡之后,堪与山 阴放翁媲美者,唯霁山也”之说 。
此诗透露着诗人的凄凉孤寂, 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
【注解】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 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 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 举登第,官至宰相。
托物言志诗
22
诗歌注解,帮助理解。内容、主旨若隐若现。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如是点明了诗歌采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手法(如【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样的问法),此一要点则可省略。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明,作者怎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作。
3、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有时可以省略)。
二、情感主旨提炼类
第一种:情感主旨提炼=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分析(先提炼情感,后结合事实分析)
第二种:情感主旨提炼=描写什么+表达/寄寓/揭露什么(先分析事实,后提炼情感)。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 说,能否读懂诗,决定着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 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 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 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 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 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 思路和层次来写的。下面我们就考场上如何能在 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解说。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 (一)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 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 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 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 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 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例如:
[即时应用]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 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 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 么寓意? 答: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 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 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答: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 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 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 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诗题 重要信息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白蝴蝶);② 《咏素 点明了诗的类别 ( 咏物诗 ) ;③暗示了写 蝶诗》 作手法(托物言志)。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 《鹊桥 仙· 七夕 作缘由(因七夕而写);②暗示了写作内 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 》 《征 人怨 》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 诗的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类别( 边塞诗)。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教学目的:1.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2.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步骤3.通过高考试题进行夯实、反馈教学重点、难点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在做题中读懂一首诗的方法、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包括,一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解说历年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说明对任何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读懂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万变不离其宗,本节课要解决如何读懂一首诗的问题。
)解答一道古诗鉴赏的题目,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概括为:二.教学过程:(一)二抓:1.抓意象意象:诗歌描写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等。
意境:意: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诗中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用意象复习:有些意象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积淀了文化内涵,具有稳固的文化意义。
(学生展示意象总结成果)例1:(02全国)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
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
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
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精品PPT共26张)

二读诗人:知人论世功夫深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人,三司盐铁副使陈洎之孙,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 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元祐初年,苏轼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 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 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亦能作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 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
篮舁:即“篮舆”,指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 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也说古时一种竹制的坐椅。《晋书·孝友传 ·孙晷》:“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於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 扶持。” 宋·欧阳修 《丰乐亭游春》: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①从题目上来看,有“酬”“ 和”“赠”“次韵”“答”等 字眼。②或表谢意(含婉拒)情 感,或表深情,或表干谒,或 表心志。
内容 情感
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大致有以下几 种方式: 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 但不必用其原字。 ③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 序都须相同。
诗歌的题目,有的有标志词“酬、和、赠、次韵、答”,有的词带有一定的情感,如“怀、思、送、寄、 答”等词,这些词往往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①直接找出显性“情语”,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 ②细心寻找隐性“情语”,即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 又”“惟”“空”“可”“岂”等。需要引起注意。 ③明确“情语”出现的位置。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在 中间及小序中;隐性“情语”一般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①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早春之 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 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②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③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 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高考复习如何读懂诗歌

E级 考纲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学习目标
1.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关注注解 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帮 助考生读懂诗句; 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本 诗的思想主旨; 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本 诗的用典(有时注解中未明确写出来 ,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或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 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请借助注释,理解下面这首诗的写作意图。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 重要信息。 《征人怨》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 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①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②交代了 写作目的(留别)③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 诗)④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
2、关注作者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抗金杀敌, 辛弃疾 收复失地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 交代晚年 破纸窗间自语。 处境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 觉,眼前万里江山。 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作者一生为了国事奔波南北,回来后已是白发苍 苍的老人,并且晚年处境艰辛,居住在萧瑟破败的庙宇中, 尽管如此,但作者半夜醒来,关心的仍不是自己的处境, 突现在眼前的却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全文表现了作者 在失意中仍不忘抗金,报效祖国恢复中原故土的情怀。
赠花卿[注]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古诗词

总结方法
(五)看意象,品意境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
,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意象:含有特定情意的物象。 意境:由意象组合构成的艺术境界。
【例五】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
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
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六)再现情景,设身体验 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的情景,设身进入
这一情景中去体验、感受其意境和情感。 要有再现诗词画面的习惯和能力。
练习
通过联想或想象,描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这两句诗句的画面,品味其意境。
诗
歌
鉴
赏 01
2024高考专题复习
❀ 如何读懂古诗词
古代诗歌基本知识介绍
(一)了解诗歌发展的概况:
《诗经》 《楚辞》
汉魏五、七言 古体诗
唐诗(近体诗)
宋词
元曲
明传奇(剧本)
清(集大成) 现代诗(自由体、律诗)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古诗 古体诗 乐府诗(题目上有的加“歌”“行”“吟”“引”等)
句数、字数、格律要求不严格
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 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羁旅思乡之情。
从军行 杨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特点:
• 1、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
• 2、从题材上看,这些诗、词的题材涉及山水田园、 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多种,以写景抒情类作品 为多。
• 3、从作品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
•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 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 描、衬托、对比。
•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 4.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5.山水田园诗的主题旨: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 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 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 4、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方式考查,一般设两 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
• 5、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 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 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对鉴赏表达技 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了解诗歌体裁
古体诗(古风)
中 国
诗 唐以前诗歌及唐以后诗人 仿作。 近体诗(格律诗)
11
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不知人面去何处,
?
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笑”。
12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全国Ⅱ
卷)
题目:地点、季节、边塞诗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注释:作者身份、背景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
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赠 别】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滁州西涧
(韦应物)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景抒怀,寓情于景)
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 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宁愿做一株无人 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表现出诗人 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 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 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 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 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 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 的向往。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诗人以墙角梅自喻,表现了作者虽然偏居一隅处境艰 难,但不自卑自弃,不畏孤独和寂寞,不畏困难的情 怀和坚韧,倔强,刚强,高洁的崇高品质。
咏物诗特点归纳: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 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 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 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 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 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 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 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书愤 征人怨 春夜喜雨 悯农
★表明地点、题材 表明情感
怎样从标题确定诗歌题裁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与品质?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 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坚持自己 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本诗写于退隐江宁后。
古
形成于唐代
词 典
(五代宋)
诗
小令
歌
散曲
曲
套曲
(元) 剧曲
四言古诗(出现最早的是
《诗经》,另一代表是曹操诗)
古
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 简称五古)
体 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
诗 简称七古)
杂言诗(可归入七言古诗)
《登幽州台歌》
近 体 诗
绝句 律诗
五言绝句(五绝) 《江雪》
七言绝句(七绝)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 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
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
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1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
五言律诗(五律) 《春望》 七言律诗(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排律(八句以上的 律诗)
小令(五十八字以内)
词 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
又称 “诗 余”“ 长短句”
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古诗词特点
凝练含蓄 言简意丰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改变词性、颠倒语序、 省略句子成分等。
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2005全国2)
贾岛《题李凝幽居》 (1998年全国卷)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2005年广东卷)
周密《夜归》
(2006年四川卷)
16
诗歌题目
旅夜抒怀
表明时间、背景
兵车行 (杜甫)
表明诗歌体裁
咏柳 (贺知章)
表明写作对象、手法、题材
寻隐者不遇 (贾岛)
表明写作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2015年全国1卷) 岑参
阅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 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 同?请简要分析。(5分)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 与故乡的江水,借物抒情, 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 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 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 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 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 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触景生情,产生了思 乡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 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 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 的作用?(6 分)
心,显示必胜的信心。(1分)
鉴赏程序 (走进诗歌)
看一看 抓一抓 辨一辨
14
一、看一看
找启示
题目、注释、诗序、作者、尾句甚至标点……
合理地“想入非非”,理智地“适当发散”
15
第一看:题目
唐人(所有诗人)作诗,最重诗题!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 象、事件、题材、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 入点。
第二问: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 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 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 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惜别送别诗
•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 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 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 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 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 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 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起
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
故
(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 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思园 乡情
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 抓住关键词语,体味。
怀 人
类
• 艺术特点。
行旅诗(羁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 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 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 功立业的情怀;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
【咏柳】
•
唐-贺知章
• 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蝉
•
虞世南
•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情诗)
• 诗人把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以及人 文景观作为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 描摹刻画,使之成为世人抒发情怀、 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遣兴的 手段--即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