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耐药性的研究(综述)
乳酸菌抗氧化特性和耐酸耐胆盐特性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乳酸菌抗氧化特性和耐酸耐胆盐特性的研究姓名:周晓莹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微生物学指导教师:张明; 陈晓琳2011-06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及NADH氧化酶,这使得乳酸菌具有防癌能力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能力。
含有乳酸菌的微生态制剂在养殖业、乳制品及医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重点研究三株乳酸菌的抗氧化性及耐胆盐、耐酸特性。
本实验研究超声波破粹仪处理的样品与未处理样品的抗氧化性。
首先,采用脱氧核糖氧化法测定各样品对·OH的消除率。
在60mmol/L 2-脱氧-D-核糖的体系中,菌株1以处理的发酵液对·OH的消除率最强,最高消除率为83. 4%,其他两株菌在本实验中对·OH无清除作用。
再次,采用邻苯三酚氧化法测定各样品对O2·的消除率。
在2. 5mmol/L邻苯三酚的体系中,菌株1、菌株5、菌株34分别以处理的菌体、处理的发酵液及未处理的菌体对O2·的消除率最高,最高消除率分别为96. 5%、86. 3%及88. 8%。
在0. 12mmol/L DPPH的体系中,菌株1、菌株5、菌株34分别以处理的上清液、未处理的菌体及未处理的菌体对DPPH的消除率最高,最高消除率分别为82. 8%、92. 6%及70. 4%。
在抗脂质过氧化性方面,以5%亚油酸为脂质,测定各样品对亚油酸的抑制率。
菌株1、菌株5、菌株34都以处理的菌体对亚油酸的抑制率最高,且抑制率分别为5. 6%、10. 1%及7. 0%。
在5% DTNB体系中,菌株1、菌株5、菌株34的无细胞提取物内TTG含量分别为5. 0×10-6mol/L,6. 6×10-6mol/L及3. 4×10-6mol/L。
采用SOD试剂盒、GSH-PX试剂盒分别测定样品内的SOD、GSH-PX含量。
菌株1、菌株5、菌株34都以上清液内SOD含量最高,最高含量分别为3. 05U、3. 65 U及3. 28 U;菌株1、菌株5、菌株34分别以菌体、菌体及上清液内GSH-PX 含量最高,且最高含量分别为194. 52U、124. 68U及49. 71U。
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
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细菌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与繁殖都有其独特的机制和规律。
但是随着人类对抗感染疾病的需求,我们越来越关注细菌的耐药性机制,因为许多细菌已经逐渐对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下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科学家在这方面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工作。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进展。
一、细菌耐药性的危害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细菌耐药性的危害。
细菌对药物的抗药性会导致疾病难以治愈,严重甚至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生命危险。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死于抗生素治疗无效所导致的感染。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度使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和传播途径等。
但无论是什么原因,细菌的耐药性机制都离不开基因突变或外源基因的水平转移。
二、细菌耐药性的机制现在许多单细胞生物,包括细菌,拥有了抵御抗生素的能力。
这是由于细菌细胞内发生的基因变异和水平转移,使得它们对常规抗生素的攻击力下降,甚至避免对药物的感知及消除。
换句话说,它们原本被认为不该对治疗有影响的药物,现在却成为难以对付的生物体。
一些细菌通过改变它们表面的特征,形成新的抗生素靶标。
一些菌株控制其细胞膜的脂质组成,使药物难以进入细胞,影响杀菌效果。
此外,还有数量庞大的细菌通过改变它们细胞内抗生素链接位点,降低药物的结合能力,减少对药物的敏感性,提高其耐药性。
另外,细菌还可以通过内源性多药耐药基因抑制药物成分,破坏了药物进入细胞的信号传导。
这样的基因可以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内,也可以通过质粒等外源途径获取。
这种方式是各种耐药基因中最明显的。
三、细菌耐药性的应对策略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的确,我们可以发现抗生素的使用是导致耐药性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可以从减少抗生素使用入手。
除此之外,还可以研究开发新的抗菌药物,但这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的投入。
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T logy科技食品科技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是一种能够发酵糖类且代谢产物一般为乳酸的一类革兰氏阳性菌的总称。
长期以来,LAB被认为是一种人体内必不可少的且普遍安全的一般位于肠道内的菌株,在肉制品、发酵蔬菜、乳制品和药品中广泛使用。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1],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使LAB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产生了临床抗药性。
此外,从动物分离出的耐药性菌株有可能通过食物链的方式在人类中传递,经过耐药菌株的转移,从而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1 酸奶中的乳酸菌耐药性近年来,消费市场上的酸奶制作工艺多样,种类繁多。
乳酸菌作为一种益生菌可以促进人肠道对摄取食物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冯金晓[2]等人,对青岛市的销售酸奶进行了随机取样检测,该研究用10种不同抗生素对4种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4种乳酸菌对环丙沙星、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存在普遍耐药性。
这些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可以治疗多种因微生物生长繁殖而引起的疾病。
同样杨国兴[3]等人,在市场上随机抽取45份酸奶制品,经过实验室的分离纯化后,91株菌中有64株出现了多重耐药性,即一株受试菌株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其多重耐药比例高达70.33% 。
乳酸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较多且较复杂。
目前,于涛[4]等人了对从市售酸奶中分离出的多种耐药乳酸菌经过PCR反应扩增技术检测了其中可能存在的耐药基因,研究结果显示从前期分离纯化出的所有乳酸菌中检测出多种常见的耐药基因,如:磺胺类耐药基因sulⅠ和sulⅡ、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等。
由此可以看来,这些乳酸菌产生耐药性是因为携带了常见的耐药基因。
2 泡菜中的乳酸菌的耐药性泡菜因具有独特的风味且易于储藏,在市场上广受青睐,泡菜是一种以多种蔬菜为原料用乳酸菌发酵的一种风味制品。
党乔[5]等人,对吉林地区的自制泡菜中的发酵乳酸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与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34株乳酸菌,对所有抗生素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
新疆乳品中乳酸菌的多样性及耐药性分析
新疆乳品中乳酸菌的多样性及耐药性分析聂睿;于洋;倪永清【摘要】从新疆北部地区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出103株乳酸菌并进行生理生化表型鉴定,对这些乳酸菌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分离的乳酸菌主要为5个属分别为乳杆菌属、肠球菌属、乳球菌属、魏斯式菌属、明串珠菌属.采用纸片扩散法(K-B)研究不同属中不同乳酸菌对8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耐药性研究表明,分别有6株对链霉素、新霉素有耐药性,5株对红霉素有耐药性,7株对卡那霉素有耐药性,8株全部对萘啶酸具有耐药性,4株对万古霉素、四环索具有耐药性,2株对头孢唑肟存在耐药性.【期刊名称】《中国酿造》【年(卷),期】2016(035)001【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新疆;乳酸菌;多样性;耐药性【作者】聂睿;于洋;倪永清【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3乳酸菌是一类发酵产物为乳酸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总称[1],在20世纪初,术语“乳酸细菌”是用来指“乳中发酵产酸的生物”[2]。
到目前乳酸菌主要分为乳杆菌属、乳球菌属、肠球菌属、肉杆菌属、明串珠菌属等,约为36个属[3],被广泛应用在乳品、果蔬、发酵肉品加工过程中。
乳酸菌除了对这些产品的香气成分有所作用,其代谢产物(如有机酸、过氧化物、双乙酰、细菌素等)还能够抑制食源性的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4]。
特别是在发酵乳品中,乳酸菌作为起始发酵剂可以起到增香的作用。
随着工业发展,乳酸菌在能够促进食品的生物转化,改善产品感官特性以及提高发酵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的同时还能够促进食品中营养物质的产生[5]。
近20年由于人类在医药动物养殖业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较为严重,如果将携带可转移耐药因子的乳酸菌菌株应用在生产中,将会严重威胁到食品的安全性,因此乳酸菌的耐药性是目前国际上对其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普遍的关注,特别是由多重耐药性发展至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普遍耐药性[6-8]。
市售酸奶中乳酸菌的鉴定与耐药性_秦宇轩
1
1. 1
材料和方法
主要试剂和仪器 de Man,Rogosa and Sharpe ( MRS ) 乳酸菌选择 性培养基购于英国 OXOID 公司; 细菌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 盒 购 于 北 京 艾 德 莱 生 物 科 技 有 限 公 司; TaqDNA 聚合酶购于宝生物工程 ( 大连 ) 有限公司; PCR 扩增所需引物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 司合成。 微 量 核 酸 定 量 仪 ( ND1000 型 ) 购 于 美 国 NanoDrop 公司, PCR 仪 ( 2720 型 ) 购于美国 Applied Biosystems 公司; 电泳仪( Powerpac TM 基础型 ) 购于美 RAD 公 司; 凝 胶 成 像 系 统 ( AlphaImager EP 国 BIO通用 型 ) 购 于 美 国 Alpha Innotech 公 司; 离 心 机 ( Z216 MK 型 ) 购于德国 HERMLE 公司, 恒温培养 9272 MBX 型) 购于上海博迅公司等。 箱( HPX-
秦宇轩等: 市售酸奶中乳酸菌的鉴定与耐药性 . / 微生物学报( 2013 ) 53 ( 8 )
891
MgSO4· 7H2 O 0. 2 g / L; MnSO4· 4H2 O 0. 05 g / L ) 中, 37℃ 富集培养 48 h 备用。 样品的单菌落编号为样 1, A12 品名菌落号, 如样本 A1 的菌落编号为 A1……A110 , 富集培养出的菌株用于菌种的保藏、 基 因组 DNA 的提取和耐药表型检测。 1. 3 菌株基因组 DNA 的提取 取 3 mL 富集培养的菌液, 按照北京艾德莱生物 有限公司提供的细菌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的使 用说明提取基因组 DNA。 DNA 提取结果用 1% 琼 脂糖凝胶电泳经溴化乙锭 ( EB ) 染色后通过凝胶成 像系统进行检测。 1. 4 repPCR 基因分型与 16S rRNA 测序 为了节约实验成本, 本研究首先对 100 株分离 PCR 的方法进行基因分型, 菌株用 rep然后对同一 样本中基因型不同的菌株进行 16S rRNA 的测序。 repPCR 扩 增 引 物 为: REP1RDt ( 3'CGGNCTACNGCNGCNIII5' ) CATCCGGNCTATTCNGCN5' ) 和
细菌耐药性与抗生素的研究现状
细菌耐药性与抗生素的研究现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细菌表现出了耐药性,这是当前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发展,治疗难度变得越来越大,甚至有些细菌已经变得完全无法治疗。
针对这一问题,各国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细菌耐药性和抗生素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什么是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即有些细菌可以在抗生素的作用下仍然存活下来。
这是因为这些细菌具有特殊的抗药性基因,可以抵制抗生素的作用。
随着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越来越普遍,治疗难度也越来越大。
二、细菌耐药性的原因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是因为细菌具有自我保护机制。
当细菌感觉到外界环境的压力时,会通过基因突变来自我适应。
抗生素在杀死细菌时,可以对细菌的结构、代谢和基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某些突变会使细菌抗击抗生素的效果增强,进而产生了耐药性。
三、抗生素的研究现状由于细菌耐药性越来越严重,科学家们不断寻求新的抗生素来对抗抗药性细菌。
在这方面,抗生素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研究项目。
当前,抗生素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抗生素的发现抗生素的发现是抗生素研究的基础。
研究人员通过分离和鉴定来自不同细菌或微生物的生物活性物质,评估其抗菌活性,进而进行相关抗生素的药物设计和优化。
2. 抗生素的设计和优化针对某些特定的细菌,科学家根据其结构和生物活性等因素进行药物的设计和优化。
在此基础上,抗生素可以通过化学结构或药代动力学的调整来提高抗病菌作用的效率,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3.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研究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的靶标结合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而一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也是因为该靶标的基因发生突变。
因此,了解不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研发新型抗生素的重要目标。
4. 抗菌药物和免疫系统的协同作用与纯化原汁普通的抗菌药品相比,利用免疫系统来治疗感染性疾病有望创造出效果更高的疗法。
例如,研究显示利用人体免疫系统分子的免疫药物可以提高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力,以增加治疗效果。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细菌耐药性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医疗挑战之一。
细菌逐渐变得耐药,意味着医生使用的抗生素越来越失去效力。
细菌耐药性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还增加了医生的工作压力。
随着细菌耐药性问题不断升级,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细菌耐药性的原因,并寻找能够抑制或消除细菌耐药性的解决方案。
这些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以下是这些研究的一些例子。
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细菌在人体内适应性生长并产生抗性,主要是因为免疫系统没有及时识别和攻击它们。
因此,增强人体免疫系统以识别和杀灭细菌对治疗和预防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患有细菌感染的患者,他们可以通过注射免疫球蛋白来加强免疫力。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治疗细菌感染,还能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从而减少细菌产生抗性的风险。
探索新型抗生素发展新型抗生素是另一个有效的防治细菌耐药性的途径。
通过寻找新的化合物和制备新的药物,我们可能会发现对现有抗生素无效的新药物。
例如,在研究中发现,真菌可以产生小分子化合物thiomarinol,从而使其有能力抵抗细菌的攻击。
这种化合物可以用来开发新型抗生素,可以治疗多种已知的细菌感染。
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工程也被用来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
科学家们通过在细菌基因里制造特定的变异来寻找细菌的弱点。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操纵大肠杆菌的基因,成功地让细菌靶向自身,从而防止其在环境中感染其他细菌。
这表明,基因的控制可能是治疗耐药性细菌的有效方法之一。
使用细菌病毒科学家们也在尝试使用细菌病毒来对抗耐药性细菌。
细菌病毒和细菌相似,但它们只感染细菌,从而有望在更特定的范围内提供治疗。
研究表明,细菌病毒可以在人体内快速杀死耐药菌株,这表明这种病毒可能是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种有效方法。
结论细菌耐药性是当今医疗界的重大挑战之一,但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增强人体免疫力,探索新型抗生素,基因工程以及使用细菌病毒都是有效地解决方案。
随着更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和投入力量,我们最终可以找到有效治疗细菌耐药性的方法,保护人民的健康。
细菌耐药性研究挑战与解决方案
细菌耐药性研究挑战与解决方案细菌耐药性是当今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开始逐渐产生抗药性,不再对传统抗生素起效。
这使得原本可治疗的感染病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和治疗。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在不断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以遏制细菌耐药性的蔓延。
本文将探讨细菌耐药性研究的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细菌耐药性研究的挑战1.复杂性:细菌耐药性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涉及多种细菌、抗生素和机制。
细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耐药性,如基因突变、基因转移和共生关系等。
对此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2.快速传播:细菌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耐药基因可以在群体中迅速传递。
这给控制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及时识别和监测耐药株的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3.融合抗药性:一些细菌甚至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得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种融合抗药性使得已存在的抗生素无法有效对抗细菌感染,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危机。
二、解决方案1.寻找新的抗生素: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出现,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抗生素来克服目前已失效的抗生素。
科学家们将从各种资源中寻找新的来源,例如天然产物、微生物和人工合成等,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扩散。
2.发展疫苗:疫苗是预防细菌感染的有力手段。
通过研发有效的疫苗来阻止细菌的传播,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这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加强卫生措施:加强卫生措施对于控制细菌感染非常重要。
合理使用抗生素、勤洗手、正确处理食物等措施可以减少细菌传播的机会,从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蔓延。
4.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对于细菌耐药性的研究需要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和资金投入。
建立相关研究基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细菌耐药性研究中,以加速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实施。
5.促进国际合作:细菌耐药性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应对。
通过共享研究成果、信息和技术,加强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更有效地对抗细菌耐药性。
食品中乳酸菌的功能性研究
食品中乳酸菌的功能性研究乳酸菌,是一类能够产生乳酸的革兰氏阳性菌,存在于各种食品中,如乳制品、酸奶、酸菜等。
近年来,乳酸菌的功能性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乳酸菌在食品中的作用不仅仅限于发酵,它还能够发挥很多益处,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乳酸菌能够改善肠道健康。
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对消化、免疫等功能至关重要。
乳酸菌具有促进肠道蠕动、抑制有害菌生长、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等作用。
研究表明,乳酸菌可以增加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减少有害菌的繁殖,从而改善肠道环境,提高消化吸收功能,预防便秘和腹泻等肠道疾病。
其次,乳酸菌还具有抗菌作用。
乳酸菌能够产生抗菌物质,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
研究表明,乳酸菌能够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生长,防止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此外,乳酸菌还能够抑制一些耐药性菌株,对克服耐药性感染具有一定的潜力。
同时,乳酸菌对免疫系统也有益处。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发现,乳酸菌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乳酸菌还能够增加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机体的免疫效应。
此外,乳酸菌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对预防某些癌症具有一定的作用。
除了以上益处,乳酸菌还具有调节血糖、降血脂、保护肝脏等功能。
研究发现,乳酸菌能够降低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指标,调节血脂代谢,预防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乳酸菌还能够降低肝脏脂肪堆积,保护肝脏健康。
随着功能性食品的兴起,乳酸菌也成为了新一代的健康食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乳酸菌不仅对肠道健康、抗菌、免疫等方面具有益处,还对心血管健康、肝脏健康等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乳酸菌的功能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人们提供更多健康食品的选择。
然而,乳酸菌的功能性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对乳酸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上,缺乏大规模的人体试验。
此外,不同种类的乳酸菌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需要选择适合的乳酸菌菌株进行研究。
乳酸菌耐药性的研究(综述)
乳酸菌耐药性的研究(综述)摘要乳酸菌是一种革兰阳性菌,其主要的发酵产物主要是乳酸。
目前还没有对乳酸菌耐药性展开完全而系统的研究。
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条件致病性肠球菌的,而乳酸杆菌和乳酸球菌则较少.关键词乳酸菌; 耐药性;转移乳酸菌是一种革兰阳性菌,其主要的发酵产物主要是乳酸。
根据乳酸菌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生化指标可以分为: 低GC含量的一群,例如, 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 乳酸球菌属明串珠菌属, 足球菌属和链球菌属, 以及高GC含量的双歧杆菌属乳酸菌是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体内(肠道、鼻腔和阴道黏膜)以及环境中(以植物为主)的非常重要的一类微生物。
乳酸菌已经作为益生菌广泛应用于食品以及药品领域中, 例如发酵酸奶,乳饮料, 肠道微生态制剂等。
传统的乳酸菌种具有很长的使用历史, 但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食物种类的增多, 乳酸菌应用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某些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更是潜在的危险因素。
一般情况下, 耐药性的传播主要发生在临床相关的菌株中。
但也已经有体内实验证明, 在肠道正常菌之间和肠道正常菌与致病菌之间也存在着耐药基因转移现象。
食物链就是耐药基因在肠内传播的主要途径, 尤其是发酵乳品和发酵肉食品。
如果它们在使用前未经过加热处理, 就可能使得其中的菌株进入人类的胃肠道, 与肠道的正常菌群或者肠道的过路菌接触, 并传播耐药性基因, 使得原本敏感的菌表现出耐药的表型。
许多研究者都指出,,商用乳酸菌菌株如果不经过严格的安全性检测, 很有可能会扮演耐药性基因贮存宿主的角色。
虽然大部分与食品有关的乳酸菌都已经获得GRAS(相对安全认证), 但是它们仍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作为耐药性基因的贮存宿主,它们的耐药性基因可能会转移到人类肠道中的其他正常菌群或者致病菌中, 但目前这些都只是猜测并未经过证实。
1 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与耐药机制自从50年前人们开始利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性疾病以来, 随着大量的新品种抗生素相继问世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的滥用现象,耐药性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来,使人们在治疗与防治感染性疾病时面临新的考验。
酸乳用乳酸菌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圆园21年3月第42卷第6期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F02176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972094);成都市重点研发支撑计划(2019YF0900055S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1701627);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KJA140004)作者简介:王磊(1994—),男(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乳品科学。
*通信作者:顾瑞霞(1969—),男(汉),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乳品科学。
乳酸菌是一类发酵产物为乳酸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总称,是人和动物体内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有益菌群,具有调节人体免疫、抑制有害菌增殖、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等功能[1]。
德氏乳菌保加利亚亚种又称为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 -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L.bulgaricus ),具有抗癌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胃肠道蠕动等益生功能[2]。
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S.ther -mophilus )在酸奶发酵前期产酸、产多糖等方面发挥着DOI :10.12161/j.issn.1005-6521.2021.06.027酸乳用乳酸菌抗生素耐药性研究王磊,高宗露,宗丽娜,鲁茂林,王文琼,陈大卫,顾瑞霞*(扬州大学江苏省乳品生物技术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127)摘要:旨在通过纸片扩散法对乳酸菌菌株耐药情况进行研究。
对48份酸乳发酵剂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63株乳酸菌,其中嗜热链球菌43株、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20株。
结果表明:63株乳酸菌对临床使用率较高的12种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青霉素(36.51%)、复方新诺明(33.33%)、链霉素(28.57%)、氨苄西林(26.98%)、环丙沙星(20.63%),同时52.38%(33/63)的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其中嗜热链球菌对12种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性(30.23%)显著低于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100%)。
乳酸菌的应用和研究情况
乳酸菌的应用和研究情况现代乳酸菌产业科研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一、乳酸菌介绍“酸奶、优酸乳、乳酸菌、益生菌……”面对着超市里越来越多的“新面孔”,不少消费者都有点“眼晕”。
从最初的酸奶到现在的这菌那菌,到底这些菌有哪些功效?益生菌和传统的“乳酸菌”到底有什么不同?乳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
凡是能从葡萄糖或乳糖的发酵过程中产生乳酸菌的细菌统称为乳酸菌。
这是一群相当庞杂的细菌,除极少数外,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菌群,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肠道中。
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就是人们通过酸奶最早认识的健康乳酸菌。
而“益生菌”是指能够到达人体肠道并产生健康功效的活微生物。
当前发酵乳制品市场上常见的益生菌有:长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等。
由于它们都能发酵糖产生乳酸,因此也同时属于健康乳酸菌。
可以说,益生菌产品是更加注重活性乳酸菌在肠道内的存活率和健康功效。
二、乳酸菌类型及特点乳酸菌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源乳酸菌,一类是植物源乳酸菌。
因为动物源取自动物.因此菌种常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其生物功效也较不稳定,且在大量食用时,很容易导致人体动物蛋白过敏,即排斥反应。
而植物源乳酸菌,因为取自植物易被人体认可.不论摄取多大量,都不会产生蛋白排斥反应.且植物源乳酸菌比动物源性更具有活力,能比动物源性蛋白以多8倍的数量到达人体小肠内定植,从而发挥其强大而稳定的生物功效。
三、非活性乳酸菌和活性乳酸菌的区别乳酸菌饮料分为活性和非活性,主要区别在于乳酸菌发酵后,形成产品前是否再经过杀菌的程序。
非活性乳酸菌饮料产品也有营养价值,在乳酸菌发酵过程中消耗掉了乳糖,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维生素类和酶类等,这些代谢产物对人体也是有益的。
而活性乳酸菌饮料产品则不仅具有乳酸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益人体的代谢产物,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活性乳酸菌,有利于调节人体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乳酸菌的耐药检测方案
试验方案:一、样品的取样在青岛胶州市的正规超市购买5种酸奶,进行实验时均处于产品保质期内。
对这几种样品分别进行取样。
二、样品的稀释在无菌工作台上用灭菌过的移液管直接从酸奶样品中吸取1mL装入9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中,快速震荡试管,,使其呈1:10的均匀稀释液,同法继续稀释成10-2、10-3、10-4、10-5、10-6稀释度,选取合适的三个稀释度(如:10-1、10-2、10-3)按此操作依次制备成A1-A2-A3、B1-B2-B3、C1-C2-C3、D1-D2-D3、E1-E2-E3的样品稀释液。
三、样品的分离鉴定1、分别用移液枪吸取A-E的样品稀释液250μL置于MRS固体培养基(MRS培养基成分:蛋白胨10g,牛肉膏10g,酵母粉5g,K2HPO4 2g,柠檬酸二铵2g,乙酸钠5g,葡萄糖20g,吐温80 1mL,MgSO4·7H2O 0.58g,MnSO4·4H2O 0.25g,(琼脂15~20g),蒸馏水1000mL)平板上,涂布均匀后置于37℃培养箱培养24h,观察培养结果及细菌的生长情况。
用接种环在各平板上挑取出现不同菌落形态大小的单一黄色菌落,分别在平板上划线,37℃倒置培养24h。
2、根据菌落的大小、颜色、光泽和透明程度等,从培养24h的每个平板中选取单菌落,在MRS固体平板上反复划线纯化,反复进行此操作步骤以使最终培养出的每个菌落都为单一菌种菌落,37℃培养24h。
然后依次进行菌体形态观察、过氧化氢酶试验、淀粉水解试验、明胶液化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产气试验、碳水化合物发酵试验、乳酸定性检测。
(1)菌体形态的观察将划线平板上培养了24h的各菌株在载玻片上涂片及固定后,进行革兰氏染色。
先用草酸铵结晶紫初染色,1分钟后水洗载玻片,然后碘液媒染1分钟,水洗、吸干。
95%乙醇脱色直到滴加的酒精不出现紫色,接着水洗、吸干。
最后用0.5%的番红染色液再染色10-30秒,水洗,干燥,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点及染色结果。
孢子型乳酸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及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湖北畜牧兽医2012年倍建素是由湖南普菲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微生态制剂,其主要成分是孢子型乳酸菌(Bacillus coagulans,80亿CFU /g),是集乳酸菌和芽孢菌的双重优势的益生菌产品。
研究表明,乳酸菌对于多数肠道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所引起的动物腹泻有较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1,2]。
目前临床上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还十分广泛[3],为了防止临床所用抗生素对孢子型乳酸菌产生抑制作用,对该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对临床抗生素的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证实许多细菌携带有耐药性质粒[4]。
而这些质粒在细菌与细菌之间通过接合转移的方式,传播到其他细菌中,导致受体菌产生耐药性[5]。
因此,了解该细菌是否携带有耐药性质粒,对于预防耐药性的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试验采用MRS 选择培养基从产品中分离出乳酸杆菌,采用药敏纸片法检测其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而分析该菌携带质粒的情况,一方面指导临床用药,另一方面可以确定该菌用于益生保健产品中的合理性。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指示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TCC35218),金黄色葡萄球菌(Ataphylococcosis aureas ;ATCC29213),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ATCC29212)。
1.1.2试验样品来源倍健素(孢子型乳酸菌)购自湖南普菲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3药敏纸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1.4其他药品由市场购买。
1.1.5培养基乳酸菌分离培养用MRS 液体培养基及固体培养基。
指示菌培养用营养琼脂、普通肉汤。
1.2试验方法1.2.1乳酸菌的分离将样品无菌取出1g,用无菌水稀释后接种于MRS 液体培养基进行细菌富集培养24h。
然后划线于MRS 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h 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化,以获得纯菌。
乳酸菌抗生素抗性的研究进展
rpgy@中国乳品工业0引言细菌的抗生素抗性伴随着抗生素应用于临床而出现[1]。
目前,抗性很少出现在未直接接触抗生素的细菌中[2]。
有学者猜测,共生菌可能像病原菌一样也存在抗性基因[3]。
对乳酸菌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抗性基因的起源及其潜在的转移机制上。
抗性基因通过转移而增加[4]。
抗生素抗性分为先天和获得性。
先天抗性基因大多不可水平转移;获得性抗性可能来自一个种属的特定基因,可进行水平转移。
其获得可能由于细菌基因变异或者通过获得外源编码的抗性基因,这些基因通过改变膜渗透功能,使抗抗生素的酶失活;或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目标性修饰[5];或通过改变接触点的代谢来完成目标菌的防御[6]。
1乳酸菌的抗生素抗性1980年Sozzi 等[7]对分离自酸奶的31株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和15株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进行抗药性分析,得到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 -garicus 对制霉菌素、萘啶酸、新霉素、多粘菌素B 、甲氧苄啶、多粘菌素和磺酰胺有先天抗性,对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呋喃妥因、新生霉素、竹桃霉素、苯唑西林和链霉素敏感性相同,而对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的抗性不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对多粘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制霉菌素、萘啶酸、新霉素、多粘菌素B 、甲氧苄啶、链霉素和磺胺的抗性不同。
1985年Orberg 等[8]对26株ctis subsp.cremoris 和lactis 的研究发现,它们对甲氧苄啶有抗性,其中的大多数菌株对磺胺嘧啶有抗性;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新青霉素ⅲ、新霉素、细菌素、利福平和链霉素抗性不同。
1992年Curragh 等[9]报道一部分乳杆菌对呋喃妥因、卡那霉素和链霉素有抗性,但抗性存在差异。
Elisha 等[10]在1995年的研究表明,许多L.plantarum 、L.casei 、L.salivarius 、L.leishmannii 和L.acidophilus 由于体内有D-丙氨酸和D-丙氨酸连接酶的出现,对万古霉素有天然的抗性。
乳酸菌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2、饮料领域:功能性乳酸菌在饮料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乳酸 菌饮料、酸奶饮料等都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这些饮料不仅口感好,而且具有营 养价值,能够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
3、医药领域:功能性乳酸菌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得到重视。例如,双 歧杆菌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菌,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肝病等多种疾病。此外,功 能性乳酸菌还可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过敏性疾病等。
1、深入研究功能性乳酸菌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为开发新的功能性食品 和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2、开发新的功能性乳酸菌品种,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针对老年 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乳酸菌产品。
3、探究功能性乳酸菌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协同作用,以开发更有效的功 能性食品和药物。
4、增强免疫力:功能性乳酸菌可以刺激免疫系统的活性,提高人体免疫力。
三、功能性乳酸菌的应用研究
1、食品领域:功能性乳酸菌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研究最为广泛。例如,酸奶、 乳制品、泡菜等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功能性乳酸菌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 功能性乳酸菌也被应用于面包、饼干等烘焙食品的制作中,以改善口感和营养价 值。
乳酸菌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目录
01 一、乳酸菌的基本概 念和特点
03
三、乳酸菌未来发展 的趋势和挑战
02
二、乳酸菌的研究现 状
04 参考内容
乳酸菌是指一类能发酵乳酸的细菌的总称,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人 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乳酸菌的认知不断提高, 其在食品、健康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乳酸菌 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3、乳酸菌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乳酸菌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乳酸菌可降解有机 废物,将其转化为乳酸等有机酸,从而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另外,乳酸菌还可 用于水体污染的治理,通过消耗污
实验报告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研究
实验报告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研究实验报告: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研究一、引言细菌耐药性是当今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和临床治疗的问题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本实验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探讨了耐药性的传递方式和分子基础。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特别是基因传递和突变对耐药性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需要的细菌品种- 抗生素培养基- 细菌培养皿- 培养基培养控制组- 相应的实验设备和仪器2. 实验方法- 步骤一:选择不同的细菌品种,并分别进行培养- 步骤二:将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分别接种细菌,观察并记录耐药性的表现- 步骤三:通过染色体和质粒抽提技术,提取细菌DNA- 步骤四:通过PCR扩增目标基因信使RNA- 步骤五:进行测序分析,寻找可能的突变位点- 步骤六:统计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耐药性观察通过对不同细菌在不同抗生素培养基中的培养观察发现,某些细菌表现出明显的耐药性。
这表明细菌中存在耐药基因,并且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表达。
2. 基因突变分析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我们发现在耐药细菌中存在多个基因突变位点。
这些突变有可能导致了耐药性的表达,进一步确认了基因突变在耐药性中的重要作用。
3. 实验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不同细菌品种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表现出差异性,暗示了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存在多样性。
五、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
基因突变和遗传传递在细菌耐药性中起着关键作用。
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并为预防和控制细菌感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本实验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样本数量有限、未考虑环境因素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等。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并密切关注环境因素的作用,以及基因突变的传递途径。
传统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抗生素耐药性评估及耐药基因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20卷第7期2 0 2 0年7月Vol. 20 No. 7Jul. 2 0 2 0传统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抗生素耐药性评估及耐药基因分析许女李雅茹 王超宇 张浩 王如福*(山西农业大学食(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谷030801)摘要对传统发酵食(中分离的97株乳酸菌的抗生素耐药性进行评估及耐药基因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分离菌株对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性较强,耐药率达50%以上&对氨i 青霉素、红霉素、甲氧in 、头pqr 较敏感,耐药率为10%左右0携带最多的耐药基因是血M (91.75%"和 (86.60%)基因,其次为 叱(6,)—咽((2""(53.61%),)*+A (45.36%),!,!K (39.18%),,-$C (36.08%),s!-A (34.02%)和 /)%Z (32.99%)基因,携带率相对较低的基因为 s !-A (27.84%),$s -A/B (22.22%"和 咽((3')-111(7.22%)基因) 另夕卜,所有乳酸菌中均未检测出氯霉素(cat )和万古霉素(o%*X "耐药基因)多重耐药菌株在发酵乳制(中的分离率最高,且多出现在植物乳杆菌(KW#%)、凝结芽P 杆菌(20,$3%"和耐久肠球菌(12+2$%)中)MTP 试验结果显 示70%的菌株都具有产生物被膜的能力,其多重耐药性显著高于不产生物被膜的菌株)综上所述,乳酸菌的耐 药性可能成为重要的食品安全隐患,急需出台一系列用药规定,减少抗生素的选择压力,加强食用菌株的安全性检液)关键词乳酸菌;耐药文章编号 1009-7848(2020)07-0160-12 doi : 10.16429/j.1009—7848.2020.07.020细菌耐药性问题愈加严峻,已成为威胁全球 性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
饲用微生物—— 乳酸菌 综述
饲用益生菌——乳酸菌作者:武田宇学号:0311080317 班级:动物科学0803摘要:发展绿色无公害饲料添加剂是21世纪饲料工业的重要研究方向,饲用微生物制剂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本文重点介绍了乳酸菌类微生物制剂的发展概况,作用机理及提高应用效果的方式,并对乳酸菌类微生物安全性及其应用前景做一展望.针对抗生素、激素和兴奋剂类等残留问题和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科学家们将动物药品添加剂的研究方向投向具有生长促进作用和保健效果的饲用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是指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调整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人、动植物)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生理活性制品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生物制品。
关键词:乳酸菌微生物制剂作用机理应用开发猪1.饲用微生物制剂的发展概况饲用微生物必须在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上保证安全和稳定,因此应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病理,毒理试验,证明无毒,无害,无耐药性等副作用才能使用。
目前常用的微生物种类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胶木菌、放线菌、光和细菌等几大类。
美国FDA(1989年)规定允许饲喂的微生物有40余种,有近30是乳酸菌。
我国1994年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微生物品种有: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乳链球菌等,其中大部分也属于乳酸菌类。
本文就以乳酸菌类微生物制剂为代表,初步探讨微生物制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开发利用[1]。
2.乳酸菌的组成和分布乳酸菌(LAB,Lactic acid bacteria)是一类能从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主要指葡萄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统称,目前已发现的这一类菌在细菌分类学上至少包括18个属,主要有: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明串珠球菌属(Leuconostoc)、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肉食杆菌属(Carnobacterium)、奇异菌属(Atopobium)、片球菌属(Pediococcus)、气球菌属(Aerococcus)、漫游球菌属(V agococcus)、李斯特氏菌属(Listeria)、芽孢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中的少数种、环丝菌属(Brochothrix)、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孪生菌属(Gemella)和糖球菌属(Saccharococcus)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酸菌耐药性的研究(综述)摘要乳酸菌是一种革兰阳性菌,其主要的发酵产物主要是乳酸。
目前还没有对乳酸菌耐药性展开完全而系统的研究。
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条件致病性肠球菌的,而乳酸杆菌和乳酸球菌则较少.关键词乳酸菌;耐药性;转移乳酸菌是一种革兰阳性菌,其主要的发酵产物主要是乳酸。
根据乳酸菌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生化指标可以分为:低GC含量的一群,例如,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乳酸球菌属明串珠菌属,足球菌属和链球菌属,以及高GC含量的双歧杆菌属乳酸菌是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体内(肠道、鼻腔和阴道黏膜)以及环境中(以植物为主)的非常重要的一类微生物。
乳酸菌已经作为益生菌广泛应用于食品以及药品领域中,例如发酵酸奶,乳饮料,肠道微生态制剂等。
传统的乳酸菌种具有很长的使用历史,但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食物种类的增多,乳酸菌应用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某些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更是潜在的危险因素。
一般情况下,耐药性的传播主要发生在临床相关的菌株中。
但也已经有体内实验证明,在肠道正常菌之间和肠道正常菌与致病菌之间也存在着耐药基因转移现象。
食物链就是耐药基因在肠内传播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发酵乳品和发酵肉食品。
如果它们在使用前未经过加热处理,就可能使得其中的菌株进入人类的胃肠道,与肠道的正常菌群或者肠道的过路菌接触,并传播耐药性基因,使得原本敏感的菌表现出耐药的表型。
许多研究者都指出,,商用乳酸菌菌株如果不经过严格的安全性检测,很有可能会扮演耐药性基因贮存宿主的角色。
虽然大部分与食品有关的乳酸菌都已经获得GRAS(相对安全认证),但是它们仍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作为耐药性基因的贮存宿主,它们的耐药性基因可能会转移到人类肠道中的其他正常菌群或者致病菌中,但目前这些都只是猜测并未经过证实。
1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与耐药机制自从50年前人们开始利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性疾病以来,随着大量的新品种抗生素相继问世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的滥用现象,耐药性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来,使人们在治疗与防治感染性疾病时面临新的考验。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通过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来改变药物的渗透能力。
(2)通过产生抗生素的钝化酶(例如B-内酰胺酶,葡萄糖苷乙酰基转移酶,核苷酸转移酶和磷酸基转移酶),抑制抗生素的作用。
(3)通过激活抗生素的转运系统(如在细胞膜上ATP依赖的转运系统),将抗生素转移到胞外。
(4)通过目标修饰(例如23S rR A的甲基化修饰,拓扑异构酶的氨基酸顺序突变),改变抗生素作用的靶点。
细菌耐药性一般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固有性耐药,二是获得性耐药。
固有性耐药一般不会发生转移。
获得性耐药大多是由于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所产生的,既可以是由自身基因突变产生耐药基因,也可以是从外界获得耐药基因。
这种耐药性具有在细菌间水平转移的可能性。
某些耐药基因是可以转移的,转移方式可以分为垂直转移和水平转移。
垂直的基因转移方式是指通过具有耐药性的菌株克隆繁殖进行传播。
这种方式较为普遍,但是危害性并不高。
水平的基因转移是耐药性基因扩散的主要方式,包括三种机制:(1)天然转移,它包括从细胞外介质中吸收游离的DNA并整合到基因组中。
(2)接合,是一种通过性菌毛的DNA(主要是质粒)转移的方式,在大多数菌属中都可以发现。
(3)转导,是以噬菌体为载体的转移D NA的方式,其中接合是主要的转移方式。
原因之一就是很多耐药性基因都位于像质粒或者转座子之类的移动元件上。
第二个原因就是接合作用能DNA跨种属转移,而转化或者转导只能在同种之间进行。
抗生素的使用对出现耐药性细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只要将混合菌群暴露于抗生素,就会有能够耐受一定浓度的给定抗生素的细菌。
而且一种抗生素不仅能选择出来针对该药物的耐药性菌株,还可以选择出其他与这种抗生素结构相近的化合物的耐药性菌株。
例如具有四环素耐药性的基因tet的微生物就可以耐受氧化四环素,氯四环素,脱氧土霉素和米诺环素。
这是由于不同的抗生素具有共同的作用位点,而这些位点都被耐药基因的产物所修饰,所以产生了对结构相近的抗生素的耐药性。
然而在结构不同的抗生素中也存在着联合抗药性,例如erm 基因能够产生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和链阳性菌素B的耐药性。
2食品和药品乳酸菌分离株的耐药表型分析近年来,已经有许多人对乳酸菌的抗生素敏感性进行了研究。
有少部分研究者认为乳酸菌具有耐药性是有利的,当人们利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时候不会将对人体有益的乳酸菌也一同杀灭。
但是,有些乳酸菌有可能是潜在的致病菌,一旦成为致病原,由于它们具有耐药性将无法利用抗生素对其进行治疗。
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些乳酸菌的耐药性具有可转移性,可能会转移到其它乳酸菌或致病菌中,对人类产生威胁。
明确乳酸菌的耐药性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些研究者对几种主要的乳酸菌的耐药表型进行了检测,得出大部分乳酸菌对抗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例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
此外,足球菌属,明串珠菌属,以及乳杆菌属中的嗜酸乳,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
但是目前许多乳酸菌属都对万古霉素具有耐药性。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某些肠球菌所具有的万古霉素耐药性还可以转移给其他菌属。
3乳酸菌耐药性的转移乳酸菌具有主动或被动的通过接合质粒或转座子与其他细菌交换遗传物质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的能力是其能够从其他细菌获得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的前提。
乳酸菌中普遍存在着质粒,区别就在于质粒的大小、功能和分布。
至少有25种乳酸杆菌具有固有的质粒,而且有的一种菌株里有多个质粒,例如,具有广谱宿主接合性的耐药性质粒pAMB1和pIP501能够进行种间接合。
而且在某些肠球菌、乳酸球菌和链球菌中还发现了接合性转座子的存在。
这些可移动元件,为乳酸菌耐药基因的传播提供了遗传学基础。
3.1乳酸菌中携带耐药基因的质粒pK214是从奶酪中分离的乳酸乳球菌K214株里分离出来的一个含有多种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的质粒,包括链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耐药基因和编码药物泵出系统的基因m ef214。
研究者还对从风干的香肠中分离出来的一些乳酸杆菌进行了检测,发现它们具有一些大小约为10KB左右的质粒(少数大于25KB),在这些质粒上携带了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24]。
此外,从植物乳杆菌中从粪肠球菌中分别转移到大肠埃希菌和李斯特单胞菌属其他的乳酸菌属则很少发生遗传物质的接合性转移现象。
4结论目前还没有对乳酸菌耐药性展开完全而系统的研究。
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条件致病性肠球菌的,而乳酸杆菌和乳酸球菌则较少.一些乳酸菌可能对某些抗生素具有固有的耐药性,例如嗜酸性乳杆菌对萘啶酸和氟哌酸具有固有的耐药性。
固有性和获得性耐药性是很难区分的,因为我们无法研究菌株处于获得性耐药性之前的状态。
如果包括肠球菌、乳酸球菌和乳酸杆菌在内的乳酸菌在稳定接触抗生素的环境中(如人类的肠道,动物的肠道,牛的乳房)就容易发生获得性耐药。
在致病性乳酸菌(如链球菌)、潜在致病性乳酸菌(如肠球菌)和作为正常菌群成员的乳酸菌(如肠内的乳酸杆菌和乳球菌)之间的接触没有任何屏障,使得这些乳酸菌容易产生获得性耐药。
如果在3类菌中发现同样的耐药基因则认为耐药性发生了转移,例如,在这3类菌中都发现了四环素耐药基因(如tetM),红霉素耐药基因(erm AM),氯霉素耐药基因(cat),链霉素耐药基因(str)以及链阳性菌素耐药基因(sat)。
这些结果说明,在接触抗生素的过程中,使得乳酸菌像其他细菌一样具有跨越种属间传播耐药性的能力。
乳酸菌与其他细菌一样为了在抗生素条件下生存就会发生基因转移现象。
因此食品微生物学家认为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具有可转移性耐药性的细菌。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避免具有可转移耐药性的细菌从动物来源进入食物,例如对生肉生牛奶进行巴氏消毒或者热处理。
此外对食用的动物和植物慎用抗生素可以将抗生素耐药性的细菌产生降低到最小程度。
防止耐药性基因的传播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
欧盟和瑞士已经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因子应用到畜牧业;如今用代谢特征作为标记。
总之,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作为益生菌的乳酸菌都不应该具有耐药性。
为了确保乳酸菌的生物安全性,一方面应该提出确切的标准、规范对其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应进行前期的生物安全测试和后期的跟踪监测。
参考文献【1】梁萌萌,张柏林,赵紫华,韩俊华.几株益生乳杆菌耐药性的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1,(04).【2】雅梅.酸马奶中乳酸菌的分离及耐环丙沙星的研究[J].食品科技, 2011,(11).【3】李少英.奶牛源性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4】尚天翠.传统乳制品中潜在益生乳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5】张爱民.不同来源乳酸菌的耐药性分析及药敏性乳酸菌的应用[D].扬州大学,2008.【6】张燕燕.乳酸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7】陈妍.小鼠肠道菌群及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8.陈妍.小鼠肠道菌群及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8.【8】张宏梅,李发俊,刘学禄,谢丽斯.部分腌渍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与耐药性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04)。
【9】曾海英,秦礼康,江萍.食源性乳酸菌外获抗药性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 2004,(12).【10】张丽芳,田洪涛,张玉兰,郭兴华,罗云波.健康人体及保健品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抗药性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09,(06).【11】刘小青,万翠香,徐锋,熊凯华,夏慧玲,程波财,魏华,曾明.乳酸菌的安全性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10).【12】王雪,袁杰利.乳酸菌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09).【13】周雨霞.内蒙古牧区传统乳制品中乳杆菌生物学特性及其益生作用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14】唐欢.抗生素所致肠道菌群失衡及乳杆菌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15】方梅.健康人肠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与Ⅰ类整合子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16】张爱民.不同来源乳酸菌的耐药性分析及药敏性乳酸菌的应用[D].扬州大学,2008.【17】钟转华.肝硬化患者肠生物机械屏障改变及微生态制剂干预价值[D].暨南大学,2010.【18】杨梅.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的抗生素抗性及相关抗性基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19】王雪.嗜酸乳杆菌对Ⅱ型糖尿病小鼠预防与治疗效果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20】黄聪亮,李凤林.乳酸菌制剂的研究及发展现状[J].安徽农学通报, 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