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文言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张释之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张释之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
有兄仲同居。
以訾为骑郎,十岁不得调。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言秦汉之间事,文帝称善。
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文帝乃止。
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
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紵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
其后拜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乃许廷尉当。
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
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
久之,释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B.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C.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D.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谒者,给天子传达命令的官员,始置于春秋战国,秦汉沿袭,也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
文言文阅读答案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docx

文言文阅读答案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 事文帝。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 吾岂忧匈奴哉!”唐曰: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
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词以内者,寡人制之;阎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 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文言文阅读答案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殼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文言文阅读答案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 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文言文阅读答案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言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効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上尝召王生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
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后,张廷尉为淮南王相。
久之,释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B.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C.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D.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廷尉,古代官职名,秦始置,西汉沿置,掌管军事,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
张释之冯唐传挖空练习 参考答案

《史记·张释之冯唐传》挖空检测班级:姓名: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以訾.(资财、钱财)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升迁),无所..(没什么人)知名。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升迁)释之补.(补任)谒者。
释之既朝毕,言秦所以..(。
原因)失而汉所以兴.(兴盛)者久之..(很久)。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担任)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皇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簿册),尉尽.(全都)不能对.(回答)。
虎圈啬夫从.(在)旁代尉对.(回答)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清楚),欲以观.(显示)其能.(才能能够)口.(张口)对.(应对)响应..(如声响回应)无穷..(滔滔不绝,无法问倒)者。
乃诏.(诏令)释之拜.(提拔)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被称)为长者..(德高望重的人),此两人言事曾.(竟然)不能出口,岂学.(效法)此啬夫谍谍..(多言貌)利口..(口齿伶俐)捷给..(应对敏捷)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舞文弄墨的小官吏),吏争以亟.疾.(办事迅疾)苛察..(相互比..(苛刻督查)相高高,攀比),然其敝.(弊端)徒.(徒然)文.具.(官样文书形式具备)耳,无恻隐..(同情怜悯)之实.(本质)。
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衰落)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今陛下以.(因为)啬夫口辩..(能言善辩之才,伶牙俐齿)而超迁..(越级提拔)之,臣恐天下随风..(追随风气)靡靡..(顺风倒下的样子),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文帝乃止不拜啬夫。
上就.(登上)车,召释之参乘..(陪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弊政)。
具以质.(真实)言。
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皇宫外门),于是释之追止.(阻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劾.(弹劾)不下公门不敬..(大不敬之罪),奏之。
薄太后闻之,乃使使..(派使者)承诏赦.(赦免)太子、梁王,然后..(这样以后)得入。
张释之冯唐传挖空练习

《史记·张释之冯唐传》挖空检测班级:姓名: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言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尉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学.()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苛察..(),吏争以亟疾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
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之,..()而超迁臣恐天下随风..(),争为口辩而无..()靡靡其实。
”文帝乃止不拜啬夫。
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
具以质.()言。
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记篇专题精练及答案解析(12页)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记篇专题精练史记篇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韩)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陈豨[xī]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
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
”豨曰:“唯将军令之。
”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
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报。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①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血食,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B.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C.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D.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古代官职任免术语,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冯唐传阅读题目及答案分析

冯唐传阅读题目及答案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
冯唐传冯唐者,其大父①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②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
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
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③,杀北地都尉昂。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⑤。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
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文言文阅读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题目及参考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题目及参考答案译文文言文阅读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题目及参考答案译文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6分)①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有兄仲同居。
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②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
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
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③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
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
”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
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乃请徙释之补谒者()(2)欲见谢()(3)三公九卿尽会立()(4)吾故聊辱廷尉()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2)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19.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2分)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20.王生让张释之跪下结袜带的理由可概括为(2分)21.概括张释之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
(2分)17.(4分)(1)调动,调迁,调任,调职(2)谢罪,请罪(3)会合、会聚、齐聚、聚集(4)故意,特意,所以18.(6分)(1)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趋前陈说国家当前应做的事,(得分点:“朝”:朝见、朝拜,1分;“前”:趋前、走上前,1分,便宜事:国家当前应做的事,或利国利民的事都可以,1分)(2)为什么在朝廷上羞辱张廷尉,让他跪着结袜带?(得分点:“奈何”:为什么,1分;“廷”:在朝廷上,1分;使之,补出宾语,1分)19.(2分)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司马迁《史记·冯唐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
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公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时,匈奴新大入朝。
上以胡寇为忧,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遣将,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尽给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北遂单于,破东胡..,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 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座下得康、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那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
武帝立,求贤良举孝廉..,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选自司马迁《史记·冯唐列传》有删改) (注)①:门槛,这里指国门9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钜鹿于下/今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B.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C.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钜鹿于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D.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9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胡:我国古代北方的民族,因其生活在匈奴(胡)东部,故称东胡。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史记-冯唐列传》专练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史记-冯唐列传》专练《史记-冯唐列传》专练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
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既闻之,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夫士卒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能用也。
”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节选自《史记·冯唐列传》)1. 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父徙.代徙:迁居B. 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数:多次C. 寡人制.之制:制服D. 文吏以法绳.之绳:制裁2.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 ①其.大父赵人②其.皆出于此乎?B. ①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②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C. ①乃.卒复问唐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 ①军功爵赏皆决于.外②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3. 下列画线句中,与“家安在”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 蹑足行伍之间D. 而君幸于赵王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多篇)

关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多篇)第一篇:关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①“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
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②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③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
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良久,召唐让曰让:责备B.当是之时,赵几霸霸:称霸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坐:获罪,犯罪D.文吏以法绳之绳:捆绑10.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 冯唐以孝著② 以勇气闻于诸侯B.① 乃复问唐曰②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C.① 其后会赵王迁立②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D.① 委任而责成功② 蟹六跪而二螯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冯唐“有识见,性耿直”的一项是()①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②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③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④ 上怒,起入禁中⑤ 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⑥ 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⑤⑥D.②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
高考文言文阅读《张释之传》(原创,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张释之传》(原创,附参考答案与译文)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以訾①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②,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其后拜释之为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③,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④。
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
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⑤,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
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节)【注释】①訾(zī):同“赀”,赀同“资”,资财,钱财。
②卑之:指谈话要接近现实。
卑,低。
③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④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
⑤族:灭族。
古代一种刑罚,一人有罪,灭三族或九族。
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前言便宜..事。
(便宜:指有利的)B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全国甲卷)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通用)(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甲卷)02·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
《史记》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
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寄寓抱负或针砭时弊。
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的咏史诗的素材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该诗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班固依据此传叙写的“缇萦救父”史实,创作传体《咏史》诗,将二百字的故事,缩写为八十字的五言诗,传承了《史记》“寓论断于序事”的叙事方式和“实录”的著史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传播形式和流传途径更为广泛,更便于咏史诗人从《史记》中选取适合个人创作的题材。
左思《咏史》八首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咏史变体即论体咏史,通过吟咏冯唐、主父偃、司马相如等人,将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起来,抒发个人处于门阀森严时代而才华不能得到施展的痛苦和愤懑。
唐代诗人对《史记》的接受为咏史诗增加了新的审美情趣,唐初咏史创作仍沿袭班固的《咏史》体式,叙多于咏,事大于赞。
当盛世不再,咏史诗人试图在历史往事中寻找社会成败治乱的根由,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历史反思性和强烈的现实指向性。
因此,诗人多借对《史记》中人、事的评价,来表达其与前人不同的史识和史观,一时翻案成风。
唐代晚期,还出现了以七绝为主要创作形式的咏史诗人,他们一写就是百十首,如汪遵、罗隐等。
《史记·冯唐列传》-冯唐者,其大父赵人阅读答案

《史记·冯唐列传》|冯唐者,其大父赵人阅读答案《史记·冯唐列传》原文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
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将,善李牧。
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杀北地都尉卬。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其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
文言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A. 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
B. 匈奴,汉朝时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强大威胁。
C. 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
D. 持节,节即符节,缀有耗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岀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唐回答文帝疑问,直言冒犯龙颜。
文帝向他询问李齐的情况,他认为李齐不如廉颇和李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像廉李一样的大将,也不能重用,文帝大怒。
B. 冯唐谈论将帅,借古制劝谏君王。
他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肖隆重;国内大事由帝王决断,因功封爵赏赐之事由将军在外裁泄上奏,朝廷不从中干预。
C. 冯唐性格耿直,论魏尚出于公义。
魏尚厚待军吏,威慑东胡,因报功有误被削去爵位;他直言文帝法律严苛,赏轻罚重,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赦免魏尚。
D. 冯唐被推举为官,却年事已高。
汉景帝即位,任命他为楚国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诏贤良之士,大家举荐他,但他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良久,召唐让日:'‘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日:“鄙人不知忌讳。
”(2)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10. B11. A12. C13. (1)过了很久,(文帝)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雋谢罪说:“我这个鄙陕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2)赵王迁即位,竟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
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逃,被秦人俘虏消灭。
【解析】10. 本题考査文言断句能力。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冬、官职划、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军市之租皆自用”主谓宾结构完整,“居边”的主语为“李牧”,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翻译为“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决于外,介词结构后置,正确语序为“赏赐于外决”,根据语意,需从“飨士”之后断开,排除D。
《史记冯唐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冯唐列传》阅读答案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
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
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之,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国门)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文帝说。
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
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选自《史记冯唐列传》,有改动)4、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大父在赵时,善李牧。
善:善于。
B、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最新版)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详细答案

(最新版)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详细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B.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室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C.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D.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指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是对刘邦的尊称。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
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
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印。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日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
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文言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耻左右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
”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
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B.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C.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D.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尉,汉时九卿之一,掌管全国形狱,可以逮捕。
因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还可驳正皇帝,三公提出的判决。
B.长者,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以指显贵的人或德高望重的人。
文中“长者”指身份显贵的人。
C.刀笔之吏,古人记事用竹木简牍。
以笔书写,以刀削除讹误,故刀笔之吏指主办文书的官吏,又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
D.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古代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也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释之颇有贤才,张释之要辞官归乡,袁盎知道他贤能,奏请授张释之谒者官职;张释之分析秦汉之事,受到汉文帝赏识。
B.张释之善于进谏。
汉文帝因啬夫熟知禽兽簿,对答敏捷,要授予啬夫上林令之职,张释之以周勃、张相如为例,最终劝止了文帝。
C.张释之刚直不阿。
张释之阻止过司马门不下车的太子、梁王进入殿门,并弹劾他们,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
D.张释之执法公正。
汉文帝要将盗取高祖庙内玉环的人诛灭全族,张释之据理力争,坚持依法处置,最终文帝和太后同意了他的判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2)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14.为什么张释之认为不能提拔啬夫为上林令?请简要说明。
10.A11.C12.C13.(1)汉文帝询问上林尉各种禽兽簿册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向左右看看,都不能回答。
(2)张释之按照法律规定的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奏请判处死刑。
14.①提拔官员不应以是否善于言辞为标准;②如果提拔啬夫,会导致天下人争相效仿,形成重言谈轻实际的风气。
【解析】【分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宾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句意: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
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
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中“加”的宾语有两个,其一为代词“其”,其二为名词“法”(惩罚),这是双宾语结构,完整独立的句子,“加”后不可以断开,排除BC。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且”表示递进,引领的句子“罪等”,主(罪)谓(等)完整,独立的句子;“然”,代词,如此,这样或这种情形,复指词语应该引领下一句,“以逆顺为差”也是成分完整的独立句子,“然”前断开。
排除D项。
故选A。
11.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
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
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又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错误。
刀笔吏,指掌文案的官吏,亦可指讼师。
讼师,指帮人办理诉讼事务的人,旧时以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的人。
可见与诉讼有关,但并非“官吏”。
故选C。
1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C项,“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错误。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大意是:薄太后于是派使者秉承诏令释免了太子、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入。
可见并非汉文帝自责后才得以进入。
故选C。
13.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上,皇上;诸,各种;簿,册子;余,多;左右视,左右看;尽,全;对,回答。
(2)案,按照;御物,器具;为奏,奏报;当,判处;弃市,死刑。
14.参考译文: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字季。
他事奉孝文帝,十年时间都没有升迁,自己请求辞职回家。
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
张释之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
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登上虎圈。
皇上问上林尉登记各种禽兽档案的情况,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盼,全都答不出来。
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边代替上林尉很详细地回答了皇上问的禽兽档案的情况,想借这来让皇上看到自己的才能,对答如流犹如回响应声一样没有究尽。
文帝说:“官吏不应当像这样么?上林尉无能!”于是诏令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苑令。
张释之过了很久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个长者。
”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
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
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
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
不久,太子和梁王一同乘车入宫朝见,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来拦住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殿门。
于是控告他们不在司马门下车是犯不敬罪,报告上去。
薄太后听说了,文帝脱下帽子谢罪说:“我教儿子不够谨严。
”薄太后于是派使者秉承诏令释免了太子、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入。
文帝因为这事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任命他们为中大夫。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
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
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
”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
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
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
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