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论文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古代诗歌意境透析摘要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原型意象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

“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

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

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感悟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

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

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

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

试初中古诗词鉴赏论文

试初中古诗词鉴赏论文

试谈初中古诗词的鉴赏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关启示。

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古诗词赏析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高考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这就向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让学生在课内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以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进而能够扩大赏析面,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人教版七——九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了近五十首古诗词,时间跨度从西周一直到清末,所选古诗词可谓经典之作,几乎涵盖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赏析这些经典作品,确能使学生提高赏析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者应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价值观等局限,循序渐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赏析技巧,并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到课外同类古诗词的赏析之中。

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总结出了“三赏”教学法,即赏“情”,赏“技”,赏“妙语”,教学效果显著。

本文所述皆以人教版七——九年级课本所选古诗词为例,兼以课外延伸训练的古诗词。

一、赏“情”“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呻吟,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

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人教版课本所选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杀敌报国)。

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

3、思乡之情。

4、热爱山水田园。

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

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

(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

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与诗词对号入座,而是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诗人的情感趋向。

郑州大学古诗词鉴赏论文-咏物诗赏析心得体会

郑州大学古诗词鉴赏论文-咏物诗赏析心得体会

咏物诗赏析心得体会学院: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咏物诗赏析心得体会诗文赏析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种技艺, 更是学子必须修炼的基本功, 对于青少年的成才发展, 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还记得刘老师第一节课曾说过,诗文赏析的意义可一言以蔽之, 即升华学子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及其写作能力。

每次听着刘老师热情洋溢的讲解,更加深了我对古诗那种难以言明的喜爱。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收获颇多,在诗词赏析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下面我就咏物诗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赏析诗词首先要做到两点:知人论世;走进意境。

无论是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还是咏怀诗,都不例外。

知人论世。

刘老师曾说,诗文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土质”, 要想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就必须正本清源, “刨根究底”, 即先探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生经历、崇尚爱好及其思想情趣。

弄懂了这一点, 我们的解析方能够切中要害, 鞭辟入里。

否则, 如果脱离了历史环境和作者经历, 则必将演绎“关公战秦琼”般的荒唐解析。

走进意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

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

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

而走进意境的关键则在于: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

即把自己视为作者, 设想其当时的处境、遭遇以及此时时刻的情怀意绪。

咏物诗广义上来说,包括三种,即托物寓理,托物言志,借物传情。

鉴赏咏物诗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要抓住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只有抓住了所咏之物的特点,才能分析出所咏之物的象征意味,才能准确的分析出作者所寄托的感情。

比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摘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鉴赏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

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

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

“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

“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

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

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

“视”则是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

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读理解。

“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

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

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

“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

而我们读古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我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00字古诗词鉴赏

200字古诗词鉴赏

200字古诗词鉴赏【篇一:200字古诗词鉴赏】怅诗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关于此,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

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

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

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

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

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

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

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

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

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

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

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

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

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篇二:200字古诗词鉴赏】关键词:古诗赏析;技巧;介绍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61-2 看着摆在我们眼前的几张古诗赏析的练习,真让我们纠结。

如何让学生通过练习学会赏析古诗,提高鉴赏能力,是我们深感困惑的事情。

就现状来说,古诗赏析的难度不逊于分析文言文的难度。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语文论文】

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本都编入了大量古诗词,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任教学校的高一年级的4个文科班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喜欢上古诗词课的学生仅占21%;认为现阶段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各占36%和12%。

从这些数据反馈,教师认真思考应该如何改善教学模式,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知识传递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

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等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种打造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运用导学案,让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设置与所学作品相关的诗句与作品,使学生加强诗词文化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设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及示例,如意象分析、比较阅读等,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了解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

教学流程在学案中要清晰体现,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

导学案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师要具体安排好任务,比如每个小组负责的问题、小组中的成员负责的问题,分工必须明确,这样合作起来才能有效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特长,把合适的问题分配给合适的学生,让学生增强自信。

集体备课要多做几种方案,文理生学习可能有不同特点,因此文理科的学案要有所区别,学习程度好的班和稍差的班也要有所区别,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尽可能考虑到。

教师要提高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诵读,教师要想法设法让诵读成为诗词课堂的一个亮点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并没能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文字美、情感美、精神美。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饶水知音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的变形魅力【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特殊的需要对一些诗歌语言进行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变形主要有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字词的省略三种类型,变形后的诗歌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

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

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

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

1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可谓笔力千钧。

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

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探究论文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探究论文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探究论文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情景关系是诗歌理论中的非常重要的诗学范畴,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诗歌追求的最高的境界之一,一般来说,一首诗歌往往是同时运用了几种情景关系,包括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等,本文结合具体的古代诗词示例,简要的对其进行讨论和鉴赏,探讨中国古典诗歌情景关系的实质以及情景关系呈现出来的形态特征等等。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探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探究全文如下:“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情”是情感的,主观的;“景”是形象的,客观的。

“情景关系”即是情与景的组合手法。

从不同角度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因果关系,包括时间上的先后,有时候先景后情,也称之为触景生情、即景生情;有时候先情后景,以情设景,缘情写景。

二是手段目的关系,“情为主,景为宾”,以言情为目的,绘景为手段。

纵观近几年高考的古代诗词鉴赏试题,命题者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考试材料,以情与景为命题点设题,尤其青睐赏析情景关系。

“情”是对诗歌内容情感的考查,“景”是对诗歌形象的考查,“情景关系”实际上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

要解答情景关系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掌握并区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景作结”等主要组合手法。

一、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也就是景生情,情随景生,强调物的兴发感动作用。

诗人原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但在生活中遇到某种景物,有所触动和领悟,于是通过景物表达情志。

这种触景生情,情随景生,是一个由外到内的感情的触发过程。

例1:(2011・天津卷)【注】(?-878)①〔周朴〕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西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问: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诗人的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萦绕着遥远的村庄。

古诗词鉴赏论文

古诗词鉴赏论文

古诗词鉴赏浅谈文学花苑中的一朵奇葩——古诗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因此越来越成为中考宠儿。

随着古诗词鉴赏难度的加深,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鉴赏中做到游刃有余,不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是很难领会其中的情趣与妙处的。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古诗词鉴赏的基本常识入手,对鉴赏过程中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储备古诗词鉴赏的基本常识1、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意象是承载作者主观感情的载体,它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古诗词中的一些客观事物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形成了特定的文学意象。

例如:(1)梅、兰、竹、菊、松、莲常用来象征高洁的品质,刚劲的傲骨。

如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名为赞岩竹坚定顽强的品质,实为隐喻自己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的刚劲风骨。

当然还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就不再一一评述了。

(2)落花、流水、春雨、秋草常用来抒写忧愁与烦恼。

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自然现象和人的感受巧妙结合,表达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有此类意思。

(3)“柳”与“留”谐音,常用来抒写离情别绪,表达惜别之情。

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

(4)月亮、鸿雁、羌笛常抒写思乡之情。

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5)青鸟、杜鹃、芭蕉、梧桐常表达凄凉愁苦之情。

如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6)美酒用于惜别,有时则是借酒消愁,及时行乐。

如白居易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7)宝剑是壮士侠客的标志,常用来显示行侠仗义的英雄气概或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

古诗词鉴赏论文_古诗词鉴赏论文3000字

古诗词鉴赏论文_古诗词鉴赏论文3000字

曹操《短歌行》赏析姓名孙雅专业旅游管理院系人文学院学号1207074132《短歌行》赏析曹操由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奸雄”到京剧舞台上白脸“奸臣”再到这里的“英雄”,曹操可谓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

然而,在文学史上,曹操才华横溢,给后人留下很多上乘之作。

曹操的《短歌行》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现在重读经典,心中似升腾起万丈豪情,一股英雄气让我有了鉴赏的冲动。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共128个字,“忧”字出现三次,成为贯穿全诗的诗眼,也是曹操英雄气概的最好体现,“忧思”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饱经忧患、真诚恳切的老者形象,尽显明主风度,全然没有了战场上硝烟的味道,也没有了军事里奸诈的阴霾,是最“真心”的表白,最“实意”的胸怀。

第一段两个“忧”,“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一前一后,再加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形象比喻,给全诗奠定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然而这一悲凉,不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不是“不知老之将至”的消极嗟叹,他对汉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实担忧,他又看到晨风吹干的露水,想到人生短暂,想到时间紧迫,他的“人生几何”的慨叹,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积极态度,这一“人生几何”之“忧”不能不说是渴望建功立业的老者发自心底的最良心的呐喊,怎能不对这种英雄之气油然而生敬意。

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

曹操是一个草莽英雄,他没有显赫的身世,不象袁氏出生名门望族,也不像孙氏一家出身世家,更没有刘备的整日挂在嘴边的那么一点点的皇室血统,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

略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论文

略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论文

略谈初中语文的古诗词鉴赏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代的原始歌谣、诗三百、楚辞、汉魏六朝的乐府,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诗词歌曲,犹如一条灿烂的银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熠熠闪光。

继承、学习和发扬这一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而诗歌教学在其中独具优势。

可见,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充分挖掘诗歌教学的美育功能,展现诗歌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情传统决定了它是一种美文学,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体味和鉴赏古诗词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田园美、情感美、友谊美。

古代诗词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的语言宝库,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学习古代诗词,既可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厚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又能学习前人的语言经验,为我所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我们可以从修身、处世、治学、持家、明礼、交友、气节、励志等方面引导学生。

青少年时期精力最旺盛、记忆力最强,训练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慢慢理解消化,无疑将对学生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文化品味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先来欣赏七年级上册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远及近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深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诗词鉴赏论文

诗词鉴赏论文

序号:104 姓名:曹丽院系:工商管理学院工管一班我所认可的诗词之美——赏析论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

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

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千姿百态,谁也无法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在此我仅以我个人的观点从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两个角度来谈一谈我所欣赏的诗词之美。

意境美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

所谓意境,“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古代诗论家又称“境界”,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的。

例如: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此诗描绘出一幅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天真无邪的姑娘,这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

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

例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因在其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无穷时空感,透露出“壮志难酬”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复杂心情,它的韵外之致就非常丰富,令人味之无穷。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5篇)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5篇)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5篇)学校古诗词教学论文(5篇)学校古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提高老师自身教学力量老师的专业水平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古诗词鉴赏对老师的专业力量更是非常依靠。

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由于自身古诗词鉴赏力量不足,讲解的内容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识,没有达成对古诗词的完整解读。

例如,部分老师在讲解古诗时只是简洁的概括一下、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然后照着教参上诗歌的翻译进行讲解。

既没有做到对诗歌的深化讲解,也不利于同学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需加以重视,支配充分的课程时间。

此外,老师要多多进行诗歌方面的讨论、学习,如参与古诗论坛和诗词讲座等,不断累积学问和阅历,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力量。

二、老师优化教学方式(一)多次诵读,体会情感朗读是学校生深化理解诗词内容,加深对诗词印象的重要手段。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也提到要让学校生通过反复朗读,积累美词美句,从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力量。

因此,老师要重视古诗词朗读学习,结合实际状况和同学特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穿插朗读教学。

例如老师在讲解一首新诗的开头,可以先让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这样既可以让同学快速进入新诗的学习氛围中,又能在开头将同学发音不准、字词读错、平仄音不分等问题找出来订正。

而后,老师在课上进行一次示范朗读,老师要把握诗词情感,旨在将诗歌的美感传达给同学,进而让同学体会到诗歌的节奏之美、韵律之妙。

最终,在老师讲解完新词后,可以抽取同学进行个别朗读,指导同学在把握生词和情感上的综合理解,把握正确的朗读力量。

但无论哪一种朗读方法,都要让同学读有所得,让同学把握朗读的各种技巧。

通过多种多样的诵读,同学不仅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对意境的讲解关心学校生理解诗词意境可以说是诗词教学中最为困难的一步,但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老师通过指导,让同学感受到诗词中的意境美感,不仅是同学理解诗词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是充分调动同学乐观性,提高同学对诗词爱好的重要做法。

唐诗宋词3000字论文

唐诗宋词3000字论文

唐诗宋词3000字论文篇一:唐诗宋词论文唐诗宋词的美流淌的历史长河淹没了无数的王朝,然而不曾磨灭的事文化的梦,奔腾的黄河之水讲述着中华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犹如绵延至群山,在唐宋时期奇峰突起,高耸入云,形成唐诗宋词两座高峰,因为他们的成就,中国才当之无愧的称之为“诗国”,诗词才成为中国文学最辉煌的部分。

唐诗宋词加《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可以“颉抗西域”的主要资本。

虽然时间改变了许多,泯灭了不知多少的富华,然而经典未曾消失,时间的沉淀孕育了文化的内涵,使之永恒不朽。

唐诗与宋词历来并称双绝,是中国古代文学阆苑里的两朵奇葩,以奇崛的姿态、脱俗的神韵争奇斗艳,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

从古至今,唐诗、宋词蕴涵着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风骨、婉约的情致、诚实的品质,始终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辉煌。

唐诗唐诗的形式而言,及其大成,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七言还发展为歌行体,中唐有发展为元和体,乐府又发展为新题乐府。

尤其是五七言律诗,但唐代定型,成为官定考试及竞赛的诗题,人人能作,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六言诗.词在唐代也有时创作,中唐晚期以蔚然为大国。

唐诗的体裁和类别唐诗主要可分为律诗、绝句、古诗三大类。

律诗、绝句、古诗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如在格律上区分,可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类。

古体诗用字不讲平仄,句数多寡无定(但须偶数句),押韵可通可转,不受束缚自由地抒写。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用字讲平仄,句数有一定,讲究用韵,讲求对仗,有一定的规律。

格律的基础在字调的平仄;字调有平上去入四声。

上去入是仄声。

因格律很严,故称律诗。

律诗:是四联八句,五言的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一、二句为“首联”、“头联”或“起联”,三、四句为“颔联”或“前联”,五、六句为“颈联”或“后联”,七、八句为“尾联”、“末联”或“结联”。

高中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论文

高中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论文

高中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古诗词往往成为一个难点,而对学生来说,要具备相当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更非易事,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诗歌教学方法就是这样的陈旧和单一:基本上是读读背背加上生硬的解释,最后再简单总结一下诗的中心思想及作者感情,一首诗就这样讲解结束了。

这样的教学根本培养不了学生独立的古诗鉴赏能力,难怪有一位学生发出这样的慨叹:“老师,你就别再让我们读那什么古诗了,那是古人的专利产品,我们读不起。

”听了这句话,我心情十分沉重,决心在古诗教学上探出一条路子来,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笔者在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方面总结出几点经验,以供同仁参考。

一、激发读诗的兴趣,引领学生跨进古诗的大门1.由讲故事入手,引领学生由对诗人感兴趣到对诗人的诗感兴趣学生怕学古诗,无非是读不懂古诗,从而失去了对古诗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学诗的兴趣,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许多著名诗人的有趣故事,经常讲给他们听,学生在听故事之余,产生了想了解诗人的诗的冲动,我紧抓住这一契机,在讲故事中不断穿插地讲一下诗人的代表作。

并且每天都在黑板的左上角的地方抄一首古诗,要求他们在课前的两分钟时间里谈谈对诗的理解,这样,学诗的氛围一下就浓厚起来。

2.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我制作了“雨后山中秋景图”“月照松间清泉流图”“月下莲塘捕鱼图”三张幻灯片。

学生看了后,很容易掌握这首诗的内容,对诗中的意境也容易把握,从而王维诗的“诗中有画”这一特点就容易理解了。

3.开展课内外学习相结合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所带来的乐趣在班级中举行古诗朗读比赛、古诗知识抢答赛、古诗名句默写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巩固了已学的古诗知识,全面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篇一:古代诗歌鉴赏论文古代诗歌鉴赏期刊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人心中绝不倒塌的古典建筑古典建筑和堡垒,蕴含了浓浓的文学韵味,所以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诗歌的美丽,学会读懂古诗,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而诗歌给予读者自由诠释的空间施予比较大,创造性要的是创造性的审美解读,所以除了一般分流的措词疏通之外,不宜再延续传统的精细讲解的分析方法,更不要提那种千篇一律的机械式的释读了。

古时诗歌因为其精美的语言,短小的篇幅,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极高的比例。

在普通高中普及教育(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在诗歌的阅读鉴赏打字中,应了解诗歌体裁探知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学会鉴赏作品集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见高质量的诗歌分析和篆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精心构思与艺术归纳能力,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生心灵有着独特的功效。

讨论一下下面将从四方面谈谈古代诗歌的分析和鉴赏。

一、从题目着手,推敲内容主旨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窗口,是鉴赏诗歌的切入点。

拿到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关注诗歌的事儿题目。

因为诗歌的题目一般会揭示出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大多内容或是题材。

例如陆游所作曲的《咏梅》一诗,用于抒发感情的“咏”字再加上代表物象的“梅”,人格着这是一首诗人将自己某种理想和揭示融于某一具体事物的托物言志诗;又如出自“诗圣”杜甫的《咏怀古迹》,亦可轻而易举地读出这是以写实古代历史暴力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来寄予作者特殊笑容的咏史篇二:诗词鉴赏论文品味—中华诗词之美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明的优秀儒家思想文化,我们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学道德素质,陶冶情操,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品味古代诗词时,我们并不是毫无头绪的,我们可以从题目,诗眼,诗的意境,作者心境,作者所在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修辞手法,引用的典故,抒情手法,诗所抒发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如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我们就可以从多个诸多方面各方面入手。

论诗词论文 关于诗词论著有哪些

论诗词论文 关于诗词论著有哪些

论诗词论文关于诗词论著有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论诗词论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关于诗词论著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唐诗欣赏论文_唐诗鉴赏3000字论文唐诗欣赏论文_唐诗鉴赏3000字论文1、以最切近而又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以最明显的表象和最莫测的本质挑战着人的智慧,以最崇高的承诺和最艰苦的承受塑造着人的心灵,因一个字麾集无数天才的激情:美。

唐诗宋词便是这历史长河沉淀出来最美的结晶,是美的化身。

2、古诗词是无形的东西,我们读了所以会感到欢欣愉悦,觉得人物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全是依赖想象的结果。

因此,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应充分发挥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赏析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古诗中往往有一些感情色彩浓、形象鲜明、有深刻意义的词语,要抓住这些被称为“诗眼”的词语,反复推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4、唐诗的灿烂不是突如其来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唐前诗史的简要回顾。

秦以前是先秦,主要指夏商周时代。

这个时期诗歌发展有两个高潮:一是《诗经》,二是楚辞。

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1、古诗词是无形的东西,我们读了所以会感到欢欣愉悦,觉得人物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全是依赖想象的结果。

因此,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应充分发挥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古诗词的议论文篇1 在中国数千年的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璀璨瑰丽的一颗明珠。

其涉及的社会生活之广泛、深入,对国家民族影响之深远、巨大,恐怕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无法脾睨的。

3、赏析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古诗中往往有一些感情色彩浓、形象鲜明、有深刻意义的词语,要抓住这些被称为“诗眼”的词语,反复推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4、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花非花》原文: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昌龄《闺怨》
诗歌从形成之初到后来的一路发展其题材一直不拘形式,纷繁多样。

闺怨诗就是其中一株奇葩,千百年来这类题材的诗一直层出不穷,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大放异彩。

这类诗或寄托着闺妇对出外宦游的郎君的牵挂,或对行军打仗多年却杳无音信的夫君的担忧,或是闺中寂寞凄清之情的排遣。

无疑,王昌龄的这首《闺怨》是这类诗的代表。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的主旨一开始就在题目中点出:开篇就表明这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诗。

当然,如果只靠开篇点题这个常用诗歌创作技巧的话,这首诗也算不上什么佳作。

下面慢慢道来。

只看前两句的话有些令人诧异,因为诗中写着少妇没有忧愁啊,她悉心打扮登上翠楼观赏春景,观赏着这个朝气蓬勃,万物复苏能令人心中萌发出生机,兴起对未来美好憧憬之意的季节之景。

其实不然,因为诗题已经暗示了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所以很让我们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这首绝句的后两句内容。

果然,后两句笔锋忽然一转将诗的基调一下拉到主题上了。

“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在楼上欣赏着春日之景:楼下不远处烟笼杨柳,莺啼鹊鸣之声不时入耳,堤上碧草凄凄,不少情侣骑马踏青打此而过。

是啊,又是一年春游时,此情此景,让少妇忽然想起了往年郎君与自己一起郊游嬉戏的场景,往事不自觉地一一呈现在脑海中……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怀念的时光啊!可惜如今只剩我一人独倚翠楼,夫君一去不觉已经三年了,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他现在是不是也在和我一样触景伤情呢?他是否感受到了千里之外我对他的思念呢?想起当时临行时我对他的嘱咐:“大男儿当志立四方。

只盼早日博得功名归来.愿君不负我。

”如今他音书未寄,也不知道是否他赢得了功名,对当初的爱情还是否那般坚贞不渝呢?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劝他去寻求功名了……
诗中以一个“忽”字将女主人公内心表露无疑。

她原本以为自己对夫君的思念已慢慢淡去。

在这个春日灿烂的日子,兴致勃勃的登楼望景。

纵是寻常的杨柳之景也让让她勾起了回忆,使得她本来压抑着的对夫君的思念之情一下子涌出……原来自己对夫君一直惦记牵挂着,那份思念从未淡去。

可是如今却……悔恨自己当初劝夫君“觅封侯”。

这个“忽”字表明女主人公对夫君的想念并非偶然,而是内心一直有这个想法但被压抑着,如今触景伤情爆发出来了,这也使得前三句与最后一句的衔接不显得那么突兀,使得最后一句的点题是情理之中的,表现出了少妇对出门在外的夫君的深切思念和对当初劝夫君去寻求功名的悔恨。

这首闺怨诗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突破一般这类诗的写法(从头到尾都是闺怨之词),诗前两句却说少妇是“不知愁”的,她精心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赏春。

不过后两句却出卖了她内心的情感,她不是真的不知愁,她只是将这份情埋在了心底到现在而触发出来,她的这种闺怨来的更加深沉,更加真切,而是使得这种“怨”并不空洞,更不是无病呻吟。

可以说诗的前两句看似是简单地交代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其实是为后句睹景伤情埋下了
伏笔,这两句的“不知愁”、“凝妆”、“春日”这些暖色调的词表面形容少妇内心“愉快”,但是后两句的却笔锋一转,后两句所要表达的才是她内心真实写照。

前后一“喜”一悲对比,更加突出了她内心的愁苦。

所以可以说这首诗将“闺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也使得这首诗成为闺怨诗的代表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