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
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这时由“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
从众效应
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
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反之,庸俗的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
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此外,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从众心理学生现象
学习从众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
消费从众
有当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喽。
恋爱从众
众目睽睽之下,情男靓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景。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寝室无人问“爱”,有的寝室全在“爱中”。
作弊从众
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此外,赌博从众、入党从众、择业从众在大学校园也有相当的市场。
从众因素
影响从众的因素:众人的意见是否一致是决定被试人是否遵从众人意见的一个关键因素。影响个体遵从团体压力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是,受压力的个体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团体是由什么人组成的。从众现象还存在重要的文化差异。民间智慧结晶的谚语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费斯廷格:当物理现实变得越来越模糊时,人们就越来越多地依赖“社会现实”,即更可能遵从别人的行为。这不是由于他们害怕团体的惩罚,而是因为团体的行为给他们提供了应该怎样做的宝贵信息。——阿希实验及相关实验说明,从众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赢得他人认同,而不是真的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但在自己不确定答案的情况下,从众原因可能就变成了第一个。
破窗效应
从众者面临的两个矛盾:一是做正确的决定;二是博得其他人的好感。他人对个人做决定产生的影响:奖惩(比如群体的个人的喜欢和厌恶)的压力;众人为个人提供信息、行动示范因第一种原因从众的人,从众的力量更大。比如,在私下判断时,依然会从众。
由于从众有两种原因,而且两种情况下从众行为的持久性不同,因此把从众分为三种情况: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者说为了获得奖赏,免受惩罚。依从行为持续时间=奖励或惩罚持续的时间。其成分是权力
认同他们的行为不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免受惩罚(如依从那样),而只是为了和那个人或那个团体一样。与依从的区别在于,个体能逐渐相信自己所采取的观点和准则,虽然他对这些观点和准则的信仰还不够坚定。其成分是吸引
内化:是对社会影响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把某种信念内化的动机源于使自己正确而不犯错误的愿望。
群体因素: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社会压力就越大,人们从众行为的发生可能性也就越大。其次,群体的内聚力也是制约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首先,任何从众行为的产生都是以一定的行为对象为参照的。个体以群体为参照,主体以客体为参照。在行为参照过程中,差距小的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差距大的难以产生从众行为甚至出现反从众行为。这些行为参照,往往与刺激的强度、行为后果的差异等有紧密的关系。一般来说,刺激强度弱、行为后果相去不远,从众的可能性相对就较小。反之,从众的可能性就大。其次,主体所采用的判断方式也影响从众行为的发生。异议的提出,降低了对众人意见的信任程度,分解了群体的压力;
2.异议的存在,增强了异议持有者的信心,消除了孤立感,降低了群体规范的约束力。最后,群体的权威性高,从众行为量就越大。这种权威性包括了群体中成员的经验、学识专长、能力、社会地位等因素。
个体因素个体的一些心理特点也影响从众行为的发生。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又妇女比男子容易从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从众表现有一定差别。就个人从众的发生看,从众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觉的;可能是表面的顺从,也可能是内心的接受。而就其意义说,从众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有的人特别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有的人则无所谓。前者易发生从众行为,后者则不然。有的人情绪易波动,社会意识较浓厚,这样的人易发生从众行为。个体的智力水平,及自信心也与从众行为有关,智力水平相对较低且信心不足的人往往会在各种压力下产生从众行为。此外,在群体中的个体,其职务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经济的丰俭、自尊心的强弱,都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职务高,能力强,经验丰富,自尊心强的人,很少发生从众行为。
什么因素引起了从众
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从积极的一面讲,人们对于个性化的人是最富有同情心的。这就是在替未出生的、饥饿的人或动物权利进行呼吁时,为什么人么总是用令人感动的照片或描述来赋予其个性化。
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
我们对自己的判断越不确定,我们就越容易受他人影响。如果群体由3个或更多个体组成、凝聚力高、意见一致或地位较高的话,那么从众的程度最高。
一致性
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那么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观察到其他人持有异议——即使这种异议是错误的——会增强我们自己的独立性。
凝聚力
那些声称与自己生日相同、名字相同或者指纹特征相同的人提出要求后,人们似乎更愿意顺从。那些感到自己受群体吸引的成员更可能对群体影响做出反应。
地位,细腻的行人更愿意听从衣着高雅的调查者而不是穿着破烂的调查者。
3无事前承诺
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作出承诺,就会坚持到底。最多也就是在以后的情景中改变自己的判断。个体一旦对自己的立场作出了承诺,就很少屈服于社会压力。
个体为什么会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