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兴波造澜,曲尽其妙——复杂记叙文的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兴波造澜,曲尽其妙——复杂记叙文的写法
兴波造澜,曲尽其妙
李仰臣
观赏山景,只有群山高低错落、层峦叠嶂,游客才会兴趣盎然。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情节只有像高山那样显出不平,做到摇曳跌宕、波澜起伏,才能够引人入胜,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综观古往今来的一些叙事性名篇,它们往往在叙事的时候都设置波澜,从而让文章夺人眼球。
可以说,能写复杂记叙文是在能写简单记叙文的基础上提出的高层次要求,也是考纲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的写作能力之一,所以不容忽视。
写作指导
1.巧设悬念,扣人心弦。
叙事过程中,或设置疑团,激发读者追根究底的阅读;中动;或提出矛盾,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往下读,急于想弄清个中原委,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艺术上的享受。
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一是倒叙设悬,就是把事情的結果或情节中最精彩的部分提到文章开头,吊起读者的胃口,使其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欲望,然后再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二是反常设悬,就是把意外的事件或一种违背常理的怪现状摆在读者面前,制造悬念,掀起波澜;三是抑扬设悬,就是运用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的手法,使情节多变,制造悬念。
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
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又给我递了根香烟。
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憨憨一笑,说: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
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拔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
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
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选自葛闪《我的暖,一寸长》)
文章开篇设置悬念:学校门口,一个男子为什么无缘无故给我香烟?他为什么对我油嘴滑舌?他为什么要坐我的车,而且只坐一会儿?情节有波澜,激发了读者的读趣。
第二天,他为什么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嘁着?为什么又当着儿子的面,强调我是他的朋友?读者心中依然充满疑问。
2.机缘巧合,尺水兴波。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结构故事情节,增强其故事性、戏剧性,令人惊讶之余得到美的享受?我们可以灵活使用如下方法:一是时间巧合,即让相关的人或事在特定的时间点凑在一起,构成一种巧合的情节;二是地点巧合,即运用空间因素让身处异地的人物走到一起,使情节波澜起伏:三是人物巧合,就是两个先前在家庭、爱情、友谊等方面有联系的人物,偶然相遇;四是物件巧合,就是通过物件的巧合达到强化艺术效果和深化主题的目的。
什么?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是的,老兄。
我把鸟放了。
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每个案子不论是犯法的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愧。
可是我却判错了一个案子。
当我发现了事情真相后,还未来得及重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
我现在不在岗位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
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心就再也不能安宁了。
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泪水扑面而下。
泪眼蒙咙中他发现,听了这话盲眼老头竞变得木木呆呆,慢慢用手去擦拭那双凹陷下去的眼睛淌出的泪水,但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
他亲手为其操办后事。
就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
他看着看着,不禁心头一震:这不就是那个被错判的阿捷吗?
(选自芦芙荭《一只鸟》)
盲眼老头把乌送给他,他竟然放飞了阿捷。
原来,他曾因当法官时错判案件让青年阿捷冤死在狱里,现在为当年还未来得及重新改判而追悔不已,便放了乌儿,表达了f也',对道德良知的肯定与呼唤,这便是巧合。
盲眼老头去世了,他居然在老头的笔记本中发现了那个被错判的阿捷,也是老人口中的捷儿,这也是巧合。
因此,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生姿,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3.误会掀澜,曲尽其妙。
作品中的人物,因信息沟通不畅或认识理解有差异而造成误会,从而引起矛盾,造成故事情节的发生与发展,直到高潮时才揭开真相,让人惊诧之余豁然开朗:噢,原来是这样啊!写作时可使用的方法有:一是谐音误会,就是把某个词语误以为语音相同的另一个词语,结果闹出笑话来,使情节摇曳生姿;二是情感误会,先前对人或事了解得不够全面,便产生了一些误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从而消除误会,使人物更加丰满,使情感更加真实:三是事情误会,这事令人很苦恼,但最终通过恰当的方式消除了误会,修复了关系。
几年前,我的身体出现了一点问题,需调养一段时间。
已年老的母亲拄着拐杖来城里陪我。
源于小时候吃油条上瘾的缘故,我天天早饭吃油条,往往两根吃不完,一根又吃不饱,所以总买两根,我一根半母亲半根。
我一直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甚至觉得童年的我吃母亲剩下的半根油条,而今母亲吃我剩下的半根油条,就是和谐,就是温馨。
可今天,母亲竞然说想自己吃一根油条,不和其他人分吃了,然而和她分吃的人一直以来就只有我呀!
母亲津津有味地吃着我买回来的油条,当然不止一根。
哎,二十多年前连根油条都吃不上,有了,又舍不得吃,人家都在吃,就只是假装咬几口。
直到人家吃完走了,我才赶忙给你送回去……母亲轻声细语地回忆着,这场病使母亲说起话来都比较费劲。
半根油条,二十五年前连着母亲的爱,几年前,连着的,却是我不可原谅的无知。
如今,我很少吃油条,我怕想起母亲,想起母亲,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选自李凤敏《半根油条》)
我一直误解母亲一根油条吃不完,直到母亲临终前想自己吃一根油条。
这时候,我才知道母亲原来是吃得了一根油条的,只是她想将油条留给我吃,所以甘愿被误会二十多年。
这误会源自母亲的一片拳拳爱女之心。
因此,我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真情涌动,令人动容。
4.结尾突,顿生波澜。
叙事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
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以一种出乎意料的结局,让人拍案惊奇,取得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运用突法,一要符合人情,合乎人物的性
情、心愿或者意趣等,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让读者信服赞叹。
正所谓:情之所至,不抒不足以快吾意,乃为人之常情;二要合乎事理,符合生活逻辑,所谓理之所趋,不往不足以顺其势,乃为事之常理;三要契合主旨,并据其安排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让读者读到突处时,能够明白的意圖。
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
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得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种东西。
他一听,也心动了。
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于是,他伸出手: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妻子见了,忙在他耳边叽咕了几句,于是当天就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地打开,一打开,他眼泪直流。
原来,铁盒中藏着的不是金,也不是银,而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
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
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天折的。
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选自余显斌《母亲的宝物》)
铁盒里到底藏着什么?读者在这样的疑问中不知不觉地被引到了藏着宝物或者银货这个层面上了。
当故事发展到高潮时,却让读者始料不及,原来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深沉的母爱,令人击节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