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小说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五四时期文学(1917-1927)
五四文学运动五四前后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陈独秀《新青年》发起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反对闻言分离,主张白话文成“中国文学之正宗”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高举文学革命大旗”刘半农、钱玄同响应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闻学,反对旧文学;大量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主要内容)从理论主张到创作实践,从文学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是前所未有的革命宣告封建文学终结,掀开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新文学第一页文学革命中的“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正式拉开“文学革命”和“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钱玄同把社会上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信给《新青年》编者,刘半农写答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文学革命“八事”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改良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鲜明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主要内容之一,理论奠基作用三大主义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文学革命主张推到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国名文学推到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的写实文学推到迂回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以批判旧文学,弘扬新文学的态势构建的价值取向,反映陈独秀认同西方近代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新文学观的构建思路白话文学五四文学革命提倡和创立的新文学1917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宗的文学语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进一步涉及文学内容的变革1918 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证必然性鲁迅《渡河与引路》倘若思想照旧,便乃然换牌不换货,强调必然性五四文学革命最早出现的白话文学是《新青年》上发表的白话诗,散文和小品文显示其威力,证明“旧文学之自认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白话文学最终成中国文学的主体人的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关于文学内容改革的主张1918 周作人《人的文学》最早提出并系统阐述,反对“非人的文学”是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目的的文学主张是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的文字第一,新文学应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第二,反对束缚人性的封建文学(涵盖内容)用“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诠释人道主义,没超出资产阶级思想范畴,但反对旧道德,反对桎梏人性发展的封建内容有进步意义平民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建设新文学的主张1919年周作人《平明文学》正式提出“平民文学口号”相对贵族文学而言,表现普通人的普遍与真挚感情的文学以一律平等的人的道德代替愚忠愚孝的封建道德,以社会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代替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你争我夺与风流韵事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人生艺术派的主张)问题与主义之争现代文学运动文学论争1919 胡适《多研究点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宣传主义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到的事”“是没什么用处的”“是很危险的”,鼓吹主义改良观提出要多研究具体问题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上阐明主义与问题关系,研究实际问题与宣传主义不能分离,宣传主义社会多数人掌握以解决社会问题,依靠唯物史观经济问题要根本解决是马克思主义和实验主义的论证,关系到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问题“为人生”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后文学思潮文学研究会提出和高扬的文学旗帜反对封建文学,游戏文学和所谓的纯艺术的文学,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描写现实社会里被侮辱者被损害者,表现人类抽象的美、爱、真,唱出迷惘人生哀歌(美学风格)随革命形势发展,作家分化“为艺术”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后文学思潮20世纪20年代初,社团受19世纪法国戈蒂埃“为艺术而艺术”影响,提出“为艺术为艺术”的文学,以此为思想武器向“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进攻,带强烈反帝反封建色彩创造社、浅草社、弥洒社都张扬“为艺术而艺术”旗帜;新月社也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20世纪20年代末,衰微整理国故运动1919年国故社《国故月刊》,新潮社成员响应1923年胡适《国学季刊》正式发动“整理国故运动”,对“整理国故运动”原则、指导思想、方法等从理论到实践作详细阐释在文学界引起论争,以是否赞成整理国故为标志分为赞成派和反对派,赞成派因出发点与目的不同,分成整理派和追摹派整理派主张具有理论价值,五四思想解放浪潮及成果提供重新认识文化遗产的新社会、文化背景,新手段;推动新文学建设的目的赋予积极精神动力,举动具有强烈现代倾向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具有的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1924年北京《语丝》周刊主要发表散文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孙伏园、俞平伯(代表)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针砭时弊风格)泼辣幽默、讽刺强烈(语言风格)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文(代表性散文)问题小说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以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为背景,形成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俄国、东欧、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的进步倾向影响并促进中国问题小说兴盛初期,有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不提供答案,即“只问病源,不开药方”,“不开药方”本生是问题小说特点之一五四时期流行,反映知识青年觉醒,是启蒙运动的需要和结果,体现作家关心现实的优良传统冰心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庐隐也是问题小说创作者之一乡土小说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度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借以抒发乡愁的小说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反拨,是新文学在革命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新文学现实主义追求直接受鲁迅影响,有意识模仿鲁迅,师承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概念化,面貌质朴和真实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天二哥》(代表作)“自叙传”小说20世纪20年代小说潮流作品中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不着意通过人物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强烈感情,打动读者,侧重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活和心理描写接纳日本“私小说”和其他外国小说影响而形成郭沫若称其为“主情主义”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全新样式,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新发展作为创作潮流是从1921年郁达夫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美文文学性散文周作人 1921年《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响应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创作实践作为独立的文体地位在文学史上确立冰心体散文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风致清丽,“爱得哲学”,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内容)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有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将文言文、白话文和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语言)话剧戏剧形式之一,源于古希腊悲剧和戏剧20世纪初传入中国,成新剧1907年组建东京春柳社,上海春阳社和1909年组建天津南开学校剧团分别借鉴引进1910年后称文明戏多用幕表制,只有剧情大纲,演员即兴表演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改名为话剧,意在与中国戏曲、歌曲、舞剧、哑剧区别综合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成分,以台词(对话、独白、旁白)和形体作为基本手段诗歌的“三美”文学创作的主张闻一多提倡,新诗理论作出的贡献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针对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提出,奠定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发展作贡献精神胜利法鲁迅小说《阿Q正传》阿Q形象特有性格特征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毫无人格可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弱点;欺善怕恶,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终生糊涂(主要表现)精神胜利法不仅是个人性格,更是病态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零余者郁达夫陛下文学性形象小说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沉沦》和《南迁》的“他”,《银灰色的死》的“伊人”,心中交织着个人积郁和民族积郁,更感自身孤凄悲凉,强烈追求个性解放,表现病态心理在茫茫人海,为自身茕茕孑立,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境遇痛苦,为自己只是“零余者”落泪叹息,但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纤敏柔弱的气质赋予形象深厚的感情色彩礼拜六派国民初年通俗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余波《礼拜六》周刊为主要阵地而得名,宣扬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文学周瘦鹃、王春根(代表)国粹派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复古派1919年林纾发表公开信和文章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妄图借用武力和鬼神摧残新文化运动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立最早的新闻学团体1912年北京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许地山、王统照、叶绍钧等12人发起为人生(文学主张)写实主义(创作方法)《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诗》(主办刊物)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被压迫民族文学,团结和培养大批作家,对封建复古派和鸳鸯蝴蝶派进行斗争,积极推动新闻学发展设有分会,发行过机关报,无严密组织,会员后来逐渐分化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文学研究会解散茅盾《蚀》三部曲、叶圣陶《倪焕之》、许地山《缀网劳蛛》、冰心《超人》(主要文学成就)以现实主义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现实主义特色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新闻学团体1921年日本留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日本东京前期尊重艺术,表现自我,破坏冷酷现实,反对“浅薄的功利主义”,追求文学的“全”“美”,倡导浪漫主义文学较少客观冷静描绘,涂抹浓重主观抒情色彩,具有强烈反帝反封建精神郭沫若诗集《前茅》、郁达夫《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都以浓重主观抒情色彩、鲜明浪漫主义倾向成为代表作1925年后,在革命形势影响下,提出“革命文学”口号,从表现自我转向表现人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重要贡献1922年起,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刊物,出版《创造丛书》60余种1929年被国民政府查封,活动结束湖畔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2年浙江杭州没固定章程友爱结合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魏金之、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主要成员)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短小清新情势为主五四个性解放影响下,勇于创造情诗,摔着坦诚,无世俗顾忌,少艺术雕琢,以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五四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汪应潘修《湖畔》汪应潘修《春的歌舞》汪静之《蕙的风》《寂寞的国》《支那二月》两期文学月刊1925年“五卅运动”后解体新月派中国新文学派别前身是1923年北京成立的新月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散漫团体不是单纯的文学流派,而是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多种领域的派别新月大系统中小系统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主要成员)欧美留学生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晨报副刊》发表《诗携》新格律是创作,提高新是艺术性和新实行是探索性有积极意义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提出“健康”“尊严”的文学原则徐志摩、闻一多(代表)虽然有“为艺术而艺术”倾向,对新格律诗的探讨,尤其是闻一多“三美”主张成为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推动中国新诗发展胡适、梁实秋(代表)梁实秋以新月派“文艺理论家”自居,宣传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松散、政见各异、文学主张不同的团体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成员脱离1933年,退出文坛学衡派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复古派1922年吴宓在南京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胡先、梅光迪(主要成员)欧美留学南归的南京大学教授,以“学贯中西”“博通古今”标榜艺术的模仿和艺术的创造(文学理论及基本范畴),张扬文学复古必然性和必要性自称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竭力攻击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合一,嘲笑文学革命者“浅陋”“学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的洋装复古派,受鲁迅为代表的新闻学阵营批判1933年停刊语丝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因《语丝》周刊得名,没明确组织机构,一般指刊物编辑者和主要撰稿人1924年北京创刊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林语堂(主要撰稿人)以鲁迅为代表,反封建思想,反击复古逆流斗争,围绕北京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揭穿“正人君子”帮闲面目斗争,及文学革命讨论中,起积极作用,但立场、思想倾向各有不同任意言谈,斥旧促新(思想内容)艺术性短论,随笔(艺术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文(散文创作)甲寅派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因《甲寅》周刊得名 1914年创于东京,10期后停刊,1925年章士钊北京复刊,改名为《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章,1927年停刊维护封建性教育,压迫学生运动,提倡尊孔读经,美化文言,非难白话,攻击新文化运动强行禁止学生用白话文和污蔑革命群众爱国运动的行径受到鲁迅、郁达夫、成仿吾等批判现代评论派20世纪20年代政治文化派别1924年北京创刊,由《太平洋》《创造周刊》合并而成因《现代评论》周刊而得名钱端升、王世杰、杨肇、郁达夫、胡适、陈西滢、丁西林、沈从文(主要成员)具有自由主义色彩,是资产阶级代言人,曾发表反帝反封、倾向进步的文章和创作,为发展和繁荣新文学做贡献,也发表为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国民政府辩护、指责进步青年和革命群众的爱国行动文章,鲁迅等对此作揭露和批判陈西滢(文学理论代表)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北京鲁迅发起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成员),后来王菁士、李何林参加过“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鲁迅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为该社发行,后又编辑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活动以译介外国文学为主,兼文学创作,翻译以俄国、北欧、英国文学居多,又努力介绍苏联文学1928年被国民政府以“共产党机关”罪名查封1931年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议,鲁迅退出1933年在京沪报纸宣称“将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义取消”台静农《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乡土文学成功之作莽原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闻学团体1925年北京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鲁迅、韦素园、韦丛芜、高长虹、向培良、尚钺,黄鹏基(主要成员)开始有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判和社会批判率性而论,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宗旨)1926年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停刊,社团活动停止沉钟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团体前身是1922年成立于上海的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解体,同年秋,陈炜谟、陈翔鹤、冯至、杨晦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杂志,后改为半月刊重视文学创作并积极从事创作(创办宗旨)忠于艺术(倾向)为艺术,坚定地执著创作(倾向)创作特色(文坛的成绩和影响)冯至诗歌创作更有影响,《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诗》(代表作)象征派(象征诗派)20世纪20年代中期,李金发为代表的诗歌流表现派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戴望舒(主要成员)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论和英国王德尔唯美主义思想影响,认为“美藏在想象中,象征中”,要在大自然中寻求内在情感的象征物和契合点,以实现“灵魂深处与之和谐”反映在创作上是重主观想象而轻客观描写,重表现自我而轻现实再现,重意象启发而轻明白晓畅,用象征手法暗示作品主题,表达诗人隐蔽的思想情绪和抽象人生哲理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王独清《圣母像前》穆木天《旅新》冯乃超《红灯纱》(代表作)普罗诗派五四新诗中歌颂革命流派因“普罗塔利亚文学”而得名歌颂十月革命,歌颂中国革命,把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结合(重要主题)1924年出现的春雷社(专门文学团体)蒋光慈(代表)《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重要刊物1925年上海创刊,陈独秀主编,群益书社发行,初名《青年杂志》,后名为《新青年》五五四前后主要阵地,宣传科学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新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文学改良刍》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0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论文1917年胡适发表于《新青年》提出改革旧文学的“八事”是从作者的“历史的文学观念”即文学进化论出发而提出白话文学主张从内容和形式提倡文学改良,主要偏重形式特别是文字工具改革方向,强调文字体裁应冲破旧形式束缚,以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对文学内容提出“须言之有物”,充满“真挚之情感”,“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主张作者观点存在局限,但斗争锋芒直接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其白话文主张适应五四时期对新文学历史要求,对反对就文学思想,提倡新文学新思想具进步意义揭开文学革命序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学革命论》文学论文1917年陈独秀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发难时期影响最大的文章,文学革命的纲领认为文学革命具有重大社会意义,是开发文明,改造国民性,革新政治的利器,指出文学革命历史必然性批判封建文学传统观念,指斥封建文人崇拜的“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为“十八妖魔”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要求新文学以欧洲19世纪资产阶级“写实主义”文学为楷模,“赤裸裸地抒情写世”,把改革文学内容放在文学革命首位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文为正宗,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匡正也”《阿Q正传》中篇小说鲁迅 1921年—1922年,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农村小镇末庄为背景,塑造阿Q这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落后农民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压迫与剥削,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以“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陶醉盲目自大到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德典型性格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但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封建地主枪毙示众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目的,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通过艺术描绘,指出:即便是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启示农民觉悟是极其重要问题作品有深刻思想意义和精湛艺术技巧,受很高评价,被译成40多种文字《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年鲁迅北京新潮出版社,收集1918年—1922年作品,共14篇《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收录作品)显示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学的有机结合,成功塑造一系列典型形象,具独特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鲁迅文学创作最高成就深刻批判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揭露封建卫道者虚伪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等问题进行概括和剖析它的出版改编文学革命初期只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局面,显示新文学实绩,代表新文学发展方向《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年鲁迅北京新书局收集小说11篇《祝福》《孤独者》《伤逝》等(收录作品)继续对农民不幸遭遇、妇女悲惨地位以及知识分子命运与前途给予关注,对封建传统尤其封建思想意识进行更为透彻揭露和批判,塑造具有永久魅力艺术形象:祥林嫂、四铭、君子、魏连、涓生与《呐喊》相比,艺术上更成熟,丰满而洗练,隽永而舒展,诙谐而峭拔,达到炉火纯青境地《尝试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1920年胡适反对封建主义,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表现争取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要求(基本内容)在“诗体大解放”等方面做积极尝试,是对旧体诗词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由体诗,全部用白话创作,为中国现代新诗建立和发展迈出第一步,初步建立白话诗地位《繁星》《春水》诗集冰心作者从“爱的哲学”出发,追求生活的真和美,歌颂大自然、母爱、童心,探索人生真谛,主要价值在艺术形式上抒写点滴感想,零碎闪念,片段回忆,诗的触角伸向生活、思想、情感的角落,对扩大是的题材领域具有意义《女神》现代诗集1921年出版郭沫若 1916年—1921年56首新诗五四前诗表现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愤疾,格调哀婉低沉五四后诗爱国主义为中心主题,诗风雄浑豪放表现对旧社会彻底地叛道精神,对未来充满殷切希望(内容)奔腾想象,急骤旋律,宏伟气势,瑰丽色彩,英雄主义基调和自由(浪漫主义特色)为新诗开拓新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作品《晨安》《匪徒颂》《炉中灰》《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代表作)《死水》。
第一个十年小说
第一个十年小说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发展的大体状况是,新小说取得了文学正宗地位,而又有两类不同的派别。
一类是问题小说,以及之后转向的人生派写实小说,另一类则是自叙传小说和其他的抒情类小说。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的需要和西方文学的传入两个主要方面,这也是鲁迅所总结的。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对小说现代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让中国现代小说一开始就是承担了沉重的社会使命。
文化运动革命是从推行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入手的,随着文学刊物使用白话文的引领,最终落实到教育部规定小学实行国语教育,这对采用白话作为叙述语言的小说的发展和推广,自然起到基础性作用。
而社会方面还有潜在的背景,那就是新式教育形成了一代青年学生,在此基础上则形成了新小说的作者群和读者群,而现代的印刷业和出版业的发展也对文学活动的自我组织起到“基础设施”的作用。
西方小说的引入,对中国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是明显的,而小说内部发展的成熟条件反而成为了潜在的要素。
从林纾翻译大量西方小说开始,因其对世界小说的大量输入,引发了读者对中国小说正宗地位的首肯。
这一时期是翻译小说的时代,译作多于著作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时的小说家基本都是在阅读西方小说的基础上走进创作的,其形式、叙事、语言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西方小说的直接影响。
18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之后他发表了《孔乙己》《药》等著名篇目,尤其拉开了五四小说的序幕。
小说的革命从很早就开始酝酿了,但是等到五四运动爆发,小说的现代化进程就加快了步伐,并迅速形成热潮。
小说新人不断涌现,重要作品迭出,小说更是向文学的中心位置移动,成为当时文学的中枢。
不过总体上说,除了鲁迅等个别天才之外,整体上的创作还是比较幼稚的。
第一个十年小说的整体状况是纷繁复杂头绪甚多的,外国前后三个阶段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几乎是同时被引入创作,也使得小说的创作方法创作风格趋于多样化。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钱理群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 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个十年小说
福州三才女冰心、庐隐、林徽因铜像落成(2007)
凌淑华
“五四”时期的女作家,陈西滢的妻子。 她写有《花之寺》——短篇小说集。 里面写的技巧很高, 很多都是写旧世女子的心理, 非常细腻。
其中的《绣枕》
戏剧性心理描写非常有功利, 经常被选到一些本子上。
从技巧上来说
凌淑华小说写作的技巧比冰心, 比庐隐都要高。
明恋爱,因门不当户不对受到阻挠决定逃婚。当这个男主人公试图逃婚的 时候,加陵突然有过一次佛教式的冥想。冥想中就看到有些命命鸟其实就 是落入情网的那些男女的化身,显出了丑恶的形象,他就开始彻悟了,厌 倦红尘。加陵又用祈祷来感化他的女朋友。于是两个人双双携手投湖自尽。
许地山
“五四”小说里面很多写婚姻爱情都是冲破家庭阻 挠、追求个人的幸福。但在许地山的小说里面处理的很 不一样,带有一种传奇性。实际上是从宗教的角度来看 婚姻恋爱, 对“五四”的热门的恋爱题材多了一个理解 的角度。 《缀网劳蛛》:蜘蛛不断地结网把自己困住,人生就像如 此, 人生的意义何在?揭示一种宗教式的哲理的一种思考。小 说事实上就是在探讨人生问题。提倡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接 近道家,强调理性,悟性,对人世的祸福灾难处之泰然。 许地山这样的作家,在作品里面试图用宗教的一种观点来 阐释人生。我们读这小说不一定就认可他的这种观点。但是他 打开了我们一种想象,打开了另外一种生活的姿态和态度。
问题小说
4、特点:理性化。
因为当时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 “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注重思想的探求、讨论,甚至哲学层面的讨论。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是多数作品 都是概念化的,都是很粗糙的,很少像鲁迅的小说那样,虽然也探讨问题,但是对问题的探 讨是通过作家的个人的体验,用形象和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当时问题小说普遍达不到这种 效果。都是比较肤浅。从问题入手构思一个故事,目的就是表现对问题的看法。急于解决问 题。艺术性是比较差的。但是这样一些水平不是很好的小说,概念化的小说当时的影响非常 大,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年轻人关心的问题。这样的小说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古代小说都 比较注重教化而不是提出问题。可见一个作品的流行它是有多种原因的,艺术性高或者低不 是小说流行不流行的唯一的原因,有时候一些非文学的因素也可能促使一些作品的流行。现 代社会中也是,畅销书不见得有多高的质量,它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当然现在又加上一个 商业化的炒作,有时候一些不怎么样的小说作品也可能会流行起来。Fra bibliotek问题小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第一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20年代小说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体的“问题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
第二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乡土小说”。
第三类是以“创造社”作家为主体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以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一、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一)“问题小说”1.“问题小说”风气的形成1)发端:新潮社: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学生团体,1919创办《新潮》综合杂志,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三年多的时间共刊出小说22篇,其中坚分子并非文学家的罗家伦是最早发表问题小说的作家之一。
2)“问题小说”: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端,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
发端于新潮社《新潮》杂志。
主要的代表作有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冰心的《斯人独憔悴》、王统照的《微笑》等,其总体倾向属现实主义。
爱与美是其表现的主题。
特征:1)以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思想主题,提出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
2)以现实人生为题材、以理想主义为基调,作品充满了哲理色彩。
3)是一种社会功利性小说,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弊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审美价值被削弱。
2.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1)冰心的问题小说矛盾冲突平缓。
热烈的时代气息和清浅的哲理思考相结合,形成了冰心早期问题小说的基本格调:微忧的爱。
爱是追求哲理所获得的济世良方。
2)《超人》1921主人公何彬,不事情节铺张,着力揭示人物心理、抒发作者感受的“五四”性质。
冰心的气质:个性淑婉、冰莹剔透。
文字清新、细腻,是女性作家中的“婉约派”这与她优裕的出身、父母之爱的温馨有关。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3.王统照1)问题小说:突出“爱”与“美”,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2)王统照早期的小说在叙事上常具有一种童心与诗意,将“爱”与“美”视为弥合人生缺陷的良方。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一: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徐志摩。
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
1把“为人生而艺术”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2、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
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中国现代文学30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第一个十年“八事”: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从不同角度针砭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阐述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革新的要求,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三大主义”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从启蒙角度抨击了旧文学之“阿谀夸张、虚伪迂阔”,认为文学与国民性是互为因果的。
学衡派以1922年1月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文学革命时期的守旧派,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人,相信靠传统伦理道德来凝聚中国,反感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质,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甲寅派文学革命时期的守旧派,章士钊复刊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证白话文不能取代文言文,甚至断定白话文已成强弩之末,遭到新文学阵营一致反对,纷纷从不同角度批驳甲寅。
双簧戏文学革命长岛过程中,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汇集种种旧文人对文学革命的言论,刘半农福新辩驳,在《新青年》刊登,扩大文学革命影响。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周树人,弃医从文,《新青年》编辑,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彷徨》《呐喊》等,1930年发起成立做脸,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呐喊》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名字意指他受新文化运动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明显保留着“五四”高潮期奋起呼唤的特色。
《狂人日记》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百花短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开端。
《阿Q正传》鲁迅《呐喊》,展现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有特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章回体,典型人物阿Q、赵太爷、吴妈、王胡、假洋鬼子……《野草》散文集,以诗的意向呈现作家这时期内心的紧张,与对绝望的反抗。
《朝花夕拾》10篇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作家步入中年后,对自己家乡和早年生活往事与道路的“反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学研究会(人生派)五四时期,由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在北京成立的反帝反封建进步文学社团,主张“文学为人生”,引领现实主义思潮,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现代文学史之第一个十年里小说的发展
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
鲁迅小说的艺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小说形式的锐意探索与大胆创新,为中国现代小说树立了卓越的范式。
而且笔墨盛净,又能入木三分,写人状物多用”白描“与”画眼睛“法,继承了中国艺术重在写意传神的传统。
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
叶圣陶
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与周作人、郑振铎等人共同创立文学研究会,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多收了三五斗》、《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等。
他的小说从不大段地铺陈华丽的语言,也极少长段的抒情、独白,而是语言干净、简洁,富有表现力。
作为一位语文教育家,他其实在有意识地践行语言的规范化,这使他的作品成为现代白话文的典范文本之一。
冰心
她是在文学研究会的培养下,迅速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
提到她,我们不禁就会联想到她“爱的哲学”,即——母爱、童真、大自然,在她的作品中,这种“爱“可以疗救青年们受伤的心,也可以使冷硬的心充满温情,不光如此,她典雅、素洁而充盈着生命哲理感悟的小诗也在新诗坛上自成一格。
郁达夫
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
郁达夫是一位广泛吸收异域营养而成长起来的中国作家,在他的身上,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代表作《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第一个十年小说概述
2、“自叙传”小说艺术特点:P57
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零余者形象); 不注重事件外部描写,侧重作家的情绪; 散文化和诗化倾向; 创作方法以浪漫主义为主,又兼采现代主 义技巧
3、郁达夫
《沉沦》(1921)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 集。 有《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过去》《迷羊》 《银灰色的死》 《沉沦》《南迁》《茫茫夜》《采石矶》《迟桂 花》等。
意义:
乡土小说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突 破了“五四”新文学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影响和吸引了一大 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转到民 众(主要是农民)的身上,而使得新文学和社会生 活土壤的联结更紧。 乡土小说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 用巨大。
《潘先生在难中》:
塑造了一个自私、疑惧、投 机、卑琐、苟安,具有多侧面 又统一的小市民性格的典型。 其灵魂内核是利己主义 茅盾: “临虚惊而失色, 暂苟安而得意忘形”。
艺术特色:
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严谨的叙事结构 富于讽刺、幽默的笔致 质朴、简练的语言 侧重心理解剖以刻画人物性格
3、乡土小说作家群 指20年代中期侨寓他乡的作家,靠回忆重组 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厚的 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写实派小说。鲁迅是现代 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 王鲁彦《柚子》、《菊英的出嫁》、长篇《野火》 (又名《愤怒的乡村》)。 彭家煌《怂恿》、《活鬼》 台静农《地之子》:《烛焰》《蚯蚓们》《负伤 者》 许钦文《故乡》、中篇《鼻涕阿二》 蹇先艾《朝雾》《在贵州道上》《盐巴客》 许杰《惨雾》
5.
6. 7.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小说
《潘先生在难中》
最能体现作家创作特色 以江浙军阀混战为背景,描绘小 学校长潘先生逃难历程 生动地刻划了一个卑怯自私、苟 且偷 (节选) 叶圣陶 他缴纳会费愿作会员 ;又宣言自己的学校房子 还宽阔,也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 妇女。这是慈善的举措,当然受热烈的欢迎,更兼潘 先生本来是体面的大家知道的人物。办事处就给他红 十字的旗子,好在学校门前张起来;又给他红十字的 徽章,标明这是红十字的一员。 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在手,如捧着救命的神符, 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现在什么都安全了!但 是……”想到这里,便笑向办事处的职员道:“ 多给 我一面旗 ,几个徽章罢?”他的理由是学校还有个侧 门,也得张一面旗,而徽章这东西不很大 ,恐怕偶尔 遗失了 ,不如多拿几个备在那 里。
今年才十二岁呢,素日他勤勤恳恳极疼人的……”何彬自己 只管穿衣戴帽,好象没有听见似的,自己走到门边,程姥 姥也住了口,端起碗来,刚要出门,何彬慢慢的从袋里拿 出一张钞票来,递给程姥姥说:“给那禄儿罢,叫他请太 夫治一治。”说完了,头也不回,径自走了。——程姥姥 一看那巨大的数目,不禁愕然,何先生也会动起慈悲念头 来,这是破天荒的事情啊!他端起碗,站在门口,只管出 神。 呻吟的声音,渐渐的轻了,月儿也渐渐的缺了。何彬 还是蒙蒙胧胧的 ——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 花……他的脑子累极了,竭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 些事只管奔凑了出来。 由于母爱的感召,原是冷漠的何彬变得“慈悲”起来。何彬 的变化缺乏性格的必然逻辑 ,是作者为了表现 “ 爱的哲学 ”,而把人物理想化的结果。
3.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俗习惯,对愚昧、落后
许杰《惨雾》 、台静农的《烛焰》 、彭家煌《活鬼》
4、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现代小说第一个十年
《彷徨》
写于1924到1925年间,共11篇。 祝福· 弟兄· 离婚· 幸福的家庭· 伤 逝· 长明灯· 孤独者· 高老夫子· 示 众· 肥皂· 在酒楼上 《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扉页上题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鲁迅小说
1、揭示封建社会及其文化对国民精神的毒害,提 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
恕。”
2、大量文学社团的出现;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莽原社、 未名社、浅草社、沉钟社、湖畔诗社等等
3、各类文学体裁迅速发展繁荣。
鲁迅
1881—1936
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 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 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 浓密的胡须形成了 一个隶书的“一”字。
鲁迅
(1881.9.25-1936.10.19)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之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 胡适《新青年》 《文学改良刍议》 “八事”主张:须言之有物, 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 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 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 俗语。 关键词: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易卜生” “新诗”
蝴
蝶
胡 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新青年》第2卷第6号
中国现当代小说 鉴赏
刘婧婧 liujingjing@
什么是中国现当代小说?
发表于1917年以后 用中文写作 所写内容与中国本土文化 生活相关联
中国现当代小说分期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第一个十年的小说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的《狂人日记》。
紧接着第二年,鲁迅的《孔乙己》《药》等名著也相继问世。
“五四”小说就此拉开了序幕。
到了清末明初,小说从文学边缘地位向中心地位开始移动。
1902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把小说与维新革命相联系,强调小说的启迪民智的社会功能,认为小说是“文学之最上乘”,提高了小说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
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的现代化带来更大的契机。
广泛的思想文化启蒙大潮对小说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西洋小说的引入也对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问题小说】一、问题小说及其出现。
问题小说是“五四”前后三四年间出现的一股小说“题材热”,是当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当时几乎所有的新小说家都写过“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推向高潮。
★主要的问题小说作家:《新潮》上的罗家伦、文学研究会的冰心、叶绍钧、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他们艺术倾向不尽相同,却汇成了短期的一股创作潮流。
问题小说涉及的题材为广泛,其中触及最多的问题有劳动者的命运问题,男女青年的婚姻恋爱问题,人生的目的和道路问题,教育和儿童问题,军阀混战的战祸问题等等。
这些小说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们开设的药方,而在于他们真实地提出了为人们所关心的人生或社会问题,以引起注意。
二、问题小说出现的原因A.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B.是当时作家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作用的结果;C. 受到欧洲、俄国等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文学的深刻影响。
三、问题小说创作▲冰心——“爱的哲学”。
冰心的小说创作以问题小说起步《两个家庭》(1919年,处女作):封建家庭与资产阶级家庭培育出来的女子两种绝然不同的命运;《斯人独憔悴》:具有时代意义的父与子的冲突;《去国》:“祖国呵!不是我英士弃绝你,乃是你弃绝我英士了呵!”1921年发表《超人》,提出并试图解答“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小说概述第一个十年
(2)塑造了一批“零余者”形象: )塑造了一批“零余者”形象: (3)坦率真实的心理暴露。 )坦率真实的心理暴露。 2、感伤的抒情 、 3、结构的散文化 、 创立了现代小说的崭新体式——自我写真的 创立了现代小说的崭新体式 自我写真的 抒情小说。 抒情小说。 4、流丽、清新的文笔 、流丽、
问题
一、怎样看待郁达夫小说中的性描写 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小说) 二、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小说)的深 层文化心理结构: 层文化心理结构: 1、个性主义 、 2、名士风流:中国传统名士流风余韵。 、名士风流:中国传统名士流风余韵。 朱自清: 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可用‘儒雅风流’ 朱自清:“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可用‘儒雅风流’一 语来代表……有的人纵情于醇酒妇人,或寄情于田 有的人纵情于醇酒妇人, 语来代表 有的人纵情于醇酒妇人 园山水,表现这种情志的是缘情或隐逸之风。 园山水,表现这种情志的是缘情或隐逸之风。这个 得有‘妙赏’ 深情’ 玄心’ 也得用‘ 得有‘妙赏’,‘深情’的‘玄心’,也得用‘含 英咀华’的语言,这就是‘风流’的标准。 英咀华’的语言,这就是‘风流’的标准。”
现代文学三十年 小说概述 (1917年7月—1949年9月) 年 月 年 月
第一部分:第一个十年小说
第一节: 第一节:小说的源起与发展 (1)古代小说的内涵: )古代小说的内涵: 庄子•外物 外物》 饰小说以干县令, 《庄子 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 远矣。 远矣。” 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汉书 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在古代,写小说目的: 是 游戏笔端,资助谈柄” 在古代,写小说目的:1是“游戏笔端,资助谈柄” 谈》;2:“资治体,助名教,供谈笑,广见闻” : 资治体,助名教,供谈笑,广见闻”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小说一直处于边沿的位置。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小说一直处于边沿的位置。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
三、浪漫派小说
以创造社作家为主干,作品采取自我表 现的写法,侧重自我心态的表现,带有浓厚 的主观抒情性色彩。
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 《漂流三部曲》
第二节 叶圣陶的小说
一、叶圣陶小说的主要题材与内容
1、最初的“问题小说”
以“爱”与“美”的追求,回答严峻现实对他 的提问。如《阿凤》
2、教育题材小说 取材于教育界的人和事,尤其擅长表现小市民 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并透过对教育界的批判把 矛头指向整个社会,如《潘先生在难中》
“他每捧了一本爱读的文学书,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贪 那孤寂的 深味去。在万籁俱寂的瞬间,在天水相映的地方,他看看草 木虫鱼,看看 白云碧落,便觉得自家是一个孤高傲世的贤人,一个超 然独立的隐者。 ”
“在黄苍未熟的稻田中间,在弯曲同白线似的乡间的 官道上面, 他一个人手里捧了一本六寸长的Wordsworth的诗集,尽在那里 缓 缓的独步。在这大平原内,四面并无人影;不知从何处飞来的一声 两声 的远吠声。悠悠扬扬的传到他耳膜上来。他眼睛离开了书,同 做梦似的向 有犬吠声的地方看去,但看见了一丛杂树,几处人家, 同鱼鳞似的屋瓦上, 有一层薄薄的蜃气楼,同轻纱似的,在那里飘 荡。”
不重情节,以情感打动读者,注重抒 发主人公孤独凄清的情怀和表现人物感伤 的、失意的心境。 4、流丽、自然的文笔 其用笔与他纤细、敏感的感情相契合, 表现在文字上就具有了流动感强、感情色 彩丰富,清丽可观的特点。
三、《沉沦》
1. 思想内容
通过描写一个漂泊异乡的现代知识青年的灵肉的冲突以及由 此而生的病态心理,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知识青年的精神痛苦。
30年代以后,以《迟桂花》为代表
由前期的愤世嫉俗、困顿焦虑向隐逸通脱转化,情感上的 直接宣泄减少。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问题小说主要借鉴外国文学的有如下三方面
a “有提出问题的文学”之称的俄罗斯
文学及东北欧文学;
b 挪威作家易卜生的问题剧;
c 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说。
特征: 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
哲理色彩; 通常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但
也有些作家试图找寻答案,以“美”
和“爱”来弥和缺陷,净化人生。
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
里受苦呢!”。
弱国子民之痛
“零余者”人物序列形象
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自我写真;
感伤的抒情; 结构的散文化;
流丽、清新的文笔;
缘情赋形 意境幽远
——郁达夫《迟桂花》浅析 这篇小说写于1932年10月,原载于1932 年12月1日《现代》文学月刊第2卷第2期 上。
缺陷 视野与题材较狭窄,难免概念化。
人物形象单薄。
以冰心的《超人》为例 冰心简介:
原名谢婉莹,儿童文学家,著有《超 人》、《繁星》等。 故事情节:何彬
“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 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他住的那一座
大楼上,同居的人很多,他却都不理人家,
也不和人家在一件食堂里吃饭,偶然出入 遇见了,轻易也不招呼。邮差来的时候,
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
2)受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 接刺激。
2.“问题小说”的内涵 主要在1919——1922左右,在小说中提出
一些贴近青年人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举
凡家庭、婚姻、女子地位、教育、乃至劳
工、儿童、社会习俗、国民性改造、人生 目的和意义„„都有涉及。代表作家有冰
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人。
时兼采某些现代主义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
叶圣陶又叫叶绍钧,1894年出生。中学毕业以后就在 苏州和浙江等地当中学和小学教师。三十年代他出来编 一个杂志叫做《中学生》,当时影响非常大。叶圣陶是 现代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很多作品收到课本里面。 解放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
他在“五四”时期写过一些小说,受俄国文学(契诃夫、陀思妥 耶夫等)的影响,比较倾向一些底层平凡的小人物,揭示底层人物的 不幸,代表作有《潜隐的爱》,很能够代表“五四”平民文学的一些 特色。
《海滨故人》,庐隐最著名的小说。里面写了五个大学女生,每 个人性格都不一样,但情同手足。当初大学时期都非常要好,在海滨 聚会,对人生有美好的憧憬。后来毕业分手了,飞鸟各投林。有的情 场失意,婚姻生活不如意,有的沉迷于小家庭,有的归隐了。学生时 期的理想都破灭了。有一种伤感,凄清,人生无偿,聚散无定,哀伤 的感觉。特别是写那种少女进入成年之时的那种紧张感、迷惘感,对 婚姻的那种恐惧的心理。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 启蒙时代的产物。
“问题小说”处在近代社会小说和30年代社会小说之 间,人们很容易将它们的承续关系突出,而忽视其中的区别。 晚清社会小说可粗分为两类,或事涉国体、政体和社会斗争 的,等于是政治小说;而“问题小说”探问人生的终极,关 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它比较地形而上些,“虚” 些。问题小说能和以后的左翼小说联系,也能辐射到非左翼 的不断探索人生意味的文化小说身上。
冰心
《超人》1921年 学生运动已进入疲劳期
提出的是“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还 是‘憎’?”这样一个使许多青年感奋的命题。在《小说月报》 发表后,立即在青年群中引起轰动,广大读者纷纷投书刊物,表示共 鸣。作者和读者如此地相互感应, 是很能显示“问题小说”的特点的。
何彬,一个冷心肠的人年轻人。 离群索居,终日躲在自己房子里 面读书。读哲学,读尼采,越读越寂寞,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很深刻, 看破红尘的人,所谓“超人”。但潜意识里面还有对爱的某些渴望。 冰心所有的作品都离不开 “爱”这个字。只不过她从来不写恋爱,不 写异性之爱,她只写普遍的爱。但是不料有一件事突然打破了他的生 活的轨道。他的佣人的孩子,摔伤了腿,晚上啼哭不断,引起了他的 注意。就让他有了一点同情心,给佣人钱为孩子治疗伤腿。有一天孩 子突然上门来了,给他送来了花表示感谢他的帮助。这故事写地现在 看起来情节不太真实,但它表现的理念是很清楚的,就是说作为人性 的爱是天然的,本真的。憎是矫情的,是外加的。像何彬这样冷漠的 一个人,被外界的观念所扭曲了、遮蔽了,但他的爱心完全可以重新 焕发出来,所谓返璞归真。
明恋爱,因门不当户不对受到阻挠决定逃婚。当这个男主人公试图逃婚的时 候,加陵突然有过一次佛教式的冥想。冥想中就看到有些命命鸟其实就是落 入情网的那些男女的化身,显出了丑恶的形象,他就开始彻悟了,厌倦红尘。 加陵又用祈祷来感化他的女朋友。于是两个人双双携手投湖自尽。
许地山
“五四”小说里面很多写婚姻爱情都是冲破家庭阻 挠、追求个人的幸福。但在许地山的小说里面处理的很 不一样,带有一种传奇性。实际上是从宗教的角度来看 婚姻恋爱, 对“五四”的热门的恋爱题材多了一个理解 的角度。
问题小说
1、时间:出现在1919年下半年到1922年左右 2、性质:是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第一股潮流,不是一个 流派。并不构成对一种小说文体的试验,而只是“五四”前 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 3、形成原因: 时代的原因——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 “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 的一代”。在一段时间内,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 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 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 答。从提出问题之广来看,问题小说涉及当时青年关怀的家 庭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者等诸多 方面。其次,外来的刺激——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 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1918 年《新青年》 的“易卜生专号”使这位挪威作家的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 这对“问题小说”是一个推动。
第一个十年小说
1917---1927
(五四时期/20年代)
五 总体风格:带有一种童年时期的气息 不可重复之美
四 时
理论与实践:新文学运动中很多先驱者都参与过关于新的小 说应该怎么写的讨论,但当时的实践一时是跟不上的,大概 当时只有一个鲁迅,提供了比较高质量的一些作品。
期 从1917年到1919年:几乎没有很出色的小说出现。
大体上说当时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 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 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 掘的作品尚不多。所以,概念化、简单化的毛病便伴生了。
冰心
清纯之美 天真的疯子 很难重复 出身: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 在爱的包围中长大 19岁上大学时开始写小说,自己说是“五四”的春 雷把她震上文坛,读了托尔斯泰、罗素、杜威等书后试 着用小说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主要写学生、家庭题材,代表五 四时期的亲切、滥情的情调。“五四”时期的年轻人刚刚摆脱 了旧的道德的束缚,对未来都充满希望。他们那时的情绪是发 泄的、任意的。冰心是一种小女孩式的滥情。诸如星星、月亮、 母爱、小花、小草,小资产阶级情调。未免有点轻浅,但这种 轻浅不让人家讨厌。“五四”是属于社会的青春期。冰心的出 现正好满足了一部分的心理需求。所以冰心的作品并不深刻。 当时的深刻是在鲁迅那一端,但是冰心的读者更多,甚至比鲁 迅还多。她的作品不会给你大的振动,大的感怀,但是你会觉 得很美,很青春,很天真,很幼稚,是一种幼稚之美。
《缀网劳蛛》:蜘蛛不断地结网把自己困住,人生就像如 此, 人生的意义何在?揭示一种宗教式的哲理的一种思考。小 说事实上就是在探讨人生问题。提倡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接 近道家,强调理性,悟性,对人世的祸福灾难处之泰然。
许地山这样的作家,在作品里面试图用宗教的一种观点来 阐释人生。我们读这小说不一定就认可他的这种观点。但是他 打开了我们一种想象,打开了另外一种生活的姿态和态度。
问题小说
4、特点:理性化。
因为当时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 “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注重思想的探求、讨论,甚至哲学层面的讨论。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是多数作品 都是概念化的,都是很粗糙的,很少像鲁迅的小说那样,虽然也探讨问题,但是对问题的探 讨是通过作家的个人的体验,用形象和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当时问题小说普遍达不到这种 效果。都是比较肤浅。从问题入手构思一个故事,目的就是表现对问题的看法。急于解决问 题。艺术性是比较差的。但是这样一些水平不是很好的小说,概念化的小说当时的影响非常 大,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年轻人关心的问题。这样的小说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古代小说都 比较注重教化而不是提出问题。可见一个作品的流行它是有多种原因的,艺术性高或者低不 是小说流行不流行的唯一的原因,有时候一些非文学的因素也可能促使一些作品的流行。现 代社会中也是,畅销书不见得有多高的质量,它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当然现在又加上一个 商业化的炒作,有时候一些不怎么样的小说作品也可能会流行起来。
冰心
这里讲的爱和古代讲的尊卑长幼之爱是不同的,它是 指普遍的人性之爱。带有一种现代的特点。
这本小说其实很概念化,但当时能够引起大的反响,跟 其中表现那种人道之爱是有关系的。古代没有这样表现的方式。在 “五四”的落潮时期青年人都从普遍的救世变为有点悲观厌世,当 时很多青年人都迷恋世纪末的那种思潮,像何彬读的那种尼采、叔 本华等等,《超人》就借小说把握了当时青年人的脉搏。所以艺术 上本来很幼稚的小说,当时能够拥有广大的读者,产生很大的反响。
况 一直到1924年左右: 除了鲁迅之外, 现代小说的作家才开
始出现,但数量还是很少。
五 四 时 期 小 说 总 体 情 况
1、问题小说:
“五四”思想解放, 讨论问题的风气大盛,人们突然都有探究 问题的兴趣,也引起了大家写小说的兴趣。 国家民族的问题、人生 价值问题、婚姻问题、恋爱问题、家庭问题、劳工问题。
冰心这一时期小说特点:结构比较单一,不事铺张,而着力于 揭示人物的内心理路,或侧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这同注 重故事的传统小说相去较远,是冰心一出手就显露的“五四”性质。 语言非常清丽、婉约。文字略微带有一点文白夹杂,抒情的意味比 较浓,是所谓的学生腔,也是所谓的新文艺腔。形成了所谓的冰心 体。读冰心的时候有时候感觉读的是很清纯的童话,不是很现实, “五四”的青年、“五四”的读者需要这样的童话,需要冰心。
短篇集《隔膜》:人心隔膜,人与人之间缺少爱。——叶的作品 特色是写实而且很注重内心。
许地山
人生派作家,笔名落华生。 他的语言很有味道,也是文白夹杂。 他的风格比较特别,1921年以后在《小说月报》发表的 《命命鸟》、《缀网劳蛛》、《商人妇》都是带有难过情调、 异域风情的传奇故事。许地山的有些小说有点类似于现在的 玄幻小说,有强烈的玄想的味道,很有传奇性;还有一点也是 很特别的,就是有宗教的理念的贯穿。如果要回答20世纪中国 文学和宗教的关系这样一个问题,许地山是一个重要的个案。他受宗 教的影响来创作,但不等于是宗教小说。就是说他用宗教的观念影响 去处理他的题材,结构小说,用宗教的某些道理来启迪人生,不一定 是宣传宗教。用宗教的有些片断来质疑现实的人生,达到小说一种彻 悟, “悟”字在许地山的小说里面很重要。 大家读的时候要着重这 个字。 《命命鸟》:一个大家庭出身的男青年—加陵,跟唱戏的女孩子—敏
2、乡土小说:
到了1922年“五四”开始从高潮走向低潮,人们都变得比较冷 静了。当时北京、天津一些大学里面、大学周围陆续来了很多年轻 人, 他们向往新文化运动。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流派 ,叫做乡土小 说流派。
3、“自叙传”伤感小说:
和乡土小说同时兴起的另外一派叫创造社的流派。他们是从日本 回来的海归派,包括郁达夫、郭沫若、田汉、成仿吾等等, 他们也开 始写小说,两派之间发生一些争执。 这些争执在文学里面是有体现的 。文学研究会虽然都倾向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宗旨,但是他们比较分散 ,创作的倾向不太统一。 创造社创作的倾向是相对集中的, 都是倾向 于浪漫主义,抒情。 所以在小说方面就出现了所谓“自叙传”或者是 自我小说。表现个性解放的要求,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