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2复习提纲)
第5章三角恒等变换复习课件-湘教版必修2

3.(原创题)函数f(x)=sin2
2x
π 4
-1的
最小正周期为( )
A.π B. π C.π D.2π
4
2
答案:B 解1 s析in:4x由-于1f(,x所)以=最si小n2正2x周 π4 期-为1=2π1
cos
π
4x
π 2
2
。
-1=
2
2
42
4.(2011浙江宁波高一期中检测)
若 sin A. 7
α22
2sin
α2-cos
α 2
sin =-
α2+cos
α 2+sin
α2-cos
α 2
2
2
=- 2cos α2。
点评:1±sin α和1±cos α都可以通过升幂而转化为完全平方式, 如果需要开方,则一定要注意角的范围,必要时需进行讨论。
专题三: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主要有两种类型:绝对恒等式与条 件恒等式。
1-tan2
α=12cos2 2
αtan
α
=12sin αcos α=14sin 2α。
专题四:三角变换的综合应用
【例7】 已知 A、B、C 三点的坐标分别是 A(3,0)、B(0,3)、 C(cos α,sin α),其中π2<α<32π。 (1)若 |A→C|=|B→C|,求角 α 的值; (2)若A→C·B→C=-1,求2sin1+2α+tansinα 2α的值。
检测题
1.(2011北京高一期末检测)已知角α的终边经
过点P(1, )3,则cos 2α的值为( )
A. 1 2
B. 3 2
C. 1
2
D. 3 2
答案:A 解析:依题意知,cos
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复习课件(共25张PPT)

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与我国重要农业区的比较分析 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亚洲的水稻种植业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的区位分析及 存在的问题。
优越的气候条件,即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两大突出优势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主导 因素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 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 素对该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 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 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 可能。
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 的,如果没有这种地势低洼 的地形,而是地形平坦,那 么当地的农业生产可能就是 水稻种植业,因此,地形是 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 因素。
工资低的地区。
电子、飞机、仪 科技含量大,技术水 接近科技发达、人
表
平要求高。
才集中的地区。
电子、感光器材 要求环境洁净 选择环境洁净之地
• (2)工业区位评价的一般思路
• 工业区位评价就是对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进 行评价,以分析某工业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和 不足,常用的区位因素的评价性语言总结如 下:
• 6.热带企业化种植园农业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1)我国的一些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应加大科技投入和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 (2)建立较大面积人工橡胶林生态系统,增加森林的覆盖 率,可以起到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 不仅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达到永续利用资源的目的。
(1)区位优势:农业资源具有多样化, 如生土物地资资源源品类种型丰多富样 (2)问题:生产结构单一,未发挥资源潜力
• 5.发达国家乳畜业对我国的乳畜业生产的借鉴意义:
• (1)中国大城市周围的乳畜业生产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 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
高中地理必修2全集教案和资料1(湘教版必修2)

型、成年型、老年型,可以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直观显示。 课件展示: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问题:说出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所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学生回答。 师 (总结)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 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 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 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 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 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承转)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反过来,人口增长模式 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师 (提出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 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 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高—高—低” 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 但也容易出 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 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 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 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 济水平的提高, 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 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 单等问 课堂小结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是按照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划分的, 它与一定的社会生 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是形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根本 原因。 板书设计
必修二的知识总结

必修二的知识总结?高一化学(必修2)期末复习1-4章复习提纲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B. 原子序数=质子数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E. 周期表结构(2)元素周期律(重点)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a. 原子与原子b. 原子与其离子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3. 化学键(重点)(1)离子键:A. 相关概念: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2)共价键:A. 相关概念: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NH3,CH4,CO2,HClO,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a. 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练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全一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其特点是极不平衡。
世界上大约90%的人口居住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各大洲的分布状况也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从各国看,目前中国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气候、地形、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的开发都会影响人口分布。
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经济、社会、历史和科技都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
社会、历史方面,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分布因对土地的高度依存,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科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人口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
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其属性包括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
时间属性是指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空间属性是指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跨越国界;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线。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历史、科技和自然环境等方面。
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
2.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2)环境条件的适宜程度和承载能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坐落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捷,通信繁盛,人流量小;付租能力弱。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就是城市最广为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构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1)城市规模:大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显著,提供更多的服务种类太少、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小(热带地区的城市原产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炎热)。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同意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3、政治(例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御、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够推动城市的构成和发展壮大。
三、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减少。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建议提升。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知识复习及强化训练——第二章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1.地域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内容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含义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意义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更是文化建设创新的主要源泉特点是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内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城乡景观的内涵:(1)城乡景观的含义: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
3.地域文化与城乡建设的关系: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体现:影响方面表现民居特色民居建筑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城市格局中国皇权至上,以宫殿为中心欧洲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高层建筑在城市外围美国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建筑风格中国砖墙木梁架结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西方柱廊、尖塔、喷泉、雕塑2.地域文化的保护途径: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
(√)2.不同纬度之间,不同海拔之间,城乡景观存在普遍共性。
(×)3.地域文化的形成只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4.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5.哈尼梯田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曲阜高铁站最先迎接旅客的是采用汉代宫殿建筑风格建设的高铁车站及车站广场上高达30米的孔子像和“六艺”浮雕,还有在广场灯柱上篆刻的《论语》经典语句。
曲阜高铁站如此设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是儒学发祥地, 这样建设可使京沪高铁曲阜站的建筑与曲阜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协调统一,体现其地域文化特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会考考点复习课件(共116张PPT)

知识体系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考点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考点必背
一、三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 高 、死亡率______ 高 、自然增长率 1.原始型:出生率______ 低 。 ______ 低 、自然增长率 高 、死亡率______ 2.传统型:出生率______
低。
【答案】AD
考点2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考点必背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 居住地 在国际或本国范 (1)概念:指一段时间内人的____________ 围内发生改变。 (2)分类:
国界 并改变 住所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越 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 1 年 的迁移活动 国内人口迁移:指在 一国 范围内,人口从一个
移居 的现象 地区向另一个地区________
2.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1)从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实行计
户籍管理 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____________
有计划 、__________ 有组织 地进行。 __________ 改革开放 政策的影响, (2)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受____________ 增大 人口迁移的流量__________ ,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高 。 ______
低 、自然增长率 低 、死亡率______ 3.现代型:出生率______ 低 。 ______
二、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现代 型,以________ 欧洲 和________ 北美洲 1.发达地区:已进入_______ 为代表。
传统 型,还未完成向现代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________
必修2册重点知识点提纲 高中地湘教版(2019) (1)

地理必修一必备非选择题重点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距离及分类水漫金山地,火烧木焦土,天海成一体,浩浩太阳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二、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特征①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②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③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三、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a.外部条件:(1)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壮年期b.内部条件:(1)日地距离、自转周期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存在液态水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2)维持地表温度(3)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外力作用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4)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太阳能)。
五、太阳辐射高值与低值中心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a.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b.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六、太阳活动及其影响太阳活动特征及其影响太阳风太阳大气释放的巨量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可以影响到整个↓亮度逐渐变小太阳系范围。
地球磁场可以阻挡太阳风,使地球免受太阳风危害光球层太阳黑子暗黑斑点,黑子并不黑,只是比周围的温度低,所以颜色深一些。
它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色球层耀斑、日珥耀斑:增大增亮的斑块,和太阳黑子有相关性日珥:呈弧形,像耳朵,日全食肉眼可见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可以影响整个太阳系范围太阳活动的影响(1)扰动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2)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3)两极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4)与地球上自然灾害(主要是气象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七、地球的演化地质年代演化特点植物演化动物演化海陆格局、成煤成矿前寒武纪金属矿产、海陆形成古生代早期蕨类植物时代海洋无脊椎动物重要成煤期、联合古陆形成晚期海洋脊椎动物时代鱼类→两栖类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鸟类出现、恐龙爬行动物重要成煤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人类、哺乳动物演化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备注地球历史上两次物种灭绝事件分别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八、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分类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传播方向 纵波(P 波) 快 固态、液态、气态上下晃动 横波(S 波) 慢固态 左右晃动※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都是岩石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流层 平流层高层大气 高度范围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 高纬度8-9km对流层顶到55km55km 以上温度变化随高度递减 随高度递增随高度先减后增温度变化成因 二氧化碳和水汽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 臭氧 吸收紫外线增温更高位置吸收更短波长运动状态垂直对流运动水平运动 无圈层 深度/厚度 特征地壳 平均厚度17kn 固体岩石组成,陆壳厚(35km ),洋壳薄(7km )莫霍界面 平均深度33km 此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地幔 地下33km--2900km 上部有软流层,温度高,岩石融化,为岩浆发源地古登堡界面平均深度2900km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消失地核地下2900km--地心6300km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使用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体金属球,铁镍组成运动变化成因下面热,上升运动上面冷,下沉运动上面热,下面冷不易对流无对人类活动影响成云致雨天气现象航空飞行臭氧层减少紫外线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波通信注:(逆温: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
高中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最全)

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必修)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第一节减数分裂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四、注意:(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 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 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

2019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5第一讲 人口与环境1.人口分布及特点(1)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区域分布:⎩⎨⎧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无人长期定居: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2.人口分布的规律(1)纬度分布:⎩⎨⎧集中区: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稀疏区⎩⎨⎧ 南北纬60°以上的寒冷地带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干热地带赤道两侧的湿热地带(2)海陆位置: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沿海地带人口稠密:世界人口约有一半分布在距离海 岸 200千米以内的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人口稀疏(3)地形: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平原地区分布着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多在高原和山地南美洲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间谷地则形成一些 人口稠密的大城市(4)城乡分布: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在农业社会,绝大部分人口散居在乡村地区随着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集聚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1)气候:主要通过气温、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
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
(2)地形:地形条件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一般来说,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高山和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甚至无人定居。
(3)水资源:稳定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
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水源、便利的水运等,沿岸地区往往人口较为稠密。
在干旱地区,人口集聚区多依水源地呈点状、线状或片状分布。
(4)土壤:不同土壤由于自然肥力、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
例如,黑土分布区土壤肥沃,往往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5)森林、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也影响到人口分布。
4.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高一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高一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内容。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学科的知识点。
一、语文1. 诗歌鉴赏:包括诗的基本概念、诗的体裁、诗的韵律和诗的意境等方面的内容。
2. 小说分析:包括小说的类型与特点、小说的结构和小说的描写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3. 古文阅读:包括古文的特点、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二、数学1. 平面几何:包括点、直线、线段、角和多边形等几何概念,以及平行线、相交线和垂直线等几何性质。
2. 空间几何:包括平面图形的展开和体积的计算等内容。
3. 三角函数: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等基本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三角函数的运算和图像等方面的内容。
三、英语1. 词汇积累:包括英语单词的拼写、词义和用法等方面的内容。
2. 语法知识:包括时态、语态、句型和从句等英语语法的基本知识点。
3. 阅读理解:包括英语文章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四、物理1. 运动学: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等运动学的基本知识点。
2. 力学:包括牛顿三定律、摩擦力和重力等力学概念和力学定律等内容。
3. 光学:包括反射、折射和光的颜色等光学原理和现象等方面的内容。
五、化学1. 元素周期表:包括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2. 化学方程式:包括化学反应的平衡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和解读等方面的内容。
3. 酸碱中和:包括酸碱的性质、中和反应和酸碱溶液的pH值等方面的内容。
六、生物1. 植物分类:包括植物的特征、植物的分类和植物的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 动物行为:包括动物的行为模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动物的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
3. 生态环境:包括生物群落、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等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
以上就是高一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的概要介绍。
希望这些知识点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祝你学业进步!。
必修2第一单元复习提纲打印

必修2第一单元复习提纲打印高一历史班级姓名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复习提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北粟麦南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
)2. 六畜“十二生肖”(生肖纪年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种养结合)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生产工具的改进A.原始社会:木耒、骨耜和石器B.商周时期:出现少量的青铜器C.春秋: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出现D.战国中后期:铁犁出现E.唐朝时期: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人力推动,平原地区使用)、筒车(唐代,用水力代替人力,山区使用)总结:耕作方式演进:刀耕火种石器助耕铁犁牛耕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原始传说:大禹治水2.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成都平原-天府之国)、郑国渠3.西汉:王景治理黄河、坎儿井(西域地区)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④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⑤土地经营方式——租佃经营是小农经济的一种重要补充。
★3、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1)产生时间:春秋(2)产生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3)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重要特点:封闭性(自给自足使农民极少与外界联系)、脆弱性(在天灾人祸时极易破产)、分散性(土地分散,生产规模小)、落后性(狭小生产规模使得工具长期无法改进)(4)小农经济的评价:优点:①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可以使农民勉强能够自给自足;②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弊端:①狭小的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近代以后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②抗风险能力差,遇到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榨和自然灾害容易破产。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综合复习+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口与城市问题的解决策略
总结词
掌握人口与城市问题的基本理论,了解解决人口与城市问题 的策略。
详细描述
针对人口增长过快、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等问题,应采取控制 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城市规划等措施。同时,应 关注人口老龄化、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 解决。
产业区位选择与优化方案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应综合考虑经济 、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采用定性和 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同时, 应关注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04
综合练习与模拟试题
综合练习题
巩固所学 •·
针对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设计涵盖各个章节的 练习题,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 深对地理必修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题目应涉及 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难度适中,适合学生自 我检测和复习。
03
知识运用与解题技巧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应用
总结词
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概念,掌握 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详细描述
地理环境整体性强调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 系和制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综合考虑 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差异性则强调不同地区之间的地 理特征差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充分考 虑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 宜地制定方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综合复习 地 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汇报人:
202X-01-07
• 地理必修二基础知识回顾 • 重点难点解析 • 知识运用与解题技巧 • 综合练习与模拟试题 • 复习建议与展望
01
地理必修二基础知识回顾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

• 弊端:: 严重依赖石油经济,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 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世界油价暴跌和石化行业萧条,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科技人才外流。
大量失业人员
曾经的石油小镇成了废村
二、休斯顿的产业转型
3.休斯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一、产业转型的含义
2.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 •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 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为主导一第三产业为主导 工业结构:轻纺工业—综合性工业一高新技术产业
上海市三次产业产值所占比例变化
一、产业转型的含义
2.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 •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 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表现为: • 由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重化工业为主; • 由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 • 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
一、产业转型的含义
4.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
劳动力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
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地区主导产业的变化
一、产业转型的含义
4.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
影响因素 资源禀赋 产业基础 发展阶段 市场环境
经济政策
举例
首钢基地:工业建设——旅游建设
某些地区在钢铁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钢铁物流产业
途径
表现
产业延伸 根据市场需求,拓展石油产业链,带动机械、电子、电力、交通运输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等部门的发展
产促进业产更业新结发构展多替元代化产业,大力发展航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促进经济多元化
湘教版(2023)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

湘教版(2023)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基本概念、描述方法及其间的转化关系- 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描述方法及其应用-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矢量运算- 一般曲线运动的描述和分解- 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方法及其应用第二章物态变化- 物质在微观上的状态和分子运动- 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固体和液体的物态变化及其热学性质- 物质的相变及其能量变化- 物态变化的图示法及其应用第三章力和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系数- 斜面上的物体运动- 弹力和弹性势能第四章能量和能量转化- 功、功率和能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动能定理和动能定理的应用- 弹性势能和引力势能的计算-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机械能损失和机械能转化的实例分析第五章力学简单应用- 斜面上的力学问题- 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基本特征和应用- 物体在水平面上的谐振和质点做垂直振动的简单介绍- 物体之间的作用力- 气垫船和物体浮力的应用第六章热学基本概念- 温度的物理意义及其测量- 热量的物理意义及其传递方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热机效率的计算及其应用第七章气体状态方程和气体分子运动论- 气体状态方程及其推广应用- 理想气体的分子模型和分子平均动能- 实际气体和理想气体的差异- 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 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和扩散第八章电学基础- 充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电荷的守恒和电流的概念- 欧姆定律的表述和计算- 硬质导体中的电场- 对于电流测量使用的电器和电路基础第九章磁学基本概念- 磁力线和磁场线- 磁铁的基本特征- 磁场的基本量及其测量方法- 奥斯特规律及其应用- 洛伦兹力和它的应用第十章电磁感应- 安培定理及其在计算磁场的弧段上的应用-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感生电动势及其应用- 电磁感应现象的场论解释- 洛伦兹力的场论解释第十一章交流电- 电磁感应定律推导并互相协作应用- 电感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交流电和RMAS- 交流电路元件戏额办理方法- 正弦连续周期所表明的物理现象第十二章成像光学-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凸透镜成像和透镜组成像的性质分析- 对于装置的规律映射设计- 种类的光学仪器及其应用的基本原理- 光的色散和衍射现象第十三章原子核- 原子谱线和布里渊原理- 质子和中子的结合能和引力势能- 核反应和核能的应用- 放射现象和放射性半衰期- 核强素测量和测量的应用第十四章半导体物理基础- 半导体材料及其晶体结构- 材料的能带结构及其导电的规律- 半导体材料的掺杂和 pn 结的形成- 半导体二极管和晶体管的基本工作原理- 半导体器件的增益和应用。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0.7% 水资源利用不当,9.6%
过度农垦,26.9%
过度放牧,30.1%
2.成 因:
②人为因素(根本)
• 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过度樵采,32.7%
图2-38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019 新湘教版
第二章 区域发展
第二章 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延安宝塔区
课程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
1.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的含义、综合治理的措施。(综合思维) 2.通过材料、区域图,认识生态脆弱区区域位置、地理要素特征。(区域认知) 3.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我国某一典型生态脆弱区的环境特征、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实践力) 4.能够从人类对地理环境作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生态脆弱区 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地协调观)
发生在青藏地区
石质荒漠化
主要发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
水土流失
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地区
红色荒漠
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
一、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 荒漠化类型
表现
成因
土地沙漠化
在气候较干旱地区,沙质土壤易干旱,加上人为破坏等因素,自然 植被覆盖率低,导致土地裸露、逐渐沙化
土地盐碱化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年蒸发量远远大于年降水量,含盐的地下潜 水通过土壤毛细管蒸发而使盐分聚集于地表层,造成植物生长困难
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地貌极其发育的背景下
石质荒漠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必修2复习提纲)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人口增长①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b)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一般情况下也可以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
②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c)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受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但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中需要特别强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出生率的影响,可以为后面的人口增长模式做好铺垫,也为分析具体区域的人口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2、人口增长模式①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c)“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中国人口在很早以前就居世界各国之首。
在1760年为2亿,1900年为4亿,1954年为6亿,1969年为8亿,1981年已达到10亿,人口增长呈快速增长态势。
实行了计划生育国策后,人口增长放缓。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人口达到12。
9亿。
估计到21世纪中叶达15-16亿。
中国人口状况对世界人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读图要求(P2图1—1、P10图1—5):读出历史时期地球人口的增长情况,可分为公元开始以前、中世纪、现代三个阶段;通过近现代人口增长可看出人口的倍增速度的大小。
3、“人口爆炸”①“人口爆炸”的含义(a)人口爆炸是社会学家用来描绘20世纪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情况的一个词汇,是对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即人口的指数增长)的一种形象化描述。
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就会急剧膨胀。
4、环境的限制性①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b)自然资源是人口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的需求量和消耗量也快速增加。
虽然人类社会在发展,科技水平在进步,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非再生资源的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枯竭,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数量也是有限的。
因此环境条件的限制性决定了地球人口不能无限增长。
5、人口的合理容量①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a)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这个人口规模指的是特定的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以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范围内,并且人口、资源、、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下的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根本区别在于“最适宜人口数量”和“最大人口数量”,显然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要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②人口容量的特点及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c)人口容量的特点:一为临界性;二为相对性;三为警戒性。
对于特点应该首先是明确,其次应该根据特点能对具体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能作出判断。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影响因素侧重于对具体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分析,运用因素具体分析是关键,并且通过分析得出合理容量也不是一定是个固定的数值,进而对课本的活动作出正确分析。
6、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①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a)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类型: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农村到农村4种。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拓展提示]要注意人口迁移所包含的三大要素:空间移位、定居地改变、一定的时间性。
7、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和原因(b)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如爱尔兰历史上人口外迁、楼兰古城的消亡)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开发、交通条件等(如我国涌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民工潮)。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难民潮、战俘遣返)等。
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家庭、个人动机和需求等。
原因:不同地区的生存环境存在差异,这种地区间生存环境的差异是由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又可能是其中的几个因素。
②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c)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迁移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迁移到人口稀少国家。
具体可有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三种。
由农村到城市是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地区和工矿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向发达地区。
原因:以自发性迁移为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
读图要求(P16图1-9、P20图1-11、P20图1-12):(1)读出世界人口迁移的移出地、移入地、人口迁移的方向;(2)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人口流出省区名称和主要人口流入省区名称;流动人口的流入和流出地区城乡结构的差异。
8、外国文化与人口①地域文化的概念(a)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即在一定的地域内,人类在长时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②外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b)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为扩大势力,世界上主要宗教不反对人口增殖,如天主教影响下的拉丁美洲和宗教众多的南亚地区)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9、中国文化与人口①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a)第二章城市与环境1、城市土地利用①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a)按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等。
2、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①城市功能区的分类(a)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其他还可以有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化区、特殊功能区等。
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c)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
3、中心地理论①中心地理论的含义及运用(c)含义: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运用:根据中心地理论,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域的中心,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核心的正六边形;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相距近,六边形数目多;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4、城市化①城市化的含义(b)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①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6、城市化的特点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及原因(b)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英国已达到90%。
但现在城市化速度较慢,许多国家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1、市中心环境污染严重,2、乡村地区基础设施改善。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如拉美的“虚假城市化”,亚洲的“滞后城市化”。
差异的原因: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
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起步早,因此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发展中国家长期政治上不独立,经济发展不快,城市化水平不高,20世纪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
②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显著拉动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城市化水平和密度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中等城市人口增加绝对量比大、小城市大;城市群、城市带逐步形成和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7、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①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a)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地形对原来的地形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平坦或起伏更大(如摩天大楼)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等地质灾害气候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气温、降水等要素发生变化,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也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将城市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将郊区大气污染带到城区,扩大了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加快了净化速度水文市政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区水系出现紊乱,也使降水、蒸发、径流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也使水质、水量和出现再分配地下水运动出现变化;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生态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交通工具、尤其是工业“三废“,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也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弱的系统。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和改变最大的地方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要素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转变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居民就业方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景观特征乡村景观城市景观人口分散、农业人口密集、非农业人口经济开放程度低高信息、交通欠发达发达文化、观念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较高8、城市环境问题①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c)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中心区人口密集;2交通拥挤;3、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