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湿疹

合集下载

中医对肛门湿疹的辨证

中医对肛门湿疹的辨证

中医对肛门湿疹的辨证一、背景介绍肛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皮肤潮湿、发红、瘙痒、糜烂等症状。

中医认为,肛门湿疹与体质虚弱、湿热蕴结、气血运行不畅等有关。

针对不同类型的肛门湿疹,中医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二、肛门湿疹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医将肛门湿疹根据不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湿热内蕴型、气滞血瘀型、脾胃虚弱型。

1. 湿热内蕴型病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寒湿侵袭、体质炽热等因素引起湿热内蕴。

临床表现:患者肛门周围皮肤湿润、潮湿,触之热痒,多伴有恶臭。

经常有排便不畅、大便量少且黏腻,甚至有腹泻、便血等胃肠道症状。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解毒祛瘀。

常用方剂:五味子煎加味、黄连解毒汤。

2. 气滞血瘀型病因:久病体弱、劳累过度、情绪不畅、湿邪郁结等因素导致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患者肛门周围皮肤干燥、发红,瘙痒明显,经常有疼痛感,尤其是排便时更加明显。

有时可见皮肤裂纹、坚硬颗粒状,甚至溃烂。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祛湿止痒。

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皮肤瘀痛丸。

3. 脾胃虚弱型病因: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情绪过度波动等因素导致脾胃虚弱。

临床表现:患者肛门周围皮肤潮湿、发红,瘙痒不止,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虚弱的表现。

治疗原则:益气健脾、祛湿止痒。

常用方剂:保和丸、归脾汤。

三、中医治疗肛门湿疹的常用方法1. 中药外用中药可以通过外用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瘙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

常用中药:银翘散、黄连、地肤子、黄柏等。

使用方法:将中药煎煮后制成药物浸泡或药膏,涂抹在患处。

2.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解毒祛湿等作用,达到治疗肛门湿疹的目的。

常用中药:黄连、黄芩、金银花、龙胆等。

使用方法:根据医生的指导,按照剂量和时间规定服用中药。

3.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调理对于治疗肛门湿疹非常重要。

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的摄入,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改善肛门湿疹的症状。

从中医角度看湿疹

从中医角度看湿疹

从中医角度看湿疹引言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肿胀、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西医学一般将湿疹归类为非感染性皮炎,常采用抗过敏药物、外用激素等进行治疗。

然而,中医学认为湿疹与人体气血的失调有关,因此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通常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解析湿疹的病机、病因、辨证施治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治疗湿疹。

一、湿疹的病机中医将湿疹归类为湿疹、湿病或湿热病,认为其病机主要有湿邪侵入、脾胃功能失调和气血运行不畅三个方面。

1. 湿邪侵入湿邪是指环境中的湿气侵入人体,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行。

湿邪容易困滞在体表,引起湿热内蕴,导致湿疹的发生。

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中生活,或长时间穿着湿气重的衣物,更容易导致湿邪侵入。

2. 脾胃功能失调中医强调脾胃的健康对全身的调节作用。

脾胃失调,消化功能减弱,容易导致湿邪内生,湿热蕴结于体,久而不消,最终形成湿疹。

脾胃失调的常见原因有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情志不畅等。

3. 气血运行不畅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生命基本物质。

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容易引发湿疹。

中医认为,湿疹常与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等相关。

二、湿疹的病因湿疹的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内因和外因。

1. 内因内因主要指体质的不足,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

例如,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脾胃功能不佳等,都会增加湿疹的发生风险。

2. 外因外因包括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

例如,潮湿环境、生冷食物、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都可导致湿疹的发生。

三、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湿疹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差异,采用相应的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1. 辨证中医治疗湿疹首先要进行辨证,确定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特点。

湿疹的辨证分为寒湿型、热湿型、湿热型、血热型等,每种辨证类型有其特定的治疗方法。

2. 施治根据辨证结果,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施治。

一般情况下,中医施治湿疹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推拿等。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

下面通过一个个案分析来探讨中医如何辨证论治湿疹。

患者XX,女,40岁,主因皮肤患湿疹多年,反复发作,经西医治
疗效果不佳,于某月某日来就诊。

经过详细询问和观察,患者主诉皮
肤患处干燥瘙痒,搔抓后出现红肿丘疹,边缘模糊,伴随有大量清水
疱疹,局部渗液,且感觉疼痛灼热。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根据中医理论,湿疹主要是由于气血失调、体内湿热郁结所致。


合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舌脉特点,辨证为湿热瘀滞型湿疹。

因此,针对
该辨证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首先,采用清热解毒、活血祛湿的中药疗法。

方剂选用黄连解毒汤
加减,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为主方。

同时,配合适量的祛风止痒的
中药,如柴胡滤泻汤,以舒肝解郁,疏风清热。

疗程为连服7剂。

其次,结合针灸疗法。

选取足三里、合谷、四白、曲池、太冲等穴
位进行配伍针刺,辅以拔罐疗法以加强结果。

每周进行一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4周。

再者,配合中药外敷和艾灸疗法。

选用金银花、连翘、白蒺藜等中
药研磨外敷患处,每日两次,连续3周。

同时,在主穴周围进行艾灸,以增强疗效。

综上所述,患者XX在中医辨证论治下,湿疹得到有效控制,皮肤
症状明显好转,病情稳定。

通过本次个案分析,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湿
疹中的独特优势和疗效。

希望广大患者对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积极寻求中医师的帮助,共同护理皮肤健康。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经验总结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经验丰富且独特。

在中医经典文献中,湿疹被归类为“湿疹病”,其发病原因与体内湿邪的侵袭以及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针对湿疹的治疗,中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体质、病情和病因进行个体化的中药调理和治疗。

下面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对中医治疗湿疹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辨证分型中医对湿疹的辨证主要分为湿热型、湿寒型、血热型和血虚湿盛型等四个类型。

湿热型湿疹多见于湿热内蕴,肺热郁病;湿寒型湿疹多见于体寒湿困,脾胃功能低下;血热型湿疹多见于热毒内结,血分郁滞;血虚湿盛型湿疹多见于气血不足,湿邪蕴结。

对于不同的湿疹类型,中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湿热型湿疹的辨证论治湿热型湿疹多表现为皮肤湿热、红肿、瘙痒、溃疡等症状。

治疗时,应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常用的中药有地黄、黄连、知母、黄柏等,可以通过清热解毒、利湿燥湿的作用来治疗湿热型湿疹。

三、湿寒型湿疹的辨证论治湿寒型湿疹多表现为皮肤湿冷、肿胀、疼痛、痒冻等症状。

治疗时,应温阳散寒,祛湿止痛。

常用的中药有附子、干姜、白芍、白术等,可以通过温阳散寒、祛湿化痰的作用来治疗湿寒型湿疹。

四、血热型湿疹的辨证论治血热型湿疹多表现为皮肤糜烂、渗液、痒疹等症状。

治疗时,应清热凉血,解毒燥湿。

常用的中药有紫草、连翘、蒲公英、泽泻等,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的作用来治疗血热型湿疹。

五、血虚湿盛型湿疹的辨证论治血虚湿盛型湿疹多表现为皮肤潮湿、糜烂、粘腻等症状。

治疗时,应健脾益气,祛湿化痰。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可以通过健脾益气、祛湿化痰的作用来治疗血虚湿盛型湿疹。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经验总结在于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适当的调理和治疗,以达到疏风清热、温阳祛寒、清热凉血、健脾祛湿的目的。

此外,中医治疗湿疹还注重饮食调理,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以促进湿邪的排出和体内津液的补充。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皮肤红肿、瘙痒及慢性复发。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个案分析是寻找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的关键。

个案分析一:女性,30岁,湿疹持续复发患者主诉:患者自15岁起,身体多处出现红肿、瘙痒的皮疹,病情时好时坏,使用外用药物无法根治。

最近一次复发时间为两个月前,症状较以往更加严重,出现红肿、渗液、糜烂等症状,伴有瘙痒和失眠。

辨证分析:该患者湿疹反复发作,病情与机体湿邪有关。

由于湿邪内盛,郁而化热,热盛则血行不畅,出现红肿渗液等症状。

瘙痒和失眠则是湿热郁盛,内外互结的表现。

辩证施治:首先,应疏风清热,解毒止痒。

可选用中药方剂荆防败毒散,并加入柴胡、黄芩等清热解毒的药物。

同时,配合采用外用药物如中草药湿毒祛痰膏等,减轻红肿渗液的症状。

个案分析二:男性,45岁,湿疹症状较重患者主诉:患者自20岁起湿疹发作,经过多次治疗没有明显效果。

患者皮肤干燥,出现红肿、灼热、剧痒等症状,病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辨证分析:该患者湿疹症状较重且经过多次治疗无效,与其体内湿邪与风邪相结合有关。

湿邪内阻,郁而化热,导致皮肤的红肿、灼热症状加剧。

加之风邪妨碍皮肤的腠理通畅,脱屑不畅,形成环形红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辩证施治:应疏风利湿,清热解毒。

可选用中药方剂败毒散,并加入川芎、地黄等活血化瘀的药物。

同时,外用药物宣肺解毒贴膏等,改善湿疹的红肿、灼热等症状。

个案分析三:女性,50岁,湿疹伴有皮肤干燥患者主诉:患者自40岁开始出现湿疹症状,皮肤呈现红肿、糜烂,晚上瘙痒加重。

同时皮肤异常干燥,脱屑明显,病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辨证分析:该患者湿疹伴有皮肤干燥,与其体内津液亏虚有关。

津液亏虚,则湿邪内外易侵袭,导致湿疹症状的加重。

同时,津液不足,皮肤干燥,脱屑明显,加重了瘙痒的程度。

辩证施治:应益气养阴,滋润肌肤。

可选用中药方剂六味地黄丸,并加入天花粉、白芍等滋阴养肤的药物。

中医对肛门湿疹的辨证[1]

中医对肛门湿疹的辨证[1]

中医对肛门湿疹的辨证肛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特征是肛门周围皮肤发痒、红肿、潮湿,并伴有糜烂、溃疡、疱疹等症状。

中医认为,肛门湿疹是由于湿热蕴结、湿热瘀阻、脾虚湿停等病因导致的,因此,在治疗肛门湿疹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1. 湿热蕴结型主要症状:患者肛门周围皮肤发红,瘙痒明显,伴有灼热感,常出现糜烂、溃疡等症状。

大便黏腻,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推荐: - 茵陈蒿汤:茵陈、蒿子秆、车前子、连翘、石膏、地骨皮等组成的方剂,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痒的功效。

- 穿心莲湿热清:穿心莲、灵芝、地骨皮、龙胆草等组成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的作用。

2. 湿热瘀阻型主要症状:患者肛门周围皮肤潮湿,瘙痒严重,皮肤发红,常伴有红肿、疼痛等症状。

大便不成形,甚至有便秘的情况,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推荐: - 朱砂痔疮湿淤丸:朱砂、硝石、川芎、当归等组成的方剂,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

- 龙血疗法:龙血、蜈蚣、田螺等组成的方剂,可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3. 脾虚湿停型主要症状:患者肛门周围皮肤湿润,瘙痒不止,皮肤颜色较淡,常伴有乏力、腹泻等症状。

舌苔薄白或厚腻,脉沉细。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健脾化湿。

方药推荐: - 金莲桂梗丸:金莲花、桂梗等组成的方剂,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

- 芩脾安脾丸:泽泻、白术、茯苓、甘草等组成的方剂,可以健脾化湿,调理脾胃。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注重患者的日常护理和调摄。

以下是一些建议:•避免久坐,尽量保持站立或躺卧,减少对肛门区域的压力。

•注意个人卫生,肛门周围保持清洁,使用温水洗涤,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学品。

•饮食方面,注意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

多摄取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避免过度用力排便,保持正常的大便习惯,避免腹泻或便秘。

•忌烟酒,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情绪波动。

湿疹的中医诊断

湿疹的中医诊断

湿疹的中医诊断
湿疹病初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外越肌肤则疹色鲜红,浸淫流液,病久反复发作,阴血被耗。

气血失和,化燥生风,肌肤失养,粗糙肥厚,缠绵难愈。

那么,湿疹的中医诊断该怎么做呢?
湿疹的中医诊断
1、血热。

证候:本型亦相当于急性湿疹,但渗液较少,皮损以红斑、丘疹、抓痕、血痂为主,瘙痒剧烈,常伴有口干舌红,脉细数。

辨析:辨证:红斑,丘疹,血痂,口干,舌红为辨证要点。

病机:心火炽热夹湿蕴肌肤则见红斑、丘疹、血痂;热灼津液则口干,舌红。

脉细数为血热之象。

2、血燥。

证候:本型相当于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角化破裂,或有抓痕血痂,反复发作,数年不愈,常有人体消瘦,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

辨析:辨证:皮损肥厚,角化破裂,经久不愈为辨证要点。

病机:久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化燥致肌肤肥厚,角化破裂。

脉缓或沉细为阴虚血燥之症。

3、湿阻。

证候:多为亚急性湿疹,皮损色暗、淡红或不红,水疱不多,但液水浸淫,常伴有胃纳不香,面色萎黄,便溏溲少,苔白腻,脉濡滑。

辨析:辨证:皮损色暗,水疱少,但液水浸淫,苔白腻,脉濡滑为辨证要点。

病机: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积肌肤致水疱液水浸淫。

苔白腻;脉濡滑为湿困中焦之症。

4、湿热。

证候:本型相当于急性湿疹,皮损潮红,水疱,糜烂,流液,边界弥漫,剧烈瘙痒,伴胸闷纳呆,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薄黄腻,脉滑数。

辨析:辨证:以皮疹潮红,糜烂,渗出,剧痒为主要辨证要点。

病机:湿热之邪流溢肌肤则皮疹潮红、糜烂、渗液、剧痒。

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盛之症。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湿疹除了应用外用药物或内服药物等西医治疗方法之外,中医治疗也是不错的选择。

中医治疗该病主要以辨证施治为原则。

在缓解局部症状同时曾起病因入手针对性治疗,并且在短期内可逐渐恢复,安全性较高,不会遗留任何副作用问题。

那么,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有哪些?1、热毒型湿疹该类型湿疹发病较急,病程较短。

在发病早期皮肤以局部潮红、轻度肿胀为主要症状,随着病情深入,丘疱疹可逐渐发生破溃而相互融合,但有渗液,抓破后痛感强烈。

主要是由于外邪袭表、湿性粘滞集聚于肌理,导致血行不畅、外卫不固所致。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去水利湿为主。

常用中成药物为:牛黄解毒片、黄连解毒汤、银翘散。

2、湿热型湿疹该类型湿疹发病比较缓慢,局部皮损为丘疹、丘疱疹,且伴有轻度瘙痒性症状,过度抓挠会引起丘疹破裂而糜烂。

其发病诱因多与饮食不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影响气血运行所致。

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祛风解毒为主。

常用药物为:四妙丸、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

3、血燥型湿疹该类型是诊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且伴有明显的瘙痒症状,局部皮损干燥、脱屑、粗糙而皲裂,皮损主要呈对称样分布。

一发病诱因与患者精神因素有关,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致使心火炽盛、血虚风胜,交织于肌肤引起发病。

中医治疗以养血祛风、清热化湿为治疗原则。

适应中药为:凉血地黄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4、湿阻型湿疹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且绵延不愈,局部皮肤粗糙肥厚伴有明显瘙痒症状。

该种类型湿疹发病主要是由于脾胃素虚、饮食不洁等诱因所致。

中医治疗原则以健运脾胃、除湿祛风为原则。

适用中药为:补中益气汤、藿朴夏苓汤、胃苓汤。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方法引言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病因复杂,症状多样。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气血状况等,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湿疹的常见症状、中医辨证方法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湿疹的常见症状湿疹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1.皮肤瘙痒:湿疹患者常有皮肤瘙痒的感觉,严重时可能会引起晚上无法入睡。

2.皮肤红肿:湿疹病灶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现象,有时还会出现渗液、结痂等症状。

3.皮肤干燥:湿疹发作时,皮肤往往会变得干燥,容易破裂出血。

4.皮肤硬化:长期患有湿疹的患者,病灶部位的皮肤可能会变得硬化,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二、中医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施治湿疹主要包括辨证和施治两个方面。

2.1 辨证中医辨证湿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1.湿疹的发病部位:湿疹的发病部位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发病部位反映了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例如面部湿疹可能与饮食不当有关,手足湿疹可能与气血失调有关等。

2.皮肤症状:中医辨证还需要观察湿疹病灶的皮肤症状。

例如,湿热型湿疹病灶皮肤湿热红肿且有渗液,寒湿型湿疹病灶皮肤冷凉发白等。

3.患者体质:中医认为,湿疹患者体质的强弱也会影响辨证施治的选择。

例如,阳虚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调补阳气,阴虚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滋阴养血等。

2.2 施治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等。

1.药物治疗:中药治疗湿疹可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选择不同的中药方剂。

例如,湿热型湿疹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寒湿型湿疹可选用温中散寒的中药等。

同时,中药外用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中药熏洗、草药泡澡等。

2.针灸:针灸疗法在湿疹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气海、中脘等,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祛除湿热等,缓解湿疹症状。

3.艾灸:艾灸疗法是利用艾草进行热熏烤,刺激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关元、神阙、太溪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湿疹的常见中医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治疗湿疹可采取以下常见方案:1.清热解毒方:适用于湿热型湿疹,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原理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原理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原理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通过辨证施治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内部的自我调节和恢复,从而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以下将从湿疹的病机病因、辨证的原则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湿疹的病机病因湿疹的发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脾胃功能失调、湿热郁滞、痰瘀内阻等。

中医认为,在人体内部存在着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多个系统,而湿疹的发生是由于其中某些系统的功能失调导致。

例如,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湿邪内生,湿热夹杂其中,从而引发湿疹的发生。

二、辨证的原则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原理主要包括辨证和辩证。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询问、问诊等方法,了解患者的病情表现及相关病史,进而判定病情属于哪一种中医病证。

而辩证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将患者的湿疹病因与病机归入某一中医病证范畴中。

根据中医理论,湿疹主要可分为湿热、湿瘀、气虚湿盛、脾胃虚弱等不同的病证。

在实际辨证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表现等因素,判断湿疹所属的病证类型,并进一步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三、湿疹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湿疹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结合针灸、中药外用等辅助疗法,以促进病情好转和康复。

根据不同的辨证结果,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会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1. 湿热病证:对于湿热盛证,通常采用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的中药组方,如龙胆、黄连等药物。

同时,中医针灸疗法也可以通过调理气血,促进湿热的疏散。

2. 湿瘀病证:湿瘀病证主要表现为患处皮肤潮湿、红肿、瘙痒等症状。

中医治疗湿瘀病证通常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红花等。

此外,针灸疗法也可以通过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湿瘀的排出。

3. 气虚湿盛病证:对于气虚湿盛的湿疹病证,中医治疗主要以益气化湿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等,可调理脾胃功能,增强体内的新陈代谢。

4. 脾胃虚弱病证:湿疹患者中脾胃虚弱的情况较为常见,常表现为消化功能减弱、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湿疹

中医辨证治疗湿疹

中医辨证治疗湿疹中医辨证治疗湿疹湿疹,中医称为「湿毒疮」或「湿气疮」。

所谓「毒」,是指一些热毒,令身体产生排斥及敏感反应,而这些热毒可能是由食物、药物或日常用品(如油漆、樟脑丸等)引致。

至於「湿」,是指身体机能受湿阻以致呆滞。

由於人体有七成是水份,若水的运行停滞不顺,身体便会处於「湿」的状态,症状是四肢沉重、水肿、脾胃不和、大便稀薄等。

湿疹一病中医文献中记载颇多,如浸溢遍体滋水很多的叫“浸淫疮”,发于面部的叫“旋耳疮”,在肋腘窝等处的叫“四弯风”在阴囊的叫“肾囊风”。

慢性湿疹大都由急性湿疹转化而来。

急性湿疹由于湿邪熏蒸,客于肌肤而成,久之湿蒸化热伤及阴血,血不养肤,故而皮肤粗糙形成慢性湿疹。

病因:外因为风、湿、热阻于肌肤。

外因为脏腑失调和肝胆郁火、脾湿不化、冲任不调、血虚风燥均可导致发病。

那么湿疹应如何用药?湿疹的治疗1、胃经积热【湿疹症状】初起丘疹色红,灰白色鳞屑成斑,小者如豆,大者如钱,日久蔓延,扩大成片。

毛发干枯,容易折断,易于剥落,而不疼痛,瘙痒,稍数患者有轻微的红肿,皮疹,脓疮,结痂而稍有疼痛。

病程缠绵。

【湿疹治法】养血熄风,杀虫清热。

【湿疹方药】荆芥10克,白藓皮15克,当归10克,大黄10克,防风10克,百部10克,连翘10克。

【用法】共炒研极细末,每次6克,饭后两小时,滚水冲服,每日两次。

【外洗法】用艾叶一把,加鸽粪一把熬水,温洗秃疮后,再用温水淋洗一次,拭干。

【湿疹方药】全虫方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苦参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灵仙12克,黄柏15克,白藓皮15克,川军15克【用法】久煎,一日一剂,每两服。

忌食辛辣。

湿疹的治疗2、脾虚化热【湿疹症状】皮肤湿疹,以四肢为多,开始散在全身,以后逐成片状增多,瘙痒,搔破后流黄水,无发热,饮食尚佳,睡眠不实,大小便正常,舌质正常,苔黄腻,脉陈弦细数。

【湿疹治法】养血清热,祛风除湿。

【湿疹方药】归尾5克,赤芍6克,干地黄9克,川弓5克,丹皮6克,何首乌9克,胡麻仁5克,黄柏6克,白蒺藜9克,苦参6克,蝉蜕3克,红花3克,蛇蜕3克。

湿疹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湿疹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湿疹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湿疹的中医辨证与治疗如下:1、湿热内蕴型: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为皮损较红、发病急、有糜烂渗出,患者舌质较红,舌苔较黄腻,脉弦滑有力,治疗可用龙胆泻肝汤和茵陈五苓散;2、脾虚湿蕴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皮损不红,糜烂渗出不严重,患者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治疗可用健脾除湿药如除湿胃苓汤;3、血虚风燥型:多见于慢性湿疹,表现为皮损肥厚、苔藓化改变,患者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可用润燥止痒胶囊或当归饮子。

患者经验:湿疹不抓很痒,抓了又严重反复,患了湿疹的我发现这样治疗才最有效。

我的调理:我做出的改变有哪些,首先,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患上湿疹后已经损害了正常皮肤,若日常不注意卫生清洁,便会引发感染、化脓,使微生物侵入,加重病情,复发率更高。

其次就是合理作息,消除不良情绪,长期紧张、焦虑,可诱发湿疹,因此要注意生活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最后就是注意饮食禁忌,应选择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应避免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保持大便通畅。

湿疹从最严重到痊愈用了三周,我的对抗湿疹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信心。

三周得湿疹让我体会到了患这种自身免疫病患者所经历的无助,失去信心,迷茫放弃;发这些就是为了鼓励朋友们,不要放弃,积极乐观的去对抗湿疹。

起初都不严重也没在意,后来逐渐加重,从严重到现在几乎消疹大概用了三周。

湿疹患湿疹后的碎碎念——听听我的湿疹治疗经验:我第一次长湿疹大概是在上高二那年才15岁。

那个时候只是在我的腰后面长了两个硬币大小的疹子,对称性的那种,一开始也没有发现只是觉得很痒,一直挠一直挠,让我朋友帮我看了一下发现结痂了,觉得有点奇奇怪怪,又没有受伤,为什么会有结痂呢?就去了学校附近的一个皮肤门诊去看一下,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在那个门诊的二楼,给我看病的医生办公室很昏暗,他让我走到那个窗户旁把那个衣服撩起来。

湿疹湿疹治疗经历分享:原来湿疹并不湿,反倒很干燥!1、确诊医院:山东省立医院2、从小就是过敏体质的我,自以为在过敏方面也是半个专家了。

湿疹的中医辩证以及治疗方法汇总,赶紧收藏!

湿疹的中医辩证以及治疗方法汇总,赶紧收藏!

湿疹的中医辩证以及治疗⽅法汇总,赶紧收藏!余医⽣说⽪肤三甲医院⽪肤与性病外科执业医师1、湿热型主证:由于⾎热脾湿,浸淫肌肤。

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以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

⽪肤起红斑⽔疱,瘙痒极甚,黄⽔淋漓,味腥⽽粘,或结黄痂、糜烂、脱⽪。

漓⾄受⼤便⼲,⼩便黄⾚,⾆红苔黄或腻,脉濡滑。

治则:利湿清热。

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地30g,丹⽪9g,⾚芍9g,龙胆草9g,黄芪9g,⿊⼭栀9g,茯苓⽪9g,泽泻9g,⽊通9g,车前⼦9g(另包),六⼀散9g(另包)。

如因搔抓起脓疱时,加蒲公英12g,银花9g,连翘9g,以下肢严重的可⽤草渗湿汤。

#湿疹#2、脾湿型主证:由于脾失健运,湿从内⽣,浸淫成疮。

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发型湿疹。

⽪肤起⽔窠,⾊黯淡不红,搔抓出⽔,或有胃脘胀满,饮⾷不多,⾯⾊萎黄,腿脚浮肿,⼤便溏泻,⼩便微黄,⾆淡苔⽩或腻,脉缓。

治则:健脾除湿。

以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9g,陈⽪9g,川朴9g,猪苓9g,茯苓9g,泽泻9g,六⼀散9g(另包),⽩鲜⽪9g,地肤⼦9g,如胃纳不馨加藿⾹9g,佩兰9g。

#⽪肤健康科普#3、⾎热型主证:由于内蕴湿热,外受于风,热重于湿。

相当于丘疹性湿疹。

遍⾝起红丘疹,瘙痒极甚,搔破出⾎。

中医称狼疮或⾎风疮。

⾆质红,苔薄⽩,脉弦滑。

治则:凉⾎清热,祛风除湿。

以凉⾎除湿汤加减⽅⽤⽣地30g,丹⽪9g,⾚芍9g,稀莶草9g,海桐⽪9g,苦参9g,⽩鲜⽪9g,地肤⼦9g,六⼀散9g(另包)。

4、阴伤型主证:由于肾⽔⽇久,伤耗阴⾎,⾎燥⽣风。

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泛发性湿疹。

⽪肤浸润,⼲燥、脱屑、瘙痒剧烈,少量渗⽔或⽪肤⼲燥皲裂。

⾆红苔光,脉细弦滑。

#⾮常病例#治则:滋阴养⾎,除湿⽌痒。

⽅药:滋阴除湿汤。

⽅⽤⽣地30g,元参9g,当归9g,丹参12g,茯苓9g,泽泻9g,⽩鲜⽪9g,蛇床⼦9g,皲裂严重加⽟⽵9g。

如果你也是湿疹患者不清楚⾃⼰是哪种类型,可以在下⽅评论留⾔,我来给你辩证!2021-04-25 18:31:00。

中医对湿疹的解释

中医对湿疹的解释

中医对湿疹的解释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出现红斑、水泡、瘙痒等症状,甚至会有出血、糜烂等情况发生。

对于中医而言,湿疹属于气血瘀滞或湿热停滞所致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上,湿疹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湿邪的侵袭和脾胃功能失调。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湿疹进行解释。

一、湿邪侵袭是湿疹的主要因素之一湿邪属于中医传统五行理论中的水性物质,有滋润之势。

但是,如果积聚过多,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以及脾胃功能的发挥。

由于湿邪入侵人体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从而导致水分代谢失调、又引起气血的产生,使气血瘀滞。

湿邪进入人体表面时,会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类型。

当人体受凉、暴饮暴食、环境潮湿等情况时,容易引发外湿,表现为皮肤潮湿、出汗、皮肤发痒等症状。

而内湿则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关,如暴食过多、拒绝运动等。

长期存在的内湿不仅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还会对脾胃功能造成影响,造成气血的瘀滞,从而导致湿疹的发生。

二、脾胃功能失调是湿疹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中医理论上,脾胃被视为人体的“中枢”,是人体气血的生成和代谢的基础。

当脾胃功能紊乱时,会造成水液不行、肌肤失养,从而导致湿疹的发生。

脾胃功能不佳的原因可能是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

而此时,脾胃不能及时消化和运输食物和水分,从而形成湿邪,导致湿疹的发生。

三、为什么用中药治疗湿疹?湿疹是一种外部病症,需要用药物进行治疗。

在中医治疗湿疹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中药治疗的方法。

中药配方是由具有不同功效的药物组成的复方,经过科学配置而成的,因此其疗效相较单一的中药更加强大。

中药可通过口服、外用、泡浴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

中药调理气血,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营养、调理运化等效果,可帮助病人排出湿邪,清除瘀血,加速湿疹的愈合。

四、中医祛湿的治疗方案1、湿热消毒法从中医理论上来看,湿热是湿疹的第一主因。

湿热以湿气和热气组成,中医理解上属于一种外邪。

因此,治疗湿疹时应选用湿热消毒法。

湿热消毒法的主要药材有黄连、苦参、金银花等,此类药材能够清热解毒、消除湿热邪气。

中医辨证湿疹(转载)

中医辨证湿疹(转载)

欢迎阅读中医辨证湿疹(转载)湿疹重在辨别湿热浸淫、脾胃湿蕴与血虚风燥。

以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比,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多为湿热浸淫证;以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差,神疲,腹胀便溏,多为脾虚湿蕴证;以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1.6g,当煎服。

【龙胆泻肝汤功能主治】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湿疹、带状疱疹、足癣等属湿热浸淫者。

【龙胆泻肝汤加减应用】皮疹发于上部者,加桑叶、菊花、蝉蜕;湿疹发生于中部者,加重龙胆草、黄芩用量;发于下部者,加萆薢、车前子;伴有青筋暴露着,加泽兰、牛膝。

中医治疗湿疹之穴位注射(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二)(12.5毫克)以5日1日1次,2(三)达966(一)主穴:湿疹点。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先找寻湿疹点,令湿疹患者背向光亮处,在背部仔细寻找出低于皮肤,灰色发亮,针头大,散在的小点,此即湿疹点。

找到后,用左手拇、食、中指捏提皮肤,右手持一寸长的毫针,直刺该点,进针七、八分,小儿可浅每日或隔日1次。

另可配合服用维生素C200毫克,异丙嗪50毫克,强的松10毫克(小儿酌减),每日3次。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476例,治愈433例,治愈率达90.9%。

中医治疗湿疹之穴位注射之二(一)(二)第110毫62组穴灸15(三)95.7%效率为(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下同)。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以酒精消毒皮损区后,毫针由皮损边缘刺入皮下组织,针的方向与皮面平用疏密波,频率20次/分,强度可逐渐增大,至病人感觉适度为止。

每次电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共治疗慢性湿疹26例(内包括神经性皮炎患者),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达100%[5]。

(一)(二)第1紧握针((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以第1组治65例,痊愈45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有效率93.8%[8];第2组治疗12例,全部治愈,痊愈率达100%。

中医辨证认识肛门湿疹

中医辨证认识肛门湿疹

中医辨证认识肛门湿疹背景肛门湿疹是指肛门周围皮肤出现湿润、瘙痒、红斑、糜烂等症状的一种皮肤病。

其主要特点是发作时瘙痒剧烈,搔抓后皮肤会变得湿润,经常反复发作。

肛门湿疹的发病原因复杂,常见原因包括湿热内蕴、湿热瘀阻、脾胃湿滞等等。

中医辨症中医辨证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部分,对于肛门湿疹的辨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湿热内蕴型该型病人体内湿热郁闭,常伴有瘙痒、冒湿、潮湿、多汗、口苦、苔黄腻等症状。

舌体较红,苔厚而黄。

2. 湿热瘀阻型该型病人体内湿热与瘀血并存,常伴有瘙痒、糜烂、疼痛、疼痛加重、肿胀、淤血等症状。

舌体红、苔黄厚腻。

3. 脾胃湿滞型该型病人体内脾胃湿滞不化,常伴有瘙痒、湿重、食欲减退、便溏等症状。

舌体较淡,苔白而腻。

中医治疗基于不同的中医辨证,肛门湿疹的中医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1. 湿热内蕴型治疗治疗该型肛门湿疹应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治疗方法,中药如黄连、苦参、蒲公英等具有清热泻火、利湿燥湿的功效。

同时应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油腻等食物,多饮温开水,增加体内湿气的排出。

2. 湿热瘀阻型治疗治疗该型肛门湿疹应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

中药如决明子、赤芍、当归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同时应避免激烈运动和长时间久坐,保持肛门部位的清洁,避免进一步感染。

3. 脾胃湿滞型治疗治疗该型肛门湿疹应以健脾祛湿为主要治疗方法,中药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同时应调整饮食结构,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增加运动,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中医调理除了中医治疗外,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中医调理来预防和改善肛门湿疹的症状。

1. 饮食调理饮食方面,病人应避免刺激性、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建议病人多喝温开水,促进体内湿气的排除。

2. 减轻瘙痒可以尝试用清凉的中药煮水或者草药沐浴,缓解病人的瘙痒感,例如菊花、金银花、薰衣草等都有这样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用温水轻柔地清洗肛门周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或者化学物品。

湿疹---中医世家

湿疹---中医世家

湿疹---中医世家第⼆节 湿疹(Eczema)所谓湿疹,缘于本病损害处具有渗出潮湿倾向之征,故名。

该病可称得最常见的⽪肤病,在部队中也不乏此种患者。

中医⽂献有数⼗种病名与现代医学称为湿疹的表现很相似,如浸淫疮、湿癣、四湾风等。

【病因及发病机理】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体内、外多种因素。

变态反应在湿疹的发病机制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湿疹可能发⽣在⽪肤的⼀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本病常常发⽣于具有过敏素质的个体。

凡有此素质的⼈,对体内外各种致敏物质,如⾷物中蛋⽩质,尤其是鱼、虾、蛋类及⽜乳,还有化学物品、植物、动物⽪⾰及⽻⽑、肠道中寄⽣⾍,感染灶等的作⽤较正常⼈容易发⽣过敏反应。

有的甚⾄连⽇光、风热、寒冷等物理刺激皆可诱发湿疹。

此外,湿疹的发⽣,有时还可能同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消化不良、肠道疾病、新陈代谢异常等有⼀定的关系,⼀⾔以蔽之,湿疹的发病往往是诸种因素共同相互作⽤所致的。

诚然,临床上也可见到,由于坚持锻炼⾝体或环境改变,使湿疹病损⾃然消退⽽获痊愈。

还必须指出,湿疹易复发,原因何在?有⼈解释为这是患者敏感性增⾼以及致敏物质的多源性之缘故。

【临床表现】湿疹临床症状变化多端,但根据发病过程中⽪损表现不同,可将本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兹分述如下:⼀、急性湿疹本型湿疹可发⽣在全⾝任何部位,但往往较易见于头部,四肢屈侧、阴部、⼿⾜背等部位。

常呈对称分布,⼀般为局限在某些部位,⽽全⾝泛发性湿疹甚少见。

⽪肤损害表现为多形性,即红斑、丘疹、丘疱疹、⽔疱、糜烂、渗出、结痂、脱屑等各种⽪疹可互见。

也就是说,在同⼀病变处,于同⼀时期内,可出现上述3~4种以上损害。

患处炎症反应通常较明显,尤其中央部位更为显著,往往伴有糜烂、渗出、。

但病损境界不清楚,肿胀也较轻。

⾃觉痒甚,其瘙痒程度与发病部位,个⼈耐受性的不同⽽有所差异。

痒以夜间尤甚,症情厉害,可影响睡眼。

还有因搔痒⽽易并发细菌感染,从⽽引发⽑囊炎、疖肿、脓疱疮、淋巴管炎、淋巴腺炎等化脓性⽪肤病。

中医对湿疹的解释

中医对湿疹的解释

中医对湿疹的解释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学称为“湿疹疮”。

它的特点是皮肤红、肿、糜烂,伴有瘙痒、渗液等症状。

湿疹在中医看来属于湿热之邪侵袭所致,主要与湿气、热气、脾胃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与湿邪侵袭人体有关。

湿邪是一种外来的病邪,具有渗滞的特性,一旦侵入人体,容易滞留在肌肤,阻碍气血运行,导致皮肤湿热,从而发生湿疹等症状。

湿邪的侵袭通常与体质、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

例如,天气湿重、环境潮湿、暴饮暴食、生冷食物等都可能导致湿邪的侵袭。

在中医理论中,湿疹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湿邪的滞留。

脾胃虚弱时,消化功能减弱,导致湿邪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引发湿疹。

此外,湿疹还与肝脏功能紊乱有关。

肝脏是人体气血的储藏和调节器官,肝气郁结会导致湿热内蕴,进一步诱发湿疹。

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主要包括解表祛邪、祛湿燥湿、调理脾胃、活血化瘀等。

首先,要通过解表祛邪的方法,排除湿邪侵袭人体的源头。

可采用草药煎剂、外用药膏等方式,促进湿邪的排出。

其次,要通过祛湿燥湿的方法,改善体内湿气过重的状况。

可以选择具有祛湿作用的草药,如泽泻、茯苓等,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加强排湿功效。

同时,还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的方法,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减少湿邪的滞留。

可以选择一些健脾化湿的中药,如党参、白术等,改善脾胃功能。

最后,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改善湿疹引起的皮肤红肿、糜烂等症状。

可以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草药,如当归、川芎等,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湿疹的康复过程。

除了草药治疗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

中医认为,湿疹患者应尽量避免暴饮暴食、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加重湿气的滞留。

同时,要保持室内干燥通风,避免环境湿重对湿疹的影响。

此外,中医还强调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对湿疹的加重。

总的来说,中医对湿疹的解释主要是从湿邪侵袭、脾胃功能失调等因素进行分析。

湿疹的中医辨证

湿疹的中医辨证

湿疹的中医辨证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性疾病为常见病多发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

湿疹可泛发任何部位,皮疹形态多样,瘙痒剧烈,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湿疹的病因很复杂,由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而诱发本病。

内在因素的种类很多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性障碍、慢性酒精中毒、肠寄生虫、精神紧张、情绪变化、失眠、疲劳;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产生湿疹或加重病情。

外在因素主要指生活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物质等刺激因素。

如药物、油漆、染料、肥皂、化妆品等化学物质刺激;日光、紫外线、寒冷。

潮湿、炎热、干燥、摩擦、纤细异物(动物皮毛、玻璃丝、麦芒)等,均可诱发湿疹。

中医则认为湿疹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外邪侵淫有关。

湿疹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湿疹的表现常循一定的规律,开始为皮肤弥漫性潮红以后发展为渗液和结痂,炎症反应明显,常数种皮损并存。

病变多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界限,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而以头面、四肢远端。

阴囊为多见,对称发病,严重的泛发全身。

局部瘙痒或有灼热感,病程反复,时好时犯,愈后一般不留瘢痕慢性湿疹的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皮肤浸润增厚呈皮革样(苔藓化)改变,颜色褐红或褐色表面常有糠皮样鳞屑,伴有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部分皮损上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黄水渗出。

发生在手足或关节部位的湿疹,常呈皲裂或疣状。

病情时轻时重,而在精神紧张或睡觉前症状明显,瘙痒剧烈。

在中医中药治疗方面:(1)急性湿疹:发病急,病程短,皮损潮红灼热,肿胀,渗出显著。

中药可选用“鬼苓湿疹康”系列药物。

外治法:毒疹清组方药(2)慢性湿疹:若病程日久,皮损粗糙肥厚,或兼有少量渗液,脱屑瘙痒,抓有血痂,角化皲裂。

中药可选用“鬼苓湿疹康”系列药物。

外治法:毒疹清组方药饮食方法:急性湿疹可取绿豆30g、海带30g、鱼腥草15g。

白糖适量,每天1剂,加水共煮熟,吃海带、绿豆,喝汤,连用5~7剂。

湿疹辨证不同,治疗有别,告诉你湿疹的三种分型及其治疗方法

湿疹辨证不同,治疗有别,告诉你湿疹的三种分型及其治疗方法

湿疹辨证不同,治疗有别,告诉你湿疹的三种分型及其治疗方法医剂一方2021-03-04 07:06:00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皮疹具有多形状,易渗出,瘙痒,呈对称分布和反复发作。

中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浸淫疮中记载:“此证初生如疥,搔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

”【湿疹的致病机理】该病常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腥发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造成脾为湿热所困,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湿疹。

“湿”性重浊黏腻,病久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故缠绵不已,反复发作。

【湿疹的辨证分型及中医治疗】1、热重于湿型症见:局部皮肤损伤,起初皮肤潮红且热,有轻微肿胀,之后成片出现,渗液流津,瘙痒,身热,口渴,便秘,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兼数。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热盛于湿治疗方法:清热,利湿,凉血处方: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剂量因人而异)。

方中龙胆草清肝胆热;黄芩清肺热;白茅根、生地凉血清热;车前草利湿清热;生石膏清胃热;大青叶清热解毒。

2、湿重于热型症见:皮疹为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皮肤轻度潮红,有瘙痒,抓后糜烂渗出。

伴有大便不成型,小便清长。

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滑或弦滑或缓。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治疗方法:健脾利湿,兼清热处方:黄芩,栀子,泽泻,赤芩皮,生白术,茵陈,枳壳,生地,竹叶,灯心草,生甘草(剂量因人而异)。

方中赤苓皮、生白术健脾渗湿;黄芩、栀子苦寒泻热;泽泻、茵陈利湿清热;枳壳理气宽胸;生地、甘草、竹叶、灯心草清心利水。

3、血虚风燥型症见:皮肤损伤粗糙,瘙痒难忍,表面有深色搔痕或血痂。

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缓或滑。

中医辨证:脾虚血燥,皮肤失养治疗方法:健脾燥湿,养血润肤处方:云茯苓,苍白术,当归,丹参,鸡血藤,赤芍,白芍,生地,陈皮(剂量因人而异)。

方中云茯苓、苍白术健脾益气;当归、生地、丹参、鸡血藤、赤白芍养血活血;陈皮调中和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疹重在辨别湿热浸淫、脾胃湿蕴与血虚风燥。

以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比,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多为湿热浸淫证;以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差,神疲,腹胀便溏,多为脾虚湿蕴证;以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者,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多为血虚风燥证。

湿疹治疗应根据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的不同,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由于湿疹患者始终存在程度不同的瘙痒,故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应适当的加用止痒的药物。

1.湿热浸淫证湿疹湿疹主症: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湿疹治法: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龙胆泻肝汤组成与用法】龙胆草(酒炒)6g,黄芩9g,栀子(酒炒)9g,泽泻9g,木通6g,当归(酒炒)3g,生地黄(酒炒)6g,柴胡6g,生甘草6g。

每日一剂,水煎服。

【龙胆泻肝汤功能主治】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湿疹、带状疱疹、足癣等属湿热浸淫者。

【龙胆泻肝汤加减应用】皮疹发于上部者,加桑叶、菊花、蝉蜕;湿疹发生于中部者,加重龙胆草、黄芩用量;发于下部者,加萆薢、车前子;伴有青筋暴露着,加泽兰、牛膝。

中医治疗湿疹之穴位注射(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分2组。

1、足三里、曲池;2、长强。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药液:第一组穴用维生素B12毫克)注射液;第二组穴用非那根毫克)加维生素B1(50毫克),主要用于阴囊湿疹。

以5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

第一组穴每穴注射入药液1毫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第二组穴,将药液全部注入长强穴,3日1次,2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以上述第一组穴治疗50例顽固性湿疹,结果显效以上占84%,总有效率达96%;第二组穴治疗顽固性阴囊湿疹35例,结果治愈26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一般而言,以病程短者效果佳。

中医治疗湿疹之体针(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湿疹点。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先找寻湿疹点,令湿疹患者背向光亮处,在背部仔细寻找出低于皮肤,灰色发亮,针头大,散在的小点,此即湿疹点。

找到后,用左手拇、食、中指捏提皮肤,右手持一寸长的毫针,直刺该点,进针七、八分,小儿可浅刺,进针后提插二、三下,快速出针不留针,每次可针10~15个湿疹点。

每日或隔日1次。

另可配合服用维生素C200毫克,异丙嗪50毫克,强的松10毫克(小儿酌减),每日3次。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476例,治愈433例,治愈率达%。

中医治疗湿疹之穴位注射之二(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分2组。

1、曲池、足三里、肺俞、三阴交、血海;2、箕门。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第1组穴用于治疗全身性湿疹,每次选2穴,交替按顺序轮用。

用10毫升注射器,先抽%拘橼酸钠注射液毫升,再抽患者自身静脉血液6毫升,立即摇匀,得气后注入所选穴位。

每周1次为一疗程。

第2组穴用治阴囊湿疹,双箕门穴交替选用,以当归注射液于得气后注入,注毕艾灸15分钟。

每日1~2次,20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共治疗全身性湿疹46例,痊愈4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6];阴囊湿疹42例,有效24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

中医治疗湿疹之电针(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下同)。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以酒精消毒皮损区后,毫针由皮损边缘刺入皮下组织,针的方向与皮面平行,针刺数目按每块皮损大小不同,用2~6根不等。

然后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频率20次/分,强度可逐渐增大,至病人感觉适度为止。

每次电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共治疗慢性湿疹26例(内包括神经性皮炎患者),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达100%[5]。

中医治疗湿疹之耳针(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分2组。

1、肺;2、对耳轮(耳廓区域)。

配穴:神门、内分泌、交感。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第1组穴和配穴用毫针刺法,每次取1~3穴。

先将浸湿3%硫酸锌的衬垫紧贴于皮上,依次接电极板,盖以塑料布并用胶布固定。

术者将毫针刺入耳穴,接通直流电针仪,负极接耳针,正极接极板;治疗15分钟后,交换极性,再治疗5分钟,日1次,6次为一疗程。

第2组用刺血法,双侧均取,用左手固定施治之耳廓,使对耳轮部充分暴露,用右手持钢笔式紧握针(或三棱针)针柄,按对耳轮弧形切线的垂直方向,用针头于对耳轮轻轻划割,长度小于5毫米,划痕间距2毫米,使之微微出血,再用消毒棉覆盖创面,约3~4小时后去掉,血痂待其自然脱落。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以第1组治65例,痊愈45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有效率%[8];第2组治疗12例,全部治愈,痊愈率达100%。

中医治疗湿疹之刺血(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肺俞、委阳。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令湿疹患者取俯卧位,暴露后背上部和双腿。

先以三棱针点剌肺俞,然后挤压穴区出血,即在其上拔罐。

之后,再点剌委阳出血加罐。

每穴留罐10~15分钟。

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共治手部顽固性湿疹38例,痊愈2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中医治疗湿疹之皮肤针(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大椎、膀胱经线(大杼至白环俞段)。

配穴:血海、风市、阿是穴。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主穴必取,配穴酌加,慢性患者应加阿是穴。

令患者取俯卧位或端坐位,以皮肤针自上而下弹剌,重点为背腰段,叩剌强度中等,至皮肤潮红为度。

穴区可在直径1cmm内反复叩剌至潮红。

阿是穴可从外向内围剌,法同上。

每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共治40例湿疹,临床痊愈28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

中医治疗湿疹之食疗(1)薏米红豆煎:薏米30克,红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烂,酌加白糖,早晚分服。

(2)马齿苋煎:鲜马齿苋30~60克,水煎,每日分数次服用,并可配合外洗。

(3)冬瓜汤:带皮冬瓜250克,切块,煮汤食用。

(4)黄瓜煎:黄瓜皮30克,加水煎煮沸3分钟,加糖适量,1日3次,分服。

(5)绿豆海带粥:绿豆30克,水发海带50克,红糖适量,糯米适量。

水煮绿豆、糯米成粥,调入切碎的海带末,再煮3分钟加入红糖即可。

湿疹中药方-胃经积热【湿疹症状】初起丘疹色红,灰白色鳞屑成斑,小者如豆,大者如钱,日久蔓延,扩大成片。

毛发干枯,容易折断,易于剥落,而不疼痛,瘙痒,稍数患者有轻微的红肿,皮疹,脓疮,结痂而稍有疼痛。

病程缠绵。

【湿疹治法】养血熄风,杀虫清热【湿疹方药】荆芥10克,白藓皮15克,当归10克,大黄10克,防风10克,百部10克,连翘10克【湿疹用法】共炒研极细末,每次6克,饭后两小时,滚水冲服,每日两次。

【湿疹外洗法】用艾叶一把,加鸽粪一把熬水,温洗秃疮后,再用温水淋洗一次,拭干。

【湿疹按语】湿疹由于胃经积热,化风生虫所致。

故方中以荆芥、防风透散风热于外;大黄荡涤胃热于下;连翘、百部、白藓皮泄热杀虫;当归养血祛风。

【湿疹方药】全虫方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苦参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灵仙12克,黄柏15克,白藓皮15克,川军15克【用法】久煎,一日一剂,每两服。

忌食辛辣湿疹中药方-脾虚化热【湿疹症状】皮肤湿疹,以四肢为多,开始散在全身,以后逐成片状增多,瘙痒,搔破后流黄水,无发热,饮食尚佳,睡眠不实,大小便正常,舌质正常,苔黄腻,脉陈弦细数。

【湿疹治法】养血清热,祛风除湿【湿疹方药】归尾5克,赤芍6克,干地黄9克,川弓5克,丹皮6克,何首乌9克,胡麻仁5克,黄柏6克,白蒺藜9克,苦参6克,蝉蜕3克,红花3克,蛇蜕3克【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忌辛辣腥发之物【湿疹按语】此型湿疹,以四肢为多,四肢为诸阳之本,脾主四末,并主肌肉,其病因由脾弱生湿,湿聚生热,热则生风,风湿博结,发于皮肤,四肢尤甚,所以治以养血,清热、祛风、除湿之法。

湿疹中药方-血热外感【湿疹症状】周身疹点细小坚硬为粟,质白根红,瘙痒异常,抓破则有黄色水液浸淫蔓延,痒极则肤红发热,舌红苔黄,脉滑数。

【湿疹治法】疏风祛湿,败毒泻火【湿疹方药】金银花30克,土茯苓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白藓皮15克,野菊花10克,炒黄柏10克,炒黄苓10克,干生地10克,连翘10克,蝉蜕10克,荆芥3克【用法】浓煎,分三次服。

三剂为一个疗程。

疮愈后则停服,未痊愈可续服三剂。

如经数月或一年后再发时,可照方再服【湿疹按语】方中以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清热败毒而消肿;生地、黄苓、黄柏、连翘清热凉血泻火,并能燥湿;土茯苓、白藓皮祛风除湿;蝉蜕、荆芥疏风散热。

湿疹中药方-风湿蕴毒【湿疹症状】皮损肥厚,粗糙,干燥,脱屑,皮纹增宽加深,色素沉着、苔藓样明显,瘙痒无度,色薄白苔少,脉细数。

【湿疹治法】熄风止痒,除湿解毒【湿疹方药】全虫方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苦参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灵仙12克,黄柏15克,白藓皮15克,川军15克【用法】久煎,一日一剂,每两服。

忌食辛辣【湿疹按语】方中全虫性辛、甘、平。

有毒。

入肝经,走而不守,能息内外表里之风;皂刺幸散温通,功能消肿托毒,治风杀虫;猪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肠之气,涤清胃肠积滞,消风止痒散毒。

盖“热”性散,“毒”性聚,若欲祛其湿毒,非攻发内托幸扬不得消散,而全虫、皂刺、猪牙皂角三者为伍,既能熄风止痒,又能托毒攻伐,对于顽固蕴久深在之湿毒作痒,用之最为相宜。

白藓皮性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热散风,燥湿止痒,协同苦参以助全虫祛除表浅外风蕴湿而止痒;刺蒺藜辛苦温,祛风“治诸粉病疡”、“身体风痒”有较好的止痒作用;刺蒺藜协同祛风除湿通络的威灵仙,能够辅佐全虫祛除深在之风毒蕴湿而治顽固性的瘙痒。

另外脾胃气滞则蕴湿,湿蕴日久则生毒,顽湿聚毒,客于皮肤则瘙痒无度,故方中佐以炒枳壳、黄柏、炒槐花,旨在行气清肠胃之结热,以期调理胃肠,清除湿热蕴积之根源,标本兼顾,寓意较深。

川军能活血破瘀,少用则泻下,多用反而厚肠胃,与诸药相配合,不但止痒功效增强,而且可以促进肥厚皮损的消退。

湿热型湿疹:【湿疹证见】皮肤可见红斑、肿胀、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较多,浸淫成片,瘙痒较剧烈。

可伴有发热,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湿疹治法】清热利湿,佐以祛风。

【湿疹方药】1.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蝉蜕6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