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跟着节气去探究
2.跟着节气去探究
清明节习俗
插柳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 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 云翘。”这首诗所描述的是古代清 明插柳的习俗。民谚中还有这样的 话: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 “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 【放风筝】 • 古人认为,放飞的风 筝可以带走邪气与晦气。
清明节习俗
荡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锻炼 身体,而且还能培养勇敢 精神,是我们最喜爱的游 戏。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 用皮革做成,球内用 毛塞紧.蹴鞠,就是 用足去踢球。这是古 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 的一种游戏。相传是 黄帝发明的,最初目 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节习俗
蹴鞠
“蹴”即用脚踢,“鞠”是皮制的球,“蹴 鞠”就是用脚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 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 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蹴鞠是影响了中国和世界两千多年的传统文 化和体育项目,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 临淄,在汉唐宋时期得到发展并走向全面繁荣, 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2004年 7月15日,国际足联确认: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 临淄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
• 鬼节 寒食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 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 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一般是在阳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 清新、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降雨增 多,正是农民伯伯春耕播种的大好 时节。
清明节习俗
寒食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 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 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 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
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 大祭日。 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察探究活动 2.跟着节气去探究》教案_6
《跟着节气去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二十四节气;2.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
教学重点:探究二十四节气知识。
教学难点:感受并分享二十四节气的美妙和欢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吗?那么你们又知道每个节气的名称是什么,二十四节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又有什么联系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吧!2.欣赏《二十四节气歌》。
二、探究新知,交流分享1.理解二十四节气,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季节划分活动一:(1)说说不同节气里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动物的活动情况;(2)交流:不同节气里人们生活的变化。
2.探究立春节气知识。
活动二:讨论为什么“一年之计在于春”?3.探究芒种节气知识。
探究活动:江淮地区为什么会出现“梅雨季节”?4.探究白露节气知识。
5.探究冬至节气知识。
6.交流汇报:我知道的节气知识。
7.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背诵《二十四节气》四、课堂小结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理解并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知道了不同的节气特点,以及它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希望同学们能传承二十四节气,保护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好吗?(学生答:好)五、布置作业举办以“节气与农业”为主题的交流会。
板书设计:跟着节气去探究立春芒种白露冬至教学反思:由于传承二十四节气,保护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使命,所以我特地设计了这个课。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我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搜集有关的节气知识;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探究、背一背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后作业也完成的很好,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2.跟着节气去探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跟着节气去探究——24节气之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了解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2)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思辨中养成主动参与实践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同时养成关注节气、关注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提高社会责任感,也增强对民族的自豪与认同感。
2.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2)学生能联系生活发现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感兴趣、有效的问题。
(3)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掌握分析和筛选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基础上开脱自己多元的思维。
(2)学生采用观察法,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1.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有效的指导,提升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提炼问题的能力。
2、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围绕主题提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课前准备PPT教学课件,A4纸、卡纸、双面胶、录像机等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图片活动导入师:(出示孩子们竖蛋的图片)同学们,我们这是在干嘛呢?生:春分竖蛋师:我们还进行过春分诵诗……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节气呢?生;惊蛰,立春……谷雨……大雪……老师,我知道24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作为我国民俗一直沿用两千多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所特有的,是我们的骄傲。
师:(出示课件孩子们播种的图片)前两天,我们赶集买种播种,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几天吗?生预设1:因为是春天生预设2:因为不中就长不出来了生预设3:没有说话的……师:是呀,同学们,惊蛰开犁,春分竖蛋,清明祭奠……不同的节气里有不同的事情要做,我们之所以播种是因为谷雨来了……预设4:因为到谷雨了……(二)知识讲授师:呀,你知道的真不少,惊蛰开犁,春分竖蛋,清明祭奠……不同的节气里有不同的事情要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察探究活动 2.跟着节气去探究》教案_2
《跟着节气去探究——与春相约》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及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应用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1.播放24节气歌。
2.引入主题:板书课题,跟着节气去探究。
3.大家都知道哪些节气?节气又是怎么来的?(播放视频)4.春天是百花齐放的美丽季节,这节课我们便与春相约,一起聊一聊春天的六个节气。
1.学生跟唱24节气歌。
2.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节气。
3.观看视频,了解节气的由来。
4.说一说春天的六个节气。
1.播放24节气儿歌。
2.播放视频《节气的由来》。
1.让学生边说边唱耳熟能详的儿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节气的由来。
二、小组研讨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建六个小组。
学生组内将课前收集的资料实行整合、交流。
两分钟后,各小组实行汇报展示。
小组内整合、交流课前收集有关资资料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2.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水平,为接下来汇报做准备。
七、总结延伸我们都知道,咱们中国有四大发明,可是在2011年的时候,24节气被列为我国的第五大发明。
24节气里,凝聚着我们老祖先的无穷智慧,更是他们仰望星空时发现的奥秘,也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大自然中,去探究夏天的六个节气。
教师点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价值,激起孩子们的民族感和荣誉感,以及他们对亲近大自然的期待。
八、板书设计。
2.跟着节气去探究
师:大家一定很好奇,我们课桌上放的是什么东西,这些啊是智慧锦囊,他们是我们今天课堂上的大军师,请大家一定要按要求使用,才能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你们可不偷偷打开哦!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共同确定了我们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主题——“天气现象”,据我了解,很多同学在活动中被“采访”拦住了脚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采访,一起来搬开这块绊脚石,好不好?生:好。
师:目标呢,师我们行动的方向,是我们行动的动力。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这节课的目标。
1、通过案例呈现,了解采访,知道采访的基本要素,会做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2、通过小组合作,经历分析、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提高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以及良好的合作、交流的态度,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师:我们明确了学习目标,下面,我们一起迈开采访的第一步吧!哪位同学能依据老师的提示,理顺我们的采访流程。
师:好,张亚萌,你来。
师:亚萌,你能不能跟大家说一说你是以怎样的顺序来整理的采访流程呢?生:前,中,后。
师:我们来掌声鼓励一下这位机智的同学好不好。
师:做事有条理,处理问题时我们才不会手忙脚乱。
采访其实也不是一个难题,只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流程去走,就一定会有一次有效的采访体验。
师:我们已经成功地迈开第一步了,接下来,第二步,后面的步伐同学们可不要掉队了。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这段视频师两会期间一位记者采访央视著名主持人海霞,她也是一位人大代表的一段视频,看视频的时候,大家也要思考一个问题,看看他们在采访前做了哪些准备? 师:视频看完了,注意老师的话,是看完了,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请依据视频和你们的思考,以小组为单位挑选出可以作为采访准备的“小智慧”。
这些“小智慧”藏在哪里呢?他们藏在第一个锦囊里,同学们,可以打开第一个智慧锦囊了,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小智慧。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上来展示?宋子轩,你们组。
师:他们组挑选完了,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样的形式来摆的这些内容。
2.跟着节气去探究
2.跟着节气去探究
教学反思
反思如下: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整堂课下来,总是有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不能够做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助手,很多方面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学习的主体。
每一种习俗都是老师交代后让学生起来谈,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由学生主动谈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二、对课题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够。
学习本课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停留在珍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层次上,没有能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在教学中应该渗透这样的教学思想,这是下一步应该继续努力的。
三、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主动的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整节课未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去问根求源,不能够激发学。
2.跟着节气去探究
如“亲爱的市民们:”
“尊敬的领导:”
正文(一)发现问题:是什么?
• 又是一年青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 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人们以各种形式 祭奠已故的亲人。但有个别人在墓地大肆焚烧 纸钱冥物,燃放烟花爆竹。更有人在公众场所 焚烧纸钱,摆放祭品。不仅污染了环境,影响 了社会风气,还容易引发火灾,给社会公共安 全带来隐患 。
四、倡导安全环保祭祀。清明期间,正值人流和车流高峰,交通拥堵。自觉做到 不在山头、林地、墓地烧纸焚香;不在交通要道两侧、景区及水源地等处建坟立碑 和焚烧冥纸。在公墓祭扫时要听从民政、交管等部门安排,保证祭扫活动安全、 顺畅、有序进行。
五、倡导厚养薄葬美德。发扬“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做到老有 所养、老有所乐。
正文(二)分析问题:为什么?
• 造成不文明祭祀现象的原因:封建 迷信、攀比之风盛行,受不良社会风气 的影响。不注重生态文明、安全防范意 识薄弱。
正文(三)解决问题:怎么做?
为倡导文明、低碳、健康、平安的祭奠方式,促进生态文明 建设, 我们向广大市民倡议如下:
1、大力弘扬健康平安的祭扫新风。自觉做到不在交通干 线、市区大街小巷等公共场抛撒纸钱,不在山头墓地焚烧纸 钱、燃放鞭炮,严防森林火灾和安全事故,共同维护绿色的 生态环境和整洁的城市生活环境。
1、开展网上祭奠 ,种植纪念树。 2、召开家庭追思会,缅怀先辈为我们做出的 牺牲奉献、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
……
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
1、有关部门可能是哪些部门? 2、你的建议书准备写给谁?
给广大市民的建议书
亲爱的XX市民: “清明寒食好,春来百花开”。在这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时节
2.跟着节气去探究
《跟着节气去探究》拓展资料:立春: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雨水: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拉保保”。
惊蛰:在这一天,民间有“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
春分:有“竖蛋”的民间习俗。
清明: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
谷雨:牡丹和众花仙都在曹州安家,每逢谷雨时节,牡丹就要开放,表示对谷雨的怀念。
立夏: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还有“秤人”的习俗。
小满:在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
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
夏至:在这一天,无锡地区兴吃馄饨。
古时夏至这天,人们纷纷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
至清代,夏至祭神更为盛行,是日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
小暑:在小暑节的前后几天,民间有“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
大暑: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
立秋:在立秋时节,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
处暑: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此时在台湾,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
白露:城隍爷上天呈给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纪念白露的“白露节”。
秋分: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
寒露:寒露时节前后,恰逢九九重阳之日有登高的习俗。
霜降: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
祭祀民族英雄、进行商贸活动、民俗文化表演的综和性民俗活动。
立冬:在立冬时节,有“送寒衣”的习俗。
小雪:“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种传统习俗。
大雪:大雪时节,天寒地冻。
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寒号鸟”的传说。
冬至: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家境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小寒:梅花是小寒节气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
大寒:在大寒节气中,其间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反思如下: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整堂课下来,总是有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不能够做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助手,很多方面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学习的主体。
每一种习俗都是老师交代后让学生起来谈,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由学生主动谈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二、对课题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够。
学习本课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停留在珍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层次上,没有能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在教学中应该渗透这样的教学思想,这是下一步应该继续努力的。
三、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主动的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整节课未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去问根求源,不能够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