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虽寿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2024课标版(部编)八年级上册《龟虽寿》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2024课标版(部编)八年级上册《龟虽寿》教学设计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龟虽寿》中的豪情壮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生僻字词的理解:结合诗句和实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枥”是马槽的意思,从而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诗歌赏析的深度:通过比较“龟虽寿”与其他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让学生理解其独特之处。
-思想感情的领悟:通过讨论诗人曹操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豪情壮志。
-文化背景的融入:通过讲解建安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明白《龟虽寿》为何能成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核心素养目标
《龟虽寿》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龟虽寿》,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朗读、翻译诗句,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的能力。
3.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句意义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诗歌赏析的深度:学生对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具体例证和引导。

龟虽寿教学设计

龟虽寿教学设计

龟虽寿教学设计第1篇:(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龟虽寿 1龟虽寿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利用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诗人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诗人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1.组织学生课前了解曹操的生平、诗文等资料。

2.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重温旧知我们曾经读过一首《观沧海》,一起把它有感情地背诵出来吧。

二、了解诗人,导入新课你了解到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曹操有功有过,功大于过,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建安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操的另外一篇名作《龟虽寿》。

三、学习生字,初读古诗多种形式组织朗读练习。

四、初步理解词语、诗句借助书下注释及其它资料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五、深入理解、感悟古诗内容及作者的情感1.读古诗,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胸怀?哪一句最直接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2.还能感受到什么?3.读全诗,受到了什么启示?4.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古诗。

六、背诵、积累背诵古诗,朗读其它古诗。

七、完成练习:完成课后练习。

八、作业积累古诗,了解有关曹操的故事。

板书设计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2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龟虽寿》教案长春版《第二课龟虽寿》教案课型:诗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电虽寿》的体裁:乐府诗,四言古风。

(二)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再现诗歌的动人情景,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2.深入研读,比较阅读,探讨曹操诗歌与毛泽东诗词的异同。

龟虽寿 教案

龟虽寿  教案

龟虽寿教案教案名称:龟虽寿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联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1. 龟虽寿古诗的教材。

2. 学生的课本。

3. 图片或实物展示龟。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展示一只龟的图片或实物给学生看,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 学习古诗(1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本上的《龟虽寿》古诗,然后讲解古诗的意思和感受。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几遍,然后逐字逐句解释词义和提问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 练习(15分钟)老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生词,并通过图片展示或示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词义。

然后请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在课本上找出对应的诗句。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对诗句的朗读和交流,然后从每个小组中找出一位学生进行展示。

4. 总结(10分钟)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让学生总结龟的特点和寿命的长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爱护动物。

5. 拓展(1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爱护动物的经历和做法。

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类似于《龟虽寿》的小诗。

6. 完成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后写一份关于自己对动物的爱护的日记。

教学反思:通过对古诗《龟虽寿》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美感,还能够引发他们对动物的关注和爱护意识。

同时,通过诗歌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和联想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拓展环节,学生还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通过写诗的方式表达爱护动物的心情。

整个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龟虽寿教学设计公开课

龟虽寿教学设计公开课

龟虽寿教学设计公开课这是龟虽寿教学设计公开课,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龟虽寿教学设计公开课第1篇教学建议一、《龟虽寿》分析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大约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

曹操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

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

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

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

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

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神物寿命虽长,神通虽大,都逃脱不了死亡。

从而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这是自然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不应该幻想长生不死,而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况且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治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

诗人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贵、可取的。

诗一开始就连用神龟、腾蛇、老骥为喻,既是逻辑推理,又能唤起人们的形象思维。

“老骥伏枥”的比喻,转消极为积极,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中心思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作者自我形象的艺术写照。

“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曹操的诗强烈表现出爽朗刚健的“建安风骨”,以“慷慨”“梗慨而多气”的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人们的心灵。

这在《龟虽寿》一诗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二、《石壕吏》分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八年级语文上册《龟虽寿》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龟虽寿》优秀教学案例
5.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学会借鉴古人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全班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代入角色,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详细解读《龟虽寿》的词句,分析诗中的韵律、意象等。首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他们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然后,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要珍惜时光,享受生活的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则鼓励人们要自信、勇敢地面对挑战。通过深入剖析诗句,让学生领悟到古人对时间、人生的独特见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1.诗中的“龟”代表了什么寓意?为什么诗人会选择龟作为载体?
2.诗人是如何通过对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这些对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诗歌中的哲理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心得。在此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龟虽寿》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龟虽寿》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经典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陈之涓。这首诗以寓意长寿的乌龟为载体,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本案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龟虽寿》,使其体会古人对时间价值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培养他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感悟古诗词魅力的同时,提升语文综合素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时间的宝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龟虽寿 教案

龟虽寿  教案

龟虽寿教案教案:龟虽寿一、教学目标1.了解龟的外形特征,了解龟的生活习性。

2.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护理养殖龟。

3.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照顾动物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龟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介绍。

2.龟的饲养方法和生活习性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1.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龟的模型或模型图片。

3.草、鱼、水等龟的饲养材料。

四、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介绍龟的外形特征,让学生观察龟的图片或模型,询问学生对龟的了解程度。

2. 新知呈现(10分钟)a) 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呈现龟的生活习性,例如龟的进食习惯、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等。

b) 介绍龟的种类和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龟。

3. 课堂探究(25分钟)a) 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龟的种类,了解该种类龟的更多信息,例如饲养方法、最适宜的生活环境等。

b)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龟的饲养方法和注意事项。

c) 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交流彼此所了解的龟的信息。

4. 实践操作(15分钟)a) 学生按照小组讨论的结果,模拟饲养龟的过程,将提供的材料放入一个容器中,作为龟的生活环境。

b) 学生分工合作,模拟给龟喂食、清洁环境等过程。

5. 总结展示(10分钟)a) 学生展示自己模拟饲养龟的过程,讲解饲养龟的注意事项。

b)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正确的饲养方法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去,观察自然环境中的龟,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并写一份观察报告。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态度。

2.听取学生展示时的饲养方法和注意事项。

3.检查学生的观察报告是否详细,并能描述龟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4.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反馈。

六、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将观察报告制作成海报或PPT,并在班级中展示。

2.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更多有关龟的资料,拓展对龟的了解。

小班龟虽寿教案

小班龟虽寿教案

小班龟虽寿教案教案标题:小班龟虽寿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并学习有关龟的基本知识,如龟的外貌、习性和寿命。

2. 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3.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龟的图片。

2. 一只真实的小龟(如果条件允许)。

3. 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4. 与龟相关的图书或故事书。

教学活动:1. 导入(5分钟)- 展示龟的图片或实物,向幼儿介绍龟。

- 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龟的外貌特征。

- 提问:你们知道龟可以活多久吗?2. 探究(10分钟)- 与幼儿一起观察真实的小龟(如果条件允许),让他们亲自接触并了解龟的习性。

- 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如“龟为什么有壳?”或“龟是怎样吃东西的?”等,帮助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

3. 讲解(10分钟)- 向幼儿讲解龟的寿命,可以通过故事或图书的形式进行讲解。

-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龟的寿命比其他动物长。

4. 创作(15分钟)- 给每个幼儿提供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 让幼儿尝试画一只龟,可以根据他们的想象或观察到的真实龟进行绘画。

- 鼓励幼儿在画中表达对龟的喜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5. 总结(5分钟)- 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画中表达的想法和感受。

- 引导幼儿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总结龟的特点和寿命。

- 强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和保护身边的动物。

教学延伸:1. 阅读与龟相关的图书或故事书,进一步加深幼儿对龟的认识和兴趣。

2. 观察其他动物,比较它们的特点和寿命,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命特征。

3. 安排参观动物园或动物保护中心,让幼儿亲身接触更多的动物,并了解它们的保护情况。

教案评估: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对龟的观察和描述、绘画创作等。

2. 与幼儿进行简短的讨论,了解他们对龟和动物保护的理解和意识。

教案反思:通过本次教案,幼儿能够了解并学习有关龟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龟虽寿》教学设计

《龟虽寿》教学设计

《龟虽寿》教学设计《龟虽寿》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龟虽寿》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龟虽寿》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培养学生对诗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歌,也满含着作者老当益壮、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情感。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借助于注释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在以往的诗词学习中,学生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虽然六年级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

这首词独具风格,慷慨激昂,通过诗人的辩证思维写出了曹操对于人生的思考,这一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感悟能力,有助于启发他们思考现实人生,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诗意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诗句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辩证思维和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背诵《诉衷情》。

1、导入。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陆游的《诉衷情》,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一句“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使人读之无奈,闻之悲凉。

然而并非所有的诗人都如陆游一般,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认识一位身处乱世却“挟天子以令诸侯”,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治世能臣,他就是——曹操。

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一说关于曹操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2、朗读。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品读他的这首《龟虽寿》。

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41页。

龟虽寿教学设计(教案)

龟虽寿教学设计(教案)

龟虽寿教学设计(教案)龟虽寿【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XXX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XXX,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

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XXX是最突出的代表。

千百年来,XXX的诗就是以这种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

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光彩夺目。

二、文学常识了解。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XXX字XXX,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

他20岁时举XXX,除洛阳北部都尉,后迁顿丘令。

其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XXX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断淫祀”,使社会风气好转。

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XXX的斗争。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

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

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XXX、XXX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XXX叛乱、消灭XXX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XXX。

2.作品简介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语文《龟虽寿》阅读教案

语文《龟虽寿》阅读教案

语文《龟虽寿》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龟虽寿》,使学生了解古人所倡导的“生命的可贵”这一主题,增强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的主题和诗意。

2.分析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理解古人对生命的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的诗意和寓意。

2.理解古人对生命的看法并加以评价。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问题激起兴趣)教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感到生命的可贵?(学生思考一会儿,然后回答)学生A:我觉得看到一只小动物出生,然后慢慢长大的过程真的很奇妙。

学生B: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才能和优点,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认可。

学生C:我觉得人生很短暂,我们要珍惜每一天的时光,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师:非常好,你们都提到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了生命的可贵这个主题。

大家准备好了吗?学生:准备好了。

2.预习导学教师:你们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课文《龟虽寿》的一些有趣之处?学生1:有,我发现这首诗是用了倒叙形式来表达的。

教师:非常好,你说得对。

还有其他人发现了什么有趣之处吗?学生2:我发现整首诗充满了寓意,要借助寿命的长短来描述动物的生命价值。

教师:你们觉得这个寓意有什么含义呢?学生3:我觉得这个寓意是在告诉我们,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不管它的寿命长短。

3.阅读课文教师:好,我们现在开始阅读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1)诗中的“云与雨”的寿命有多长?2)诗中的“鳖”寿命有多长?3)诗中的“士”比喻鳖的寿命有多长?(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些问题)教师:大家都读完了吗?有没有人想回答上面的问题呢?学生:诗中的“云与雨”的寿命短得无法计算,而“鳖”的寿命可以达到千年,“士”比喻鳖的寿命实际上是永恒的。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教案
3.诗词背景:了解作者曹操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诗词鉴赏:品味诗中的佳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5.诗词创作:以《龟虽寿》为蓝本,进行仿写或创作。
本节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龟虽寿》,使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智慧,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古诗词解析:学生对比喻、象征等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难以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古诗词创作:学生在仿写或创作过程中,可能难以运用古诗词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具体难点及解决方法:
-难点:古诗词朗读的节奏、韵律掌握。
解决方法: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互相评价,教师指导。
-难点: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手法。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龟虽寿》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解析、讨论和创作,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生命、命运的思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在朗读环节仍然存在困难,对诗的节奏、韵律把握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多给予他们示范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龟虽寿》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生命、命运的诗歌,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诗人对生死、命运的深刻思考。它是我们了解古代诗人智慧、感悟生命的重要作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理解诗人如何表达对生命、命运的看法。
在诗词创作环节,学生们总体表现不错,能够运用所学的古诗词手法进行创作。但部分学生的作品仍显得较为生硬,缺乏自然流畅的感觉。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创作指导,提高他们的诗词创作能力。

龟虽寿教案

龟虽寿教案

龟虽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曹操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

2. 学习并背诵《龟虽寿》这首诗。

3.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寓意,培养学生对生命和时间的珍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寓意。

2. 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的故事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曹操和《龟虽寿》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曹操的生平、诗歌风格以及《龟虽寿》的创作背景。

3. 诗歌解读:逐句解读《龟虽寿》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4.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5. 背诵与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龟虽寿》,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主题和寓意。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龟虽寿》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宝贵和时间的有限,鼓励他们珍惜时间,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龟虽寿》教案

《龟虽寿》教案

《龟虽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曹操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 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 介绍曹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 提问:你们对曹操有什么了解?
2. 初读诗歌
-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

3. 理解诗意
-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4. 赏析诗歌
- 分析诗歌的结构:诗歌前四句表达了什么?后四句又表达了什么?
- 探讨诗歌的主题:诗人通过龟虽寿想要传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 赏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的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5. 学生讨论
-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

- 每组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质疑。

6. 教师总结
-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 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7. 布置作业
- 背诵全诗。

- 搜集曹操的其他诗歌,选择一首进行赏析。

《龟虽寿》教学设计

《龟虽寿》教学设计

《龟虽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龟虽寿》这首古诗,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诗歌结构。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发散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法,理解和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寓意。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理解诗歌中隐喻和寓意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龟虽寿》的课文、注释和思考问题的复印件。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辅助讲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约5分钟)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古诗《龟虽寿》的背景,并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对龟和寿的概念有初步了解。

2. 导入课文(约5分钟)教师读一遍课文《龟虽寿》,然后让学生跟读,帮助学生熟悉诗歌的格律和韵律。

3. 文本理解(约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理解,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如:-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寓意?- 诗中提到的“曹公”是指谁?为什么将“曹公”与“龟虽寿”联系在一起?- 诗中的“伯远”和“子云”是什么角色?有什么象征意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词语和描述,探讨其中的隐喻和寓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 情感共鸣(约15分钟)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5. 写作拓展(约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写作,如:- 如果你以龟的寿命来比喻人的一生,你认为人生的寿命应该和龟一样长吗?为什么?- 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对寿命的理解是什么?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诗歌的理解,进行思考和写作,培养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6. 总结反思(约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思考本课的收获和反思,帮助学生将本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龟虽寿》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龟虽寿》教案、教学设计
8.课后反思,巩固提高:课后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实物展示等,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归纳
最后,我会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学习重点,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了曹操的《龟虽寿》,这首诗让我们思考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方法,还学会了如何将古典文学中的智慧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时间,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不断提升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学习《龟虽寿》这一节课中,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古诗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有所提升,但在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领略古典文学韵味方面仍需加强。此外,学生在审美情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上正处于关键时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诱惑和困惑。《龟虽寿》这一课,既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对他们精神成长的引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几点:
在讲授过程中,我会适时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诗有了初步理解后,我会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诗中的意象、寓意和艺术特色。
"现在,请同学们组成小组,讨论一下这首诗中的意象和寓意。你们认为这首诗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它在艺术上有哪些特色?每个小组可以选一个代表来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龟虽寿教案

龟虽寿教案

龟虽寿教案龟虽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学习到“寿”的不同意义,了解文中对龟的描写,学习到“道”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孝敬之心,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含义,学习到“寿”的不同意义,了解文中对龟的描写,学习到“道”的含义。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活动设计: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表达能力。

2.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板书。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先播放一段有关个人成长和自强不息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人的寿命长短与人的价值有关系吗?”Step 2 预习导入(10分钟)教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就下列问题进行小组讨论:1.文中提到的龟寿几何?2.为什么“龟虽寿,犹有竟时”?3.文中的“道”指的是什么?Step 3 阅读理解(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并根据文中的描写,解读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教师提问:“你觉得文中的‘龟虽寿,犹有竟时’是什么意思?”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回答,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总结出答案。

3.教师继续提问:“文中的‘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道”的含义,并进行相关的词语解释。

Step 4 思维拓展(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a.龟虽寿,犹有竟时,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b.你认为人的价值和人的寿命有关系吗?c.除了寿命长短,你认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还有哪些方面?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Step 5 语言表达(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学生们根据自己对寿命和价值的思考,进行语言表达。

《龟虽寿》教学设计共3篇

《龟虽寿》教学设计共3篇

《龟虽寿》教学设计共3篇《龟虽寿》教学设计1《龟虽寿》教学设计作为一篇寓言故事,伊索寓言《龟虽寿》不仅富有趣味,还带有深刻的哲理,如果能够巧妙地把这个寓意传达给孩子,让他们从中学到道理,那么这篇寓言的教育意义就更深远了。

下面,我将介绍一种以《龟虽寿》为主题的小学生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的定义和特点,理解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

2.通过朗读、分析、讨论以及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让学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和珍惜友情的意义,并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1)搜集丰富的《龟虽寿》主题素材,如相关图片、视频、故事背景介绍等。

(2)准备相关讲义、课件,确保教师对寓言故事本身的理解得到加强。

2.教具准备(1)录音机或音频播放器,准备龟和兔子的实际声音。

(2)相关图片和视觉展示工具,如PPT、画册等。

三、教学过程1.开篇导入在上课前,老师将在课堂放置几副与龟有关的图片,比如龟的外形、龟的习性等,引导学生猜想老师将要介绍一篇什么样的故事。

2.故事朗读教师朗读全文,重点讲解故事背景、人物角色、情节展开等。

学生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轻轻动手,画出自己的印象或是故事的关键点。

3.重点分析重点分析寓言的表现方式,并通过将勇猛的兔子与保守的乌龟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一故事背后所要传达的意义。

如何了解一个人或动物的性格特点?相比较而言,哪种动物的性格更加可贵?4.合作探究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合作和友情在故事中的表现,通过讲述自己的想法来激励组员,并且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学生有必要尝试接纳不同的观点,大家共同探究故事,更好地理解寓言。

5.后续拓展在阅读故事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现故事里的情景去玩一场游戏,例如,让一组的学生扮演龟,另一组扮演兔子,他们可以在一个设置的游戏场景中,通过课堂里讨论出的想法去完成这个寓意丰富的竞争。

四、教学总结《龟虽寿》一篇寓言式的故事,从绿色的自然环境中蕴含着做人和学习的哲理,同时也表达出合作和友情的重要性。

七年级龟虽寿教案

七年级龟虽寿教案

七年级龟虽寿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曹操这位历史人物及其文学成就。

2、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龟虽寿》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精神。

2、难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诗人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拓展法:引导学生阅读曹操的其他作品,加深对曹操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片段,让学生谈谈对曹操的印象。

(2)教师介绍曹操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文学成就,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龟虽寿》。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理解诗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神龟”“螣蛇”“枥”“烈士”等。

(3)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诗歌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但仍然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壮志豪情。

5、深入探究(1)分析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如“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哲理的理解和体会。

6、拓展延伸(1)介绍曹操的其他诗歌,如《观沧海》《短歌行》等,让学生课后阅读。

(2)让学生收集其他古代诗人表达积极进取精神的诗句,进行交流分享。

《龟虽寿》教案7篇

《龟虽寿》教案7篇

《龟虽寿》教案7篇《龟虽寿》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文中两个二类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图片以及相关的人物介绍。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教学过程:一、读题解题,走近作者。

1.板书课题2.组织学生介绍相关资料。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制作的课件。

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

2.指名读诗3.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订正。

4.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前四句为第一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说神龟虽然长寿,可还是难免一死呀。

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和就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这四句诗说明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这在当时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紧接着在第二层中,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中,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这几句诗中,曹操自己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认为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啊!后四句为第三层。

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继发壮怀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

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

如果能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

这里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国,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龟虽寿_教(学)案教学设计

龟虽寿_教(学)案教学设计

龟虽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操的戎马一生,但同时也不失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请大家多多了解操!作品简介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写作背景《龟虽寿》写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

操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凯旋归来,他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了这一组诗。

当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省察到自己已人到暮年而又任重道远,应抓紧时间干一番一统中原平天下的事业。

虽然他时值暮年,还是老当益壮、壮志雄心。

这首诗正是他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

《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

该诗包括“艳〞〔前奏〕与四解。

“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

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河朔寒〞,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

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假如出其中;星汉灿烂,假如出其里〞,气势磅礴,风格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

“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与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作者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

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

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根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剩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在当时阶级矛盾锋利的形势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是一个很有胆识的统治者。

他“外定武功,兴文学〞,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龟虽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曹操的戎马一生,但同时也不失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请大家多多了解曹操!作品简介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写作背景《龟虽寿》写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

曹操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凯旋归来,他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了这一组诗。

当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省察到自己已人到暮年而又任重道远,应抓紧时间干一番一统中原平天下的事业。

虽然他时值暮年,还是老当益壮、壮志雄心。

这首诗正是他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

《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

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

“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

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河朔寒”,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

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

“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作者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

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

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在当时阶级矛盾尖锐的形势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是一个很有胆识的统治者。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诗句,被誉为“汉末实录,为后世所叹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昂扬地表现了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精神,至今传诵不绝。

他的诗苍劲雄浑,开一代诗风,鲜明地体现了“ 建安风骨”的特色。

曹操,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封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

二十岁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和反对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

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

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他的一生大半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因而他的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思想积极,风格慷慨悲壮。

他具有政治远见,注意抑制豪强,兴修水利,大兴屯田,恢复、发展了农业生产。

他精通兵法,善于用兵,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对文学很关心,网络人士,同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开创了文学上以“建安风骨”著称的新风气。

他的诗仅存二十余首,都是采用的乐府古题,明显的表现了对汉代乐府的继承关系。

他的文章也一变东汉以来的典雅繁缛,显示着他崇尚刑名,反对儒学传统的突出特点。

(一)导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

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

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

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

诗词原文《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译文注释1.该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这时曹操五十三岁。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还有死亡的时候。

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

寿,长寿。

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3.“螣蛇”二句: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

螣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兴云驾雾。

螣音同“腾”4.骥(jì):良马,千里马。

枥(lì):马槽。

5.已:停止。

6.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暮年:晚年。

7.盈缩:原指人的寿星的长短变化,现指人寿命的长短。

盈,满,引申为长。

缩,亏,引申为短。

8.但:仅,只。

9.养怡:保养身心健康。

10.永:长久。

永年:长寿,活得长。

11.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12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诗作鉴赏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写成的,阐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诗中“ 老骥伏枥”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 犹有“ 终为” 两个词组下得沉着。

而“ 老骥” 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时露霸气” 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

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颂说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曰:“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

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

如果经常注意保养,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的。

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曹操以切身体验表达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

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

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

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