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第十五讲 人物专访作业

第十五讲 人物专访作业

第十五讲 人物专访
1、名词解释
1、记者向采访对象提出某种实质性问题,由对方表明态度,阐述自己所代表机构的观点、立场、态度和主张。

2、属于为公众提供信息的一种采访类型。

这类信息往往是比较重要、外界欲知而未知的。

信息采访的侧重点是传达新动向、新情况、新趋势。

3、人物采访中的个性采访注重人情味,力求以提示某个人物的个性来反映一个人的本来面目,侧重个人生活、兴趣、工作和娱乐等。

2、简答题
1、人物专访属于深度报道。

主要的交流形式是谈话,访谈是其主要表现形态。

而人物新闻报道通常采取的是消息、特写的方式,穿插的人物采访都比较简短,大都在现场进行。

人物专访大都以事件作为引子,注重深入挖掘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观点、精神风貌,从不同的侧面全面深层地展示人物的特点,是专题性的报道;人物新闻报道则侧重报道人物的事迹、行为,是动态性的报道。

3、论述题
第1、确定采访对象之后,必须熟悉掌握访问对象的大体经历和主要成就,做到胸有成竹;
第2、要善于发掘采访对象生活中有趣、有价值、独特的故事和兴趣爱好,以便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第3、要注意突出重点,注重细节的把握和雕琢,形象刻画人物的神情举止、性
格特点和行为习惯,使采访内容更加丰满、鲜活,更富真实性。

西方文学十五讲名词解释

西方文学十五讲名词解释

1.六大思潮:2.维吉尔:3.贺拉斯:4.奥维德:5.《伊尼德》6.《歌集》7.《诗艺》8.《变形记》9.《圣经》10.《忏悔录》11.《阿伯拉与爱洛伊丝的情书》12.“巴洛克”13.莫里哀14.彼得拉克15.“狂飙突进”:16.《包法利夫人》第二讲1.埃斯库罗斯2.索福克勒斯3.欧里彼得斯4.《被缚的普罗米修斯》5.《俄狄浦斯王》6.《美狄亚》7.《荷马史诗》第三讲1.《圣经》2.《列那狐的故事》3.忏悔录4.奥古斯丁5.基督教文学6.骑士文学7.中世纪文学第四讲1、但丁2、《新生》3、《神曲》1、薄伽丘2、彼得拉克3、拉伯雷4、塞万提斯5、《十日谈》6、《巨人传》7、《堂吉诃德》8、人文主义文学9、人文主义10、文艺复兴第六讲1、莎士比亚2、《哈姆莱特》3、《仲夏夜之梦》4、《罗密欧与朱丽叶》5、《李尔王》6、《麦克白》7、《雅典的泰门》第七讲1、新古典主义2、启蒙文学3、巴洛克时代4、高乃依5、《熙德》6、拉辛7、《安德洛玛克》8、莫里哀9、《伪君子》10、《鲁滨孙漂流记》11、简奥斯汀12、《偏见与傲慢》13、菲尔丁14、《汤姆琼斯》15、席勒16、歌德17、卢梭18、《忏悔录》19、弥尔顿20、《失乐园》21、笛福22、《鲁滨孙漂流记》23、斯威夫特24、《格列夫游记》25、《新爱洛绮丝》26、《爱弥儿》27、伏尔泰28、《老实人》29、狄德罗第八讲1、歌德2、《浮士德》第九,十,十一讲1、歌德2、席勒3、华兹华斯4、拜伦5、夏多布里昂6、雨果7、麦尔维尔8、波德莱尔9、夏洛特·勃朗特10、司汤达11、巴尔扎克12、梅里美13、小仲马14、马克吐温15、杰克伦敦16、欧亨利17、《巴黎圣母院》18、《恶之花》19、《名利场》20、《简·爱》21、《红与黑》22、《高老头》23、《人间喜剧》24、《唐璜》第十二,十三讲1.莱蒙托夫2.屠格涅夫3.普希金4.果戈里5.列夫·托尔斯泰6.陀思妥耶夫斯基7.车尔尼雪夫斯基8.《叶甫盖尼·奥涅金》9.《怎么办?》10.《安娜·卡列尼娜》11.《钦差大臣》12.《死魂灵》第十四,十五讲1.弗洛伊德2.艾略特3.卡夫卡4.海明威5.贝克特6.海勒7.索尔·贝娄8.杜拉斯9.《荒原》10.《变形记》11.《老人与海》12.《等待戈多》13.《第二十二条军规》。

中国文学十五讲主要内容

中国文学十五讲主要内容

第一讲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诗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远古歌谣是源于劳动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原始的诗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跟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搜集:米诗制度、制礼作乐、公卿献诗《诗经》原来只称为"诗”,因为它收录的作品实际篇数为305篇,取其成数又称为《诗经》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风、雅、颂。

这是音乐.上的分类。

鲁国人毛亨赵国人毛苌毛诗《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思想传统*反抗压迫剥削的诗篇描写爱情婚姻的诗篇描写劳动生活的诗篇政治讽刺诗古老的史诗反抗压迫剥削的诗篇一方面表现了奴隶们的悲惨生活,他们遭受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另一方面由于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被压迫奴隶们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以素朴自然的手法,描绘真实的生活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真实描绘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鲜明地记录了歌者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情感。

通过对诗歌主人公情感、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生活的矛盾,使生活画面更加鲜明。

第二讲屈原和《楚辞》楚辞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特点*屈原的其他作品,《橘颂》*楚辞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社会历史原因:1、采诗制度废止一诗的衰落2、社会历史的激变一新诗体的产生文学艺术传统:1、楚地民歌;2、楚地的巫风3、楚国的音乐方言北方文化的借鉴1、四言诗一《橘颂》、《天冋》2、北方散文一铺叙、夸张、渲染楚辞的特点1、出现了致力于诗歌创作的诗人。

*2、楚辞在诗歌体式上有明显的变化。

3、在情节上充满了大胆奇丽的想象,富于浪漫精神。

4、楚辞的文学语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诗人,《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中有作者姓名的第二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创立“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抒情传统。

《九歌》共士^一篇《天问》诗歌的形式,问难的口气《橘颂》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十五讲词解释

十五讲词解释

十五讲名词解释1.从表面看一个句法结构是词的线性序列,其实一个复杂的句法结构里词与词之间结合的松紧程度是不一样的,词和词的组合有着层次的透景,各个组成成分总是按一定的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的,而并不是像人排队那样,只是简单地相邻两个词挨次发生关系。

句法结构的这种构造特性,称之为“句法结构的层次性”,或者是“句法构造的层次性”2.是语言学里最基本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在一个语言组合里一个语言项目替代另一个语言项目的过程;可以用来确定音位、语素和划分词类;替换分为等量替换和不等量替换;等量替换是不改变结构长度的替换,不等量替换分为超量替换、差量替换;超量替换是用以替换的语言项目的长度超过被替换的语言项目的长度,超量替换的结果造成句法结构的扩展;差量替换是用以替换的语言项目的长度小于被替换的语言项目的长度,差量替换造成结构的紧缩3.扩展就是一个句法结构由简单变为复杂扩展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扩展式在长度上超过模型;扩展式与模型能有替换关系,能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出现;模型中被替代的语言项目,到扩展式里后,在那个用来替换的语言项目中居核心地位扩展都是通过替换实现的,但替换不一定都造成扩展扩展的三种类型:更迭性扩展、组合性扩展、插入性扩展更迭性扩展:这种扩展是模型里的某个语言项目被一个包含该语言项目但长度超过该语言项目的新的语言项目所代替,从而构成一个长度超过原模型的新的扩展式;如:老师的衣服——我的老师的衣服组合性扩展:这种扩展是以模型作为一个整体跟另一个词的序列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一个长度超过原模型的新的扩展式;如:去——我去插入性扩展:这种扩展是在原模型中间插入一个词的序列,从而造成一个长度超过原模型的新的句法结构;如:看得/不完更迭性扩展中,模型与扩展式都是实序列;在组合性扩展中,模型里被替代的是个零形式序列,扩展式里那个用来替代的语言项目是个实序列;任何一个复杂的句法结构都可以看作是由一个简单的句法结构通过扩展而形成。

美学十五讲 第十五讲美育

美学十五讲 第十五讲美育
军国民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 美感教育 急务 中心 终极目的 桥梁
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铜像
蔡教 元育 培思 提想 出体 的系

世界观教育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 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 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第十五讲 伫立在蔡元培的雕塑前
美育的实施

蔡元培
(1868~1940)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1917年1 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改革北大 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 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北京大学很快 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蔡元培还支 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倡导以科学和民主 为内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终使北大成为“五 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美学史 美的表现 美的鉴赏 美术 美的文化



经过对宗教和美育的比较,蔡元培先生得出结论: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因此,必须以美育代替宗教。

蔡元培先生认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的一部 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的影响,而不 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代宗教。” 因此,作为情感教育的手段,美育可以代替宗教。“以美育代宗教” 是以自由反对强制、以进步反对保守、以普及反对局限的一种文化变 革。


为什么心灵的教育(心育)恰恰包括德育智 育美育呢?这在学理上有什么依据吗?这要 从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对美学的命名谈起。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1、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实体,它可以在精神和自然之间的不同层次上得到表现。

2、美的本质是审美快感:审美快感是美的本质,它是一种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内在体验,它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意识。

3、美具有多种形式:美的形式包括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工具来实现。

4、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不同,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5、美的内涵是主观的:美的内涵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喜好、思想观点或者宗教信仰来诠释美的内涵。

6、美的功能是双重的:美的功能可以用艺术家来表现,也可以用来服务于社会的现实需要。

7、美的价值是人文的:美的价值是人文的,它不仅仅体现了人们对艺术的热爱,而且可以提升人类的文明素养。

8、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来体现,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9、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它不仅仅表现在艺术创作中,而且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都发挥作用。

10、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它是一种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得到表现的客观实体。

11、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它是指人们共同拥有的审美标准,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美的追求。

12、美的判断是主观的:美的判断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来判断美的艺术价值。

13、美的解释是动态的:美的解释是动态的,它不断受到时代变迁、文化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不断发生变化。

14、美的传播是公正的:美的传播是公正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媒体和政府等机构来推广美的艺术价值,从而普及人们对美的理解。

15、美的发现是持久的:美的发现是持久的,人们不断地发现新的美的形式,从而开发出新的审美标准,并将美的价值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内容简介作者龚鹏程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长期任教于台湾各大学。

作者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兼之熟悉西方文化,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别具匠心。

本书从文化史的视角,通过中外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与意义。

尽管作者抽取了十五个较为抽象的理论范畴作为切入点,但是就内容而言,既讨论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又触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反思。

语言上,论述提纲挈领,又能深入浅出,在写作中巧妙地将述史与论辩融为一体,使阅读无乏味之感,却能引发深刻思考。

第二部分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一书,要注意作者的思考方式。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不是用现实反观传统,更不是用现代社会的标准拾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是彻彻底底地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用中国自有的词汇去解析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大量的中西比较,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精髓。

是一种试图摒弃西方的视角,试图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能够平等地与西方文化对话的文化体系。

通过本书目的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传统的思考方式,达到认清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得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一丝敬意与温情的终极目的。

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第一讲[体气:感诸万物]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了解审美取向的不同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更注重内在,所以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不能用西方标准进行说明,中国实际上是依赖主、客观两方面了解事物的。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古希腊、古印度多是以人的形体去感知人的性格,注重形体,所以才会有发达的造像艺术,而古中国则更注重从才德方面对人进行判断。

所以中国既缺乏造像艺术,也认为裸体不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才会更为关注服饰文化。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忽视身体,而是采取了不同的关注方式,格外重视心,即人的内在。

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及答案

通往成功之路---西方哲学史2009年4月13日复旦大学2009年西方哲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 飞矢不动: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的观点。

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其哲学思想特点在于他进一步用逻辑论证来说明存在是“一”而不是“多”,存在是“静”而不是“动”,“飞矢不动”就是关于否定动的论证之一。

因为飞矢在一定的时间里必存在于与他相等的空间里。

因此,如果把飞矢在空中运动的过程分为无数个点,则它在每一点上都存在于与他自身相等的空间里。

可见,箭的飞动乃是无数静止的总和而不是运动,说飞矢运动是矛盾的。

2. 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开创者普罗泰戈拉的哲学观点,按照柏拉图的解释,这一命题的含义是“对我来说,事物就是对我所呈现的样子,对你来说,事物又是对你所呈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因而可以说,对于每个感知者来说,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

这就是说,衡量万物的尺度就是个人的感觉,事物的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他所感觉的那个样子。

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那么,对于同一事物就可以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的说法,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理论。

这一命题表明智者运动具有明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

普罗泰戈拉的这一命题在当时是正对“神意”说的,它提高人的地位,贬低了神的地位;这一命题也有约定论的含义。

3. 唯名论:早期经院哲学内部的斗争主要是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战。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概念)或贡献个是否是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唯名论者认为,真是存在的只有给别;没有一般,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

唯名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极端唯名论,认为不仅客观上不存在一般,而且人的思想中也没有一般的概念,所谓一般只不过是一个名词,甚至说是一种声音。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罗瑟林,另一种唯名论叫做概念论,认为一般不单是一个词,而且是人心中的一个概念,是人用来表示许多事物的相似性或共通性的概念,代表人物是阿伯拉尔。

西方哲学十五讲

西方哲学十五讲

西方哲学十五讲1. 哲学的起源与定义哲学是人类对世界和人生本质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学科。

本讲将介绍哲学的起源和定义,以及其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1 哲学的起源哲学起源于古希腊,起初是对自然和人类存在的探索。

早期的哲学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提出了关于宇宙的基本构成和本质的理论。

1.2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探讨的范围广泛,包括对知识、存在、真理、价值等问题的研究。

哲学不仅关注于问题的解答,更关注于问题的提出和思考的过程。

2.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讲将介绍古希腊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性哲学家的理论。

2.1 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思想世界的原型,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他通过对话形式的哲学著作《理性篇》等,展示了他的理念论思想。

2.2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论持有批判态度,他强调研究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其本质。

他的形而上学理论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是指西方哲学中发生在基督教教权统治时期的哲学思潮。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成为中世纪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3.1 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中世纪哲学家如奥古斯丁、圣安西蒙等,探讨了信仰和理性的关系。

他们认为信仰是超越理性的,但也主张理性与信仰相辅相成。

3.2 后期斯科拉哲学在中世纪晚期,斯科拉哲学成为主流。

托马斯·阿奎那、威廉·奥卡姆等哲学家,通过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神学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探讨。

4.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代哲学思想的重新发现和批判促使了新的思考和创作。

本讲将介绍文艺复兴哲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哲学家的观点。

4.1 人文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强调人类的价值和尊严,重新关注人类的能力和才华。

伦勃朗·由尔芬、蒙蒂亚纳等哲学家提出了人文主义的理念。

4.2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笛卡尔以怀疑一切的态度出发,通过思考自我存在的证明,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一诸子出于王官之学 二王官本于宗法礼教 三理性化的支配型态 四社会变迁下的官学
一 “旧法”世传之史 二旧法世传之“史” 三旧法“世传”之史 四历史性的思维
一思维的模式 二思维的方法
一风气声乐以生万物 二声歌舞踊以成君子 三君子兴诗感情成乐
一天下:受命于天的帝国 二革命:应顺于民的政权 三国家:参错于家族的邦 四治国:异于家政的国务
读书笔记
好书!分析中国传统思想和行为,并有与西方之比较。 文化是情感的体用。 纸质版的书正读着,在新疫情-非必要不离渝-的严控中,洗涤着心中的疫。 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结合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分析,思辨充分,立论深刻。 讲传统文化就好好讲传统文化,非要跟西方、跟现代化较劲;道家讲无为而治,儒家讲三纲五常,佛家讲随 缘,哪个教你争名夺利了?。 开始和结尾读的时候都很珍惜,文中古文理解起来好头疼,但诸类讲述寻其根源而求知,真的吸引到我去一 一了解中国文化,不管其怎么变化怎么被认识。 只看孟德斯鸠的十三章,不喜欢这种评述的方式,而且很多辩驳很无力。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教材,内容比较丰富,很多东西看似应该理解的,但事实上并不理解,这 本书给与了非常好的解读。
目录分析
《名家通识讲座书 系》总序
《名家通识讲座书 系》编审委员会
第一讲体气:感诸 万物
1
第二讲饮食: 礼文肇兴
2
第三讲男女: 人伦渐备
3
第四讲封建: 立此家邦
4
第五讲道术: 内圣外王
5
第六讲天人: 通乎神明
01
第七讲王官: 理性的礼制 社会
02
第八讲史学: 史官与历史 意识
03
第九讲用思: 思维模式与 方法
一思想史上的周公 二 “轴心期”之谜 三集大成的创制者 四中国观的确定者 五礼乐文德的教化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与列强的侵略
2. 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影响
3. 洋务运动与清政府的改革
4. 甲午战争与列强的瓜分
5. 戊戌变法与清政府的变革尝试
6.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7.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8.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9.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0. 国共合作与大革命
11. 土地革命与根据地的建设
12. 抗日战争的胜利
13. 内战的爆发与三大战役的胜利
14.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5.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与面向未来的展望。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为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干。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

这三家传统文化之思想,在中国合称为“三教”。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较长时间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相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发生改变,但是大体上没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并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存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第一讲美从何处寻西方美学观点“美学”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第一次使用“美学”:希腊词语“埃斯特惕卡”鲍姆嘉通情:美学美1750年,以“埃斯特惕卡”命名《美学》第一——“美学”这一术美学对象美、美感和艺术“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美‘的问题还在其次。

”——《朱光潜全集》第1卷审美关系:1 客观方面:美,2主观方面:美感3主客观的结合(最高形式):艺术。

审美活动:欣赏美、创造美一、毕达哥拉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1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2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3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意义和影响:1“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真正重大的发现”——[德]海森堡2天文学研究:托勒密——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开普勒——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运动的和谐法则)3数当作世界的本源,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造型性或形体性‘中西艺术的区别)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二、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最大区别:1 事物本身的美和事物对使用者的美2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人本主义的美学观三、柏拉图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大希庇阿斯篇》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

他通过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观点。

希庇阿斯是一位智者。

智者指公元前5世纪希腊一位以传授知识和修辞学为业的哲学家。

智者又被成为诡辩者,诡辩者当然是一个贬义词。

不过,早期智者是备受尊敬的人。

《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中国历史十五讲

中国历史十五讲

傅斯年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 程。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 道家、墨家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这些思想流派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为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支持,也为后来的中国文 化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录分析
《中国历史十五讲》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通过十五个 主题的讲解,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本书 将从目录分析的角度,探讨这本书的内容及特点。
《中国历史十五讲》的目录结构清晰明了,以十五个主题为基础,对每个主 题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这十五个主题包括:史前文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中华民 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中国艺术等。
第一讲,作者介绍了中国历史的起源和演进。从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到夏、商、周三代,再到春 秋战国时期,作者详细描述了中国历史的早期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提到了农业、手工 业、商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的演变。
第二讲,作者重点讲述了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 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如推行法家思想、实行标准度量衡、修建长城等,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 中央政府的权力,也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第五讲,作者介绍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 期,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发生了许多变革。同时,文化也取得了新的发展,如宋明理学的兴起、 元曲的繁荣等。
第六讲,作者讲述了明朝的繁荣和衰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 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通过中外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意义,既讨论了中国的物质文明,又触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和反思。

此书作者是彻底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用中国自有的词汇去解析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大量的中西比较,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精髓。

作者试图摒弃西方的视角,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能够平等与西方文化对话的文化体系。

正如书名所写,此书分为十五讲,分别从体气,饮食,男女,封建,道术,天人,王官,史学,用思,抒情,忧患,周公,外国思想家的中国观,西方人在法律层面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华夏文明的异化和再生等十五个方面解析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这十五讲我们能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许多都是根源于对饮食文化的不同见解。

中国重视传统文化由来已久,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殊性。

从这一讲我们能够认识到,从饮食思维出发,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礼而非法。

作为不可或缺的角色,人是不能不提的。

在此书中,作者在第三讲讲到了人伦关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人伦关系来源于古代中国对男女性别的关注。

正因为有了性别意识,使得中国式的思考区别于西方哲学。

从这一讲我们能了解到由于男女关系处理的重视,并且在中国传统思维中,仍然维持着两性架构和性别意识,也就导致了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无性别意识之间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这本书,我们能够从作者的视野看到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存在的价值。

然而中国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断变动之中,并在新时期以新的面貌出现,它必将对今日的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文学十五讲答案总结--黑大通识读书E

中国文学十五讲答案总结--黑大通识读书E

中国文学十五讲答案总结--黑大通识读书E中国文学1.解释名词:①《诗经》②六义 (3)2.如何理解《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 (3)3.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诗经》的艺术成就 (3)4.分析鉴赏《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氓》.《秦风.蒹葭》等篇作品 (3)5.名词解释:楚辞 (4)6.楚辞产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又有什么样的文化原因? (4)7.楚辞这种新诗体在形式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5)8.屈原的时代和他的思想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同他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关系? (5)9.《离骚》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5)10.《九歌》.《天问》.《招魂》.《九章》各篇的主要特色是什么?(6)11.宋玉的《九辩》主要特色是什么? (6)12.解释名词:“乐府” (7)13.联系具体作品的内容.理解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 (7)14.《孔雀东南飞》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什么样的特点?(7)15.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有哪些主要特色? (7)16.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陶诗自然平淡诗风的理解 (8)17.作为一个隐逸诗人.陶渊明是不是真正忘却了现实?他的“静穆”的一面如何与“金刚怒目式”的一面统一起来? (9)18.陶渊明的意义和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9)19.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他的诗歌是怎样反映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的? (10)20.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从《蜀道难》看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10)21.联系具体作品.理解杜甫诗歌作为“诗史”的现实主义特色 (11)22.联系具体作品.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12)2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唐代传奇小说的艺术特色 (12)24.苏诗的艺术特色 (13)25.苏文的艺术特色 (13)26.苏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贡献 (13)27.分析鉴赏《和子由渑池怀旧》.《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怀子由》 (13)28.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14)29.分析鉴赏《剑门道中遇微雨》.《关山月》.《游山西村》 (14)30.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15)31.分析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5)32.《窦娥冤》的思想艺术成就 (16)33.窦娥.赵盼儿.谭记儿这几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样的异同之处? (17)34.《牡丹亭》的思想意义....明传奇的体制. (17)35.《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17)36.解读杜丽娘的形象 (17)37.怎样认识和评价《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18)38.怎样认识和评价《三国演义》中的“忠义”思想? (19)39.《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有什么样的特点? (19)40.解读刘备.曹操.诸葛亮的形象 (19)41.《聊斋志异》中爱情题材的作品有什么样的新特点? (20)42.蒲松龄是从什么样的高度来描写科举考试制度的?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艺术特点? (20)4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聊斋志异》的写人艺术 (20)44.把握《司文郎》.《叶生》.《娇娜》.《婴宁》.《连城》.《小谢》等篇的思想意蕴与人物塑造 (20)45.怎样理解《红楼梦》的创作主旨? (21)46.《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21)47.《宝玉挨打》一节.表现出《红楼梦》在艺术构思.人物刻画.细节描写方面的那些特色? (21)48.解读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的形象 (21)第一讲[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1)灵活多变的句式和重叠复沓的章法:《诗经》的句式是以四言为主的杂言诗;每一篇由若干章组成.每一章的字句基本相同.略有变化.构成回环往复.重叠复沓的结构形式.(2)四家诗:汉初传诗的有鲁.齐.韩.毛四家.毛诗流传至今.其他三家失传.郑玄曾为毛诗做笺.卫宏作《毛诗序》.(1)解释名词:①《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为“诗三百”.被称为“诗经”是到了汉代.儒家学者把《诗》尊为经典以后的事.②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分类):风.指地方乐调.又称“国风”.共分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周王朝中央所在地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是王朝士大夫所作.颂.是宗庙祭祀时用的歌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艺术表现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委婉曲折.情景交融)(2)如何理解《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特色:“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第一.植根于对现实生活作真实描绘基础上的鲜明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爱憎感情;诗人或者说诗中的主人公.他的感情不是抽象空洞地讲出来的.而是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相结合.他所表达和抒发的是有根有源的对现实生活的血肉丰满的真实感受.这是这些距离我们三千年左右的古老民歌至今还能强烈地感染我们的根本原因.第二.善于以朴素自然的手法.通过真实的生活画面的描绘来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且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三.在简短的篇幅里.能或者通过抒情主人公内心思想感情的直接倾诉.或者通过人物的语言或行动细节的描绘.来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第四.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生活的矛盾.构成鲜明的比照.加强感情的表达.使生活画面更加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3)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诗经》的艺术成就.:(一)《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二)灵活多变的句式和重叠复沓的章法(三)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四)朴素凝练和富于音乐美的语言(4)分析鉴赏《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氓》.《秦风·蒹葭》等篇作品.:《小雅·采薇》: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等等.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豳风·东山》:生动地描写了一位长期服兵役的士兵.在退役还乡途中复杂的思想感情.全诗四章.每一章开头的“我徂东山.滔滔不归”就以重叠的形式.咏唱出他在服役期中.每日每时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此时归心似箭的心理.充满一种对家的眷念却又不能归去的无奈感情.这首诗写得婉曲动人.在构思上很有特点.它并没有直接表现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可是那缠绵的思念.那难言的悲伤.就都是对带给人民不幸和痛苦的战争的控诉.《卫风·氓》:表现了爱情婚姻的不幸与痛苦.《卫风》中的《氓》.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一个受丈夫欺骗.被丈夫遗弃的不幸妇女的沉痛控诉.这个不幸的妇女十分纯朴天真.同时又十分坚强果决.她在吸取了沉痛的教训以后.毫不留情地同无情无义的丈夫决裂了.这首诗基本上是叙事.同时又穿插进抒情.将她被骗结婚和被遗弃的经过写得非常生动具体.不算很长(六章六十句)的叙事诗.写出了一个爱情婚姻悲剧形成的全过程.而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说明了男女的不平等是婚姻不幸的重要根源.这在当时和后世都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秦风·蒹葭》:《秦风?蒹葭》写追慕和思念情人.以蒹葭和白露开始.看似写景.实际是起兴.这和后面追想的美人并无直接的关联.却巧妙地渲染出一种气氛.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很有利于情感的表达的.第二讲[屈原和楚辞](1)名词解释:楚辞:是战国后期在中国南方楚地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最早由楚国诗人屈原所创造.内容和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屈原以后.学习这种诗体的人日渐增多.西汉人刘向将屈原.宋玉和其他拟作者的作品合为一编.并加上自己创作的一篇《九叹》.题名为《楚辞》.此后.《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专名.(2)楚辞产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又有什么样的文化原因?时代背景:《诗经》以后.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代.社会历史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采诗制度也因而被废弃.这些民间歌谣也就没有机会被搜集整理而保存下来.而与此同时.适应于社会政治的巨大变化和思想斗争的客观需要.以叙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和以议论为主的诸子散文.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楚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一个大国.地处江淮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相当发达.楚国文化发展较早.宗教.艺术.风俗.习惯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在楚地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再与北方的中原文化交流融合.就为这种新诗体的产生准备了成熟的条件.文化原因:楚辞产生于中国南方的楚地.也有其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①楚地的民歌为楚辞的产生在艺术形式上提供了基础.②楚辞的产生还与楚地民间的巫风分不开.③楚国的音乐和楚地的方言.对楚辞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楚辞这一新的诗体.实际上就是根据楚地的方言而产生的一种歌唱形式.楚辞是屈原在学习和吸收楚地民歌的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总之.楚辞的产生离不开楚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同时也是楚国的思想.文化.艺术.风习等与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3)楚辞这种新诗体在形式上有什么样的特点?一.出现了致力于诗歌创作的诗人.这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创作成果.却是诗人投入自己的感情和生命创作出来的伟大诗篇.形式上则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提高.发展的产物.因而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二.适应于复杂社会矛盾的表现和丰富感情的自由抒写.在诗歌的体式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诗歌形式上的变化.特别是三字节奏的创造.为中国吉典诗歌由四言演化为五.七言打下了基础.从诗体发展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三.楚辞由于受到楚地巫风的影响.有的作品如《九歌》本身就采用了祭歌的形式.内容也与神鬼有关;四.楚辞的文学语言.一方面比之《诗经》有了更多的锤炼.另一方面又受到诸子散文和战国时期纵横家讲究辞令的影响.因而《诗经》中民歌的质朴面貌.被楚辞绚丽的文采所代替.也就是极自然的事了.(4)屈原的时代和他的思想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同他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关系?时代特点:战国后期七雄并峙.而力量最强的是秦.楚两个大国.当时秦.楚两国的统治者都希望并都有可能实现统一全国的任务.这就要看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当时人概括为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也就是说楚国如果联合各国诸侯共同抗秦.是有可能击败秦国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屈原的主张显然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也招致那些不顾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以屈服于强秦来求得苟安的贵族统治者的不满.思想特点:屈原主张联齐抗秦以实现全国的统一.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实现政治的革新.都是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屈原与旧贵族集团的斗争.是革新与守旧.进步与倒退的斗争.屈原是一位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屈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黑暗势力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的髙洁的品格.顽强的斗争意志.是光耀千秋的.关系:屈原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和热爱.其深挚炽烈之情.是十分感人的.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坚持进步的政治理想.顽强地跟黑暗腐朽的反动势力做斗争.是屈原思想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光辉之处.屈原的诗篇.则是最集中.最具体.最形象.最生动地表现了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艺术的结晶.(5)《离骚》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什么样的特点?:《离骚》的思想内容:第一.诗中完整地表现了屈原崇高的政治理想(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和对这种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二.诗中表现了诗人炽热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离骚》的艺术成就:第一.浪漫主义(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的源头);第二.比兴手法(用香草美人为喻.构成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诗歌意象.从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升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艺术传统);第三.抒情诗而同时兼具政治诗和叙事诗的特质(三个方面融合无间地构成了一个和谐一致的艺术的有机体);第四.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短章复沓的形式.每句的字数参差不齐.连成数百句两千多字的长篇巨制.大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容量.加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吸取和发展了南方民歌的特点.在诗中大量锤炼和使用对偶句.使得诗句既富于变化而又显得整饬.增强了诗歌的语言美.又大量采用方言口语入诗.特别是“兮”字的创造性运用.增强了诗的咏叹的抒情气氛和音乐美.另外.语言华实并茂.形成一种具有极强表现力的语言风格.(6)《九歌》.《天问》.《招魂》.《九章》各篇的主要特色是什么?《九歌》:《九歌》共11篇.是根据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加工写成的.保留着民间创作的质朴自然和清新活泼的风格特色.屈原整理加工的《九歌》充满浪漫主义的气息.神话的色彩和奇丽的想像.是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风格与《离骚》有些不同.但在遣词用意上与屈原的其他作品一脉相承.也是屈原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写的神.因而充满了神话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十分奇异优美.这些神话故事的特点是神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品格.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人间气息.是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借神话故事而得到一种诗的表现.善于将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描写.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九歌》的语言精练优美.富于情韵.《天问》:《天问》是一首十分奇特的诗歌.“天问”就是“问天”这是对传统的天命观的一种严重的挑战.表现了诗人大胆勇敢的探索精神.他对自然界.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以及古史传说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尖锐地提出问难.表现出对于当时社会中得自传统的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等各种观念提出怀疑乃至尖锐的批判.尤其对“天命论”提出怀疑和批判.充满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在艺术表现和风格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这首诗比屈原的其他作品更多地吸收了先秦散文的特点.而又不失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诗中所包含的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一部分历史事实.虽然仍有许多今天不能完全理解.但对于研究古代神话和上古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招魂》:《招魂》是一篇在屈原的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作品.诗歌以铺陈的手法.极力渲染楚国宫室建筑之壮丽.服饰饮食之精美.歌舞游戏之丰盛等等.呼唤灵魂回到楚国.用幻想的形式.婉曲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祖国炽热.深沉的感情.古代神话材料的引用.使这首诗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铺叙排比的手法.华丽丰美的词藻.对稍后汉赋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九章》:《九章》是屈原散行的九篇作品的汇编.并非一时一地之作.充满了深沉的悲愤和热烈的爱国感情.《九章》中的诗歌.其基本的思想内容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政治性和抒情性.跟《离骚》是一致的.但多为写实.较少像《离骚》中那样大胆奇幻的艺术想像.真实地记录了屈原放逐期间的经历和思想感情.多采用直接倾泻的方法.以更好地表现他内心激荡的思想感情.(7)宋玉的《九辩》主要特色是什么?《九辩》乃是流行于楚地的一种古乐调的名称.也是一首政治抒情的长诗.共255句.是继《离骚》之后的又一鸿篇巨制.《九辩》在艺术上有它一定的创造性.情景交融是它的一大特色.他以秋景来写愁绪.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九辩》的语言文采绚烂.词藻秀美.也是一大特色.它的词汇丰富.运用来刻画事物和表达感情.细腻而准确.句法上比屈赋更加自由灵活.这些都使得《九辩》成为《离骚》之后又一首杰出的抒情长诗.第三讲[来自社会底层的歌唱——汉代乐府民歌]掌握“乐府”的概念及其演变.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2)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搜集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汉代的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中.(1)解释名词:“乐府”的概念及其演变:乐府本来是音乐机关的名称.乐府机关的职能有二.一是组织文人创作歌诗.以供朝廷之用;二是广泛搜集民间歌谣.汉代人把配了乐的歌辞叫做“歌诗”.魏晋以后.人们便将这种在乐府机关合过乐的“歌诗”直接称为“乐府”.而将没有入乐的诗歌称为“徒诗”.于是.“乐府”一词便由音乐机关变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魏晋时期.有诗人利用乐府曲调或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与原来的题目很不一样.这样的作品也称为乐府.到了唐代.凡是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符合于乐府的精神.即反映现实生活而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批判性.不论是沿用乐府旧题还是自制新题.都可以称为乐府.而到了宋元时期.则又把入乐的歌词(宋词.元曲)称为乐府.(2)联系具体作品的内容.理解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上承《诗经》.下开建安诗歌.一直影响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3)《孔雀东南飞》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深刻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所酿成的婚姻悲剧.(兰芝被遣.夫妻情深.刘兄逼嫁.连理鸳鸯《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成就:第一.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有生动.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而且组织得严密.紧凑.显示了中国古典叙事艺术的成熟.第二.长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描写上.生动而性格化的对话是重要的艺术手段.第三.铺张排比的描写.第四.连理鸳鸯的浪漫主义的结尾.(4)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有哪些主要特色?第一.通过对生活的具体描绘.或者说是通过对人物活动和遭遇的具体描绘.来反映现实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间.作者还特别注意于对人物行动和对话的描写.使之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这是叙事性作品(不论是诗歌或小说)成熟的重要标志.第二.叙事作品而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叙事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第三.生动的细节描写与对生活的高度典型概括相统一.第四.形式自由多样.“杂言”和“五言”是汉代乐府民歌的主要形式.第四讲[田园诗人陶渊明]掌握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闲情赋》的主要特色.陶渊明的意义和影响.(1)陶诗的思想内容:其田园诗写田园风光和闲适自得心情.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其咏怀诗多表现固穷守节.孤高耿介的品格情操.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诗歌.(2)陶诗的艺术成就:自然平淡的诗风.自然中显淳厚.平淡中见邈远.在自然平淡中.有境界(宁静.自然.清新之境).有情趣(悠然自得之情).有性格(在客观的形象描绘中包蕴着诗人自己的品格).有思想(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三.思考题(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陶诗自然平淡诗风的理解.第一.描写田园风光.通过创造出一种恬美静穆的艺术境界.以表现诗人那种“任真自得”的个性.并曲折地传达出他对与这种真淳美好的境界相对立的污浊的现实社会的否定.最著名的是《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诗中以极其平淡清新的笔触.写归田后的生活.在极平常的生活景象中.写出了他所追求和陶醉的美好的生活境界和艺术境界这首诗所表现的诗人的心境和感情第二.表现农村的劳动生活和在劳动中的真切体验.生活的贫困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得陶渊明与其他的隐逸之士不同.看《归园田居》其三.他将劳动生活写得很美.很富于诗意.充满一种清新之气.这本身就显示出一种优美的情操和过人的见识.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第三.表现与农民的交往和亲切关系.上面提到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他跟农民一起劳动.一起欣赏田园风光.一起享受劳动的欣喜.共同充满丰收的希望.归家后又一起饮酒.谈心.他们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在思想感情上能彼此沟通.第四.一部分作品表现了自己的贫苦生活和农村的凋敝景象.写自己贫困生活的.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人的这些不幸和困苦就不完全是个人的遭遇.而是由动乱的时代和社会造成的.因而由这些个人的不幸和困苦.就能反映出一定的时代和社会面貌来,悲自己.也悲时代.陶渊明的诗中也并不都是肃穆宁静的境界.第五.表现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这主要在他一些"咏怀”和“咏史”一类作品中.《杂诗》其五.诗中写年轻时和年迈时的两种心情:年轻时是“无乐自欣豫”.而到年迈时却是“值欢无复娱”.这是因为他年轻时是胸怀壮志.意气风发.因而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但岁月不居.渐人老境.气衰力损.而自己却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归宿之处在哪里.想到“古人惜寸阴”.就不免感到恐惧不安了.第六.通过想像.创造出一种没有压迫剥削的美好的社会理想.这就是著名的《桃花源诗并记》.诗和记中所写的.是一个美好安乐的理想社会.没有压迫和剥削.跟现实世界是完全不同的.这是陶渊明长期理想追求的结果和艺术的结晶.它作为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而存在的理想.就具有其特定的批判性和进步意义.陶渊明诗歌的内容还是相当广泛的.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田园生活和隐逸思想的.另一方面是表现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和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的.这两方面.看似对立.实则相通.。

戏剧艺术十五讲 重点

戏剧艺术十五讲 重点

戏剧艺术1 戏剧发生学原理:以戏剧“发生”研究的理论深度去寻找戏剧艺术的真实起源,以“起源”探索的历史眼光与扎实史料,来论证戏剧艺术的发生。

(模拟本能《—》观看《—》表演)2 戏剧的五大要素:剧本导演演员剧场观众3 戏剧本质特征:综合性4 戏剧的分类标准(依据):地域性(民族、国家)时代性演出媒介(某一种样式占主导)情节构成方式题材从创作主体追求目的创作手法矛盾冲突的性质和人物命运的结局和审美范畴(共九个)5 怎样理解话剧与中国戏曲的关系:在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从相互碰撞、冲突到渐趋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戏剧家才从戏曲中继承了民族美学和艺术精神,将“舶来品”的话剧逐渐创造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戏剧。

对立与融合关系。

6 比较东方与西方戏剧变化:西方本也是诗、歌、舞合为一体,但后来就发生分化。

但中国古典戏剧则基本没有发生过这种分化,最大的一次变化是由“戏曲一元化”到“戏曲—话剧二元化”;中国古注重写意与表现,今注重写实与再现。

西方相反。

7 (了解)木偶戏与皮影戏:中国的傀儡戏分为两种,一种为平面傀儡,即皮影戏;另一种为立体傀儡,即木偶戏。

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木偶戏: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

8 革命历史剧:反映20世纪发生的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革命历史的戏(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中国《辛亥革命后》)9 什么叫戏剧(无固定答案):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讲名词解释1.从表面看一个句法结构是词的线性序列,其实一个复杂的句法结构里词与词之间结合的松紧程度是不一样的,词和词的组合有着层次的透景,各个组成成分总是按一定的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的,而并不是像人排队那样,只是简单地相邻两个词挨次发生关系。

句法结构的这种构造特性,称之为“句法结构的层次性”,或者是“句法构造的层次性”2.是语言学里最基本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在一个语言组合里一个语言项目替代另一个语言项目的过程;可以用来确定音位、语素和划分词类;替换分为等量替换和不等量替换;等量替换是不改变结构长度的替换,不等量替换分为超量替换、差量替换;超量替换是用以替换的语言项目的长度超过被替换的语言项目的长度,超量替换的结果造成句法结构的扩展;差量替换是用以替换的语言项目的长度小于被替换的语言项目的长度,差量替换造成结构的紧缩3.扩展就是一个句法结构由简单变为复杂扩展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扩展式在长度上超过模型;扩展式与模型能有替换关系,能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出现;模型中被替代的语言项目,到扩展式里后,在那个用来替换的语言项目中居核心地位扩展都是通过替换实现的,但替换不一定都造成扩展扩展的三种类型:更迭性扩展、组合性扩展、插入性扩展更迭性扩展:这种扩展是模型里的某个语言项目被一个包含该语言项目但长度超过该语言项目的新的语言项目所代替,从而构成一个长度超过原模型的新的扩展式;如:老师的衣服——我的老师的衣服组合性扩展:这种扩展是以模型作为一个整体跟另一个词的序列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一个长度超过原模型的新的扩展式;如:去——我去插入性扩展:这种扩展是在原模型中间插入一个词的序列,从而造成一个长度超过原模型的新的句法结构;如:看得/不完更迭性扩展中,模型与扩展式都是实序列;在组合性扩展中,模型里被替代的是个零形式序列,扩展式里那个用来替代的语言项目是个实序列;任何一个复杂的句法结构都可以看作是由一个简单的句法结构通过扩展而形成。

4.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将语言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结构的层次分析”,又叫“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或“直接成分分析法”或“IC分析法”。

语法研究中的层次分析,应包含切分和定性;切分指解决一个语法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定性指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语法上是什么样的关系。

层次分析的精神:1)承认语言结构有层次性,并在分析语言结构时按照其内部的构造层次进行分析;2)每一次分析,都要明确说出每个一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3)就语法分析来说,在分析中只需要管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管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5.是语言学里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通过句式间的变化来达到化解歧义的目的。

变换主要是句式间的变换,而不是具体句子的变换。

变换分析法的依据是语言表达要求经济和细致的原则,使得一种意义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同义句式。

如分析:反对的是他可以理解为:A反对他B反对…的是他假设按A理解的格式为A式,按B理解的格式为B式。

A式可变换为C式,B式可变换为D式,如下:(1)A式:动词[及物]+的+名词语→C式:动词[及物]+名词语a1. 反对的是他→a2. 反对他b1. 吃的是馒头→b2. 吃馒头c3. 看的是电影→c3. 看电影……(2)B式:动词[及物]+的+名词语→D式:动词[及物]+实词语+的+是+名词语a1. 反对的是他→a2. 反对搬迁方案的是他b1.苦练的是他→b2. 苦练基本功的是他c3. 违反的是他→c3. 违反纪律的是他……(3)A式:吃的是馒头→C式:吃馒头A式:吃的是馒头→D式:*吃…的是馒头B式:苦练的是他→D式:苦练基本功的是他B式:苦练的是他→C式:*苦练他所以“反对的是他”有两种变换式,有歧义。

6.;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其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要素”7.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语义特征,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允许这一部分词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进入的原因。

例如:为什么可以说“大姑娘了”、“研究生了”,却不能说“胶卷了”、“泡沫了”。

通过名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来分析,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只有带顺序性又周而复始出现的名词或具有顺序性而又可推移性的名词才可以进入这个句式。

另外一些问题,例如“看了三天”、“等了三天”、“死了三天”、“挂了三天”这类句法结构意义的不同,也是因为“看、等、挂”这类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

还比如,“停车场里有车”具有歧义,也可以通过语义特征来化解,“有”既表示领有,也表示存在。

8.动词的“价”决定于动词所支配的不同性质的名词性词语的数目;零价动词:不强制要求与某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的,大多是反映自然现象的动词;(下雨、刮风)一价动词:强制要求与一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的,差不多是不及物动词;(病、休息)二价动词:强制要求与两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的,差不多是及物动词;(爱、参观、讨论)三价动词:强制要求与三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的,差不多就是双宾动词;(给、送、收)配价分析:利用动词与不同性质名词之间、形容词与不同性质的名词之间、名词中隐含谓词与不同性质的名词之间的配价关系来研究、解释某些语法现象,这种研究和分析的手段就称之为“配价分析”,由此形成的语法理论就称为“配价理论”如分析“动词语+的”结构,如“开车的”,“开”是及物动词,即二价动词,强制要求与两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即施事和受事,“车”在这里作受事。

A.开车的=开车的人,是因为“人”是“开”的配价成分“施事”;B.开车的技术=开车的,因为“技术”不是“开”的配价成分,所以“开车的”只能指开车的人。

9.“语类”可以看作是所有能够充当语法成分的词和词组的总称,也可以看作是所有由词和词组充当的句法成分的总称;该出现主语名词和宾语名词的位置上没出现的,就叫“空语类”(指在语句中的某些句法成分位置上没有出现的一些词和词组,就是说这些句法成分的位置是空的);主要是指结构中没有出现的名词成分;主要是指没有出现名词成分的位置;是具有强制性和系统性的特殊句法成分;尽管笼统地说“空语类”可以指所有没有出现词语的句法位置,但更确切地说,这些位置是根据一种抽象的原型结构严格限定的,当且仅当某些特定句法位置上没有词语时,才存在空语类,而且也一定存在空语类。

可见空语类本质上是反映动词类型和结构类型的系统性的;如:a. ( ) 病了b.弟弟吃了() c.()吃了()这些没有出现主语名词和宾语名词就是一种空语类,其中没有出现的主语叫“空主语”,没有出现的宾语叫做“空宾语”。

10.1)“空语类”主要是指结构中没有出现的名词成分,而“省略”的成分可以不限于名词性成分;2)“空语类”主要是指没有出现名词成分的位置,而“省略”主要是指没有出现的具体词语;3)“空语类”是具有强制性和系统性的特殊句法成分,而“省略”带有某种“随意性”;◆从动词看,空语类保证了一类动词性质的一致性;◆从结构看,空语类也保证了所有动词结构的整齐性;11.所谓“语法同构问题”,就是如何判断两个结构的句法形式是否相同以及两个结构的基本语义关系是否相同这样的问题。

语法同构是有不同层面标准的。

如“吃面包”和“穿衣服”都是动宾,而且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关系也一致,是“狭义的同构”;“快走”和“好书”都是偏正,也算同构,但内部小类不同,成分的语义关系也没有共同点,所以只能算“广义的同构”。

借助空语类来建立语法同构分析,主要有两种,即“扩展同构”和“变换同构”。

“扩展同构”是基本结构形式的扩展同构,也就是要承认结构中有些NP位置上没有出现词语,出现了的词语又可能不是NP位置成分,如:a1.小李去过了←b1.[s小李去过了e] a2.去年去过了←b2.[s(去年)e去过了e] a3.北京去过了←b3.[s(北京)e去过了t] “变换同构”是基本结构形式基础上的变换同构,也就说得承认结构中有些NP位置的词语移动了位置,就是加进了空语类(主要是“移位t”)的同构。

如:a1.客人来了←a2.[s客人来e了] a2.来客人了←[s t来(客人)e了]11. X的”,可分为两类,语法上一般把可独立使用并有指称作用的“X的”叫做“转指X的”;把不能独立使用并且没有指称作用的“X的”叫做“自指X的”。

而其中在构造“转指X的”时先让“X”中出现空位,再使“X的”修饰或指称原来在这个空位上的名词的语法操作过程,就叫做成分提取,用术语表示就是从X(VP)中抽出一个带有NP空位的X(VP)’,而X(VP)与X(VP)’的区别就在于使得X(VP)’至少要比X(VP)少出现一个NP;也就是说在“转指X的”的“X”中“提取”一个主语或宾语名词和造成一个名词空位,这个空位就是空语类。

如:[s他开_(的)]车,可以提取为[s他开_(的)](=车)当本来应该出现在原型结构某个位置的成分离开原来位置跑到结构中其他位置上去了,就是移位。

如:原型结构“那只羊跑了”经过移位后变为“跑了一只羊”。

如果把移位成分原来的位置,即一只羊,看作留有“(移位)语迹”空语类(用“t”表示),用圆括号来表示“移位成分”(语法上又称为“先行词”,包括“向前先行词”和“向后先行词”),并用相同下标符号i表示“语迹t”与“移位成分”的所指关系,“跑了一只羊”的移位变化就可以表示为跑了一只羊[s t i V1 (NP1i)],显而易见,名词词组“那只羊/一只羊”在结构中发生了移位,即从原来动词前的主语位置移到动词后的宾语位置,至于名词词组在移位前后会有“那只羊”和“一只羊”的区别,是名词性成分在语义指称上“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影响我们说这个名词成分作为原型结构中原来位置的成分发生了变化。

语义所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句子里面的词语成分与外部客观世界中的哪个具体的人或事物相联系,如:王老师买了一本新书,这里的语义所指意思是“王老师”指谁,具体哪个人,“一本新书”指什么书,具体哪本书,而和句法结构形式和结构内的其他成分无关。

狭义是指句子里面某个成分A与句子里面的另一个成分B是不是指同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A、B都不大可能是词语性成分,一般当A是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或空语类(空主语或空宾语)时,才能涉及与词语成分B的所指是相同还是不同的问题。

如:小李知道小王喜欢她,这里的语义所指意为“她”是指结构内的“小李”、“小王”,还是两个人都不是,这种所指是跟句法结构和结构内成分有关的语义所指问题,基本上不需要设计语言环境和客观世界的人和物就可以作出判断,主要用来解决人称代词、反身代词和空语类的语义所指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