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名公司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
最新竞争情报与情报分析经典案例研究
竞争情报与情报分析经典案例研究竞争情报与情报分析经典案例研究[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竞争情报的含义,然后通过对摩托罗拉和IBM建设竞争情报状况及效果的案例分析,总结摩托罗拉和IBM公司在竞争情报工作中的特点和成功经验。
[关键词]竞争情报;情报分析;案例研究一、竞争情报的概念竞争情报并没有标准的定义,美国匹兹堡大学的John E?Prescott认为企业竞争情报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根据竞争动力(包括非市场冈素、行业竞争对手、潜在的竞争对手和本机构的竞争对手)发展可付诸行动的预见的过程;竞争情报专家协会(SCIP)对竞争情报所下的定义是:竞争情报是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用合乎职业伦理的方式收集、分析和传播有关经营环境、竞争者和组织本身的准确、相关、具体、及时、前瞻性及可操作性的情报。
二、经典案例概述与分析1.摩托罗拉公司案例(1)20世纪末摩托罗拉公司面临经营危机。
摩托罗拉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成为美国著名的电视机制造商,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该企业忽视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和新的竞争对手已迅速崛起,仍然集中力量生产落地式电视。
索尼、松下等日本企业则认真研究国际市场彩电发展趋势以及美国顾客需求变化,准确把握顾客消费心理,迅速研发了便携式彩电。
而摩托罗拉公司拒绝改变自己的经营发展模式,最终在竞争中失败,于1974年退出电视机市场,被迫将国内电视机业务卖给了日本的Matsushita公司。
(2)通过竞争情报分析研究果断确立发展新领域。
20世纪80年代后摩托罗拉公司逐步认识到竞争情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成立了专门的竞争情报研究部门,加强了信息管理,同时针对日本的竞争对手进行情报研究,发现在彩电方面已无法与日企进行竞争。
因而果断地决定将主要产品开发重点转移到移动通讯领域,并且专门成立了针对日企的竞争情报研究的机构。
同时摩托罗拉还跟踪诺基亚、爱立信等新的竞争对手的发展动向,加强信息集成管理,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从而确定了摩托罗拉公司世界顶级移动通讯产品生产商的地位。
卡特彼勒(美国)公司案例分析PPT课件
16
战略 卡特彼勒的战略包含了公司的未来愿景,内容如下: 我们在开展业务的所有地区都是公认的领军者。 我们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能帮助我们的客户走向成功。 我们的分销系统极具竞争优势。 我们的供应链已达到世界级水准。 我们的业务模式可造就优异的业绩。 我们的员工才能出众,并始终恪守《我们的行动价值观》。 我们今日的辛勤付出可助客户开创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我们的财务业绩能让我们始终如一地回报我们的股东。 战略目标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 优异的业绩:我们绝对是可靠的长期投资对象,股东总回报率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中占
据前 25%。 最佳的团队:我们的员工在安全、包容的环境中愉快地工作。 全球领导者:与竞争对手相比,我们可让客户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们的 2020 愿景战略为公司在其所服务的全球行业中继续保持领导能力和增长做好了
准备。
17
18
19
20
7
区:海外
卡特彼勒公司
同时该公司还是领先的服 务提供商,旗下拥有卡特 彼勒金融服务公司、卡特 彼勒再制行造业服务公司、卡 特彼勒物流服务公司以及 Progress Rail服务公司。
在1904年11月24日,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Stockton市 的Benjamin Holt第一次成 功的试制了履咖式拖拉机, 从那时起,卡特彼勒公司 的历史就开始了。
卡特彼勒(美国)公司案例分析
海外企业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海外企业案例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海外企业案例分析报告将对某一海外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报告选择了ABC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该企业的战略定位、市场竞争优势、运营模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信息,以期为企业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该报告将首先介绍ABC公司的背景信息,然后分析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具体战略,接着探讨其运营模式并给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最后,我们将总结该报告并提出一些建议。
2. 公司背景ABC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跨国企业,总部设在美国。
该公司成立于1990年,主要在欧洲和亚洲市场开展业务。
在过去的30年里,ABC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扩大市场份额,成为了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目前,ABC公司在全球有2000多名员工,分布在20个国家的30个城市。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软件开发、IT咨询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3. 市场竞争优势ABC公司在市场上具有以下竞争优势:3.1 技术创新ABC公司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在软件开发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
公司拥有一支强大的研发团队,不断推出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3.2 市场定位ABC公司在市场定位方面具有明确的策略。
公司专注于服务于中小型企业,通过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这种市场定位使得ABC公司在中小企业市场占据了稳定的市场份额。
3.3 全球化战略ABC公司积极拓展全球市场,目前已经进入欧洲和亚洲市场。
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合作伙伴关系来扩大市场份额,并在不同地区推广运营模式和产品。
4. 运营模式ABC公司运营模式采用了多元化策略。
在产品开发方面,公司通过与客户合作,了解其需求并根据其要求定制解决方案。
在市场推广方面,公司通过参加行业展览、举办研讨会和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广等方式来扩大品牌知名度。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公司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
5. 未来发展趋势根据对市场的分析以及ABC公司的表现,我们可以预测以下未来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将继续是ABC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竞争情报战略--评美国企业的竞争情报活动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竞争情报战略--评美国企业的竞争情报活动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竞争情报战略--评美国企业的竞争情报活动摘要本文以美国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实践和案例为基础,从竞争情报的目标、组织、流程、方法、技术和文化等视角,揭示和剖析了美国企业竞争情报战略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可为中国竞争情报实践和情报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字竞争情报情报研究企业竞争情报美国企业竞争情报竞争情报战略Strategies i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Reviews on th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ctivities of American CorporationsBao Changhuo Xie Xinzhou Wu Shuyan Wang YuAbstract Based on the practices and cases of American corporation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bjectives, organizations, processes, methods, technologies and culture, this paper reveals and analyses the basic ideas and main methods of the strategies in American corporation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actic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es of China.Keywor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analysis corporatio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merican corporation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trategy i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美国是现代竞争情报的发祥地之一,把竞争情报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构成是美国竞争情报的重要特征,也是由笔者翻译、长春出版社出版的《竞争情报应用战略--企业实战案例分析》一书披露给大家的重要信息。
微软的市场竞争案例
微软的市场竞争案例在科技行业中,微软是一家备受瞩目的公司。
凭借其创新的产品和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微软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然而,微软也经历了一些市场竞争案例,这些案例反映了科技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市场规则的变化。
案例一:微软的反垄断案微软的市场竞争案例中最为著名的是微软的反垄断案。
1998年,美国司法部门对微软提起反垄断诉讼,指控微软滥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具体指控内容包括微软阻碍竞争对手进入操作系统市场、限制硬件制造商与其他软件公司的合作、操纵软件市场等行为。
这个案例是市场竞争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对科技公司行为的重要监管。
最终,微软与美国司法部门达成和解,同意改变经营行为,并支付了巨额罚款。
这个案例不仅影响了微软的经营策略,也对整个科技行业的竞争态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案例二:云计算市场的竞争近年来,云计算市场迅速崛起,并成为科技行业的新热点。
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巨头之一,微软也积极参与云计算市场的竞争。
微软的云计算平台Azure在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并与亚马逊的AWS展开激烈竞争。
云计算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功能、性能和价格上。
微软通过提供丰富的云服务、优化的性能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吸引了众多企业和个人用户。
与此同时,微软还积极与合作伙伴合作,拓宽云计算产品的生态系统,增加了其市场竞争力。
案例三:移动设备市场的挑战移动设备市场是科技行业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然而,微软在移动设备市场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虽然微软曾推出旗舰手机产品Windows Phone,但由于竞争对手如苹果和安卓的垄断地位,微软未能在市场上获得与其它领域相当的影响力。
微软的市场竞争案例反映了科技行业快速变化和不断演进的特点。
微软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市场需求,努力拓展业务并与竞争对手展开竞争。
尽管在某些领域,微软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但其作为一家全球科技巨头的地位仍然稳固。
总结:微软的市场竞争案例充分展示了科技行业的竞争环境和市场规则的复杂性。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竞争战略案例分析
西南航空公司的不少做法以前曾被很多航空公司视为
“不正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曾经被其他航空公司
所不屑。
美国西南航空几年内迅速扩张和发展,成为以美国
国内城际间航线为主的航空公司,创造了多项美国民航 业纪录。利润净增长率最高,负债经营率较低,资信等
级为美国民航业中最高。2001年9.11事件后,几乎所 有的美国航空公司陷入了困境,而美西南航则例外。
1993年第三季度 1994年第三季度 + % to Rank No.1
7.13
7.03
0%
7.64
7.56
8%
8.06
8.08
15%
8.11
8.32
18%
9.23
8.66
23%
8.66
8.95
27%
9.36
9.79
39%
10.94
10.74
53%
❖来源:The Economist, 1994.11.5
Step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Time 7:55 08:03.30 8:04 8:04.30 8:06.30 8:07 8:08 8:10 8:15 8:15.30 8:18
Operation 地勤人员在登机门附近聊天 听到警报后地勤人员向指定位置移动 飞机开始向登机门位置移动,机组人员向飞机位置集合 飞机到达指定位置;布置登机线路,行李舱门打开 卸行李,加油及其他地面服务 乘客走下飞机 开始广播,装行李,加油完毕 广播结束,大部分地勤人员离开 登机通道撤开 将登机门推回 将拖车与飞机脱离,运回拖车,飞机抵达起飞跑道
差异化定位
西南航空公司的另一个成功因素源于其敢于追求差异化的定位, 他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只提供短航程、高频率、低价格、点对点直 航的航空公司。
欧美企业案例分析报告模板
欧美企业案例分析报告模板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主要是介绍本报告的主题和范围,说明欧美企业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报告将针对欧美企业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公司背景、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通过这些案例为读者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同时,本报告还将对欧美企业案例分析的意义和价值进行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报告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通过对多个欧美企业案例的剖析,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这些企业的经营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采取的解决方案,从而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报告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会对本报告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进行详细阐述。
在正文部分,将介绍三个欧美企业的案例,包括公司背景、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主要观点进行总结、探讨欧美企业案例的启示,并进行结束语的总结。
整个报告将以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方式展现出来,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欧美企业案例分析的内容和结论。
部分的内容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欧美企业案例的分析,总结出成功企业的共同特点和成功经验,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商业参考。
同时,通过对这些案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欧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应对策略,以及如何有效应对挑战和问题。
最终,本报告旨在为读者提供对欧美企业案例的深入理解,为读者在实际商业运营中提供启示和指导。
编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欧美企业案例12.1.1 公司背景欧美企业案例1是一家跨国公司,总部位于美国。
公司成立于1990年,主要专注于电子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在过去的20年里,该公司不断拓展业务,逐渐成为该行业的领先者。
公司拥有庞大的研发团队和全球销售网络,产品涵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家用电器等多个领域。
2.1.2 问题分析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市场份额的竞争日益激烈,公司的利润率下降。
美国威尔金森 .斯沃德.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美国威尔金森·斯沃德公司案例分析个人报告姓名:学号:班级:市场营销1101班一、问题的提出1.1案例背景及决策问题美国威尔金森·斯沃德公司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极度下降,而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公司没有自己的销售队伍。
过去公司在美国使用的制造商推销员,商业经纪人,或其他公司的销售团队代理它的剃须刀和刀片产品线。
如果他们决定组建美国威尔金森·斯沃德公司的销售团队,他们必须把存在本公司30年之久的一项政策颠倒过来,如果不建,由于原先依赖的Scripto 公司被卖,他们必须自己担任其销售和市场推广的责任。
所以现在面临的紧迫问题是:是否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1.2决策者公司总裁诺曼·R·普罗克斯之前是Scripto公司副总裁和总经理销售副总裁罗纳德·E·迈尼欧之前是Scripto公司的销售副总裁1.3决策时间Scripto公司的销售团队在兼并后的两个月内会继续代理美国威尔金森·斯沃德公司的产品,但两个月后公司必须自己担负销售和市场推广责任,另外,由于销售团队的建立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决策时间相当紧迫。
二、决策方案选择1、依然采用原来的方法,由制造商推销员,商业经纪人,或其他公司的销售团队代理它的剃须刀和刀片产品线。
2、自己建立销售团队,由自己的销售团队来销售和推广产品三、分析数据3.1搜集数据制造商代理和经纪人佣金:销售额×10%现有的实际销售额:400万美元(市场份额1%)招聘培训一个销售人员成本:2万美元大众分销商关键客户数量:25个销售团队服务普通客户:400个销售代表工资加费用:4.2万美元/年需要关键客户经理:2个关键客户经理工资加费用:4万美元销售人员和关键客户经理佣金:销售额×5%销售人员工作时间:190*8=1520小时普通客户需要时间:3*10=30小时3.2计算数据设销售额为x则有:需要销售人员数量:400*30/1520=8个故需要10个销售人员2*10+4.2*8+4*2+5%*x=10%*x解得 x=1232万美元3.3分析数据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如果公司的销售额达到1232万美元以上,公司就应该建立销售团队,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公司由于没有自己的销售团队,公司在每个市场的市场份额由15%下降到不到1%,即400万美元,如果组建销售团队,很可能会扭转公司局面,带来市场份额的回升,只要市场份额达到3%,建立销售团队就比采用以前方法有利。
海尔集团竞争情报系统案例
海尔集团竞争情报系统案例舆情监测 “以前需要整天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现在通过这套系统只需要3个小时,信息采集的效率提高了200%多!”“百度eCIS已经成为我们获取竞争对手、外部环境和内部信息的主要渠道,情报部门的作用和业绩也更加突出!”鲜为人知的是,6月份在美国对中国家电的反倾销案中,海尔的情报人员显得格外游刃有余。
“我们几乎在第一时间给出管理层家电行业反倾销项目的报告,报告的速度和质量都受到了高层领导的肯定。
”海尔中央研究院研发部信息科竞争情报系统的负责人王瑞峰说。
“以前我们碰到这种事情都要加班加点,忙得焦头烂额还完不成报告。
”王瑞峰庆幸海尔从5月份就开始使用百度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在这次的实战中“帮了大忙”。
缘起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8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2年,实现全球营业额723亿元,实现海外营业额10亿美元。
为应对网络经济和加入WTO的挑战,海尔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了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同时加强了对外部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加工能力。
随着网络的发展,竞争情报理念深入企业,海尔也逐步意识到建立一套作为企业神经系统的竞争情报系统越来越重要。
并指定了相关部门研发推进本部下的技术转化部来研究如何设计这套重要的系统。
作为信息情报系统的主要负责部门,技术转化部根据自身需求自己先搭建出一个应用原型系统,但由于情报信息的采集、分类、检索等涉及到较多的核心技术,继续使用和完善应用原型系统代价巨大。
因此,海尔想到了采购国内专业厂商生产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通过了解比较,海尔发现百度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具有流程设计规范合理,信息抓取能力强,系统稳定,安全控制机制严格等诸多优势,于是将目标锁定到百度上。
美国知名公司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
美国知名公司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作者:不详来源:慧聪网2006-09-081、引言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是近年来兴起的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分析研究及其新型服务方式,受到图书情报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涉足竞争情报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引进和应用国外竞争情报的技术方法。
因而,国外一些企业成功开展竞争情报活动的案例和经验也开始逐渐被学习借鉴。
美国作为竞争情报实践和理论的发源地之一,其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活动是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日本等外企业的激烈竞争。
20世纪50-60年代期间,随着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崛起,美国公司在很多传统优势产业的全球霸主地位受到强大的挑战,通用汽车、IBM、摩托罗拉、柯达、施乐等美国王牌企业在强劲的竞争对手面前纷纷败北,有的甚至被竞争对手彻底打垮。
后来美国企业界和经济学家经过认真研究、惊奇地发现日本企业在激烈的商战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从政府到企业都对竞争情报高度重视,而美国企业则把竞争的失败归结于政府没有采取行政干预措施,对国外企业设置相应的关贸壁垒,以保护美国企业的利益,从根本上违背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基本规律。
通过认真的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公司如IBM、施乐、惠普、摩托罗拉、柯达等先后认识到竞争情报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纷纷建立了企业自己的竞争情报研究部门,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竞争情报,使得企业在与竞争对手进行的市场争夺战中,重新占有先机,陆续夺回了竞争的主动权。
本文重点介绍摩托罗拉、IBM和施乐三家企业成功开展竞争情报活动的案例和经验,以期能够对开展竞争情报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所启发。
2、摩托罗拉公司依靠竞争情报果断确立发展新领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案例摩托罗拉公司创建于1928年,最初生产汽车收音机,1965年进入彩色电视机市场,并于1967年开发推出美国第一台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很快成为美国著名的电视机制造商。
技术创新焕发企业竞争力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例
美国苹果公司的技术创新姓名:郭高蕾班级:工商管理学号:140297128一、简介随着苹果不断发布革命性的消费电子产品,包括iPod播放器、iPhone手机、MacBook笔记本和iPad平板电脑,其股价在10年里涨了10多倍。
2010年5月27日,苹果公司的市值超过微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这是苹果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
过去一年,苹果公司无论是销售额或是纯利润,无疑都是全线风生水起,甚至在某些应用方面,苹果的产品具备了可怕的瓜分市场份额的明星地位。
随着iPod/iTunes以及iPhone的相继推向市场,乔布斯成功的打造了苹果文化的品牌形象:设计、科技、创造力和高端的时尚文化,成为全球业界、消费者关注的热点。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过去在科技世界尚未形成行业革命浪潮的苹果公司,如何让自己在短短10年内发生颠覆性变化,从而让世界刮起“苹果”旋风,大家为它每个产品的推出翘首以待呢?综合各方面舆论以及行业人士的分析,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其可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
苹果公司在整机技术的利基领域多年积累,致力以揽用最优秀的人才打造其核心资源,成就了苹果公司在技术和产品上远远超出竞争者的实力。
这些人才资源的创新能力为苹果公司在多变的市场下保持竞争注入了活力和原动力。
二、我们来看下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力的具体定义: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
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的发展壮大的命脉所在,是企业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
商业竞争案例
商业竞争案例案例名称:雪佛龙与标准石油公司之商业竞争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时间:1920年至1930年地点:美国主要参与者:雪佛龙公司(Chevron Corporation)与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事件描述:1920年代,美国石油产业正处于兴盛时期,雪佛龙公司(以下简称“雪佛龙”)和标准石油公司(以下简称“标准石油”)成为两大主导企业。
这两家公司在商业竞争中频繁发生争议,一起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以雪佛龙公司对标准石油公司的独占指控以及标准石油公司与铁路公司之间的勾结为中心展开。
具体事件描述:1.雪佛龙公司的独占指控(1922年)在1922年初,雪佛龙公司向美国政府提出一项指控,指责标准石油公司滥用垄断地位,通过控制输油管线和炼油设施,打压竞争对手。
雪佛龙公司声称,标准石油公司限制其他石油公司通过输油管线运送原油,从而压低了其他公司的收益。
2.标准石油公司与铁路公司勾结(1925年)1925年,雪佛龙公司再次控告标准石油公司与美国主要铁路公司之间存在勾结,并通过操纵运输成本和优先处理标准石油公司的产品,削弱了竞争对手的地位。
雪佛龙公司指控标准石油公司非法获得了独家优惠待遇,违反了反垄断法。
司法程序:1.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介入(1927年)雪佛龙公司的指控引起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注意。
该委员会决定启动调查,以确定标准石油公司的行为是否构成了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
2.法庭审理(1928年至1930年)在1928年至1930年期间,法庭对此事件进行审理。
雪佛龙公司提出了大量证据,包括文件、证人证言和专业人士的意见,以支持他们的指控。
同时,标准石油公司也提供了自己的辩护证据。
法庭裁决:虽然法院确认了标准石油公司存在一些不公平竞争的行为,但最终裁定标准石油公司并未滥用垄断地位。
法院认为,雪佛龙公司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标准石油公司违反了反垄断法。
律师的点评:该案例是20世纪初美国石油产业中一场重要的商业竞争案件。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CIS案例之二
12
竞争对手分析 ——IBM的CIS IBM的 IBM 竞争情报部门的自我评估 竞争情报部门的自我评估
竞争情报部门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他们使得IBM的全球资源得以集中,从而使公司能更有效地应对 竞争。 他们正在重新部署销售资源以攻击对手的弱点,也正在帮助IBM 公司的诸多部门从整体上把握各自特定的竞争威胁。 竞争情报已经深深根植于IBM公司的产品开发全过程。 但是情报部门认为他们并没有到达终点。他们将继续进行改进和 提高。
4
竞争对手分析 ——IBM的CIS IBM的 IBM
IBM的竞争情报新模式 的竞争情报新模式 新任首席执行官Louis V. Gerstner, Jr.出掌公司大印。从此,IBM对 顾客、市场 和竞争对手 的认识发生 了清晰的变 化。从1993年 Gerstner先生入主IBM开始,他就一直在强调两个问题——顾客和 竞争。 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IBM开始重塑自我,传统上对顾客满意的强 调,正在迅速向新的层面拓展,对竞争的强烈关注已经纳入了议 事日程。 1993年,IBM开始修正其竞争情报运作模式。 年 开始修正其竞争情报运作模式。 开始修正其竞争情报运作模式
■领航员做什么: ·演示团队的步骤方法 ·指导有关“关键情报课题”的面谈 ·利用各业务部门现有的竞争情报成果 ·建立模型 ■我们学到的经验: ·我们需要执行官层次的情报领导 ·我们需要跨职能团队的协同作战 ·咨询师、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以及职业道德 准则很有价值 ·执行官需要战略情报以及战术情报 ·竞争情报可以成为企业文化改变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在企业内部积极地推广和销售竞争情报
3
竞争对手分析 ——IBM的CIS IBM的 IBM
IBM公司的盲点 公司的盲点 IBM的顾客基础面临危险,在销售上败给对手意味着市场份额的 减少、利润的减少,意味着投资额的降低乃至整个企业的衰亡。 管理层并未感觉到有必要或是被迫把切实可行的竞争情报作为成 本投入运用到商业战略、产品计划、营销方案和销售战术之中去。 竞争情报基本上封闭在各个业务部门之内,营销部门、产品开发 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为战,单独实施其竞争分析或商业情报运作。 这些工作以很狭隘的方式执行,而且相互之间很少有联系。 1991-1993年间,IBM公司损失超过140亿美元。
竞争情报成功案例
(3) 案例3
摩托罗拉公司在七十年代曾因不关注日本竞争对手的信息,在彩色电视机产业中败于竞争对手,与1974年退出彩电产业。到了八十年代,摩托罗拉公司开始将精力从单纯的指责日本公司转移到想了解日本公司是如何获得全球领先地位的。首先,摩托罗拉公司成立了竞争情报部门,全面了解竞争对手的实力,将自己的运作模式与日本公司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公司开始重视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将生产出超过日本标准的产品确定为公司新的战略目标,对公司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检测,制定了较高的管理标准,最终生产出竞争力很强的产品,成为国际移动通信设备市场的巨人。
竞争情报成功案例
(1) 案例1
施乐公司是美国复印机产业的巨人之一,在七十年代由于忽视了全球性的竞争威胁而被迫进入防御状态。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在世界复印机市场一直保持垄断地位。但由于忽视了竞争的存在,从1976年到1981年,施乐公司遭遇到了全方位的挑战,其中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是日本的佳能公司,该公司竟然推出了以施乐公司的成本价销售复印机的惊人举措,竞争结果是施乐公司的复印机全球市场份额从82%直线下降到35%。为了弄清佳能公司的降价策略,施乐公司开展了大量的竞争情报研究,通过对竞争对手和自身的对比分析,施乐公司多方面调整了复印机产品的战略和战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最终从日本佳能公司夺回了市场份额。施乐公司认为:如果没有竞争情报,今天得天复印机产业就不会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了。
(2) 案例2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一直是全球消费电器和小家电产业的领导者,但由于公司没有跟踪全球竞争对手的信息,在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策略上固步自封,不愿关注世界竞争环境的变化,掌握产品的国际通用标准,学习竞争对手先进的产品生产和管理经验,到了七十年代末,通用电器公司陷入困境,此时公司才感受到来自日本公司优良产品的压力,开始寻求提高公司运营效率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在一些产品上获得成功,但为时已晚,无力改变通用电器公司失去世界消费电器和小家电产业霸主地位的现实。
琼斯-布莱尔公司案例总结
分析一:把重点放在提高DFW自己动手刷油漆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增加30万美元的广告支出,使认知水 平由25%上升到30%。
假如增加30万美元的广告支出,使认知水平由25%上 升到30%时销售量能比1995年提高2%,则销售额增长 1200*2%=24万美元,弥补不了广告支出30万美元,这个 建议不经济,不应采取。
假如增加30万美元的广告支出,使认知水平由25%上 升到30%时销售量能比1995年提高3%,则销售额增长 1200*3%=36万美元,弥补了广告支出30万美元,尚有盈 余6万元,这个建议可行,应采取。
分析二:生产副总经理:使油漆的价格下降 20%,使之与全国性品牌相同。
假设油漆单价为X美元,原销量为Y。则降价 20%后价格为0.8X美元,则降价后要使销量达到 XY/0.8X=1.25Y,也就是说要使销量增加25% , 才能达到原来的销售额水平。
S*35%-1%*S-6>0
S>17.65 即销售代表只要完成17.65万的销售额就能保本。
可考虑的营销方案
1).200个店,8个销售代表,每个销售代表负责 25个店,每个销售代表平均给公司带来的销售额 为:
1200/3/8=50万美元 如果再增加两名销售代表,保守一点考虑。假 设每人能给公司赢利50万美元,需公司提供12万美 元薪金加上1万美元的销售提成共13万美元。 此项投入能给公司带来100万美元的销售额的增 长。
DFW地区之外的销售额
$24.8
1992
76.4
50.8
25.6
1993
77.6
50.5
27.1
1994
78.4
50.7
27.7
1995
80.0
48.0
案例分析: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的早期竞争
案例分析: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的早期竞争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是1903年由亨利*福特与詹姆斯*卡曾斯,道奇兄弟等创办,由福特任总经理.1912年福特公司聘用詹姆斯*库兹恩任总经理.库兹恩上任后实施了三项决策:1,对主产品"T型车"作出降价的决定,即1910年定的950美元降到850美元以下;2,按每辆"T型车"850美元售价的目标,着手改革公司内部的生产线,在占地面积为278英亩的新厂中首先采用现代化的大规模装配作业线,使过去12.5小时出一辆"T型车",降到9分钟出一辆,大幅度降低成本;3,在全世界设置7000多家代理商,广设销售网点.这三项决策的成功,使"T型车"冲向世界,市场占有率占美国汽车行业之首.1919年,亨利*福特独占福特公司,库兹恩被解雇,福特自任总经理.福特一方面采用低价策略,1924年,每辆"T型车"售价已降到240美元,1926年福特车产量已占美国汽车产量的1/2;另一方面又提出"不管顾客需要什么,我的车都是黑色的",实行以产定销的策略,以"黑色车"来作为福特汽车公司的象征.结果"T型车"在竞争中日益失利,1927年5月终于停产.1928年,福特汽车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被通用汽车公司超过退居第二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1908年成立,由杜邦财团控制.1928年以前,它是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个弱手.1921年斯隆就职于通用汽车公司,针对当时通用汽车公司松散的权力分散状况写了《组织研究》一文,提出了"集中决策控制下的分散作业",使集权和分权得到很好平衡.1923年,斯隆任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改革了经营组织,使公司高层领导人抓经营,抓战略性决策.日常的管理工作由事业部去完成.同时,提出"汽车形式多样化"的经营方针,对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需要.1923年市场占有率仅12%,远远低于福特汽车公司;1928年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超过福特汽车公司.1956年市场占有率达53%,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问题:1。
美国E.G案例分析
建议
• 保留消费品部,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并提高再投资比率。 理由:品牌效应明显、市场份额高、税前资本收益率高, 是公司主要业务部门。 • 整合家俱业,对各经营部门进行合并,统一品牌。理由: 合并后规模较大,行业对毛利敏感,可以提升公司价值; 短期内难以出售,长期看公司有能力进行整合。 • 出售食品部。理由:资本占用量大,税前资本收益率低, 是影响公司价值的主要业务;有一定的基础,便于迅速变 现,找到战略买主,并为公司提供大额资金。 • 出售报社、物业、贷款部门三个部门。理由:所占份额较 低,分散管理精力,经营状况对提升企业价值意义不大。
美国E.G公司部门优 劣势分析 美国E.G公司部门优、劣势分析 E.G公司部门
部门 品牌深入人心 消费品 自由现金流高 税前权益率37% 规模大,占公司业务60%以上 自创企业 食品 连锁网络规模不大 市场竞争激烈 利润不高,税前权益资本收益率12% 占公司业务的1/4 分散经营(8家公司) 品牌不一致 家具 属于中等竞争规模 利润8% 收益率持续下跌 报社 仍能赢利 还可以做广告 规模小 优势 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分额40% 再投资比率低 劣势
美国E.G公司案例分析 美国 公司案例分析
组长:史利君 成员:冯爽 陈婕 李为钢 玮丽斯 张凯 岳鹏飞 郭巍
美国E.G公司销售利润对比图
70
60
50
4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 30 xs
20
10
0 消费品 食品 家具 报社 物业 贷款
分析如下: 分析如下
• 1、 公司主导业务为消费品、食品、家具,销售比重分别为59%、 14%、24%,实现的利润比重分别为63%、17%、11%。报社、物业和 贷款部门所占比重不足10%。 • 2、 公司主业不突出,共有六个业务部门,各部门之间业务关联度不 高。 • 3、 家具的销售贡献率比较低。 • 4、 除消费品外,其他部门竞争力不强。
IBM公司SWOT分析
在过去的80多年里,
IBM始终以超前的技术、
出色的管理和独树一帜
的产品领导着全球信息
工业的发展,保证了世
界范围内几乎所有行业
用户对信息处理的全方
位需求。如:1969年阿
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登球;
1981年哥伦比亚号航天
飞机又成功地飞上了太
空,都凝聚着IBM无与
伦比的智慧。
• 在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竞争激烈的时代,为 进一步发挥IBM的全方 位优势,将信息产业 的最新技术尽快地转 化为有价值的解决方 案,增强竞争优势, IBM在组织机构、管理 模式、产品技术及客 户服务等各方面进行 了重大调整与改革。
①通过使用在线讨论数据库,使IBM 公司全球各地的经理和分析家通过网 络进入竞争情报数据库,对市场及竞 争对手作出新的竞争分析。
②使用IBM公司的全球互联网技术获 取外界信息,利用公司的内部互联网 技术更新企业内部的信息,调整经营 战略。
①市场上有多至12家竞争对手。
②个人电脑革命迅速发展。PC机市 场需求挑战IBM以大型主机硬件设 备为主的研发。
一批优秀人才产生。如:人才管理采用 “蓄水池”计划和“Bench(长板凳)”计划,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为企业输送了 优秀后备人才。
⑤薪金管理形成高效绩文化。
①IBM的各类信息系统已成为世界 许多重要业务领域中最可靠的信息 技术手段。
②业务在华等国进一步拓展,个性 化服务市场需求增加,出现新客户 群。
16
1
6
1
6
125
153
---设定GM-1为竞争对手
因素
权衡 营养保护
评分
权衡评 分
优势与弱势 市场的占有率高
高效益的产品 方便的包装 良好的医药支持 有效的销售人员 积极的销售人员 良好的销售额 足够的推销预算 良好的公司信誉
2011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美国易捕公司案例
案例分析美国易捕公司:捕老大诱饵传统智慧4月的一个早晨,美国易捕公司的总裁玛莎豪斯走进她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科斯塔梅萨的办公室.她驻足凝视着挂在她办公桌旁的爱默生的名言陷入沉思:如果有人可以。
.。
.。
造出比他邻居更好的捕鼠器。
...。
那么全世界的人都将踏破他的门槛。
玛莎想:也许爱默生明白一些他无法领悟的道理。
虽然她做出了更好的捕鼠器--—--易捕牌捕鼠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它感兴趣。
全国五金展玛莎刚从芝加哥举办的全国五金展回来。
她已连续数小时地站在贸易展览会的展台前不下百次地一遍遍回答相同的问题,现在有点累。
然而,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每年,国家五金展的官方都要评选出本届参展的最佳产品.这届展会上,易捕牌捕鼠器脱颖而出,一举击败了其他300件新产品夺得大奖。
但是,对于易捕牌捕鼠器来说,这点声名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了.《人物》杂志早就刊登过一篇关于它的特别报道,不少访谈节目、各类新闻媒体和商业出版物上都对它进行过介绍.尽管受到了如此多的关注,但人们对捕鼠器的需求并未像玛莎预想的那样实现增长。
她希望这次获奖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刺激捕鼠器的销售。
背景一伙投资人获得了新发明的捕鼠器在全球市场上的营销权后,组建了美国易捕公司,并同意每售出一个捕鼠器就付给发明并持有该产品专利的退休农场主一笔许可费.投资方聘请玛莎出任总裁,经营和管理这家公司。
易捕和一家塑料制品公司签订了生产捕鼠器的合同。
捕鼠器由一个长6英寸、直径1~1.5英寸的方形塑料管组成,管子在中部向上弯折成30度角,这样管子的前端水平放置时,后端便向上翘起。
管子后端安装着一个可拆卸的盖子,用于放置诱饵(奶酪、狗粮或者其他美食)。
装置的前端装有一个带铰链的小门,当捕鼠器处于“开”的状态时,小门底部两边的门角就架在两根细小的“支架”上。
这个构造简单的捕鼠器可以轻易的捉住老鼠。
老鼠闻到诱饵的香味后,从开口的一端进入管子, 只要它跨过折角处爬向诱饵,它自身的重量会使原本翘起的一端落下,而开口的一端翘起,铰链门落下封住开口。
案例:美国钢铁公司
2020/6/6
9
问题2
负担
问题3
一、 100亿美元的福利成本
二、远离海岸线 运输成本高,其 众多工厂位置见 右图。
2020/6/6
10
美国钢铁公司在遭遇困境时,并 没有退缩,积极响应客户对服务 和管理方面的需求,与其他软件 公司合作,开发了供应链系统及 其他系统,并成立直销中小企业 客户的部门( StraightLine Source)。主席托马斯以开拓和 进取的精神带领百年企业拓展新 技术老树发新芽,成为业界革新 的领头羊。
2020/6/6
3
二、美国钢铁公司改进信息 系统前存在的问题
1.订单人工填写,传统生产流程和信 息传递缺乏效率,影响了下游生产企 业的生产和销售。
美国钢铁公司拥有4家工厂和120家加工厂,每个加工厂各 自有一套追踪与订购系统,各自为存货编写代码,使得流程追 踪困难,无法追踪订单在生产流程中的动向,不能告知客户其 订购的钢铁何时才能送达。
4. 赚取高额的利润回报。
2020/6/6
13
五、信息管理系统无法解决的问题
1.影响美国钢铁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 题:单位产品生产成本过高始终制约了企 业的优势竞争力。
由于用工成本、企业地理位置、原材 料采购成本过高等问题的制约,信息管理 系统降低单位产品成本空间有限。
2.企业发展规模不能适应全球化竞争的 需要,信息系统管理效益不能通过规模效 应进行有效放大。
之后才有可能这么做的。
2020/6/6
12
问题6
美国钢铁公司销售软件给其他公司。但是保证比美国钢铁 公司落后一个版本。这是很明智决策,理由如下:
1. 使管理革新和技术进步成为持续进程。
2. 使美国钢铁成为钢铁技术和管理的领头羊,保持行业 领先,有利于其竞争战略的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知名公司企业竞争情报案例分析作者:不详来源:慧聪网2006-09-081、引言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是近年来兴起的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分析研究及其新型服务方式,受到图书情报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涉足竞争情报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引进和应用国外竞争情报的技术方法。
因而,国外一些企业成功开展竞争情报活动的案例和经验也开始逐渐被学习借鉴。
美国作为竞争情报实践和理论的发源地之一,其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活动是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日本等外企业的激烈竞争。
20世纪50-60年代期间,随着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崛起,美国公司在很多传统优势产业的全球霸主地位受到强大的挑战,通用汽车、IBM、摩托罗拉、柯达、施乐等美国王牌企业在强劲的竞争对手面前纷纷败北,有的甚至被竞争对手彻底打垮。
后来美国企业界和经济学家经过认真研究、惊奇地发现日本企业在激烈的商战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从政府到企业都对竞争情报高度重视,而美国企业则把竞争的失败归结于政府没有采取行政干预措施,对国外企业设置相应的关贸壁垒,以保护美国企业的利益,从根本上违背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基本规律。
通过认真的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公司如IBM、施乐、惠普、摩托罗拉、柯达等先后认识到竞争情报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纷纷建立了企业自己的竞争情报研究部门,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竞争情报,使得企业在与竞争对手进行的市场争夺战中,重新占有先机,陆续夺回了竞争的主动权。
本文重点介绍摩托罗拉、IBM和施乐三家企业成功开展竞争情报活动的案例和经验,以期能够对开展竞争情报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所启发。
2、摩托罗拉公司依靠竞争情报果断确立发展新领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案例摩托罗拉公司创建于1928年,最初生产汽车收音机,1965年进入彩色电视机市场,并于1967年开发推出美国第一台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很快成为美国著名的电视机制造商。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彩色电视机市场需求已向高质量便携式和台式机型发展,但该企业忽视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和新的竞争对手已迅速崛起,仍然集中力量生产落地式电视。
而索尼、松下等日本企业在认真研究国际市场彩电竞争态势及其发展趋势,以及美国顾客需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顾客消费心理,迅速研制开发高质量的便携式彩电,并不断增加产品品种和功能,以满足美国用户的要求,与摩托罗拉公司在彩电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竞争。
由于摩托罗拉公司拒绝改变自己的经营发展模式以迎接索尼、松下等竞争对手的挑战,最终在竞争中失败了。
摩托罗拉公司于1974年退出电视机市场,被迫将国内电视机业务卖给了日本的Matsushita公司。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摩托罗拉公司开始认识到竞争情报研究与系统建设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精力从单纯指责日本企业,寻求政府保护方面转移到通过研究竞争情报,来深层次了解日本企业是如何获得全球领先地位的。
首先摩托罗拉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竞争情报研究部门,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专门聘请了曾担任过美国联邦政府科技情报执行官的简?赫林先生任公司竞争情报部主任,加强了以竞争情报为核心的信息管理,先后通过运用竞争者动态分析、Benchmarking 等竞争情报分析技术将自己的运行方式与日本业内最好的公司进行对比,重新审视自己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程序,同时针对日本索尼、松下等竞争对手企业的优势、运营状况及其销售态势进行情报研究。
发现尽管摩托罗拉等美国企业在彩电产品生产核心技术方面仍然拥有较大竞争优势,但日本竞争对手企业在生产规模、经营管理和产品价格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已经能够以很有竞争力的生产成本生产出很高品质的产品,并且迅速推向世界市场。
其企业总体水平已在全球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美国企业在彩色电视方面继续与日本企业在彩电产品领域进行竞争已不可能取胜。
因而果断地决定充分发挥摩托罗拉公司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核心技术的特长,迅速将主要产品开发重点转移到移动通讯领域方面,并且与一些美国公司和政府合作成立了一个名为Sematech的机构,专门从事针对日本企业的竞争情报研究工作,为制定竞争策略提供依据。
同时摩托罗拉公司还集中力量重点跟踪诺基亚、爱立信和西门子等新的竞争对手的发展动向,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和营销环节等的信息集成管理,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从而确定了摩托罗拉公司作为世界顶级移动通讯产品生产商的地位。
正是由于摩托罗拉公司依靠竞争情报,在竞争情报投入上居全美第2位,从而保障了公司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全球竞争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实力,果断地重新确定新的发展重点,使其电子通讯主要产品,如寻呼机、移动电话等产品在世界范围的市场上有着杰出的表现。
目前摩托罗拉公司已进入世界电子信息技术100强企业之列,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美元,其中竞争情报对销售收入增长的贡献高达12%。
3、IBM公司通过建立竞争情报体系,实现企业扭亏为盈的案例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IBM公司对市场竞争趋势的判断出现重大失误,忽视了当时迅速发展的个人电脑革命,仍然认为大型主机硬件设备的研制开发会给公司带来持续的繁荣。
而且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IBM集权化的组织结构和官僚化的管理体制,加快了公司经营危机的来临,到20世纪90年代,公司终于陷于严重的困境中,在1991年至1993年,IBM公司的亏损超过147亿美元,成为美国公司历史上最大的净亏损户,其在全球电脑市场上的销售排名1994年下降到第三位,股票价格下跌了50%,公司发展和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
1993年1月,IBM董事会决定辞退公司总裁,并由曾任职于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的原美国RJR食品烟草公司总裁路易斯?郭士纳(Louis Gerstner)先生临危受命,担任IBM 新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郭士纳先生一上台就发现该公司的竞争地位已受到实质性侵害,决定对公司的最高决策层和管理层进行改组,以完善具备战略性的领导体制,成立了IBM中、长期战略决策组织,即政策委员会和事业运营委员会。
并认识到建立一个公司层面统一和正式的竞争情报体制的重要性,提出要“立即加强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建立一个协调统一的竞争情报运行机制”,“将可操作的竞争情报运用于公司战略、市场计划及销售策略中”。
在郭士纳先生的大力支持下,IBM公司启动了一个建设和完善竞争情报体系的计划,并建立了一个遍及全公司的竞争情报专家管理其全部运作的核心站点。
IBM公司的决策层希望通过该计划,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企业的竞争对手拉拢IBM公司客户的企图。
为了对付这些竞争对手,公司组织实施了“竞争者导航行动”竞争情报项目,重点针对IBM在市场中的12个竞争对手,派出若干名高级经理作为监视每个竞争对手的常驻“专家”,责任是确保IBM公司掌握其竞争者的情报和经营策略,并在市场上采取相应的行动,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司的竞争情报体系。
该竞争情报体系包括完善的管理信息网络和监视竞争对手的常驻“专家”和与之协同工作的IBM公司的竞争情报人员,以及生产、开发、经营和销售等职能部门的代表,由这些人员构成一个个专门的竞争情报工作小组,负责管理整个计划中相关方面的竞争情报工作。
分布在整个公司的各个竞争情报工作组每天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通过基于Lotus公司Nores软件的系统为工作组提供在线讨论数据库,能够使IBM公司全球各地的经理们和分析家通过网络进入竞争情报数据库,并作出新的竞争分析。
竞争情报小组还使用IBM公司的全球互联网技术获取外界信息,利用IBM公司的内部互联网技术更新企业内部的信息。
随着这一体系的不断完善,竞争情报开始融入到IBM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在经营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整竞争情报工作重点及建立新的竞争情报体系,使IBM公司各部门的竞争情报力量能够有效地集中对付主要的竞争对手和主要威胁,并提供各种办法提高各竞争情报小组的协作水平,优化了原有的情报资源,增强了公司适应市场变化和对抗竞争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全球市场上客户们的需求,公司销售收入持续增长。
竞争情报在IBM公司经营改善中的作用也逐步显现出来。
据调查,在1998-2000年期间,竞争情报对整个公司业绩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8%和9%。
以后IBM公司在信息技术行业中又重新获得了领先地位,到2001年公司利润总额达80.93亿美元,股东权益为194.33亿元,IBM高速增长的商业利润再次受到公众的关注。
4、施乐公司运用竞争情报加强竞争对手分析,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反败为胜。
美国施乐公司作为世界复印机行业的巨人之一,于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首次推出办公用复印机(型号为Xerox914),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施乐公司也因此垄断世界复印机市场长达10多年之久。
后来,由于随着理光、佳能等日本企业先后进入复印机市场,该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施乐公司忽视了全球性的竞争威胁情报研究,不能及时对经营战略进行调整,最后被迫进入防御状态。
到20世纪80年代初,施乐公司的复印机全球市场份额由82%下降到35%。
这时施乐公司才开始分析日本的产品和价格,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日本佳能公司竟然采取了以施乐公司的成本价销售复印机。
起初与其他美国企业一样,施乐公司怀疑日本产品质量差,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施乐公司又认为日本产品采取低价倾销策略,价格如此之低肯定赚不到钱,结果又错了。
经过对日本产品深入细致的竞争情报分析对比后,施乐公司才发现竞争对手企业在产品导入市场的时间和投入的人力都只有本公司的1/2,而且设备安装时间仅是本公司的1/3,这就是竞争对手可以大幅度降价的关键原因。
为了夺回已失去的市场份额,施乐公司加强了对竞争对手情报的搜集、处理和分析工作,决定以公司市场调研部为基础,成立了专门的竞争情报研究部门,协调和领导整个公司的竞争情报工作。
为了时刻获得情报信息,施乐公司在3个层次上开展了竞争情报研究:①全球性的,由施乐公司的营业部负责收集和分析影响公司长期计划或战略计划的信息。
②全国性的,由美国顾客服务部收集美国国内的竞争情报。
③地区性的,充分利用在公司遍布在美国的37个销售服务网点,要求通过各自的市场经理收集和分析所在地区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公司建立“竞争数据库”和“顾客数据库”。
而且为了实施竞争情报分析,施乐公司还成立了竞争评估实验室,组织实施反求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专门用以剖析竞争对手产品或有竞争威胁的产品。
情报专家们通过合法渠道将这些产品买来并拆开,对其进行非常细致的分析,包括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点、每一个优点和每一个缺点,尤其是公司可能面临的专利技术和秘密技术的应用及其特点,以了解竞争对手产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实用方法和制造原理,而后将分析报告传送给设计师和工程师,使他们能够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开发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