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法律案例及分析青少年(3篇)

法律案例及分析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21年5月,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

被告人小王(化名),男,16岁,系某中学初三学生。

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加上对网络游戏的热衷,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暗中观察后,小王选择在深夜潜入邻居李某家中盗窃。

经调查,小王共盗窃了李某家中的现金、电子产品等财物,价值人民币2万余元。

二、案件经过2021年6月,李某在家中发现自己家中财物被盗,遂报警。

警方经过调查,迅速锁定了嫌疑人小王。

在警方的审讯下,小王交代了其盗窃的事实。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案件审理案件移送至某市人民法院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小王进行了审理,并充分考虑了其未成年人的身份、犯罪动机、悔罪表现等因素。

法院认为,小王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但鉴于其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且认罪态度良好,悔罪表现明显,故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四、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王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忙于工作,对其关爱不足,导致其产生盗窃的念头。

(2)学校因素:小王所在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未能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也未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3)社会因素: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一些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导致其价值观扭曲,追求物质享受。

2.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小王已满16周岁,其盗窃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关心其生活,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法律青少年案例剖析(3篇)

法律青少年案例剖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犯罪的高发期。

本案例选取一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旨在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预防措施,以期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市某中学初三学生李某,因家庭矛盾、交友不慎等原因,与同年级同学王某、赵某结成犯罪团伙。

该团伙在校园内多次实施盗窃、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教学秩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1)家庭原因:李某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缺乏关爱和引导,导致其心理扭曲,易受不良影响。

(2)学校原因: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心理素质较差。

(3)社会原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网络暴力、校园欺凌等,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2. 犯罪特点(1)犯罪动机复杂:青少年犯罪动机往往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2)犯罪手段简单:青少年犯罪手段多为盗窃、敲诈勒索等,作案手段简单、暴力性强。

(3)犯罪团伙化:青少年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作案时相互勾结,共同作案。

3. 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

(3)净化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打击网络暴力、校园欺凌等不良风气,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4)加强法制宣传: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提高青少年对法律的认知,增强法律意识。

四、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要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从多个层面加强教育、引导和防范。

本案例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法律讲堂青少年犯罪案例(3篇)

法律讲堂青少年犯罪案例(3篇)

第1篇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青少年犯罪案例的分析,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预防措施,以期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视,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成长环境。

一、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案例简介: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一名高一年级学生因与同学发生争执,持刀将对方刺伤。

事件发生后,受害者的家长报警,警方介入调查。

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青少年家庭存在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导致学生道德观念淡薄。

- 社会环境因素:部分青少年受到网络、影视等不良信息的影响,模仿暴力行为,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2. 特点分析:- 冲动性:青少年时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冲动行事,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 报复性:部分青少年因受到欺凌或挑衅,产生报复心理,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 团伙性:青少年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相互影响,加剧犯罪行为。

二、案例二:网络诈骗犯罪案例简介:一名初中生在网络上结识了一群“朋友”,他们以获取网络游戏装备为名,骗取了这名初中生及其家长的财物。

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 网络成瘾: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网络诈骗分子的诱惑。

- 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容易相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上当受骗。

- 家庭监管不力: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网络行为监管不力,导致孩子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2. 特点分析:- 隐蔽性:网络诈骗犯罪往往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具有很高的隐蔽性。

- 跨地域性:网络诈骗犯罪不受地域限制,涉案范围广,查处难度大。

- 团伙化:网络诈骗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分工明确,具有较强的组织性。

青少年具体法律案例分析(3篇)

青少年具体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案情简介:小明,男,17岁,某中学高三学生。

2023年3月,小明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的想法。

经过一番策划,他选择在学校附近的文具店内实施盗窃。

3月15日晚上,小明趁店内无人之际,窃取了价值人民币5000元的文具。

得手后,小明迅速逃离现场,并将赃物变卖。

3月20日,案发文具店老板发现被盗,随即报警。

警方根据监控录像和线索,于3月22日将小明抓获。

案例分析:一、案件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案中,小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了文具店内的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二、案件分析1. 犯罪动机小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盗窃动机,这是导致其犯罪的主要原因。

家庭经济困难并非犯罪行为的合理借口,但却是小明走上犯罪道路的诱因。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犯罪的现象并不少见。

因此,关注青少年家庭经济状况,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和心理疏导,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2. 犯罪手段小明在实施盗窃过程中,选择了秘密窃取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他事先对盗窃目标进行了选择,并在作案时尽量避免被发现。

这种作案手段表明小明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但也反映出其防范意识不强。

3. 犯罪后果小明盗窃行为给文具店老板造成了经济损失,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犯罪后果方面,本案属于一般盗窃案件,对社会的危害性相对较小。

三、法律适用1. 刑法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小明犯盗窃罪,应当依法受到刑事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综合考虑小明的犯罪动机、手段、后果以及悔罪表现,法院可依法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刑事诉讼法适用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法律案例评析范文(3篇)

青少年法律案例评析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例,对青少年法律案例进行评析,以期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件背景2018年,某市发生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张某,男,17岁,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经查,张某伙同他人,在一个月内多次在公共场所实施盗窃,涉案金额共计2万余元。

张某的父母对其行为深感痛心,表示愿意赔偿受害人损失,并请求司法机关从轻处理。

三、案件评析(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原因:张某的家庭属于单亲家庭,父母忙于工作,对他的关爱和教育不足。

在成长过程中,张某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导致其心理发展不平衡,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2. 学校原因:张某就读于某中学,学校对学生管理不到位,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够重视。

这使得张某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法制观念淡薄。

3. 社会原因:张某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风气浮躁,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游戏的普及也使得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忽视了学业和现实生活。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张某已满十六周岁,对其犯罪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张某在犯罪过程中,给受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3. 刑事附带民事责任: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受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赔偿损失。

本案中,张某的父母愿意赔偿受害人损失,司法机关可以从轻处理。

(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1. 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关爱和教育,培养孩子的法制观念和道德品质。

2. 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社会教育:加强社会风气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青少年触犯法律典型案例(3篇)

青少年触犯法律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触犯法律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揭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预防措施,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参考。

二、典型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市一名16岁少年因抢劫被判刑案例简介:小明(化名),16岁,初中辍学后沉迷网络游戏,因欠下巨额游戏装备费用,遂萌生抢劫念头。

一天,小明与同伙窜至一居民小区,持刀抢劫了一名女性,抢得人民币500元及一部手机。

案发后,小明被警方抓获,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案例分析:小明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家庭因素:小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和教育,导致其心理扭曲。

(2)社会因素:小明沉迷网络游戏,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法律意识淡薄。

(3)学校因素:小明初中辍学,缺乏良好的教育,未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案例二:某县一名17岁少女因参与聚众斗殴被判刑案例简介:小芳(化名),17岁,高中在读生。

一天,小芳因与同学发生矛盾,遂纠集多名同学,持械与对方发生斗殴。

在斗殴过程中,小芳将对方打成重伤,后被警方抓获。

经审理,小芳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案例分析:小芳参与聚众斗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情绪冲动:小芳因与同学发生矛盾,未能控制情绪,导致行为失控。

(2)法律意识淡薄:小芳对聚众斗殴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未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承担法律责任。

(3)同伴压力:小芳在同学中受到不良影响,认为参与斗殴是一种勇敢的表现。

3. 案例三:某市一名15岁少年因盗窃被判刑案例简介:小强(化名),15岁,初中在读生。

小强因沉迷网络游戏,经常向同学借钱购买游戏装备。

然而,小强并未偿还借款,反而变本加厉,开始盗窃同学的钱财。

在一个月内,小强先后盗窃了5名同学的财物,共计人民币2000元。

案发后,小强被警方抓获,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案例分析:小强盗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家庭因素:小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关爱和指导。

青少年法律经典案例分析(3篇)

青少年法律经典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阶段。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法律意识的淡薄,往往容易触犯法律,造成不良后果。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青少年法律经典案例,探讨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案例一:未成年人盗窃案1. 案例简介小张,17岁,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盗窃念头。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张盗窃了邻居家的笔记本电脑。

案发后,小张被公安机关抓获,经调查,小张已构成盗窃罪。

2. 案例分析(1)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

小张在作案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触犯法律,对盗窃罪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2)家庭教育缺失。

小张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未能从小培养其法律意识,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小张生活在治安较差的环境中,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3. 教训与启示(1)加强青少年法律教育。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2)强化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其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3)净化社会环境。

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案例二: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1. 案例简介小王,15岁,沉迷网络游戏,欠下巨额债务。

为偿还债务,小王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网络诈骗,涉案金额达数十万元。

案发后,小王被公安机关抓获,经调查,小王已构成诈骗罪。

2. 案例分析(1)网络成瘾。

小王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其荒废学业,产生心理扭曲,走上犯罪道路。

(2)法律意识淡薄。

小王在实施网络诈骗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触犯法律。

(3)社会监管不力。

网络平台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监管不力,导致小王有机会实施犯罪。

3. 教训与启示(1)加强网络监管。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共同努力,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2)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

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法律案件分析青少年(3篇)

法律案件分析青少年(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凸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健康成长对社会稳定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部分青少年因各种原因走上犯罪道路,不仅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本文将从一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入手,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案件概述2019年,某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被告人小张,17岁,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持刀将对方刺伤,造成对方重伤。

案发后,小张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小张平日性格孤僻,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家庭环境较为紧张。

此次犯罪,小张供述称,其因一时冲动,没有考虑后果。

三、青少年犯罪成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在小张的案例中,其家庭环境紧张,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沟通,导致小张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

2.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但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小张所在学校虽然重视学习成绩,但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

3. 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部分青少年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如网络赌博、毒品等。

小张在案发前曾接触过网络赌博,受到不良影响。

4. 心理因素: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小张因性格孤僻,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四、对策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子女的成长,加强与子女的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子女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3. 净化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赌博、毒品等违法犯罪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青少年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法律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分析以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为切入点,通过对案件背景、犯罪过程、法律适用等方面的分析,探讨青少年法律犯罪的原因、特点及预防措施,以期对青少年法律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6岁,系该校初三学生。

案发当晚,李某与同班同学王某(男,15岁)因琐事发生争执,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造成王某重伤。

案发后,李某逃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犯罪过程1. 犯罪动机:李某与王某的矛盾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

在一次课间休息时,两人因争执而发生了肢体冲突。

李某在冲突中受到伤害,心生怨恨。

2. 犯罪手段:案发当晚,李某携带一把折叠刀来到王某家,趁王某不备,持刀将其刺伤。

3. 犯罪后果:王某被刺伤后,李某逃离现场。

王某经抢救后,仍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

四、法律适用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李某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犯故意伤害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 刑罚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李某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依法应当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青少年法律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李某的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李某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其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低下。

2.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未能充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容易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4. 个人心理因素:李某性格孤僻,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容易产生怨恨心理,最终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和道德品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法律案例分析范文青少年(3篇)

法律案例分析范文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发生在我国某市的青少年抢劫案,旨在通过对该案的分析,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法律适用、教育改造以及预防措施。

二、案件概述(一)基本案情2022年5月,某市高中生李某与同学王某、赵某因一时冲动,预谋抢劫。

三人分工明确,李某负责寻找作案目标,王某负责实施抢劫,赵某负责望风。

在一次放学途中,李某发现了一名独自行走的中学生小张,三人遂决定对其实施抢劫。

当天下午,王某持刀将小张逼至一处偏僻角落,赵某在附近望风。

王某威胁小张交出钱财,小张无奈之下将身上的200元现金交给王某。

得手后,三人迅速逃离现场。

事后,小张报警,警方迅速将三人抓获。

(二)案件处理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案中,王某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抢劫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二)抢劫财物数额巨大的;(三)抢劫致人死亡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多人;(五)抢劫手段恶劣,情节严重的。

本案中,王某抢劫的金额虽不大,但考虑到其系未成年人,具有自首情节,且认罪态度较好,故法院依法对其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00元。

三、案例分析(一)法律适用本案中,法院对王某的定罪量刑符合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首先,法院认定王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其次,法院根据王某的犯罪情节、认罪态度等因素,依法对其从轻处罚,体现了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宽严相济原则。

(二)教育改造本案中,法院对王某的判决体现了对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

一方面,通过刑罚的制裁,让王某认识到犯罪的严重后果,从而悔过自新;另一方面,法院在判决中明确指出,王某应当接受社区矫正,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学习法律知识等方式,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

法律青少年案例剖析(3篇)

法律青少年案例剖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更是备受社会关注。

本案例选取一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旨在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预防措施,以期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案例简介(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6月,某市某中学学生陈某因涉嫌抢劫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经调查,陈某曾因盗窃被学校处分,但并未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

案发当晚,陈某伙同另一名未成年人刘某,携带刀片,强行进入某便利店,抢走店内财物共计人民币2000元。

案发后,陈某和刘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处理结果陈某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刘某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此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部门也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案例剖析(一)青少年犯罪原因1. 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青少年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导致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下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创伤,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因素(1)学校教育偏差:部分学校过分注重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等方面存在缺陷。

(2)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害者往往因为无法承受心理压力而走上犯罪道路。

3. 社会因素(1)社会不良风气:部分青少年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导致价值观扭曲。

(2)网络诱惑: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特点1. 犯罪手段多样化:青少年犯罪手段不断创新,从传统的盗窃、抢劫发展到网络犯罪、毒品犯罪等。

2. 犯罪团伙化:部分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团伙化特点,成员之间相互勾结,作案手段更加隐蔽。

3. 犯罪动机低级:青少年犯罪动机往往源于物质追求、报复心理等低级动机。

法律青少年案例及分析(3篇)

法律青少年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介绍案例一:小张,男,17岁,初中毕业。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小张辍学在家,整日游手好闲。

一天,他与几个朋友在街头闲逛时,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地,身边无人帮忙。

小张心生歹念,与朋友一起将老人身上的财物抢走。

事发后,小张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案例二:小王,女,15岁,高中一年级学生。

小王性格孤僻,与同学关系紧张。

一次,她在课堂上因与同学发生争执,被班主任批评。

放学后,小王怀恨在心,回到家中拿起一把水果刀,将班主任刺伤。

事发后,小王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三、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案例一和案例二中的青少年犯罪,都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

小张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的成长;小王则因家庭关系紧张,缺乏关爱。

这些因素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但部分学校存在教育质量不高、管理不善等问题。

案例一中的小张因辍学在家,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案例二中的小王则因与同学关系紧张,无法在课堂上正常学习。

这些问题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容易产生犯罪念头。

3. 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犯罪产生了严重影响。

案例一中的小张和小王,都受到了街头不良行为的影响。

此外,网络暴力、色情信息等不良信息也容易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4. 个人因素青少年自身因素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

部分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道德沦丧,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案例一中的小张和小王,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四、预防措施1. 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

关于青少年法律案例(3篇)

关于青少年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青少年法律案例,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法律后果以及预防措施,以期对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一:校园欺凌案【案例背景】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李某,因不满同班同学张某对其开玩笑,遂伙同他人对张某进行殴打,致张某多处受伤。

事后,李某等人逃离现场,未及时报警。

【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李某缺乏法律意识,认为开玩笑可以随意侮辱他人;家庭教育缺失,未能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教育存在不足,未能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2. 法律后果:李某等人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李某等人的行为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

3. 启示:加强青少年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强化家庭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预防校园欺凌的制度和措施。

三、案例二:盗窃案【案例背景】某中学高一学生王某,因沉迷网络游戏,欠下大量债务。

为了筹集资金,王某盗窃了同学家的笔记本电脑,价值人民币5000元。

【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王某缺乏自制力,沉迷网络游戏,导致价值观扭曲;家庭教育缺失,未能培养其正确的消费观念;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王某认为盗窃是一种可行的手段。

2. 法律后果:王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王某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

3. 启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强化家庭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消费观念;加强社会风气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案例三:交通肇事案【案例背景】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赵某,驾驶电动车与一名行人发生碰撞,造成行人重伤。

事故发生后,赵某未停车查看,也未报警,逃离现场。

【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赵某法律意识淡薄,认为事故发生后逃离现场可以逃避责任;缺乏交通安全意识,驾驶电动车时超速行驶。

法律案例分析青少年(3篇)

法律案例分析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走上了犯罪道路。

本案例选取一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通过分析案件过程、法律适用以及社会影响,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法律问题。

二、案例介绍(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6月,某市发生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张某,男,17岁,初中文化程度。

张某因涉嫌抢劫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经查,张某伙同同案犯李某(16岁)、王某(15岁)于2019年5月某日晚,携带刀具在某小区内抢劫一名女性,抢得现金1000元。

作案后,三人分赃,张某分得600元。

(二)案件处理公安机关依法对张某、李某、王某三人进行逮捕。

经审理,法院认为张某、李某、王某三人共同抢劫他人财物,构成抢劫罪,依法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两年、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三、案例分析(一)案件原因分析1. 家庭原因:张某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离异,张某跟随母亲生活。

母亲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张某,导致张某缺乏关爱,性格孤僻,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2. 学校原因:张某就读于当地一所初中,学校教育质量不高,部分教师对学生关爱不足,导致张某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严重。

3. 社会原因:张某生活在社会风气较为复杂的环境中,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如网络赌博、毒品等,这些因素对张某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法律适用分析1. 刑法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李某、王某三人共同抢劫他人财物,构成抢劫罪。

2. 刑罚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罪的刑罚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案中,法院依法对张某、李某、王某三人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社会影响分析1. 对受害者的影响:本案中,受害女性遭受抢劫,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家庭财产遭受损失,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案例分析法律青少年(3篇)

案例分析法律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探讨法律在青少年犯罪治理中的作用,本文将以一起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二、案例简介2018年,某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抢劫案。

犯罪嫌疑人甲、乙、丙均为未成年人,因生活贫困,共同策划抢劫。

在实施抢劫过程中,三人抢夺了受害人的财物,并将受害人打伤。

案发后,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将三人抓获。

三、案例分析1.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部分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缺乏教育意识等原因,导致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青少年道德素质低下。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具有很大影响。

如网络、影视作品等传播不良信息,使青少年价值观扭曲,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 法律在青少年犯罪治理中的作用(1)法律具有威慑力。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

通过依法惩处犯罪行为,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使青少年意识到犯罪的严重后果。

(2)法律具有教育作用。

在审判过程中,法院可以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使其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法律具有预防作用。

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四、法律与青少年犯罪治理的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优化学校教育。

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影视作品等传播渠道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传播。

4. 完善法律体系。

针对青少年犯罪特点,制定专门的法律规定,加大对青少年犯罪的惩处力度。

5. 强化法律援助。

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其解决法律问题,使其在法律保护下健康成长。

五、结论法律在青少年犯罪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法律案例分析范文青少年(3篇)

法律案例分析范文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7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5岁,系该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李某因长期受到同学欺负,心生怨恨。

在一次放学后,李某持刀将欺负他的同学张某刺伤,造成张某重伤。

案发后,李某逃逸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审理此案由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李某的年龄、犯罪动机、犯罪后果等因素,依法进行了审理。

三、案例分析1. 犯罪主体分析李某作为未成年人,属于青少年犯罪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李某的年龄虽然不满16周岁,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2. 犯罪动机分析李某犯罪的动机是报复。

长期受到同学欺负,使李某产生了怨恨心理。

这种心理的积累最终导致了李某的犯罪行为。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因此,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3. 犯罪后果分析李某的犯罪行为造成了张某重伤,给张某及其家庭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李某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4. 法律适用分析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李某进行了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李某不满十六周岁,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应当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因此,法院在判决时充分考虑了李某的年龄、犯罪动机、犯罪后果等因素,依法对其进行了判决。

四、案例启示1.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青少年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某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

受害者小明(化名)是一名初二学生,因成绩优异而受到同学嫉妒。

在一段时间内,小明遭到了多名同学的辱骂、殴打和孤立,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经过调查,发现这起事件涉及多名青少年,其中包括施暴者和旁观者。

二、案件经过1. 事件发生:小明因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受到同学嘲笑,随后遭到多名同学的辱骂和殴打。

在课间休息时间,小明再次遭到同样的待遇,甚至被要求在地上爬行。

2. 事件升级:随着时间的推移,欺凌行为愈发严重。

小明被要求向欺凌者下跪、拍打胸部,甚至被逼迫向全班同学道歉。

期间,小明多次向班主任反映情况,但班主任未给予重视。

3. 事件爆发:在一次课间休息时,小明再次遭到殴打,他忍无可忍,奋起反抗。

此时,旁观者小李(化名)上前劝架,却被误伤。

事件最终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三、案件分析1. 施暴者心理分析:施暴者多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遭遇挫折,为了发泄情绪,选择欺凌他人。

此外,部分施暴者存在暴力倾向,认为通过暴力手段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2. 旁观者心理分析:部分旁观者存在“旁观者效应”,认为他人会受到伤害,而自己不会受到影响。

此外,部分旁观者可能害怕介入冲突,担心自己受到伤害。

3. 学校管理问题:学校在事件发生后,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制止欺凌行为,导致事件恶化。

此外,班主任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存在失职行为,未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4. 家庭教育问题: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四、案件处理1. 学校处理:学校对涉事学生进行了严肃处理,对施暴者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他们向受害者道歉。

同时,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2. 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中学生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中学生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其中,中学生犯罪案件尤为引人瞩目。

本案例选取一起中学生犯罪案件,旨在通过对案件的分析,探讨中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预防措施,以期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案例介绍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某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

甲、乙、丙三名中学生因琐事发生争执,甲一怒之下拿起椅子砸向乙,导致乙头部受伤。

事后,甲、乙双方家长报警,警方介入调查。

经调查,甲、乙双方均未满18周岁。

案例二:盗窃案某市一名中学生小明(化名)因家庭贫困,产生盗窃念头。

一天,小明趁商店老板不注意,盗走店内价值3000元的手机一部。

案发后,小明被警方抓获,并移交至当地人民法院审理。

三、案例分析(一)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1. 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缺失:甲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对甲的教育和关爱,导致甲缺乏家庭温暖,性格孤僻。

-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及时发现甲的心理问题,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 社会环境影响:网络暴力、影视作品等不良信息对甲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产生暴力倾向。

2. 特点分析:- 暴力行为低龄化:甲、乙双方均为未成年人,暴力行为发生较早。

- 暴力手段多样化:从肢体冲突到使用工具,暴力手段不断升级。

- 暴力原因复杂化: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3. 预防措施:-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网络、影视作品等不良信息的监管,减少不良影响。

(二)案例二:盗窃案1. 原因分析:- 家庭贫困:小明家庭贫困,生活压力较大,导致其产生盗窃念头。

- 法律意识淡薄:小明对盗窃行为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认为自己可以逃避惩罚。

- 社会交往能力差:小明性格内向,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法律案例分析青少年(3篇)

法律案例分析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上升趋势。

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旨在通过分析案件的具体情况,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法律后果以及预防措施。

二、案件概述某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抢劫案。

被告人小张,男,17岁,初中文化程度。

被害人小王,男,15岁,初中文化程度。

案发当晚,小张和小王在放学途中,看到一名单身女性行走,两人产生抢劫的念头。

小张和小王持刀将被害人小王逼至一处偏僻角落,威胁其交出钱财。

在抢劫过程中,被害人小王反抗,小张用刀将其刺伤。

随后,两人逃离现场。

被害人小王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

三、案件分析1. 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小张和小王均来自单亲家庭,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这种家庭环境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不足:两人在学校表现不佳,学习成绩差,缺乏对知识的渴望。

学校教育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诱惑时,无法正确应对。

(3)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社会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风气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也加剧了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2. 法律后果分析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被告人小张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小王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被害人小王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其家属可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3. 预防措施分析(1)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3)净化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法律青少年案例及分析(3篇)

法律青少年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其中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尤为突出。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和预防,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对其进行分析。

二、案例简介2019年5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

犯罪嫌疑人张某,男,17岁,初中毕业。

由于长期遭受同学欺凌,张某心生怨恨,决定报复。

在一次课间休息时,张某携带一把水果刀,将一名同学刺伤,导致该同学重伤住院。

事后,张某主动投案自首。

三、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原因:张某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张某长期跟随祖母生活。

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张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学校原因:张某就读的中学管理不善,校园暴力现象严重。

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导致张某产生报复心理。

(3)社会原因:当前社会风气浮躁,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张某沉迷于网络游戏,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导致其心理扭曲。

2. 犯罪心理分析(1)报复心理:张某长期遭受同学欺凌,内心充满怨恨。

在无法承受压力的情况下,产生了报复心理,选择伤害他人。

(2)冲动心理:张某在作案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后果,表现出强烈的冲动心理。

(3)法制观念淡薄:张某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在犯罪后仍能保持冷静,主动投案自首。

3. 案件处理分析(1)司法机关处理: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鉴于张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依法从轻处罚。

法院判决张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2)家庭教育:张某的母亲在判决后,开始重视家庭教育,积极改正自身错误,为张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学校教育: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重视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四、启示与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2. 重视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学院:经管学院
班级:金融122班
姓名:刘晓雯
学号:2012014738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案例1:
PK少年唐亮自认为是网络游戏高手,但是自从在虚拟世界中遭遇另外一位游戏玩家,唐亮被对方杀死23次以后,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他,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报复方式,一起悲惨的网络血案由此发生。

通过现场勘察和对目击者刘洵进行询问,警方初步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四个年轻人,并且其中有人与死者古世龙相识,犯罪动机很可能是报复杀人。

那么古世龙与这四个年轻人到底有什么过节儿呢?唐亮和古世龙是在网络游戏中认识的朋友,但由于古世龙在网络中杀死了唐亮的朋友和抢了唐亮在游戏中的老婆,两人在游戏中多次厮杀,唐亮总是失败。

终于,在被古世龙在网络游戏中杀死23次之后,唐亮决定叫上几个平时一起玩网络游戏的兄弟,去找到现实当中的古世龙,好好教训他一顿。

一场虚拟世界里的厮杀终于演变成了一场现实当中的厮杀,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分析:
网络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据2009年CNNIC第24次调查数据,我国共有青少年网民1.6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55.9%,其中未成年网民占55.6%。

青少年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57.5%,其中,有48.4%的中学生在网吧上网。

在青少年网民中,有9.72%的人有网瘾,也就是1600多万青少年有网瘾。

大约87%的网瘾青少年是对网络游戏成瘾。

这一系列的数据,既包含了互联网普及程度提高的喜悦,也有对青少年不能健康上网所带来犯罪情况的担忧。

青少年的不健康上网数量的庞大,不仅这些问题在读上面数据时会跃然心头,甚至上面的数据会让我们触目惊心。

特别是网络游戏成瘾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所急需的解决措施已是刻不容缓。

原因:
一、家庭的推力。

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有着重要地位,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
线。

但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家长的“网络素质”显然跟不上发展要
求,他们不知如何对孩子进行网络教育,缺少对孩子的网络引导
二、学校的推力。

目前,我们在学校教育方面,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些学校为
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

一些学校对成绩好的同学呵护有加,
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则放任自流。

有的学校甚至对差生采取“停课”或“开除”等措
施。

不少学生流入社会后,成了“问题少年”。

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生
理上看,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

一般
来说,青少年思维相对简单,自控能力较差,情绪不很稳定,易感情用事,一旦受
到某种诱惑和刺激,容易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同时,青少年明辩是非的能力较成
人低,好奇心和模仿性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而发生心理畸变。

法制意识淡
薄。

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评判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

但是由于种
种原因,不少青少年不学法,不懂法,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以致于
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犯罪道路。

案例2:
16岁的中学生刘某是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条件很好,刘某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学校不求上进,几乎每天都出入网吧并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花钱如流水,时间长了,父母知道他的恶习,便严格控制他的经济来源。

由于找父母要钱这条路走不通,又实在渴望出去潇洒一下,一天,他趁父母外出之机,将家里的5000元现金偷走。

一个多月后,刘某的父母发现5000元现金被盗,很快就怀疑到他,于是追问儿子有没有拿家里的钱。

此时,5000元钱都快被他挥霍光了,刘某害怕家长责备,便一再说自己没有拿,其父亲便向公安机关报了案。

公安机关经过缜密的侦查后将犯罪目标锁定在刘某身上。

在大量事实面前刘某不得不承认钱是自己偷的,公安机关遂将其刑事拘留,后转为逮捕。

父母知道窃贼是自家的儿子后,认为儿子偷拿父母的钱财不犯罪,他们也不想追究责任,要求公安机关释放刘某,但公安机关认为刘某已涉嫌犯罪,因此对于刘某父母的请求未予允许。

分析:
盗窃父母或近亲属的财物,在是否构成犯罪和处罚上有其特殊性。

法律规定:“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在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

”刘某偷盗自家钱财达5000元,数额大,在父母追问时又拒不承认,且把偷拿的钱用于赌博和挥霍,结合这些情节看,刘某应当属于“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情形。

司法机关以涉嫌盗窃罪将刘某刑事拘留,这是完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

不过,刘某偷盗的财物毕竟是自己家的,其社会危害性明显比在社会上作案要小,加之他属于未成年人,因此法院在宣告其有罪的同时,通常会给予较大幅度的减轻处罚。

案例3:
梁某和张某均为15周岁。

一天,梁某与张某合伙绑架了同班同学赵某。

随后,梁某向赵某家打电话,要求赵某的父亲将现金30000元放到指定地点,否则后果自负。

赵某的父亲从电话声中听出梁某的声音稚嫩,以为是孩子在开玩笑,就没有理会,梁某与张某两个人见赵某的父亲没有行动,变暴打了赵某一顿用来撒气。

赵某趁两人不注意逃走。

后经医生鉴定,赵某的脊椎骨被打折,已经构成重伤。

梁某与张某的行为应承担什么责任呢?
法律解析: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对八种罪承担刑事责任,绑架罪不在此列。

梁某和张某的行为已经满足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可以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对于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相应的司法解释,符合绑架罪的构成要件是,认定为绑架罪。

《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是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是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