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原则

合集下载

唐太宗用人的原则

唐太宗用人的原则

唐太宗用人的原则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原则:明主之任人,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慎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慎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名主无弃士。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

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五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重视“制度忠诚”鉴于前代政治上的“私人忠诚”对社会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唐太宗在选官用人方面非常重视“制度忠诚”原则,即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曾经是太宗为秦王时旧部的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撤职,他求唐太宗看在自己曾是秦王府故人的份上免于处分,被太宗严辞拒绝:“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

”另一面则是他唯才是举,量能授职。

如魏徵原本是太子建成下属,但是唐太宗见他才堪大任,便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魏徵也不负其望,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及时诤谏匡正太宗政令的误差,对贞观之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问出身,重视人才的价值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中郎将常何向太宗提出了二十多条意见和建议,条条切中时弊。

常何本是一介武夫,不通经史,怎么会有如此高明的见解?太宗不解,便问常何。

常何告诉他这都是家臣马周出的主意。

太宗立即召见马周进宫,由于相见心切,在马周未到之前,曾一连四次遣使催促。

见面一谈,发现马周确有真知灼见,当即决定留在门下省任职,不久任监察御史,接着又提拔他担任中书舍人、中书令。

马周见事敏捷,机智雄辩,谨慎周到,处事公允,深得太宗信赖和同僚们的好评。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在用人上,唐太宗还主张人尽其才、量才录用。

选人用人应坚持的三个原则

选人用人应坚持的三个原则

原则。

德才兼备、任人唯贤,是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的首要原则。

胡锦涛同志曾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德,既包括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的表现,也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上的状况;我们所说的才,既是指理论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也是指胜任岗位职责的领导才能。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德才兼备这条用人标准。

古人说:“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德者本也”,“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可见为官者德之重要。

当然,在讲德时,也决不能否定才。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德与才是统一的,德是基础,才是条件。

人才不仅要有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如果有德无才,尽管他想把工作干好,也难干成尽善尽美的事业。

二是坚持凭本事、论政绩的原则。

长期以来,一些单位、部门在用人上形成了一些不好的风气,主要表现在求稳怕乱、论资排辈、平衡照顾。

这会导致愚贤不辨、良莠不分。

要准确地选出优秀人才,必须坚决破除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观念,在德才兼备的前提下,树立“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用人导向。

要打破各种各类的“身份框框”、“文凭框框”、“资历框框”。

不能搞“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要以宽阔的眼光,把拟选对象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审视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能
李曦瞳
选人用人应坚持的三个原则
3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浅谈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的用人

浅谈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的用人

浅谈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的用人朱粤波唐朝是一个充满传奇梦幻般的朝代,其功绩达到我国封建主义的顶峰时期。

尤其在李世民统治下的贞观之治,实现天下大治,这离不开相关的政策法规,更应该归功于李世民他本人的人格魅力。

那么李世民有什么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通过一些历史事迹对其进行分析,并借鉴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让企业创造辉煌!1、求贤若渴,天下人才为我所用李世民作为封建帝王,自然是想巩固自己的皇权通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他以史为镜,探究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深刻的认识到: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

在他麾下包括敌对集团的人才,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充、窦建德集团的人才,吸收了瓦岗军得徐茂公(后李世勣)、秦叔宝、程咬金等,在攻破刘武周时吸收了尉迟敬德,在攻破窦建德集团的时候吸收了张玄素,在消灭了李建成时,吸收了魏征等。

李世民四请马周的典故更是表现出了他求贤若渴之心。

李世民还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这是他非常优秀的一面,也是他能实现天下统一,天下大治的一个基本因素。

史学家把李世民成功的经验归纳为“用人”和“纳谏”。

很好的概括了他传奇一生的人格魅力。

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是一个很有视野的领导人,他自己不懂电脑,不懂软件引荐,没有高学历,去从一个英语老师变成了企业领导人。

别人是学习技术,而他却是在练习管理,他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应用。

马云认为,领导者不要做具体的工作,要下面人去做。

“你用6个月如果还找不到代替你的人,说明你招人有问题。

6个月你找不到帮助你的人,说明你不会用人。

领导要能把人身上最好的东西发现出来。

你要招这个人的优点,找到这个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优点,这就是你的厉害之处。

就比如一个老虎在后面追你,你的奔跑速度自己都想象不到。

这说明说明,这是潜力,每个人都有潜力,关键是领导要能找出这个潜力。

刘邦说:我管理国家不如萧何,攻城拔寨不如韩信,奇谋妙断不如张良,武功谋略皆平平,然而我却可以统领天下,是因为我知道什么时候用他们,用在哪里。

唐太宗之用人观

唐太宗之用人观

唐太宗的管理艺术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可谓是出类拔萃,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样他的管理方法,即使在现代,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太宗深知帝王之道,虽有雄才大略,但却能以“能问于不能”,集思广义,从谏如流。

在用人上,唐太宗主张人尽其才、量才录用。

他说:“仁人如巧匠之制木,值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值长短,各种所施。

明主之仁人也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

”(唐-李世民《帝范•审官第四》)唐太宗的领导艺术曾经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早在唐代就有史臣吴兢将其编撰成《贞观政要》一书。

" 后之求治者,或列之屏风,或取以进讲。

"其中的许多思想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不仅具有启发作用,而且具有警醒作用。

既是补药,更是清醒剂。

那么,是否如同唐太宗所说就能用好人才了呢?没那么简单,要真正发挥出一个优秀人才的全部实力,是有条件的。

首先:要认清自己的首要任务唐太宗与大臣萧瑀关于历史上另一位有作为的皇帝隋文帝杨坚有过一段对话。

贞观四年,唐太宗曾问萧瑀:" 隋文帝何如主也?" 大臣萧瑀对曰:" 克己复礼,勤劳思政,......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

" 唐太宗对此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隋文帝" 性至察而心不明......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

......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按照唐太宗的观点,作为最高领导者,应当" 广任贤良,高居深视" ,而不是身代百官,君行臣职,为己所不宜为,劳己所不必劳。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一个我们敬仰的皇帝。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治国理念,更是让我们叹为观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我们要明白,唐太宗是一个非常有眼光的皇帝。

他知道,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所以,他非常重视选拔人才。

在他的手下,有很多著名的文臣武将,如魏征、杜如晦、程知节等。

这些人都是唐太宗亲自选拔出来的,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呢?他认为,一个人的品行、才能和为民服务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会特别关注这些方面。

他还经常说:“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要珍惜他们,用好他们。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

除了选拔人才,唐太宗还非常注重培养人才。

他知道,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时间和机会。

所以,他在位期间,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提倡儒家文化,鼓励人们学习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他还设立了科举制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

唐太宗不仅重视选拔和培养人才,还非常关心人才的生活。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所以,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

他推行“仁政”,关心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还经常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民生的重视。

在唐太宗的领导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些成就,离不开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唐太宗才能够选拔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像唐太宗一样,重视人才,关心民生,努力推动国家的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够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才能够更加美好。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浅谈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浅谈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任用各种人才,励精图治,天下太平,国家蒸蒸日上,使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由隋末乱世转变为封建治世,形成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

因此,唐太宗被誉为中国封建历史中杰出的有作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但唐太宗的用人政策和用人思想却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素之一。

贞观一朝人才之盛,历史上少有,著名的贤臣有魏征、萧瑀、长孙无忌、杜如晦等。

1 唐太宗用人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是对统治阶级统治经验的总结。

作为开明君主的唐太宗也深知这个道理,故对任贤和选人特别重视。

他的用人思想笔者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 治国理政,治乱所系,尤须得人靠什么人来协助他一起治理这个大国,是他一直考虑的大事。

唐太宗自始至终重视人才,早在他青年时代,便以善于笼络人才而著称。

晋阳起兵前,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等人结为密友,共商起兵大事。

攻取长安、李渊称帝后,又依靠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一大批文武贤才,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

即位后,他理所当然地把网罗天下人才作为安定天下、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

武德九年(626)八月登位,九月设置弘文馆,表明他对为政得人是何等的重视。

唐太宗把得人视为致安之本,向宰相和大臣们下达的有关求贤的指示,表明了他对人才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思贤如渴的急切心情。

对此,魏征亦给予充分的肯定:“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

”1.2 才无全才,用人如器,舍短取长唐太宗频发诏书求取人才,仅《全唐书》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曾五次下达求贤举人诏。

在用人上,唐太宗有一条原则,即唯才是举。

只要是人才,不论是哪方面的人才,都委以重任,并提出在用人上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四海之家,不私于勋旧,不问尊卑贵贱”。

唐太宗用人之道-兼听则明-宽容和多元

唐太宗用人之道-兼听则明-宽容和多元

兼听则明:唐太宗用人之道是宽容和多元(2009-11-30 14:07:17)转载▼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贤明的皇帝,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

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一·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把选拔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拘一格,海纳百川、广揽贤才。

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不计较资历地位,更不问出身,谁有本事就用谁,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魏征、王珪、韦挺等人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士,都是被唐太宗大胆重用而名留青史的贞观良臣。

对那些曾反对过自己或属于敌对营垒的人,按绝大多数皇帝的做法,就是斩草除根,免生后患。

但唐太宗不计前隙,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

对他们才干、见识极为欣赏器重,礼遇有加。

唐太宗收服魏征等人,是最能看出他的用人胸襟的。

不管对什么样的人,太宗都会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就是由此而来的吧!“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明君怎能不让群臣竭诚辅佐、同心协力?!纵出生入死,肝脑涂地,也心甘情愿。

为了扩大选拔人才的渠道,唐太宗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给千千万万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公平竞争的机会,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伴君如伴虎,权力使君臣之间的沟通更难。

阿谀奉承之辈环绕,成为不明是非的昏君,也是加速衰败的一个原因。

唐太宗是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

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相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集思广益,共商国策。

谏议大夫魏征忠心又耿直,他向太宗进谏,前后多达200余条,不仅在唐朝休养生息、注重教化、完善郡县制度等国家大政方面,提出正确的见解,而且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而在他的所有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更为重要。

唐太宗喜欢人才,也擅长用人,在他理政的23年时间里,所用的文臣武将不胜枚举,著名点的有魏征、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

纵观太宗用人之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重视人才,太宗认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人才”。

当年太宗平定刘周武,刘下属部将虽然投降,但随后又纷纷叛逃而去,只剩尉迟敬德还留在营中。

太宗手下诸将劝他杀了敬得,免生后患,但太宗却认为敬德是个人才,不仅不杀反而重用之。

后来敬德果然屡立战功,甚至还救了太宗一命;其次,知人善用。

太宗命封德彝举荐人才,封领命很久都没有举荐一个。

太宗问他为何,他说:“不是我不尽心,而是现在没有旷世奇才。

”太宗责备他说:“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君子用人,就如同用器皿一样,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取所长。

”第三,对人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有人给太宗出主意,要太宗采用些计谋或权术来试探朝中大臣的忠奸。

太宗回答说:“如果用这些权术去试探部下,自身就不够光明磊落,如何要求他们正直呢?”张居正对此的评论也非常深刻:“君德贵明不贵察,明生于诚,其效至于不忍欺,察生于疑,其弊至于无所容,盖其相去远矣。

”最后,有容人之量。

太宗在位,时常有大臣秉理直谏,而太宗却常能接受各种不同意见,从不固执己见,也不偏听偏信。

张居正更是认为太宗能够兼听为明主要是他虚心求教的结果,这也正是孔夫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要达到的境界。

浅谈唐太宗用人之道大唐帝业的实际开创者李世民,不但以他高瞻远瞩的武功谋略打下了江山,留下了“浅水原大战”、“虎牢关大战”等经典战例,而且他在治国用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万世景仰的“贞观盛世”。

这巨大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他卓越的人才观和积极的用人策略分不开的。

可以这么说,若没有李世民的知人善任就不会有大唐二百九十年的帝业,就不会出现空前繁荣的“贞观之治”。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唐朝贞观年间大乱初定,百业待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

唐太宗李世民省身克己,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良之才,朝廷上下合力共为,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自正其身,严以律己唐太宗秉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

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所谓“正其身”,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欲望,并进行自我激励。

唐太宗认为国家祸患的来源正是国君的贪欲,所以他提倡节约,反对奢侈,避免由于自己的贪欲而产生的灾祸,希望能够做到无为而治。

唐太宗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虽然君临天下,却始终心存百姓,严以律己,践行与民同利的思想。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爱惜民力,轻徭役减赋税,使得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这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国家。

唐太宗作为一代君王,手握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却能做到这般谦逊、宽厚,爱民如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唐太宗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他自正其身,严以律己,正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快速发展生产,逐渐变得强盛。

国家强大了,自然又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条件。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因果相连的循环。

唐太宗身为一代帝王,能够如此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彰显了他高超的领导智慧。

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独木不成林,量小难为君。

一个人的心胸、气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空间;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始终保持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自觉,近君子而远小人。

他曾问魏征明君和昏君分别是什么样的人,魏征认为贤明的国君会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昏庸的国君则偏听偏信。

试论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启示

试论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启示

试论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启示作者:郭波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2年第09期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

在他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626~649年)为唐朝的安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唐太宗善于用人。

他的用人思想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思考,笔者就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基本原则及给我们的启示谈一些看法,并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基本原则1. 唯才是举经历了隋末大动荡的唐太宗,深知创业难守成更难。

何以守成?他认为关键在于用人,特别是忠臣良将。

他希望能依靠一大批有才干的封建官吏来稳定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为此,他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把笼络人才、用好人才视为李氏王朝稳定繁荣的关键。

唐太宗在和臣下的谈话中反复强调这一思想。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

”由此可见,唐太宗视重用人才为“致安之本”,这是其一贯的思想,也是其用人思想的核心。

2. 知人善任人才能否得以施展才华的关键在于选用者的赏识和选拔能力,而要做一个“慧眼识英才”的伯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唐太宗做到了。

史载房玄龄“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浅,论者称为良相焉”。

杜如晦则发挥其剖断如流的长处,与房玄龄贴然配合,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时称房、杜焉”。

这也就是“房谋杜断”典故的由来。

3.用人不疑唐太宗用人的另一原则是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他对所用之人都能以诚相待。

唐太宗亲征高丽时,命房玄龄留守京师。

有人告密说房玄龄有阴谋。

唐太宗凭着对房玄龄的充分了解,“叱令腰斩”告密者,并致书房玄龄说:“更有如是者,可专决之。

”唐太宗的信任,换取了房玄龄的一片耿耿忠心,使他在帮助唐太宗安邦治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4.坚持德才兼备的择人标准唐太宗在择人标准上自始至终都坚持德才兼备的基本准则。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之一,他在执政期间展现了出色的用人之道。

在整个唐朝的历史中,资治通鉴始终被视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其中对唐太宗的描述与表彰极为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探究他在选拔、培养和提拔人才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方法。

唐太宗的用人哲学体现了他治理国家的智慧和策略。

他注重选拔忠诚而有能力的人才,坚持将忠诚与能力并重。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否与其领导层的素质直接相关。

因此,他注重培养忠诚的官员,使他们在执掌权力的同时,本着国家利益来为民众服务。

同时,他也十分重视人才的能力,擅长善于发现和发展人才,让他们发挥最大的潜力和才华。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既遵循了忠诚原则,又不忽视个人才能,这种平衡使得唐朝政权得以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与方式方面,唐太宗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才能,更加注重挖掘潜力之人。

他并不拘泥于出身贵贱,而是真正以才能和德行为依据,通过各种手段广泛收集情报,了解官员的才干与品行。

他高度重视教育,倡导培养人才,推动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为人才选拔提供了更加公正和透明的途径。

同时,他也重视举荐制度,鼓励和奖励那些特别出色的官员,以激励更多人才成长和涌现。

总结而言,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以忠诚与能力并重为基本原则,他注重培养忠诚而有能力的官员,通过一系列独到的标准与方式选拔人才。

他的用人哲学具有现实意义,对现代用人之道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本文将通过对唐太宗的用人之道的分析,展示其值得借鉴和运用的经验和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可从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中学习,培养忠诚有能力的人才,使其在各个领域发挥影响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也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的选拔标准和具有效果的培养机制,以确保国家和组织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虽然饱含历史特点,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论唐太宗的人才观

论唐太宗的人才观

论唐太宗的人才观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 , 中华帝国千古一帝, 唐代第二位君主, 唐高祖李渊之次子。

世民出生于武功( 今陕西武功西北) , 儿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 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 因以为名。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 615) , 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 今山西代县) , 年仅16 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 崭露头角。

大业十三年( 617) , 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 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 今山西太原) 。

这时隋政已衰, 天下大乱, 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 积极招兵买马, 准备举兵反隋, 夺取天下。

武德九年( 626) 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王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 发动“玄武门之变”。

两天以后, 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

八月, 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 李世民登上帝位, 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他登基之后, 励精图治, 使唐朝很快出现了经济繁荣, 政局稳定的升平景象。

这种景象的出现, 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而唐太宗卓越的人才观则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归结起来,大概有广开才路、用人之长、用人不疑、虚怀若谷这几点是唐太宗的人才观的集中体现。

一、广开才路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唐太宗就深深的懂得这个道理,并身体力行的付诸于实际行动。

唐初,各种人才盛极一时,贞观一朝人才辈出,并不是说人才是真的多,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关键在于统治者善于发掘和使用人才,使得天下人才为天下所用,帮助天子以创天朝上国。

“不以卑而不用, 不以辱而不尊”, 是唐太宗用人范围的思想基础。

他所招揽的人才,不计派别、阶级、亲疏,重用的人才中,既有来自名门世家的李靖,又有曾聚众为盗的薛仁贵;既有从一开始就跟随他打江山的房玄龄,又有从敌人手下吸纳的张玄素;既有出身贫寒的马周、秦叔宝、程咬金,也有曾当过死敌太子建成心腹的魏征、韦庭;还有曾阿谀奉承隋炀帝的裴矩,只要是有用之才,他都乐于启用,结果是这些谋臣学士猛将都在“贞观之治”中贡献了自己的才干谋略。

唐太宗的“人力资源规划”

唐太宗的“人力资源规划”

唐太宗的“人力资源规划”唐太宗的“人力资源规划”历史上的盛世无一例外是人才济济的,如唐太宗时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世民的人才政策和规划。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唐太宗的hr人才规划吧。

他深深懂得“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治理”,“得士则昌,失人则乱”、“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

这里的“人”指的都是人才,一般老百姓叫“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做如此区分,可谓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之雏形。

李世民身边人才济济,绝非偶然。

他善于用人和纳谏,是他在政治上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一、广泛吸收人才,包括隋朝旧臣和敌对集团的人才。

从隋朝灭亡到唐朝建立,从李渊到李世民登基,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

李世民为了政局的稳定,使用了隋朝的旧臣立纲等人。

对李渊集团的人才也恰当安排,予以重用,李世民公布的一个“功臣”名单中,名列榜首的正是李渊的'心腹裴寂。

在李世民征战时,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允、窦建德集团的人才,吸收了瓦岗军的秦叔宝、程咬金等;在攻破刘武周时吸收了尉迟敬德;在攻破窦建德集团时,吸收了张玄素等;在消灭李建成集团时,吸收了魏征等。

这是李世民的格局。

二、用人不避亲。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妻舅,在玄武门事变中立下大功,理当封高官,但历来外戚掌权会被众人攻击,因此,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本人为了避嫌,再三请求只当一个空头官儿。

但长孙无忌确有宰相之才,李世民用人不避亲,任命他为宰相。

这是李世民的魄力。

三、用人不避仇。

魏征是李建成手下有名的谋士,多次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谓李世民的大仇人。

但魏征为人耿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李世民不记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后被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为魏国公。

这是李世民的胸怀。

唐代国力强盛、文明发达,加上人才的多元化和兼容性,使唐人充满自信,唐代中国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当时与唐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文明,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三、科举取士,广揽人才
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到唐太宗时继承并健全了科举制度,扩大了庶族①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8.90.
地主参政做官的机会,这是贞观时期选人,用人的重要手段,也是科举制度得以发展和健全的鼎盛时期。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形式
贞观元年,为了限制士族门阀势力的发展,唐太宗大力发展和推举通过科举考试选取才士的方式。隋代的科举考试只有进士和 明经两种,到了唐太宗时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大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
(二)不计旧怨,以诚相待
贞观初,唐太宗对侍臣说:“朕今孜孜求士,欲专心政道,闻有好人,则抽擢驱使。而议者多称‘彼者皆宰臣亲故’,但公等至 公,行事勿避此言,便为形迹。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有仇嫌, 不得不举。”①他依据这样的原则,大胆起用前朝遗臣和异党中的忠良之人。即如王珪、萧瑀、裴矩、房玄龄、魏征、薛万彻 等等。唐太宗知人善任的事例不胜枚举。最典型的事例是对魏征的信用和重用。魏征,原来是隐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官任太子 洗马。在唐太宗与李建成争夺帝位继承人时,他劝李建成尽早杀掉唐太宗,以巩固太子地位。隐太子在玄武门之变被杀后,唐 太宗斥责魏征离间他们兄弟间的关系,而魏征从容回答说,如果太子李建成要是听了他的话,就不会有现在的下场,周围人都 为魏征捏了把汗。唐太宗见他临危不惧,致死不悔,认为他是经国之才,遂封他为谏议大夫。再如:薛万彻最初也忠于隐太子 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中血战宫门,失败后太宗多次派人传达旨意不治他的罪。他归顺后在平定突厥、吐谷浑的战争中,屡建奇 勋,特别是在大破天柱王于赤水源一役中,独率轻骑深入敌军。更有萧瑀、裴矩、杜如晦等均属隋代遗臣,也都被委之以重 任。

浅谈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

浅谈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
会各阶 层 。 既有 关陇 贵族长 孙无忌 、 杜 如 晦、 李靖; 也 有 江 东 世族 萧 朋 、 虞世 南 、 褚 遂 良。 既有出身士族地主的 高士廉、 李玄道 、 的信任。 比如 李 建 成 旧 属薛 万 彻 归 顺后 , 李 世 民 派 其带 兵 平 定 突 厥 、 吐谷浑 , 有 人提 出 “ 薛为建成爱将 , 不可将兵 , 恐生变故。 ” 李 世 民力 排 众议 , 坚 持 委 以重 任 。 薛 万 彻深 感 源一役 , 独率轻骑深入敌军 , 大破天柱 王, 从根本上扭转 了战场上的僵持局面。
于 他出众的文才武 略 , 更 要 归 功 于 他 总 结
各地 学 生 相 率 来到 京 师 , 周边的高丽 、 兴 衰成 败 的 关 键 要素 。 在这方面, 唐 太 宗 李 盛 , 世民主张“ 用人如器 、 舍 短 取 长 ”, “ 智 者 取 百 济 、 新 罗 以 及 日本 、 高 昌、 吐 藩 等 国 也 纷 其谋, 愚者取其力 , 勇者 取 其 威 , 怯 者 取 其 慎。 ” 为此 , 他 对 所 用之 人都 进 行 深 入 的 了 纷 派 遣 贵 族 子 弟前 来 求学 。 崇文重教, 培 育 了大 批 贤 才 , 确 保 了 各熟知 每 个 人 的 特 点和 专 长 。 他 对长 孙 无 推 动 了 经 济 文 化 的空 前 繁 荣 。 忌 等八 人 就 有 如 下 的客 观 公 正 评 价 : 长孙
无忌——善避 嫌 疑 , 应 物敏 速 , 决断 事理 , 而 总兵 攻战 , 非其 所 长 。 诸 遂 良——学 问 稍长 ,
在 中 国两 千 多 年 的 封 建 社 会 历 史 中 ,
唐太宗 李世民是最有影 响力的帝王之 一。 他在位 期间, 政 治清 明 , 经济 发展 , 社 会 安 定, 民族 融 合 , 文化 繁 荣 , 国 势空 前 强 盛 , 史 称“ 贞观之治” 。 盛 世 局 面 的形 成 既 要 归 功

「管理者必读」唐太宗李世民的人事管理才能古今无人超越

「管理者必读」唐太宗李世民的人事管理才能古今无人超越

「管理者必读」唐太宗李世民的人事管理才能古今无人超越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摘要:综观古今,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颇大,唐太宗在其统治时期使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这与他的用人思想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积极倡导和推行进步的人才观。

从重视人才、选拔人才到运用人才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本文着重的从重才、选才、知才和用才等方面分析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重视人才,德才兼备(一)重视人才唐太宗历经隋末大动荡,他深知创业难,而守业更难的道理。

何以守业,他认为关键在于得人,特别是忠臣良将。

为此他对臣子说“守业之难,方与公等慎之。

” ⑴他把“进用善人”作为自己终身奉行不渝的三件大事之一。

唐太宗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他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治安之本惟在得人”⑵“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人。

”⑶他把贤才看是立国、强国的第一要素。

他认为贤才以兴天下,只要依靠大批有才干的官吏,才能稳定巩固自己统治。

他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史为鉴。

特别是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他说,隋朝的灭亡其原因也有隋文帝的用人不当的因素:“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

……唯取决受战,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矣。

”⑷安邦天下,作为君主切不可独断专行,否则会使决策错误百出,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

对此,唐太宗的认识极为的清楚,他说:“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

”⑸又说:“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造天下之才,委任责成,各尽其用。

”⑹可见,唐太宗深深懂得治理国家不能仅靠一人之力,而应重视人才,使用人才。

他以:“贤才以兴天下”为用人一大思想,说明国之强盛,不得不重用人才。

他的重人思想为唐朝初年的人才涌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另外,唐太宗把笼络人才,重用人才作为自己治理好国家的关键。

贞观二年(628年),他对大臣们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治。

”⑺由此可见,唐太宗把贤才良将作为“治安之本”。

这也是唐太宗一贯的用人思想,更是用人的核心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用人之道

浅谈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摘要: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创造了最辉煌业绩的君主。

在他的统治下,大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贞观之治”。

究其缘由,善于识人、用人的完美用人之道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他秉承“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施政理念,在用人之道上突出了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崇文重教,广育贤才;治世重德,赏罚分明等特点。

并以此造就出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融合,国力强盛的崭新局面。

关键词:李世民用人之道贞观盛世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154-01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唐太宗李世民是最有影响力的帝王之一。

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融合,文化繁荣,国势空前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盛世局面的形成既要归功于他出众的文才武略,更要归功于他总结并吸收历代特别是亡隋在用人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并推行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用人之道。

本文试结合相关史料,对唐太宗李世民高超的用人之道进行分析。

1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人才的价值,他认为:”虽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此求人之贵也。

”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在选人用人的基本标准上,李世民坚持“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不论亲疏远近、门第高低,只要有真才实学,都竭力收揽到自己的身边。

因此,聚集在他周围的能臣干将、治国贤才来自社会各阶层。

既有关陇贵族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也有江东世族萧瑀、虞世南、褚遂良。

既有出身士族地主的高士廉、李玄道、侯君集、岑文本;也有来自庶族地主的房玄龄、刘文静、程知节、王珪。

更有来自草根阶层和少数民族的张亮、马周、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

对于来自敌对集团的人才,李世民能够不计旧怨,以诚相待。

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都曾经是李世民的死对头,但他们的部下尉迟敬德、秦叔宝、张玄素最后都成了李世民的爱将。

唐太宗李世民的管理之道:收人,收心,收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的管理之道:收人,收心,收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的管理之道:收人,收心,收天下!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情况,唐太宗是如何让一个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呢?在中国,还有很多企业家推崇唐太宗的管理之道。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唐太宗的管理之道。

一、选才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用才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李世民用人之道

李世民用人之道

李世民用人之道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第二子,实为唐朝的开创之君。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帝王。

这一点得到了不少的史学家的公认,也正因为此,唐太宗不但能够夺取政权,得到天下,还能创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贞观之治”。

文治武略,均有大功。

历史上,像唐太宗这样既能开拓,又能至治的帝王,只有寥寥数人。

而其中做的最好的,是唐太宗。

关于“贞观之治”,笔者在下文中还将详细论述,在这里,笔者将重点讨论唐太宗在创建唐朝的过程中的用人之道。

●礼贤下士,广为招揽隋朝末年,眼见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隋炀帝荒淫无度,李世民知道天下必乱,于是广泛交游。

李世民十六岁即曾应募勤王,在云定兴将军部下,崭露头角。

声誉极佳,所以很受关注。

晋阳县令刘文静与李世民交情很深,后来,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

李世民深为刘文静的胆识和才略折服,于是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拟定了招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和刘文静、晋阳宫副监裴寂一起劝说李渊反隋。

因为要向成就一番大事业,李世民从一开始就礼贤下士,以李渊公子的身份,不惜折节下交、,广揽人才。

像刘文静这样的地位低微但是才华横溢、满腹雄心的庶族人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李渊在用人方面不敢突破,招揽的人才多是门户尊贵的士族。

在这一点上,李世民与李渊大不相同,李世民不拘一格,招揽了大量的寒门微士,甚至不少是亡命之徒和流氓无赖。

这为李世民利用当时社会的各种政治资源,创建唐朝,奠定了基础。

●保护贤才,不听佞言在李世民的凌烟阁中为列第八的卫公李靖,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在关键时刻,为李世民所救。

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

李靖一生,立下军功无数,在大堂群雄之重,李靖的军事才能第一。

也正因为军事能力过高,所以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李世民都为李靖平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诽之。

历史上功劳显赫的贤才被陷害至死的事,层出不穷。

“用人如器”:唐太宗的这条用人原则经受了历史检验

“用人如器”:唐太宗的这条用人原则经受了历史检验

“用人如器”:唐太宗的这条用人原则经受了历史检验自己世故圆滑的,往往以别人的有棱有角为短;自己因循守旧的,往往视别人的敢说敢闯为短;自己唯唯诺诺的,往往视别人的胸有定见为短;自己敷衍塞责的,往往视别人的认真负责为短;以至自己吹牛拍马的,也会视别人的实事求是为短。

封德彝奉命举贤,却久无所举,因而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诘问。

此公这样为自己辩解:“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这话使人想到在他几代之后的李林甫。

李林甫说“野无遗贤”,人才都被唐明皇启用了,封德彝说“未有奇才”,人才尚未出现,二者着眼点不同;李林甫是一手遮天,顺带着拍几下唐明皇的马屁,封德彝是求之过苛,唯所谓“奇才”是举,二者的性质也不同。

然而,殊途同归,其结果都是压制人才。

或许封德彝说的“非不尽心”不是假话,但识别人才的眼光出了毛病,再“尽心”又顶什么用?李世民严厉批评了封德彝:“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哉!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这几句话,不仅说到封德彝的要害之处,而且还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这就是“用人如器”。

人如器,各有所长,用人亦当若用器,各取所长,这才能使人才源源不断脱颖而出,为我所用。

“十邑之内,必有忠信”。

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问题都不在于有没有人才,而在于有没有发现人才的眼光,如果事先精心设置了至善至美的人才模式去衡量人才,求全责备,就难免会万马齐喑。

唐代贤相首推房、杜,这是历代有识之士所公认的。

然而,无论是房玄龄,还是杜如晦,其实都各有所长,也都各有所短。

房玄龄善谋,点子多,想得也很周全,却不够果断,缺点儿魄力。

杜如晦能断,很有魄力,却又没有房玄龄那么多的点子。

李世民每每与房玄龄商量国家大事,举棋不定之时,总是说“非如晦不能决”,等到把杜如晦请来了,最终用的还是房玄龄的点子。

这房、杜二人幸亏都是封德彝同一代的大臣,用不着封德彝去推举,要不,恐怕连他们也会被封某人的人才模式淘汰的。

求备取人往往就是“以己长格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