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步步高》高考历史第27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历史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专题十 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16
考点一
考点二
@《创新设计》
2.“福利国家” 二战后西方欧美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而采取的部分 社会保障措施。“福利国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
一定的积极作用。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
@《创新设计》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 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1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考点一
考点二
@《创新设计》
【易错易误】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
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 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 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西方现代福利制度、
解决“滞胀”问题的策略等。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二战后西方国 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西方福利制度对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借鉴作用仍需 重点关注。
2
考点一 考点二
@《创新设计》
知识点一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 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 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1)表现 ②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 福利主义 政策。
@《创新设计》
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 乔夫改革。
1
考点一
考点二
@《创新设计》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7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精
第27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法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
这反映出( ) 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B.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解析:选D。
依据材料,二战后西欧国家纷纷制定经济计划,这反映了二战后这些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故选D项。
2.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
这表明美国( ) A.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D.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解析:选D。
据材料肯尼迪关于福利国家的立法方案被否决,加强国防的方案获得支持可知,美国的政策受到与苏联争霸的影响,故选D项。
3.(2020·某某某某一模)下表是1960~1980年世界X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产业结构国家类别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1960年1980年1960年1980年1960年1980年33个低收入国家50 56 18 25 32 19 63个中等收入国家24 15 30 40 46 4519个发6 4 40 34 54 62达国家A.第三产业的兴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B.战后世界的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C.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D.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解析:选A。
据表格内容19个发达国家中,在1980年第三产业占到了62%,而在33个低收入国家中,第三产业只占到19%可知,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故选A 项。
(人教版)2020高考总复习 历史: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名师导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西方现代福利制度、解决“滞胀”问题的策略等。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西方福利制度对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借鉴仍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适当减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不可能消除当代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反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妨碍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点二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评价(1)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社会福利政策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
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
从本质上说,福利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的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现。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27讲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课件 岳麓版选修1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7讲
3.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趋势下,美 国经济面临挑战,美、加、墨有发展各自经济的共同 需要。 (2)过程:1992 年,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建立
1994 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 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组织,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7讲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原因 (1) 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 了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2)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 术手段。 (3) 两极 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4)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7讲
(2)20 世纪 70~80 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向多 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西欧的崛起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 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美国、 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3)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 一体化趋势。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归纳总结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
第27讲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 (2)参与国家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3)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方向发展。 (4)欧盟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组织。 (3)意义: 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 益;有利于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平与稳定;改变了世 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0版:第27讲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步步高)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
线索1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单纯靠市场调节经济,政府尽量减少干预经济;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
线索2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20世纪3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都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束缚,以失败告终。
线索3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迎来“新经济”时代。
苏联解体,证明斯大林体制的失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27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具体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
①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普遍推广,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经济繁荣期。
资本家被眼前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也刺激了资本家盲目和无限制生产。
②由于国民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③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造成市场虚假繁荣。
(3)直接原因: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价狂跌。
3.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
名师点睛“范围广”说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客观上也扩大了其影响范围。
步步高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必修1 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专题二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
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
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
60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
6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面出击”、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
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
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专题三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步步高高考历史(岳麓版通用)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整合(共2
必修Ⅱ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整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旨在向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直接过渡 社会主义经济 新经济政策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体制的建立 斯大林经济体制取消商品生产,超越生产力水平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 苏联经济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军事工业))对传统体制局部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否定旧的体制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加剧社会危机 加剧世界局势紧张
知识系统
三维线索
命题解题
例 1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改造模式的多样性 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 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 法。”后来他又说:“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 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 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为此,列宁在 农业方面制定的正确措施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C.建立集体农庄
命题解题
同 实质
方式 不 同 点 侧重点 作用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工业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遏 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 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来发 展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干预 农业 使苏俄 (联)的经济生产恢复到战 前的水平,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政治经济出现危机 相同点 (2)国家都对经济进行干预或调节;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 的长处 (3)缓解了危机,巩固了政权 启示 “市场”和“政府”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不是 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
知识系统
三维线索
命题解题
横向链接 中外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 所有制 工业化 道路 农业政策 经济体制 私有制 先轻工业 后重工业 大农场 体制 斯大林模式 生产资料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成份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 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考历史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7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
第27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知识点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背景(1)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2)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3)接受凯恩斯主义,大力干预经济。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表现(1)国家干预经济①措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调整等。
②评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2)企业经营变化①出现“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
②产生“经营者革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3)福利国家的出现①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
②特点:由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种类多;覆盖面广。
③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④评价: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3.影响:经过调整和改革,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包括农业在内的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机器制造等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为第一位。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较快。
知识点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原有体制的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农业问题尤为突出赫鲁晓夫改革失败造成混乱局面经济衰退,社会经济陷入危机边缘措施农业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后经济改革陷入困境,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工业扩大地方和企业权限,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评价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苏联模式,改革失败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步步高】(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专题总结课件
第四部分 现代世界
专题总结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知识系统
线索归纳 答题必背要语
热考视角
知识系统
线索归纳
专题线索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形成 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 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 ”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 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 致国际局势的转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2.二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 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
(4)两极格局解体
从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
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
局终结。
(5)多极化趋势加强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 趋势不断加强。
2.二战后美国谋求霸权的五点表现
(1)在国际金融领域,于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成立
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②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推行 后来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 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 一边倒 ” 的外交方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第二阶段
①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这一时期在美苏 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②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 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
2020版《步步高》高考历史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历史
第26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北京顺义模拟)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
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
”下列内容与黄的评价相吻合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答案 A2.(2017·四川乐山调研)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
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B.计划体制脱离了国情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解析“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与地主和富农无关,故A项错误;计划体制开始于1925年,故B项错误;由于苏联小农经济占优势,实行余粮收集损害了农民利益,故C项正确;集体农庄开始于1927年,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6·广东揭阳模拟)1919年2月14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
许多地方当局通过决定,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
这些决定()A.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B.直接导致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C.体现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向D.反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心态解析材料中“1919年2月14日”即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可能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故A项错误;根本变化,与材料中“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与材料中“1919年2月14日”不符,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与材料中“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相符,故D项正确。
2020版《步步高》高考历史第27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历史
第27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海南海口模拟)1946年,美国颁布的《就业法案》写道,“国会特此宣告:联邦政府的持续的政策和责任,在于运用一切与其需要和职责相一致的手段……来促进最大量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
这一法案()A.确认了政府有干预经济的职能B.表明政府干预经济开始得到法律认可C.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D.说明当时美国仍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解析这一法案美国以立法的形式确认了政府有干预经济的职能,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已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法案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美国失业问题严重,故D 项错误。
答案 A2.(2017·安徽江南十校模拟)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统计表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0 7.0% 38.0% 55.0%1980 2.5% 33.4% 64.1%2006 1.0% 20.0% 79.0%上表反映出(A.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B.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C.经济危机阻碍了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D.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解析表格显示第二产业逐渐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体现出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不可能阻碍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国家对比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7·河北衡水模拟)“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
”这反映出的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A.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B.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C.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D.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解析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是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后,英美等国采取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是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与材料“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是材料“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反映的内容,故D项正确。
【配套K12】[学习]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7讲 从“
第27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
5.评价(作用)(1)积极影响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①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评价(作用)(1)经济①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1)工业化之路①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③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2)农业全盘集体化①政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状况: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步步高】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训练27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必修2
训练27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3.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6.苏联国旗降下已经20多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7.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第27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课件
C.制度化和体系化
D.区域经济集团化
解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
融的三大支柱,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开展方向,故C项正确。 答案 C
1.(2021·浙江10月选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定,人民币从2021年10月1日起成
为“可自由使用货币〞。这是该组织“历史上首次〞扩大作为特别提款权根底的
货币篮子。以下宗旨或使命,与此举相吻合的是( )
A.消除关税壁垒
B.稳定国际汇兑
C.促进自由贸易
D.与贫困作斗争
解析 联系所学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
素养3 史料实证——关贸总协定的宗旨
3.(2021·衢州质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中等23国签署了一份协定书,建立了一
个世界性经济组织,其宗旨有“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
该组织是( )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 根据“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并联系“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可知其为关贸总协定,故A项正确;世界银行主要为全球性经济恢复 开展提供资金,故B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目的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故C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那么为亚太地区成员国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没 有强制性义务,故D项错误。 答案 A
素养4 史料实证——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调整 4.(2021·浙江超级全能生3月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在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
家的主导下,建立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
国际经济新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这呈现出世界经济开展方向上的特点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海南海口模拟)1946年,美国颁布的《就业法案》写道,“国会特此宣告:联邦政府的持续的政策和责任,在于运用一切与其需要和职责相一致的手段……来促进最大量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
这一法案()A.确认了政府有干预经济的职能B.表明政府干预经济开始得到法律认可C.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D.说明当时美国仍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解析这一法案美国以立法的形式确认了政府有干预经济的职能,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已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法案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美国失业问题严重,故D 项错误。
答案 A2.(2017·安徽江南十校模拟)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统计表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0 7.0% 38.0% 55.0%1980 2.5% 33.4% 64.1%2006 1.0% 20.0% 79.0%上表反映出(A.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B.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C.经济危机阻碍了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D.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解析表格显示第二产业逐渐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体现出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不可能阻碍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国家对比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7·河北衡水模拟)“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
”这反映出的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A.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B.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C.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D.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解析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是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后,英美等国采取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是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与材料“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是材料“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反映的内容,故D项正确。
答案 D4.(2017·广东佛山调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
福利国家政策包含如下内容:提供教育、医疗、托儿所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
这些政策旨在()A.掠夺高收入阶层B.提高下层人民生产积极性C.发挥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作用D.提供人们向上进阶的可能解析国家进行福利制度的建设,提供教育、医疗、托儿所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其目的并非旨在掠夺高收入阶层,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会降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不是提高,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发挥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而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福利国家相当于“一张安全网和一个梯子,梯子用来供人们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此处福利国家即提供了一个梯子,一个向上进阶的可能,故D项正确。
答案 D5.(2016·四川宜宾模拟)在1979年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就声称“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因为我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随后撒切尔进行了“政府向后撤”的共有住房私有化改革,并贯穿她的三届任期。
撒切尔这样做主要是基于()A.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失去活力B.经济危机无法支持政府高福利C.满足人民的需求以求赢得竞选D.私有化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解析根据材料“政府向后撤”可知撒切尔政府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源于凯恩斯主义强力调控经济逐渐失效,故A项正确;撒切尔执政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基本已摆脱70年代石油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政府向后撤”的做法是在撒切尔上台后实施的,故C项错误;私有化的出发点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故D项错误。
答案 A6.(2017·天津河东模拟)阅读《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了()GNP年增长失业率物价指数年增长率1968~1972年 4.3% 3.2% 4.8%1973~1975年 2.4% 5.3% 9.4%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A.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④解析由图表信息得出,这段时期大致是20世纪7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下降,失业率上升,物价上升。
以美国为列,这时期美国经济进入“滞胀”(生产停滞,通货膨胀)时期,凯恩斯主义失灵。
“混合经济”是指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针对上述情况,使用该政策是对的,如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故①正确;凯恩斯主义失灵,就不能再增加政府的干预,只能减少,故②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凯恩斯主义失灵,就应该减少政府的支出,故③正确;凯恩斯主义主张增加社会福利,既然失灵,就应该减少社会福利,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7.(2017·辽宁实验中学调研)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
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B.“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D.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机械化”,是指手工生产被机器生产取代,不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故B项正确;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个性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故C 项错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分别采用了煤、石油新能源,第三次工业革命以高科技为特征,没有使用新能源,故D项错误。
答案 B8.(2017·东北师大附中调研)1959年以来,苏联的工业产量逐年从两位数逐步降低,到70年代后期已落到每年3%~4%,而且仍在下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资本倾注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B.领导人经济政策的调整C.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刺激经济的增长D.同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解析苏联自斯大林模式起以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忽视轻工业,逐渐导致工业体系比例失衡,影响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苏联领导人经济政策的调整,目的是缓解经济问题,不是材料中工业产量不断下降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消费者的需求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同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主要是在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1964~1975年),与材料中“1959年以来,苏联的工业产量逐年从两位数逐步降低”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9.(2017·山东德州调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
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这些做法()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解析材料中的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做出的小修小补,与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完全不同,故A项错误;农产品采购,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符合苏联社会现实,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故D项错误。
答案 B10.(2016·广东肇庆三模)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B.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工业产值增长总的趋势不断下降,1975~1980年增速较慢,美国工业产值增长有一定的起伏,从图中得不出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故A项错误;苏联工业产值增速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只是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美苏经济此长彼消主要是双方经济政策导致的,故C项错误;美国走出“滞胀”是减少干预,故D项错误。
答案 B11.(2016·全国高考预测)戈尔巴乔夫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改革”,苏联体制上的问题还可以“再拖上一段时间”,不会这么快丧命。
这说明()A.戈尔巴乔夫改革客观上延缓了苏联解体的到来B.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C.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因素在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路线催生下的D.苏联解体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直接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解决,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国内外危机加剧,从而使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西方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故D项错误。
答案 C12.(2016·四川资阳三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
”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
这说明()A.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B.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C.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D.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解析2011年到2013年期间俄罗斯社会并未出现阶级成分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全球史观,故B项错误;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题干中“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体现出民众的认识有所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6·山西四校联考)(25分)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
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