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历史沿革和张掖历史 变迁关系小议
张掖大佛寺 皇家寺院的隐秘岁月
据元明之 际的 《庚 申君遗事》 《西湖志余》等稗 起传说 :南宋灭亡 ,年方6岁的少帝赵显被俘,解送至 赶都 ,忽必烈为笼络南宋丞相文天祥和江南汉族 ,授
显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 ,并封瀛 国公 ;其后 将一位郡王 的孙女下嫁赵显。至元二十五年 (1288 }) ,元世祖突然下诏 “命瀛国公赵显学佛于 吐蕃 (时张掖属蒙古唐兀特省,故称 “吐善”地)。
任 l3 纪 70年 代 , 马 叮 ·波 罗 和 他 的 父 亲 、 叔 父 便 数 次 拜 访 人 佛 寺 , 寺 lfJ规 模 宏 人 n勺法 ‘ 场 面 和 精 妙 绝 伦 的 她 筑 艺 术 , iJ:G )L个 瞅 洲 人 无 比 惊 讶 , 赞 叹 剑 r无 以 复 的 地 步 。
后来周王登帝位 ,即元 明宗 ,不久被复辟的文宗 篡弑 ,并将罕 兀鲁母子流放 。3年后 ,文宗传 位于 宁 宗 ,不数月幼帝宁宗亡故 ,太后乃命立妥欢贴睦尔 , 也就是赵显的儿子 ,于1333年即 位 ,称惠宗 ,又称顺 帝 ,因此民间就有了 “元朝天下 ,宋朝皇帝 一说 。
历 史就是这般 幽幽 暗暗 ,曲曲折折 ,明灭可 见 的却是尘世的沧桑 ,以及 由此而生的戏说谜团 。有 时 我想 ,真实与传奇 ,不过是一次你我的相遇 ,或许 , 此番就是我与大佛寺在西北的唯一邂逅 ,从此不再相 见.。
走 进 大 佛殿 ,佛 祖释 迦 牟 尼 的 涅槊 像便 出现 在 眼 前 ::l:程浩 大 的 金 妆 彩绘 、面 部贴 金 、 右斜 而 卧 ,造 像丰满端秀 、怡静安详 ,安睡在大殿 正中高1.2米的佛 坛之上 ,佛身长34.5米 ,肩宽7.5米 ,耳长约4米 ,脚长 5.2米 。据 说 ,大 佛 的一 根 中指 就 能平 躺 一 个 人 ,耳 朵 能容8个人并排而坐 ,是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
山丹大佛寺文物保护单位
山丹大佛寺文物保护单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山丹大佛寺简介
2.文物保护单位的设立背景
3.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
4.山丹大佛寺的文物保护工作
5.结语
正文
山丹大佛寺位于我国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刹。
这座寺庙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
山丹大佛寺因为寺内拥有一尊高达 35 米的大佛而闻名于世,这尊大佛被誉为“天下第一佛”。
为了保护山丹大佛寺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我国政府于 1988 年将其设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举措旨在加强对山丹大佛寺的保护和管理,确保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丹大佛寺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见证,对于研究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山丹大佛寺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为研究古代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最后,山丹大佛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对于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山丹大佛寺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寺庙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文物的安全。
其次,对寺庙
进行了多次修缮,恢复了部分损毁的文物。
此外,还加大了旅游管理和宣
传力度,提高游客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减少人为破坏。
总之,山丹大佛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的保护和传承,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张掖大佛寺历史沿革缀述
另外,民间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出生于张掖大佛寺,(见《张掖史话,大佛寺与忽必烈》)《甘州府志》载:元世祖母亲别吉太后死后,“世祖于十字寺祭之,其就未祥。”上述出自大佛寺的诸多记载与传说均表明:张掖大佛寺在宋元之际已居特殊的地位,享有盛誉。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初,冯胜军队定河西,甘肃皆平,大佛寺因兵燹荒弃。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自庄浪迁治甘州,二十八年,肃王朱愥由平凉就国甘州。甘州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地位遽然提高,宗教文化也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因此,明代前期大佛寺的修葺和兴建得到长足发展,从而使它的寺院文化达到空前的鼎盛和繁荣时期。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大佛寺,至永乐十七年,成祖朱棣敕赐“弘仁寺”扁额,弘仁寺之称一直延用至民国时期。但明初,习惯上通称为“卧佛寺”,明代后期,万寿金塔寺旧址及感应寺相继为卧佛寺建作“金塔殿”和“水陆堂”,“十字寺”合三为一,故又有“大寺”之称(规模最为宏大也),亦或有“敕赐弘仁宝觉”之概称。
西夏宝义元年(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部队攻取甘州,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三月,宋恭帝赵显奉表降元,五月,“元世祖忽必烈封赵显为瀛国公”,后忽必烈夜梦金龙绕殿柱,明日瀛国公来朝,立其柱下,世祖疑而欲阴除之,“赵显险遭杀害,遂遁入空门,释号合尊大师,移居甘州大佛寺。”(《甘肃省志》)
专题文章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在京…
市委书记陈克恭主持召开市委…
我市党政代表团在平凉考察
我市党政代表团在庆阳考察
我市党政代表团在平凉考察
我市党政代表团在庆阳考察
陈克恭在我市党政代表团座谈…
我市党政代表团在西安考察
明代张掖大佛寺始设有省一级佛教行政管理机构——僧纲司,置督纲一人(从九品),副督纲一人,直属中央僧录司管辖。
张掖大佛寺及其寺藏文物概述
・
珍 藏 撷 英 ・
张掖大佛寺及其寺藏文物概述
乇 虹 王 康
( 1 . 兰州 大学 罔书 馆
甘 肃 兰州
7 3 0 0 0 0 )
( 2 . 甘 肃 省张 掖市 甘州 区博 物馆
甘 肃张 掖
7 3 4 0 0 0 )
摘 要 : 张掖 大佛 寺是一 所 集宗教 、 建筑 、 书法 、 雕塑、 绘 画 于一 身的 综合 艺术博 物馆 。 其 寺 内保存 完整的佛 教 经籍 . 数 以 万计 的文 物珍 品 . 对后 人 了解和研 究佛 教 在 明清 两代 当地 的发 展 历 史及 文化 艺术 传承 具 有极 高 的指 导 意 义。文章 概 述
Ke y w or ds Zh a n g y e ; Gi a n t Bu d d h i s t Te mp l e ; Bu d d h i s t s c r i p t u r e s ; Bu d d h a s t a t u e
张掖 古称 “ 甘州” , 位 于甘 肃省河 西 走廊 中段 , 总面 积 4 2 4 0 平 方公里 。 作 为古 丝绸 之路 上 的一颗 璀璨 明珠 , 因其 地理 位 置特 殊 , 历 史 悠久 , 遗 留了很 多 历史 文 物 古迹 。如 汉魏遗风 、 马蹄仙迹 、 骆驼残垣 、 圆 通圣 塔 、 西 来藏 寺 、 会
rc a h i t e c t u r e ,c a l l i g r a p h y ,s c u l p t u r e ,a n d p a i n t i n g . Th e we l l c o n s e r v e d Bu d d h i s t s c ip r t u r e s a n d t h o u s a n d s o f p r e c i o u s h i s t o ic r a l r e l i c s c a n h e l p U S u n d e r s t a n d a n d s t u d y t h e 1 o c a l h i s t o r i c a 1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Bu d d h i s m d u i r n g M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张掖大佛寺探究
张掖大佛寺探究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班级:班指导老师:摘要:张掖大佛寺在张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宗教文化方面的意义非常重要,深入探究大佛寺的发展历史,能够更好地认识大佛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本文从历史发展,研究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探究,以期有个全面的认识,准确的定位,为充分发挥历史古迹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一、大佛寺历史沿革:张掖大佛寺初建于西晋,原名“迦叶如来寺”。
东晋隆安五年(401),沮渠蒙逊建北凉于张掖,迦叶如来寺正居张掖城南景门之内,坐北面南,是北凉国都的中心寺院。
约公元411年,印度著名翻译家昙无谶到北凉弘法,在张掖门徒众多,影响颇深。
公元412年,北凉迁都姑臧(今武威),421年,昙无谶译成《大般涅槃经》40卷,涅槃宗自此形成,昙无谶成为中国涅槃学的宗师,张掖大佛寺也便是中国涅槃宗的重要发祥地。
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西夏国师嵬咩(法名思能)等人在迦叶如来寺的废址中掘出古涅槃佛像,开始筹建一座更大的寺院,1103年,西夏国主乾顺为了替母亲梁太后祈求冥福,敕建“卧佛寺”,一座全新的皇家寺院由此形成,坐东面西,主体建筑卧佛殿面阔九间,内塑庞大的释迦牟尼涅槃像,这是现在大佛寺的雏形。
卧佛寺在元代增加了十字寺内容,继续做皇家寺院。
十字寺为景教寺院,根据《元史》记载,忽必烈的母亲别吉太后死后遗体被埋葬在这里,并建有庙祀。
明洪武五年(1372),卧佛寺部分建筑遭兵燹。
永乐六年置甘州左卫僧纲司于甘州卧佛寺,永乐九年重建,至永乐十七年(1419)告竣,成祖朱棣敕赐“弘仁寺”之名,弘仁寺包括前山门、牌楼、钟楼、东阳楼、西阳楼、金刚天王殿、卧佛殿、大乘殿、轮藏殿、弥陀千佛塔、后山门、内外圆殿、北庑、南庑及原迦叶如来寺遗存的建筑,仅东西中轴线上就有9座建筑,真正体现了“九五之尊”的皇家气魄。
永乐十八年(1420),沙哈鲁使团到中国考察后,波斯贴木儿王朝画师火者·盖耶速丁·纳哈昔在他的《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对弘仁寺作了较详细的记述,他说:“甘州城中有一大寺,广长皆有五百公尺”。
关于张掖大佛寺的简介
关于张掖大佛寺的简介张掖大佛寺位于中国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关镇西北4公里处,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庙,也是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张掖大佛寺建筑群占地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
建筑主要由大雄宝殿、卧佛阁、罗汉殿、藏经楼、天王殿、钟楼等组成。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座举世闻名的“张掖睡佛”,佛像卧于卧佛阁内,长达34.5米,为全国最长的卧佛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历史张掖大佛寺创立于北魏大统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曾多次毁坏重建,现存的建筑主要是清代(1661年)重建的。
在长时间的历史中,张掖大佛寺曾经被誉为“丝路第一名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价值极高。
文化张掖大佛寺汇集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和历史文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附属的张掖大佛寺石窟,这个石窟群位于张掖大佛寺东北方畔,是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石窟内即藏有唐代萧子显的浮雕作品,也有北魏、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佛教石刻,是中国著名的古代佛教艺术宝库。
旅游张掖大佛寺历史与文化价值极高,是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除了卧佛阁和石窟外,寺内的藏经楼、大雄宝殿、罗汉殿等建筑也是不容错过的景点。
此外,张掖大佛寺举办的传统寺庙节日和佛教法会也吸引了大量的朝圣者和游客前往参观。
住宿和餐饮张掖大佛寺周边游客中心设有各类旅游设施,包括酒店、餐饮、商店等,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
在张掖市区也有许多选择丰富的酒店和餐饮场所,可以满足各种价格和口味的需求。
交通张掖大佛寺距离张掖市区约10公里,旅游中心提供公交车、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方便游客前往。
此外,张掖市区也有火车站和机场,可以方便地前往其他城市和国家。
张掖大佛寺历史沿革及价值
丝绸之路——金张掖,自古胜名,名胜、小吃响誉西北。
其中大佛寺历史悠久,气势恢宏。
张掖大佛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东临南大街,西抵大佛寺巷,北依民主西街,南至南城巷以北。
寺院前身为西晋迦叶如来寺,肇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历经兴衰增减,今存遗构均为明清建筑,主要由3 座寺内原有建筑及数座迁入的古建筑构成:前者包括大佛殿、藏经殿和土塔,处于中轴线核心地位,其中大佛殿内巨型卧佛塑像,为全国最大室内木胎泥塑涅槃佛像,构成大佛寺的核心文物;迁入的建筑包括原“行台”旧署(原址曾为明肃王府)大门、原陕西会馆钟鼓楼及牌楼、原文庙大成殿、原提督军门署二堂、原二郎庙清源殿等,系因原址保护难以维计,为避免彻底拆除而集中迁建于此。
整个建筑群现为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占地面积约3.1 万平方米。
大佛寺历史沿革——西夏永安元年(1098 年)始建大佛寺,敕名“卧佛寺”。
——明洪武五年(1372 年)六月,明征西将军冯胜攻克甘州,寺院毁于战火。
其后永乐六年(1408 年)置甘州左卫僧纲司于寺内,永乐九年(1411 年)寺院重建,永乐十七年(1419 年)敕赐“弘仁寺”之额。
宣德二年(1427 年),明宣宗赐名“宝觉寺”,并维修寺内建筑。
正统六年(1441 年),兴建金塔殿。
正统六年(1441 年)至正统十年(1445 年),御赐《永乐北藏》一部藏于大佛寺。
——清康熙十七年(1678 年),敕赐“宏仁寺”之名。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寺院维修。
乾隆十二年(1747 年)新修建的大佛殿落成,遗存至今。
清末,寺院分为东西两部:西部仍称“弘仁寺”,东部则名为“大佛寺”,即今存大佛寺部分。
宣统二年(1910 年)至三年(1911 年),大佛寺全部彩绘一新。
——民国八年(1919 年),张掖成立佛教会,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改组迁走。
其间,金塔殿顶的金塔、铸于成化时期的大钟和大佛殿顶的宝顶等重要文物被盗。
民国十六年(1927 年),土塔顶部因地震倒塌。
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张掖大佛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西夏(1098)。
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
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
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
这里有全国仅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还有数以千计的馆藏精品文物。
在历史上大佛寺又是与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关系的古刹之一。
恰逢寺庙修缮中,无人管理,可以随便拍照。
大佛没什么特别之处,唯大而已。
号称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槃像,注意,是室内最大。
按说寺庙也是历史悠久,馆藏宝物甚多,不过对于我这明晚之辈,也不过是鸡肋鸡肋,观之无味,但过而不看,却又觉得可惜一部鲜为人知的佛学百科全书就藏在兰州张掖大佛寺里面。
它就是被人们称之为“佛国天书”的张掖《北藏》。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在张掖大佛寺还有一部和《北藏》一样珍贵的经书,明代正统年间用金泥抄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这些诞生于明代的经书,不仅给我们讲述了600多年前的故事,而且也见证了几百年来围绕着这些佛经,发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全国罕见名气超过《北藏》几乎每一个到张掖大佛寺的游客都有机会看到珍藏在那里的《北藏》。
《北藏》是佛教大百科全书《永乐北藏》的简称,它的全名是《大明三藏圣教北藏》,是相对于在南京的刻版印刷的佛经而言的。
今天人们能从历史的记载中发现当年印刷这部佛经的大致经过。
明成祖朱棣将建文帝赶下台以后,把京城迁到了北京。
由于他是通过军事手段上台的,所以登基伊始就采取了诸多笼络手段,向全国各地颁赐佛经是其中之一。
这部佛经从永乐八年在北京正式开始雕刻,到明英宗正统五年完成,前后历时30年时间,内容主要集中了经、律、论三大部,共收佛经1621部,6361卷。
张掖大佛寺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解的是张掖大佛寺,张掖素有“戈壁水乡”的美称更因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在古代被称为“金张掖”而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张掖大佛寺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张掖这一方沃土。
穿过历史的层云大佛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精神上的启迪。
大家听了大佛的故事也许会疑问为什么佛教会盛行?这主要还是出于政治的因素,古代君王用佛教教义来愚化大众,使他们甘于压迫,此外宗教的传统、苦难的生活和人们心灵上的寄托都促使了佛教的盛行。大佛教的发展也不
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武灭佛究其原因还是佛教的实力扩张威胁了其统治,包括出家人过多影响人口出生、生产、兵役、赋税等。
细心地游客不难发现,大佛双眼微启,似睡似寐,这不正映衬了大佛寺山门的楹联吗!“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有些游客也许不明白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前一联就是大佛的实体形象,卧佛在那千百年来无声无语;而后一联则是无数的的人来到大佛前哭诉自己人生苦恼,许下心愿,大佛双眼微启仿佛在认真倾听却默默不语。等到若干年后,这些经历了世事沧桑的人回想起他们笑了,而后又像卧佛一样眼观世间变化笑看苍生前来询问。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历时五载,在西夏贞观三年竣工。历史上明朝永乐九年敕赐为宝觉寺,在康熙十七年又改称为宏仁寺,现在张掖大佛寺的别名有“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宏仁寺”。说道张掖大佛寺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据明宣宗朱瞻基《敕赐宝觉寺碑记》称西夏是有一个叫嵬咩(mie)的国师,一日静坐,忽听附近有的佛殿。
张掖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多,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木台泥塑卧佛,如果大家还不能想像这尊佛有多大,我就更形象的描述一下,这尊大佛的一根手指就能平躺一个人,他的耳朵可以容8个人并排坐下,大佛侧身而卧,金装彩绘,面容慈祥、体态丰满。在大佛的胸前有一个“ ”字表示佛法常转,吉祥万德。由于大佛是木台泥塑的,所以大佛内部有很大的空间用来储存物品,1966年就在大佛腹部发现了石碑、铜佛、铜镜、铜壶佛经等。1977年还在大佛寺附属建筑金塔下出土了五枚波斯银币,这五枚银币就成了中外交往的有利见证。
稳西坪青龙山小于张掖市大佛寺(卧佛寺)
张掖大佛寺初建于西晋,原名迦叶如来寺,北凉时成为中国初演菩萨戒的道场和涅Pan 宗的发详地。
西夏崇宗敕建为卧佛寺,现存中国佛教殿堂和室内卧佛之最。
予和同学在公元2013年02月22号去参观一番,此寺平时收门票为每人四十元,但见这日写到每人十元,思之、议之便定到此一游。
此中卧佛果然名不虚传,刚进入殿中竟没有发现他,原来是太大了,刚进去只看见了肚子那块,根本不知到是什么,等到从最边上才看见了头。
不仅只有大佛,寺中珍藏好多古文献,好多古器物,好多壁画。
有的地方参观时还不准拍照。
而在我们村的青龙山当然就比起知名的大佛寺就差远了,并不是建筑即物质上的差距,真正是在寺中文化内函即精神上的差距。
此次去大佛寺不虚此行,确实让予大涨见识。
塞上名刹--张掖大佛寺
塞上名刹--张掖大佛寺张掖大佛寺塞上卧佛千百年,盛名当下却悠闲。
饱经多少人间事,半醒半眠心地宽。
万寿木塔九天揽月弄风景,十里晨钟有远声。
雨雪风霜千百载,巍然屹立亮边城。
张掖大佛寺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
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
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
2019年10月11日,也是我们大西北之旅的次日,来到张掖大佛寺景区游览。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据介绍,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弘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掖大佛寺占地约23000平方米,坐东朝西,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
游览中,这些景点一一在我们眼前展现。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一进大门,一座多层斗拱飞檐的大牌坊便跃入眼帘,只见上面“佛法无边”四个大字金光耀眼,下边门楣上则有二龙戏珠的彩画。
牌坊内侧上有“佛恩护佑”的牌匾,牌匾下有双凤戏牡丹彩画,特别鲜艳。
大牌坊两面的彩画,体现了龙凤呈祥之意。
牌坊的四根立柱两侧均用石条保护,这石条都有精美的石刻。
牌坊两侧各有一个角楼,应该是钟鼓楼。
在钟鼓楼上还有“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字样。
可见,这里不仅是旅游景区,也是研究文化历史的基地。
中轴线上最为壮观的便是古朴典雅的大佛殿。
大佛殿高33米,面阔9间,二层,重檐歇山顶,规模宏大,气势壮阔。
来到大佛殿前,可见上下有两处匾额,上面匾额是“功德须弥”,下面匾额是“无上正觉”,导游说,这一块是乾隆所书匾额仿制品。
大佛殿有对联:“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眠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
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亚洲最大室内卧佛大佛寺,始称“迦叶如来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故又称"卧佛寺"。
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赐宝觉寺。
康熙十七年(1678年)改称宏仁寺。
该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历时五载,至西夏贞观三年(11103年)竣工,历经明、清两朝扩建,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1996年,张掖大佛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寺大、佛大、殿大,当地又称:“大佛寺”。
据明宣宗朱瞻基《敕赐宝觉寺碑记》称:西夏时,有位叫嵬咩的国师,一日静坐,听到附近有丝竹声音,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砖覆盖的碧玉卧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这座座东面西的佛殿。
大佛寺内建有牌楼式山门和四大天王殿、关祠殿、过殿、陪殿、厢房、卧佛正殿。
正殿南为感应寺,北为金塔殿,后为藏金阁和土塔。
大佛寺正殿为两层楼,重檐歇山顶,高33米,平面长方形,面宽9间,进深7间,占地总面积1770平方米。
殿顶用青筒瓦笨覆盖,殿周围绕廊。
殿内塑释迦牟尼涅槃像,为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
木胎泥塑,金描彩绘,面部贴金,头枕莲台,侧身而卧,两眼半闭,嘴唇微启。
右手掌展放在脸下,左手放在大腿一侧,胸前画有斗大"卐”字符号。
梵文,意为"吉祥海云相"。
造像精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神态自然,相貌祥和,栩栩如生。
佛像两侧塑优婆夷、优婆塞立像各一尊,背面是十大弟子悼念举哀像。
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群像,形态各异,形象生动。
殿内东西两壁有取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故事的巨幅壁画。
构图杂而不乱,形象跃然壁上。
殿门两侧各镶6平方米见方的砖雕一块,上精雕如来佛讲经说法的故事和神态各异的诸佛像。
南为西方极乐世界,上书"登极乐天",右下方书"西方圣境"。
丝路名刹——张掖大佛寺
、
到一 “ 崇邱之则 ” ,发现有声音 ,他便 “ 发地余 尺” ,发现有 涅檗佛像 。境 内僧人奔走相告 , 大家都说 : 我们距这里很近 , 也从未发现有佛 ,而唯你 ( 指嵬咩 )与佛有缘 ,才有如此感 通 。嵬 咩 当然 也很高兴 ,经大家赞 助 ,便在 这儿修建 了寺 。 中国古代 的名胜古迹 总是 与历史传说相伴 随 , 嵬咩 的 “ 感 通” , 虽然 有很多不实的成份 ,但也反 映了重要 的历史事 实 ,即张 掖大佛 寺是建立在 一个废弃 了的寺 院遗址 上的。 《 西夏 书事 》卷三 十一也有记 载 : 西夏王李 乾顺母 梁氏 卒后 ,乾顺供佛为母祈福 ,时 “ 甘州僧义净 于故 张掖县西南 甘浚 山下 ,夜望有 光 ,掘得古 佛 ,皆卧佛也 。献 于乾顺 , 乾顺令 建寺供 之 ,赐额 卧佛。 ”这 段的记 载与前文 所引 《 敕 赐宝觉寺碑 》虽有很 多不符 之处 ,但 两条材料显然是记 同一
参考文献 【 1 】吴洪珍. 孙 中山生态思想的成 因分析U 1 . 华北水利水 电 学院 学报( 社 科版) , 2 0 1 0 ( 6 ) . 【 2 】 李守鹏等. 孙 中山全传 [  ̄ 【 ] . 南昌: 江西人民 出版社, 2 0 0 1 . 【 3 】张汉静 . 孚 】 呻 山的科 学技 术思想f M】 .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山认识思想的一次飞跃 。
过程 中 ,一定要 妥善处理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 的关 系 ,开发 西部 不能以破坏环境 为代价 。 孙 中 山环 保思 想 的f n 发 点在 于 国计 民生 ,关 心 国家 的 前途 ,关心民众的生活 。虽然他 的环保思 想产 生于 2 0世纪 , 但在 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遭破坏很严 重的今天 ,重温孙 中山的环境保护思想 ,无论是对推动环保事业 的发展 ,还是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目标 ,都有着十分重要 的积极意义。
张掖大佛寺简介
张掖大佛寺简介张掖大佛寺源于汉晋,创于西夏,兴于元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千年名刹。
东晋时期,涅槃宗师昙无谶到河西走廊一带弘法,涅槃教义在张掖广为传播。
西夏时期,国师嵬咩在“迦叶如来寺”故址掘得古涅槃佛像,并在原址重修寺院,建大雄宝殿,塑涅槃佛像,形成大佛寺雏形。
宋元之际,宋恭宗赵显降元后曾避祸大佛寺,元始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懽贴睦尔据传都出生在大佛寺,忽必烈的生母别吉太后死后曾奉安大佛寺。
明洪武、宣德、成化和万历时期对大佛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
当时的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前山门、牌楼、钟楼、东阳楼、西阳楼、金刚天王殿、卧佛殿、大乘殿、轮藏殿、弥陀千佛塔、后山门、内外圆殿、北庑、南庑及原迦叶如来寺遗存的建筑,仅东西中轴线上就有9座建筑,真正体现了“九五之尊”的皇家气魄。
明正统年间,英宗朱祁镇将《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共收经1621部,6361卷)颁赐大佛寺。
时任钦差镇守甘肃等处总兵、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以名贵绀青纸和金银粉书写600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并入藏大佛寺。
至此,大佛寺以大殿、大佛、大藏经名闻天下。
清康熙、雍正年间,张掖大佛寺虽屡有维修,但寺院已辉煌不再,开始走向衰败。
著名诗僧卜舟于康熙末年重游大佛寺时感慨之余,写下了“那堪牲牧厂,驼马践苔斑”的诗句。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放的实施,张掖大佛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为切实加强大佛寺保护,从1985年开始,原张掖市在大佛寺原址先后修复牌坊一座、钟鼓楼两座、山门一座、金塔殿一座、南北配殿各一座、大成殿一座、藏经殿一座,并修复了因地震损坏的土塔塔顶,使张掖大佛寺这座历经千年的西夏国寺,得以重现历史原貌。
1986年,张掖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和2005年,张掖大佛寺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AAAA级旅游景区。
高孟其人及总兵府简介高孟,字浩然,甘州城东十三里处高家河湾〔现甘州区上秦镇高升庵村〕人。
张掖大佛寺:西夏皇家寺院
张掖大佛寺:西夏皇家寺院作者:柯英来源:《丝绸之路》2016年第15期来到张掖的朋友,常说这是一个温和淳朴的小城。
在张掖待久了,更会说,张掖人都有一副菩萨心肠。
是啊,沐浴在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的辉光中,焉能不沾一点佛光禅念!张掖为古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
丝路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佛教的传入和普及。
法国研究丝路文化的学者布尔努瓦说:“佛教沿着丝绸之路商人在西域留下足迹,而播下的幼小种子,便结出了丰硕成果。
”佛教从西向东传入中原时,首先从包括张掖在内的河西走廊一带开始传播,随之佛光普照,佛寺林立,佛塔遍地,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张掖便有了“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之说,旧时有金、木、水、火、土五塔耸立古城,俨然是佛国盛景。
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皇家寺院张掖城区的大佛寺,最初的名字叫“迦叶如来寺”,又名“宝觉禅寺”和“什字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故又称“卧佛寺”。
因“寺大、佛大、殿大”,老百姓习惯称其为“大佛寺”。
今天,寺院门楣上“大佛寺”三个雄浑古朴的大字,是赵朴初先生所题。
根据大佛寺卧佛体内出土的明代铜牌和《甘州府志》记载,该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
据记载,西夏国师嵬咩云游到张掖,正在一地静坐,忽闻有丝竹之声,循声寻去,却不见演奏者,疑为“天乐”,后在天乐响处掘得碧玉佛像一尊,嵬咩遂觉与佛有缘,发愿建造一座大寺供奉佛祖,于是便在此建寺,遂为大佛寺创建之始。
后经明、清两朝扩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大佛殿正门有楹联曰:“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有人修缮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
”这副楹联道出了大佛寺的始建年代和重修历史。
我曾详细查阅过有关西夏文明的资料,发现党项族是一个笃信佛教的民族,西夏的历代皇帝都对佛教推崇备至,所以死后的陵墓(西夏陵)都建造成佛塔的形状。
在西北大地上,西夏党项人生息过的地方大都有寺院遗址,而皇家寺院只有两座,一座是宁夏的承天寺,目前只有一塔为证;另一座就是张掖的大佛寺,基本保存了西夏建筑的原貌。
大佛寺历史沿革和张掖历史变迁关系小议
大佛寺历史沿革和张掖历史变迁关系小议第二章张掖大佛寺的背景和沿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西名刹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 年)。
历西夏、元、明、清数朝至今九百余年,几经变迁,数次更名(表 2-1、表 2-2),为求叙述简明,本文中如无特别说明均以现名“大佛寺”指称。
第一节张掖的地理历史概况1. 地理概况大佛寺所处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酒张盆地东端。
祁连山绵延于其西南,最高峰西武当大山海拔3132米;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合黎山,1600~3200之间的海拔。
中部的倾斜平原海拔1410~2230 米,呈冲积扇形,由东南向西北敞开。
张掖周围多高山、戈壁和沙漠,气候干燥,雨量稀少。
蒸发量大,多风沙,冬长而寒,夏短而热,昼夜温差大,届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河西走廊上最大的河流黑河在山间平原上由南至西北穿其境而过,密布的河网、充沛的水源灌溉着这方沃土,在戈壁滩上形成片片绿洲,滋养了历史悠久的文明和繁荣的文化。
素有“塞上锁钥”之称的张掖曾是古代“丝绸之路”和“居延古道”的交汇点,是连接内地和西域的陆路交通枢纽,古时武威以西翻祁连山至西宁的唯一通道也是以此为起点的。
所谓“甘地当孔道,羌夷要冲,诚河西咽喉也”,“金城汤池,莫斯为重”足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历史上,张掖一直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在上古地理学文献《禹贡》中,张掖属雍州之地。
至西汉前期,先后有西戎、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在此游牧。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西汉击败匈奴,将汉朝疆域扩大到了河西走廊,并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威羌狄”之意,治所角乐得。
东汉初年,张掖为窦融所据,后归附于汉。
魏晋南北朝时,张掖先后为魏、西晋、前凉、前秦、后凉、南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所属(图2-1-1)。
十六国时期中原陷入连年的战乱,但河西地区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繁荣。
张掖曾被北凉沮渠蒙逊定都为国都,在西魏时始有“甘州”之称。
丝路——张掖,之五
丝路——张掖,之五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敕改宏仁寺。
因寺内有巨大的睡佛像,我们现在称此寺为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市内西南隅,是张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此寺年代久远,目前寺中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有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
寺中最重要的建筑大佛殿,建于西夏年间,平面呈长方形重檐歇山顶,面宽十一间,进深九间,高20.2米。
正面背面大佛殿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佛祖释迦牟尼涅磐像,佛祖安睡于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便能平躺一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
卧佛后有十大弟子群像,旁有优婆夷、优婆塞,两侧廊房有十八罗汉塑像,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
佛像虽然为卧佛,但眼睛却是张开,目光炯炯有神,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似乎眼神都不尽相同。
这尊佛像全为木制,先搭脚手架,再完善框架,最后覆盖木雕。
整尊佛像为空心,内有五层,人可以从容进出,各层间有楼梯相连,用以存放经书与宝物。
经书主要在佛祖头部的部位,而宝物主要在佛祖的腹部。
大佛殿正中的匾额,是现代仿制,原匾则置于殿内。
大殿两旁的石刻浮雕非常精美。
藏经阁内藏有明英宗颁赐的6000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其中以金粉、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
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为明朝建筑,是张掖五行塔之一,结构为砖土混筑密宗覆钵寺塔,主体高33.37米,其一、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座小塔,建筑非常独特。
土塔所在的殿内,如今是一座小型博物馆,陈列着大佛寺中的佛经等各项文物。
在大佛寺内还有钟鼓楼,山西会馆等著名建筑,我们将在下一篇中向大家介绍。
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装藏明代文物及其价值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008Vol.1931 张掖大佛寺历史概述张掖又名甘州,雄踞河西走廊中部,扼古丝绸之路咽喉,历来为军事、政治、文化及民族交往的冲要之地,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造就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明宣宗朱瞻基说:“甘州,古甘泉之地,居中国西鄙,佛法所从入中国者也。
”佛教何时传入张掖,史无定论。
《魏书·释老志》记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传佛教,敦煌地接西域……村坞相属,多有寺塔。
”五凉时期,河西佛教已很普遍,张掖也成为西域高僧前往中原传教的必经之地。
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张掖大佛寺,是一座佛教艺术和佛教文献的藏珍之地,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即公元1098年,是由西夏第四代皇帝乾顺敕建,因寺内供奉佛祖涅槃像,故民间俗称其为“卧佛寺”“大佛寺”,距今已有922年的历史。
大佛寺自西夏建成受到历代朝廷的重视,在河西地区具有极高的宗教影响力。
明清时期朝廷对大佛寺维修不断并敕赐“宝觉寺”“宏仁寺”等寺名。
②西夏至元代,张掖大佛寺一直作为皇家寺院。
明代早期,朝廷十分重视对大佛寺的重建和维修,使大佛寺寺院的规模空前庞大。
2 装藏仪轨及大佛寺卧佛装藏概述装藏又称“装脏”。
新佛建成后,为赋予佛像生命力,在佛像内装上具有象征性的内脏和神识,这是佛教造像特有的仪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不管是泥塑佛像、木雕佛像还是铜雕佛像,一般都会在佛像背后设置一个小门或小口,可以打开,再往里面装一些符咒、金银宝物等器物,等同于常人身体里的五脏六腑。
据《重刊甘镇志》记载,西夏时期有一位叫嵬咩(wei…mie)的国师,一日敛神静禅时,忽闻天际有丝竹之声,寻声而至,从地下掘得金砖翠瓦覆盖的碧玉卧佛,国师遂发愿,修建了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大殿中供奉有一尊全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佛身长34.5米,佛像身后立有十大弟子举哀群像。
整尊造像木胎泥塑,金妆彩绘,侧身而卧,一手枕于头部,一手平放于身侧,双眼半闭,双唇微启,形象端秀丰满,姿态安详恬静。
张掖大佛寺历史沿革缀述
张掖大佛寺历史沿革缀述
吴正科
【期刊名称】《丝绸之路》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张掖大佛寺历史沿革缀述吴正科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西夏袭
回鹘,攻拔甘州,至宋景三年,即西夏广运三年(1036),全面占领河西走廊。
翌年,元昊升肃州为蕃和郡、甘州为镇夷郡,并置宣化府,凉州置西凉府,积极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加紧对河西的经营。
至李乾...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吴正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5
【相关文献】
1.张掖大佛寺——玉轴函三藏金躯卧九间——张掖大佛寺概览 [J], 王康
2.张掖大佛寺藏明代姑苏版佛经扉页版画探析 [J], 骆彤彤
3.张掖大佛寺西游记壁画赏析 [J], 吴玮
4.张掖大佛寺有关问题考述 [J], 尹清亮;杜斗城
5.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装藏明代文物及其价值 [J], 代宪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张掖大佛寺的背景和沿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西名刹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 年)。
历西夏、元、明、清数朝至今九百余年,几经变迁,数次更名(表 2-1、表 2-2),为求叙述简明,本文中如无特别说明均以现名“大佛寺”指称。
第一节张掖的地理历史概况1. 地理概况大佛寺所处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酒张盆地东端。
祁连山绵延于其西南,最高峰西武当大山海拔3132米;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合黎山,1600~3200之间的海拔。
中部的倾斜平原海拔 1410~2230 米,呈冲积扇形,由东南向西北敞开。
张掖周围多高山、戈壁和沙漠,气候干燥,雨量稀少。
蒸发量大,多风沙,冬长而寒,夏短而热,昼夜温差大,届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河西走廊上最大的河流黑河在山间平原上由南至西北穿其境而过,密布的河网、充沛的水源灌溉着这方沃土,在戈壁滩上形成片片绿洲,滋养了历史悠久的文明和繁荣的文化。
素有“塞上锁钥”之称的张掖曾是古代“丝绸之路”和“居延古道”的交汇点,是连接内地和西域的陆路交通枢纽,古时武威以西翻祁连山至西宁的唯一通道也是以此为起点的。
所谓“甘地当孔道,羌夷要冲,诚河西咽喉也”,“金城汤池,莫斯为重”足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历史上,张掖一直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在上古地理学文献《禹贡》中,张掖属雍州之地。
至西汉前期,先后有西戎、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在此游牧。
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西汉击败匈奴,将汉朝疆域扩大到了河西走廊,并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威羌狄”之意,治所角乐得。
东汉初年,张掖为窦融所据,后归附于汉。
魏晋南北朝时,张掖先后为魏、西晋、前凉、前秦、后凉、南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所属(图 2-1-1)。
十六国时期中原陷入连年的战乱,但河西地区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繁荣。
张掖曾被北凉沮渠蒙逊定都为国都,在西魏时始有“甘州”之称。
隋大业三年(607 年),吏部侍郎裴矩前往甘州,展开“互市”即国际性的商品贸易。
大业五年(609 年),炀帝西巡至甘州会见西域诸国君主和使者,并亲自主持“互市”。
这件事在河西经济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使张掖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唐初,甘州曾为李轨所割据,后为唐所平。
在唐代前期,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贸易繁荣,甘州成为仅次于武威的河西第二大城市(图 2-1-2)。
在这繁忙的丝路上,张被是个总枢纽,因为丝路东段各条路线最后都要在张掖会合。
丝路畅通时,张掖为必经之地;中原战乱时,张掖则是贸易的终点站。
很多唐代文书记载大批胡商专程到张被贸易,也有很多胡商定居于此。
天宝十四年(755 年)发生了安史之乱,河西军队大部被调往内地平叛,吐蕃乘虚而入,甘州遂于建中二年(781 年)沦陷。
大中四年(850 年),张议潮于沙洲起义,翌年收复沙、瓜、伊、西、肃、甘、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甘州复归于唐,但不久又于咸通十三年(872年)为甘州回鹘攻陷。
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西夏元昊击败甘州回鹘攻占甘州,设置甘肃军司、镇夷郡、宣化府等管理机构(图 2-1-3)。
西夏宝义元年(1226 年),成吉思汗军破甘州。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 年)于甘州建甘肃路总管府,后改为甘州路总管府。
至元十九年(1278 年)立甘州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又立甘肃行省,以控制河西诸郡,治所均为甘州。
至大四年(1311 年)还在甘州设立了甘肃行枢密院,总领全省军务。
因张掖地处河西枢纽,蒙元时期在此设置了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驿站,并有“甘肃纳邻驿”驿道北通和林。
这样甘州就成为甘肃行省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图 2-1-4)。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 1274年至 1275 年曾居甘州达一年之久,他曾写道:“甘州是一大城,即在唐古忒境内,盖为唐古忒全州之都会,故其城最大而最尊。
”明洪武五年(1372 年),冯胜平定甘肃,并置甘肃卫于甘州,隶陕西都司。
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改甘肃卫为甘州卫,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迁至甘州(图 2-1-5)。
洪武二十八年(1395 年),肃王朱木英就藩甘州(四年后又移兰州)。
在军事上,当时甘州设有左、右、中、前、后五卫,卫所均在甘州城内。
在明代,甘州还是西北茶马互市的中心之一,朝廷先后于甘州置甘肃行太仆寺、苑马寺、茶马司等机构管理贸易。
明代中后期,吏治腐败,战事频仍,经济日趋凋敝。
崇祯十六年底(1644年),甘州为李自成军贺锦部所克。
清顺治二年(1645 年),陕西总督孟乔芳平定甘州,因前朝之制。
三年后发生了米剌印、丁国栋的叛乱事件,动乱中所有官方档案均被毁掉。
康熙二年(1663 年),置甘肃提督军门于甘州。
雍正三年(1725 年),设甘州府及张掖县(图 2-1-6、图 2-1-7)。
光绪年间,左宗棠曾在甘州大兴土木开展建设、兴修水利。
辛亥革命后于民国二年(1913 年)废甘州府,之后张掖县先后属甘肃省河西道、直隶甘肃省、属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等直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从悠久岁月走来的张掖享有丰厚的文化遗产。
1986 年,张掖市被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到 2004 年止,包括大佛寺在内,张掖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处,另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2处,其名单见附录二。
古城张掖的沧桑历史总是给人以无限感慨第二节大佛寺的历史沿革1. 西夏、元代关于大佛寺的创建缘起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明宣德二年(1427 年)的《敕赐宝觉寺碑记》:李乾顺之时,有沙门族姓嵬咩,法名思能,早从燕丹国师,妙领真乘,深造突奥,閤境之内,贵贱耆壮,敬信无间,号之为国师。
一日,敛神静居,随感异端,慧光奕煜,凡呗清和,谛听久之,嗈嗈非远,起而求之,四顾无睹,寻至崇丘之侧,其声弥近,若在浅翳之下者。
发地尺余,有翠瓦罩焉,复下三尺,有金甓覆焉,得古涅槃佛像。
时四境之内,僧行善信,传闻忻跃,奔走聚观,咸咨嗟曰:‘吾侪于此睹光明,聆音韵,非一朝夕,顾以闇昧,莫加追究,非师善力,曷致感通欤?仰为上善,与佛有缘,在我下愚,虽近弗遇。
’于是嵬师忻快灵遇,心再感激,欲建宏刹,用崇祗奉,殚厥劳贳,经营缔构。
不逾期岁,岿然焕然。
惟肖像未就,旋感神工,校其妙技,不疾而速,中月以成……大意为西夏崇宗李乾顺时,有一名姓嵬咩的僧人,法名思能,早先跟随燕丹国师学成佛理,然后成为西夏的国师。
有一天他看到了“慧光”,听到了不同寻常的声音,于是寻迹挖掘,得到古涅槃佛像。
他认为自己受到佛的感召,就发愿并在一年的时间内建造了甘州卧佛寺。
但此碑记中并未明确记载大佛寺建造的确切年代。
1966 年,在木构泥胎的卧佛像腹中内发现了明成化十三年(1478 年)所造铜牌,上面刻有如下的字样:震旦国张掖郡流沙河有迦叶佛遗迹,大夏建,崇宗皇帝永康元年,嵬咩国师始创卧佛圣像……据相关研究,“永康”系“永安”之误。
按照此牌提供的线索,再综合《敕赐宝觉寺碑记》的记载,大佛寺始建年代即应为西夏永安元年(1098 年)。
另外,作为一个旁证,《重刊甘镇志》和《甘州府志》中关于建寺年代也均持相同的说法。
不过,在清代吴广成编修的《西夏书事》有这样的记载:崇宁二年,夏贞观三年春二月,建卧佛寺于甘州。
乾顺自母梁氏卒,辄供佛为母祈福。
甘州僧法净于故张掖西南甘浚山下,夜望有光,掘之,得古佛三,皆卧像也。
献于乾顺,乾顺令建寺供之,赐额“卧佛”。
此说认为创寺者为甘州僧法净而非嵬咩思能,其创建年代“夏贞观三年(1103年)”亦晚于永安元年五年。
两种说法孰是孰非,现在还没有更多的证据来断定,但因《西夏书事》成书较晚,所以一般都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除上述几条记载外,在敦煌榆林窟第 12 窟中还有一条西夏文题记提到“游世界圣宫及游甘州圣宫者……”,所谓“甘州圣宫”据研究可能指的就是张掖大佛寺。
如能进一步证实,这或许将是有关大佛寺已知最早的文字记录。
元代,传说世祖忽必烈就是出生在大佛寺中的。
另外忽必烈的母亲别吉太后死后可能也是被葬在大佛寺内的。
《元史》卷三十八载:丙申,中书省臣言:“甘肃甘州路十字寺奉安世祖皇帝母布济克太后御容,请定祭礼”,从之。
《甘州府志•世纪》载:顺帝至元元年,春三月,定甘州路十字寺祭别吉太后礼。
别吉太后,世祖皇帝母也。
初,世祖定甘州,太后与在军中,后殁。
世祖使于十字寺祀之。
《甘州府志•古迹》载:十字寺:元世祖祀其母别吉太后处。
夏建。
今大寺也。
《甘州府志•营建》载:宏仁寺:城西南隅,俗名大寺……若以上文献所记无误,则元代的十字寺址应该就在清代的大佛寺内,并可能是当时大佛寺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于元代的大佛寺的情况,马可•波罗旅经甘州时曾作如下描述:佛教徒们按照当地的建筑样式建造了许多寺院。
在这些寺院里供奉着许多塑像,其中有些是木雕,有些是石雕,也有些是泥塑。
这些塑像外表鎏金,工艺十分精巧。
有的塑像尺寸巨大,长足有十步,姿态侧卧;有的则很小,宛如弟子侍立背后,恭敬肃穆。
一切大小佛像都受到当地人的极端景仰……。
显然,这段话描绘的是一个典型的塑像涅槃变的场景,一般认为他所写的这座寺院就是大佛寺。
与大佛殿内现存的泥塑卧佛相比,马可•波罗所见的塑像虽然在尺寸材料上有所出入,但其内容和布置方式却是相同的。
不过,马可•波罗的兴趣似乎完全被这些精美的塑像所吸引,对寺院的布局和建筑却言之甚略。
2. 明代明洪武五年(1372 年)六月,明征西将军冯胜攻克甘州,大佛寺毁于战火。
不过在《成化十三年重建卧佛铜牌铭记》中写道:后兵燹之乱,旧像犹存……说明卧佛像在这次灾难中安然无恙,想必大佛殿也未受太大影响。
其后永乐六年(1408年)置甘州左卫僧纲司于大佛寺内,永乐九年(1411 年)进行了对大佛寺的重建工程,永乐十七年(1419 年)又敕赐“弘仁寺”之额永乐十八年(1420 年),贴木儿王朝沙哈鲁国王使者火者•盖耶速丁•纳哈昔出使明朝途经甘州,对卧佛作了这样的记述:……甘州城中有一大寺,广长皆有五百公尺。
中有一卧像,身长五十步,足长九步,足上周围有二十五公尺。
像后头上,置有其他偶像,各高一公尺上下不等。
杂有剌麻像,高与人身同。
诸像制作甚佳,与生人无异。
壁上亦置有其他偶像。
此大卧像一手置头下,一手抚腿。
像上傅金,人名之曰释迦牟尼佛……这一段文字所记录的大佛寺情况较《马可波罗行记》详细,寺院的纵深尺度与现在的推测更加接近,大小佛像的配置情况也与今天所存者相似。
从这里可推知卧佛像后来的重建定然因袭了其最初的模式。
3. 清代清康熙十七年(1678 年),敕赐大佛寺“宏仁寺”之名,雍正十二年(1734 年)又对寺院做过一次维修。
《甘州府志》载:我朝康熙十七年,敕赐今名。
雍正十二年,甘山道岳礼、知甘州府冯祖悦、知张掖县李廷桂等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