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一:高中语文必修1:第6课鸿门宴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互动2: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
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
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
结果呢?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
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
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
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
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鸿门宴》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包括秦朝的衰败和楚汉争霸的形势。
2. 引导学生了解主要人物:刘邦、项羽、张良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2.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主要人物的认识。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对刘邦、项羽、张良等主要人物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描写,归纳人物特点。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对人物分析的能力。
2. 检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的理解。
第三章:情节理解教学目标:1. 理解《鸿门宴》的情节发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理解《鸿门宴》的情节发展,包括宴会的前因、经过和结果。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鸿门宴》的情节发展,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情节。
2. 学生阅读课文,分析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对情节理解的能力。
2. 检查学生对重要事件和转折点的认识。
第四章: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鸿门宴》所处的古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介绍《鸿门宴》所处的古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包括礼仪、宴会习俗等。
2. 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背景对情节和人物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鸿门宴》所处的古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文化知识。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古代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 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
3. 课文的内涵解读和文化价值的阐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进行批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概括人物形象,总结课文的主旨。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进行讲解和答疑,重点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入剖析人物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内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编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人物分析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素养。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
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六、学习(3─4)节七、问题设计: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⑵完成练习(二)P91第三课时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篇1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其次单元,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会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观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力量和表达力量。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学问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把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学问,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学问。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学问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学问积存,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学生观赏魏晋历史散文的力量,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存文言词句学问。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所在。
说教法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供应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
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打算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纳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依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存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表达为分组归纳和小组争论沟通等。
“迁移制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进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帮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连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意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学问转化为力量,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想,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深入理解鸿门宴的场景和人物心理。
(3)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评价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诚信、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把握,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人物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理解和翻译。
2. 鸿门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
3. 对鸿门宴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4. 角色扮演法:模拟鸿门宴场景,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5.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角度评价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关键词语。
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人物形象。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5. 角色扮演:分组模拟鸿门宴场景,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小论文。
人教版必修一鸿门宴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鸿门宴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出现的白话知识〔虚词、虚词、句式、文常等〕。
2、熟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3、剖析刘邦、项羽性情特点。
〔刘、项集团其他人物笼统〕4、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3【教学难点】4【课时布置】3---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环节第一种:以宴会导入同窗们,我们中国人自古是喜欢在推杯换盏间交谈事情、交流感情的,有些宴会其乐融融,有些宴会严肃严肃……而有些宴会那么充溢危机,那么,你知道历史上哪些潜藏杀机的著名宴会吗?对: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还有明天我们要学习的〝一念决生死,一宴定天下〝〞的鸿门宴。
〔板书课题〕第二种:以象棋的来源导入同窗们,听说中国的象棋来源于异常战争----楚汉战争,那么,在楚汉大战正式末尾之前,项羽曾在鸿门设下了一个富含杀机的宴会,名为宴会,实那么是一场政治博弈。
作者司马迁匠心独运的描画为我们再现了那段风雨变幻的历史,明天就让我们一同去赴这场特殊的宴会-----鸿门宴。
〔板书课题〕二、反省预习以提问先生的方式,温习关于作者〔导学36页〕、关于史记〔导学36页〕、关于背景〔导学36页〕的基本状况〔本局部幻灯片中未打出,详见在«步步高导学»〕辅以事先地图增强先生对这段历史北京的笼统化看法。
三、诵读环节1、课下自在诵读2、片段齐声诵读3、代表角色扮读四、全体感知1、经过熟读课文,请先生梳理鸿门宴故事中的人物关系。
先生发言后,教员展现幻灯片内容停止总结。
2、请先生代表完整繁复地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教员展现幻灯片内容,将故事依照时间顺序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五、分块推进细读课文每个板块,以梳理白话知识、概括故事情节、剖析人物性情、总结塑造人物的方法为基本的推进形式〕(一)细读课文,研习第一局部:宴前1、齐读前两个自然段.2、梳理白话知识〔可提问先生、也可教员点拨重点,配合幻灯片夯实基础〕3、研读第一自然段①提问:第一自然段本段主要讲了哪几件事?答:无伤告密、范增定计②提问:项羽获密后,说了什么话,其言行神貌,表现他怎样的性情特点?答:率直、暴躁自信、骄横③提问:范增献计时说了什么?表现他怎样的性情特点?答;陈说理想,点明其政治野心;天象之说促其下攻击决计。
《鸿门宴》教案优秀5篇
《鸿门宴》教案优秀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鸿门宴》教案优秀5篇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篇优秀的《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鸿门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相关事迹以及与《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重点)2、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重难点)3、了解“鸿门宴”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
(重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时壮大的场面。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却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心声,可见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
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刘邦的性格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命运有何不同?《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
二、作家作品介绍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
20岁的时候,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汉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遍及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作了良好的准备。
20几岁任郎中,36岁父死,38岁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42岁时主持修订历法,同年开始写《史记》。
5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至53岁时基本完成《史记》的著述。
《史记》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组成:《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五部分。
【12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例外:《秦本纪》《项羽本纪》《吕后本纪》【30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以及特别重要的历史人物【70列传】帝王、贵族王侯之外的名官、名人的事迹以及少数民族的传记【10表】以表格形式简列各个时期的大事件【8书】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评价: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
新人教版必修1《鸿门宴》教学设计3篇
课文导学一、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揭示的项羽的悲剧性格;2.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3.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学习重点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学法指津(-)研读步骤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2.查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课文训练重点中要求理解的词语的含义;3.查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析主旨,明确全文情节发展过程2”’2.析人物,把握主次关系及作者态度;3.析特色,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问题探究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
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
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
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
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
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
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
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
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哈,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鸿门宴》教学设计15篇
《鸿门宴》教学设计15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鸿门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鸿门宴》教学设计 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于历史人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难点】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圈点勾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影片(给学生们播放电影《鸿门宴》的视频片段),看完影片之后大家觉得过不过瘾,老师注意到大家在看影片的时候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看得是相当地认真啊!这部影片叫《鸿门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段影片讲述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对,讲的就是楚汉争雄时刘邦与项羽的一个故事,相信大家刚才已经注意到电影中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了,那么真实历史中的项羽和刘邦又是什么样的?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课文《鸿门宴》。
【板书标题】(二)学习新课分析项羽形象1、生默读全文,勾画出描写项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项羽的性格特征。
【板书:项羽】明确:(1)政治上幼稚: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板书:政治上无知】(2)自大轻敌: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
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板书:自大轻敌】(3)不善用人。
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板书:不善用人】2、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评价语。
陈平: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鸿门宴》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对《鸿门宴》故事背景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
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鸿门宴》的故事背景,包括秦朝的覆灭和楚汉争霸的形势。
2. 介绍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如刘邦、项羽、张良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鸿门宴》的故事背景。
2. 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角色。
第二章:故事梗概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故事梗概。
2. 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概述《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包括刘邦赴宴、宴会上的紧张气氛、刘邦的脱险等。
2.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悬念,如刘邦与项羽的权力争夺、张良的智谋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述《鸿门宴》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关键情节。
2.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对故事情节进行概括和理解。
第三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刘邦、项羽、张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如刘邦与项羽的权力争夺、张良的智谋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通过讨论或写作,表达自己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看法。
第四章: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鸿门宴》所处的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如宴会的重要性和礼仪。
2. 探讨《鸿门宴》中的文化元素,如宴会上的座次、菜肴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
2.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观察和分析《鸿门宴》中的文化元素。
第五章:课堂讨论与总结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鸿门宴》的主题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鸿门宴》的主题和寓意。
人教版鸿门宴教案
人教版《鸿门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介绍;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与应用;3.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讨论;4. 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人物形象的分析;4. 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2. 人物形象深刻的内涵;3. 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3. 小组讨论法:团队合作,分析、讨论问题;4. 口头表达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1. PPT课件:展示《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2.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历史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3. 小组讨论:提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4. 口头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阅读理解: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阅读《鸿门宴》;3. 人物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4. 团队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5. 口头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4.2 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第二步: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阅读《鸿门宴》;3. 第三步: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4. 第四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5. 第五步: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人教版鸿门宴教案
人教版《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主题讨论等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尊重;(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分析;3. 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2. 对文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把握;3. 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鸿门宴》原文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鸿门宴》原文,了解基本的历史背景;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原文,理解文意;(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分配,准备进行角色扮演;(2)学生表演《鸿门宴》的情景,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点。
6. 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小论文;(2)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加深对《鸿门宴》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鸿门宴》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异同,如《荆轲刺秦王》等;(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历史背景。
2.分析并领悟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理解,人物性格分析。
三、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及注释。
2.有关《鸿门宴》的背景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简要介绍《鸿门宴》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理解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宴会的经过及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
三、课堂讨论(1)刘邦为何能成功逃脱鸿门宴?(2)项羽为何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3)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体现了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2.分组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四段,让学生了解刘邦逃脱后的事情发展。
2.分析课文第五段,让学生理解刘邦、项羽的结局。
二、课堂讨论(1)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2)课文的叙述手法有何特点?(3)从《鸿门宴》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分组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小结2.强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搜集有关《鸿门宴》的其他资料,如诗词、故事、评论等,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其他篇章,如《项羽本纪》、《刘邦本纪》等,以了解更多历史人物的故事。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鸿门宴》的影视作品,如电影、电视剧等,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故事情节: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哪些细节最令你们印象深刻?”2.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项羽,他的哪些行为反映了他的性格?”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项羽的傲慢、自负,以及他的优柔寡断。
人教版鸿门宴教案
人教版《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特点;(3)能够运用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鸿门宴》;(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2)感受古代士人的忠诚、智勇等优秀品质;(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特点;(3)运用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2)对文中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深入剖析;(3)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式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式的含义;(2)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2)让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2. 查阅资料,了解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鸿门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鸿门宴》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掌握《鸿门宴》中的基本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了解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和课堂练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言文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机智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鸿门宴》中的基本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了解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冲突,深入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古代文言文的魅力。
3.解决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和课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鸿门宴”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学习新课:(1)初读: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行朗读,熟悉课文。
(2)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学生记录。
(3)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巡回指导。
(4)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3.总结评价: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堂练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2.作业:背诵课文片段;完成课后练习。
3.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资源:电子书、教学PPT等。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评价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能够概括并阐述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情境创设,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客观评价。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3. 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和句式结构。
2.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
3. 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
(2)简介鸿门宴: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解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思考。
4. 情境创设:(1)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鸿门宴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2)表演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以及对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的分析。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短文,可以从人物、事件、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3. 思考如何将鸿门宴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新人教版必修1《鸿门宴》教案3篇
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教学难点: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练习――――巩固课时安排:3课时第三课时一、回顾前面的故事情节二、教师范读课文三、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解释加点的字①乃令张良留谢②相去四十里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④持剑盾步走⑤道芷阳间行⑥张良入谢⑦沛公不胜杯杓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B⑨拔剑撞而破之2、指出词类活用道芷阳间行3、指出句式特点A何辞为 B大王来何操C 持白璧一双 D沛公安在E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F吾属今为之虏矣4、古今异义词再拜献大王足下5、从本段中演化出的一个成语是四、齐读课文,概括本段内容:五、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刘邦:项羽:六、完成课后练习三七、质疑八、课后回顾【教学目标】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重难点】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3教时。
【教学过程设计】[导语设计]:诵析《垓下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注释:1.骓(音zhuī):毛色青白间杂的马。
逝:行。
2.虞:项羽宠爱的的侍姬。
若:你。
今译:空有拔山的气力啊,空有盖世的豪气!时运不济呵,骏马再也难奔驰!骏马难奔呵,不可期!虞姬虞姬呵,我当如何安排你![背景简介](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教学重难点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3教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语设计:诵析《垓下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注释:1.骓(音zhuī):毛色青白间杂的马。
逝:行。
2.虞:项羽宠爱的的侍姬。
若:你。
今译:空有拔山的气力啊,空有盖世的豪气!时运不济呵,骏马再也难奔驰!骏马难奔呵,不可期!虞姬虞姬呵,我当如何安排你!背景简介(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
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课文学习三步法: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1、基础知识点:⑴、指名朗读课文,正音: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项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i)击破沛公军”⑵、古今异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
”“固”,本来。
⑶、通假:“具以事告。
”“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
“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⑷、活用:“军霸上”、“王关中”(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从百余骑(从:使动用法,使……从;骑:一人一马。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道芷阳间行。
”(间,从小路道,音jiàn)⑸、特殊句式:“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
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内容分析:⑴段意分析:①宴前(第一段)开端——“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
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明确: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难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发展——“范增劝羽”。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
“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第二段)继续发展——“项伯访良”。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继续发展——“张良献策”。
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
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
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
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
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
(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②宴中:(第三段)高潮——a、刘邦谢罪。
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明确:并不诚心。
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b、项王设宴。
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地动魄的一幕。
“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明确: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
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c、范增举玦。
这一情节反映出范增的聪明、智慧之处。
在这一几乎是唯一杀刘邦的机会面前,他能当机立断,但令人人遗憾的是,项羽置之不理。
d、项庄舞剑。
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明确:“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第三课时教学过程:内容分析:(第四段)e、樊哙闯帐——高潮中的高潮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樊哙讲话跟刘邦讲话中心大体一致,只是各有侧重。
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互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
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
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小结课文三、四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
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玦,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哙闯帐,故事到达高潮。
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③宴后:(第五段)结局——a、刘邦逃脱.提问:刘邦顾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明确: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b、张良谢罪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明确: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故事至此结束。
尾声——刘邦杀奸“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⑵、简析人物形象:①项羽:缺乏政治远见,有些沽名钓誉,刚愎自用,迷信武力。
不畏强暴,不用阴谋②刘邦:有政治远见和谋略,办事果断,能准确抓住政治机遇,善于言辞,见风使舵。
③张良:刘邦的主要谋士。
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鸿门宴”的总导演。
④范增妄自尊大,既不知人,也不知己。
“鸿门宴”的关键人物。
⑶、讨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①、对比手法:项羽对范增的献计、刘邦对张良的献计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
②、行动描写③、语言描写④、外貌描写附:[板书设计1]情节:开端——曹无伤告密。
————宴前发展——a、范增劝羽b、项伯访良c、张良献策高潮——a、刘邦谢罪————宴中b、项王设宴c、范增举玦d、项庄舞剑e、樊哙闯帐(高潮中的高潮)结局——a、刘邦逃脱————宴后b、张良谢罪尾声——刘邦杀奸板书设计:人物:项羽:当机立断又有些优柔寡断,缺乏政治远见,有些沽名钓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