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技术的本质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第三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第三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
8
中国石油大学
❖D. H. Rosenbloom:
▪ 技术是企业发展、生产、传达其产品和服务的知识、 诀窍、技艺的理论与实务和总和。技术可被具体化在 人、原料、设备、程序、物理过程上,而关键技术却 往往以隐含的型式存在,也即技术中最重要的部份(技 术人力与经验)常不易以手册或规则程序等方式展现。
❖ 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技术在与社会之间的作用关系 过程中所体现的性质或特征。
自然辩证法
17
中国石油大学
技术的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
❖ 技术的工具性指的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 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目的的手段的作用。
▪ 对技术的工具性的强调,导致一种技术中性论的观点, 这就是简单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每 一种技术都被用来解决特殊的问题或服务于人类特定 的目的;并进而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只是那些创造和 使用技术的人使得技术成为一种善的或恶的力量。
▪ 技术与工程
• 技术是一个静态概念,核心是知识,工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
15
中国石油大学
2、技术的本质特征
❖ 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 技术的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 ❖ 技术的有益性与有害性 ❖ 技术的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
自然辩证法
16
中国石油大学
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技术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 变换的自然过程中体现的性质或特征。
▪ 其次,技术发展也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技术社会的 目标是效率、秩序与理性。在技术社会这种科层制结 构之中,人失去了自主性、个体性与自由。甚至人与 人的关系也客观化与物化了。
自然辩证法
23
中国石油大学
▪ 技术的有害性带来了一种技术悲观主义的思想。这就 是技术破坏自然环境、推毁人类自由、腐蚀社会秩序。 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恶魔。甚至技术发展似乎并不是自 动地把人类导向一个幸福的天堂,相反却可能是在把 人类推入一个阴霾的地狱。

(自然辩证法)9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9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三篇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技术观是关于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

技术方法论则是关于技术方法及其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

本篇以技术的本质和结构为逻辑起点,重点阐述技术认识论和技术方法论,分析技术价值和技术伦理问题,落脚于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机制的探讨。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着重探讨技术的本质与技术的结构问题。

【案例与讨论】1O种新技术将改变世界美国《技术评论》认为,有十种新兴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会产生巨大影响。

这些技术是全新的,很快就可以改变计算、医疗、制造、运输和能源基础设施。

1.无线传唤器网络。

2002年夏季,研究人员把许多被称为“尘埃”的很小的监控装置装到了有海燕巢的洞穴中。

这些装置的尺寸只有一对1号电池那么大,并且装备了一个处理器,一个小量计算机存储器和监控光、湿度、压力和热量的传感器。

这些“尘埃”还预示着一个到处是以电池为电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未来,这些传感器可监控环境、机器甚至人类自己。

2.可注入组织工程。

在美国,每年有7O万患者要做关节替换手术。

这些用人造关节来取代膝关节或髋关节的手术是高度入侵性的,因此很多患者尽可能地推迟手术。

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师埃利西芙开发了一种方法来注射关节,用的是特殊设计的聚合物、细胞和生长刺激剂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可以凝固并形成健康组织。

尽管大部分可注入系统的研究都集中在软骨和骨上,但观察家们认为,这项技术应该可扩展到如肝脏和心脏的组织。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替代一个器官的致病部分或增强其功能。

在出现心力衰竭时,不是打开胸腔植入一个人造瓣膜或肌肉组织,而是简单地注入合适的细胞和作为生长信号的物质的混合物就可以了。

3.纳米太阳能电池。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家阿利维萨特斯制造的原型太阳能电池由厚度仅为200纳米的纳米棒聚合物复合材料薄片组成。

当阳光照到这些薄片时,它们就吸收光子,激发在复合材料中占90%的聚合物和纳米棒中的电子,结果在电极产生了有用的电流。

自然辩证法技术哲学

自然辩证法技术哲学
20:02:13
第三节 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
一、技术发展的模式和动力 二、技术创新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三、技术创新的主体 四、技术创新过程的模式 五、创新系统 六、高技术产业
20:02:13
一.技术发展的模式和动力
(一)技术发展的模式 1.单项技术发展模式 产生,成长,传播模式 2.技术体系发展模式 8种技术体系模式
2.根据技术的地位和 作用
核心技术 辅助技术
3.根据技术的发育过程 实验技术 中试技术 生产技术
4.根据技术受保护程度 专利技术 专有技术 公有技术
20:02:13
更多的技术分类
按人类实践活动的领域
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人文技术
按基本运动形式
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
按生产要素
劳动密集型技术、资本(资源)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
20:02:13
3.技术预测的方法
(1)直观型预测方法 (2)探索型预测方法 (3)规范型预测方法 (4)反馈预测方法
20:02:13
三、技术评估
1.技术评估及其特点
(1)技术评估的含义:技术评估是指人们采 用科学的方法,预先从各个方面系统地对所 选技术课题(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所得出的 综合看法。
(3)社会需求对技术发展具有调控作用.
20:02:13
二、技术创新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1.技术创新的定义 2.技术创新的特征 3.技术创新的分类
20:02:13
1.技术创新的定义
(1)技术创新:是指从新设想到新产品或新工艺在 市场得到首次实现的过程。
(2)主要内容: 引进新产品或产品的新特性; 采用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新市场; 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 实现工业的新组织。

自然辩证法第三讲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第三讲科学观
近代科学技术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它强调实验和观察,推动了物 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 为主导,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科学技术的价值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01
02
03
推动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 经济增长。
改变工作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工作 岗位被自动化和智能化取代,人们 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丰富娱乐生活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 乐方式,如电子游戏、网络社交等。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清洁能源、环 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
提高人类生存能力
技术鸿沟与不平等
科技发展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需要关注技术普及和公平分 配的问题。
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性问题, 需要加强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
,共同应对挑战。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与展望
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科技发展将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生活 品质的改善,如智能制造、远程医疗 等。
拓展人类认知与探索能力
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应对各种挑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 等,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
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本身的奥秘,推动 人类文明的进步。
03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概述
1 2 3
伦理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伦理问题逐渐凸显,涉及 到人类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

自然辩证法-技术篇

自然辩证法-技术篇

自然辩证法-技术篇提纲技术篇技术发展史技术理论技术方法一.技术发展史技术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划分方法,最常见的是按技术发展状况与社会文明史相结合的方式来划分。

每个时代都有占主导地位的技术。

古代(材料加工为主导)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打制到磨制;骨器;用火;制陶、酿酒等技术铜器时代(奴隶社会):以青铜技术为核心,中国人使用青铜器不算很早,但很快居世界先进水平,用失蜡法制出复杂的铜器。

铁器时代(封建社会):古埃及很早就会用铁。

中国人炼铁起步不早,但水平很高,为当时世界之最。

铁比青铜强度、韧性更好,多用于兵器和农具。

四大发明人们熟知的“四大发明”,是西方人的评价培根(1620):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麦都思(1838):中国人的三大发明为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马克思(1863):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艾约瑟(1884):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

当代: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火药:8世纪左右中国人在炼丹过程中发明了黑火药,宋代广泛用于军事。

元代传入阿拉伯,继而传到欧洲。

古代化学发展缓慢,黑火药威力有限。

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之经济实用,极大地方便了书写与保存。

印刷术:雕版印刷可追溯至隋唐之际。

唐代多用木刻,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多用胶泥活字。

直到清代雕版印刷仍广泛使用。

活字印刷13世纪传到朝鲜,14世纪传到欧洲。

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铅活字,得到广泛应用。

指南针:战国时的“司南”是指南针的前身。

宋代航海大大发展,导致了指南针的发明(约11世纪)和广泛应用。

人工磁化方法与放置磁针方法得到改进。

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近代(能源动力为主导)蒸汽机:第一次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锅炉笨重,效率很低;瓦特的重要改良电力:电磁感应现象规律的掌握,发电机原理,1864年麦克斯韦完成电磁理论;电池,发电机,远距离输电,电灯、电报、有线电话,无线电报接踵而来;机械化大生产的技术体系(纺织技术,机器制造技术,钢铁冶炼技术,化学工业,交通运输技术。

自然辩证法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WENKU DESIGN
技术定义及内涵
技术是实现人类目的的手段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是构成 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
技术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关系
技术是劳动工具的延伸,是提高劳动对象利用率的手段,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
技术的内涵包括
技术自身发展规律
技术自身存在着由低级向高级 、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规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结构 和功能不断完善和优化,推动 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科学理论对技术发展的指 导作用
科学理论为技术的发展提供理 论支持和方向引导。随着科学 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对 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也不断加 强。
技术创新对技术发展的推 动作用
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前提,技术革命则是科学革命的延伸和拓展。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提供理 论支持和方向引导,技术革命则为科学革命的验证和应用提供物质手段和实现途径。
技术发展动力机制
社会需求对技术发展的推 动作用
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根 本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产、生活等领域的 需求不断提高,推动着技术不 断发展和进步。
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通过废弃物分类、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生态修复技术保护自然环境
采用生物治理、生态工程等措施,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功能。
PART 06
总结:自然辩证法视角下 技术本质与结构认识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技术本质
技术结构
技术发展
促进技术创新
了解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技术问题,提 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二编:科学与技术

自然辩证法-第二编:科学与技术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8交流和合作
1提出问题 修改假设
2作出假设 7推出结论和评价
重新设 计 重复
4实行研究
6分析和解释证据
3制定研究计划
5收集事实证据
第2讲 对技术本质的认识
一、什么是技术
二、技术方法 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一、什么是技术
科学理论必须物化为技术才能实现其价 值, 科学认识中诸种方法对于人类的技术活动来 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技术活动在方法论 上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何谓技术? 亚里士多德:操作性的学问 狄德罗: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 规则体系。
人类在科学实践中,获得了科学认识,这 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从某种意义上,认 识和改造是辨证统一的过程)客观世界的 过程中获得的。 科学认识范围很广,包括科学事实、科学 观察、科学抽象等等方面。


(一)、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观察和
科学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手段,通过 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并经过整理和鉴定了的经 验事实。 属于认识论范畴,体现客观实践在科学认识主

如何检验假说

逻辑分析与实践检验结合,逻辑分析只是 辅助性的检验方法,假说最终必须由科学实 践检验和裁决。
5、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 系,它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 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 在科研中,发现科学问题;根据科学事实,提出科 学假说,形成科学理论;反之,理论又指导新实践。
微观 外层空
DNA重组 遗传和生命 微机的生产和应用 大脑延伸 软件开发 信息革命 互联网 知识经济社会

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 历史学:记忆的科学 诗歌:想象力的科学 哲学:理性判断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1、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前
在18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从总体上说, 主要表现为技术对科学的推动,其模式是“技术 科学” 在这个时期中,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与生产经验的总 结,而不是科学的应用。相反,科学的发展,则是对技术 的总结。
2、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
近代自然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之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发 生了变化。在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因而仍然表现为“技术 科学”的模式的同时,科学逐渐发挥了对技术的推动作用, 呈现出“科学 技术”的特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这种 变化,是从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的。 蒸汽机 发电机 电动机 无线电 这一时期的科学已经开始跑到了技术的前面,它的突 破往往成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
(3)、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形成了现代科学技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科学与技术 术的完整体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加强,一方面使自然科学在学科门类上发展得更为 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使生产技 术发展得越来越复杂,为了直接研究生产中的实际 问题,研究新产品,创造新工艺等,在原来应用科 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程技术这一学科门类。随着 工程技术的发展,单靠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直接应用 到工程技术中去就不够了,这样使得解决工程技术 内部的理论问题日益迫切,于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 技术之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中介”学科,即技术科 学。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échnē(工艺、技能)与 l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 用技术进行论述。当它在17世纪首次出现时,仅指 各种应用技艺。产业革命后,技术涉及工具、机器 及使用方法和过程,其含义远比古希腊多。 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对技术的定义 为“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 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自然辩证法-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自然辩证法-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近年来,科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科学本质的教育,认为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

美国在1996年颁发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将科学本质的相关理念放进课程标准中,另外,英国的科学教育协会,在1983年的课程改革草案中也提到:“学生应该对科学原理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我国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必须领悟科学的本质。

因此,科学教师有必要在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达成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但是,对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界的重视,当前的科学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人们重新认识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并采取有效对策加强科学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的本质从词源学上看,英文“科学”( science)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scientia ,意思是知识、求知,即有知识,而不是误解或无知。

关于“科学是什么”,长期以来,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等一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

英国的科学哲学家乔治·奥威尔认为“科学一般被定义为:(1) 精确科学,如化学、物理等;(2) 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G·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我国学者郭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认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还有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人类籍此获取对外界环境控制的行为模式。

按照这种观点,科学不仅包含理论知识,而且包含技术。

也有人提出:科学既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究活动。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则是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则认为:科学的目标是探知自然,技术的目标是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人类之需。

而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其制定的“2061 计划—面向所有美国人的科学”中,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科学事业三个方面对科学的本质进行了阐述:1.科学世界观科学家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都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它们与自然世界的性质和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关。

自然辩证法题目及答案(全部)

自然辩证法题目及答案(全部)

⾃然辩证法题⽬及答案(全部)《⾃然辩证法题⽬》C11、什么是⾃然辩证法?怎样理解它的各项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什么是⾃然辩证法:⾃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与⾃然关系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般规律以及⼈类认识⾃然和改造⾃然的⼀般⽅法的科学。

⾃然辩证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论。

是研究⾃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般规律及⼀般⽅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研究⽅法论的总称。

⾃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主要内容有三个⽅⾯:⾃然观——关于⾃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与⾃然的辩证关系等;⾃然科学观——关于⾃然科学⾃⾝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然科学⽅法论——关于研究⾃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般⽅法论。

⾃然辩证法是⼀门⾃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然观、认识论、⽅法论与价值论⽅⾯,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是⾃然观,即对⾃然界辩证法的研究;⼀是⾃然科学观,即对⾃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①⾃然观。

这⽅⾯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们关于⾃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然发展史和⾃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使⼈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进⼀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

从⽽,把辩证唯物主义⾃然观提⾼到同⾃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平。

②⾃然科学观。

⾃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法论⽅⾯研究⾃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法和⾃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doc

自然辩证法.doc

1、自然辩证法的本质?基本理论观点?自然辩证法是关于研究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

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方法论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基本理论观点: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劳动创造人;劳动产生科学技术;科技革命推动工业社会的发展。

基本观点的发展: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基本观点;3、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4、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有所不同。

自然界中的辩证运动:1、所谓自然界包括,无人的世界即天然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即人化自然,被技术所改造的自然即人工自然,被产业所生产的自然即社会自然;所谓辩证运动即。

2、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辩证运动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更全面理解科学技术,开拓思维;与自然和谐发展。

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指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工程硕士班张弦绪论几百年来,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都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和技术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

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的整体性变化。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

本文将从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入手,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一、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后,将这些认识综合起来,并通过概念系统形成的知识体系。

第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科学在分析、研究事物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又不断地以事实为依据,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自我矫正的探索过程。

第三,科学是生产力。

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第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重大特点。

1) 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的本质属性主要有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主体际性。

二、技术的概念1.技术的本质技术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

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特征体现出独特的辨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 2、物质性和精神性 3、中立性与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体性 5、跃迁性和累积性。

《自然辩证法》第二讲--对技术的理解

《自然辩证法》第二讲--对技术的理解

这样的技术会导致对人类生存极具破坏性的后果。 第一个后果就是现代技术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不可 预测,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风险社会。现在的风险理论认 为,现代技术里蕴含的巨大的不确定性给人类带来了威胁。 过去我们认为人是可以完全控制技术的,即使出现小的问 题也可以解决,这是早期技术中立说的强大后盾。但现在 人类越来越发现随着技术系统越来越复杂,技术本身呈现 出极度的不确定性。有一年北美地区出现大规模停电,人 们开始反省在美国这样一个高科技国家怎么会出现大面积 电网的瘫痪,结果人们就发现巨大的电网的联网系统非常 复杂,这一系统就呈现出不确定性,对某种效应非常敏感, 一个小地方出现问题就会被慢慢放大,造成全面崩溃。再 比如说,基因技术所带来的风险。所以说技术并不是完全 被人类控制的,自身的逻辑具有不确定性。
概括一下现代技术的特征有: 1.现代技术是一个普遍化的技术,是一个整 齐划一的全球化的技术。古代技术是本土化、生 活化、人性化的,很多技术都与人的生活有关的 。生活在不同地区会熟悉不同的技术,可以说过 去的技术都是多元化、因地制宜的。但现代技术 的特点就是力求超越地方性,所有技术都希望是 普适的,到哪里都可以运用。比如我们现在的标 准化作业,流水线生产都是现代技术的思想。
技术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构造人的? 首先是技术对人的身体本身的构造。人的身体构造 其实是通过技术来完成的。和任何动物都不一样,人的身 体是自我雕饰的。人的手的运用是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发 达起来的。也就是说,人的手和脚是后天技术发展的产物, 是人自我创造的产物。人的最早的觉醒是对自己身体的觉 醒,对身体的自我塑造是人类自我塑造的第一步。整个技 术的演化史都能在人身体的改造中体现出来。过去,对身 体的研究和对技术的研究一样都被人忽视,人们都相信人 类最重要的是灵魂、思想。但实际上心灵和身体是不能被 区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身体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工具记 载了人类一切的进化成就,它也反映了社会关系。在身体 的构建中,每一种方式都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烙印,通过对 自己的身体进行反省,就会发现里面有很深的文化积淀。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2--- 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科学不是道貌岸然的传教,也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真理”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具有绝对的正确性。放眼未来,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因为人是地球生物,有 其天然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获取信息,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人本身的局限 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 科学强调怀疑,因为科学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觉为前提的。认为所有知识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虽然科学追求 的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但毕竟主观世界与客观存在并不是一回事,知识再正确,也只是逼近对世界的描述,而 不就是客观世界。比如说:理想气体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温常压下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因 为这些气体分子的线度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科学家们懂得他们的理论一开始就是近似,所以他们从未指望从 其理论导出的结论与真实世界无丝毫误差。所有的知识是人造的,是主观世界的产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只可 能是比地球人更进化而已,他们也会有错。自然界的秘密存在于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样特点表现自 己,但不会以文字形式借上帝之口明白地表达出来。可见用“最逼近真理”这一词项既强调科学的严密性,又强 调了科学对世界的认识意义。所以说科学不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3---今天,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还存在吗?如果有,你认为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有无必要,如何实现? 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是独立于人的情感世界之外的。人文不仅是 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 的。 科学和人文的鸿沟依然存在,表现在一是科学与技术的学科日益分化,日益扩张,而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窄。 二是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和功利化倾向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使人文学科地位进一步下降。三是培养专业人才的 教育体制,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与隔绝。 加强科学和人文的融通很有必要,人文和科学不是一对矛盾,它们和谐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们是人类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缺一不可,他们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只有用人文和科学的视角,才能真正的认清眼 前这个真实的世界。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要相互渗透,取消文理分科的做法是一种进步。 4----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 我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是很大的。“科学社会学”的真正兴起是自20世纪70年代 中期以来英国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开始的。其代表人主要是巴恩斯和布鲁尔,他们引出许多从不同侧面 影响科学知识的稳定性和质疑科学理论的客观性的社会性因素。换言之,包括科学理论在内的一切知识的内容归 根结底都由社会、文化因素的参与和作用而形成,被他们经常引用的社会性侧面有:社会关系、利益、共识、习 俗约定、劝说、修辞、权势网络、文字记载等。我认为,这种对科学的合理性、客观性抱持的怀疑主义态度和相 对主义立场是值得借鉴的。并且相对来说,社会关系、利益、习俗约定、文字记载、权势网络这些社会因素在中 国造成的影响更大。

自然辩证法概论(科技观和科技与社会论讲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科技观和科技与社会论讲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社会论部分)主讲:马佰莲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E-mail:mabl1209@第二讲科学技术观一、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一、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1、科学的本质及特征(1)科学的本义“科学”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science”,指自然科学。

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不是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

也许一个严格的定义反而会使“科学”的内涵丧失许多。

尽管科学难以定义,我们仍然可以从不同维度考量科学及其特性。

科学的本质(2)科学的多种界说1)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形成的一种方法系统和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活动科学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家,有竞争,也有协作或合作,结成科学共同体。

3)科学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科学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生产;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4)科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作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小科学,大科学;学院科学,后学院科学6)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

(4)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1)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具有经验的可证实性,原则上不能为经验证实的东西是非科学的。

证伪主义(波普、拉卡托斯)提出,证实与证伪在逻辑上是不对等的,凡是可证伪、并能及时纠错的理论体系才是科学的。

历史主义以库恩为代表范式的选择评价无客观标准,只是心理学上的“格式塔转换”。

2)非科学与伪科学非科学非科学是指那些停留在经验层次,或不能覆盖全部经验现象却又以科学面目出现的理论或事实陈述。

如,勾股定理是科学,但勾三股四玄五是经验陈述,没有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因而是非科学。

非科学本身也是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概论
论文题目:论技术的本质
时间:2014.12
论技术的本质
对于技术本质的研究,是技术哲学的一个基本而且重要的理论问题。

技术,从广义上讲,是按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来控制、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
人自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和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含三个方面:与物质性、经济性相关的技术;建立并规定社会关系和组织关系的技术;在专门的科学部门,如哲学、语言、艺术创作中用到的技术,即精神技术。

狭义上的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

技术的存在取决于人们的需要,并满足其需要;早期人类创造及使用技术是为了解决其基本需求。

而现在的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广泛的需求和欲望,并需要一巨大的社会结构来支撑它。

理解技术的本质[1],需要先了解技术的范畴是活动过程,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控制和掌握世界。

我认为从农民的耕种的方式的转变就能说明什么是技术的本质。

在我那里的人们都是靠自己的双手,通过辛勤劳动来种植庄稼。

很久以前,社会技术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家乡人们的种植经验都是祖祖辈辈在耕种过程中长期观察大自然,及农作物生长的条件而积累下来的。

才有了现在的我们知道在什么季节里种植什么样的作物,什么时候该对农作物进行修枝、除虫、除草等活动。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聪慧的人们发明、创造了很多自动化、机械化的机器,这些机器帮助很多农民走向了机械化耕作作物的时代,大大减少了耕作的人力与物力。

从上面农民耕种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出,技术的本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是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

技术与人是在矛盾中共同发展的,技术是由人开发的,技术的产生也是人类造成的,技术产生之后,人们会利用技术去生产一些产品以服务社会,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人们肯定会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这也会促使新技术的产生,所以技术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技术。

技术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和科学知识的发展而发展。

当人类首次用石头做成原始的劳动工具--石器工具,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从而也揭开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序幕时,就有了技术的最初萌芽。

在原始的刀、斧、弓、箭等工具的制造中,在狩猎、饲养、栽培的农牧业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生产经验和劳
动技能的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原始时代各项相应的技术。

古代技术基于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积累,主要被理解为个人的技能和技艺。

从起源上看[ 2],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

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技术的概念也很难以技能、方法、知识或劳动资料等某一方面的特征来概括。

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不仅包括人类的活动手段,而且包括技术的知识水平和人对技术过程的控制程度。

现代技术已经形成了由技术原理、技术手段、工艺方法和技术操作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它包括技术的经验形态、知识理论形态,以及经验与知识物化形态。

由以上可知,技术自身的发展史使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必须有历史的分析;现代技术的发展又要求我们用系统的方法看待技术。

但归根结底,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技术的历史性和系统性表征着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

技术有它的二重性[ 3],技术的两重性是技术本质特性的最突出表现。

马克思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

马克思认为,技术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方面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但它也是人们遭受奴役的元凶,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

文明产生的社会为自己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

这也是技术发展的“二律背反”。

技术属性的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要从这两方面的辩证关系理解其价值。

而对于技术应用的限度也就要看其价值的大小,和对社会和自然带来怎样的变化。

如技术伦理这样的社会面是否不越界,自然环境方面是否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否达到等。

如果滥用,没有限制,没有规矩,对于社会来说超出自然所能承担的,资源枯竭等,到时人类何处安家呢?技术要合理利用。

技术应用的两重性,技术应用的两重性主要是指技术善恶价值的两重性。

技术进步在给人类带来
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打开了装有各种灾难和祸患的“潘多拉魔盒”。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类通过技术的力量,创造了人类的自然环境,取得了对自然界的胜利。

但同时“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导致原生自然环境的恶化。

技术从它产生之日起, 就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利用[ 4]。

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也即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界能动作用的手段,必然要以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为基础,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同时,技术产生、演化的内在机制,又是由技术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所规定的。

技术要利用天然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技术的物质手段是人用来延长和扩展自身自然肢体和活动器官的人工自然物。

因而,技术具有第一客观实在性--自然属性。

技术又是为满足社会需要服务的,有其社会的目的性。

技术的物质手段( 劳动资料)作为人工的自然物, 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 但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物质存在的社会形式。

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与社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 并统一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中。

同时,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条件制约着技术的发展方向。

因此, 技术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具有第二客观实在性--社会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它规定了技术构成的科学基础和前提;而技术的社会属性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它制约着技术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方向。

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辩证统一的。

技术在人类发展和生活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再者,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知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即技术有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类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技术的生产关系式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技术进步还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 5]。

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从技术产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和人的生产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力地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人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全面进步。

由于技术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产
生,把技术看成是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技术的本质被遮蔽起来。

特别是近代以来,人们在欲望和功利的支配下,技术变成了万能的、无所不成的魔力,技术的工具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其遮蔽的程度就更加扑朔迷离,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技术的异化、对抗以及不和谐。

当人们清楚的认识技术的本质,才能正确的使用技术,让人们享受技术带给人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
[2] 任金凤,王金柱,技术本质的批判与批判的技术本质,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3] 赵建军,技术本质特性的批判性阐述, 华侨大学,研究生处.
[4] 聂馥玲,技术本质研究综述,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
[5] 倪钢,技术本质的隐喻理解及其微观解释,沈阳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