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临床路径
抑郁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抑郁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抑郁症,且为首次发作者。
(ICD10:F32/32.0/32.1)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
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临床类型(1)轻性抑郁症(F32.0)除了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轻度损害外,发作符合32抑郁发作的全部标准(2)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F32.1)除了在32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NE/DA 再摄取抑制剂、5-HT2A受体拮抗剂和5-HT再摄取抑制剂、NE和特异性5-HT 抗抑郁药、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其他抗抑郁药物、对症治疗药物,必要时可联合使用增效剂如:抗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剂、阿扎哌隆类、甲状腺素制剂等。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20.0/20.1/20.2/20.3),且为急性发作期,排除慢性退缩病人。
(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2.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3.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5.临床类型(1)偏执型分裂症(F20.0)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听幻觉较多见(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F20.1)符合分裂症诊断,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
例如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3)紧张型分裂症(F20.2)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常见(4)未定型分裂症(F20.3)又名混合型或未分型①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有明显阳性症状②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或为偏执型、青春型,或紧张型的混合形式(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舒良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药物2.合并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治疗如:MECT;rTMS治疗;心理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脑电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
最新: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
最新: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一、概述(一)定义1. 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以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
抑郁障碍的典型病程为发作性病程,但临床上有20%~30%的抑郁障碍为慢性病程,这个类型会带来更多的医疗问题,且长期预后更差。
恶劣心境是慢性抑郁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在基层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中更常见。
2.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抑郁障碍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单次发作或反复发作,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发作期存在显著的情感、认知和躯体症状,发作间期症状缓解。
(二)分类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障碍包括: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其他心境障碍、未特定的心境障碍。
通常所说的抑郁症包括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
(三)流行病学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所报道的抑郁障碍患病率差异较大。
一项由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联盟(ICPE)开展的研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复合式国际诊断访谈(CIDI)调查了来自10个国家(美国、欧洲和亚洲)的37 000名成年人,发现大多数国家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在8%~12%之间,但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美国为16.9%,而日本仅为3%左右[1]。
Phillips等[2]2001—2005年对中国4个省市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抑郁症月患病率为2.06%。
2013年的Meta分析资料显示我国抑郁症的现患病率为1.6%,年患病率为2.3%,终生患病率为3.3%[3]。
Huang[4]等2013—201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3.4%。
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5个重性精神病病种的临床路径(2012年)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2012年版)一、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ICD-10:F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
心境和活动水平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
2.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3.躁狂发作通常起病突然,持续时间2周至4、5个月不等(中数约4个月);抑郁持续时间较长(中数约6个月);除在老年期外,均很少超过1年。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双相障碍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
1.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一般遵循联合用药的原则,以心境稳定剂作为基础性治疗,再根据不同的临床相可分别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或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
3.必要时联合使用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1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脑电图;(4)心理测查: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脂、心肌酶、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头颅CT、内分泌检查、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等。
郁病(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门诊中医临床路径
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抑郁症的轻度抑郁发作患者。
一、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郁病(TCD编码:BNG1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ICD-10编码:F32.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见附件)。
郁病(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1)肝郁脾虚证(2)肝郁气滞证(3)心脾两虚证(4)肾虚肝郁证(5)肝胆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郁病“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门诊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TCD编码:BNG110)和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ICD-10编码:F32.0)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伴有严重脑、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躯体疾病的患者。
(2)伴有严重消极观念、有自杀自伤倾向者。
(3)儿童和妊娠期妇女。
(4)不愿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郁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和舌、脉象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就诊当天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理测量: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评定。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B超、经颅多普勒、胸部X线片、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或MRI,五态人格、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CL-90等。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精神科临床路径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且为急性发作期,排除慢性退缩病人。
(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2.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3.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5.临床类型(1)偏执型分裂症()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听幻觉较多见(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符合分裂症诊断,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
例如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3)紧张型分裂症()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常见(4)未定型分裂症()又名混合型或未分型①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有明显阳性症状②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或为偏执型、青春型,或紧张型的混合形式(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着,舒良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药物2.合并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治疗如:MECT;rTMS治疗;心理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脑电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
首发抑郁症标准化临床路径2
抑郁症标准化临床路径一、抑郁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心境障碍重度抑郁发作(ICD-10:F32.2/F32.3):重度抑郁发作,不伴精神病性症状(ICD-10:F32.2),重度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ICD-10:F32.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上首次/单次发病的重度抑郁发作。
2.存在患病易感性:包括遗传、生化、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神经可塑性遭到破坏、不利的心理社会环境、人格等因素。
3.常伴随焦虑/激越症状、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性欲减退、阳痿、闭经、身体各部位的疼痛、乏力等),可伴随精神病性症状、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4.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促甲状腺素激发试验和睡眠脑电图检查等,有时也有助于诊断。
5.需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精神病学新进展》(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赵靖平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药物治疗。
2.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
3.心理治疗。
4、其它辅助治疗如生物反馈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2.2/F32.3心境障碍重度抑郁发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功能、催乳素、电解质、血糖、心肌酶、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等);3.脑电图/脑地形图,心电图,必要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B超,胸部X光片,必要时作脑CT;4.人格、智力等心理测验;5.抑郁焦虑情绪、躯体症状等相关临床量表;6.有条件者可行睡眠脑电图测定。
5个重性精神病临床路径表单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一、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ICD-10:F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
心境和活动水平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
2.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3.躁狂发作通常起病突然,持续时间2周至4、5个月不等(中数约4个月);抑郁持续时间较长(中数约6个月);除在老年期外,均很少超过1年。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双相障碍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
1.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一般遵循联合用药的原则,以心境稳定剂作为基础性治疗,再根据不同的临床相可分别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或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
3.必要时联合使用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1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脑电图;(4)心理测查: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脂、心肌酶、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头颅CT、内分泌检查、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等。
5个重性精神病临床路径表单
((《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2012 年版)一、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ICD-10:F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 10 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
心境和活动水平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
2.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3.躁狂发作通常起病突然,持续时间 2 周至 4、5 个月不等(中数约 4 个月);抑郁持续时间较长(中数约 6 个月);除在老年期外,均很少超过 1 年。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双相障碍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编著)。
1.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一般遵循联合用药的原则,以心境稳定剂作为基础性治疗,再根据不同的临床相可分别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或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
3.必要时联合使用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1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脑电图;(4)心理测查: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脂、心肌酶、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头颅CT、内分泌检查、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等。
抑郁症临床路径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一、抑郁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抑郁障碍(10:F32.033.9)(二)诊断依据根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10诊断诊断抑郁障碍是三种不同形式的抑郁发作(轻度、中毒、重度0。
各种形式的典型发作中,通常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常见症状有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自罪感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1.药物治疗原则(1)急性期治疗:控制症状、缩短病程,疗程6-8周。
(2)巩固期治疗;防治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主要治疗药物剂量应维持在急性期水平,配合心理治疗,疗程4-6个月。
(3)维持期治疗:防治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把握预防复发所需剂量,维持时间一般在2-3年。
2.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原则。
(四)标准住院日为3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1032.033.9抑郁障碍疾病编码。
2.如存在躁狂症状,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则不诊断抑郁障碍。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
(六)抗抑郁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六)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1.血,尿,便常规2.心电图3.脑电地形图4.脑功能分析5.肝功能6.心肌酶7.肾功能8.血清离子9.凝血四项10.血糖11.脑12.感染性疾病筛查:甲肝、乙肝、丙肝、艾滋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血脂2.胸部X光3.血流变4.肝胆胰脾肾超(女性加子宫附件)5.脑彩超(七)有关量表的应用:1.诊断量表:有与配套的定式临床诊断检查提纲();与10和均能配套的复合性国际诊断检查问卷()和神经精神临床评定量表();与3、10和均能配套的健康问题和疾病定量测试法()。
常见精神疾病临床路径
常见精神疾病临床路径精神疾病是指一系列与心理和行为异常相关的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医生们提出了挑战。
了解精神疾病的常见临床路径,对于确诊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及其临床路径。
1. 抑郁症的临床路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长期的、持续的低落情绪、缺乏兴趣、睡眠障碍等症状。
在临床上,抑郁症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路径:1.1 主诉与病史:患者通常主诉情绪低落、失去兴趣以及其他典型抑郁症状。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抑郁症状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以及生活事件等。
1.2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主要是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抑郁症状的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测生化指标,例如是否存在贫血等。
1.3 诊断工具:医生通常使用抑郁症状量表,例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来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
1.4 辅助诊断工具:为了进一步确认抑郁症的诊断,一些影像学检查,例如核磁共振成像(MRI)或脑电图(EEG),可能会被使用。
2. 焦虑症的临床路径焦虑症是另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担心和恐惧。
在临床上,焦虑症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路径:2.1 主诉与病史:患者通常主诉不安、紧张以及其他典型焦虑症状。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焦虑症状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导致焦虑的触发因素等。
2.2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与抑郁症类似,体格检查主要是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焦虑症状的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测生化指标,例如是否存在低血糖等。
2.3 诊断工具:医生通常使用焦虑症状量表,例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来评估患者的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
2.4 辅助诊断工具:与抑郁症类似,一些影像学检查或心理测量工具可能会被使用。
3.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路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摘要] 目的通过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系统、快速的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健康,缩短治疗时间。
方法选取患者9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48例。
采用常规的抑郁症药物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在经过健康教育之后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率、对护理的满意度及治疗的依从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受教育后对相关生活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临床路径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推动护理工作的程序化、标准化,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着极大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老年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 r54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0616(2012)20-122-03临床护理路径也可以成为临床程序,就是为已经诊断确认为某种疾病的患者制定的有针对性的临床医疗护理工作计划。
通过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和健康知识的掌握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极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的发生率[1]。
本研究中笔者主要针对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进行研究,并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0~2011年间,笔者所在医院老年科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共96例,症状均与ccmd-3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相符合。
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48例;其中男46例,女50例;年龄61~77岁,平均(67.0±2.9)岁;病程为3个月~5年,平均(1.9±1.5)年。
患者可以独立接受健康教育,也可以与家属共同接受健康教育。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20.0/20.1/20.2/20.3),且为急性发作期,排除慢性退缩病人。
(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2.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3.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5.临床类型(1)偏执型分裂症(F20.0)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听幻觉较多见(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F20.1)符合分裂症诊断,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
例如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3)紧张型分裂症(F20.2)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常见(4)未定型分裂症(F20.3)又名混合型或未分型①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有明显阳性症状②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或为偏执型、青春型,或紧张型的混合形式(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着,舒良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药物2.合并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治疗如:MECT;rTMS治疗;心理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脑电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
心境障碍抑郁症护理工作中临床路径的应用分析
生命科学仪器㊀2023年第21卷/第3期书㊀㊀评心境障碍抑郁症护理工作中临床路径的应用分析国树梅1㊀翟宏华2㊀付棣玮3(1.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北衡水0530002.衡水市中医院,河北衡水0530003.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北衡水053000)㊀㊀心境障碍是以情感活动过度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类疾病.在临床表现为情绪狂躁或抑郁反复发作㊁交替发作,且发病的间歇期精神活动正常.心境障碍可多次发病,少数患者长期不愈可转变为慢性,患病率可高至5%.心境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患者会交替产生躁狂或抑郁状态,处于不正常的躁狂激动状态,或昏睡或颓废抑郁,并交替发作.我们在这里主要研究的是心境障碍 抑郁症.心境障碍抑郁症护理工作是减少精神疾病发作㊁减轻病人精神障碍㊁缓解病人抑郁表现的一种临床护理工作.患有精神障碍抑郁症的患者普遍不愿与人交流,配合护理工作的意向较低,时常出现发怒㊁沉默寡言的态度,大大增加了护理难度.在常规的临床护理中,对该种类疾病的护理效果不佳,因此,需要针对其疾病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研究.临床上针对心境障碍抑郁症的护理措施主要为提前判断药物的不良反应,并针对性地制定用量大小,所有抗抑郁药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直到抑郁症状得到控制;针对慢性患者用药减轻症状时,要采用社会心理康复措施,以提高患者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S R I类药物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可用于社区精神障碍防治工作;对恢复期抑郁症患者应进行心理干预㊁家庭心理教育和支持,使抑郁症患者能按计划服药和减少来自家庭环境中的心理应激,提高其适应能力;确保患者每次均按计划服药,防止患者积存药物用于自杀;对药物疗效再评估:不断评价药物安全性和疗效,每次给药时,须核实患者是否服下,注意严防5-羟色胺综合症的发生.«精神障碍护理»是由张玉洁和美清所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紧跟当前临床护理发展的脚步,立足于教育改革的现实,以培养高素质的临床护理人才为核心,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临床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本书作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 双证书 人才培养纸数融合系列教材,内容详实,教材在内容的序化方面进一步优化,力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带领学生由浅入深,逐步了解和熟悉精神科护理知识和技能.在该书的全部十二章内容中,重点介绍了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㊁精神科护理技能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㊁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㊁神经症及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等相关的精神障碍护理知识,并在每章内容的组织方面,以学习目标为核心,强调目标描述的可测量性;以案例为载体,使抽象概括的精神障碍知识具体化;还根据教学需要穿插相关知识链接,增加教材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帮助学习者梳理归纳,对心境障碍抑郁症的护理效果提升㊁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帮助.本文结合«精神障碍护理»一书相关知识点,简要地介绍了心境障碍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并基于当前临床实践,提出了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参考书中的护理方法,设计了心境障碍抑郁症临床护理应用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60例患有心境障碍抑郁症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人.对其中一组进行常规护理,另一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并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时间均设定为2个月,对干预前后的实际效果采用汉密尔顿焦虑㊁抑郁量表评分进行评估,并结合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得出最后结论.即心境障碍抑郁症临床护理对患者的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可以在今后的治疗㊁护理中代替一般的常规护理.对照方法:对照组的心境障碍抑郁症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满足病人日常护理的基本需求,并及时对病情发展情况进行如实记录,汇总相关数据后报给主治医师.实验组的患者则采用临床路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逐一分析和评估,并根据医师出具的治疗方案,对护理工作进行优化,并随着患者病情变化而调整.例如,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对患者的情绪进行疏导,适当帮助患者疏导负面情绪,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耐心,让患者体会到被重视的感觉,从而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程度,尽快融入治疗当中.主要观察指标:本次对照实验采用汉密尔顿焦虑㊁抑郁量表对心境障碍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状态㊁抑郁状态进行评估.患者的焦虑评估表分值设定为0-56之间,0-7为无焦虑状态,8-13为可能有焦虑,14-20为焦虑,21及以上为明显焦虑状态.与已预估量表的评分相同.护理满意分为0-100,分值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对照结果:(1)焦虑㊁抑郁评分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分值对照,采取护理干预后的患者在焦虑状态㊁抑郁状态评估中分值都有所下降,两组比较后,采取临床路径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分值降低幅度明显,证明实验组的患者状态恢复较好.(2)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在全部60名患者状态稳定的情况下对护理工作进行评分,最终实验组的评分为94分,对照组为88分,证明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说明心境障碍抑郁症临床护理对患者的病情改善具有明显帮助.心境障碍抑郁症患者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进入到极端的情绪当中,发病后与他人无法沟通或难以沟通.因此,针对心境障碍抑郁症患者采取临床路径护理的方式十分必要.护理人员要在工作中充分考虑患者病情的特殊性,以个性化的方式建立护患沟通,制定出的特殊护理模式,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走入患者的精神世界,并根据医师指导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开展工作,从而提升护理效果.也说明此次临床路径护理方式对心境障碍抑郁症患者的恢复具有明显帮助,应当加以推广.。
精神科疾病临床路径汇总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35 天
时间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重 点 医 嘱
住院第 1 天
住院第 2 天
□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 □ 上级医师查房
精神检查
□ 明确诊断
□ 开立医嘱
□ 确定治疗方案
□ 化验检查(包括尿检)、 □ 药物副反应评估
(NOSIE) □ TESS 量表 □ 自杀风险因素评估
表、攻击风险因素评 估表 □ 处理药物副作用 临时医嘱: □ 复查异常化验 □ 依据病情需要下达
住院第 1 周 □ 临床评估 □ 药物副反应评估 □ 风险评估 □ 确认检查结果完整
并录 □ 完成病程记录
长期医嘱: □ 护理常规 □ 饮食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 药物治疗 □ 心理、康复治疗 □ 无抽电休克护理记
物理检查
□ 风险评估
□ 临床评估、风险评估、 □ 完成病程记录
□ 心理测查
□ 生活功能评估
□ 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
□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
情、知情同意
□ 完成入院病历
长期医嘱: □ 护理常规 □ 饮食 □ 环境管理 □ 药物治疗 □ 心理、康复治疗 □ 护士观察量表(NOSIE) □ 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
(NOSIE) □ TESS 量表 □ 自杀风险因素评估
表攻击风险因素评 估表 临时医嘱: □ 复查异常化验 □ 对症处理药物副作 用
住院第 3 天 □ 上级医师查房 □ 确定诊断 □ 确定治疗方案 □ 药物副反应评估 □ 风险评估 □ 完成病程记录
长期医嘱: □ 护理 □ 饮食 □ 药物治疗 □ 心理、康复治疗 □ 护士观察量表
临床路径的制定
常见精神疾病临床路径制定一、病种的选择以ICD-10中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为基础据,2012年国家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碼抑郁障磚等5个重性精神疾病病种,结合我县精神疾病的发病分布情况,我们选择制定了3种精神障碍临床路径,有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抑郁障碍。
二、临床路径包括的内容主要包括医师版临床路径表、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和临路径变异分析表。
1、医师版临床路径表是以时间为横轴、诊疗项目为纵轴的表格,将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任务依时间顺序以表格清单的形式罗列出来。
具体内容包括:①路径的主题及适用对象;②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日期、出院日期;③标准住院日;④规范化主要诊疗工作,诊疗项目分为医嘱类和非医嘱类2种。
2.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是用于医师或者责任护士向患者告知其需要接受的诊疗服务过程的表单。
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具体的治疗过程,包括患者的诊疗方案、何时做哪些相关的检查、何时做哪些相关的治疗,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患者大致的住院时间及预期的治疗效果和费用等信息,该告知书还告知了患者及其家属应该配合的工作,主要强调患者家属对患者的陪护及患者的安全问题。
在患者入院时将该告知书由责任护士发给患者及其家属,帮助其了解从入院到出院整个的诊疗过程,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诊疗计划中来;通过科学的宣教及服务质量的承诺,使医患达成共识,是成功执行临床路径的关键所在。
3.临床路径变异分析表是用于记录和分析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差异情况的表单。
表单内容包括:①表头部分,主要是标题和病例标识。
②变异记录表体部分,主要内容为患者伴有的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实施的躯体疾病,该疾病的主要检查及服用的药物,在住院期间因该躯体疾病总消费的住院金额占第一诊断的消费金额的比例等;其次是诊疗过程中的其他各种因素导致的不能按照诊疗程序规定的时间及内容而导致的变异,其内容将作为分析路径实施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及为临床路径的持续改进奠定基础。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
抑郁障碍一、入径标准:1、适合对象(1)第一诊断为ICD-10 F32/F33抑郁障碍;⑵不伴躯体疾病,或伴有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外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的其他躯体疾病。
2、诊断依据符合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ICD-10: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关精神分裂症(F32/F33)的诊断标准。
二、医嘱方案:1、一般医嘱:1)精神科护理常规;2) I/II级护理(精神病);3)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监测;4)精神科监护;5)行为观察和治疗;6)防伤人毁物/防自杀自伤/防逃匿、走失/防噎食;7)普食/低盐低脂饮食/糖尿病饮食/低温流质饮食;8)出院医嘱;9)精神科量表:精神科A类量表/精神科B类量表/精神科C类量表。
2、检查医嘱:①血细胞分析、尿液检查、粪常规检查;②血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电解质、血糖);③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④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毒);⑤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常规心电图、腹部超声、胸部DR、头颅CT检查。
附:复查内容及时间:每月复查一次,项目: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血糖检查。
3、药物治疗医嘱:1)盐酸舍曲林片;2)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3)盐酸帕罗西汀片;4)艾司西酞普兰片;5)米氮平片;6)多塞平片;7)喹硫平片;8)奥氮平片;9)利培酮片;10)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11)氯氮平片;12)盐酸氟哌啶醇注射液;13)盐酸地西泮注射液;14)盐酸本海索片;15)盐酸普萘洛尔片;16)氢澳酸东莨菪碱注射液;17)右佐匹克隆片;18)阿普唑仑片;19)氯硝西泮片。
4、专科特殊治疗医嘱:1)心理治疗;2)暗示治疗;3)松弛治疗;4)工娱治疗;5)工娱治疗;6)行为矫正治疗;7)物理治疗:慢性小脑电刺激术;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植物神经功能检查治疗;改良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三、非医嘱方案:第1天:1)署知情同意书及各项协议书2)病史采集,体格,神经系统检查,精神状况检查3)临床评估社会功能评估社会心理因素评估:认知功能检查,人格特征及行为模式的评估,风险评估4)了解患者及家属关注问题、进行住院指导5)初步诊断,提出初步治疗计划6)完成首次心理治疗7)完成首次病程记录(人院8小时内)第2天:1)上级医师查房,向患者及家属进一形了解病史及病情,确定诊断,制定综合治疗方案2)风险评估3)完成人院记录(人院24小时内)4)完成人院记录(人院24小时内)第3天:1)上级医师查房,向患者及家属进一步了解病史及病情,核实诊断,完善修订治疗方明确诊断2)风险评估3)完成病程记录第4-6天:1)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2)风险评估3)完成病程记录4)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第7-13天:1)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评估辅助检查结果,结合临床复查异常指标,必要时请会诊,并记录5)完成病程记录6)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第14-20天、第21-27天:1)临床评估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心理治疗5)完成病程记录第28-34:1)临床评估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完成病程记录5)复查化验检查第35-41天、第42-48天、第49-55天:1)临床评估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完成病程记录第56天:1)出院病情风险评估、生活功能评估2)出院后治疗方案3)心理评估4)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出院后注意事项四、出院标准:1、患者病情稳定,明显好转;2、没有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临床护理路径在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价
介绍 , 的方式有个别 介绍 、 教育 集体介绍 , 语言要 通俗易懂 , 在
每次宣教时先 提问上次宣教 的内容 ,根据 患者 的掌握情况 , 进
临床护理路径在抑郁症患者健康教 育中的效果评价
夏 忠虎
( 山西省荣军精神康 宁医院, 山西 太谷 0 0 0 ) 3 80
【 摘要 】 目的 探 讨临床护理路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健康
教 育的作 用。方法 7 O例首发抑郁症 患者 随机 分为对照组和
试 验 组 , 验 组 应 用 临床 护 理 路 径 实 施 健 康 教 育 ; 照 组 只 采 试 对
1院初期 。进行人院介绍 , 包
括 医院环境 、 治医生与 责任护 士、 主 探视制度与陪护制度 、 作息
评分 ≥l 。排 除器质性疾病及继发 于其他疾病的难治性抑 4分
郁症 患者。其 中对照 组 3 4例 ,男 8例 ,女 2 6例 ;平均年龄
(54 3. 0±l. ) ; 程 ( . 10 岁 病 2 65 7±23 ) 月 ; 院 天 数 (0± . 个 2 住 9 5 3d H MD评 分平 均 ( 91 . ); A 8 2 .9±3 2 . )分 , A 0 H MA评分 平均 (43 2 .8±4 5 分 。试 验组 3 .) 4 6例 , 7例 , 2 男 女 9例 ; 均年龄 平 ( 61 3 .0±l.0 岁 ; 程 ( .3±23 ) 月 ; 院 天 数 (8± 1 ) 病 6 62 . 个 4 住 8 88 ; M . )d HA D评 分平均 ( 8 3 . )分 , A A评分平均 2 2 . ±29 5 9 HM ( 43 2 .2±52 ) 。2组 以上各项 差异均无 统计学 意义 ( . 分 8 P均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症临床路径(2013年版)
一、抑郁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抑郁发作(ICD-10:F32),复发性抑郁症(F33)。
抑郁发作(F32)
F32.0 轻度郁症发作
F32.1 中度郁症发作
F32.2 无精神病症状的重度抑郁症发作
无精神病症状单一发作:焦虑性抑郁症、重度抑郁症、致命抑郁症。
F32.3 有精神病症状的重度郁症发作
单次发作:有精神病症状的重度抑郁症、精神病性抑郁症、心因性抑郁性精神病、反应性抑郁精神病
复发性抑郁症(F33)
F33.0 轻度复发性抑郁症
F33.1 中度复发性抑郁症
F33.2 无精神病症状的重度复发性抑郁症
无精神病症状因性抑郁症
重度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复发性
躁郁性精神病,无精神病症状抑郁型
致命性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复发性
F33.3 有精神病症状的重度复发性性抑郁症
有精神病症状因性抑郁症
躁郁性精神病,有精神病症状抑郁型
复发性严重发作:
.有精神病症状重郁症
.心因性抑郁性精神病
.精神病性抑郁症
.反应性抑郁性精神病
F33.4 复发性抑郁症,缓解期
F33.8 其它复发性抑郁症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
1.主要症状为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常见的症状还包括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
2.病程2周以上。
3.常反复发作。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
1.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方案。
2.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失眠、焦虑较突出的患者可予联合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
3.严重木僵、拒食、严重自杀企图的患者电抽搐治疗(ECT)。
4.系统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工娱治疗)、物理治疗(脑电治疗、中频脉冲治疗、经颅磁刺激、音乐治疗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2抑郁发作疾病编码,F33复发性抑郁症。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生化常规、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甲肝、戊肝、梅毒、艾滋病等);甲状腺功能、性激素组合;
(3)胸片、腹部B超、心电图、脑电图;
(4)心理测查: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大便常规、血脂、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头颅CT、头颅MRI、脑地形图、诱发电位、P300认知电位、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药物浓度监测、MMPI、EPQ、韦氏智测、HAMA、SAS、SDS、CGI等。
(七)选择用药。
1.选择原则:
总原则是根据病情,结合备选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有效性、经济性和服用的简易性进行选择。
即遵循STEPS原则: Safety(安全性)、Tolerability(耐受性)、Efficacy (有效性)、Payment(经济性)、Simplicity(简易性)。
(1)根据患者起病形式、临床症状的特征、既往用药史(品种、疗效、不良应等)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结合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的受体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
(2)对于既往所用药物的疗效好,因中断用药或减药过快所致病情恶化的再住院患者,原则上仍使用原药、恢复原有效剂量继续治疗。
(3)提倡单一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原则,避免同时使用作用于同一递质系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抗抑郁药物,以免引发5-羟色胺综合症等严重不良反应。
(4)对伴有焦虑和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可联合使用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物,但不能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该类药物,并应当在睡眠障碍和焦虑症状缓解后逐渐停药,以免引发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
同时应当注意,大部分抗抑郁药物均有抗焦虑作用,因此无需长时间使用苯二氮卓类等抗焦虑药物。
2.药物种类:
包括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和镇静安眠药。
(1)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
A.SSRIs类:氟西汀(20-60mg/日),帕罗西汀(20-60mg/日),舍曲林(50-200 mg/日),氟伏沙明(50-300 mg/日),西酞普兰(20-60mg/日)
B.SNRIs类:文拉法辛(75-225mg/日),度洛西汀(60mg/日)
C.NaSSAs类:米氮平(30-45mg/日)
D.SARI类:曲唑酮(50-300mg/日)
E.NDRI类:安非他酮(150-450mg/日)
F.三环类及杂环类(慎用):阿米替林(50-250mg/日),丙咪嗪(50-250mg/日),多塞平(50-250mg/日),氯米帕明(50-250mg/日),马普替林(50-225mg/日)
G.其他类:黛力新(2片/日)
(2)常用的抗焦虑药包括:苯二氮卓类(BDZ);5-HT1A部分激动剂,如丁螺环酮;ß1-肾上腺能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α2-肾上腺能激动剂,如可乐定;组胺能阻滞剂,如非那根;TCA类、SSRI类和SNRI等抗抑郁药。
(3)镇静安眠药:包括咪唑吡啶类(扎来普隆、唑吡坦)、环吡啶类(佐匹克隆)和苯二氮卓类等。
3.药物剂量调节:
(1)遵循个体化原则。
在治疗开始后的一周将所用抗抑郁药物剂量快速增至推荐的有效治疗剂量。
症状控制后的巩固治疗期,原则上应继续维持急性期的有效治疗剂量,巩固疗效,避免症状复发或病情反复。
对于使用剂量较大的患者,在完成快速综合治疗方案后,准备出院前,根据病情可适当减量,但不能低于最低有效量。
(2)苯二氮卓类药物用于镇静安眠或抗焦虑时,应当在症状改善后逐渐停药。
(3)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决定抗抑郁药物维持治疗的疗程。
首次发作的抑郁患者,经治疗痊愈后,应继续治疗8-12个月;二次发作的患者,痊愈后,应继续治疗12-18个月;三次以上发作的患者,应维持治疗3-5年;长期反复发作未愈者,应长期乃至终生服药。
不同维持治疗疗程中的药物剂量,应视病情轻重、按个体化原则决定。
(八)出院标准。
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与基线相比减分率≥50%。
2.严格检查未发现有残留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
3.自知力开始恢复。
4.配合医疗护理,生活能自理(病前生活不能自理者除外)。
5.能主动或被动依从服药,患者家属能积极配合实施继续治疗方案。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既往合并有其他精神或躯体疾病,抑郁症等精神病性障碍可能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4. 住院期间出现自伤、冲动、自杀、擅自离院导致不良后果,会延疗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
(十)参考费用标准。
约9000-22000元。
二、抑郁症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抑郁发作(ICD-10:F32)
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