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学数学课导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小学数学课导语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每一堂课都有“导语”,即“开场白”,它是上课的一个环节,历来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导入语,能激发情绪,启发思考,即“一石激起千层浪”,犹如一块磁石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从而迅速抓住学生,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去参与学习,为课堂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小学数学学科由于课程本身性质的局限,使它不可能像语文课导人那样形象生动,活泼有趣,从而成为小学数学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多年的教学探索中,我有几个亮点现呈现出来,供大家分享我小小的收获。

一、幽默导入。顺水推舟

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教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当我伴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进教室,黑板中间的一块毛玻璃突然从墙上脱落下来摔碎了。如果再更换教室或黑板已来不及。听课的领导、老师、学生为之愕然,情急之下,我从容走上进台,微笑着对大家说:“平时上课用一块黑板,今天我们用两块好不好?”说着用手指了指剩下的两块毛玻璃。

“好——”“哗哗哗!”回答声和掌声同时响起。此时孩子们露出灿烂的笑容,听课教师也松了口气。

接下来,对话又开始了。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这两块黑板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嗯,有不同的答案,那么怎样证明你们的看法呢?”

生:“用米尺量四条边,如果上下和左右两边不等,就是长方形,如果四边都相等,则是正方形。”

师:“很聪明,大家再观察思考讨论一下,就是这两块黑板,你还想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想知道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生:“我想知道哪一块大,大多少?”

师:“同学们会动脑筋,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两块黑板的大小,好不好?”

生:“好一一”(情绪激昂地)

(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首先,刚才那位同学上台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吧!”一堂公开课就这样开始了。

现在想起,我都会不寒而栗。一方面,临上课而黑板坏确实给我增加了不少难度,黑板面积的减少直接影响我的授课方案板书设计等。在这个特定的条件下,我这样说,就是告诉大家“虽然黑板中间的一块毛玻璃坏了,用剩下的两块照样能上课。”这是送给每个听课者的定心丸,能稳定大家的情绪,同时,还轻松幽默地把现在的黑板面积比平时小,说成平时用“一块”黑板,今天用“两块”,让人听起来感觉“在这种条件下听课比平时还要好。”卸下了因突发事故而压在心里的负担,又鼓舞了同学们上好这节课的信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这样的开场白,显然不是课前准备的,它把我的预设全部颠覆了,但是,面对意外情况,只得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顺水推舟,干脆将其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看到同学们积极动脑争相提问,学习氛围浓烈的场面,我又感到欣慰一一此法导入不仅使课堂气氛活泼有趣,拉近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且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迁移顺理成章,不留痕迹,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劝架导入。另辟蹊径

下一节课,我将讲授解决问题中“相遇问题”,该知识点历来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提前走进教室准备把例题板书在黑板上。“老师,有同学打架了。”无奈,只好先处理一下。上课铃声响了,打架的两位学生好像怒气未消,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于是对他们说:“刚才你们都都认识到自己有错,但老师感觉你们的诚意不够,现在老师建议你们即兴表演相遇以后拥抱对方,以示重归于好,可以吗?”“板书“相遇”!

“同意,我们同意!”同学们一致赞成。

(李军乐意地走向邱飞),“不行,邱飞没有动”,有同学喊道:“李军有诚意,邱飞没有诚意。”

师:“好,停下。听你们的意思,他们应该怎样做?”

生:“两人同时走向对方!”(师板书“同时”)

生:“我帮他们喊口令,一、二、三,向前走。”(两人眼看就要面对面碰到一起了,没想到满脸不高兴的邱飞却擦肩而过。)

“邱飞走过去了,他们没有相遇,还是没有诚意”学生一片叹息。

师:“大家帮忙想一想,又该怎么做?”

生:“应该面对面同时起步走,遇到一起就相互拥抱,才是相遇。”

师:“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谁还能把话说得更简洁一些?”

生:“我想可以说是相向而行?”师板书“相向而行。”

“再来一遍”,两位同学在大家的要求和鼓励之下,走向前相互拥抱,会心地笑了。教室里响起了爽朗的笑声和自发的掌声。

师:“很好,大家的笑声和掌声不仅祝贺两位同学重归于好,而且感谢两位同学的表演。他们的表演还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关(随即在“相遇”后面加上“问题”。)刚才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大家都在强调哪些关键的因素?

生:“同时”,“相向而行”,“相遇”。(个个同学精神饱满踊跃发言。)

下课后,我感觉这一节课上的很轻松,庆幸两位打架的学生适时提供的教学资源做为本节课的导入。我发现此导入法优点有两个,一是就地取材,道具简单,师生皆宜;二是导人大胆的创意,使相遇问题直观化,形象化,易于掌握。

三、游戏导入。润物无声

以往教学“圆的认识”,感觉单纯的数学知识讲解很枯燥。教师吃力不讨好,学生学习带有厌倦情绪,一节课下来,师生累了,可收效甚微。这次教学我准备打破常规,带领全班学生走出教室。

“不是学‘圆的认识’吗,为啥到操场去?”学生们疑惑不解。

整顿好纪律,我拿出一根绳子,一端因定在树桩上(绳子能转动)另一端让一位学生拉着往前走。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位同学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你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

(生拉着绳走呀走呀,又回到原来的地方。)

生:“他走的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生:“他走过的路是一个圆形。”

生:“我发现他走一圈之后,总是和中间的树桩保持不变的距离。”

生:“我发现这位同学再也走不出去了,只能在树桩和这个圆圈之间活动。”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思考的问题也是很有价值,你们给出的结论,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学习的内容一一圆的认识大家看,这条封闭曲线就组成了圆,它是圆的周长;固定的点(树桩)是圆心,绳子是圆的半径,树桩和圆周之间的活动范围就是圆的面积。”

生:“哦——”(恍然大悟)

此时此刻,我会心地笑了,因为这种方法导入,能让学生在游戏里尽情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判断力、分析能力,学生们进入游戏也就进入了课堂,进入了课堂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这是我把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取得的又一次成功。

以上只是我一些粗浅的尝试。但是,无可否认,在小学数学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