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民生,民心
如何让民生新闻得民心
2024.01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指关注老百姓生活问题的新闻。
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
这样的内容取向就奠定了民生新闻扎根于民的基础。
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日益增长,民生新闻越来越被受众所欢迎,但是要想将民生新闻做得深入人心,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民生新闻只有坚守“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在采访制作上多下功夫,让民生新闻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才能让民生新闻深入民心。
一、将民生新闻做得深入民心是大势所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民生新闻的传播渠道更加广泛,打破了过去单向的新闻传播模式,可以让民众民意得到更充分表达。
最近几年自媒体的发展与崛起,让民生新闻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百姓对民生新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民生新闻的取材渠道更加多元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生新闻的发展,民生新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有机遇,就会有挑战。
新媒体异军突起,让民生新闻有了更多的传播平台和呈现形式,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让民生新闻传播得更快更广泛。
一时之间,各媒体想尽招数抢占市场,都想在民生新闻这块田地里争得一杯羹。
民生新闻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受众胃口就高了,敷衍糊弄都必将失去受众。
民生新闻不仅不能糊弄,还要精耕细作,要投入真情实感,才能让民生新闻真正得民心。
二、让民生新闻得民心,需要从民心出发1.民生新闻要以民为本,要有民生视角民生新闻首先要反映“民声”,记者要真正深入群众、低下头、俯下身,聆听百姓声音,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表达。
只有说百姓听得懂的话,写百姓看得懂的文章,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也才能得到更多关注度,引起百姓共鸣。
笔者从事了近二十年民生新闻的采访工作,深入基层,调查民情,在民生新闻采访方面深有感悟。
在采访工作中,笔者与社区建立了良好的联系,经常到社区群众中间调查民情、了解呼声,帮助群众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
感悟民本思想心得体会(3篇)
第1篇民本思想,作为一种深刻的政治哲学观念,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
它源于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
在学习民本思想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民本思想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
这句话意味着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只有关注民生、保障人民利益,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在学习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而人民的生活幸福与否,则是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准。
首先,民本思想要求我们关注民生。
民生问题涉及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其次,民本思想要求我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
最后,民本思想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民本思想的实践要求。
这一理念强调,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首先,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再次,以人为本要求我们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在公平的环境中享有幸福生活。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也就是“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民”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价值所在;第二、“民”是君主权力的来源, 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民”的拥护才能长久。
此即《尚书》所言:“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含义所在。
本思想。
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考查古代民本思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理解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③④就明显了,选择C项。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
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系统化和集中体现。
仁政,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要行仁政。
孟子的仁政。
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农时,使民有一个安定生产的环境。
孟子还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平丘民而为天子。
”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
人民高于君主。
荀子则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例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准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 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增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此题在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暴政,所以,这个事实才从反面证实了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准确。
试论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论述民本与民主的区别民本语出《尚书·五子之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表达了一种君轻民贵、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
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专制政体服务的;民主思想是后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现代共和政体、人民政权服务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民本主张“君权天授”,民主主张“主权在民”民本思想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不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的,为政以民为本,是为了统治者能得天下并保天下。
民本既强调“民以君为主”,又强调“君以民为本”,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说明了君主的权力是天授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得分享。
而民主思想是以人人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政府是由于人民的委托才获得了权力,这种权力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监督。
如《美国独立宣言》:“为了保障这些权力,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
”、“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和杰斐逊:“政府是经过受其治理的人民的同意才获得权力的。
”二、民本提倡“为民作主”,民主主张“当家作主”民本思想从君主民从的关系出发,确定了民在国家、社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的是为民作主,而非人民作主。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的责任是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百姓,君主和官员就是民众的父母,他们的贤能和勤奋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治理状况。
如《孟子·梁惠王上》:“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孟子认为,如果君主不为民谋生,则是罪人,寄希望于君主通过实施仁政、德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从不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去实现自己的权利。
有关民本思想的名言和名人
有关民本思想的名言和名人民本思想,又称民本主义、百姓至上、本之为民等,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
中国古代对社会本质的解释。
包括:人民立场、社会和谐、国家统一等。
民生为本是民本思想,包括政府、民众、社会和国家三个方面:社会和谐;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关于政治。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相关名言和名人吧一、民之所欲,天之所助也。
(《孟子·告子上》)【译文】人民所欲,上天所助也。
这是孟子的话。
老百姓的希望是好的,上天也会帮助他们,是上天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
【名人】孟子(公元前618年-公元前627年)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代表著作:《孟子正义》等。
1、政之所兴也,在顺民心;事之所行也,在顺民心;人臣所愿也,在顺民心;政令所行也,在顺民心;兵民所欲也,在顺民心。
是故天命不以德而待有行有不举可也:非其所之所欲而动也,不知其所以然也。
【注释】顺民心:顺应人民的意愿及要求,改变不合理的法令规定及行为准则。
民本思想为孟子对仁政之道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他认为仁政应该是一种思想、政策及行为准则。
2、上医治下,在顺民心;下劳苦,在解劳怨;下民志,在济民;下刑罚,在惩恶;下情上暖,在安民心。
上医治下,在顺民心;下刑罚,在除祸患;下刑罚,在济百姓;下刑罚,在惩恶端;下刑罚,在解劳怨;下刑罚,在治其心;下刑罚,在救其身;下刑罚,在惩恶端;下刑罚,在和民心;下刑罚,在济民苦;下刑罚,在惩恶端;下刑罚,在济民苦;下刑罚,在救百姓;下刑罚,在罚恶端;下刑罚,在济民痛;下刑罚,在济民苦;下刑罚,在救百姓;下刑罚,在济民意;下刑罚,在减民苦;下刑罚,在救民困;+刑罚,在解怨忧;+刑罚,在济百姓。
...说明孟子与统治者关系密切。
...3、民心所向,则百业兴;民心所向,则民之事成;民心所向,则民之事丰。
其政之由以为始,其政之本以为终。
(王阳明,号阳明居士)《孟子》第三十篇《王阳明全书》中载:“自心而悟道耳里之事,无他;自求其知者无他,自作事者无他。
中国的民本与民主
中国的民本与民主内容提要: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其二,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稳固。
前者属于价值判断,后者属于事实判断。
但是,由于君主制实际上使国家成为“家天下”,所以人民的价值主体意义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
君主制的弊病,在明清之际已引起一些士人的反思,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蕴涵着从君主制向民主制发展的种子。
鸦片战争以后,造成了中国人民要反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又必须学习西方文化的长处的形势,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民主,首先是为了反抗侵略,救亡图存,民族自强。
中国近现代的民主,虽然否定了与传统民本思想结合在一起的君主制,但仍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本文在简述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中国近现代的民主进程之后,从中得出了五点启示。
“民主”在现代汉语中意味着“人民的权力”或“大多数人的统治”。
这种意义与古希腊所说的“民主”是相同的,但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说的“民主”。
在儒家经典《尚书》的《多方》篇中,“民主”意味着“人民之主”或“人民的君主”。
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民主”一词。
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与“民本”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19世纪下半叶,现代的民主思想从西方传入中国。
自此以后,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就是从民本走向民主的过程。
民主不同于民本,但在近现代中国,民主首先是与救亡图存、反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相联系的,也就是说是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联系的。
实际上,中国人民接受民主在一定程度上仍有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民本思想──作为其思想文化的基础,而与西方的民主并不完全相同。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包括民本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于夏、商、周三代,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和变革,至秦汉之际而成形。
以后,虽有不断的发展,但直至明、清时期没有根本的范式的突破。
在明、清之际,曾经出现了一些变革的萌芽,但这些萌芽被清王朝所摧毁。
关于民本的名言
关于民本的名言民本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些关于民本的名言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 安民者何,无求于民,则民安矣——清·金缨《格言联璧》2. 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3. 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仍不外乎开地利而已。
——《晚清文选·(彭玉麟)力阻和议片》4.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
——清·魏源《偶然吟》5.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
——明·洪应明《菜根谭》6. 大厦不倾,匪一瓦之积,黎庶之安,乃众贤之力。
——明·方孝孺《瓦铭》7. 大约小变其治,则人为本,法为末。
欲变法,先变人。
大变其治,则法为本,人为末。
——张鹤龄《晚清文选·彼我篇》8.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宋·李纲《病牛》9.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明·于谦《咏煤炭》10. 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宋·文天祥《五月十七日夜大雨歌》11. 道也者,导之也,上导之而下遵以为路也。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12. 得民心者,可以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元·赵素《为政九要》13. 得土地易,得人心难。
——《宋史·杨简传》14. 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
——宋·朱熹《孟子集注》15. 非甚不便于民,且莫妄更。
非大有益于民,则莫轻举。
——清·金缨《格言联璧》16. 费千金为一瞬之乐,孰若散而活馁几千百人。
——宋·林逋《省心录》17. 夫民以国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
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仁也,以博爱为本。
——清·康有为18. 富国之术,不在乎聚敛而在惜费。
——宋·辛弃疾《九议》19. 公道明,则人心自一,公道废,则人心自二。
——《宋史·辛弃疾列传》20. 公廉爱民,丝粟无所取。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鲁国人,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处于乱世之中,他的思想受到了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提出了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政治主张。
孟子强调民生、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反对贵族专权,倡导政治以民为本,被后人称为“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奉为经典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略论一下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政治权力的看法上。
在孟子看来,政权来自于民众,政权的正当性必须建立在民众的支持之上。
他强调君主要以民众的利益为重,要“敬天法,好人心,务民生”。
他主张君主要与民众同甘共苦,才能统治天下。
“得天下者八民,失天下者八民”。
孟子认为,君主如果能够让民众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就能够稳固自己的政权。
相反,如果君主让民众陷入贫困困苦,就会失去民心,政权就会不稳固。
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对人民利益的极度关注和对政治权力的责任感。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表现在他对民众的教育和福利关怀上。
孟子主张国家要重视教育,要为民众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使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素质。
他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有文化教育的基础。
只有文化水平高,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活力。
他说:“为政之要,唯在得民。
得民之道,在养民。
养民之道,在教民”。
孟子认为,养民的关键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增进民众的福祉。
孟子还关注民众的生活,主张国家应当关注民众的福利,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医疗、住房等基本保障。
他说:“为政不以民为本,此何以政?”,强调政治的出发点在于民众的利益,这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之一。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表现在他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上。
在孟子看来,社会的发展不能是少数人的富裕和多数人的贫困,而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①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①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车,战国末期思想家,被誉为"亚圣"、"东圣"。
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思想包括"性善"、"性恶"、"民本"等,其中"民本"思想是其重要的思想之一。
"民本"一词出现在《尽心》篇中,其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推崇民众,关注民生,倡导民治。
孟子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只有关心民众的疾苦,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民为本,聚集民心,施行仁政,创造和谐。
这种"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关心民生。
在《禅说》篇中,孟子强调了民生的重要性,他说:"人之生也直,政之安也直。
国之安也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不可以石。
海水之涸可以玩车,而不可以涸。
国之政,据民以享。
"可见,孟子认为国家的安定繁荣是有赖于民生的幸福安康的。
君主应该关心民生,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民本"思想强调聚集民心,施行仁政。
在《尽心》篇中,孟子说:"求民所欲,无所不与。
与之有于四海之内也。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了解民众的愿望,为民众谋福利,关爱民众,才能得到民心。
孟子还强调了仁政的施行,他说:"先王有言曰:“臣恶乘风,其唯也哉!”孟子强调君主应该施行仁政,以仁治国,带领民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民本"思想强调创造和谐,实现长治久安。
在《雨乐》中,孟子说:"得天下者为民。
天下莫大于民,人莫大于君。
守是天下,得是民。
"可见,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心民生,聚集民心,施行仁政,创造和谐,实现长治久安。
简析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关系
简析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关系作者:冯璞来源:《商情》2014年第28期【摘要】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两个不同的思想范畴,特别是民本思想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现在许多人经常把这两种思想混淆起来,甚至还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思想,这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建设显然起着消极作用。
本文对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的概念及其关系试作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两种思想。
【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思想一、相关概念的理解(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民本思想大致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的发展历程。
民本思想的基本价值理念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爱民仁民、安民保民等。
(二)民主思想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由于民主有着许多不同的概念和定义,民主的历史也相当复杂,民主一词所代表的制度也相当广泛,因此民主思想的内涵和外延是十分丰富的。
其基本要义主要包括人权平等、主权在民、治权民授、依法治国等。
民主思想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以民为主体,崇尚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同时重视法制规范。
它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仅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而且是现代政治生活的主流,更是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关系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但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把握这一点是我们理解两个范畴关系的关键。
(一)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相通之处“民本”与“民主”相互依存,“民本”离不开“民主”,“民主”也离不开“民本”。
一方面,“民本”必须以“民主”为实现手段、途径和保障,离开了“民主”,“民本”终成虚话,为“雾中花,水中月”;另一方面,“民主”必须以“民本”为内在根据、逻辑前提和现实归宿,离开了“民本”,民主与专制无二。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述要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述要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
从《尚书》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的“民贵君轻”,从朱熹的“新民”思想、王阳明的“亲民”思想到顾炎武的“厚民生,强国势”,历史上诸家学说都推崇民本思想。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是国家的命脉。
《礼记·缁衣》载,“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强调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荀子·哀公》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用水与舟形象比喻国家利益与民众疾苦之间的关系。
孟子则在分析夏桀、商纣何以败亡时精辟指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要求执政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汉代《淮南子·汜论训》对此进行了深刻阐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意思是,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便利民众为根本;政令教化虽有常法,但必须以切实有效为最好。
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仿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百川源头各不相同,但最后都归于大海;百家学说事业各不一样,但都以天下太平为最终目的。
辩证统一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的理念不谋而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并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法宝。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秋,人民身处苦难深渊。
受毛泽东同志之邀,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前往延安。
在杨家岭窑洞,毛泽东用洋芋、豆腐等陕北农家菜,外配一味鸡汤,宴请了陈嘉庚。
毛泽东抱歉地解释道:“我没有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送给我的!”相比国民府拨出8万元接待专款、动辄800银元的一顿饭,陈嘉庚在这顿1.5元的“宴请”中,看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看出了共产党得民心、得天下的历史必然,并意味深长地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时光荏苒,岁月变迁。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摘要】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尊重民意,注重民生。
在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体现为仁爱、忠孝、礼义等观念。
启示一是要尊重民意,倾听民声,启示二是以民为本,推动社会发展,启示三是注重民生,改善民生状况。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给当代社会带来启示和指引。
需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仍然不可忽视,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儒家思想、尊重民意、倾听民声、以民为本、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现代社会、重要意义、启示、指引、保护、传承。
1. 引言1.1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传统。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通过传统文化,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感受到祖辈留下的智慧和文化积淀,增强文化自信和自尊。
传统文化还能够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世界、生活和人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
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有助于指导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好传统文化,让其继续发扬光大,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民本思想的概念民本思想,是指传统文化中强调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关怀民心的一种思想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被视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民本思想强调君臣之间的亲和关系,强调君主应当以民为重,须了解民情民意,倾听民声,关心民生民福。
在民本思想中,民众的权益和福祉放在首位,君主则应以民为忧,以促进民众的福祉为己任。
民本思想注重的是和谐、稳定和民生改善,追求的是君民共荣的目标。
2020年国考申论积累:民本、民情、富民名言警句
2020年国考申论积累:民本、民情、富民名言警句民本篇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春秋)管仲《管子牧民》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春秋)老子《道德经》3.乃知国家事,成败固人心。
——(宋)王禹戎4.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春秋)晏子《晏子春秋》5.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战国)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下》8.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9.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西汉)同马迁《史记赵世家》10.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东汉)荀悦《申鉴》11.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西晋)陈寿《三国志》12.民安士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
——(西晋)陈寿《三国志》13.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尽心下》14.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清)万斯大《周官辨非》15.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郑板桥16.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五》17.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李世民18.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唐)李世民《晋宣帝总论》19.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
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唐)白居易《策林辨兴亡之由》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21.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北宋)范伸淹《岳阳楼记》22.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北宋)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23.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强化民本关注民生——玉田县全力加快城乡等值化发展进程
代 文 明 向农 村 辐 射 ,逐 步 使 农 村 居 民共 享 城 镇 现 代 文 明 ,促 进 城 乡 统 筹 协 调 发 展 。 鉴 于此 ,玉 田 县 着 重 采 取 了 三 项 措 施 :一 是 加 强 县 城基 础设 施
建 设 。抓 住 被 确 定 为 唐 山市 副 中 心 城 市 的 区 域 优 势 , 围绕 完 善 城 市 功 能 ,对 县 城 1 平 方 公 里 控 制 0 性 详 规 、北 环 路 、繁 荣 路 景 观 规 划 ,重 点 路 段 、 重 点 部 位 修 建 性 详 规 进 行 科 学 编 制 。加 强 县 城 东 南 出入 口景 观建 设 ;推 进 县 城 环 路 、城 区主 次 干 化 生 产 ,带 动 农 业 发 展 。立 足 玉 田 自身农 业 发 展 道 、党 政 机 关 、居 民小 区等 地 绿 化 工 作 ,增 加 城 实 际 ,以富 源 万 头 猪 场 、两 岸 唐 牧 养 殖 基 地 建 设 区绿 量 ;加 快 城 市 公 园建 设 ,确 保 国庆 节 前 正 式 两 为 重 点 ,加 强 生 猪 标 准 化 规 模 养 殖 小 区 建 设 ,探 开 放 。加 强 县 城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 水 一 气 ”项 索 建 立 养 猪 价 格 风 险 保 障 机 制 ,调 动 全 县 广 大 养 目同 步 推 进 ,集 中 供 热 、集 中 洗 车 场 等 项 目积 殖 户 积 极 性 ,努 力 建 设 成 为 北 方 最 大 的 瘦 肉型 猪 极 谋 划 , 民用 天 然 气 入 户 率 不 断 提 高 。加 快 北 大 生 产 加 工 良繁 基 地 。对 县 内散 养 奶 牛 户 逐 步 推 行 洼 、新 兴 街 两 侧 等 区 片拆 迁 、建 设 步 伐 ,改 造 府 集 中饲 养 ,彻 底 取 缔 个 体 流 动 奶 站 ,进 而 带 动 奶 前 街 ,修 建 旭 升 南 路 非 机 动 车 道 及 玉 月 路 排 水 等 牛养 殖 业 走 出 低 谷 ,发 展 壮 大 。 采 取 企 业 建 基 地 市 政 工 程 。健 全 环 卫 长 效 保 洁 机 制 ,加 强 环 卫 基
论民生与民本
论民生与民本作者:林祖华,翁紫萍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民生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但对于民生与民本两者的关系却认识不一。
正确理解民生与民本的关系,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生不仅包括人民的生计与生活,还包括人民的政治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包括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和尊严价值等内容。
民本就是“以民为本”。
民生是目的,民本是前提,民生和民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关键词:民生;民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251-02近年来,民生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民生与民本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
但人们对于民生与民本两者的关系却有不同的看法。
正确理解民生与民本,对于做好民生工作,促进民本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生与民本的科学内涵要正确认清民生与民本两者的关系,首先必须对民生与民本的内涵进行科学分析,因为目前在此问题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们对民生和民本的概念仍有一些模糊认识。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提出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思就是“老百姓生存的关键在于勤劳,勤劳才能衣食无缺”。
当时“民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勤劳来改善,民生就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1924年,资产阶级民本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民生主义》的演讲中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明确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1] 《辞海》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因此,传统观念包括现在大多数人一般都认为,民生就是指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
其实,民生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民生不仅包括人民的生计与生活,还包括人民的政治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包括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和尊严价值等内容。
民本思想源流
民本思想源流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 538 次更新时间:2014-10-14 09:07:46进入专题:民本思想● 梁治平 (进入专栏)【内容提要】民本思想立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理论,也是历代王朝政治正当性得以证立的基础性观念。
本文由一种相对宽泛的立场入手,追溯民本思想之源、流、变及近代转型,在力图展现其历史面貌的同时,也探索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民;民本;君;天;天命;德一、民本要义“天下”的观念,“为公”的思想,无疑都居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然而,如果要用一个观念或一种思想,来做中国政治思想基本特征的概括表达,我们多半会选择另一个概念,那就是“民本”。
盖因民本的观念或思想,融合了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其他重要观念,最能够表明中国古时政治思想的特质。
极而言之,民本思想不独为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主流,甚且是唯一的政治理论。
民本思想之重要性如此,“民本”一词,却非古人惯用的概念。
梁启超氏论先秦政治思想,专辟一章论“民本的思想”,并以“民本主义”为先秦(乃至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特质之一。
今人以“民本”一词(或言民本思想、民本主义)概指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某种特征或传统,或由梁氏始。
因此之故,我们今日讲论“民本”,所宜注意的,就不是古代经籍史料中的“民本”二字,而是这一概念所指向的一种意蕴精微、内容宏富且源远流长的政治理论和传统。
按字词求索,“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的“民惟邦本”一句。
古者,民与氓同义,亦可训人,故人民、民人、民氓同其义,均指治于人的普通民众。
“本”,原意为木之干,树之根,引申为事物根本、基础之义。
“民惟邦本”,意即民众为国家的根本,一如干之于木,根之于树。
然则,民为国本,或国家以人民为根本,这种说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先看“民惟邦本”所由出的《五子之歌》首段: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
“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理论研讨会上有这样一段精辟表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
”同时明确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兴亡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党的宗旨上进行阐述的,说明党一贯坚持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指导思想的重要性。
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为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方向。
历史上,从“民本”到“人本”,无数仁人志士出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及追求理想道德社会的目的,竭尽毕生精力,主张保民安民的施政之道,为民请命。
这在我国发展史上无疑是进步思想,也是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萌芽。
随着近代民主政治的出现,民本思想进一步成熟起来。
民本思想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据史料记载,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庶民是国家主体,民贵而君轻;第二,人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盛衰兴亡;第三,注重民生,保民安民,利民惠民。
民本思想早在先秦时代即已提出,在《尚书》中记载也相当丰富,它是对神权思想的挑战和对君权的一种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极力宣扬民本思想的当推“儒家”。
孟子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成为后世政治家的座右铭。
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他认为,民本不仅仅是为了人民,也关系到统治者自身的安危和存亡。
秦末和隋末无数次农民大起义使统治阶级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许多有识之士对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幕僚亲眼看到了农民大起义的强大威慑力量;魏徵以“舟”比作“君”,以“水”比作“庶人”(百姓),用“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道理警告最高统治者。
据此,唐初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民安民政策,迅速消除了战乱,稳定了政局,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探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探析摘要:民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对人民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看重,并且对发展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民本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可避免带有时代和阶级局限,其目的和人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同今天“以人民为中心”有着本质区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在借鉴汲取民本思想有益成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实践所进行的理论创新,是民本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宗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必须坚持的思想。
关键词:以人民中心;民本思想;探析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3-0001-03(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鲁志美杨凯乐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1]它的主要内容体现在:首先,人民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决定性力量。
因此在我国,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在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进程中,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
其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国家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2],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共同努力。
最后,人民利益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始终保持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本,民生,民心
深意莫高于爱民,嘉行莫厚于乐民。
据新华社记者统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了145次之多。
这真切透示出一个执政党“人民至上”的本色追求。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其言凿凿,把民本情怀融入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之中;其情切切,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悠悠万事,民生为先。
从百姓的“钱袋子”、“菜篮子”到上学、看病、住房、就业等等,如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是考量当前各级党员干部是否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和执政能力的“试金石”。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民生;越是向前发展,越要花大气力改善民生。
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优良作风,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
上,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要始终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重视群众诉求,把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更多地用来纾解民困、造福于民。
过去16年黄金发展,让我们拥有了举世瞩目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我们必须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懂得“群众利益最关情”,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三问”之道的要诀,是站在群众立场,站稳群众立场。
因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群众心里最清楚,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群众中来的最有效。
只要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我们的工作就会获得最广泛、最牢固的群众基础,最强大、最丰沛的力量源泉。
事实已经证明,江苏“两个率先”事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吴仁宝、常德盛、陈燕萍、张云泉、张雅琴……江苏大地涌现的一位又一位先进典型,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的赞誉,是因为他们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谋发展。
“群众观点毋相忘,百姓冷暖系心头”,与人民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
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战胜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民本为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顺应民心。
始终保持共产党人亲民为民爱民的政治情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赢得民心,赢得天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次盛会充分汇聚民智,积极回应民意,一定能使党心连民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一定书写出更为厚重的惠及人民的幸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