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辨胃息肉
如何正确诊断胃息肉
如何正确诊断胃息肉胃息肉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
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实验室检查】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多表现为粪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
【其他辅助检查】1.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多数直径在~之间,少数直径大于2cm。
腺瘤性息肉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而增生性息肉则与周围黏膜相似。
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组织学检查可明确其性质及类型,同时可进行治疗。
线检查 X 线钡餐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对诊断胃息肉有一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诊断】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
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
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
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
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
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
X 线胃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多数在1cm 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见其移动。
胃镜检查对诊断实属必要,镜下可见胃壁黏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起,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鲜红色,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
部分息肉呈菜花状表现,其表面或有糜烂或有溃疡。
胃息肉的症状
胃息肉的症状文章目录*一、胃息肉的症状*二、胃息肉的并发症*三、胃息肉的饮食注意事项1. 胃息肉吃什么好2. 胃息肉不能吃什么胃息肉的症状胃部疼痛不适:部分患者感觉胃部疼痛不适,但绝大多数胃息肉是在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
消化道出血: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胃息肉的病人出现消化道出血,常常见于比较大的增生性或者腺瘤样的息肉,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
失血、贫血: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长时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
恶心、呕吐: 靠近幽门生长的较大的息肉还可以引起幽门的梗阻,表现为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胃息肉的并发症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临床症状。
有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较为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
生长于贲门附近的息肉可有吞咽困难。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则较为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的饮食注意事项1、胃息肉吃什么好注意营养均衡:食物要选富有营养、易消化的细软食物为主,多吃含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食物。
你可以吃煮熟的粟子、大米粥、羊奶、酸乳、白乳酪、开菲乳。
如果症状严重,吃一些软性食物,例如米汤、酪梨、香蕉、马铃薯、南瓜类。
胃息肉手术后为利于伤口的愈合及体力恢复,需摄取含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之食物,如:蛋、肉类、鱼类、豆类、牛奶和水果、绿叶蔬菜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能全素。
也就是说,食物的种类并不需特别的限制,不过,为了适应消化能力的减少,应在食物的量和质方面作适度的调整。
2、胃息肉不能吃什么忌食粗糙和刺激性食物:忌食过硬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和刺激性强的食物。
如油炸食品、腌腊食品、辣椒、大蒜等。
什么是胃息肉
什么是胃息肉我们常说的胃息肉是指在胃粘膜表面中长出来的突起的形状类似乳头的组织,这样的组织较小,所以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
一般发现患有胃息肉都是偶然间在进行其他的胃部检查或治疗时发现的,比如在进行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者是手术时发现。
我们常常把肉眼能够观察到的隆起物叫做“息肉”。
1.病因目前,医学界对于胃息肉出现的原因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病因不明。
胃息肉是指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胃里的一种隆起性的病变。
2.临床表现胃息肉在早期时没有引发并发症的时候是没有过多的临床症状的。
当出现症状时,这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隐作痛、腹部会出现胀痛的情况,病患会感到非常的不适,有的还可能出现恶心、想吐的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了合并糜烂和胃溃疡的情况那么就可以明显的看到患者的消化道有出血的情况,粪潜血试验为阳性或者出现黑便,呕血的情况较为少见。
如果息肉出现在幽门部的附近成为了带蒂息肉,当它脱落至幽门管或者是十二指肠的部位,就很可能会出现幽门梗阻的情况。
如果息肉是长在贲门附近的话,患者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吞咽的困难。
3.检查3.1实验室检查合并粘膜糜烂以及胃溃疡的患者在进行实验室的检查是,大多数都是表现出粪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
3.2内镜检查患者在进行内镜检查时,可以看见明显的粘膜表面有圆形或椭圆的隆起的病变,少数是呈现出叶状分布的规律,有的突起有蒂有的则无,但是大多数的突起直径是在0.5到1.0厘米之间的,直径大于2.0厘米的只占少数。
腺瘤性的息肉颜色是较深的,往往较周围粘膜更红,和这种息肉不同的是,增生性的息肉它的颜色和周围的粘膜颜色相似。
内镜直接进行活检以及用组织学来进行检查都可以明确性质,同时可以进行治疗。
3.3可以利用X线钡餐检查,患有胃息肉的主要表现就是充盈缺损,这样的检查方法对于检测和诊断胃息肉来说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但是这样的检查方式效果是差于胃镜检测的,这样的检查往往是比较的适合对于内镜检测有禁忌的患者的。
胃息肉分型标准
胃息肉分型标准
一、大小
根据胃息肉的大小,可以分为小型息肉、中型息肉和大型息肉。
小型息肉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中型息肉直径在5-10毫米之间,大型息肉直径大于10毫米。
二、形态
胃息肉的形态可以分为隆起型、凹陷型和平坦型。
隆起型是指息肉凸出表面,凹陷型是指息肉表面凹陷,平坦型是指息肉表面平坦无变化。
三、数目
胃息肉的数目可以是单个或多个。
单个息肉通常较大,多个息肉可能是小型的。
四、组织学类型
根据组织学类型,胃息肉可以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化生性息肉等。
其中,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的可能,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和治疗。
五、恶性程度
胃息肉的恶性程度可以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分为低度恶性、中度恶性和高度恶性。
低度恶性通常指癌细胞分化良好,恶性程度较低;中度恶性指癌细胞分化较差,恶性程度较高;高度恶性指癌细胞分化极差,恶性程度极高。
对于具有恶性特征的胃息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总之,胃息肉的分型标准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胃息肉的大小、形态、数目、组织学类型和恶性程度的评估,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评估预后。
胃息肉病理报告解读
胃息肉病理报告解读
胃息肉病理报告的解读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息肉类型:胃息肉可以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等多种
类型。
不同类型的息肉在病理报告中会有不同的描述,例如,腺瘤性息肉
可能会描述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
2.息肉大小:息肉的大小是判断其良恶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较小
的息肉良性的可能性较大,而较大的息肉则可能有恶性转化的风险。
病理
报告中会描述息肉的大小,以便医生判断其性质。
3.组织学特征:病理报告中会详细描述息肉的组织学特征,例如细胞的形
态、核分裂情况、细胞排列方式等。
这些特征对于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以及
恶性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4.切缘情况:切缘是指息肉切除后的边缘,病理报告中会描述切缘是否干
净,是否有癌细胞浸润等情况。
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息肉是否已经切除干
净,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5.其他发现:病理报告中还可能包括其他有关发现,例如是否有其他部位的
转移、是否有淋巴结肿大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胃息肉病理报告的解读需要关注多个方面,包括息肉类型、大小、组织学特征、切缘情况以及其他发现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果您对病理报告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胃底腺息肉病理诊断标准
胃底腺息肉病理诊断标准
胃底腺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窦和胃底部位,是由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的息肉。
病理诊断标准如下:
1.组织学特征:胃底腺息肉主要由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而成,形成小肿瘤,其大小通常在1cm以下,而且息肉的颜色一般为黄色或棕色。
2. 组织结构:胃底腺息肉主要由腺体组成,而且腺体内部常常包含大量的黏液。
此外,胃底腺息肉的形态结构与正常胃黏膜上皮的结构相似,组织学上可以根据不同的腺体类型进一步细分为胶原蛋白型、肥大型、纤维上皮型、胃底型和多发性型等。
3. 病理分级:根据组织学条件,胃底腺息肉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分别为:良性、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
良性是指胃底腺息肉的组织形态无异于正常组织,细胞增生率相对较低。
低度恶性是指组织学病变略有恶变倾向,但是未突破基底膜。
高度恶性是指组织学病变明显,腺体结构破坏,细胞异型性显著且突破基底膜。
4.危险因素:发生胃底腺息肉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胃息肉家族史、胃息肉数量、胃息肉大小等多种因素。
综上所述,胃底腺息肉具有明显的组织学特点、组织结构、病理分级和危险因素,可以基于这些特点作出准确的诊断,为治疗提供指导。
在实践中,细致的病理学检查和严格的诊断标准是完全必要的。
胃肠息肉的分类和危害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胃肠息肉的分类和危害胃肠息肉类型胃肠息肉是一系列疾病的概称,在临床上具体分为胃息肉和肠息肉。
胃息肉是指发生于胃部的息肉,一般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临床表现为良性隆起病变,外观多见质地光滑。
胃息肉患者多不能自察,少数患者可能存在按压腹部疼痛、恶心、腹胀等反应,但鉴于上述反应与常见消化疾病类似,因此比较容易被忽视。
随着胃息肉逐步扩大,患者多能察觉到异样表现,此时患者入院检查一般可明确病症。
医学上对胃息肉的发病原因尚未有明确认知,现有研究显示,胃息肉的发生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质子泵抑制剂长期应用等有关,即内外因素长期刺激胃部,引发胃部炎性反应,进而导致胃部细胞过度增生,产生胃息肉。
肠息肉是指发生于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与胃息肉相似,一般多为良性。
肠息肉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只能通过临床的肠镜检查来明确,而随着肠息肉的增生扩大,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肠息肉的产生以炎性刺激和遗传因素为主要致病因素。
炎性刺激即大便、异物等长期停留于肠道中刺激患者肠黏膜,进而导致细胞增生异常形成息肉,也可能因为相关疾病(如胃肠息肉包括胃息肉和肠息肉,一般临床多见良性表现,但若处理不当或持续发展,也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性。
文|朱翠萍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导致长期黏膜损伤,从而形成息肉。
遗传因素是指如果存在家族息肉史,家庭成员发生肠息肉的可能性将显著升高。
胃肠息肉危害虽然胃肠息肉大多以良性息肉存在,但忽视胃肠息肉的危害是极为危险的。
现有研究显示,胃肠息肉在长期不治的情况下癌变概率可达10%~30%,而即使胃肠息肉不发生癌变,患者也多会因胃肠息肉持续存在而产生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便血等反应,并可能导致继发性贫血、营养不良、肠狭窄、肠穿孔等疾病的发生,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存在胃肠不适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胃肠镜检查,胃肠息肉通过专业胃肠镜检查可以明确病症有无和位置情况,并能及时地进行切除治疗,且预后效果一般较好,能有效保障患者健康。
胃镜诊断报告
胃镜诊断报告
根据胃镜诊断结果,患者胃镜显示如下情况:
1. 胃黏膜,呈浅淡红色,光滑平整。
无明显溃疡、出血或糜烂。
2. 胃黏膜有轻度充血和水肿,局部区域可见结节状隆起,直径约0.5-1 cm。
3. 胃黏膜可见散在深色素斑点,直径约1-2 mm,周围无明显
黏膜改变。
4. 上部消化道及贲门黏膜未见明显异常。
根据以上胃镜所见,患者的胃黏膜显示轻度充血和水肿,局部区域有结节状隆起,伴有深色素斑点。
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可能的诊断包括:
1.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充血水肿,结节状隆起可能与炎症反应相关。
2. 胃息肉:结节状隆起可以是胃黏膜上的息肉,需进一步检查病理类型。
3. 胃黏膜黑色素斑点:深色素斑点可能是胃黏膜上的黑色素沉着,需排除其他病变。
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可综合评估确
定最可能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建议患者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胃息肉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
胃息肉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导读:胃息肉(gastric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
息肉这一名称不表示它的病因及组织学构造,只表示肉眼观察到的隆起物。
症状体征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
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病因目前病因不明。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
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
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
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
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
胃息肉的再述
胃息肉的再述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在胃黏膜上出现的小肿块。
胃息肉既可以是良性的,也有可能是恶性的。
胃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本文将对胃息肉的发病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的再述,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发病原因胃息肉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与一些因素有关,比如胃的细胞修复机制受损、胃酸的长期刺激、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都可能是导致胃息肉发生的原因。
特别是在一些长期患有胃溃疡或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中更容易出现胃息肉。
二、症状大部分胃息肉患者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都是在胃镜检查中意外发现。
但当息肉变大或病变时,可能会出现上腹部疼痛、胃部不适、消化不良、呕吐、便血等症状。
当发现这些症状时,应尽早就医进行检查。
三、诊断胃息肉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内窥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内窥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息肉的大小、形状,取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确定是否为良性或恶性肿瘤。
还可以通过超声内镜、放射学检查、CT等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断。
四、治疗良性胃息肉一般不需要治疗,只需要定期复查。
如果息肉较大或引起症状,或者经过病理检查发现是恶性肿瘤,需要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内窥镜下摘除、手术切除、热凝消融等。
对于早期恶性息肉,手术切除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胃息肉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群中。
发病原因主要和胃的细胞修复机制受损、胃酸的长期刺激、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
胃息肉的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内窥镜检查中发现,但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便血等症状。
诊断主要依赖于内窥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内窥镜下摘除、手术切除、热凝消融等。
对于早期恶性息肉,手术切除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当出现胃部不适,或者在内窥镜检查中发现息肉时,应尽早就医,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平时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食用刺激性食物,减少胃部不适的发生。
胃息肉分类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胃息肉分类有哪些
导语:胃息肉是胃部良性肿瘤的一种。
在早期的发病症状中,和胃炎的症状相似。
主要是恶心、呕吐、拉肚子等等,所以很多的医生也会造成一定的误诊。
胃息肉是胃部良性肿瘤的一种。
在早期的发病症状中,和胃炎的症状相似。
主要是恶心、呕吐、拉肚子等等,所以很多的医生也会造成一定的误诊。
胃息肉通过胃镜的方法可以检测出来,为了治疗这种疾病医学专家还将胃息肉进行了分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胃息肉分类有哪些?
一、临床分类
1.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广基息肉和带蒂息肉。
2.从息肉数目不同可以分为:单个和多发息肉。
如果息肉数目多时,叫做息肉病。
3.日本三田分类法:分为四型。
Ⅰ型:最为常见。
息肉形态一般呈无蒂半球形,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角大于90度,色泽与周围粘膜相似或稍红,好发于胃窦、胃体及胃底。
Ⅱ型:息肉呈半球形,无蒂,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夹角近90度,表面发红,中央可见凹陷,多见于胃体、胃窦及胃底交界处。
Ⅲ型:息肉多发于幽门窦部,表面不规则,呈菜花样、山脉状或棒状,无蒂,息肉与粘膜间夹角小于90度。
Ⅳ型:息肉有细蒂,蒂之长短不一,表面光滑,可有糜烂及颗粒状改变,异型性显著。
Ⅳ型息肉癌变率很高,可高达25.7%。
临床上以Ⅰ型多见。
二、病理分类:。
治疗胃息肉,先搞清这5点
治疗胃息肉,先搞清这5点胃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尤其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因此,及时发现、积极治疗胃息肉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胃息肉指胃黏膜上皮发生的局限性病变,向胃腔内突出隆起。
胃镜下胃息肉呈球形、半球形、卵圆形、丘形或手指状突起,表面光滑,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伴糜烂或充血者颜色发红、暗淡或呈草莓样。
以胃窦部多见,其次为贲门及胃体部,单发多见。
有学者依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
其发生于胃窦、胃体、胃底、贲门、胃角等部位,以胃窦部最多。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腹胀、反酸、烧心等,随着电子胃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恶变率也逐渐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胃息肉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胃息肉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应用PPI、胆汁反流、基因遗传环境及其他因素(吸烟、饮食习惯等)存在一定相关性。
1. Hp感染与胃息肉胃息肉的发生是由胃黏膜在长期慢性炎性反应的刺激下,胃上皮细胞的过度再生造成的。
胃炎发生常见于Hp感染,Hp刺激胃黏膜引起胃上皮细胞和胃小凹上皮细胞分裂和增生,使胃黏膜增厚;另外,Hp感染同时刺激胃泌素分泌,对细胞的增生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上皮增生发起后首先侵入到黏膜固有层,然后向上生长,形成息肉。
胃上皮细胞在有Hp 感染的情况下生长速度加快,而根除Hp后其生长速度可恢复正常,抗Hp治疗能有效抑制息肉生长,并能预防其电切治疗后的复发。
积极根除Hp对于胃息肉的治疗、预防胃癌的发生还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PPI与胃息肉胃息肉的发生也见于反流性食管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其发生与长期应用强胃酸作用的PPI密切相关,PPI致使H+-K+-ATP酶失去活性从而产生抑酸作用,致体内产生持久的低酸环境及高胃泌素血症,尤其是可使胃底腺息肉的发病率增加,其可能与胃黏膜表面上皮的损伤修复有关。
胃肠道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胃肠道息肉的症状及治疗*导读:由于胃息肉引起的症状较少,故息肉切除的主要意义在于全切除后活检,以排除有无小的癌变灶,预防癌变。
随着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多数学者主张对胃息肉应积极进行内镜下切除。
……(一)临床表现胃息肉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有并发症时才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或上消化道出血,发生于幽门部的有蒂息肉可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体位改变后症状可缓解。
胃息肉常伴有慢性胃炎,因而可有相应的症状。
(二)诊断虽然胃息肉在尸体解剖病例中的发病率仅0。
12%~0。
8%,而胃镜的检出率高达8。
7%左右,但近50%的胃息肉是在与息肉无关症状的胃镜检查中意外发现的。
胃息肉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检查,造影检查可检出较大的息肉,表现为突出于胃腔的隆起性病变。
胃镜下息肉多呈圆形或半球形,少数为分叶状,表面黏膜光滑或有细颗粒感,多呈橘红色,较周围黏膜色泽稍重;长蒂者顶端变化较明显,可有白苔、糜烂或出血。
若内镜下观察息肉表面有糜烂坏死、基底部有浸润性病变、表面颗粒大小不等、息肉呈结节状等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
内镜下所见到的息肉均应常规活检,要求多处分别取材数块,但内镜下活检有较大局限性,易使早期恶变漏诊,因此宜在内镜下切除息肉后行连续切片“全瘤活检”。
(三)治疗由于胃息肉引起的症状较少,故息肉切除的主要意义在于全切除后活检,以排除有无小的癌变灶,预防癌变。
随着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多数学者主张对胃息肉应积极进行内镜下切除。
Ginsberg等认为即使直径为0。
5 cm的胃息肉亦有恶变可能,且镜下活检钳活检有可能漏检,故主张大于或等于0、5 cm 的息肉均应整个切除。
常用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方法有高频电凝圈套摘除、激光切除、热活检钳烧灼、微波切除等,对小于0、5 cm 无蒂息肉首选热活检钳烧灼,有蒂或大于0、5 cm而小于2 cm 的无蒂息肉以圈套摘除较方便,与其他方法相比,圈套摘除最大的优点是能回收标本送病检,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最为常用;大于2cm的无蒂息肉因内镜下切除易发生出血和穿孔,宜采用手术行胃部分切除术。
胃息肉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胃息肉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一、胃息肉的护理诊断有哪些二、如何预防胃息肉的发生三、胃息肉不切除有哪些危害
胃息肉的护理诊断有哪些1、胃息肉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1.1、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
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
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
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
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
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1.2、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
X线胃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多数在1cm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见其移动。
胃镜检查对诊断实属必要,镜下可见胃壁黏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起,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鲜红色,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
部分息肉呈菜花状表现,其表面或有糜烂或有溃疡。
菜花状息肉和体积大于2cm者有恶变之可能,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2、胃息肉有哪些主要的详细分类
2.1、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最常见的息肉,一般直径都小于 0.5cm,扁平无蒂,表面光滑。
这种息肉在健康人和行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病人中常常发现,在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病人中出现率更高。
胃底腺息肉的癌变的风险几乎没有。
只有在非常少见的患有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中,胃底腺息肉有癌变的风险。
2.2、增生性息肉:。
胃息肉科普讲座
定期胃镜检查可以监测息肉是否有变化。
胃息肉的治疗 内镜下切除
对于较大的或有恶变风险的息肉,通常建议 内镜下切除。
这种方法安全有效,且恢复较快。
胃息肉的治疗 药物治疗
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可以减少 息肉形成。
抗酸药物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有帮助。
一些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胃出血或阻塞。
胃息肉的症状 严重情况
在少数情况下,胃息肉可能发展为胃癌。
定期检查和监测是预防恶变的重要措施。
胃息肉的症状
检查方式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胃镜检查、超声内镜等 。
胃镜不仅可以诊断胃息肉,还可以在检查过 程中进行切除。
如何诊断胃息肉?
如何诊断胃息肉?
胃镜检查
胃镜是最常用的诊断工具,可以直接观察胃内情 况。
在胃镜过程中,医生可以获取活检样本进行病理 检查。
如何诊断胃息肉? 影像学检查
如CT或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辅助诊断。
这些检查主要用于评估息肉的大小和数量。
如何诊断胃息肉? 病理检查
对活检样本进行病理分析可以确定息肉的类型。
病理分析对于判断息肉的恶变风险至关重要。
胃息肉的治疗
胃息肉的治疗 观察和随访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多种胃肠疾病。
谢谢观看
如何预防胃息肉?
如何预防胃息肉? 饮食调整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 。
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护胃粘膜的健康。
如何预防胃息肉? 定期体检
特别是有家族史或胃病史的人,定期进行胃镜检 查。
早期发现息肉可以大大降低恶变风险。
如何预防胃息肉? 改善生活方式
如何正视胃息肉
如何正视胃息肉一、胃息肉1、胃息肉的概况胃息肉(Gastric polyps)指的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一种良性隆起性病变,其表面通常都比较光滑,且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发生癌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胃息肉的检出率大概为1.1%至6.49%,由于胃息肉的病理类型不同,所以其流行病学的特征也将会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增生性息肉是胃息肉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近些年来胃底腺息肉的比例也出现了逐渐增加的趋势。
胃息肉患者的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
女性患者通常都比较容易患有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老年男性比较容易患有腺瘤性息肉,且腺瘤性息肉的男女比例大致为3.69:1。
2、胃息肉的病因胃息肉的具体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大量的医学研究显示:胃息肉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萎缩性胃炎、遗传以及环境等因素有着比较大的关系。
Hp感染是慢性胃炎常见病因,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胃黏膜,使得胃上皮细胞出现过度再生的现象,最终导致胃息肉的形成,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
Hp感染作为胃息肉形成的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一定要进行积极的治疗,这对于胃息肉患者疾病的治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胆汁反流进去胃部,可能会使得胃黏膜出现炎性反应,大量胆汁的流入将会严重破坏胃内的酸性环境,进而促成胃息肉的形成。
由于PPI具有抑制胃酸的作用,因此很有可能会使得人体经常性地处于低胃酸状态,甚至还会引发胃泌素血症,最终导致胃息肉的发生,且胃底腺息肉的发病率也将会大大增加。
由于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出现了增生异常的现象,因此很有可能会引发胃息肉。
除此之外,遗传、环境以及年龄等因素在胃息肉的形成过程当中也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其他诱发因素主要包括暴饮暴食、吸烟喝酒、作息不规律、长期心情低落等,这一系列因素很有可能会使得胃息肉的发病率增加。
3、胃息肉的症状一般情况下,胃息肉并不会引发任何的不适体征或者症状,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但是这部分症状也并非胃息肉特有的临床表现。
胃息肉的原因
胃息肉的原因1. 胃息肉的定义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长出的良性肿瘤样病变,通常呈圆形、椭圆形或疣状突起,可以单个或多个同时出现。
胃息肉分为息肉性胃炎、黏膜下息肉和上皮境息肉,根据组织学表现可分为增生性、异型性和腺瘤性等类型。
2. 胃息肉的原因胃息肉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胃息肉的发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有些胃息肉与基因突变有关。
例如,家族性大肠息肉症等疾病中波尔基特氏综合征患者的息肉易发生恶变,这与基因突变导致的肠道腺瘤性息肉及癌变有关。
长期胃炎长期胃炎是胃息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慢性胃病等都与胃息肉发生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息肉形成的常见原因之一。
幽门螺杆菌能引起胃粘膜炎症,导致黏膜血管扩张、组织增生,进而形成息肉。
萎缩性胃炎胃粘膜对胃酸的分泌减少,胃内pH升高,导致幽门螺杆菌滋生,从而增加了胃息肉的发生几率。
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也与胃息肉的发生有关。
过多摄入腌制、熏制食品、过烫的食物等刺激性食物会导致胃黏膜充血和炎症,间接导致胃息肉的发生。
胃息肉综合征胃息肉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家族性疾病,患者常伴有多发性或大面积的胃息肉,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3. 胃息肉的分类根据胃息肉的组织学表现,胃息肉可以分为增生性、异型性和腺瘤性等类型。
•增生性胃息肉:主要由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形成,通常为小于5mm的息肉。
•异型性胃息肉:由柱状上皮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细胞,可能是癌前病变。
•腺瘤性胃息肉:含有腺体结构和异型细胞,存在患恶变为胃癌的风险。
4. 胃息肉的临床表现胃息肉的临床表现通常与其大小、数量及位置有关。
一般来说,小的息肉常无症状,而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如果胃息肉出血或发生恶变,患者还可能出现黑便、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5. 胃息肉的诊断和治疗诊断胃息肉的诊断通常通过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和组织活检,以确定胃息肉的类型和良恶性。
胃息肉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胃息肉的症状与治疗方法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出现的良性肿瘤,它通常是无症状的,但也可能引起一些不适。
本文将介绍胃息肉的症状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症状1.胃部不适:胃息肉可能会引起胃部不适,包括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是轻度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加重。
2.消化道出血:一些胃息肉可以引起消化道出血,这是胃息肉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可能会出现黑便或便血的症状。
3.贫血:由于消化道出血,导致失血过多,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的症状,如乏力、头晕等。
4.腹痛:在一些情况下,胃息肉可能会导致腹痛,特别是当胃息肉发生幽门梗阻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腹痛。
二、治疗方法1.观察治疗:对于小型、无症状的胃息肉,医生通常会选择观察治疗。
这意味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监测息肉的大小和变化。
如果息肉没有增大或出现恶变的趋势,通常不需要其他治疗。
2.内镜切除术:对于大型或有症状的胃息肉,内镜切除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该手术通过内镜将息肉切除,可以有效地去除胃息肉,同时也能进行组织检查以排除恶性变化的可能性。
3.微创手术:对于一些较大或有高度恶变风险的胃息肉,可能需要进行微创手术。
这包括胃镜下肿瘤切除术、腔镜手术等。
这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要更专业的技术和设备。
4.放射治疗: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放射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方案。
放射治疗使用高能射线照射胃息肉,以达到收缩或消除胃息肉的效果。
5.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可以用于胃息肉的治疗。
例如,贴敷药物或口服药物可以帮助减少息肉的大小或减轻相关症状。
总结: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肿瘤,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症状的。
然而,一些胃息肉可能会引起胃部不适、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观察治疗、内镜切除术、微创手术、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来确定,患者应尽早就医,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意见。
胃息肉的症状都有哪些
胃息肉的症状都有哪些胃息肉是指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通称为胃息肉,一般来说,息肉是由于起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的,生长在胃内的息肉称之为胃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
下面一起来看一下,胃息肉有哪些症状,该怎么治疗?专家解析——胃息肉的症状(一)胃部疼痛不适:部分患者感觉胃部疼痛不适,但绝大多数胃息肉是在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
(二)消化道出血: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胃息肉的病人出现消化道出血,常常见于比较大的增生性或者腺瘤样的息肉,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
(三)失血、贫血: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长时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
(四)恶心、呕吐:靠近幽门生长的较大的息肉还可以引起幽门的梗阻,表现为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专家提示:不同类型的息肉,不同病因的息肉也会出现特殊的临床表现。
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炎会有腹胀,早饱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淋巴瘤患者可以有慢性发热,消化道出血。
类癌可以导致类癌综合征等等。
由于胃息肉的症状没有特异性容易与其它胃病混淆,因此,胃息肉的确诊主要依赖特殊的器械检查。
临床常用的有各种消化道内镜,胃肠彩超等。
日本奥林巴斯无痛胃镜是对胃息肉最主要的检查方法,事实上大部分结胃息肉是在内镜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无痛胃镜从口腔置入,可以检查食管、胃和部分十二指肠。
胃镜可以清晰的观察上消化道的黏膜面,对隆起的息肉非常敏感,小到几个毫米的息肉都能够发现。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生不仅可以发现胃息肉,而且可以治疗息肉,而且能够对息肉的病理类型进行初步判断。
在无痛胃镜下,可以通过活检而确诊息肉的病理性质。
无痛胃镜检查为治疗提供了科学的诊断依据!检查零创伤、无痛苦、准确率高,被国际上誉为“胃病检查金标准”!胃息肉治疗,选择新中西医平衡疗法镜下切除治疗最有效首先,运用光波物理疗法:很多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利用光能波对病变组织表层和肌肉内层的穿透力,使胃肠黏膜产生热固化效应和生物共振吸收效应,可针对引起胃病的罪魁祸首——幽门螺杆菌进行彻底的杀灭和清除,为下一步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分辨胃息肉
胃息肉一般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这两种,诊断有胃镜和钡餐检查来完成。
治疗应该有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
一般分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两种。
腺瘤性息肉是由排列密集的增生旺盛腺体组成,因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而被人们称为"癌前病变",癌变率高达10%-30%,另外一种属于腺体增生延长,紊乱排列,腺体之间空隙较大,部分中间夹杂有未成熟的细胞,叫做增生性息肉。
大都没有不典型增生,所以癌变率相对较低,只有0.4%。
通常情况下,胃息肉直径都不到1cm比较小,增生性胃息肉癌变的概率虽然比较小,但是如果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则会引起营养不良、腹痛等也会出现癌变。
腺瘤型息肉虽然癌变的几率很大但是只要及时正确的治疗,也是完全可以治好的。
对于确定癌变倾向的胃息肉一定要及时切除,再中医根治;如果尚未有癌变倾向,就完全没有必要多承受手术带来的创伤和风险。
直接通过中医"细胞凋亡平衡疗法"标本兼治,有效消除致息因子,清除胃内堆积的毒素,改变胃息肉赖以生存的环境,杜绝其在生长的可能。
治养同步,萎缩息肉同时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抵抗力,彻底恢复健康状态。
对于经过手术的患者来说,应该多加注意术后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