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6章-儿童语言

龄增长而降低。
编辑课件
18
2.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发生在辅音,而且集中 在zh、ch、sh、z、c、s上,还有g、n、r。 3-4岁幼儿常常发音不准,口齿不清。
原因: (1)生理构造:舌头太大;舌系带太紧 (2)生理成熟:言语听觉和运动觉分化不足 (3)语言环境 其它:脑瘫、弱智等导致语言发育迟缓。
各类句子中,简单陈述句占97%; 疑问句、否定句、复合句寥寥无几。 句子长度不断增加:1-2岁说1-2字句子;2.5岁: 3-4字句子;3岁:6—10字的句子。
编辑课件
9
2、 词类范围的扩大:
(1)儿童掌握不同词类的顺序 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多,虚词少。 实词中,先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
“妈妈抱”、“爸爸班”
词汇: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
其它词类如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较 少,但逐步出现并增加。
形容词、副词、连词等词类的出现是语言表达上 的进步。(“妈妈真好!”)
编辑课件
7
三、完整句阶段(2-3岁)
1.能说完整句(简单完整句);复合句萌芽; 2.词汇量迅速增长:1000个词(有争议),掌握词
---副词、代词、数词 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掌握的较 晚。
编辑课件
10
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 (50%),其次是动词(20%)、形容词 (10%)、数词、量词
连词:体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思维的逻 辑性,思维的清晰程度有关。
(2)词类的运用(词频)
①词频率最高的是代词
②使用动词的频率高于名词
第一节 言语获得理论
一、强化说: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如,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发音活动进行积极的 鼓励和反应,以刺激孩子发出更多的音。同 时,父母又总是以正确的语音、词进行强化, 所以,婴儿期的咿呀学语也越来越朝着正确 的语音、语义方向发展。
育儿理论经验-评析儿童语言发展的三种基本理论-最新年精选文档

评析儿童语言发展的三种基本理论-最新年精选文档评析儿童语言发展的三种基本理论语言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掌握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只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的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可比拟的。
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各种复杂而抽象的语言规则呢?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呢?在获得语言过程中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关于语言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家关注的问题,由于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不同而形成了各种关于语言获得的理论。
[1]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种,一种是先天论,一种是环境论,还有一种就是相互作用论。
本为针对这三种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比便大家能够清楚每种理论存在的价值以及理论不合理之处,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一、儿童语言发展的先天论先天决定论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先天禀赋的作用,代表人物有乔姆斯基和勒纳伯格。
(一) 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认为决定人类幼儿能够说话的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即普遍的语法知识。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获得的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转化成个别语法的过程,转化是由他提出的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
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2]这个过程是儿童自己完成的,并非周围使用语言的成人所强加的,所以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是语言学家。
世界上很多儿童在语言学习的阶段同时学习几种语言,且能掌握的很好。
这些似乎能证明确存在着一种先天语言学习能力!但是学术界对乔姆斯基的理论却有如此评论:(1)先天普遍语法规则以及由语言获得装置建立语法假设的设想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2)根据先天普遍语法理论,幼儿在语言获得的开始阶段就具有了一套成人的语法系统,因而会“一下子”学会语言,实际上儿童的语言和成人的很不一样,有自己的特点和模式。
三大语言发展理论异同

三大语言发展理论的异同摘要:长久以来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理论通过不断的发展研究形成了三派主流观点,包括:“经验习得论”、“先天论”以及“交互作用论”。
三派观点都围绕自身的主张,提出了诸多假设并得到了充分的理论证明,虽然其中仍可能存在不能解释的疑问,但都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且每一派中的许多不同的主张有丰富了对于儿童语言理论研究的深入讨论。
关键词:语言理论观点我们要看到,三派观点虽然都有相对独立的理论立场,但三者之间也是存在联系。
研究三者之间的异同,能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其中各派观点缜密的理论逻辑,有助于理解语言发展理论体系的全貌,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立场,总结有意义的经验与思考。
经验习得论(行为主义理论)中强调了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这个理论观点的代表人物B.F.斯金纳(B.F.Skinner)认为,由于儿童合乎语法的言语得到强化,所以他们学会了正确讲话。
这就符合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观点。
在他的观点下,可以这样理解:言语跟其地行为功能一样,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使儿童所习得的口头反应数量增的过程。
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联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
比如,如儿童在咿呀学语期间,会自发、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其中有些声音近似于成人的说话声,于是父母就对这些声音加以强化,使这些声音逐渐在儿童发声中占了优势地位。
以此类推,在儿童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刺激,或者通过模仿他人而产生的言语习惯,通过成人或者父母的强化,并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儿童实现了语言的发展。
先天论的观点指出,人类习得语言是生理上预先设定好的,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的过程。
于是由语言学家N.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提出了人类配有“语言获得装置(LAD)”的观点,这样就阐释了为什么我们眼中极简单的语言结构对于认知不成熟的婴幼儿来说是相对复杂到无法通过父母直接教授或者尝试错误的方式来习得的。
语言发展理论和汉语儿童语言

语言发展理论和汉语儿童语言语言发展理论和汉语儿童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语言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所关注的研究领域。
这个领域的研究不仅仅关注不同语言的差异和语法结构,还着眼于人类语言能力的起源和发展。
本文将从语言发展理论的角度探讨汉语儿童语言的现象和特点。
第一个与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相关的理论是语言获取的普遍机制。
根据这一理论,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由生理因素和环境影响共同决定的。
儿童在经历了语音感知、词汇习得和语法掌握等不同阶段后,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系统。
研究表明,儿童对语言中的音素和音节有着非常敏感的感知能力,这为他们学习母语的语音系统提供了基础。
在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现象和规律。
首先是儿童语音的错误发音。
母语习得的早期阶段,儿童经常会发出一些与成人语言系统不一致的音素或音节。
例如,他们往往会将/p/和/b/混淆,或将/f/和/h/混淆。
这些是因为儿童在语音感知和产生语言时,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发展过程。
其次是儿童词汇习得的特点。
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词汇时往往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他们首先学习一些常用的名词,如“妈妈”、“爸爸”等。
然后逐渐学习一些形容词和动词。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经常会出现“过拟合”的现象,即将一些特定的词汇误认为是更一般的概念,比如将“狗”误认为“动物”。
此外,汉语儿童在语法习得方面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其中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儿童使用的被动句表达方式。
相比于成人,儿童在学习被动句时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处理策略。
比如,他们可能会将标准的“被动词+动作主体+动作”的结构改为“动作+被动主体”的结构,如将“被人看到”的句子改为“看到人”。
这说明儿童在语法习得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和延误。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汉语儿童在语义理解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
研究发现,儿童对于某些多义词和隐喻表达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他们可能会将特定的词汇理解为具有更广泛意义的词汇,或将隐喻表达字面化。
儿童语言获得的发展顺序

儿童语言获得的发展顺序
儿童语言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共鸣阶段(0-2个月):婴儿开始通过哭声、咿咿呀呀的声音来表达需求和情感。
2. 预言阶段(3-8个月):婴儿开始发出辅音和元音的组合,如"ba"、"da"等,这些声音并不具有特定的意义。
3. 单词阶段(9-18个月):婴儿开始发出具有特定意义的单词,如"妈妈"、"爸爸"等,他们能够理解并使用一些简单的词汇。
4. 两词组合阶段(18-24个月):婴儿开始将两个单词组合在一起,形成简单的短语,如"大狗"、"喝水"等。
5. 语法发展阶段(2-3岁):儿童开始使用更复杂的语法结构,如使用动词的过去时和现在进行时,以及使用复数形式等。
6. 句子阶段(3-4岁):儿童开始使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能够使用连接词和副词来连接句子和表达关系。
7. 语言流利阶段(5-6岁):儿童的语言能力逐渐变得流利,他们能够使用更复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表达更复杂的思想和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儿童的语言发展速度和顺序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只是一个一般的发展顺序。
如果您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有任何担忧,建议咨询专业的儿童语言发展专家。
1/ 1。
言语发展三个理论

教学目标:
言语发展的三个理论
操作条件论 先天论 相互作用论
言语发展的理论
(一)操作条件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
代表观点:语言像其他行为一样
都是通过操作条件作用获取的。 模仿和强化
斯金纳和他的经典实验
婴儿怎么学会说话的?
当婴儿发音的时候,父母就用微笑、拥抱来 反馈来强化那些像词汇的声音。
婴儿又通过模仿来快速学到复杂言辞,比如
整个短语和句子。
理论的不足之处?
一、家长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二、家长教不了孩子创新表达
操作条件论的意义:
对于那些言语和语言治疗家努力帮助语言发展
迟缓和有语言缺陷的儿童克服困难而言,行为 主义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言语发展的理论
(二)先天论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代表观点:决定人类幼儿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
和学习,而是先天遗传( LAD)的语言能力。
婴儿怎么学会说话?
激 活 产 生
语言 输入
LAD
语言 处理技能
语言 理论
音韵学 词法 语义学 句法
儿童 语法 能力
对他人言语 的理解言语 产生
先天论的合理性:
一 语言普遍性 二 语言具有种属特异性
言语发展的理论
(三)相互作用论
主要观点:语言学习的社会语境。与他人交流 的先天能力与丰富的语言环境、社会环境结合
工作内容与方法
3婴幼儿试听结合的训练(0-12个月)
1播放卡片,准备2到3张相同类别的卡片例如水果的卡片,将卡片放在脸的左侧缓缓 移动 2学发音游戏,拿一个带响的玩具,一边逗宝宝玩,一边让宝宝发出玩具发出的声响 3.铃儿响叮当。拿手铃距离宝宝30厘米,摇晃手铃问 “丁玲玲”在哪里?让宝宝拿在 手里发出声音
言语发展的理论

言语发展的理论
言语发展理论是解释年幼儿童如何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掌握了非常复杂的语法规则的理
论。
由于学者们所持观点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论派别,主要理论派别有如下3种:
1.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P.skinne)、班杜拉(A。
Bendura)和布鲁纳(Bn!lll~r)。
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
会学习说两类。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选择性模仿”新概念。
2.先天成熟理论
后又提出
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
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
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o 乔姆斯基是生成转化语法理论的创始人。
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普遍语法,这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普通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他认为转换的机制就是
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
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就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o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他主张认知结构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的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第三章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理论

第一节 后天决定论
一、模仿说 二、强化说
二、强化说
强化说是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 初非常盛行。无论是巴普诺夫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和经典条件反射学说,还是斯金纳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与反应相伴的强化。 斯金纳在其著名《言语行为》一书中,广泛运用“强化”来解释各种言语行为,并提出 了“自动的自我强化”的概念。这一概念指出了模仿和强化是不能分的,他们设想,模 仿过程本身可以成为强化。如学前儿童在使用语言过程中若获得肯定,那么使用者在遇 到类似的情景时,就还会使用他们认为正确的语言;相反的,假如得到的反馈是负面的, 使用者会感到用错了,再遇到类似情景时则不会再使用。儿童之所以会模仿,是因为他 们模仿时会得到成人愉快而温暖的回应,同时也可以获得他们所想要的事物,从而导致 儿童进一步模仿。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倾向于反复做出能使他获得满足的行为。
2、强化依随是渐进的。儿童对示范句的模仿然不完全正确,但只要有些近似,就给予 强化,然后再强化更为接近的语句。通过这种逐步接近的强化方法,儿童逐渐学会了更复杂 的句子,其语言行为逐渐变得有效和得体。
强化说是一种阐述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的理论,它可以用来解释一些言语活动的发
第一节 后天决定论
一、模仿说 二、强化说
二、自然成熟说
据语言的普遍特征对其提出假设,接着运用先天评价能力对假设进行验证和评价,从而确 定母语的具体结构,即为语言的普遍范畴和规则赋予具体的值,获得语言能力。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就是将“有限的词汇和语法规 则”转换成“无限句子”的能力。通过LAD,儿童掌握的是一套支配语言的规则系统,发 现语言的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义),以及将其转换为表层结构 (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等)的转换规则,进而使有限的规则创 造出无穷的新句子,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及特点

儿童语言发展阶段规律附:幼儿语言的发展过程有普遍的规律,需要经历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前语言阶段(0——1.5岁)前语言发展是语音的核心敏感期,围绕语音,幼儿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前语言感知能力、发音能力、交际能力。
语音包括音素、音节、(音节:zhao ;可以分解成因素:zh 和 ao)说话的语调、重音、停顿等规则。
(一)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分为辨音、辨调、辨义三种水平。
1、辨音水平(0——4个月):婴儿能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
2、辨调水平(4——10个月):语调是表示情绪状态的一种基本手段。
辨调阶段幼儿开始注意一句或一段话的语调,并感知语调所蕴涵的情绪。
3、辨义水平(10——18个月):幼儿能把音和义结合起来,对“灯”作出正确反应。
(二)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1、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3、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个月)(三)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1、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这一阶段的交际需要来自于生理需求,如饿了,不舒服了。
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学会应答,出现听说轮流倾向,开启新话题,学会语调运用来表达情感。
3、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逐步学会用语音、语调和动作表情达到交际目的。
二、语言发展(1.5——)语言发展期幼儿语言的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技能三方面进行考察。
(一)语言形式的获得(语音发展、语法的获得)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
1、语音发展幼儿在语音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母语中相似的音常出错误。
2-6岁幼儿语音的发展体现在语音辨别;发音能力发展,语音意识的产生。
(1)语音意识的概念及表现语音意识是指幼儿自觉的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模仿正确发音,并自觉纠正错误发音的一种能力。
语音意识的产生于2-3岁。
语音意识表现在:能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指出和纠正别人的发音错误;<番茄花园12> 能有意识并自觉的调节自己的发音。
儿童语言的发展

• 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 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因而通常将词的出 现为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 • 语言准备期 • 语言发展期
语言的准备期
• 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可分产生和理 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 1.反射性发声阶段 • 新生儿出生的第一个行为表现就是 哭。婴儿的哭声可分两种:分化的和未分 化的。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的哭声是末分化 的,虽然引起哭的原因有好几种,但所引 起的哭声基本上是无差别的。
5.指示代词
• 指示代词的指称对象是不固定的,需随语言 环境的变换而转换。同一个对象或处所,当 它和说话者相距很近时,就用“这”或“这 边”指称,而相距较远时,就应该用“那” 或“那边”指称。 • 对指示代词指称意义的真正理解应该表现在 能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参照点,从 而正确判断词项所指的对象或方位。
二、语言理解的准备
• 1.语音知觉 • 研究发现,婴儿对言语刺激是非常敏感的。不到 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语音和其它声音,并对之 作出不同的反应。 • 婴儿对言语刺激的敏感性,还表现在婴儿具有语 音范畴知觉。 • 研究表明,1个月的婴儿就能在吸吮速率的变化上 表现出对[b]和[P]这两个属于于不同音位范畴辅 音的辨别能力。研究者给婴儿听一个人工合成的 音,几分钟后,婴儿对此感到厌倦了,吸吮速率 就会下降。这时改变原先的声音,使改变了的声 音和原来的声音有的属于同一个范畴,有的届不 同范畴,然后根据吸吮速率有无变化来推断婴儿 有无范畴知觉。
• (1)儿童在早期的牙牙学语过程中出现成人语音中 常出现的音,如[g]、[k],但在牙牙语的后期和 最初说出词的时候,这些声音义很少出现了。 • (2)牙牙语中声音出现的次序似乎很少是父母强化 的结果。即使强比能使某些音的频率增加,但产 生声音的范围不能随外在强化毗改变,即奖励、 强化不能使儿童发出他原先不能发出的音。
儿童的言语发展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一、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在掌握母语过程中,习得是语法系统, 句子的深层结构在早期口语发展中是最重要的。
二、语言习得装置的作用
语言获得过程是从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 实现这种转换的工具就是语言习得装置LAD。
二、语言习得装置的作用
儿童自发完成的过程
输入的本民 族语言素材
提出语法假设
逐个和具体的语言素材 结构加以匹配和检验
接受符合的假设 修改不符合的假设 重新建立新的假设
三、乔姆斯基理论的意义
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让人们关注儿童言语习得过程中 先天的、生物因素的重要性。
人工野孩 吉妮
语言习得有其特殊时期,这种特殊可能 是与这个时期中语言发展所依赖的特定生物 基础有关。
四、对乔姆斯基理论的评价
1: 语言习得装置究竟
位于哪里?
1
2: LAD究竟是怎样实现
2
转换过程的?
目前儿童语言发展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理论!
儿童发展
第七章 儿童的言语发展 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 周舟
提纲
1 2 3 4
转换生成说 语言习得装置的作用 乔姆斯基理论的意义 对乔姆斯基理论的评价
一、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强调先天过程和生物机制,主张言语的习得是一种本 能和自然的过程;
所有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具有“语言习得装置”(即LAD),不同文化下的 婴儿都是凭借“语言习得装置”获得最初的母语系统。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三章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的理论

本章练习题
1. 试归纳不同学派有关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 2. 试述儿童语言获得关键期理论对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启示
3 第三节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二) 对认知说的批评 • 这种学说由于不是专门为解决儿童语言获得提出的,要真正弄清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与语言结构的发展之间
的关系,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 关于这两种发展是否平行,也还缺乏足够的证据 • 过分强调认知这一个因素,未免太片面 • 认知说只强调认知发展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乃至否定语言发展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 发育时期,语言能力受大脑右半球支配 • 在成长过程中,语言能力要从右半球转移到左半球,即大脑的侧化
第三节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3 第三节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一、 皮亚杰的认知说
(一) 认知说的基本观点 1. 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 2.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3. 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它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儿童的语言结构具有创造性
• LAD的活动有一个临界期。过了这个临界期,LAD就会退化
2 第二节 先天决定论
(二) 对先天语言能力说的批评 第一,乔姆斯基的理论是思辨的产物。人脑中是否存在一个如乔姆斯基所说的那种由语言普遍特征和先天的语言 评价能力构成的LAD,是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 第二,过于低估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 第三,史莱辛格对儿童生来具有LAD这种普遍的语言范畴和规则提出了反证 第四,先天语言能力说非常强调儿童本身在获得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既然人类生来就拥有一套现成 的、可以规定本民族语言如何理解和产生的普遍语法规则系统,就无需儿童本身再作什么探索和发现了
发展心理学-4(儿童言语的发展)

本节介绍儿童言语的发展,包括语音能力、语言习得理论、里程碑、与认知 发展关系、语言障碍类型、促进方法,以及总结与结论。
语音能力的发展
1 音节
儿童从单音节到复杂的音节模式发展。
2 语音流畅性
发展从短语到连续流畅性的能力。
3 发音准确性
逐渐学会正确发音,克服儿童可爱的语言错误。
宝宝开始迅速学习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语音能力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注意力
发展良好的语音能力需要儿童具备良好的注意力控制。
工作记忆
良好的语音能力与更好的工作记忆之间存在正相关。
注意抑制
儿童在语音发展中需要学会忽略无关的信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儿童语言障碍的常见类型
• 发音障碍 • 词汇困难 • 语法问题 • 流利障碍(如口吃)
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方法
阅读
与孩子一起阅读,培养词汇 量和理解力。
游戏
通过游戏激发孩子的语言表 达和创造力。
绘画
鼓励孩子用绘画表达自己的 想法和情感。
总结与结论
儿童言语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语音能力、认知发展和环境影响。通过了解发展里程碑 和采取适当的促进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儿童充分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行为主义
认为语言是通过环境刺激 和语言奖励而习得的。
认知发展论
强调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 中的认知能力和思考。
社会交互论
强调儿童通过社会交互和 沟通来习得语言。
儿童语言发展的里程碑
1
孤立词
宝宝的第一个词,通常是关系到他们生活中的东西。
2
两字短语
宝宝开始组合两个词来表达更多的意思。
3
语言爆炸
评析儿童语言发展的三种基本理论

先 天决 定论 认 为 儿童 语 言 的获 得 是 先 天 禀 赋 的作 用 , 表 代 人物 有 乔姆 斯 基 和勒 纳伯 格 。
( )乔姆 斯 基 的先 天语 言能 力说 一
乔姆 斯 基认 为决 定人 类幼 儿 能 够说 话 的是 先天 遗 传 的语 言 能力 , 种 “ 言能 力 ” 这 语 即普 遍 的语 法 知 识 。乔 姆 斯 基 认 为 语 言 获得 的过 程 就是 由普遍 语 法 转 化 成 个 别 语 法 的 过 程 , 化 是 由 转 他提出的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 构, 句子 的深层 结 构通 过 转换 规则 变 为 表层 结 构 , 而 被感 知 和 从 传达 .【 这个 过程 是 儿 童 自己完 成 的 , 2 并非 周 围 使 用 语 言 的 成 人所 强加 的 , 以乔 姆 斯基 认 为儿 童 生 下来 就是 语 言学 家 。 所 世界 上 很 多儿 童在 语 言 学 习 的 阶 段 同 时 学 习 几种 语 言 , 且 能掌 握 的很 好 。这 些 似乎 能证 明确存 在 着 一种 先天 语 言学 习 能 力 !但足 学 术界 对 乔姆 斯 基 的理 论却 有 如此 评 论 : ( ) 天 普遍 语法 规 则 以及 巾语 言 获得 装 置 建 立 语 法 假 设 1先 的设 想 都是 没有 事 实 根据 的 。 ( ) 据 先天 普 遍 语 法 理 沦 , 儿 在 语 言 获 得 的 开始 阶 段 2根 幼 就 具 有 了一 套 成 人 的 语 法 系 统 , 而会 “ 下 子 ” 会 语 言 , 因 一 学 实 际上 儿童 的 语 言和 成人 的 很不 一 样 , 自己的 特点 和模 式 。 有
评 析 儿 童 语 言 发 展 的 三种 基 本 理 论
02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理论

疑问
–传递性反应不一定是在刺激的作用下直接 产生的 –传递性刺激也不一定能成为隐含刺激。
第二节 先天决定论
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调查:
–1768-1868百年间英国的977位伟人和学者。322人 有家族很有名望,普通人中4000人才能产出一个很 有名望的人。于是提出“遗传决定论”。
伦内伯格把儿童语言的发展看做是一个受发音 器官和大脑神经机制制约的自然成熟过程。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人类有一种先天的潜在语言结 构,有适合的语言生物学基础。 –儿童出生时发音器官和大脑神经都不成熟。当与语 言有关的生理机能的成熟达到一种语言准备状态时, 是要适当的外界条件激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 状态转化为现实的语言能力。
–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背景,把语言看做一种 习惯,否定或轻视儿童语言发展中先天的、 遗传的因素。儿童掌握语言就是在后天的环 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形 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
华生(J.B.Watson):不管语言如何复杂,正如我们 平时所理解的,它起初是一种十分简单的行为。它是 一种操作性的习惯。 布龙菲尔德(L.Bloomfied):我们最关心的还是这样 一种事实,即语言的特征并没有生物学上所谓遗传性。 一个小孩出生时哇哇大哭,过了一段时候还一定会咿 呀儿语,可是他学的是哪一种语言,却完全由环境决 定。
疑问:
–促进句法结构理解的示范条件是什么? –在了解和产生之间引起转换的媒介变量是 什么? –促进选择性模仿向自发产生的因素是什么?
强化说
基本观点
–定义:它以刺激-反应论和模仿说为基础,并特别 强调“强化”在儿童语言学习和获得过程中的作用, 认为儿童是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会语言的。 –代表人物:联想派大师斯金纳(B.F.Skinner, 1924) –主要观点:
儿童语言的发展

五、内部语言的发展
• (一)特点
•
发音隐蔽
•
语句简略、常常是不完整的
•
具有自觉的分析综合机能和自我调节机能
• (二)幼儿的自言自语
• 游戏语言:在游戏时一边动作一边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 己的Hale Waihona Puke 戏行为。特点完整、详细,有丰富的表现力
• 问题语言:简短、零碎,在遇见困难或问题时使用。
第三节 语言获得的理论
即使存在例外的情况下,一个学习语言学习者很 好地应用规则的结果。
教学资料整理
• 仅供参考,
• (二)句子的理解 • 1、事件可能性策略:
•
指儿童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
顾句子的句法结构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
和相互关系。
• 2、词序策略:
•
儿童根据句子中词的出现顺序来理解句子。
• 3、非语言策略:如参照物。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 1、从对话语言发展到独白语言 • 2、从情景性语言过渡到连贯性语言 • 3、讲话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 4、逐渐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 • 声音的高低、强弱、大小、快慢、停顿等
对于儿童如何获得语言,有研究证据支持语言学家 的许多见解。儿童在出生后五年的时间里学习句法 规则,并很快掌握如何形成复数、过去时态和其他 语法形式。对于他们从来没有听过的单词,他们甚 至能应用规则。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Jean Berko (1958)通过给儿童呈现几个无意义单词证明了这 一点。尽管他们从来没有听过这些词,仍能准确地 指出其复数形式。与学习理论相比,语言学理论能 更好地解释过度规则化的出现,这些可以被看作是
• 一、强调后天的学习理论
• 斯金纳:强化论
•
第六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五)内部言语的产生
它的特点有三: 1、发音隐蔽,是无声的默语; 2、句子压缩、简略; 3、具有自觉的分析综合机能和自我调节机能。 在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的过渡中,可以看到一 种介乎有声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 即出声的自言自语,这种自言自语通常称为 “自我中心言语”。
三、小学生言语的发展
这时期言语发展的特点: 这时期言语发展的特点:口头言语在幼 儿言语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儿言语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上阶 段完全不同的是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显 著地发展起来。 著地发展起来。
(二)多词句阶段(1.5岁—— 3岁)
这一时期可说是儿童积极的言语活动发展的阶 段。 按照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可把这阶段儿童言 语的发展分为两个小阶段: 1、1.5岁——2岁——简单句阶段,掌握最初 简单句阶段, 、 岁 岁 简单句阶段 的言语。 的言语。 这阶段儿童所说的句子,主要缺点是: 句子不完整、简化,前后次序颠倒 。 这阶段儿童的言语中,各种词类都有了。主要 是名词和动词,约占70%。
(3)写作过程的心理分析
准备阶段 也就是口述阶段。 过渡阶段 可从两方面过渡,一是将口述内容 写成书面的东西,即将看图说话的内容用文字 照样写下来;一是从阅读的书面言语过渡,即 将模仿阅读过的材料,练习写成文字。 独立写作阶段 儿童根据题目的要求自己独立 写出文章,相当于正式独立作文阶段。
(三)小学生内部言语发展的 特点
(一)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
1、发音的精确度增加。 2、词汇不断丰富,句子结构日益复杂, 随着生活条件复杂,以及语文课的专门 教学词汇量不断丰富起来。
(二)书面言语的发展
1、儿童掌握书面言语的心理过程 、 (1)识字过程的心理分析 ) 识字是儿童掌握书面言语的基础。 识字是儿童掌握书面言语的基础。汉字 是由形、 义三者构成的一个统一体。 是由形、音、义三者构成的一个统一体。 (2)阅读过程的心理分析 ) 阅读主要表现在理解课文和阅读速度上 阅读可分为朗读和默读。 阅读可分为朗读和默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造神经网络可以 接近于2.5-3岁的儿童语言计算能力。
3.交互作用论
• • • • 语言的普遍性——人类的共同生活体验 语言的产生——交流的需要 语言的准备——人的大脑 语法的获得——语言环境
环境对语言发展的支持
• 亲子共同活动——语言的功用
• 妈妈语 • 错误提示和语言扩充 • 交谈:每周5-10小时与正常的成人交谈
2.先天论
• 乔姆斯基
语言获得装置(LAD)
• 全世界的儿童都在大致相同的年龄到达一定的语 言发展阶段。 • 大千世界中,只有人类天生能够使用语言。
• 经过多年的训练,猿可以学会简单
的手语和其他符号代码,但即使它
做到最好,也只能达到2-2.5岁人类 儿童的水平。 ——Savage – Rumbaugh 等,1993
——Baron,1992 ——Him cow. ——“That’s right!” ——That’s a dog!
——“No sil• 儿童的语言有创 造性 ——Look, the kitty is climing the tree. ——Kitty climb tree.
第二语言
• 早学第二语言和晚学第二语言的人,大脑 组织差异。 ——Kim,1997
儿童“创造”语言
• 克里奥尔语
• 尼加拉瓜手语
先天论的问题
• 2个月前能辨别任何一种语言的音素差异 ——某些动物也表现出的辨别能力(恒河 猴和栗鼠)
• LAD的神秘主义
• 人造神经网络(Elman,1996),可以从 听到的言语规律中,推断个别单词的意思 及一些句法规则。
思考:
• 假如我们教连续几代的黑猩猩使用手语, 那你认为使用手语的黑猩猩的后代是否可 能进化成天生的手语使用者?
• 假如将一群孩子放在一个孤岛上,他们能 否发展出自己的语言?
• 怎样的环境是适合婴幼儿的语言发展的?
• 你家中或邻居家是否有正在学习语言的婴 幼儿?在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你有没 有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大脑左半球
• 布洛卡区——额叶——言语产生 • 威尔尼克区——颞叶——言语理解
• 从出生的第一天,言语的声音已能引起大 脑左半球较多的电活动,而音乐和其他非 言语的声音则引起大脑右半球较大的活动。 ——Molfese,1977.
敏感期
吉妮——14岁 切尔西——32岁 • 无法掌握所有儿童不用正规训练就能获得 的语法规则。 ——Curtiss,1977.
第二节 儿童语言发展理论
曹思敏
1.习得论
• 斯金纳
示范和强化
• 父母经常鼓励孩子说话 • 游戏、讲故事等活动
• 说话很少受到父母鼓励 • 父母词汇变化不大
• 使用新奇、复杂的词汇
——Bohannon & Bonvillian,1997
• 母亲是否给儿童赞许,依赖于儿童所讲话语的真实
性(意义是否正确),而不是语法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