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解剖-新
颅脑解剖图
![颅脑解剖图](https://img.taocdn.com/s3/m/47129e12844769eae009ede5.png)
7)嗅区 (海马旁回)钩附近
8)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44、45区) 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 9)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 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不理解 ) 10)视觉性语言中枢 角回(30区) 受损产生失读症 11)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8区) 受损产生失写症 左右半球发育呈不对称性,各有优势,左侧半球以语言 关于优势半球:、
皮质脊髓束
4、侧脑室
是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内有大量脉络丛 中央部 前角
后角
中央部:位于顶叶 分四部
前角:深入颞叶 后角:深入枕叶 Biblioteka 角:深入颞叶侧脑室的脑脊液经
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
侧脑室脉络丛
下角
之间
②区分: 内囊前肢、膝、后肢
膝
后肢
③通过的纤维束
前肢:丘脑前辐射、额桥束
膝: 皮质核束 后肢:皮质脊髓束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皮质核束 皮 质 红 核 束 顶 枕 颞 桥 束 听辐射 视辐射 丘脑中央辐射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听辐射
④损伤表现: 对侧半身瘫痪 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
颅脑解剖图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分叶
中央沟 顶枕沟
额
叶
顶叶
枕
颞
外侧沟
叶
叶
岛 叶
顶枕颞叶分界
额叶
顶 叶 颞 叶
枕 叶
中央后回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中央后沟
脑回
缘上回 额上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顶内沟
角回 额下沟 额下回 颞上沟 颞下沟
扣带沟
胼胝体
内侧面
中央旁小叶
边缘支
2)第一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
颅脑CT、MRI解剖学
![颅脑CT、MRI解剖学](https://img.taocdn.com/s3/m/c64a275ad0d233d4b04e69b4.png)
椎-基底动脉系统
❖ 基底动脉主要分支: ❖ 小脑下前动脉 ❖ 小脑上动脉 ❖ 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系统
❖ 大脑后动脉主要分支: ❖ 颞下前、中、后动脉及
距状沟动脉、顶枕动脉。
脑静脉系统
❖ 脑静脉系统由脑深部的引流静 脉和脑表面的浅静脉组成。
❖ 脑深部的引流静脉: ❖ 大脑大静脉 ❖ 基底静脉 ❖ 大脑内静脉
体池、枕大池、桥前池、大 脑大静脉池等。 ❖ 脑沟:中央沟、外侧裂沟、 矩状沟、扣带沟等。
六、颅脑血管解剖
❖ 颅脑动脉由颈动脉系统和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
❖ 颈动脉系统:颈内动脉为脑 的主要供血动脉,颈外动脉 主要为颈面部供血,为颅骨 和脑膜的供血动脉。
❖ 椎-基底动脉:供应后颅窝 结构和部分大脑。
❖ 颅底骨因部位而表现不同。 ❖ 颅缝有解剖分布,斜行线
状、边缘增白。 ❖ 颅骨区分以颅缝为参照。
❖ 颅盖骨分高密度的外板和内板、 较低密度的板障。
❖ 颅底骨因部位而表现不同。 ❖ 颅缝有解剖分布,斜行线状、
边缘增白。
❖ 颅骨区分以颅缝为参照。
颅骨的MRI解剖
❖ 致密的颅骨呈低信 号,含骨髓的板障 呈较高信号。
❖ 腱膜和肌肉呈等T1短T2信号,T2WI不 易与骨区分,T1WI容易区分,不同部位 厚薄有别,但两侧对称。
❖ 以部位命名头皮软组织。
二、颅骨的CT、MRI解剖
❖ 颅骨由颅盖骨和颅底骨构成
❖ 颅盖骨:额骨(1)、顶骨(2)、枕骨的 部分(1)、颞骨的部分(2)。
❖ 颅底骨:蝶骨(1)、筛骨(1)、枕骨的 部分(1)、颞骨的部分(2)。
❖ 考考你脑的分叶?
脑的CT、MRI解剖
❖ 2)小脑:
❖ 位于后颅窝、天幕 下,分左右两侧小 脑半球、蚓部、齿 状核、小脑扁桃体 等。
颅脑CT解剖
![颅脑CT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431aebf3192e45361166f50a.png)
脑出血其它危险因素
淀粉样变性 脑肿瘤 出血倾向:血液疾病
尿毒症 SLE 肝脏疾病 抗凝血治疗
淀粉样变性 多发于脑皮质内,多发倾向,反复发作,老年人多见
出血掩盖肿瘤征象 多形性胶质瘤
肺癌脑转移伴出血
肿瘤出血伴明显占位,术后病理症实 为少枝胶质瘤
白血病伴脑内多发出血
其它危险因素
血管性疾病 AVM 动脉瘤 静脉性血管畸形
陈旧性脑内出血
陈旧性脑内出血表现为脑软化灶和邻近 脑萎缩
外囊出血 完全吸收呈囊样改变伴邻近脑组织萎缩
陈旧性脑血肿呈囊样改变伴邻近脑组织萎缩
Wallerian变性:大脑皮质运动区,放射冠及内囊部位发生脑血管障碍 或外伤,细胞体和轴突出现坏死,在坏死端以下的轴突和髓鞘发生离 心性分解直至末端.沿皮质脊髓束,锥体束发生退行性变.CT表现为 中脑大脑脚和桥脑的萎缩.
常) 征象:脑室扩大,以侧脑室额角和第三脑室
为最敏感
阻塞性脑积水
先天性导水管阻塞引起明显阻塞性脑积水
阻塞性脑积水
小脑血肿第四脑室受压引起阻塞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 脑膜 炎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轻度脑积水的认识
第三脑室和 侧脑室颞角
脑室的扩张以第三脑室及侧脑室颞角最敏感,正常时第 三脑室呈现细缝状,当有脑积水时就变成圆形.
血肿扩大伴脑疝
SAH:网膜 下腔出血,IVH:脑室内出血
丘脑血肿
IVH:脑室内出血
基底节出血伴脑室内出血(IVH),继发蛛 网膜 下腔出血(SAH)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系列片显示 吸收表现
脑干出血
脑干出血破入脑室
小脑出血破入脑室
小脑血肿破入脑室并压迫第四脑室而引 起阻塞性脑积水
最新MRI解剖—颅脑
![最新MRI解剖—颅脑](https://img.taocdn.com/s3/m/63a29d6649649b6648d747d8.png)
颞下回
颞叶海马旁回钩
颞叶海马旁回钩
颞叶海马旁回钩
颞叶海马旁回钩
颞叶海马回
颞叶海马回
颞叶海马回
颞叶海马回
枕颞内侧回-梭状回
梭状回的活动已被证实会被脸部表情所左右,显 示自闭症儿童在看脸时下后颞叶与枕叶相交的梭 状回(fusiform gyrus)与正常不一样 。
梭状回
梭状回
梭状回
脑岛
脑岛
脑岛
内囊
内囊
内囊
内囊
尾状核头
尾状核头
尾状核头
尾状核头
尾状核体
尾状核体
尾状核体
尾状核体
苍白球
苍白球
苍白球
苍白球
豆状核壳
豆状核壳
豆状核壳
豆状核壳
边缘沟
边缘沟
脑侧副沟
脑侧副沟
脑侧副沟
脑侧副沟
水平裂
水平裂
水平裂
水平裂
大脑镰
大脑镰
大脑镰
大脑镰
额上回额上回Fra bibliotek额上回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中回
额中回
额中回
额下回
额下回
额下回
额下回
额叶直回
额叶直回
额叶直回
额叶直回
眶回
眶回
眶回
眶回
颞叶(temporal lobe):颞上沟,颞下沟。颞上 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 。
MRI解剖—颅脑
大脑外侧面观
大脑内侧面
额叶的功能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 思维活动有关。
顶叶的功能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 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
颞叶与听觉、语言记忆功能有关。
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
颅脑解剖
![颅脑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e08f2b1ca6c30c2259019eb5.png)
脑干背侧面
延髓可分为上、下两 段。下段称为闭合部, 其室腔为脊髓中央管 的延续,正中沟的两 侧为薄束结节和楔束 结节,其中分别隐有 薄束核与楔束核。脑 桥的背面构成第四脑 室底的上半部。在第 四脑室底具有横行的 髓纹,是延髓和脑桥 的分界标志。
延髓腹侧面
锥体 锥体交叉 橄榄 舌下神经根 舌咽神经根 迷走神经根 副神经根 延髓脑桥沟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 颈动脉窦 颈总动脉 椎动脉
椎-基底动脉
椎动脉为椎基底动脉系的主干动脉,左右各一。其 主要动脉干和分支如下:(1)小脑后下动脉:发 出的主要分支有延髓支、小脑支和脉络膜支;(2) 小脑前下动脉;(3)内听动脉;(4)脑桥支; (5)小脑上动脉;(6)大脑后动脉:它分为枕 支和颞支。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
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
骨膜层: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颅骨组成
脑颅(8快): 成对:顶骨、颞骨 不成对:筛骨、蝶骨、额骨、枕骨
面颅(15块): 成对:上颌骨、颧骨、下鼻甲、鼻骨、
腭骨、 泪骨 不成对:犁骨、舌骨、下颌骨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系颈内动脉自颈总动脉发出,在颈部上升 至颅底,前行至破裂孔出入颅。临床上将颈内动 脉分为四段:(1)颈段:位于颈部;(2)颈内 动脉管段:又称岩骨段;(3)海面窦段:位于海 面窦内;(4)床突上段:位于前后床突上方;颈 内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1)眼动脉:供应视网 膜和眼球的血液;(2)后交通动脉;(3)脉络 膜前动脉;(4)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5) 大脑中动脉:它是颈内动脉的延续。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干包括延髓、
颅脑解剖学
![颅脑解剖学](https://img.taocdn.com/s3/m/697b0f57ec3a87c24128c44c.png)
大脑上静脉 大脑中静脉 大脑下静脉
深组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谢谢!
胼胝体
边缘支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穹隆
钩
嗅沟
海马沟
侧副舌回 视区
沟
海马旁回 枕颞沟
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4、6区)。
躯体运动区
(2)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3、1、2区)。
躯体感觉区
(3) 听觉中枢:颞横回(41、42区)。
颞横回
(4)视觉中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 (5)嗅觉中枢: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
前脚 膝
后脚
(3) 各部的重要纤维束
前脚: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膝: 后脚 :
皮质核束 丘
皮质脊髓束 脑 皮质红核束
丘脑中央辐射 顶枕颞桥束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听辐射 视辐射
脑室
侧脑室
侧脑室上面观
前角 体部 后角
下角 三角区
间脑 diencephalon
间脑的外形和分部
1.背侧丘脑 Thalamus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循环
脑室系统
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侧脑室 中央部 前角 后角 下角
尾状核
丘脑 后角
前角
中央部 第3脑室
脑脊液循环途径
侧脑室 室间孔 第3脑室中脑水管 第4脑室 正中孔和外侧孔
上矢状窦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颗粒
脑的血液供应 脑的血管
1.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 大脑前动脉 Anterior cerebral a. 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 脉络丛前动脉 Anterior choroidal a. 后交通动脉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
最新颅脑影像解剖
![最新颅脑影像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3e60c9e6ee06eff9aff80772.png)
最新颅脑影像解剖
正常解剖
最新颅脑影像解剖
海绵窦
• 位于垂体窝两侧,内侧与蝶鞍相邻
• 包含静脉窦、颈内动脉以及Ⅲ~Ⅵ对颅神经的海绵窦 段
最新颅脑影像解剖
海绵窦
最新颅脑影像解剖
最新颅脑影像解剖
基底节
最新颅脑影像解剖
最新颅脑影像解剖
正常解剖 胼胝体
•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构成侧脑室 体部和额角的顶
• 由前向后分为四部分:前下细薄的嘴部、前面弯曲的膝部、较长且 平直的体部和后端膨大的压部。嘴部向下延伸与终板相连
• 胼胝体辐射:经过胼胝体的纤维束呈扇形向两侧半球投射
• 小脑蚓:为小脑中间狭窄的部分
• 小脑扁桃体:位于蚓垂两旁、延脑背侧面,靠近枕骨大 孔
最新颅脑影像解剖
小脑上面观
小脑下面观
最新颅脑影像解剖
最新颅脑影像解剖
最新颅脑影像解剖
脑室系统
最新颅脑影像解剖
正常解剖 脑室系统
• 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 部)、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窄 的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第Ⅳ 脑室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第Ⅲ 脑室前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脑下部 组成(矢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窝),顶 为中间帆,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 中脑导水管:为连接第Ⅲ、第Ⅳ脑室的细管状结构, 长约15mm
最新颅脑影像解剖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 顶枕沟:将顶叶和枕叶分开
颅脑解剖 (1)
![颅脑解剖 (1)](https://img.taocdn.com/s3/m/155ab675a8114431b90dd8c0.png)
*颅盖的年龄特征
*板障及其血管
•颅顶的软组织
*颅顶的层次结构
※额顶枕区: ※颞区
^皮肤: ^浅筋膜: ^颅顶肌和帽状腱膜 ^腱膜下疏松组织
^皮肤 ^浅筋膜 ^耳外肌和帽状
腱膜的延续
^颅骨外膜
^颞筋膜、
^颞肌
^颅骨外膜
*颅顶的血管和神经
第三节 颅前窝
临床意义
•它位于眼眶和鼻腔的上方,其前方与额窦相邻,其下方 与筛窦相邻,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密切,有些疾患可相 互波及;
颅脑解剖
第一节 表面解剖
颅脑部重要的骨性标志
鼻额点 眉间 眉弓 额结节 冠矢点 顶结节 颅顶 枕外隆凸
顶枕点 上项线 额骨颧突 颧弓 乳突 外耳道上三角 翼点
第二节
•颅顶骨
*颅盖的组成及特征 *颅盖的结构
颅顶
*颅盖的年龄特征 *板障及其血管
硬脑膜静脉窦
► 蝶顶窦 ► 上矢状窦 ► 下矢状窦 ► 岩鳞窦 ► Kelch副窦 ► Hyrti眼岩窦 ► Verga副窦
颅中窝硬脑膜的血管
脑膜中动脉 脑膜中静脉
颅中窝的蛛网膜下池
大脑纵裂底部及胼胝体周围,此间隙称胼胝体周池,它向前与终板前方的终板 池相续。 大脑横裂内的间隙称横裂池
颅中窝的脑部
第四节 颅中窝
颅中窝的构成
颅中窝由蝶骨体 的上面和侧面、 蝶骨大翼的大脑 面、颞骨岩部前 面及颞骨鳞部构 成。
两侧深窝的前界 为蝶骨小翼后缘, 后界为颞骨岩部 上缘,底为蝶骨 大翼、颞骨岩部 前面及颞骨鳞部。
颅中窝的骨性结构:眶上裂 、圆孔、
卵圆孔、棘孔、破裂孔、蝶导静脉孔、三叉 神经压迹、弓状隆起、岩大神经管裂孔、岩 大小神经沟及脑膜中动脉沟
颅脑(good)影像解剖
![颅脑(good)影像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c672a2d9f705cc17552709cc.png)
孔道 棘孔
破裂孔
翼管
茎乳孔
舌下神 经管
部位 卵圆孔后 外侧 岩骨尖, 翼板底面 蝶骨下方 圆孔内侧 茎突后方
枕骨底部
通过的结构 脑膜中动脉
咽升动脉脑膜 支 翼管动脉
面神经
面神经
连接 中颅窝
—颞下窝 非真孔道 内含软骨
破裂孔 —翼腭窝 耳旁间隙 —中 耳 枕大孔— 颈动脉沟
孔道 颈动脉 管 颈静脉 孔 枕骨大 孔
图3-1-3 脑 脊 液 循 环 示 意 图
二 头颅影像解剖
1. 头颅的X线解剖
• 大小与形态:前后径,横经,高径 短头型,中头型,长头型
• 颅壁密度与结构 • 颅盖骨连接(缝与囟门) 颅盖骨 • 颅壁压迹 • 颅底:前颅凹,中颅凹,后颅凹,蝶鞍,
岩骨及内耳道 • 颅内非病理性钙化
头颅后前位X线解剖
• 构成: 视交叉, 垂体柄, 垂体三者呈“工”字形 底为蝶窦, 两侧为海绵窦
• 垂体: 形态呈椭圆形, 上缘为隆起, 平坦, 凹陷型 大小高径 <7mm, 横径为8mm左右 信号为均匀 的等或略高信号
• 海绵窦: 颈内动脉无信号, 3~6对颅神经信号与 胼胝体接近, 美克尔氏腔为卵圆形结构, 内含三 叉神经半月节, 信号略高于CSF
3. 颅脑CT平扫解剖 ( plain CT scan )
• 颅骨及含气空腔 • 含脑脊液腔及其周围结构 • 脑质 • 钙化
造 影 增 强 CT 解 剖
(contrast enhancement CT)
• 脑质:轻度( 有血脑屏障“BBB” ) • 血管:与其走行方向和密度有关 • 其他:硬膜,松果体,垂体明显强化( 无“BBB” )
大脑镰强化,脉络丛常强化 蛛网膜不强化
(医学课件)颅脑正常解剖
![(医学课件)颅脑正常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9e39b2c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f.png)
第7对脑神经
面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和味 觉。
第8对脑神经
位听神经,主要负责听觉和平衡 感觉功能。
脑神经
第9对脑神经
舌咽神经,主要支配咽喉部感 觉和部分肌肉运动。
第10对脑神经
迷走神经,主要支配内脏器官 的感觉和运动。
第11对脑神经
副神经,主要支配胸锁乳突肌 和斜方肌。
第12对脑神经
舌下神经,主要支配舌肌运动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神经连接
小脑与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都有神经连接。这些连接允 许小脑接收来自身体各部分的信息,并调节身体的运动。
结构
小脑由两个半球组成,每个半球又分为三个叶:绒球叶、 小结叶和蚓叶。这些叶由许多小脑纤维束连接,形成一个 复杂的网络。
损伤影响
如果小脑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身体协调性、平衡感和运 动控制出现问题。这可能导致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和语 言障碍等症状。
功能
大脑髓质主要负责传递信 息,将大脑皮质和其他脑 区连接起来,形成复杂的 神经网络。
结构特点
大脑髓质由大量的神经纤 维组成,这些纤维交织在 一起,形成了复杂的髓鞘 结构。
大脑白质与灰质
定义
结构特点
大脑白质是指大脑半球内部的白色区 域,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大脑灰质 是指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色区域,主要 由神经元细胞体组成。
第2对脑神经:视神 经,主要负责视觉功 能。
第1对脑神经:嗅神 经,主要负责嗅觉功 能。
脑神经
第3对脑神经
动眼神经,主要支配眼球运动和 瞳孔括约肌。
第4对脑神经
滑车神经,主要支配眼球上半部分 的运动。
第5对脑神经
三叉神经,主要支配面部感觉和咀 嚼肌运动。
颅脑解剖
![颅脑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addc5e057cd184254b3535d3.png)
颅 底
内面
外面
颅 腔 分幕上区和幕下区
幕上区:端脑 间脑
幕下区:小脑 脑干
脑 brain
分为: 端脑 间脑 小脑 脑干
端脑由前脑泡两侧 高度发育形成。
端 脑
位于颅腔内,分为左、右大脑半球。
端脑的外形与分叶
大脑纵裂cerebral longitudinal fissure 大脑横裂cerebral transverse fissure 每个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3条沟
• 中央沟 central sulcus • 外侧沟 lateral sulcus • 顶枕沟 parietooccipital sulcus
中央沟 顶枕沟
外侧沟
5个叶
• • • • • 额叶 frontal lobe 顶叶 parietal lobe 颞叶 temporal lobe 枕叶 occipital lobe 岛叶 insular lobe
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
包括:穹隆、内囊 、外囊 、最外囊
内囊 internal capsule
位置:豆状核与尾状核、背侧丘脑之间 构成:上、下行的投射纤维集中形成的髓质板构成。
内囊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内囊在横断面上呈“><”形
分部:前肢、 膝部、 后肢
前肢
膝
后肢
丘脑前辐射 尾状核头 额桥束
大脑皮质中枢
大脑皮质上具有管理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最高中枢。 不同的功能相对集中在某些特定的皮质区,从事对一定机 能的分析综合。
中枢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大脑皮质区,是执行某种功能的核
第一章 颅脑解剖
![第一章 颅脑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e1252202de80d4d8d15a4f70.png)
您的位置:首页>>理论>>颅脑解剖第一章颅脑解剖一.头皮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皮层: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皮下层: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骨膜层: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二.颅骨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称为颅(cranium) 。
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
颅骨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颅骨侧面颅盖部颅盖骨是由内外骨板和两者间的骨松质构成。
颅骨厚度不一,在额、顶结节处最厚,颞枕棱部最薄。
在内外骨板的表面有骨膜被覆,内骨膜亦是硬脑膜的外层。
在颅骨的穹窿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不紧密,因而颅顶骨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在颅底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是硬脑膜易撕裂,产生脑脊液漏。
颅骨板障内的板障静脉有:额、枕、颞前和颞后4对,它们之间借分支吻合成网,并有导血管与颅内、外静脉相通。
颅盖外面在外骨板表面可见锯齿状的骨缝(在内骨板表面呈直线状)。
在顶骨和额骨间为冠状缝,两顶骨之间为矢状缝,后方为人字缝,位于顶骨与枕骨交界处颞骨和额顶骨之间为鳞状缝。
在额骨前面居两眉弓之间的颅骨中空部分是额窦。
颅盖内面由于脑回、蛛网膜颗粒、静脉窦和脑膜血管的压迫,使颅盖内面凹凸不平。
在正中线有矢状窦的压迹,称矢状窦沟。
在前面有呈树状的压迹,为硬脑膜中动、静脉的压迹。
硬脑膜中动脉经棘孔进中颅窝,在颞部分成前后两支。
颅脑解剖PPT
![颅脑解剖PPT](https://img.taocdn.com/s3/m/9266097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4.png)
脑脊液循环
谢谢
(一)位置 颅后窝内小
脑幕下方,脑 干的背侧。
重约150g
小脑下面观
小脑扁桃体
小脑的功能:是运动调节中枢,调 节同侧骨骼肌运动。
1)调节肌张力 2)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3)协调随意运动
受损后,同侧肌张力降低; 平衡失调; 共济运动失调; 运动性震颤。
(一)脑干外形:
1.腹侧面: 动眼神经
大脑脚 三叉神经
后 交 通 动 脉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
眼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椎
基
底
动
脉
的 迷主
脑
路要
桥 动
动分
脉
脉支
脊髓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前大 交 脑大 通 前脑 动 动中 脉 脉动
脉
大
后
脑
交
后
通
动
动
脉
脉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三、大脑的静脉
大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分为浅、深两群, 浅静脉直接注入硬脑膜窦深静脉汇合成大脑大静 脉注入直窦.
颅中窝
颅骨
颅后窝
颅前窝 枕骨大孔
脑的被膜
硬脑膜 脑蛛网膜 软脑膜
脑
端脑
端脑
间脑 间脑
小脑
脑干
{脑干} 中脑
脑桥
小脑
延髓
端脑的外形
大 脑 纵 裂
每个半球分为上外侧 面、内侧面和下面。
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 大脑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皮质 髓质
岛 叶
侧脑室
髓质
基底核
小脑 Cerebellum
颅脑解剖
颅脑局部显微解剖PPT课件
![颅脑局部显微解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f2600a168884868662d65a.png)
在左、右视神经之间鞍结节隆起 的高度超过视神经管内口处视神 经的水平时,影响经额手术入路。
LIZHENHUA
12
夹角 视神经管的长轴与正中矢状面的
夹角在新生儿为460,至成人减至 390。 两侧视神经之间的夹角的大小受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的影响,从 100~850不等,平均600。 两侧视神经的夹角越小,经额- 垂体手术的手术野越小,手术越 困难。
半开放型:间距在2~5mm 之间者,占40%。
LIZHENHUA
21
蝶鞍的形态大小 蝶鞍的长度以矢状径上鞍结节到鞍
背的距离表示 蝶鞍的宽度以鞍底的最大横径表示 蝶鞍的深度以鞍底至鞍结节—鞍背
连线的最大垂直距离表示。 蝶鞍的长度最大值为17mm,宽度为
10~15mm,深度最大为13mm。
LIZHENHUA
20
鞍底
形状不一,有明显垂体窝者占 51%,其余稍有凹陷。小儿鞍 底较厚,可达2mm,随着蝶窦 的扩大,鞍底也随之变薄,成 人一般为1mm(70%)。较薄 的鞍底有利于经蝶-垂体手术。
根据前、后床突间距的不同, 将蝶鞍分三型:
开放型:间距大于5mm,占 39%。
闭锁型:间距小于2mm,占 21%。
LIZHENHUA
17
蝶鞍区 Sellar area
LIZHENHUA
18
一、蝶鞍
蝶鞍位置 蝶鞍区位于颅中窝中部,蝶骨体上面,
是指蝶鞍及其周围的区域。 蝶鞍内容 是指蝶骨体上面呈马鞍状的部分,包 括前床突、交叉前沟、鞍结节、垂体 窝、鞍背和后床突。 蝶鞍中部凹陷,为垂体窝。垂体窝前 方两侧有蝶骨小翼后缘内侧端的结节 状突起,称为前床突。 垂体窝前方的圆形隆起,称鞍结节, 其两侧常有小骨突,称中床突。 鞍结节前方的横沟,称为交叉前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脑解剖颅脑解剖一.头皮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皮层: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皮下层: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骨膜层: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二.颅骨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称为颅(cranium) 。
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
颅骨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颅骨侧面颅盖骨是由内外骨板和两者间的骨松质构成。
颅骨厚度不一,在额、顶结节处最厚,颞枕棱部最薄。
在内外骨板的表面有骨膜被覆,内骨膜亦是硬脑膜的外层。
在颅骨的穹窿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不紧密,因而颅顶骨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在颅底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是硬脑膜易撕裂,产生脑脊液漏。
颅骨板障内的板障静脉有:额、枕、颞前和颞后4对,它们之间借分支吻合成网,并有导血管与颅内、外静脉相通。
颅盖外面在外骨板表面可见锯齿状的骨缝(在内骨板表面呈直线状)。
在顶骨和额骨间为冠状缝,两顶骨之间为矢状缝,后方为人字缝,位于顶骨与枕骨交界处颞骨和额顶骨之间为鳞状缝。
在额骨前面居两眉弓之间的颅骨中空部分是额窦。
颅盖内面由于脑回、蛛网膜颗粒、静脉窦和脑膜血管的压迫,使颅盖内面凹凸不平。
在正中线有矢状窦的压迹,称矢状窦沟。
在前面有呈树状的压迹,为硬脑膜中动、静脉的压迹。
硬脑膜中动脉经棘孔进中颅窝,在颞部分成前后两支。
前支粗大向上方走行,后支较小并走向后上方。
前支在顶骨前下角处(相当于颅外翼点处)多走行于骨性管中。
若颞骨骨折往往撕断前支造成硬膜外血肿。
颅底部颅底内面:蝶骨嵴和岩骨嵴将颅底分为颅后窝,颅中窝,颅前窝。
颅底外面:前面被面颅遮盖,后部的中央为枕骨大骨。
孔的前外侧枕骨髁,孔的后方为枕外嵴,其上为枕外粗隆。
粗隆两侧是上项线。
颅底外面有很多个孔。
三.脑脑位于颅腔内,为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前部,形态功能都很复杂。
脑可分为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
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是脊髓的延续,在腹侧面它与脑桥间有桥延沟相分隔,脑桥上端与中脑大脑相连脊髓的中央管开放成延髓、脑桥和小脑间的共同室腔(第四脑室)。
中脑的导水管下通第四脑室、上通间脑的第三脑室。
导水管的背侧为四叠体的下丘和上丘,腹侧为中脑的被盖和大脑脚。
自室间孔到视交*前部的连线,为间脑和大脑的分界线,自后连合到乳头体后缘的连线为中脑和间脑的分界线。
大脑向前、向上、向后扩展,并覆盖间脑、中脑和小脑的一部分。
大脑两半球内的室腔为侧脑室,它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大脑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
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
髓质内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
在大脑两半球间由巨束纤维—相连。
间脑间脑位于中脑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
间脑一般被分成丘脑、丘脑上部、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后部五个部分。
两侧丘脑和丘脑下部相互接合,中间夹一矢状腔隙称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经其两侧的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通过脑导水管第三脑室与第四脑室相通。
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左、右丘脑借灰质团块(称中间块)相连。
丘脑被丫形的白质板(称内髓板)分隔成前、内侧和外侧三大核群。
丘脑的核团及其纤维联系:丘脑前核:位于丘脑前结节的深方,它接受发自乳头体的乳头丘脑束,发出纤维投射至扣带回。
丘脑内侧核:接受丘脑其他核的纤维,发出纤维投射到额叶前部皮质。
丘脑外侧核:又分为较小的背侧部和较大的腹侧部。
背侧部接受丘脑其他核团纤维,发出纤维至顶叶皮质。
腹侧部与脊髓、脑干以及小脑有广泛联系。
脑干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及中脑。
延髓尾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接续,中脑头端与间脑相接。
延髓和脑桥恰卧于颅底的斜坡上。
脑干背侧面:延髓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称为闭合部,其室腔为脊髓中央管的延续,正中沟的两侧为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其中分别隐有薄束核与楔束核。
脑桥的背面构成第四脑室底的上半部。
在第四脑室底具有横行的髓纹,是延髓和脑桥的分界标志。
脑干腹侧面:在延髓的正中裂处,有左右交*的纤维,称锥体交*,是延髓和脊髓的分界。
正中裂的两侧纵行的隆起,为皮质脊髓束(或锥体束)所构成的锥体。
脑桥的下端以桥延沟与延髓分界,上端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
小脑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其上面借小脑幕与大脑的枕叶相隔。
小脑借上、中、下三对脚与脑干相连。
上脚(结合臂)与中脑被盖相连,中脚(脑桥臂)与脑桥的基底部相连,下脚(绳状体)与延髓相连。
小脑在脑干菱形窝的背方,与菱形窝之间的空间为第四脑室。
小脑可分为蚓部和半球部。
蚓部的下面凹陷,前缘的凹陷称小脑前切迹,与脑干相适应;后缘凹陷称小脑后切迹,内容硬脑膜的小脑镰。
根据小脑的发生、机能和纤维联系,小脑被分为几个部分。
根据小脑的后外侧裂,可将小脑分为绒球小结叶和小脑体两部分,小脑体又以原裂分为前叶和后叶。
按发生的先后可将小脑分为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三部。
小脑表面为一层灰质,叫小脑皮质,其下为大量纤维组成的小白质,叫小脑髓质。
在髓质内有灰质核团,称为小脑中央核。
小脑皮质由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组成。
由表及里分为分子层、梨状细胞层和颗粒层。
小脑髓质主要由进出小脑的纤维组成,即小脑的上、中、下三对脚及小脑皮质与小脑中央核之间的联合纤维。
四.脑膜颅骨与脑间有三层膜。
由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层膜合称脑膜。
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
外层是颅骨内面的骨膜,称为骨膜层;内层较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处续连,称为脑膜层。
蛛网膜是一层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脑膜深部,其间有潜在性腔隙为硬脑膜下隙。
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并伸入沟裂。
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
外层是颅骨内面的骨膜,仅疏松地附于颅盖,特别是在枕部与颞部附着更疏松,称为骨膜层。
但在颅的缝和颅底则附着更牢固,很难分离。
颅内无硬膜内腔。
硬脑膜内层较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处续连,称为脑膜层。
硬脑膜的血管主要来自上颌动脉发出的脑膜中动脉,是营养硬脑膜的重要血管。
它从颅底的棘孔入颅中窝,沿颞骨内面的脑膜中动脉沟走行。
硬脑膜的血管中,尚有来自筛前动脉的脑膜前动脉,咽升动脉的脑膜后动脉和椎动脉及枕动脉的脑膜支。
硬脑膜突起在一定部位,硬脑膜内层折叠成皱襞,其中重要的有:大脑镰形如镰刀。
是硬脑膜内层自颅顶正中线折叠并向伸展与两半球之间的结构。
其前端窄,附于鸡冠,后分宽,向下连于小脑幕的上面。
小脑幕呈半月形,水平地位于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
小脑幕分为两侧颞骨岩部;前缘游离并向后凹陷,称为幕切迹,与蝶骨鞍背围成的孔有中脑穿过。
小脑幕将颅腔分为幕上、下间隙。
幕上间隙又借大脑镰分为左、右两部。
当幕上间隙的颅内压增高时,可将海马旁回和海马旁回钩推入小脑幕孔,形成颞叶钩回疝。
小脑镰后部附着与枕内嵴,前缘游离,呈镰刀状,部分的分割小脑两半球。
向上连于小脑幕,下接枕骨大孔边缘。
鞍隔为环状邹襞,中央有一孔,漏斗从此通过。
其前方附着于鞍结节和前床突,后方附着于小脑幕游离缘,构成垂体窝的顶。
蛛网膜有很薄的结缔组织构成。
是一层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脑膜深部,其间有潜在性腔隙为硬脑膜下隙。
腔内含有少量液体。
蛛网膜跨越脑,被覆于脑的表面,与软脑膜之间有较大的间隙,称为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
在一定部位,蛛网膜下腔扩展并加深,成为蛛网膜下池。
其中最大的是小脑延髓池,它通过正中孔和前侧孔与第四脑室相通:桥池位于脑桥腹侧:脚间池位于脚间凹;交*池位于视交*前方。
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并伸入沟裂。
脑的血管在软脑膜内分支呈网,并进入脑实质浅层,软脑膜也随血管进入至脑实质一段。
由软脑膜形成的邹襞突入脑室内,形成脉络丛,分泌脑脊液。
五.脑血液循环脑循环系的特点是:有成对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再闹地互相衔接成动脉循环;静脉系多不与同名动脉拌行,所收集的静脉血先进入静脉窦再汇入颈内静脉;各级静脉都没有瓣膜。
它包括脑的动脉系统和脑的静脉系统。
颅脑的动脉脑的动脉壁较薄,平滑肌纤维亦少。
供应大脑的动脉主要是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前者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动脉后1/3和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
椎动脉入颅后形成基底动脉,其分支与颈后动脉发出的交通支相吻合,形成大脑动脉环,有调节脑血液供应的平衡作用。
当动脉环的血流阻断时,侧枝循环即可起到代偿作用以保证脑的血液供给。
颈内动脉系颈内动脉自颈总动脉发出,在颈部上升至颅底,前行至破裂孔出入颅。
临床上将颈内动脉分为四段:(1)颈段:位于颈部;(2)颈内动脉管段:又称岩骨段;(3)海面窦段:位于海面窦内;(4)床突上段:位于前后床突上方;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1)眼动脉:供应视网膜和眼球的血液;(2)后交通动脉;(3)脉络膜前动脉;(4)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5)大脑中动脉:它是颈内动脉的延续。
椎-基地动脉系统椎动脉为椎基底动脉系的主干动脉,左右各一。
其主要动脉干和分支如下:(1)小脑后下动脉:发出的主要分支有延髓支、小脑支和脉络膜支;(2)小脑前下动脉;(3)内听动脉;(4)脑桥支;(5)小脑上动脉;(6)大脑后动脉:它分为枕支和颞支。
脑底动脉环又称大脑动脉环或WILLIS氏环位于脑底部。
它是有两侧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近侧端、大脑前动脉近侧端和一条前交通动脉组成。
脑底动脉环是脑内主要动脉间的吻合结构,它是一个潜在的侧副循环代偿装置。
颅脑的静脉脑的静脉多不与动脉拌行。
它分为两组。
浅组精脉主要收集皮质和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引入临近的静脉窦。
深组静脉主要收集深部髓质、基底核、间脑、脑室等处静脉血,汇集成一条大静脉注入直窦。
脑的浅静脉可分为三组,即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大脑下静脉。
(1)大脑上静脉:收集半球外侧面上部和内侧面上部的静脉血,向上注入上矢状窦。
(2)大脑中静脉:收集外侧裂附近的静脉血注入蝶顶窦和海绵窦。
(3)大脑下静脉:它主要收集颞页大部和枕叶外侧面的静脉血,向后注入横窦。
脑的深静脉:位于脑深部的静脉,主要收集大脑半球深部髓质、基底神经节、间脑以及脑室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
主要的深静脉如下:(1)大脑大静脉:在大脑镰和小脑幕相连接处的前端与下矢状窦汇合续为直窦。
(2)大脑内静脉:该静脉主要收集豆状核、尾状核、胼胝体、侧脑室和第三脑室脉络丛及丘脑等处的血液。